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盜夢空間》中石油大王「盜夢」的意義何在
影片中「盜夢」任務的發動者是一個日本石油商Saito,他自稱是唯一可以制衡Fischer石油帝國的人,但是也堅持不了太久。
注意到1990年代日本和東南亞經濟曾先後被美國金融巨鱷的投機炒作整垮,這個亞洲老闆幕後主導的角色設計就顯得合情合理。然後,cobb和Arthur組成的「夢之隊」還加入了非洲肯亞蒙巴薩的葯劑師Yusuf(聖經阿拉伯語)和偽裝者Eames,法國的設計師Ariadne(希臘神話名),而老Fischer死在了澳大利亞,Cobb和Mal(西班牙語)的家在美國。電影的拍攝地點還包括了加拿大、英國、摩洛哥等地。
2. 王進喜、焦裕祿的事跡
王進喜:
王進喜,1923年出生於甘肅玉門亦金村。6歲時因家貧,用棍子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沿街乞討,8歲時給有錢人家放羊。1938年他進玉門石油公司當徒工、幹活時被砸傷了腿,被廠主趕出大門,傷好後才頂了別人的名字混了個差使。當時,玉門油礦的美國技帥壟斷了採油技術,王進喜在礦里幹了十幾年沒有上過一次鑽台,沒有摸過一次石油鑽機的剎把。他作為一個干雜活的窮工人,多少年裡連鋪蓋卷也沒混上,蓋的是破羊皮,鋪的是稻草。
新中國成立後,王進喜當上了國營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的石油工人,副司鑽,1956年升任1259鑽井隊隊長,同年加入了共產黨。當時中國的鑽井技術還很落後,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萬,鑽透祁連山,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口號。在1958年,他領導鑽井隊創造了月進尺5OOO米的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中型鑽機最高標桿單位,榮獲「衛星井隊」紅旗,被命名為「鋼鐵井隊」。
那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以禁運方式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而我們的國產石油量又很少,中國政府每年人得不拿出極其有限的外匯從蘇聯進口油料。50年代末經濟進入困難時期,中蘇關系已開始緊張。1959年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北京街頭的公共汽車因缺油背著煤氣包,作為採油工人的他,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時因在黑龍江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央決定抽調力量展開石油大會戰。王進喜從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到當地的馬家窯,於1960年4月14日經苦幹五夜五夜後,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鑽,不久即噴出原油。
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後,王進喜的腿被滾落的鑽桿砸傷,他卻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纏著綳帶連夜回到井隊。第二口油井在即將發生井噴的危急時刻,沒有重晶石粉,他當機立斷用水泥代替。當時由於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在泥漿池底。王進喜便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也紛紛跳進入。經過三個多小時,井噴被制服,保住了油井和鑽機,工進喜身上卻被鹼性很大的泥漿燒起了大泡。房東老大娘見他連續幾天幾夜奮戰在井場沒有回來,就感慨地說「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從此「王鐵人」的名字傳遍了油田,並通過新聞媒介的宣傳響徹了全中國。
