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石油消耗量年度統計
地下儲藏量和各國的備用儲藏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48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和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和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預言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僅夠用50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從未實現,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酋、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采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采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采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
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
開采狀態
石油開采國家至今為止人類一共開采了約0.9兆桶石油。大多數儲藏是在1960年代發現的。2005年的年開采量為304億桶(相當於每天0.833億桶)。
最大的石油開采國列表
資料來源:美國政府能源統計
以下排表按照2004年開采量排列:
沙烏地阿拉伯(OPEC)—1037萬桶每日
俄羅斯—927萬桶每日
美國1—869萬桶每日
伊朗(OPEC)—409萬桶每日
墨西哥1—383萬桶每日
中國1—362萬桶每日
挪威1—318萬桶每日
加拿大1—314萬桶每日
委內瑞拉(OPEC)1—286萬桶每日
阿聯酋(OPEC)—276萬桶每日
科威特(OPEC)—251萬桶每日
奈及利亞(OPEC)—251萬桶每日
英國1—208萬桶每日
伊拉克(OPEC)2—203萬桶每日
1這些國家已過開發頂峰期
2伊拉克雖然屬於石油輸出國組織,但從1998年開始其開發量不包括在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開發量中
石油出口國家以下列表是按照2003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沙烏地阿拉伯(OPEC)
俄羅斯
挪威
伊朗(OPEC)
阿聯酋(OPEC)
委內瑞拉(OPEC)
科威特(OPEC)
奈及利亞(OPEC)
墨西哥
阿爾及利亞(OPEC)
利比亞(OPEC)
消費
石油進口國家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400萬桶。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國為美國(2010萬桶每日)、中國(600萬桶每日)、日本(550萬桶每日)和德國(270萬桶每日)。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為2%。
工業國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國年人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德國為11.7桶,中國為1.7桶,印度為0.8桶,孟加拉國只有0.2桶。
② 出口額想要達到1萬億美元,印度能出口什麼
出口額想要達到1萬億美元,印度能出口的東西挺多的。出口一些化妝品以及一些瓜果蔬菜等等。比如印度是一個消費性國家,可以促進國外的朋友多來印度來消費,並且拉動印度的經濟增長。
然後,印度又新增了對石油需求,其需求量都超過了中國,同時印度的經濟檢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的失業率已經升至了7.2%達到了近幾年的最高水平,以及印印度的總理莫迪,他的他的改革政策的確使人感到失望,而且對於本國經濟已經變得疲憊和脆弱了。
③ 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是哪些
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是沙烏地阿拉伯。2014年,沙特日均出口石油779.5萬桶。
沙烏地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長期雄居世界石油產量冠軍寶座,僅僅是在2009年、2010年由於人為壓產而略低於俄羅斯。據預測,未來10年全球石油年產量將大於40×108噸,沙特石油年產量可達5.4×108-5.5×108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14%左右。沙特2005年原油出口量約為3.6×108噸,佔世界的17.78%、中東的42.66%。預計未來10年沙特石油年出口將達3.8×108-4×108噸。
沙特石油儲量高達264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五分之一。
一、中東油區:
中東是石油產量最多的地區。近20年來,除1982至1988年等少數幾年外,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一直是世界最多的地區。中東年出口量佔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3,其石油產量的80%以上用於出口。
二、世界產油國:
世界上產油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中東的國家,而是美國(除2000年外)。2001年,中東地區平均每天生產石油達2252萬桶,佔世界日均總產量的29.23%;石油產量居全球前5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1.63%)、沙特(11.33%)、俄羅斯(9.46%)、伊朗(4.95%)和墨西哥(4.7%),合計佔全球產量的42%。
世界10大石油出口國 根據歐佩克最新統計,分別是: 1、沙烏地阿拉伯 2、俄羅斯 3、伊朗 4、科威特 5、奈及利亞 6、瑞典 7、阿聯酋 8、印度尼西亞 9、巴西 10、伊拉克。
④ 印度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1990—2003年,世界初級能源消費從81.17億噸當量增長為97.41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1.4%,同期印度初級能源消費從1.93億噸增長為3.45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4.6%。印度在世界初級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例從1990年的2.38%躍升至3.54%,從而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之後的第五大消費國。
