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化工為什麼會賠錢
擴展閱讀
石油倒貼錢是什麼原因 2025-05-15 07:06:39
石油騷動里鑽石怎麼開采 2025-05-15 07:03:06

石油化工為什麼會賠錢

發布時間: 2022-06-08 01:05:17

① 當前金融危機對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的影響

雖然國際的油價在50美元一同,但是由於國內的中石油,中石化是國有壟斷型企業,所以有很多國企都有的毛病,例如:人浮於事,效率低下,人員編制過於龐大,屁大的事情有幾十個人在負責,所以造成成本高企。國外50美元都有賺,國內生產的70美元都虧,所以國內的石油化工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危機期間)都會受到沖擊,生意不會像危機以前那樣好做,建議觀察一段時間後,在行動。

② 中石化、中石油為什麼利潤差距那麼大

世界500強的評選標准主要包括五項內容,第一是銷售收入。《財富》除將利潤、資產、股東權益、雇傭人數等作為參考指標外,最通用、最主要的標准就是企業的銷售收入。

第二是企業統計數據必須具有較高的透明度。 第三是獨立的公司治理。 第四是統一按美元進行排序。 第五是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申報相關資料。

《財富》要求欲參加排名的企業要按照相關要求,事先提出申請,並提供財務報表等有關資料。

也就是說,銷售收入是主要指標,利潤指標不是主要指標。

1、油品區別

至於油品方面,由於中石化的煉廠基本以煉制進口油為主,而中油以國產油為主,雖然大家都是使用同樣工藝(其實各煉廠的工藝是有所差別的),但添加劑還是有所區別的,中石化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比較好的添加劑,雖然進口很貴。

僅從油品密度來說,中油汽油密度基本在0.72-0.73左右,中石化(如:廣石化煉制)的油品基本在0.75-0.77左右,也就是說中油每噸汽油可以比中石化多加30升左右。

這對油站經營者來說是可以多賺錢的,但對於消費者實際加到油箱中的油就少了一些質量,也就是說能量少了,可能用起來密度低的油品要略費一點。

2、耐燒性

有車主做了一個實驗,給同一輛車分別是中石化和中石油加滿油,然後計算里程,發現中石化加滿一箱油比中石油多跑了幾十公里。這是因為兩家油企對汽車的添加劑成分不一樣,導致汽車的耐燒性就不一樣,中石化的汽油耐燒性要比中石油的汽車耐燒性更好一點。

不過隨著國家前面實現國五標準的汽油,所使用的汽油為92、95等標號汽油,而之前的90、93、97號汽油將不再使用。隨著國五標准汽油的實行,那麼兩家石油公司之間的差距就變小了。

中石油中石化,原來是一家,以前的中國石油部,後來為了加入wto,避免壟斷,分成了兩個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

(2)石油化工為什麼會賠錢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

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冊資本2316億元,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英文縮寫「CNPC」,中文簡稱「中國石油」) 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

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

2014年,中國石油在美國《石油情報周刊》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綜合排名中,位居第3位 ,在美國《財富》雜志2015年世界500強公司排名中居第4位。

2015年7月7日,中石油市值達到3820億美元,位居全球500強企業第二位,僅次於蘋果 ,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企業。 同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也是2014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

2016年7月20日,《財富》發布了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名列第3名。 2016年8月,中國石油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二。

③ 當前石油化學工業發展面臨哪些方面的形勢與挑戰

石油石化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它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能源和基礎原材料,許多國家都對該領域高度關注。而原油位於石化產業鏈的源頭,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占很大比例。如在2004年前後,歐洲和亞洲約為32%,中東地區高達53%,中南美洲約44%,非洲約41%,北美約40%。2008年,全球每天消費原油大約為8600萬桶。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費國是美國、中國和日本。石化行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以1999年至2003年的平均值計算,中國石化行業工業總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4.4%,工業增加值占約16%,總資產佔比約13%,產品銷售收入佔比超過14%,而石化行業工業增加值約佔GDP的4%。

