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二戰後石油會怎麼樣
擴展閱讀
石油工程ro什麼意思 2025-05-18 03:56:53
mtworks2產品id是多少 2025-05-18 03:56:11
石油鑽井屬於什麼行為 2025-05-18 03:53:00

二戰後石油會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06-01 00:11:45

Ⅰ 石油與二戰局部戰爭的關系

石油可以成為戰爭者的一大掠奪目標:德國入侵當時的東歐國家為的就是他們國家的石油,還有入侵非洲,為的就是那些豐厚的石油,日本出兵南亞目的也是為了掠奪那裡的石油橡膠和礦產的資源
石油的提煉也與戰爭勝負有直接關系:德國後期工業被毀嚴重,飛機軍艦等油料供給不足,飛機不能起飛上天,結果更惡化了他的戰爭形勢,日本油料不足嚴重影響海軍軍艦的航行,大和的自殺任務東湊西湊也只湊到了單程的油料。

Ⅱ 求助軍事大神。二戰日本石油80%依賴美國,後來美國斷了供應石油給日本。為什麼日本一定要攻打美國

我覺得二戰期間日本攻打美國的珍珠膏石油方面兒,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主要的是日本考慮到醫院體檢,美國著名的時候都是等德國體力消耗完了才出擊,二戰美國一定要參與了不能給美國機會想一戰那要等到日本距離修好差不多了,由美國攻打都不如我們先下手為強先賣掉你的主要海軍力量就想去日本攻打美國珍珠港的主要原因。

Ⅲ 二戰石油很重要,希特勒為什麼不攻佔中東來獲取石油

戰爭中如果沒有石油,那麼坦克將無法前進,那麼德國的閃電戰術再怎麼厲害,他也需要坦克的推進,飛機在上面做輔助,對地面的技術設備進行轟炸,如果沒有石油,飛機飛不起來坦克跑不起來。



在當時的二戰中,中東的石油主要集中在伊朗國家,很多的油田還沒有挖掘出來,我是為了當時發現的一點石油,而遠征中東的話,會得不償失,當時的世界石油主要集中在美國,蘇聯、委內瑞拉等國家,中東的石油產量是比較低。

Ⅳ 二戰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噸啊!!!!!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石油是武器裝備的動力源泉
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裝備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裝備機動力的來源。武器裝備的機動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學能轉化而來。沒有石油,飛機上不了天,艦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車無法行駛。其次,石油是武器裝備操作力和控制力的來源。裝備操作與控制需要能量,而這種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說石油已成了武器裝備戰鬥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換句話說,離開了石油,武器裝備的戰鬥力將無法發揮,甚至成為一堆廢鐵。1942年,英軍嚴密封鎖北非德軍的油料供應線,造成德軍500餘輛坦克因斷油、不能機動而被殲。1944年至1945年,蘇聯紅軍和同盟國軍對德國80幾個煉油廠和石油供應線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轟炸,使德軍油料供應嚴重不足,大批飛機、坦克不能作戰。石油是戰爭的「血液」當人類戰爭進入機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時代,之所以大批先進的飛機、艦艇、坦克、戰車、自行火炮馳騁在陸、海、空立體戰場上,發揮著強大威力,一次次贏得戰爭勝利時,正是由於不停地給裝備注入新鮮的「血液」,也正是石油這種特殊的「血液」在戰場上流淌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僅為3600萬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已達3億多噸,占各類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38%。近幾次局部戰爭中,石油的重要性體現得更為充分。1982年的馬島戰爭,英軍消耗石油達60萬噸,占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60%;42天的海灣戰爭,美軍消耗石油625萬噸,占物資消耗總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因素