1964年,王進喜出席了第三次全國人大會議,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65年他任油田鑽井指揮部副總指揮,1966年領導鑽井隊創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身份當選中央委員。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參加石油現場會回到大慶之後,經醫生檢查確診是胃癌晚期,11月15日在北京去世,時年47歲。
-------------------
王進喜同志簡介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鎮上赤金王家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群英會。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傑出典範,中國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他為加快發展我國石油工業奮力拚搏一輩子,在為我國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與其他偉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
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當時的副總理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焦裕祿:
田 夢
焦裕祿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公認的好黨員、好公僕、縣委書記和廠大幹部的好榜樣。為了深切緬懷這位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筆者專程拜謁了位於河南省蘭考縣城北的焦裕祿烈士陵園,並從焦裕祿的親人及早年與其一同工作過的老同志那裡,了解到焦裕祿生前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隨軍南下扛過槍 礦機廠里是內行
焦裕祿生於 1922年8月 16日,家住山東省淄博市北崮村。由於焦裕祿的爺爺焦念禮不識字,被財主欺騙過,在焦裕祿6歲時,老人家力主全家勒緊褲帶供孫子讀書,焦裕祿才勉強上了4年小學。1939年,焦裕祿的父親被財主逼債而死,同年,焦裕祿又被日本鬼子抓到遼寧的撫順大山坑煤窯做苦工。兩年後,焦裕祿逃出日寇的魔掌,在江蘇宿遷縣靠給地主打長工過活,直到1945年,焦裕祿得知家鄉成了解放區,才返回了日夜思念的北崮山村。焦裕祿回鄉後,積極參加革命斗爭,1946年春被黨組織接納為中共黨員。
1947年秋,為支援新解放區,焦裕祿被調到屬部隊編制的渤海區南下工作隊,並被分配到淮河大隊一中隊任班長。1948年,南下工作隊到達河南境內,焦裕祿被派往尉氏縣彭店區,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1950年,28歲的焦裕祿被上級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
在廣大讀者的印象中,焦裕祿是一位農業專家,其實不然,他在沒有擔任蘭考縣委書記之前,在工業戰線上摸爬滾打了八九年。1953年7月,時任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的焦裕祿,被選調去洛陽參加新中國的工業建設。他懷著火熱的激情,來到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之——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了剛剛興建的工廠臨時公路總指揮。1945年8月,路面剛剛竣工,廠黨委決定派焦裕祿和一部分幹部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翌年春,洛陽礦山機器廠決定提前生產,又選焦裕祿到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學習,並擔任實習車間主任。僅有4年小學文化程度的焦裕祿為盡快掌握機械加工技術和車間管理知識,如飢似渴地投入到高度緊張、困難重重的學習之中。1956年底焦裕祿滿載著豐碩的學習成果,返回洛陽礦山機器廠,被任命為一金工車間主任。
