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原因引起石油的短缺
擴展閱讀
bydg6調氣門一般什麼價格 2025-05-17 23:09:33

什麼原因引起石油的短缺

發布時間: 2022-06-01 02:02:11

❶ 中國石油短缺的經濟學解析

在本書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指出:1993年是我國石油進出口出現轉折的關鍵點。1993年之前我國還是一個石油凈出口國,石油供給大於需求,每年向日本和朝鮮等國出口大量的石油,1993年石油需求開始超過供給,我國變成了石油的凈進口國,石油凈進口量逐年大幅飆升,供需缺口日益擴大,並且呈現出石油進口「價升量增、價跌量減」的特點。其中「價升量增」現象在近些年體現的尤為突出,這與我們經濟學的一般常識似乎不相吻合,那麼是否存在所謂的「價升量增悖論」?下面我們將通過構建一個簡化的石油供需模型來解析這種現象背後的經濟學機理,證明該現象並不是所謂的「價升量增悖論」,而是供求定理在現實世界的一種具體表現———需求的增長超過供給的增長,進而推動價格的上漲,呈現出量價齊升的現象。

一、石油供需模型

假設1:中國國內石油消費者的偏好滿足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定,即具有完全性(com-plete)、自反性(reflexive)、傳遞性(transitive)、連續性(continuity)、局部非饜足性(lo-calnonsatiation)、單調性(mononity)和凸性(convexity)。由於石油是一種正常的商品,所以根據上述偏好的假定,由單個消費者的需求水平加總得到的石油總需求曲線是一條具有負斜率的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如圖10-1和圖10-2中的D1、D2、D3、D4、Dw1和Dw2

假設2:半封閉條件下,中國的石油供給受制於資源枯竭和勘探開采技術的雙重約束,存在供給剛性。中國國內現已探明的石油資源,經過了50年的飽和開采後,大部分油田的油氣資源已漸進枯竭,步入開採的中後期階段,勘探開採的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之中國目前的石油開采技術尚不發達,即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石油供給仍只能維持現有水平,石油供給缺乏彈性,不能隨國際石油價格上漲而增加,體現為一條垂直於橫軸(產量)的直線,如圖10-1中的Sf

假設3:開放條件下,中國面臨的石油供給曲線為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具有正斜率的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線,如圖10-2中Sw所示。現已探明的國際石油資源至少可以滿足世界各國50年的需求,因而,國際石油供給尚不存在資源枯竭的硬性約束,石油產量可隨著石油價格的上升而上升。

假設4:在半封閉條件下,石油的價格是外生的,由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價格決定。

在上述4個假定的約束下,我們分別構建了半封閉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模型(圖10-1)和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模型(圖10-2)。半封閉條件下,石油的需求量和出口量由外生的價格、供給曲線以及需求曲線共同決定。開放條件下,石油價格是內生變數,價格、需求量及進出口量均由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共同決定。

圖10-1 半封閉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

圖10-2 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石油供需

二、中國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擴大的經濟學解釋

改革開放後到1992年,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的各種體制枷鎖逐漸被解除,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是此時國內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仍有爭論,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較低,資本嚴重短缺,尚未走上工業化的道路,國內的石油需求小於供給。為了贏得國家經濟發展急需的資本,中國每年都向日本等國出口大量石油來換取外匯,是典型的石油凈出口國。如圖10-1所示,在封閉條件下,國家制定石油的指令性價格P3,當國內的石油總需求曲線為D1時,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是q1,石油的供給量是q3,國內的石油供應量在滿足自身需求後,尚有富裕,可供出口換匯,此時的出口量為q3-q1。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大,表現為石油需求曲線不斷向右移動,從D1漸次移動到D2和D3,相應的石油需求量從q1增加到q2和q3。當國內需求曲線移動到D3時,供給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價格水平恰好是政府制定的價格水平P3,此時,國內石油供需達到平衡,可供出口的石油量為零。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平息了國內關於經濟發展思路的爭論,國民經濟開始了新一輪高速增長,工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的石油需求曲線進一步右移至D4,在P3的價格水平下,此時的需求量應該是q4,但是受制於石油供給剛性,國內的石油供應量僅僅是q3,出現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石油供應的緊張一方面將推動價格突破政府限價的束縛上升至P4,進而提高產品成本,誘發通貨膨脹;另一方面將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國必須進口石油,從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為一個石油凈進口國。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步入了工業化進程,成為世界工廠,對石油的需求增速進一步加快,而國內石油供給呈現剛性,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擴大,所以新增需求只能通過從國際市場進口來滿足。

