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大的石油地區是什麼地方
東海
㈡ 請問誰知道現在中國各大油田的產油量現在是多少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氣田85個,油田12個,含油氣構造55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9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按當量摺合原油儲量在內),目前,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處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油、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區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眾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先後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區油氣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區具有廣闊的油氣發展前景。
冀東油田 位於渤海灣北部沿海。油田勘探開發范圍覆蓋唐山、秦皇島、唐海等兩市七縣,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600平方公里,潮間帶和極淺海面積2700平方公里。相繼發現高尚堡、柳贊、楊各庄等7個油田13套含油層系。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 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公裏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3年來,已有8個油田建成投產,公司每年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至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在全國陸海油田中年產量排行第四位。
㈢ 中國哪些地方最多石油
1、松遼盆地
松遼盆地是我國最主要的含油氣盆地,勘探始於1955年,松遼盆地深部含油組合為農安油層,下部含油組合為扶余、楊大城子油層,中部含油組合為薩爾圖油層、葡萄花油層和高檯子油層,上部含油組合為黑帝廟油層。
2、渤海灣盆地
渤海灣盆地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含油氣盆地,是我國油氣總產量最高的盆地。渤海灣盆地是在華北克拉通東部地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中-新生代疊合型裂谷盆地,是華北克拉通破壞的產物,也是華北克拉通破壞的重要地質事件標志。
3、鄂爾多斯盆
鄂爾多斯盆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石油產量年均增長速度均居中國第一位,每年新增石油地質探明儲量均超過1億噸以上。是建立石油生產基地的最有利地區,也是最現實的地區。2002年整個盆地生產的石油超過了1200萬噸,2007年2000萬噸(包括延長)。
4、柴達木盆地
青海石油管理局(以下簡稱青海油田)是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地處青藏高原,位於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青海、西藏兩省區重要的產油、供油基地。主要生產工作區域位於素有 「聚寶盆」之稱的青。
5、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含油氣沉積盆地。目前已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為160億噸油當量,被地質學家稱為21世紀中國石油戰略接替地區。
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始於1952年的中蘇石油股份公司 ,塔里木油田1989年建成投產後,逐漸成為中國西部的能源經濟中心。原油產量不斷增長,天然氣產量也從2004年的約14億立方米猛增至2009年的181億立方米,成為「西氣東輸」工程的主力氣源之一。
㈣ 青海有那些礦產
1,有色金屬:鐵、錳、鉻以外的所有金屬的統稱,是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電子工業、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等領域不可缺少的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青海境內祁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盛產。
2,石棉:天然的纖維狀的硅酸鹽類礦物質的總稱,主要用於機械傳動、制動,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汽車、化工、電器設備、建築業等製造部門。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祁連成礦帶。
3,煤炭:固體可燃性礦物,構成煤炭有機質的元素主要有碳、氫、氧、氮和硫等。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
4,貴金屬:主要指金、銀和鉑族金屬,多數具有很好的化學穩定性和延展性。在電子、宇航、原子能、電工材料、儀器儀表、感光材料等領域都有廣泛的用途。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東昆侖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
5,石油: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青海境內主要生產礦帶是柴達木盆地。
㈤ 最新世界石油儲量排名
世界主要產油國儲量排名/中國各大油田產量排名
國家及地區 儲量 排名 中國各油田 2006年產量 排名
沙烏地阿拉伯 362億噸 1 大慶油田 4341萬噸 1
加拿大 184億噸 2 勝利油田 3000萬噸 2
伊朗 181億噸 3 長慶油田 1700萬噸 3