焦裕祿上任不久,廠黨委決定,試制重量達108噸的大型卷揚機。生產這種大型卷揚機在國內尚屬首次。一金工車間擔負主要零部件的生產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技術難度大。身為車間主任的焦裕祿沒有退縮,為解決生產中的一個個難題,他索性把鋪蓋搬進了車間,連吃飯也蹲在機器旁。在焦裕祿的拼搏精神感召下,工人們夜以繼日地爭先恐後趕任務。經過合力奮戰,直徑4米的卷揚機終於試製成功,得到了上級通令嘉獎。由於過度勞累和無規律的飲食,年紀輕輕的焦裕祿患上了肝病,廠「黨委得知後多次勸他住院治療。焦裕祿放不下手裡千頭萬緒的工作,一直帶病堅守在崗位上。
1959年,洛陽礦山機器廠全面投產,焦裕祿因突出的管理才能,被任命為調度科長。他經常深和入各車間了解情況,幫助車間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還不忘了解工人的思想問題、家庭困難等,總是想方設法化解工人的思想包袱。工人們說:「焦科長不僅搞技術抓管理是內行,做政治思想工作也是行家。」因此,工人們有時也親切地稱焦裕祿為「政治科長」。
正當焦裕祿在工廠里忘我地工作篇時,1962年,為了加強黨對農業戰線的領導,河南省委決定調他擔任中共尉氏縣委副書記,從繁華的洛陽回到了他曾經戰斗過的貧瘠的豫東地區。
舞台上能拉會唱 「順口溜」出口成章
焦裕祿有文化,能讀書看報,人也機靈活潑。還是在1947年南下工作隊行軍途中,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每當部隊停下來休息時,他不是教戰友們識字,就是從背包里抽出竹板,給大家即興來一段山東快書。一天,他被中隊領導選中,參加排演大型歌劇《血淚仇》。《血淚仇》是由延安調到南下工作隊的楊指導員導演的,內容是控訴地主階級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號召人民勇敢地團結起來推翻萬惡的舊社會。焦裕祿扮演劇中主人公一一苦大仇深的貧雇農「王東才」。焦裕祿的苦難身世與「王東才」極為相似,一接觸劇本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和參與排戲的同志們邊行軍邊背台詞,連休息吃飯時也忙裡擠空唱上幾腔,很快進入了「角色」。《血淚仇》這出戲,南下工作隊一路行軍,一路演,連續演了10多場,取得了圓滿的演出效果。
焦裕祿不但是文藝演出積極分子,自謙「大老粗」文人的他,平日里開展群眾工作時,還有一個拿手好戲——自編打油詩,也就是北方人常說的「順口溜」,以這種詼諧幽默的民間文學形式來「舊瓶裝新酒」,宣傳革命道理,發動、鼓舞群眾。解放初期,針對工農幹部中文盲較多的現狀,焦裕祿來了段這樣的「順口溜」:「大老粗,不要怕,干工作,學文化,螞蟻能啃大骨頭,咱遇座大山也搬走它!」以此與大家共勉。焦裕祿在尉氏縣大營區工作期間,正值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的關鍵階段。為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群眾,激發群眾參與斗爭的勇氣和信心,他編了很多「順口溜」。譬如:「惡霸為啥霸?舊社會,天黑呀!反動派,護著他。老百姓,腰桿塌。現如今,天亮了。共產黨,反惡霸。有靠山,不用怕。窮人一起挺腰桿,抱成一團打倒他!窮人一起挺腰桿,翻身解放力量大!」這段長短句結合、蘊含昂揚鬥志的「順口溜」,極富鼓動性在剿匪反霸斗爭中很有威力。
1951年,焦裕祿在尉氏縣擔任團縣委副書記期間,了解到有個區的幾個團幹部,由於工作方法不當,急於求成,和區里搞土改抓救災的於部發生了沖突,思想上有情緒。於是,他在開會時給大家來了一段開場白:「怎麼了,遭霜打了?趕路誰人不跌倒,下地哪個不絆腳?有點挫折怕什麼,振作精神最重要。」大家一聽這段「順口溜」,情緒當即放鬆。
「順口溜」這種語言形式,好像很「土」,但焦裕祿卻因地制宜,使其煥發生機,即使他後來當了蘭考縣委書記,也依然喜歡用這種語言形式總結問題,抒情言志。他在講到治理蘭考「三害」(風沙、鹽鹼、內澇)的方案時,曾說了這樣一段「順口溜」:「蘭考有『三害』,害咱蘭考人;『三害』不治理,蘭考難翻身;立志治『三害』,富咱蘭考人;團結同奮斗,挖掉『二害』根……」焦裕祿創作的這類閃耀著奮斗精神、幽默風趣的「順口溜」還有很多,至今仍在蘭考大地廣為流傳。