三、中國石油進口的「價升量增悖論」

中國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引致對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受制於國內石油供給剛性,中國被迫轉向國際市場進口石油。此時,繼續用半封閉條件下的石油供需模型(圖10-1)分析中國石油的進口已經不合適了,我們需轉向開放條件下的石油供給模型(圖10-2)。

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業對石油的依賴性,使得石油的生產有別於普通商品。石油的供給方實際上是壟斷賣方,為了盡可能地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他們通過壟斷聯盟組織「歐佩克」來限制產量。也就是說在開放條件下,國際石油的供給價格彈性小於需求,體現在圖10-2中,就是國際石油供給曲線Sw向右上方傾斜,斜率大於國際石油需求曲線Dw1和Dw2的斜率的絕對值。

由圖10-2我們可以看出,當中國國內的石油需求曲線為D1時,相應的國際石油需求曲線為Dw1,國際石油供給曲線是Sw,二者的交點X1決定國際石油均衡價格為P1。在P1的價格水平上,由價格線P1和需求曲線D1的交點X3決定的中國國內的石油需求量為q2,而國內僅僅可以供給q1,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q2-q1的石油。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致對石油需求的強勁增長,國內石油需求曲線向右移動至D2,在國際石油價格保持不變的前提下,中國國內的石油需求量為價格線P1和需求曲線D2的交點X4所對應的q5,但是由於中國國內石油需求曲線的右移推動國際石油需求曲線相應地由Dw1右移至Dw2,而國際石油供給曲線並未相應地向右移動,國際石油市場的均衡價格將從P1上升至P2,中國實際的石油需求量也從q5縮減至q4,相應的石油進口量也從q5-q1減少至q4-q1,但是與需求曲線為D1的石油進口量q2-q1相比,進口量仍然增加了q4-q2,這就出現了部分新聞媒體所謂的「價升量增悖論」。然而,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這只是非經濟學者對中國石油進口所體現出來的一種表象的不準確的描述,隱藏在這個表象背後的實質是:需求的增長超過供給的增長,進而推動價格的上漲。

進一步,造成世界石油供給增長落後於需求增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國際石油的供給存在壟斷合謀———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合謀限製成員國產能的擴大,以維持高價。倘若國際石油供給不存在壟斷聯盟,在石油需求強勁增長的情況下,石油的供給方也將大幅提高產能,推動世界石油供給曲線由Sw右移至Sw1,則國際石油價格的上升的幅度將很小,甚至會出現價格不變的情況,只要國際石油供給曲線右移的幅度足夠大。但是由於存在壟斷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石油產量,於是在國際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長時,國際石油供給量並不增加或增加較小,這就出現了擴大的需求追逐不變或少量增加的供給,推動石油價格的大幅上升,致使中國石油進口呈現出量價齊升的局面。