伊拉克 157億噸 4 中海油天津 1600萬噸 4
科威特 138億噸 5 塔里木油田 1533萬噸 5
阿聯酋 126億噸 6 拉瑪依油田 1218萬噸 6
委內瑞拉 109億噸 7 遼河油田 1200萬噸 7
俄羅斯 82億噸 8 吉林油田 615萬噸 8
利比亞 54億噸 9 大港油田 500萬噸 9
中國 50億噸 10 青海油田 475萬噸 10
㈥ 說一說,我國近海石油資源的分布情況。
我國石油資源最終可采儲量約為130億―150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3%左右。到2000年底,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4.6億噸,僅佔世界總量的1.8%。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的豐度值(單位國土面積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值的57%,剩餘可采儲量豐度值僅為世界平均值的37%。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除陸地石油資源外,我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也十分豐富。中國近海海域發育了一系列沉積盆地,總面積達近百萬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含油氣遠景。這些沉積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沖繩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東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瓊東南盆地、南海南部諸盆地等。中國海上油氣勘探主要集中於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北部大陸架。
1966年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列島在內的我國東部海底資源的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油田之一,釣魚島附近水域可以成為「第二個中東」。據我國科學家1982年估計,釣魚島周圍海域的石油儲量約為30億~70億噸。還有資料反映,該海域海底石油儲量約為800億桶,超過100億噸。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寶庫。中國對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積僅有16萬平方千米,發現的石油儲量達52.2億噸,南海油氣資源可開發價值超過20億萬元人民幣,在未來20年內只要開發30,每年可以為中國GDP增長貢獻1~2個百分點。而有資料顯示,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萬安盆地的石油總儲量就將近200億噸,是世界上尚待開發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儲量分布在應劃歸中國管轄的海域。經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約佔中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屬於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據中海油2003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東部的產區,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凈探明儲量為6.01億桶,佔中海油已探明儲量的42.53。
到目前為止,渤海灣地區已發現7個億噸級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萊19-3油田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國目前第二大整裝油田,探明儲量達6億噸,僅次於大慶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產量將達到5550萬噸油當量,成為中國油氣增長的主體。
㈦ 石油和天然氣發現之謎
從全世界勘探和開發石油及天然氣礦藏幾百年歷史來看,99.9%以上的油氣礦藏都在沉積岩中,只有極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儲藏在火成岩或變質岩中。經實際分析,即使這些很少量的石油和天然氣也大都是沉積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氣滲流進去的。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石油和天然氣是在沉積岩中形成的。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一個省(區)份,國土面積為166.49萬平方千米。在這廣闊的面積內是否到處都能生成石油和天然氣呢?不是的。那麼,新疆在哪裡才有沉積岩呢?經過50多年來廣大地質工作者的艱苦勘探,具有一定厚度和具有油氣勘探價值的沉積岩盆地有30多個(表4-4-1),總面積約90萬平方千米。
表4-4-1 新疆主要沉積岩盆地一覽表
從表中我們知道,在新疆已勘探的沉積岩盆地中,已找到大小80多個油氣田,這些石油和天然氣是怎樣生成的呢?那麼就要了解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有機質是怎樣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
(一)油氣物質來源探秘
從人們開始勘探石油和天然氣開始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經過勘探所找到的石油儲量約1300億噸。而新疆已進行勘探的沉積岩盆地——塔里木、准噶爾、吐哈、三塘湖、焉耆等盆地,到2007年底,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8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1.3萬億立方米。人們自然會問,沉積岩中的有機物質是否有足夠的數量作為生成大量石油和天然氣的物質基礎呢?