2003年印度初級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基本能夠實現自給,但石油資源較為短缺,必須依賴進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費1.13億噸,國內生產3670萬噸,進口8200萬噸,進口石油所佔的比例超過70%。
20世紀80年代初石油產量年平均達600萬噸,1992年達1500萬噸,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為5000萬噸,國內產量2000萬噸,進口石油約佔60%,1985年後,加大了海上石油開采力度,進口總量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對海上油田開發總投資約200億盧比,油氣開采累計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億盧比以上的財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個5年計劃期間,印度政府給石油工業投資300億美元,將年煉油能力提高到5000萬噸。
海上油氣開采促進了印度海洋技術的發展,在近海油氣服務方面,一段時間印度在採油平台、供應船、動力定位船、檢修平台的潛器等全部從國外引進,現除動力定位船、潛器之外,印度已能製造供應船、貨駁船、吊駁船等設施設備。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產由石油與天然氣委員會承擔,印度石油公司也負責印度東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產,該公司以前是緬甸石油公司的夥伴。印度原先不允許國際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變化。印度政府已開放陸上和近海地區,以便讓國際石油大公司投標。
外國石油公司參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當時,印度邀請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幫助其尋找石油。1979年,在孟買高地附近的區域,同雪佛龍國際公司簽訂了一項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結果,該公司蒙受了約3000萬美元的損失。第二和第三輪投標也令人失望,沒有發現碳氫化合物,據說損失約1億美元。在第四輪投標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響應。於是印度政府同美國、荷蘭及印度國內的一些集團公司簽訂了5項合同。1993年又先後進行了第五輪和第六輪投標,接著於1994年進行了第七輪投標。但投標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數據。為此,印度政府邀請了一些私營公司進行地理測量。印度政府還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氣供私營公司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同意為這些計劃中的一些項目提供35%的開發費用。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1975年孟買高地油田的發現,以及近海石油生產的開始,使印度當時在石油方面可以達到自給。但是過度開采導致一些油田的嚴重損壞,最終使大量油井關閉,產量下降。1993年,原油總產量下降了11%,這主要是由於阿魯納恰爾邦的產量減少。但在1990—1993年連續4年產量下降後,1994年石油生產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區,人們也認為具有近海石油生產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納—戈達瓦里地帶內,在拉瓦油田的兩口油井開始產油。這些油井的目標是每年生產40萬噸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買高地的兩口近海油井開始啟動,目標是每年生產797萬噸原油。在同一地區的尼拉姆油田,那裡有多達6300萬噸的石油儲量。
自1986年以來,印度的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從1986年的140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3050萬噸,每年平均增長率為21%。進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國內石油生產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進口量每年增加19%,而國內生產則下降10%,據印度一份官方報告稱,1994—1995年,原油進口量估計為2400萬噸,其中1600萬噸是根據定期合同進口的,800萬噸則從現貨市場上取得。印度分別同沙烏地阿拉伯簽訂了進口600萬噸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簽訂了進口450萬噸原油的合同,同伊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簽訂了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產品的生產和消耗不斷上升,1971年生產約1700萬噸,1994年上升到約5100萬噸。這種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印度比較先進的煉油能力。1993年石油產品的產量為5040萬噸,比1992年增長了4.2%,這種增長,主要歸因於生產結構的調整,從而導致了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產品中,柴油占總產量的53%以上,而輕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別為20% 和27%,隨著對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煉油廠已調整了它們的產品結構,以獲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輕油、重油的產量分別為2700萬噸、1000萬噸、134萬噸。