❷ 歷史上的石油危機有哪些

一次能源危機是為一種經濟體能源供應的任何中立帶巨大瓶頸(或價格上漲)。通常,能源危機是因石油和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短缺。一次性能源危機可能是一次油品危機、石油危機、能源短缺、電力短缺或電力危機。當市場出現壟斷操作時,就可能出現市場的失敗。由於某些工業活動,如工會組織的罷工和政府的禁運等可能會導致危機的發展與擴大。其原因可能是過度消費、基礎設施老化,有時也可能會因煉油和港口設施的短缺而限制了燃料的供應所致。在異常寒冷的冬季,也可能出現緊急情況。管線的故障與其他事故也可能造成能源供應的中斷。在猛烈的暴風雨後,也可能出現能源危機。英國在2005年的石油終端大火和卡特琳娜颶風等事件後很快就出現了能源短缺。恐怖分子和反政府武裝對重要基礎設施的攻擊也都是能源消費者潛在的問題,中東地區連續不斷的罷工也引起全球石油的短缺。政治事件,如由於政變發生而導致的政府變更、個人集權政治的崩潰、軍事佔領、政變等都會造成石油與天然氣生產的中斷並導致供給短缺。
1973年石油危機——起因:為了反對贖罪日戰爭中對以色列支持的西方國家,一些主要的阿拉伯產油國發起的,由歐佩克實施的石油禁運。
1979年的能源危機——起因:伊朗革命。1990年的石油價格突漲——起因:海灣戰爭。
2000—200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電力危機——起因:撤銷(價格、費用等方面的)管制規定失敗,商業腐敗。
2000年的英國燃料抗議——起因:英國公路用燃料稅收已經相當高和原油價格的暴漲。
北美的天然氣危機。
2004年,阿根廷的能源危機。
朝鮮多年的能源短缺。
辛巴威因為經濟失控而導致多年的能源供應短缺。
2007年,緬甸反政府武裝發動的政治動亂導致全面危機爆發,這也導致能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在進入危機延長的階段之前,俄羅斯—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和俄羅斯—白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爭端已經解決。

❸ 石油和煤為什麼會短缺

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石油和煤是不可再生能源。

  2. 石油和煤在日常生活中,化工中用的非常的大。

  3. 現在開發石油和煤技術還不完善。

  4. 供不應求。等等。

❹ 油荒的原因有邊5個答案

7月23日,在國際原油價格回落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

會再次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北京地區93號汽油再創歷史最高價位。有關方面對此的

解釋是,上次漲價沒有調整到位,我們成品油銷售價格仍舊低於國際市場,今後將考

慮國際市場情況和社會承受能力繼續推進價格調整。謊言是多麼的的圓滿,但是,我

們早就有各種手段來論證,這是明目張膽的欺騙。

一、中國進口的石油沒有達到60美圓的。國際市場達到60美圓的是北海清質

石油,其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東地區、南美、俄羅斯出口的石油是無法達到

60美圓的。而中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含硫石油。據著名的經濟情報雜志分析,國際

油價在54美圓時,中國進口的石油價格大多在30美圓左右。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

最大的劣質石油買家。

二、美國與中國石油價格比較。美國平均每升93號油大概是人民幣4.7元,可

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稅,並且人家公路沒有收費,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費或者收費

很低。而北京的類似汽油銷售價格已達4.24元,實際價格高於美國。如果有關方面

說,中國成品油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更將被下面的例子駁斥的體無完膚。海關宣布

上半年查獲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煙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國成品油便宜,那應

該是從中國向國外走私才對,為什麼要從國外向中國走私?過去查獲的特大走私案

件,都與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關,可見內外差價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險。

三、石油企業報表顯示利潤巨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

掙錢的,報道說利潤接近千億元,而其年經營額在5000億元左右,利潤空間已相當可

觀,利潤率非常可觀。以凈資產收益來分析,即使是風光無限的房地產,其優質上市

公司凈資產收益為5%到10%為主,而中國石化的凈資產收益,根據其 2004年年報為

17.32,其加權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為20.32%。大家說這是不是很驚人!是房地產行業優

質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產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這才是驚人的暴利

證明!我不久前與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觸,他們去年的利潤超過40億元,總結因素

是價格高、市場好。可見,中國石油企業是很不錯的業績,怎麼還有長期虧損的說

法,這不是欺負老百姓沒頭腦么?