根據近年來地球科學工作者研究,有機物質在沉積岩中的分布十分廣泛,地球上沉積岩中的有機物質總含量約為3000萬億噸,而地球上煤和石油的儲量分別為5萬億噸和2千億噸,也就是說,它們僅為沉積岩中有機物質總量的1/600和1/15000。
上述數據說明,作為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原始有機物質總量是十分充分的,完全能夠滿足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需要。
這些有機物質是從何而來的呢?根據古生物和地質歷史的研究,地球上有生命的物質的出現是很早的,遠在距今10億年左右的元古宙,地球上就有很低等的藻類等生物。隨著地球的發展,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也得到了繁殖和發展。在距今大約5億~6億年的古生代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生物,當時幾乎所有動物的主要門類都有了。在距今3.5億~4億年的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生物得到了巨大發展,原始的水生植物擴展到陸地,占據了地球表面的各個部分。發展到現在,地球上已經有了幾百萬種動物和植物。在地球的任何部分,從波濤洶涌的海洋到寧靜的湖泊,從奔騰的河流到遼闊的平原,從地球的空氣層到地面以下的土壤里,從氣溫常變的沙漠到風雪交加的兩極,都有各種類型的生物生活著。據統計,現在地球上活著的生物可達10萬億噸。在過去的地質時代中,各種生物不斷地繁殖、發展,老的死亡,新的出生,死亡之後的屍體在一定條件下保存下來,形成了各地質時代中的豐富的有機物質。特別是低等生物,它們的繁殖速度(即在一定時間內產生和死亡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例如一個硅藻(低等植物的一種),在不受任何限制的理想條件下,8天之內就可以繁殖地球那麼大的體積。
在現代海洋中,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由於低等生物的繁殖,而使大片大片的海域變成綠色、深棕色或藍色。有人統計過,全世界所有海洋,在水深100米厚的這一層水體中,單是浮游生物每年可產生600億噸的有機碳,有機碳是從有機物質中分析出來的碳素。
陸地上也同樣有著極其豐富的有機物質。如果把地球上的內海、內陸湖泊、海灣等地區的有機物質統統計算起來,它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這樣巨大數量的有機物質並非都能保存下來,但是地質年代是漫長的,是以百萬年為計算單位的。因此,即使只有很少部分有機物質被保存下來,其總的數量還是很可觀的。據石油地質工作者測定,塔里木盆地暗色沉積岩石中的有機質含量平均占岩石重量的1.2%,有的高達3.88%(侏羅系七克台組),這類岩石厚度有兩千餘米,分布面積達50多萬平方千米,可見當時保存下來的有機物質是很豐富的。這些有機物質就是生成塔里木盆地極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原始材料。准噶爾、吐哈、三塘湖、焉耆等盆地與塔里木盆地相同,沉積岩中的有機物質含量也很豐富,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氣也很豐富。
總之,可以肯定,在地質歷史中,有機物質作為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原始材料,在數量上是可以滿足需要的。由於低等生物比高等生物的繁殖速度要大得多,因此,一般認為低等生物是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物質(圖4-4-1)。
(二)油氣生成條件探秘
塔里木、准噶爾、吐哈等盆地內沉積岩中有機物質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變成石油和天然氣。因此,有機物質的存在為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提供了依據。但是,有機物質能不能變成石油和天然氣,還需要有適當的外界條件。正如雞蛋要有適當的溫度才能變成小雞一樣,沒有適當的外界條件,有機物質也不能變成石油和天然氣。
首先,要有保存有機物質的地質環境。否則,有機物質不可能保存下來。例如,把有機物質(各種生物的屍體)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長了就會慢慢地被氧化,即通常稱之為腐爛,氧化以後生成氣體跑到空氣中,剩下一些殘渣。這正像燒煤一樣,燃燒以後,煤炭就和空氣中的氧氣相結合,生成二氧化碳,從煙囪里跑掉,剩下一堆灰。因此,有機物質在空氣中是不可能被保存下來的。那麼,有機物質在什麼樣的地質環境條件下才能保存下來,並向石油和天然氣變化呢?根據地質勘探實踐,首先需要有比較廣闊的低窪地區,曾經長期被水(海水或湖水)淹沒。有機物質在這樣的水域沉積下來,而水層又起到了隔絕空氣的作用。雖然水中也有一定量的氧氣,但當這些氧氣氧化一部分有機物質而消耗以後,其他大量的有機物質就能夠被保存下來。因此,在地質歷史中,曾經是淺海、海灣、湖或大陸上的湖泊等地理區域是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有利地區。確定這些低窪地區的存在,是根據分布在這些地區的沉積岩岩性特徵得來的,地質上叫泥岩、砂質泥岩分布地區在地質歷史上一般都是較低窪的地區。曾經是深海的地區,並不利於有機物質保存,因為有機物質要沉積下來,需要通過很厚的水層,而被水中的氧所氧化掉了。