1991—1993年,這3種油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產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長率約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產品的消耗量,1971年為1910萬噸、1981年3230萬噸,1991年5770萬噸,1994年達到6330萬噸。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約2400萬噸,1994年達到3800萬噸。高速柴油和煤油是兩種最重要的柴油產品,它們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總消耗量為3450萬噸,其中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為2580萬噸。輕油的消耗量從1986年的680萬噸增加到1994年的1050萬噸。車用汽油、液化石油氣、石腦油是輕油中最重要的產品。1993年,液化石油氣和車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別增加了8%和6%。國內部門消耗的液化石油氣占總消耗量的85%,而且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達1020萬噸,1994年為1200萬噸。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這種下降是由於燃料油的消耗量較低導致的。肥料和化學工業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產量下降了22%。在第八個經濟計劃期間,對石油產品的需求估計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萬噸左右。有人建議本國供應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進口彌補。印度石油產品的國內銷售由4家公司進行,它們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緬石油公司。國營石油公司占潤滑油市場的85%。許多跨國公司,如ELF公司、卡爾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等,已同一些國營石油公司合資,利用已有的市場網路。私營部門也可以在煉油工業投資。
天然氣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費量中所佔比重很小,1991年僅為2%(世界平均水平為20%)。如果把木柴、農業廢料和畜力等傳統能源(傳統能源占總能源消費量的35%)也加入計算,天然氣所佔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數國家一樣,印度的天然氣工業是由國家控制的公司經營的,大約90%的天然氣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氣委員會(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產,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產和供應天然氣的公司,但其作業僅集中在一個地區生產。
1987/1988財政年度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主要是伴生氣,從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氣,即游離氣投入生產。各產區生產的天然氣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產區的天然氣,不僅探明儲量、生產水平、利用狀況和政府政策有顯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時期,對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價格亦有巨大差異。
印度的天然氣用戶可分兩類:約定用戶和臨時用戶。天然氣生產者通常與前者簽訂有中期合同,保證最低供應量。有多餘的天然氣則供應後者。由於各地區天然氣儲量、伴生氣在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需求量、用戶數量、基礎設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氣產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氣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產量大約為1100萬噸油當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紀80年代,天然氣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9%,而原油僅為10%。不過,天然氣是在80年代末才開始加速生產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長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產的天然氣大部分為伴生氣。70年代初,天然氣利用量大約僅占天然氣總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到70%,相當於大多數歐佩克國家的水平。
三個主要天然氣產區,即阿薩姆邦、古吉拉特邦、孟買高地(海上),1988/1989財政年度的產量在印度天然氣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氣價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開始生產天然氣時,幾乎找不到天然氣買主。因此當時僅以每千立方米8.83盧比(約合1美元)的低價向一家國營電力局和另外幾家用戶供氣。後來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盧比的價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氣。這種價格一直延續到70年代中期原油價格暴漲時。1974年1月,出售給電廠的天然氣價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盧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盧比。出售給化肥公司的天然氣從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盧比。油氣委員會在古吉拉特邦銷售的天然氣的價格則高一些。