石化行業的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上,也體現在其對整個國民經濟提供的基礎性作用上,其基礎性作用和支柱性地位體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1.為生產和生活提供能源。根據IEA的數據:2005年,在中國的一次能源總需求中,石油佔18.8%,是除煤炭以外最大的能源資源。我們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石腦油、燃料油等都是石油的下游產品。2.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石油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物質,也是化工行業的重要原料。從上游的石腦油,到中游的各類中間體,以及下游的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都是石化產業的重要原材料或者產品。化工領域是個巨大的行業,其產品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航天航空等高科技產品,下至服裝和生活日用品,無一沒有化工原料油的身影。3.支持與促進農業發展。在農業領域,除農機動力需使用燃料之外,化肥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此外,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石油石化產業鏈的構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開採行業和油品的銷售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常可以將石油石化產業分為:石油開采業、石油煉制業、石油化工、化工製品和化肥行業等。

「石油開采」指的是將原油和天然氣從地下采出的過程,並將原油和天然氣分離。「石油煉制」指的是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重油等油品的過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和石化中間品加工成石化中間品的過程。而「化工製品」指的是將石化中間品加工成製品的過程。「化肥行業」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合成為化肥的過程。每個過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具體分類和特點如下:

石油工業包括全球的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通常利用油輪和管道運輸)和油品銷售等。石油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包括醫葯品、熔劑、化肥和塑料等。該行業通常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將中游納入下游之內。

石油石化產業鏈

石油領域的上游通常指原油和天然氣的尋找、採收和生產,被稱為勘探和生產領域。還包括尋找地下或者水下油田和氣田,和鑽井等工作,以及後續開采原油和收取天然氣等油井的運營工作。

下游領域包括石油煉廠、化工廠、石化產品的分配和銷售環節,以及天然氣銷售企業等。下遊行業涉及數千種油品和化工產品,如汽油、柴油、航空燃料、取暖油、瀝青、潤滑劑、合成橡膠、塑料、化肥、防凍劑、殺蟲劑、醫葯品、天然氣和丙烷等。

石化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為了便於研究價格的形成和傳導過程,本文根據價格形成和傳導的特點,按照石油產品(簡稱油品)和化工產品兩大類進行分析。

1.價格傳導的過程

鑒於化工領域廣泛存在著「中間體」,而國內又缺少交易「中間體」的現貨市場。因而我國石化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過程較為復雜,往往受到上游價格壟斷的影響。

產業鏈圖顯示了石化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其產業鏈末端產品的價格經由各自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傳導形成。如圖所示:石油餾分(主要是輕質油)通過烴類裂解,或裂解氣餾分可製取乙烯、聚乙烯、丁二烯等烯烴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烴。芳烴亦可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經蒸汽轉化、重油經部分氧化可製取合成氣,進而生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三烯三烴經與無機產品反應可獲得「中間體」,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內醯胺、對二甲苯等,也就是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的原料。

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價格傳導的過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費拉動型

在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受下游需求增長的影響,價格開始上漲。此時,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也隨之增長,進而拉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中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的源頭石腦油(或者天然氣)。這一過程有時也會在某一環節受到阻礙,特別是在產能遠遠大於產量或者需求的環節。

(B)成本推動型

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產業鏈源頭原材料價格首先上漲,其結果要求將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轉嫁到該加工環節的產品價格之中。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末端的終端產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動不如需求的拉動那麼順利。由於產業鏈中下一環節的阻礙,而無法完成價格傳導過程,致使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降低,甚至處於虧損狀態。事實上,上游價格的向下傳導,必須得到下游產品消費市場的消化。一旦價格超過了消費者願意接受的程度,該產品將面臨積壓的命運,價格根本無法繼續傳導。結果該產品不得不虧損銷售,生產企業必須承擔虧損的現實,直到價格能夠向下傳導為止。

(C)消費萎縮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的是,消費萎縮和成本下降時的傳導過程。當消費萎縮時產品開始積壓,企業開始減產,導致該加工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下降。這一過程逐漸向上游傳導,最終迫使產業鏈源頭產品價格回落。這一過程有時會在某一環節減弱,因為該上游產品有可能是其他產業鏈的上游,只要該產業鏈的整體需求沒有充分的下降。