其次,需要在淺海、湖泊等低窪地區的周圍和水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特別是微體生物的繁殖。這些低窪地區處在良好的氣候條件下,為生物大量的滋生創造了良好條件。因此,氣候條件是生油的外界條件之一。有沒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存在,可以從沉積岩中的生物遺跡,即化石的豐富情況來判斷。
最後,需要有陸地上經常輸入大量的泥沙或其他礦物質到淺海或湖泊中去,迅速地把從陸地上輸送來的和水體中死亡的生物體埋藏起來,形成與空氣隔絕的還原環境,從而不讓它們腐爛成為氣體向空氣中擴散而消失。這就需要這些低窪地區,隨著地殼的運動,邊沉降邊沉積,即陸生和水生的生物死亡以後同大量的泥沙和其他物質一起沉積下來。沉積盆地不斷地沉降,沉積物一層一層地加厚,老的沉積物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沉降多少,沉積物的厚度就增加多少,長期保持水的一定深度,就能長期地形成還原環境。在這樣的地質環境下,才可能有極其豐富的有機物質被保存下來,並在還原環境中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新疆的塔里木、准噶爾和吐哈等盆地的地層厚度達萬米以上,這么厚的地層,顯然是在邊沉降邊沉積的過程中形成的(圖4-4-2)。
總之,還原環境是有機物質保存並向石油和天然氣變化的外界條件,而還原環境的形成則需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和地質條件。這些條件在塔里木、准噶爾、吐哈等盆地的某些地質歷史上都具備。
(三)油氣生成過程探秘
在認識了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原始物質和它們的生成環境的基礎上,就可以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過程有個概括的了解,即: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原始材料是有機物質,這種有機物質既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既包括動物,也包括植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低等生物為主。有機物質從陸地上搬運下來,或從水體中沉積下來,同泥沙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湖泊中沉積下來,形成了淤泥,這種有機淤泥被新的沉積物覆蓋,造成了氧氣不能自由進入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沉降,沉積物的不斷加厚,有機淤泥所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地增大。同時,在細菌、壓力、溫度和其他因素不斷的作用下,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質逐漸地變成石油和天然氣。這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變化過程,一直持續到含有機物質的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而變成沉積岩石,形成生油層,在時間上往往要經過數百萬年。
有機物質變成石油和天然氣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過程,而是包含著許多作用因素。長期以來,人們根據石油和天然氣生成的地質和地理條件,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發現細菌、溫度、壓力、催化劑和放射性等因素都起一定的作用。例如,溫度可以使有機物質發生熱分解而生成烴類;壓力能夠促使低分子的烴類變成高分子烴,使不飽和的烴變成飽和烴;當把一種厭氧細菌和植物一起放在封閉的容器里,經過十多年後,可以見到烷烴的生成;用粘土作催化劑,在比較高的溫度(100℃以上)下,可以使脂肪發生變化,而得到類似石油的碳氫化合物等。總之,促使有機物質變成石油和天然氣的能量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作用過程都比較復雜,尚待進一步研究。
大家都知道,准噶爾盆地的克拉瑪依油田石油的蘊藏量十分豐富,這些石油是怎樣生成的呢?原來早在1.8億年到2.7億年的地質歷史中(地質上叫二疊紀、三疊紀),准噶爾盆地是一個與海隔絕的內陸湖泊。當時氣候溫暖潮濕,在湖泊周圍的陸地上和湖泊中的淡水裡,繁殖著各種動植物,特別是浮游動物的介形蟲、魚類和甲殼類的葉肢介等大量繁殖。這些生物死亡之後,同周圍河流帶來的泥沙一起在湖盆底部沉積下來。地殼運動引起的湖盆底部不斷地沉降,沉積物一層一層地加厚,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以至形成了巨厚的湖相沉積岩層,在這些沉積岩層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有機物質。在盆地邊緣出露的二疊紀、三疊紀的地層及打井過程中取得的岩心、岩屑中,都見到了大量的生物遺跡——化石,如介形蟲、葉肢介的介殼、魚類的骨架和植物枝葉的痕跡等,這就可以推斷當時生物是多麼豐富。正是這些生物的遺體在還原環境下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後來,這些石油和天然氣聚集起來形成了克拉瑪依油氣田。