歷史上,印度的天然氣價格,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區別,對不同用戶也相差甚遠。由於沒有統一的價格體系,天然氣生產者不得不與消費者逐個談判,以確定價格。而這樣,往往引起糾紛。鑒於這個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統一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並從1987年開始執行。統一價格體系的基價以南部地區天然氣的生產成本為基礎。南部地區是一個新開發的天然氣產區,因此其成本可被視為長期邊際成本。此外南部地區生產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因此價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開發和設備成本。根據這個原則,在登陸點的海上天然氣價格和陸上天然氣價格定為每千立方米1400盧比,其中不包括運輸費用。加上運輸費用,HBJ管道沿線的天然氣價格為2250盧比。這一基價適用於熱值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氣。價格中不包括各項稅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氣發展規劃》。這一遠景規劃制定了未來25年印度在油氣領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確指出了為實現遠景目標而採取的中長期措施。
規劃指出,油氣勘探開發部門在以下方面負有重大責任:加強已勘探盆地的油氣勘探開發,加強對未勘探各地質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儲量的開發效率,努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過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權控制的各自區域內進行。從1993年開始,為使私營企業、印度與外商合資企業以及國家石油公司進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開放了石油勘探區。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積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來提高大型老油田的採收率。在優先實施該計劃的油田中包括位於西海岸的巨大的孟買高地油田,已於2001年1月開始實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為那些願意與印度攜手康德油氣勘探、提高印度本國油氣產量的國際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機會和廣闊空間。不過,國營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氣工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印度的經濟發展和能源供應,尤其油氣供應與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起著關鍵性作用。
不僅招商引資,而且印度政府還要擴大在海外的石油權益,印度政府一貫鼓勵國營和私有石油公司參與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印度曾與俄國M/s Roseneft簽訂了一個長期協議,涉足庫頁島和越南一個海上氣田。
這些年來,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及石油產品市場逐步開放,以便更好地滿足國內需求量,解決能源問題。同時印度的能源企業也會積極向海外擴張,在國際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⑤ 印度是石油大國嗎
是。
印度國土面積很大,但是是石油進口大國。在雙邊貿易中,印度購買價格高的美國工業產品,估計發展前景有限,農產品價格低,美國也扭轉不了多少逆差,況且印度也是個農產品出口大國,進口幅度有限。
印度人口多,經濟發展也迅猛,它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2020年,雖然疫情嚴重,各種封鎖隔離,影響石油消耗,印度石油消費總量下降了10%以上,最終達到1.934億噸。
美國現在是石油凈出口國,2020年凈出口量為平均75.1萬桶/日。如果按照9月22日美國紐約原油交易所價格72.23美元/桶算,一年出口額剛好平抑逆差。
石油消費伴隨印度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美國能說服烏克蘭,波蘭進口自己的液化天然氣,而減少進口旁邊俄羅斯廉價油氣,如今印美貿易逆差過大,這將是美國減少逆差很重要的一個辦法。
⑥ 近兩年各國原油產量排名
大部分數據基於2008年6月的世界概況[1]。注意石油產量指鑽井作業每天生產的原油產量。這不應和石油供應量混淆,石油供應量通常是指市場供應的多種類型的石油產品和非石油產品(像天然氣和生物乙醇)。
盡管中國已超越伊朗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但中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國,國內產量仍不足。中國海外尋油的路途依然艱辛。
國土資源部網站昨日引述相關數據稱,2009年中國僅次於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佔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4%。據國家發改委的數字,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約為1.894億噸。
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排名為:俄羅斯以4.96億噸位居第一,隨後為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中石化(600028,股吧)集團一位內部管理層表示,俄羅斯石油產量霸主地位在十年內將很難改變,因為它基數太大,但今後俄羅斯石油產量增幅會很小,「俄羅斯與中國一樣,不少油田已老化。」
對沙特來說,能有這么高產量主要歸功於海外市場開拓,該國大部分原油對外出口,去年1到11月沙特向中國就出口了3700萬噸,同比上升12%,2010年對華出口量還將進一步增加。而中國能在去年超過伊朗擠入前四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伊朗產量下降了4.3%,盡管中國相比2008年產量也遞減了0.4%,但降幅要小於伊朗。伊朗去年原油產量為1.86億噸,比中國少了300萬噸,排第五。第六至第十分別是墨西哥、加拿大、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
不過,中國1.89億噸的產量相比巨大的需求還差了一半以上。