戰爭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石油絕不僅是簡單的後勤保障問題,它已成為軍隊戰鬥力的主要構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近代戰爭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二戰時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後,正當巴頓將軍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橫穿法國腹地,准備全殲德軍主力時,油料供應突然中斷,機械化部隊無法行進,使德軍死裡逃生。1945年8月,在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遠東戰役中,由於戰役准備階段石油儲備不足,加上缺乏運輸車輛和儲油容器,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坦克集團軍在戰役第三天就幾乎耗盡油料,其他機械化部隊也嚴重缺油,使部隊行動嚴重遲緩,直至日軍宣布投降,蘇軍地面部隊仍未到達預定位置。

石油是許多戰爭的起因和戰爭打擊的目標

石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石油往往還成為戰爭的起因和一些國家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成了戰爭打擊與破壞的主要目標之一。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資源。20世紀的四次中東戰爭,基本都是以石油為背景,為控制和奪取石油資源而發生的。海灣戰爭是因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之爭而引起,而美、英等國的軍事介入,主要動機就是為了控制海灣豐富的石油資源,以保證其經濟利益。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積極發動阿富汗戰爭,除了打擊以本·拉丹為首的恐怖主義、推進全球戰略部署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準了中亞地區存在的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想借反恐之機在中亞地區建立軍事存在,以達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亞地區石油資源的目的。

此外,現代戰爭中,作為戰爭重要潛力的石油,已成為敵對雙方打擊與破壞的重要目

標。1980年的兩伊戰爭中,石油及其設施成了打擊破壞的重點目標。雙方都將對方的油田、油管、煉油廠、石油裝運站及其他石油設施作為首要打擊目標,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就伊朗而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為伊朗提煉2/3原油的煉油廠被夷為平地;152個儲油罐全部被摧毀或損壞;石油日產量由戰前的600萬桶銳減到50萬桶,直接經濟損失達50多億美元。伊拉克8個煉油中心一半遭受襲擊;出口石油的兩個主要港口被嚴重破壞,無法運營;境內的所有油庫及油田均遭襲擊,破壞嚴重;石油日產量由350萬桶減到100萬桶,出口全部陷於停頓,直接經濟損失達40多億美元。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為消除南聯盟的戰爭潛力,對其油料生產、儲存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進行了精確打擊。僅4月13日一天,就轟炸了南聯盟的7個油庫。空襲結束時,南聯盟的煉油能力全部喪失,炸毀或嚴重破壞了南聯盟41%的軍用油庫和57%的民用油庫,連接前後方的所有油料補給線被切斷,南聯盟的油料供應量減少了70%。

有人說,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軟黃金;還有人說,石油是大地之血,勝利之血;我認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脈也是戰爭的血脈。

Ⅳ 如果二戰期間,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戰爭的走向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我們都知道,50年代的日本原本計劃北上進攻蘇聯,但卻因為美國的石油禁運而不得改變擴張方向,隨後爆發美日之間的太平洋戰爭,軸心國因此未能很好的協同作戰,結果就是德軍在蘇聯一敗塗地、日軍在太平洋實力耗盡。似乎只要日本按照計劃進攻蘇聯,整個二戰都會改寫。


(南下的誘惑是帝國主義列強開發了近百年的東南亞,而北進能得到的不過是落後的蘇聯遠東)

換句話說,就算日本有了充足的石油資源,也不得不考慮對美英作戰,因為很多關鍵性的資源同樣會被它們卡死。比如金屬銅的50%、金屬鋅的60%、鉛的92%等等都需要進口,而這些同樣是支持戰爭的必備條件,重要性不亞於石油。只要美國繼續帶頭禁止對日本出口重要的工業資源,聯合艦隊就仍然要冒險攻擊太平洋艦隊,然後到東南亞去搶,戰爭的走向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Ⅵ 二戰後為什麼石油廉價

二戰期間.不是價格的問題,而是各國已經認識到石油是戰略物質.根本沒有銷售一說,全部是自產自用.最緊張的時候,美國的加油戰根本沒得銷售

小日本失敗,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美國切斷了石油供應.全面封鎖了小日本的運輸線.