四、上游壟斷掠奪下游競爭性行業,扭曲經濟結構肆無忌憚的漲價,使中國

經濟和宏觀調空的復雜局面加劇。可怕。成品油漲價,因為你是壟斷,但下游產業卻

是競爭性行業,不能漲價。比如公交和計程車,關系群眾生活,其價格調整要經過嚴

格審批,油價從2元漲到4元多,公交價格和計程車價格並沒有什麼提高,可見,油價

上漲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補貼中。汽車製造業是國家寄希望的產業,但消費環境不

良,加上油價上漲,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兩年的工資並沒有顯著增長,翻倍上漲

的油價讓大家很難受。可見,這是赤裸裸的掠奪,扭曲中國經濟結構,增加了所謂的

膨脹壓力。盡管,中石油的滾滾暴利,讓國家,同時也讓某些不可明說的利益群體歡

欣鼓舞,但是,這種危害中國經濟的掠奪經濟思路,將貽害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觀察大家對油價上漲雖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搗鬼,但是不知道要點!

我在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戰略物資,國內的油田都是這兩個集團壟斷的。只有他們有開采和銷

售權利。近幾年國家進口石油越來越多,今年會達到1.5億噸。進口石油消費的比例越

來越大,豈不是兩大集團就沒有話語權了??放心。關鍵的石油進口權還是只有兩大

集團所有。國內的煉油企業就算是油價再便宜,也無法自主進口,只能從兩大集團買

他們加價進口的原油。

這樣兩大集團對內把持油田,對外把持原油進口權。國內原油價還不是他們

說得算?國內的煉廠,包括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是在虧損,那是因為原料石油(無論

國產還是進口)的價格是兩大集團定的!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虧損無所謂,反正在貿

易/開采環節已經有足夠驚人的利潤了!!

而且煉廠虧損的情況可以成為汽油漲價的借口,掩人耳目。於是我們就這樣

因為所謂的煉廠虧損,口袋的錢被淘空!!!!

石油是工業血液,現代基礎工業的王道!!兩大集團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

的是整個國家競爭力甚至國家安全!!90#油從今年3月份的3.18上漲到7月份的

4.06,快一塊錢了,還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業破產阿?到底有多少企業背上沉重的運費成本阿?無恥

的搶劫!!2004年兩大集團凈利潤2000億,咱們國家gdp才多少?11萬億,各行業綜合

凈利潤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億。可見40%的國家利潤都是兩大集團的!大傢伙都在

給兩大集團打工呢!!

有人會問,油田是國家人民共有的,這兩大集團雖然壟斷,畢竟是中國自己

的企業,為什麼這樣喪心病狂的掠奪財富不顧危害國民生機?其實這兩大集團都是海

外上市企業!!所有權和資本不是純粹國家的了。資本是貪婪的,對利潤的追求是永

遠也不會滿足的。看到這里,國內油價未來的走勢相信每個看過帖子的人已經很清楚

了。

我很擔心國外投資者利用兩大集團的壟斷地位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從這個

角度講,兩大集團已經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了!!有時候看到紡織廠的女工雖然一天

12 小時的拚命幹活,居然連500塊錢的工資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廠因為紡織原料

漲價(非棉的紡織品大部分是石油變得)或者停產/或者破產。心情真是無法描述。前

一陣子還聽說北京有的哥為了多跑出點錢過勞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億

的純利還叫囂虧損要求漲價的嘴臉是什麼麽樣??那2000億人民的血汗錢又有多少進

了原本已經很富裕的老外口袋裡!!

無論如何,兩大集團正在擠垮國內非自有的煉廠,同時也正在擠垮社會上的

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現在的情況不得到改變,兩大集團的目的很快就會完全實現。

可能有人問,目前發改委已經批了19個非國營的公司可以進口石油。其實私

營企業進口石油除了要有進口權,還要有配額,2005年非國有進口配額一共才 0.1億

噸,根本沒有影響市場!而且兩大集團除了因為自己是國有公司,進口不受限制之

外,還注冊了非國有企業,也在這19家裡面混,用他們的實力搶占絕大部分配

額!!太狠了!!關於私有企業石油進口權/配額計劃具體詳情大家可以查詢國家商務

部網站看看!!

我是業內人士,所以知道兩大集團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誤解油品漲價的原

因,實在看不過去了,才發言的。可惜我不是記者,否則早就揭他們的老底了!