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一位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計算中國石油(601857,股吧)需求量的簡單方式是把產量和進口原油量相加。」按上述方法本報記者測算發現,去年中國石油需求量達3.93億噸(全國原油產量1.8949億噸,進口原油量2.0379億噸),也就是說中國本土只生產了48%左右的原油,其他都要來自海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內去年實際原油產量增幅也低於需求增幅。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上述專家告訴記者,「這三四年間原油產量增量都徘徊在1.8億噸到1.9億噸之間,年增幅是1%到2%。現在還很難說2015年是否可能達到2億噸。」而自2000年以來,中國石油需求增幅每年約5%以上。對此,中石化集團內部一位管理層說,中國去年有1360萬輛的汽車銷量,除去少量報廢車,等於每年新增2000多萬噸原油需求,「這相當於原油需求增加5%。」
中石化上述管理層強調,5年內中國原油產量想要超過美國(2.67億噸)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國原油產量屬於穩產,而不是大幅增產,能保證在1.8億噸以上已很不容易,「2009年估計中石油會在原有1億噸產量基礎上略微下降,中石化2008年產量為4100萬噸,去年約小幅增加3%到5%;中海油增幅更大些,可能是10%,但它基數太小。」中海油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楊華2月3日曾預計,公司2009年可實現凈產量為2.26億~2.28億桶油(約合3100萬噸)。
即便是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中國國內原油生產增量也極為有限,中石油就是一個例子:2006到2008年,中石油只是以100萬噸/年的增幅實現著「小步慢走」。
中石化上述管理層表示,國內每年新增原油需求基本都通過海外進口解決。去年中石化獲得了瑞士油企Addax的全部股權,可一次性增加700萬噸石油資源,預計2009年中石化總海外權益產量達1200萬噸;中石油現有海外石油權益產量為3050萬噸。
⑦ 世界石油供需現狀與趨勢
1、全球石油儲量充足
石油作為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十分有限。當前,全球石油開發能力不斷提高,根據BP公司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數據,2012-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整體儲量變化並不明顯。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324億桶,與2012年相比僅上升了2.81%,但總體來說儲量較為充足。
綜合來看,全球石油儲量充足,2020年受疫情影響產量、消費量均有下降。預計未來隨著全球疫情好轉,全球石油產銷量將恢復增長。
——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⑧ 印度的經濟整體情況與分布
2007年,受盧比升值和物價上漲影響,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四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9.1%、9.3%、8.9%和8.4%;預計2007-08年度(2007.4.1-2008.3.31)經濟增長8.9%,增幅比上年度回落0.7個百分點。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1、投資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投資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0%。2007年4-12月,消費品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8%,其中,非耐用消費品增長8.4%。投資保持快速增長,4-12月,投資品生產指數同比增長20.2%。2、第三產業快速增長。2007年印度第三產業主要行業增長都超過10%,2、3和4季度,貿易、酒店及通訊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9%、11.4%和11.3%,金融、房地產及公交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10.7%和11.6%。3、工業生產增長放緩。2007年4-12月,工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9%,比上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其中12月份增幅回落5.8個百分點。製造業回落較多,分別回落2.6和6.1個百分點。木材和木質傢具、基本金屬、機械設備和化工產品生產增速依然較高。4、物價漲幅高位回落。2007年印度物價呈高位回落勢頭,四個季度批發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漲6.4%、5.3%、4.1%和3.4%,其中3月份上漲6.6%, 10月份上漲3.1%,分別是近幾年來的最高和最低水平。目前價格漲幅有所抬頭,11、12和今年1月份同比分別上漲3.3%、3.8%和3.9%。二、2008年經濟發展展望當前,對2008年印度經濟發展趨勢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國外媒體認為印度經濟不會與美國經濟「脫鉤」,也會受到歐美經濟衰退的沖擊。經合組織、瑞士銀行最近都表示,2008年印度經濟增長將回落。美國花旗集團在《2008年亞洲經濟展望》中指出,印度具有10%以上的經濟增長潛力,但經濟結構不合理以及專業人才的匱乏,對經濟增長形成了長期障礙,如果全球經濟惡化,短期內印度經濟將面臨風險。二是印度國內經濟界普遍認為,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印度沒有影響,經濟仍能保持9%的快速增長。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說,在全球經濟環境充滿變數的時候,印度政府會適時迅速的調整經濟政策,維持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平衡,政府有信心讓經濟增長接近9%。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摩泰克表示,2008-09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將增長9%,並可持續5年。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認為,因為國內和國際都看好印度經濟前景,預期2008年印度股市將繼續上揚。