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怎麼來的大慶油田有多少油

石油怎麼來的大慶油田有多少油

發布時間: 2022-06-01 01:03:09

1. 大慶油田已為國出油50多年,大慶油田的現狀如何

大慶油田已為國出油50多年,大慶油田有以下幾個現狀問題:第一,資源接替不足。第二,開采難度大。第三,開發成本大。第四,油田產量比例降低。

大慶油田已為國出油50多年,大慶油田的現狀如何?大慶油田現狀並不樂觀,至少是石油這一方面來說,油量少、含水多、油量分散、開采難度大、成本增加,這是資源開采必然遇到的問題,但是大慶油田也增加了對天然氣的開采,目前可開采量是非常樂觀的,對於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素有「工業的血液」之稱,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又是近代有機化工的重要原料。石油泛指各種天然形成的可燃性液態碳氫化合物,常含有氧、氮、石蠟及硫等成分。

在淺海、瀉湖以及湖泊中有大量微小水生物,它們對石油的產生起著至關重大的作用。當它們死亡後就沉積在湖底,形成一層富含有機質的淤泥。水體含氧量很少,使死亡的有機體不致被氧化分解。隨著埋藏成岩作用的進行,壓力和熱使有機體首先轉化為各種不同的乾酪根,然後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分解轉化為石油或天然氣。經構造或水動力作用,油或氣向高孔隙度的砂岩層聚集,形成油砂岩或焦油砂岩,少數岩石如頁岩內的石油不易排出,就形成含油的頁岩即油頁岩。

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動力能源,又是近代有機化工的重要合成原料氣。提煉油品過程中回收礦物蠟和硫,煉油剩餘物如石油焦可以做電極,瀝青是重要的建築材料。汽車、輪船和飛機的問世,使石油作為內燃機燃料,有了新的和廣泛的用途。除汽油以外,石油是煤油、粗柴油、潤滑油、殘渣燃料油、瀝青和石蠟的來源。

石油不僅有廣泛的工業用途,而且石化產品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被大量地使用著,裝點著人們的家庭。造型各異不同種類的家用電器、箱包器皿、生活用具乃至儲存著豐富信息的軟盤幾乎沒有一樣離得開石化產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上就有高奴(今延安附近)「有洧水(延河的支流),肥可難(古「燃」字)」的記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在世界上首先使用「石油」這個名詞,並做出「此物後必大行於世」的科學判斷。

我國的油田分布很廣,從新疆到台灣,從松遼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石油分布。其中尤以華北、東北的含油地層廣泛,儲量最為豐富。

我國主要石油基地既有陸地上的,也有分布於海域中的。我國陸上主要石油基地有:

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是目前我國最大油田。原油經大慶—秦皇島—北京輸油管和大慶一大連輸油管輸往東北及關內各大煉油廠,部分經大連出口。

勝利油田。位於山東境內黃河出海口,為我國第二大油田。原油經通往青島市輸油管外運出口,經魯寧輸油管送往南京油港轉運到沿長江的省市。

任丘油田。位於河北中部任丘、霸縣一帶。

遼河油田。在遼寧沈陽、營口和錦州之間。

大港油田。天津市南部直到河北省和黃驊縣的渤海岸邊。

克拉瑪依油田。在新疆准噶爾盆地西部。有輸油管經獨山子通往烏魯木齊。

玉門油田。在甘肅酒泉盆地。

冷湖油田。位於青海省柴達木盆地西部。

南陽油田。位於河南西南南陽盆地中。

我國海上石油生產基地主要分布於東海、南海的大陸架上。

3. 大慶油田已為國出油50多年,給祖國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在舊中國,由於石油工業落後,缺少石油,人們的生產生活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發現了大慶油田。這一重大發現,翻開了中國石油開發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開始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大慶油田的發現。。1959年9月26號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時值國慶10周年,所以說叫大慶油田。我國松遼盆地沉睡千萬年的黃金“驚天一噴。”大慶油田從此誕生。中國。是發現石油和使用石油比較早的國家,然而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石油的勘探技術上非常落後。直到大慶油田的發現,在讓共和國石油工業挺起了脊樑,讓新中國一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

4. 大慶油田多少噸級

石油預測地質儲量12.68億噸。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長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年產油量於1976年上升到5000萬噸,並在這一水平上實現連續27年高產穩產,為1976年原油產量跨上5000萬噸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油氣勘探

勘探范圍包括中國黑龍江省全境、內蒙古海拉爾、大楊樹、吉林延吉、琿春、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地區等16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石油遠景資源量140多億噸,探明儲量65億多噸,連續五年石油儲量年增長超億噸。

油氣開發

油氣開發區域包括大慶油田和蒙古塔木察格油田。根據官方網站數據,到2014年12月 ,大慶油田有油水井9萬多口,年產原油4000萬噸,曾連續27年原油年產量達到5000萬噸。

大慶油田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三次採油基地,管理和實施著聚合物驅、三元復合驅等油田EOR工業化生產項目,聚驅原油年產量1000多萬噸,三元復合驅原油年產量100多萬噸。