謝謝大家幫頂,大家有工夫就轉貼,不要讓整個社會被兩大集團「煉油廠虧損

/加油站虧損」的幌子騙了!(看中國)

華南油荒 傳兩大集團幕後操控

珠三角油荒愈演愈烈,廣州、深圳近半數油站無油可加被迫歇業。部分油站

前大排車龍,大陸專家和部分業界人士懷疑,廣東和上海油荒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所設

的局,這兩家壟斷大陸煉油和成品油供應的集團,想藉油荒向主管機關施壓,爭取提

高油價。

近日來,受國際油價上升的影響,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東莞、佛山、中

山、肇慶等城市,自7月中旬以來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應緊張局面,而廣

西、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進入8月,珠三角地區的加油站就零星出現「無油」、「油

未到」的告示。這幾天各地油站門前更出現等候買油的「車龍」,高速公路上經常有轎車

因汽油耗光而停駛下來,每公升汽油也從人民幣4元7角漲到7、8元。

對於華南「油荒」現象,中國媒體認為中石化、中石油對石油生產、供應、進

出口體制的壟斷,形成了中國石油行業中的「巨無霸」,也造成中國石油供應體系的脆

弱。有中國媒體的評論文章指出,華南油荒是「有組織、有計劃」造成的現象。

香港文匯報也引述大陸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話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油品供

應集團可能是製造油荒的背後黑手。兩大集團屬於國有企業,在大陸煉油和成品油供

應占絕對壟斷地位。對內,兩集團幾乎擁有大陸全部油氣資源;對外,則壟斷石油進

口權。在煉油領域,全大陸一百萬噸以上的大中型國有煉油廠,大多數劃歸中石油和

中石化兩大集團控制。

在廣東成品油市場供應體系中,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國有石油公司佔了85%以

上的市場份額,而中石化更居主導地位,一家獨佔全省年銷售量的60%左右。

大陸專家指出,目前大陸原油進出口業務的貿易權、成品油的調配和批

發,以及全大陸七萬多座加油站,都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化、珠海振戎公司手

中。寡頭超額利潤的背後是國家給予的強大財政支持以及合法壟斷權利。

針對有關傳聞,中石化、中石油有關人士否認,他們表示,所謂油荒是北方

港口因台風影響,導致運輸受阻所致。廣東省和廣州市經貿部門上周末宣稱,中國石

化、中國石油兩大公司有50萬噸成品油正在運往廣東,只因近日接連受到台風影

響,延緩了供應,廣東「油荒局面」有望在三天內緩解。

但中國石化廣東石油公司昨天告訴新華社記者:「8月份,廣東成品油消費需

求仍將持續增加,而資源供應將更為緊張,市場供需矛盾仍將十分突出。」

❺ 我國石油資源稀缺的原因

我國石油儲量並不少,但地質條件復雜,開采難度大成本高,採收率低,加上國內石油消耗量大,使我國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對外依存度較高

❻ 造成我國資源問題(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請你分別從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的分析三點