印度財經類媒體也普遍認為,2007年雖然印度經濟增長勢頭有所減弱,但仍然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且更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了實現2008-09年經濟發展目標,印度政府確定了發展農業和製造業、鼓勵引進外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金融服務的工作重點。(1)加大農村建設力度,重點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扶持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最新公布的新財政年度總預算案承諾,免除農民積欠國有金融機構的約5000億盧比(約合128億美元)債務,政府還將提供1000億盧比(約合26億美元)的特別資金幫助農民償還抵押貸款,兩項優惠措施將使400萬農民受益。另外還提出了30餘項優惠措施,包括興建水電及灌溉渠道、補貼肥料及種子采購費用、增建農村醫療與教育設施等。(2)大力消除引進外資的障礙,引導外資流向能創造更多就業的領域。最近政府公布了調整後的外資政策,鼓勵外資進入技術薄弱的行業,如允許100%外資進入鈦礦開采和飛機維護企業,將貨運和特許空運航線的外資限額從49%提高到74%(民用航空外資比例仍保持在49%),政府所屬石油、天然氣精煉企業的外資比例從26%提高到49%,允許金融部分領域的外資佔49%。但對沃爾瑪、家樂福等外國零售巨頭進入印度的政策仍未放寬。另外,還要加強基礎設施、能源建設以及金融服務;大力發展製造業,爭取成為製造業大國,解決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當前,印度經濟要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一)外資監管近幾年,外資進入印度的速度很快,2006-07財年,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160億美元,2007-08財年有望達到260億美元。2008-09財年,政府希望超過300億美元。目前,印度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最受歡迎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僅排在中國之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投機資金流入。外資的進入使印度的一些實體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汽車行業成為世界第五大商用汽車生產國,亞洲第四大汽車市場。2007年通用汽車公司在印度的汽車產量比上年提高68%,2008年計劃在印度建設第二家廠,預計2010年銷量在現有基礎上增長10%。2007年賓士汽車在全球的銷售量比上年增長22%,戴姆勒公司決定投入6700萬美元在印度建廠,每年生產5000輛賓士汽車。除此之外,福特公司計劃投資5億美元,菲亞特,鈴木等廠家也有投資意向。不斷湧入的外資也給印度帶來很多問題,如盧比升值,股市風險。2007年印度股市異常火爆,股指屢創新高。3月5日印度孟買敏感30指數收盤12415.04,為全年最低,12月12日達到年內最高點20375.87,上漲64.1%。5月29日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成為繼中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市值過萬億美元的新興市場。下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股市發生了4次大的波動,分別是7月25日-8月23日累計下跌10.2%,10月17-22日下跌7.5%,11月1-22日下跌6.6%,12月13-19日下跌6.3%。在股市大漲的同時,匯率也大幅上升,10月11日,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達到39.27:1,創下1998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與年初相比盧比累計升值超過12%。為穩定股市,政府欲採取措施抑制熱錢流入,卻引發股市更劇烈的振盪。10月17日,因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禁止外國機構投資者購買參與憑證類的衍生產品建議後,敏感30指數一度暴跌9.2%,為歷史最大單日跌幅,外資撤離約17億美元,股市交易被迫暫停一小時。當天盧比對美元匯率出現了兩個月以來最大幅度的下跌,至39.96:1,印度財長不得不緊急出面安撫市場情緒。盡管政策未能出台,但最近印度仍然表示,要穩步推進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同時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沖擊和金融風險。(二)通貨膨脹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不少經濟學者認為印度央行可能會在今年1月29日的議息會議上宣布下調利率,但央行認為,當前通貨膨脹壓力比經濟增長放緩的威脅更大,因此繼續維持基準回購利率在7.75%高位不變。目前通脹上行的壓力主要來自於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由於印度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食品價格的上漲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基本生活。雖然政府對燃油等商品進行價格補貼(2006年6月以來,零售燃料價格沒有出現增長)對抑制通脹起到了明顯作用,但價格上漲的壓力不容忽視,截至1月26日當周,批發價格指數上漲4.11%。而受財政壓力影響,政府今後有可能減少燃油補貼,2008年物價漲幅有可能擴大。(三)高利率高利率是印度經濟加快增長的不利因素。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為了遏制通脹,印度央行從2004年10月開始連續9次加息,使貸款利率處於高水平,抑制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印度第二大摩托車公司銷售量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今年1月份下降16%;消費者購買汽車和洗衣機的數量減少,一些人推遲了房屋購買計劃。貸款增長放緩的現象已經出現,在截至今年1月的12個月中,印度的貸款額增長22.6%,增幅同比回落7.2個百分點。今年初印度財長呼籲印度央行減息,改變貸款和投資增長放緩的局面,2月11日印度國有銀行降低優惠貸款利率25個基點至12.5%,房屋發展金融公司、印度抵押貸款公司等多家銀行也下調了貸款利率,這將有利於促進消費和投資的擴大。
⑨ 印度的石油氣進口量突然超越中國了嗎