(D)成本下降

對於下游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潤,還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個傳導過程中,加工企業卻很難應對。面對不斷降價的原材料,無論以何種價格買入,企業都要面臨虧損。這就導致了另外一種局面,企業寧可停產也不願意生產。當然,為了保住重要的客戶資源,大多數大型企業不得不繼續虧本生產。
我們還可以將上游原材料價格與下游產品價格進行對比,找出價格運動的相關性。從以往產業鏈上產品價格的年均變化趨勢來看,石腦油價格的變化與原油價格的變化總體一致,相關度在產業鏈中最高。也就是說,其裂解差價相對穩定。此外,從原油到PTA的整個產業鏈,價格傳導有如下規律:

原油-石腦油 (加工費區間:35—50美元/噸)

石腦油-MX (加工費區間:50—60美元/噸)

MX-PX 加工費區間:80—100美元/噸)

PX-PTA (加工費區間:150—170美元/噸)

事實上,將原料和產品之間的差價與上述加工費區間對比,我們可以了解某一環節的盈利狀況和所處的環境。一旦某一環節出現扭曲,該環節或許就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

2.價格傳導的特點

石化產業價格傳導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A)時間滯後性。通常產業鏈越長,滯後的時間也較長。

(B)過濾短期小幅波動。由於具有滯後性,一些短期和小幅波動還沒有來得及向下傳導,價格就已經發生變化,因而短期波動得以過濾。

(C)傳導過程可能被阻斷。當產業鏈中某一環節的供需關系處於極端狀態時,該環節供需關系本身上升為影響價格的主導因素,因而價格傳導被阻斷。

(D)價格壟斷性。由於國內缺少交易石化「中間體」的市場,因而其價格具有壟斷性。越是靠近產業鏈上端的企業,其價格壟斷性越強。

(E)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較高的「中間體」,其定價常常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進口依存度越高,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越大。

3.油品價格的形成

在我國,除石腦油和燃料油外,其油品的價格仍然由「發改委統一定價」,採用區間定價的原則。即只有當國際油價波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會進行調整。因此這些油品的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的聯動性並不太大,且滯後的時間很長。但我國的石腦油和燃料油已率先採用了「市場定價機制」。可以設想,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油品價格形成機制將最終採用由市場定價的方法。

在市場定價的環境下,油品價格一方面受原材料成本和加工環節邊際利潤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受產品供需關系的影響。除了生產成本之外,我國的油品價格往往受進口成本的影響,特別是亞洲市場價格的影響,尤其是在國內需求缺口較大的情況下。例如,我國黃埔市場的燃料油(180CST)價格,主要受新加坡市場價格的影響;而我國的石腦油價格則主要受日本市場價格的影響。

在亞洲的油品市場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新加坡市場。亞洲地區特別是遠東地區的成品油定價基本上都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價格,而「普氏」(PLATTS)的油品報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普氏(PLATTS)公開市場是指每天下午5:00-5:30在公開報價系統(PAGE190)上進行公開現貨交易的市場,每天公布的報價是15天以後交貨的價格,實際交割一般在15-30天之內進行。

4.裂解差價與價格傳導

與化工產業不同,由於不存在所謂的石化「中間體」,油品的價格均由交易油品的市場決定(我國沒有交易石化中間體的現貨市場)。一般來說,油品成本應該包括生產原材料和輔料,以及加工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或者說,油品價格由「原材料成本」+「邊際利潤」構成。通常,我們使用「裂解差價」的概念,描述某一油品的市場價格與原油的市場價格之差。

在油品市場上,裂解差價是衡量企業盈利狀況的一種指標,也是市場供需關系的一種反應。當裂解差價走高時,煉廠的利潤擴大。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上漲,或者原油價格下降,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其結果是煉廠利潤增加。當裂解差價走低時,意味著:或者油品價格下跌,或者原油價格上漲。這種價差的變化,通常暗示著價格的未來走向。

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

1.季節性影響

季節性主要是指隨著季節的交替而產生的需求量不同的情況,石化終端產品的季節性消費情況直接帶動上游石化產品的產銷變動,從而進一步引發價格的相應波動,形成一定的季節性交替。在石化產業鏈中,還有一些環節具有季節性特點,包括原油等。

2.相關商品價格走勢

由於相關商品價格價格具有較強的替代作用,其價格變動也直接影響到石化產品價格走勢,如PTA和棉花,由於其都是紡織品的直接上游原料,所以它們之間具體較強的替代作用,價格走勢也具有一定的聯動性。