摘 要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問題是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問題。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能源供應和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大,能源短缺的問題隨之產生。結合統計分析的方法,具體分析了造成我國能源短缺問題的原因,並提出相關解決建議。
關鍵詞 國內生產總值 工業生產 進出口額 能源短缺 結構調整就在1998年,中國的廣大地區還在為大量的煤和電賣不出去而發愁,短短的6年後,中國能源供需普遍緊張的時代就到來了,油、電、煤「三荒」同時發生,敲響了中國能源供需的警鍾。1997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達到一個高峰期,此後情勢趨緩。而2001~2003年,我國的能源消費量急速增長,2004年,情況更為嚴重了。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能源作為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於新能源的開發和生產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較長的周期,其替代品較少,因此能源的供給在一段時間內比較穩定;而能源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需品,人們對其需求有增無減,需求的增加將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造成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根據計算,為了保證GDP年均增長7%以上,我國面臨能源供應保持每年遞增4 %左右的壓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將達到標煤38億t (相當於2000年的3倍),成為世界第一能耗大國。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能源發展的問題,未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將受到能源短缺帶來的價格波動的影響,這勢必會阻礙我國經濟的增長。
對於能源的短缺問題,有許多人認為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附屬品」,但實際情況真的那麼簡單嗎?下面我們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1 從需求方面進行分析
1.1 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階段對能源的依賴性
(1)近幾年工業發展情況表明,中國工業進入了工業化中期,即重工業化階段。2002年,景氣指數居前的機械、汽車、鋼鐵等重工業化行業快速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重工業單位增加值的能耗明顯高於輕紡工業,這是近年經濟增長對能源需求明顯提高的重要因素。
(2)在未來的一個時期內,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轉移。城鎮人口平均年消耗能源為農村的3.5倍,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 就意味著將增加
1 300萬城市人口,能源供應也需相應增加。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費進入新的結構升級階段,如每千人擁有汽車數量提高、家用電器擁有率提高等,都使人均能耗呈增長趨勢。
(3)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來看,中國正成為世界製造基地之一。由於進出口結構不同,單位進口價值與單位出口價值的能源消耗不同,形成了國際間能源需求的轉移。隨著進出口量的增加,在國際貿易中能源需求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1.2 落後的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的浪費
回顧20年的發展,我國仍然採取的是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擴張和外延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2001年,全國能耗費用支出達12 500億元,佔GDP的13.5 %,而同期美國只佔7 %。中國11個高能耗產業的33種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6 %左右,這些部門每年多耗能約2.3億t標煤。此外,中國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已經佔到GDP的3%~7%。這樣的發展方式必然造成我國能源需求的不斷上升,同時也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從另一個方面減少了我國可利用的資源的數量,造成資源供給的嚴重不足。
1.3 能源的使用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浪費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炭為主的國家,能源的消費遠遠偏離當前世界以油氣燃料為主的基本趨勢。我國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構成為煤炭佔73.5%,原油佔18.6%,天然氣佔2.2%,水電佔5.7%。煤炭高效、潔凈利用的難度遠比油、氣燃料大得多。而且我國大量的煤炭是直接燃燒使用,用於工業鍋爐、窯爐和採暖的煤炭佔47.3 %,用於發電或熱電聯產的煤炭只有38.1 %,而美國為89.5%。此外,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也不合理,電力占終端能源的比重明顯偏低,國家電氣化程度不高。
2 從供給方面分析
2.1 國際局勢的影響
國際局勢的動盪不安造成能源供給的波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從1993年由一個石油出口國變成一個石油進口國之後,原油緊缺問題就一直存在。目前中國每年要進口7 000萬t石油,已經成為國際石油市場上一個重要買家。隨著中國石油消費量的顯著增長和對國際市場依賴的加深,一旦受到國際石油價格變動的沖擊,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就會受到影響,這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2.2 能源工業產業升級受到阻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放鬆市場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產量,緩解了我國能源緊缺的矛盾,但是低水平的規模擴張影響了能源工業的正常發展。小煤窯、小火電過多,導致煤耗高、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加劇。從表面來看,我國當前能源供應緊張與關閉一些小煤礦、小火電導致煤炭產量和發電量下降有關,實質是從規模上提高了能源生產的准入標准後,我國能源工業不能在較高的技術水平上保證我國能源的供需平衡,即能源工業的產業升級受阻。
3 應當採取的相關措施