1需求是一方面,戰爭結束後,需求減少了很多.基本可以說和二戰前沒什麼區別.戰爭期間.民生科技並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全部在軍事方面.所以,需求減少了很多
2.勢力因素.
二戰結束後,主要產油區還是在中東方面.一方面,各國在戰爭期間,為保證自身需要,對產區設備投入是很大的.象蘇聯和美國,對石油基礎設施投入極大.當時可以說,完全可以滿足全球的需要
再一方面,美英勢力在中東的插入.從本質上來說.也不願意油價的高昂.需要自己去抑制價格.
真正油價高的時候,在60年代,由蘇聯介入中東後.歐佩克組織受蘇聯支持造成的,很當時的國際氣候有關.

Ⅶ 二戰後中東石油提價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經濟陷入危機,迫使美國加大資金購買石油,導致美國國家財政陷入赤字危機,對美國極其不利。

Ⅷ 二戰期間,假如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戰爭的結果會發生變化嗎

1959年9月26日,在當年日本打了1000米探井的地方,中國1205鑽井隊又順勢向下多打了100米,這是這100米的距離,發生了質的變化。讓我們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慶油田!

在得知這個報道之後,日本人肯定是感到震驚的,只能說是蒼天助華不助日。當年他們缺少石油,滿世界的找石油,有了石油的支持,他們的戰爭才能進行的如魚得水。

我們假設一下,當年若是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戰爭走向會發生了改變嗎?

若是他們發現了大慶油田,肯定就不會拉美國下水了。

當時日本要拉美國下水,最為主要的前提是日本的石油已經快枯竭了,戰爭沒有石油是不行的。

若是他們佔領更多的城市,只能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個結果。所以,中國的戰略縱深度強,是日本不可能勝利的。

就好比一開始戰爭從上海,打到南京、打到徐州、打到武漢、打到湖南、打到重慶......。

就是國民政府在重慶的時候,把日本給打敗的。

我們可以一路向西搬遷,這就是所謂的以空間換區時間上的勝利。

我們每向西撤退一步,就意味著我們在戰略上勝利了一步。最終,戰勝日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事實上蘇聯是戰略縱深度最大的一個國家,不管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沒有徵服蘇聯說白了就是蘇聯的縱深度有優勢。

縱深度廣闊了,他們的補給線就成為了問題,最終人家反擊,他們就必定會失敗。所以,即便是日本發現大慶油田了,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扭轉的。

只不過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們的戰爭,要打的更持久一些。

Ⅸ 二戰後 美國石油危機 是用新政的方法緩解的嗎

新政什麼的都是浮雲,所有新政都是撓癢癢的辦法。就像當時美國限制55英里的時速,10加侖汽油什麼的,並不能解決大問題,反而讓小型的日本車占據市場,為日後底特律破產埋下禍根。石油危機的起因是阿拉伯世界與猶太以色列的宗教問題,所以解決還是從這入手,當時美國努力使得埃及和以色列在戴維營簽署停火協議,並且財政部長Simon飛到沙特,達成用美元交易石油的協議。從此,一舉奠定了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並開始綠紙換石油的絕妙點子。到最後,全世界打仗完了油價飆升,美國只要多印幾張美元就行。

Ⅹ 二戰的時候,主要的原油產區有哪些,對戰爭有影響嗎

石油這個被稱為工業的血脈,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它都是起著關鍵作用的,尤其是在大型的戰爭中石油的作用,國家所儲備的石油資源的多少都直接或間接地決定了戰爭的走向,我們都知道中東是現在世界上主要的產油地區,帶在二戰時期盡管中東也生產石油但他不是石油的主產區,在二戰時期世界的石油主產區集中在美國,蘇聯,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羅馬尼亞以及南洋等地。也就是說中東地區在這個時期里所產油的比例是比較少的,它所佔世界石油總產量僅為5%。而這也就間接了為什麼德國當時在極度缺少石油的情況下並沒有去攻打中東,因為德國人對中東石油的渴望度並不及德國對蘇聯的渴望度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