重宣傳愛寫文章 聽意見才讓照相
焦裕祿擔任縣委書記後,縣里既有秘書,也有通訊幹事,但只要能擠出時間,工作總結、大會講話、調查報告等文字材料,他都是親自動筆寫。在蘭考,他主持並起草了《關於治沙、治鹼、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設想》、《造林防沙方案》、《排澇治鹼方案》等根治「三害」的重要文件;還親筆撰寫了《關於鹽鹼地的普查報告》、《一個七季受災的特重災隊,今年生產一片繁榮景象的調查報告》等調研文章。即使在肝病晚期,他依然忍受著極度的病痛,在病床上撰寫《蘭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篇宣傳蘭考、鼓舞士氣的文章。
焦裕祿寫稿子文風朴實,修改稿子也不尚空談,不唱高調,總是注重事實,用典型事例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震撼力。凡是按照焦裕祿的意見采寫,又經他修改的稿子,絕大部分都能被報紙、電台採用。經焦裕祿修改的稿件,之所以能夠屢屢見諸新聞媒體,主要因為他很有「新聞敏感」。早在1950年,焦裕祿任大營區區長時,這種「新聞敏感」就已經具備。一次,他途經一個村莊,發現了年僅16歲的姑娘王小妹在犁地種地,干起活來比有些小夥子還利落,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婦女參加社會勞動的典型。於是,他便走到地里,一邊幫王小妹幹活,一邊詳細詢問她家的情況。頗有些男孩子氣的王小妹便告訴焦裕祿,自己家中沒有兄弟,父母年老體弱,打土豪分田地後她就學會了干各種農活。王小妹還自豪地對焦裕祿說,她還是村裡的土改積極分子。焦裕祿回到區里已近深夜,他抑制不住寫作激情,連夜趕寫了一份王小妹的典型材料。第二天,就帶著鄉村幹部到王小妹的田頭開起了現場會,還在會上即興編了一段「順口溜」:「王小妹,十六歲,鬥地主,抓土匪,犁地耙地她都會……」這次現場會不久,王小妹這個典型就從大營區推廣到了全縣,成了青年婦女學習的楷模。
焦裕祿曾對同事們坦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抓工作,就是要抓典型,帶一般;抓兩頭,帶中間。」在尉氏、蘭考兩縣工作期間,焦裕祿發現並樹立了許多正面典型,也批評了不少反面典型,但對於自己的典型事跡,卻從不讓通訊員和外邊的記者報道。會攝影技術的蘭考縣委通訊幹事劉俊生跟他一起下鄉,焦裕祿每次都提醒道:「帶上你的照相機。」很多次,劉俊生想抓拍焦裕祿帶領群眾除「三害」、與老農促膝交談、艱苦樸素、忘我工作等感人鏡頭,但均被焦裕祿制止了。焦裕祿要求劉俊生只拍攝廣大群眾的鏡頭。
1963年秋的一天,劉俊生再次隨焦裕祿下鄉,路過老韓陵胡集南地時,焦裕祿看到社員們正在勞動,又放下自行車走了過去。隨行的城郊公社黨委書記懇請:「焦書記呀,我很想跟你照張相片,留個紀念。」焦裕祿平和地說:「咱拍照片沒啥用,還是給群眾照吧。」劉俊生一聽焦裕祿又在「老生常談」,就壯著膽子給他提起了意見:「給群眾照相不錯,為啥就不可以把你和群眾在一起勞動的情景照下來哩?群眾和你在一起合了影,一定很高興,這對他們的鼓舞不就更大嗎?」焦裕祿聽劉俊生批評得有道理,就大笑著說:「照你這么說,以前,我是有些個人主義思想了。好吧,叫你照,叫你照!」拍個什麼樣的鏡頭呢?焦裕祿兩眼一亮,笑著說:「我愛泡桐,就在泡桐跟前給我照一張吧。」焦裕祿披著外衣,敞著懷,兩手掐腰,興奮地對劉俊生說道:「照吧!」隨著相機快門一聲脆響,焦裕祿與蘭考的泡桐樹一起,便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畫冊里。焦裕祿生前曾指著這張照片,笑著對劉俊生說:「這一張好,這一張好。」
焦裕祿何以如此偏愛泡桐樹呢?這是因為他深深欽佩泡桐樹那不畏鹽鹼,不畏風沙,敢於同不利條件作斗爭,且能造福於民的天性。泡桐的性格,其實也代表著焦裕祿的性格。
清正廉潔品德高 親人親戚難沾光