3.人民幣匯率變化

人民幣匯率變化直接影響到石化中間體及上下游產品的進出口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該系列商品的進出口競爭力情況。如對PTA而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人民幣升值降低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按美金計價的進口PX價格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可能促使相應的報價上升。

4.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

國家宏觀政策法規對價格的影響主要包括進口關稅、出口退稅以及國家產業政策取向等等。進口關稅直接影響到進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稅反應在出品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情況,而國家產業政策取向則直接影響到某個產業或領域在未來的發展狀況,對未來產品的供需情況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關況具有較強的聯動作用。

總之,石化產業鏈較為復雜,且各品種具有各自的特點。如PTA與紡織品市場密切相關,而LLDPE與農膜市場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了各個品種還有自己的運行規律,盡管原油價格的影響完全相同。鑒於我國的農業生產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有限,因而LLDPE領先於原油價格恢復上行,這就是一個「減緩、阻斷、甚至逆轉原油走勢」的典型案例。

④ 石油化工和石油儲運就業前景和收入如何

石油化工賠錢,國家給補貼工資不高。
石油運輸還可以,關鍵是找對部門。

⑤ 國際油價重挫近7%,對哪些行業的影響最大

國際油價重挫近7%,對很多行業影響是比較大的,大型工廠以及汽車運輸行業和需要石油等行業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石油的價格波動雖然是短期的,但是事實上卻影響了很多產業格局,甚至影響全球所有的產業,如果有價持續暴漲,新能源汽車行業可能會更好發展一些。現在人們出行都非常困難,油價一直在上漲,對於新能源行業也是一個機遇,但是相關的技術需要更進一步才能用新能源代替石油,這也是未來的一種規劃。新能源主要來源就是電力,無論是水力發電還是火力發電,都是比較節約環保的,但是中國的石油資源以及煤炭資源比不上美國和俄羅斯。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交通運輸業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新能源汽車行業要取得更大的突破,才能夠實現完全代替石油。在這塊能源的供給上,中國能夠自給自足,也不會缺乏原材料,所以新能源的開發指日可待。

⑥ 石油化工行業現狀和前景

石油化工行業現狀和前景:
1)煉油這一塊的業務將會萎縮,燃油車將會慢慢減少,電動車將會取代燃油車。
2)化工這一塊還會慢慢增長一段時間,石化畢竟是基礎原料,大部分行業的基礎原料都來源於石化,石油化工廠以後的業務將以化工為主。

⑦ 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每年都賠

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縮寫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中文簡稱「中國石油」或「中石油」)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
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冊資本3265億元,董事長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3、原油、期貨等金融類衍生品的投資都具有風險性,市場風險變化較大,漲跌都有可能,請謹慎投資。

應答時間:2020-08-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⑧ 中石油到底怎麼回事

中石油還有一切國字型大小打頭的都屬於壟斷企業特別是能源壟斷,就是什麼都是他們說了算,不允許有任何競爭,然後就是暴利!國家電網一個抄電表的月薪都7000~8000 這就是壟斷的暴利

⑨ 請問石油化工產品和能源價格上升為何會減少化學葯品原料葯製造業的盈利

因為化學葯品原葯製造耗費能源較多,因此石油化工產品和能源價格迅猛上漲,該類公司成本明顯上升,對其盈利產生較大影響,故應選D。我也是華圖上看的

⑩ 中東地區的石油化工工業發展

「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的石油化工生產者們始終處在全球競爭的狀態,今天,它們也受控於石油與天然氣價格。」

中東地區的石油化工工業雖然已經建成了具有全球競爭潛力的產能,但那裡的生產卻是近期才開展的。基本上講,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化工工業從一開始就定位於通過本國上游石油生產使較為便宜的伴生天然氣增值,這種石油化工產品的定價明顯地低於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價格。雖然全世界各地的商業天然氣價格較為便宜,但都沒有獲得商用補貼。根據需要,人們將一部分被點火燒掉的天然氣轉化為石油化工產品,在這一價格水平下已經成為天然氣增值的一種表徵。

2003—2008年間乙烯的生產成本與石油價格增長帶來的中東優勢的對比聚資料來源:《WPR》,2007;道達爾公司,2008;《MEED》,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