由於能源的開發和生產需要高強度投資和較長的周期,而節能和環境效益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因此單獨依靠市場通過價格杠桿來調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問題的。這就需要國家通過宏觀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革能源供銷機制,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3.1 強化節能
根據研究,如果採取強化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費水平可以減少15%~27%,單位GDP能耗將每年下降2.3%~3.7%,這將促進經濟以一個更合理有效的方式發展。
首先是推動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大企業的技術創新,使其主動去尋求更經濟的能源技術。企業從市場出發,自主尋找更節能的生產方式,一方面使經濟增長更趨於合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從根本上減少對能源的消耗,達到節能的目的。
其次,應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加大政府在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根據終端能源需求選擇關鍵技術,動員產學研各方力量組織攻關;通過建立能夠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的有效激勵機制,從而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3.2 實施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的政策
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結構已經完成了固體能源向液體能源的轉化,並開始向氣體能源轉化。而我國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仍以煤炭為主。根據研究,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相應的能源需求總量可降低1,000多萬t標准煤。因此,我國應著重進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充分利用結構優化所產生的節能效果。 從未來走勢看,由於對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消費增加迅速,將出現由需求策動的結構性變動,這就為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提供了較好的市場基礎。根據上述原則和中國的資源稟賦條件,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依靠國內外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先進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結構多元的局面,提高優質能源的比例。
為了達到對能源結構的調整,從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工業之間達到協調的發展。近年來,由於缺乏綜合的能源宏觀管理部門,國家能源發展缺乏總體規劃,導致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不同能源行業對市場做出不同的反應,影響能源行業的協調發展。因此,我國的能源發展戰略要關注不同能源行業的市場結構、產業組織,以及管理體制的協調,使不同能源行業之間協調發展。
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戰略
能源發展應從依賴國內資源的「自我平衡」轉變到國際化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WTO框架下進一步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調整和選擇我國最優化的能源結構。所有能源來源應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選擇最經濟可靠的供應途徑,以此進行能源的戰略規劃和總體布局。要有正確的能源規劃,實現進口多元化、多樣化與經濟化,建立長期可靠的能源進口基地, 防止由於國際局勢的動盪而引起的供給和價格變化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石油問題。對於國家來講,石油是一種戰略物資,在某些用途上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況下不能與貨幣等價。把海外石油資源運往國內消費,實質上是保護了國內石油資源,減少我國未來石油短缺的壓力,增強我國未來石油自給的能力和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主動權。隨著我國石油工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在海外獲得的石油資源逐年增長。此前,由於沒有明確制定國內外石油資源的利用順序,一些企業在海外開發的石油資源受到進口配額的限制,不能銷往國內,常常就地銷售或外銷。因此,我們應明確石油資源的利用順序,改革石油進出口管理體制,為進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條件。通過完善能源市場和價格機制,減少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的震盪。
3.4 推進能源工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我國當前能源需求的增長,使我國能源工業又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們不能再重蹈低水平規模擴張的舊轍。提高能源企業的進入門檻,加大其中的技術含量,將能源企業的發展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上,在短期內可能會造成能源的供需不平衡,但從長期經濟發展來看,將有助於產業升級,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能源工業結構,這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根本所在。由於能源產業改革的艱巨性和關鍵性,就要求政府運用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促進能源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高能源生產領域的技術門檻,使能源工業發展建立在較高的技術水平之上。
能源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了人們對全球性資源短缺的擔憂。在我國,能源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現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持續的能源緊缺將制約經濟的發展,嚴重時將造成經濟的動盪甚至衰退。因此,應當加快建立起一個更有效、更完善的能源供需體系。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95
2 吳德春, 董繼武. 能源經濟學[M]. 北京:北京工人出版社,1991
3 邱大雄. 能源規劃概論[M]. 北京:能源出版社,1984