(四)油氣生成現代證據探秘
前面已介紹了對油氣生成的認識。現今地球上仍然廣泛地存在著淺海或湖泊等低窪地區,在這些低窪地區的近代沉積物中是否存在豐富的有機物質?是否存在生成油氣的條件和油氣生成的過程呢?顯然,以將今論古的辦法,研究近代沉積物中的生成油氣條件和生成油氣過程,將能更加充實和完善我們對地質歷史中油氣生成的認識。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國石油科技工作者對青海省的青海湖和湖南省的洞庭湖中的近代沉積物進行了研究,國外石油科技工作者也曾在黑海、裏海和墨西哥灣等地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這些低窪地區的水體中和近代沉積物中,確實存在著大量的有機物質。例如,青海湖中,除有豐富的魚類以外,還有很多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即生活在水底的生物),特別是微生物硅藻佔75%以上。據統計,歐洲的黑海有100萬噸各種魚類和100萬種微生物,而微生物的產量每年可達80億噸。在青海湖的近代沉積物中也發現了豐富的有機物質,並且發現有機物質在不同類型的沉積物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越細的沉積物中有機物質的含量越豐富。這是由於沉積物越細,當時的水體越穩定,越容易形成還原環境,從而越有利於有機物質的沉積和保存。
第二,從這些低窪地區的近代沉積物中提取出來的有機物質經實驗室化驗,其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與石油近似。把淡水泥質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的元素組成與石油以及浮游生物三者加以比較(表4-4-2)。可以看出,近代沉積物中有機物質的元素組成介於有機物質和石油之間,顯然它比浮游生物更接近於石油。
表4-4-2 石油、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和浮游生物元素組成對比表(%)
另外,對近代沉積物中有機物質的碳氫化合物含量進行了分析,發現隨著沉積物所處的深度加深,其中有機物質的碳氫化合物含量也在增加,而相對的氧、硫、氮等化合物的含量減少。這說明,越往深處,近代沉積物中的有機物質越接近石油。
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近代沉積物中存在著石油和天然氣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現在也還在進行著。從現在仍然有生油過程的存在,可以加深對古代生油過程的認識,並說明這種認識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
㈧ 青海省礦產資源
青海省礦產資源豐富,截止至2001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25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產173種的72.3%;探明儲量的礦產105種,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產156種的67.3%。 編入青海省礦產儲量表的礦產有89種,其中,能源礦產有4種,金屬礦產有36種,非金屬礦產有46種,水氣礦產有3種。(見表1)
表1-青 海 省 礦 產 種 類 統 計 表
礦產類別
礦種合計
已 發 現 礦 種
探 明 有 儲 量 礦 種
未探明儲量礦種
上 礦 產 儲 量 表 礦 種
未上表礦種
能源礦產
4
煤、油頁岩、石油、天然氣
金屬礦產 黑色金屬礦產 5 鐵、鉻 錳、釩 鈦
有色金屬礦產 13 銅、鉛、鋅、鎂、鎳、鈷、鎢、錫、鉬、汞、銻 鋁、鉍
貴金屬礦產 8(5) 金、銀、鉑族(鉑、鈀、釕、鋨、銥、銠)未分
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礦產 20(14) 稀散(鈮鉭、鋰、鍶)、分散(銣、鎵、銦、鎘、硒)、稀土(鑭、鈰、釹、釤、釔、鐿) 鈹、鍺 碲、銫、鋯
放射性礦產 2 鈾、釷
非金屬礦產 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 10 菱鎂礦、普通螢石、熔劑用灰岩、冶金用白雲岩、冶金用石英岩 耐火粘土、型砂 耐火鋁土質頁岩、紅柱石、藍晶石
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 20 自然硫、硫鐵礦、芒硝、重晶石、天然鹼、電石用灰岩、制鹼用灰岩、化肥用蛇紋岩、泥炭、鹽礦、鉀鹽、鎂鹽、碘、溴、砷、硼礦、磷礦 地蠟 含鉀岩石、明礬石
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產 40 壓電水晶、熔煉水晶、硅灰石、滑石、石棉、雲母、長石、石膏、透輝石、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石英岩、建築用砂、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黃土、水泥配料用泥岩、飾面用蛇紋岩、飾面用花崗岩、飾面用大理岩、鑄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水泥用大理岩、玉石、水泥配料用板岩 冰洲石、石墨、脈石英、蛭石、透閃石、寶玉、剛玉 輝綠岩、高嶺土、葉臘石、石榴石、建築石料、膨潤土、鎂質粘土、沸石、珍珠岩