身為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為改變蘭考面貌可謂殫精竭慮,勞苦功高。以他的身份和威望,別說以權謀私,就是平日里稍稍對自己及親友們放鬆一點,也可以得到當時好多人難得的「好處」。然而,焦裕祿始終沒讓一點私利替代蘭考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始終堅持黨的原則和正氣,真正做到了送上門的不要,遞到手上的不沾,與蘭考人民甘苦與共。
1963年春節,連年災害的蘭考肉類和副食供應比較緊張。縣委辦公室的一位同志就給焦裕祿家裡送去了幾斤肉。焦裕祿問他:「人人都有份嗎?」這位同志回答:「要過年了,書記們工作忙,顧不上打肉,這是待意照顧幾個領導同志的。」焦裕祿聽後對這位同志說:「謝謝了,我家的肉已經買好了。請你把肉提回去,看辦公室還有誰沒買,這肉就照顧誰吧。」他還囑咐這位同志,以後可不要再單獨照顧領導了。
焦裕祿到蘭考後,看到城內有個大水坑,就建議城關鎮在坑裡種蓮菜放魚苗。半年後,放養的魚苗已長到1斤左右。城關鎮魚場為感謝焦裕祿的指導,又想讓身患肝病的焦書記補補身體,就派一名職工用水桶裝了10多條活魚,送到了他家。焦裕祿的孩子們一見活蹦亂跳的魚兒,高興得圍著水桶直嚷著要吃魚。焦裕祿回家後,問清楚了來龍去脈,就對嚷著要吃魚的孩子們說:「這魚是魚場的叔叔辛辛苦苦養大的,是集體財產,咱一家咋能先吃呢?如果大家都沾集體的便宜,那集體的事業還能辦好嗎?焦裕祿的一席話,使孩子們明白了白吃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這個道理。他的大兒子國慶當即就帶著弟妹們,把一桶活魚又送回了養魚場。
一次,國家給蘭考撥來一批救濟棉花,救災辦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祿的棉襖補丁摞補丁,決定照顧他3斤,讓他做件新棉襖。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拿著3斤棉花票,等焦裕祿一進家門,就興奮地跟他商量做新棉衣的事。焦裕祿一聽又是「照顧」他的東西,開口就說:「那不中。」稍停,他平心靜氣地對妻子說:「蘭考現在還有好多群眾缺衣少穿,救災物資是給群眾的,這棉花咱咋能要?我是領導,可不能搞特殊啊!」
焦裕祿夫婦盡管省吃儉用,但因要贍養兩位老人(雙方的老母親),撫育6個子女,有時還接濟窮困群眾,日子過得相當緊巴。1964年春節前的一天,風雪交加,焦裕祿到縣政府大院找到縣長程世平,說他多年沒回山東老家看望母親了,打算春節帶著全家回老家一趟。接著,焦裕祿顯然有些難為情地說:「老程,你手頭寬不寬裕,能不能借給我三四百元?」程世平雖知道焦裕祿家的日子過得緊巴,可沒想到他一個十五級幹部連回老家探親的路費也湊不夠。見焦裕祿說話直打哆嗦,程世平急忙問:「老焦,你是不是病了了』焦裕祿這才隨意說:「沒有,就是有點冷。」程世平順手摸了摸焦裕祿的胳膊,吃驚地說:「老焦,大臘月里下著雪你咋穿個空筒襖,連件秋衣也不套?」焦裕祿也是當著真人掏心窩說話:「老程,我沒啥衣服套啊!沒布票,手頭也緊,能將就過冬就行了。再說了,老百姓有的連空筒襖還穿不上哩!」聽了焦裕祿的心裡話,程世平又欽佩又心酸,直想流眼淚。
焦裕祿寧可借錢也不向組織伸手要救濟,他的親戚和子女們也沒有誰能從他那裡得到所謂的「便宜」。他有兩個侄子,高中畢業後一直在山東老家務農,多次寫信請求給找個工作。焦裕祿回信向他們解釋;「招工是有計劃有政策的,我即使有權也不能搞特殊。」
親戚們沒能走成「後門」,自己的子女在找工作時焦裕祿也不「關照」一下。他的大女兒焦守鳳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在家待業,有人向他提議:「小學教師不夠用,讓守鳳去學校教書吧?」還有人向他透露信息:「郵政局要招收話務員,小梅(焦守民小名)干這個工作挺合適。」焦裕祿對於這些熱心的提議,一再搖頭否定。後來,焦守鳳到蘭考縣食品加工廠當了一名臨時工。剛去上班,焦裕祿就專門找到時任廠長的張樹森,特別交待,「我的女兒來廠里當臨時工,分配工作時一定要把她安排到醬菜組,這樣對改造她的思想有好處。」臨走時,焦裕祿又強調一句:「你們不要以為是我的女兒,就另眼相看,應該對她嚴格要求。」 當時,焦守鳳不認為爸爸讓她經受勞動鍛煉是關心她,讓她養成自食其力的本領,心中「實在不滿意」。而今,已經退休的焦守鳳滿含感謝之情地說:「現在想想,爸爸對我們兄妹的愛是一種大愛,他是在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生活啊!」
3. 石油是什麼