英媒稱,印度本月料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液化石油氣(LPG)進口國,因為印度在國內推動居民在做飯時採用液化石油氣替代柴火和牲畜糞便。
12月27日報道,湯森路透Eikon的船運數據顯示,12月運往印度的液化石油氣將達到240萬噸,首次超過最大進口國中國230萬噸的進口量。
雖然這只有中東出口規模的一成,但美國液化石油氣正變得越來越有價格競爭力。
得克薩斯州蒙特貝爾維尤出口中心的丙烷報價,扣除運費後每加侖99美分(每噸516美元)。當前沙特的合約價扣除運費後為每噸590美元。
美國供應商已經大舉進軍日本,目前能滿足日本半數需求。
⑩ 印度現狀是幾年前的中國
最近大家都挺關心印度的,可是總有空口無憑或是片面的遺憾。前些日子與人討論中印實力,找到些資料,給大家分享一下其中一篇。望諸君看後頂帖~資料比較老了,願諸君幫忙更新啊~~鐵血沒法寫網址,本來數據都有出處的,全部來自非中國的網站,以國際組織或歐美主流媒體網站為主,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搜看~~~
中印比較之爭由來已久。以下收集的這些資料都有出處。並非捏造。事實和無偏見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看兩國的人口:
印度在2003年達到10億5千萬
中國在2003年為12億9千萬。
國土面積對比
印度:329萬平方公里,期中陸地面積297萬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期中陸地面積932.6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領土面積應該是資源擁有量的一個很好指標。而且中國的領土地形復雜。礦產比較齊全。當然我不否認中國的人均資源也很豐富。但比印度還是強很多。
行動電話
印度: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中國2003年底擁有2億70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全年新增6000萬。
固定電話:
印度:2003年底印度才有42百萬用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中國的固定電話用戶和手機用戶數量相近。大約260百萬用戶。
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印度:我相信少的可以忽略不計。
鋼鐵(一項反映基礎建設的重要指標)
印度:印度2003全年的鋼鐵消費量2800萬噸(印度2003全年產量產量3600萬噸,而且印度是一個鋼鐵的凈出口國,這一產量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億2500萬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消費的鋼材是比日本和美國加起來還多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建設的重要指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被中國用於建設。
印度:不用我多說大家也知道。無論如何要比55%小很多吧。因為它在和日本、美國、歐洲。。。。其他100多個國家才用了45%的水泥。
高速公路(基礎建設指標)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或120)達到了30, 000公里,並且以每年4, 600 KM的速度增加。
印度:印度2003年才開始他的第一個高速公路計劃。
最新的一條新聞,印度准備在2020年建成15,766公里的高速公路。精確到個位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
石油(自然資源指標)
印度: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印度領土才中國的1/3左右。資源比中國少了很多,不得不即將面臨比中國更嚴重的資源危機。
中國: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億6000萬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識字率
印度:大約有30%的印度男人不能讀報紙,50%女人不能讀報!這就意味著:40%的印度人不能讀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少於16%的中國人不能讀報(其中大多數是在過去錯過了教育機會的老人)
耕地面積:印度主要是平原,氣候濕潤。擁有比中國多得多的耕地。
中國:52萬5千8百平方公里
印度:59萬平方公里
糧食產量:
印度:雖然印度的耕地比中國多。但印度2003年生產2億2000萬噸糧食(歸功於好的天氣)。就這個水平,但國際上印度農業的綠色革命名聲卻很響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4.5噸糧食(中國的農業生物技術還是一流的)。最高記錄是5億噸。即使這么高的產量,世界上叫的最響的還是中國的可能的糧食危機。我們這么多的糧食還不夠吃。我難以理解印度的那點糧食卻養活那麼多人。就我所知,印度還很自豪他們是糧食凈出口國呢。可能他們都是素食主義者吧。
經濟成份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經過簡單的計算我們可以斷定:中國的工業規模至少是印度的四倍。由此可見印度的工業水平是多麼可憐。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中國一年工業的增長量就是印度工業總產出的3/4。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印度2003年第三季度GDP10.4%的高增長主要來源於去年印度遇到難得的風調雨順。農業增長16.9%。這種農業的增長是不可能持續的
;
軟體產業
中國的軟體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印度大致相當,不同的是中國的公司依靠國內市場,而印度和周圍的大國相比基本上沒有IT市場。中國公司的規模要小點。但中國擁有自己的軟體品牌和市場,比如:金山,瑞星(反病毒), 江民 (反病毒), 紅旗(Linux操作系統), WPS ( 辦公軟體), 用友(企業軟體), 金碟(企業軟體).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PC。很難想像這點PC銷售量的國家居然號稱世界第二的IT強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超過小日本,僅次於美國。我們從來不說自己IT世界第二。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總是說它是世界第二大IT大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聯想2004年生產了一台更加強悍的超級計算機(為上海生產),世界排名第3或第4。