5. 大慶油田現有的原油儲存量是多少

大慶的石油勘探范圍,包括黑龍江省全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共72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占據中國陸地面積的1/13。其中松遼盆地面積26萬平方公里,縱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在黑龍江境內約佔12萬平方公里。在地質歷史上,這里曾是一個大型內陸湖盆,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沉積了豐富的生油物質。盆地中心的沉積岩厚度達7000至9000多米。據"大慶市志"記載,在這個地區,科學預測,至少蘊藏著100-150億噸石油儲量,可供開採的石油儲量為80-100億噸;天然氣總儲量為8580-42900億立方米。大慶油田自1960年開發以來,探明含油麵積4415.8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55.87億噸,探明含氣面積472.3平方米,天然氣含伴生氣儲量574.43億立方米。

大慶石油比重中等,粘度高,含蠟量高,凝固點高,含硫量極少,一般稱為"三高一少",屬低硫石蠟基型,是理想的石油化工原料。
大慶地區天然氣資源埋藏在700-1200米或更深的中淺層和深層地層中,呈礦床埋藏狀態。它與石油伴生,每噸原油含天然氣50-70立方米;它以甲烷為主,佔64.5-91.3%,可直接作為生產化肥的原料;凝析油含量較高,每立方米含70-170克之多,工業價值極高。

6. 中國最大的油田一年出產油多少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檯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我國目前最大的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實現年產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7.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

黑龍江大慶油田位於松遼盆地中部,是我國最大的中生代油田(圖2-7),含油麵積約2500km2,埋藏深度為900~1200m。

松遼盆地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為第四系覆蓋的平原區,四周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等山脈環繞。前震旦紀及古生代地層主要出露在盆地四周,在盆地內部構成基底。該盆地海西褶皺基底之上的沉積蓋層可劃分為6個構造單元,即中央坳陷區、東北隆起區、東南隆起區、西南隆起區、西部斜坡區和北部傾沒區,各構造單元內又可劃分出長垣、背斜帶、隆起、構造階地、凹陷等次級構造單元(童崇光,1990)。

圖2-7 松遼盆地構造分區與油氣田分布圖

(據大慶油田,1979;轉引自童崇光,1990,修改)

1—盆地邊界;2—構造區界線;3—油田;4—油氣流區

油田編號及名稱:1—大慶油田;2—朝陽溝油田;3—扶余油田;4—新木油田;5—新北油田;6—紅崗油田;7—宋芳屯油田;8—龍虎泡和昇平油田

中生代是松遼盆地發展的主要時期,經歷晚侏羅世斷陷階段、早白堊世早期斷坳階段、早白堊世中晚期坳陷階段和晚白堊世隆升階段的發展演化,形成侏羅-白堊系以湖相及三角洲相為主、以砂質岩和泥質岩互層為特徵的含油沉積岩系(表2-1)。其中,下白堊統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和嫩江組砂岩、泥岩、泥質頁岩及油頁岩是主要生油層和儲集層。

表2-1 松遼盆地中生界地層簡表

(據童崇光,1990,修改)

大慶油田是指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區中部的大型背斜(長垣)構造油藏,呈近南北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高檯子、太平屯、葡萄花、敖寶塔等7個高點,之間以鞍部相連。石油儲集層主要為青山口組中上部的高檯子油層、姚家組下部的葡萄花油層、姚家組上部及嫩江組下部的薩爾圖油層,它們多為河流-三角洲砂岩體儲油。薩爾圖油層為主要產油層,多數為中、細砂岩,屬濱湖河流相-三角洲前緣相沉積,一般厚5~10m;葡萄花油層是大慶油田南部的重要含油層,在敖包塔南端尖滅,以細砂為主,一般厚9~18m;高檯子油層分布於大慶油田北部,單層厚度僅1m左右,向油田南部尖滅。

中央坳陷區是白堊紀沉降中心與沉積中心疊合區,下白堊統青山口組-嫩江組發育三套由厚層湖相暗色泥頁岩構成的生油體。有機質含量豐富,干絡根類型為腐泥型和混合型。大量生油的溫度界限為50~180℃,深度界限為1200~3000m。

大慶油田屬陸相原生油藏,具多套生、儲、蓋組合。油層孔隙度為24%~26%,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三高兩低」的特點,即含蠟量高(17.8%~30%)、凝固點高(25~30℃)、黏度高(地面黏度10~20cP)、原油密度低(0.83~0.86kg/cm3)、含硫量低(<0.1%)。油田具統一壓力系統,油水界面在-1000~-2000m處,油氣界面在-920~-950m處,油、氣、水重力分異清楚。石油地質儲量超過30億噸。

8. 大慶石油最原始的儲量是多少是1959年發現的嗎

1959年3月22日,人們已經確定之前圈定的松基1井沒有石油流出。,「7月初至7月20日,松基三井取芯,見到含砂油層,含油飽滿,氣味濃烈」,「9月26日,松基3井噴
出工業油流,發現大慶油田」。
195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而發現油田的日期也臨近國慶,於是,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將油田所在地大同鎮改名為大慶鎮,以出油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10周年。接下來,石油工業部將這個新發現的油田定名為「大慶油田」。
正是因為大慶等特大油田的發現,新華社在1963年12月4日播發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中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
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80年代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大慶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 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登記探礦權面積23萬平方公里。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連續25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大慶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出口原油3.55億噸,創匯494.8億美元,上繳各種資金3242.08億元,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

9. 大慶油田開采出多少石油

大慶油田至今已累計生產原油20多億噸。目前已進入開發後期,原油產量遞減,目前約為4000萬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