石油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在加工提煉之前稱為原油。
石油是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多具芳香氣味,呈油脂狀,比水輕,多呈黑褐色、棕色、綠色及淺黃色。
是什麼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進展,生物亦廣泛地發育和繁殖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雖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又異常復雜。近年來在許多活著的有機體中發現了石油烴類及其有關烴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成油、氣原始物質的認識。但是,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物質為主。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有機生油說認為,油、氣的生成過程是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的概述如下:
水體中和陸地上搬運來的有機質同其它礦物質混雜在一起,沉積在水盆底部,在還原條件下保存下來。由於地殼不斷地下沉,沉積物一層一層不斷地加厚。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大,有機物質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近年來,根據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雖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爭,但晚期生油占優勢。
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剝蝕作用、水動力沖刷、氧化作用和擴散作用等等。
(1)剝蝕作用:地殼的構造運動可使地殼相對抬升,將已經形成的地下油、氣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剝蝕而被破壞。
(2)水動力沖刷: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使背斜油、氣藏的一翼相對抬升,導致原閉合高度減小,打破了原來油、氣、水的平衡,致使水動力沖刷破壞了原來的油、氣藏。
(3)氧化作用: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打破了原油、氣藏的平衡狀態,使地下油氣或與地下水接觸,或沿斷裂上升到地表,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分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瀝青類)導致油、氣藏的破壞。
(4)擴散作用:天然氣通過蓋層擴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大量油氣勘探及開發實踐,改變了人們最初以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類的錯誤認識。逐漸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不是什麼「油湖」、「油河」,而是儲存在那些具有互相連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層內,好象水充滿於海綿里一樣。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層,稱為儲集層。這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滲透性
4. 什麼是新時代石油精神
到過茫茫戈壁,你才知道他們的魅力
到過油廠井場,你才知道他們會發光
走進他們,你才知道有這樣一種精神
艱苦樸素、砥礪奮進!
這就是石油人!這就是石油精神!