❼ 影響石油價格的因素是什麼

與全球的商品一種商品就是在一個市場上有需求但又沒有供應品質(質量)區別的任何物品。例如,銅就是銅,大米就是大米。而另一方面講,立體音箱卻有許多質量等級。立體音箱的質量越高,它的價格也就越昂貴。然而,銅的價格卻是全球一致的,根據供需態勢每天都會發生波動。一種商品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價格可成為其整體市場的函數。品質出眾的商品就會成為交易市場和分市場上的搶手貨。通常,這些商品是資源和農產品,如鐵礦石、原油、煤炭、乙烯、糖、咖啡豆、大豆、鋁、大米、小麥、黃金和白銀。一樣,石油和石油產品也是自由市場上價格波動的主角,而且明顯受未來供需比例的影響。近年來,消費者的能源支出一直快速增長,在近25年中,人們的稅後收入明顯增加。2005—2030年間,平均每年的能源需求量增長率將為1.3%,即2005—2030年期間的能源需求量增加40%以上。

2007年,美國平均每天的石油消費為2070萬桶,略高於2006年的消費量。歐佩克的石油剩餘生產力(超過實際生產量)依然保持在歷史平均水平之下。然而,在全球需求量持續增加和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的形勢下,這一因素對市場價格波動所起的作用十分明顯。全球石油需求量已經接近每天8600萬桶。根據分析,2007年每天的石油消耗量比2006年多160萬桶。造成石油價格低廉的原因有多種,但基本上講,原因就在於供需失衡——過量的供給或需求量過少。歐佩克是一個調節石油供給、維持供需平衡並為消費者保持穩定石油供給的組織,歐佩克的各成員都負有保障供給的責任。

如果石油的生產進度快於需求的增長,價格就會下降,同時所有產油者的利益都會受損。從長遠來看,如果石油工業不盈利,對投資者失去吸引力,則消費者也會受損。燃料價格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原油價格、供需關系、燃料加工能力、政府法令、稅收以及運輸費用等方面的變化。原油價格反映著短期內供需平衡關系和長期的投資比率。如果沒有提前獲得足夠的投資,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石油的供應都會受到限制,進而導致油價上漲。感知判斷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石油市場上的交易者相信將會出現石油短缺,則在短缺真正出現之前,他們就會提高油價。

其他一些影響石油價格的因素有事故、惡劣天氣、需求量增加、從生產者輸送的石油受阻、勞動力問題(罷工),以及一些因戰爭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油氣生產中斷等。在許多國家,石油價格還不到石油產品價格的四分之一,所以稅收對於石油產品的影響更大。當石油的稅收增加時,消費者常常會錯誤地抱怨石油生產者,但實際上該對此負責的正是他們自己的政府部門。歐佩克尋求一種穩定的石油市場——它沒有突然的價格波動,不會出現極高或極低的石油價格,它努力提高人們對石油工業的了解,尋求一些不會對石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產生不必要的經濟窘境的政治與計量標准。近年來,美元相對其他貨幣的弱勢也促成了油價的相對上漲資料來源:《WER》,2006;《Prior》,2008。。

長期石油價格,1861—2007年(頂部線條與通貨膨脹有關)

1987—2008年名義上的與實際的石油價格影響

❽ 造成我國資源問題(能源短缺)的原因很多,分別從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的分析三點是什麼

自然因素:

一、我國能源總量大,但人口多,人均佔有量少

二、我國資源地域分配不均衡,存在西多東少等情況.

人為原因:

一、我國能源效耗量大。

二、我國的科技水平較低,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多。

三、資源開采有限。

❾ 煤和石油為什麼會短缺

現在工業發達,能源消耗巨大,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巨大。而替代能源也很難開發,很少,所一煤和石油短缺。

❿ 導致石油緊缺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目前並不缺油。 十月份以來蔓延全國的「柴油荒」至今沒有緩和的跡象,而對於引發「柴油荒」的原因,無論是拉閘限電說,還是天氣說,檢修說,以及供需失衡說等等,很顯然都無法解釋在目前的情況下引發的這種史無前例的惶恐 目前沒有十足的證據證明這次油荒完全是兩大石油巨頭聯手導演的逼宮的大戲,但很顯然,一些明顯的疑問並沒有得到兩大石油巨頭的回應:其一,從供需而言,我國的柴油供需矛盾並不緊張,而且今年1到9月份產量增長明顯,為什麼出現如此巨大的缺口,柴油去了哪裡?其二,既然每年的8月份到年底,都是柴油消費的旺季,為什麼煉油企業選擇在這個時候「不約而同」地停產檢修;其三,在柴油荒在全國蔓延之時,為什麼我國在第三季度還大量出口柴油,海關的數字也顯示,今年1至1 0月 成 品 油 出 口 量 同 比 增19 .8%至2290萬噸,其中10月出口量依舊高達188萬噸,在國內出現短缺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大量出口成品油 很明顯是兩大石油壟斷巨頭在聯手製造油荒,上演逼宮大戲,試圖通過逼宮達到漲價的目的. 馬上就會解決,國家開始實行價格監控,必要時出台臨時價格管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