水氣礦產
3 地下水、礦泉水、地下熱水
礦種總計 125 89(80)
16
20
105
註:括弧中是按元素組合統計列入《青海省礦產儲量表》的礦種數,部分礦種探明有儲量但未編入儲量表的原因主要是其勘查工作程度低或未形成完整的地質資料等。
據不完全統計,至2001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床、礦點和礦化點約2600餘處,其中,探明有資源儲量的礦床718處,編入礦產儲量表的礦區390處,按單礦種計算,共有礦產地635處,其中能源礦產地106處,金屬礦產地199處,非金屬礦產地286處,水氣礦產44處。按礦床規模劃分,大型礦產地有114處,中型礦產地177處,小型礦產地344處。
我省有54種礦產的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見表2)。其中鋰礦、鍶礦、冶金用石英岩、電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紋岩、鉀鹽、鎂鹽、石棉、玻璃用石英岩9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的45種礦產中,我省編入《礦產儲量表》的有32種,其中19種礦產的保有資源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石油、銅、鋅、金、銀等礦產的保有資源儲量亦具相當規模,列在全國前20位之內。
表2 截止2000年底青海省礦產保有儲量在全國占前十位的礦種
位 次 礦 種 名 稱 礦種數
第一位 鋰礦、鍶礦、冶金用石英岩、電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紋岩、鉀鹽*、鎂鹽、玻璃用石英岩*、石棉* 9
第二位 鎂礦、芒硝*、鹽礦*、溴、硼礦*、壓電水晶、飾面用蛇紋岩、鑄石用玄武岩 8
第三位 銣礦、銦礦、自然硫、伴生硫、天然鹼*、碘、滑石*、水泥配料用板岩、石膏* 9
第四位 泥炭、砂金*、硅灰石、長石、建築用砂、透輝石 6
第五位 天然氣*、硒礦、制鹼用灰岩、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黃土、雲母、岩棉用玄武岩 7
第六位 鉻礦*、鈷礦、汞礦、熔煉水晶、玉石 5
第七位 錫礦*、稀土礦* 2
第八位 鎳礦*、磷礦* 2
第九位 鉛礦*、鉑族金屬*、鎘礦、菱鎂礦* 4
第十位 砷、水泥配料用泥岩 2
合 計 54
*為該礦種列入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佔主要地位的45種礦產之中。
截止2001年,全省65種礦產資源(不含石油、天然氣、水氣等12種礦產)的潛在總值為172489.91億元。 約佔全國礦產潛在總值的七分之一,居全國第二位。其中柴達木盆地鹽湖中的鹽類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潛在價值巨大,僅鈉鹽潛在價值就達122347.54億元,潛在價值超千億元的礦種有鈉鹽、鎂鹽、芒硝、鋰、煤、鉀鹽、石膏等。
目前,青海省已開發利用並有一定經濟優勢的礦產為石油、天然氣、鉀鹽、鈉鹽、鉛鋅、金礦、銅礦、石棉,具有潛在經濟優勢的礦產有鋰、鍶、銀、鈷、石膏、芒硝、硅灰石等,這些礦產較好的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
㈨ 在青海發現可燃冰,約350億噸油當量,
hen\\\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其化學式為CH4·8H2O,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里甲烷佔80% 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西方學者稱其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能源」。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4000萬平方公里,占海洋總面積的10%,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
隨著研究和勘測調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發現的可燃冰逐漸增加,1993年海底發現57處,2001年增加到88處。據探查估算,美國東南海岸外的布萊克海嶺,可燃冰資源量多達180億噸,可滿足美國105年的天然氣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圍可燃冰資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據專家估計,全世界石油總儲量在2700億噸到6500億噸之間。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資源將消耗殆盡。可燃冰的發現,讓陷入能源危機的人類看到新希望。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2145.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