因為巨大的市場和近年來科技的進步,中國開始著手建立國際或國內的技術標准。我們知道比起簡單生產和製造,自己的技術標准可以更多更容易地創造價值。
也許我們的路還不平坦,我們在扎扎實實地進步。我也在此提醒我們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進步要支持!簡單的生產和製造是有極限的,但技術市場是無限的。技術的進步才是國家真正的進步。
2003年W i p r o和
I n f o s y s(這是兩家印度最著名的IT企業)的收入之和(W i p r o大約13.1億美元,I n f o s y s大約10.6億美元)才23.7億美元。但中國的華為,一家就大約3.2億美元。中興,也有大約19億美元。
腐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即便印度宣稱它是一個民主國家,但他的腐敗比中國更為嚴重。
中國政府近年來對腐敗的處理非常認真。
另一項研究報告也說明印度的腐敗要比中國嚴重
你相信民主政治在印度起到什麼作用了嗎? 這點值得那些相信民主萬能的人思考。
以下這幾篇文章都是同一外國遊客同在2000年訪問中國和印度之後寫的(聽起來像個商人)
他在文章上同樣描述了印度所謂的民主政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印度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對於他的size我們毫不懷疑:10人口是夠大的!但是我不認為一個讓少數人享有優先權的國家能稱得上所謂的民主。」
生活質量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1000 其中女嬰58.93/1000,男嬰60.23/1000 2003年)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1000 其中女嬰25.65/1000,男嬰24.91/1000 2003年)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其中男性62.92,女性64.37 (2003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其中男性70.33,女性74.28 (2003年)
體育運動
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長長的獎牌榜
讓我們來祝賀為印度贏得唯一一枚悉尼奧運會獎牌的運動員
艾滋病
印度有大約1000萬HIV感染者,印度政府聲稱只有450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據BBC報道,中國有大約100萬
但我們從來聽說的都是中國的AIDS失控。
46%的孟買普通人口攜帶有傳染性性病(HIV最主要的傳播因素)。
國外援助
中國從50年末至60年代初得到蘇聯的援助,此後中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發展。
印度得到蘇聯和西方國家長時間的援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可以想像一下,沒有這些援助,印度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國也幫助了很多其他國家,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非洲國家這么喜歡中國的原因。
外匯儲備及外債
印度:外匯儲備<外債
印度擁有1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而在2003年底印度的外債達到了1120億美元。有人形象地說印度是用高利貸借來的錢,再放到家裡擺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國:4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外債只有1600億。外匯儲備>>外債
資料顯示: 中國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前也發展得比印度快得多。在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前印度要比中國好得多。但是中國的GDP在上世紀70年代趕上了印度。
每年的GDP統計:(因該是基於購買力)
Country...1820....1870....1913....1950....1973...1998
China.....600......530.....552.....439.....839...3,117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India.....533......533.....673.....619.....853...1,746
在過去的20年裡印度經濟年均增長6%,相比之下,中國為9%。與此同時,印度的人口增長率是中國的兩倍(印度1.7%,中國0.8%)。我相信,長此下去,印度在人口數量上趕上中國是很現實的。
在中國完全不存在家庭歧視。女性有平等的權利。中國的少數民族經常有比漢族人享有更多的優惠權利。在印度這可能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壓抑了大多數的印度人。
很多人說印度擁有非常好的社會制度。這有用嗎?在過去(40年代)印度比中國擁有更好的經濟地位,現在呢?
以上的鏈接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我收集這些資料的目的是想給大家展示事實,因為我從雜志和網上看到了太多這樣的論調:印度比中國好…….印度比中國更有潛力…….
廢話.... 廢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讓我們聽聽一些重要的高級別的印度官員的話:我們的導彈可以打到中國的….地方,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威脅。很多此類針對中國令人厭的煩雜訊充斥著國際社會,他們要麼來自印度要,么是印度人寫的。
我祝願印度人民盡情享受他們的美好生活並且有所進步,但我並不喜歡印度人傲慢,毫無根據地指責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
你們印度人聽到過中國政府或者中國的新聞說:印度是我們的敵人,我們比印度強嗎?沒有!我們常聽到的是:印度在IT領域做得比我們好。中國也從來沒說過:我們的導彈可以打到印度,甚至是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現在和將來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中國的信條是:我們落後(當然不是落後於印度),所以要更努力的去干,時不我待。中國總是找出自己和其他國家的差距,然後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