鑽井的過程會使用大量的鑽井液,這些鑽井液用完後和泥土、岩屑等一起排放就成為有污染性質的廢物。對於一般的廢棄鑽井液,最為常見的處理方法是採用固化法,即選擇一處場地,對廢棄鑽井液進行固化處理,這樣不僅會浪費很多土地,還存在著污染環境的風險。李興春所在的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團隊,通過一系列的探討與研究,成功實現鑽井液與廢物分離,鑽井液可以循環使用,廢物可以生產免燒磚、砌塊、基土等,這樣既可以實現廢物再利用,又解決了傳統處理方法帶來的「佔地、污染」等難題,達到了清潔生產和資源節約的雙重目的。
今天,已是中國環保行業知名專家的李興春依舊在默默努力。提到自己為之奮斗的環保事業,他感慨頗深:「從1985年進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至今,32年時間,我經歷了環保工作一步一步被國家、社會重視的過程。作為中國石油一名環保工作人員,我希望能從源頭、過程中把環保問題解決好,助推中國石油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成為世界頂尖企業。」
復合驅技術創新團隊:三十年磨一劍
三十年,你們只幹了一件事,石縫里洗油。這一洗,綠了油田發展的常青樹,白了小夥伴的少年頭。攻克世界級難題,把驅油技術演繹成創新藝術。以當驚世界殊的豪邁,引擎大慶百年之航。你們,傳遞了科技力量,更傳承了石油精神。
俗話說,上天難,入地更難。大慶油田經歷50多年的開發,已經到了高含水後期,采出的液體90 %以上是水。在這種條件下採油,相當於水中找油、水中撈油。採收率要提高一個百分點,不亞於百米短跑成績提高0.1秒的難度。
科技創新為老油田帶來新曙光。三元復合驅技術,可在水驅基礎上提高採收率20個百分點以上。
「1986年,大慶油田與法國國家石油研究院合作進行三元復合驅可行性研究,法國專家說我們大慶油田原油酸值太低,三元復合驅不適用,讓我們忘掉這個技術。」大慶油田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復合驅項目經理部經理程傑成說,「但我們並沒放棄,反而憋了一口氣要開展研究。」
三元復合驅從注配到采出,從技術完善到管理標准,涉及地上、地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程傑成和他的團隊,30年來,從當年的「小夥伴」一路拼到如今的「老夥伴」,多少次「山重水復疑無路」,他們卻「咬定青山不放鬆」,千磨萬礪,多次換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30年的「三元」圓夢之路,鍛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夢之隊」,該團隊群英薈萃:培養中國石油技術專家7人, 16名地區公司專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和專業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其中博士32人、高級工程師119人。他們的成果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就有發明專利42件、實用新型專利15件、軟體著作權2件。
一次次挑戰科技極限,一次次勇闖世界難關,大慶油田30年的「三元」圓夢之路,正是大慶科技「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生動「現實解說」。由此也鍛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夢之隊」,彰顯了中國石油前行的科技力量。
堅守自己的崗位就是最大的精神。
5. 最早為石油命名的是哪個朝代的什麼人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現了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
6. 石油是什麼
石油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石油,產於岩石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油狀粘稠液體。未經提煉的天然石油稱為原油。其中含碳84-87%。氫12-14%,1-2%為硫、氧、氮、磷、釩等元素。 當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不可再生能源之一。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有豐富的儲藏,在俄羅斯、美國、中國、南美洲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桶」為一個容量單位,具體為159升。 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8桶。
目錄
[隱藏]
* 1 石油的成因
o 1.1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 2 成分
* 3 相關條目
* 4 參看
o 4.1 References
* 5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6 Films about petroleum
* 7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編輯]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編輯]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最近,在2003年《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發表的新看法,認為碳氫化合物是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線的作用而產生的。
[編輯]
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CH4 (甲烷, methane) - 沸點 -107℃
* C2H6 (乙烷, ethane) - 沸點 -67℃
* C3H8 (丙烷, propane) - 沸點 -43℃
* C4H10 (丁烷, butane) - 沸點 -0.5℃
炭素數5~7の范囲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完全に軽質で、蒸発しやすい透明な性質のナフサになる。
ナフサの留分は溶媒、ドライクリーニングの溶剤あるいはその他の速乾性の製品に用いる。
C6H14からC12H26までの鎖狀炭化水素は配合調整されガソリン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15の范囲の炭化水素からケロシンが作られジェット燃料に用いられる。炭素數10~20の范囲からディーゼル燃料(軽油)と燈油が、そして船舶のエンジンに用いられる重油と続く。これらの石油製品は常溫で液體である。
潤滑油和半固體的凡士林、炭素數16から炭素數20の范囲である。
炭素數20以上の鎖狀炭化水素は個體であり、パラフィンワックスを皮切りに、タール、アスファルトの順である。
用常壓蒸餾餾分的名稱和沸點(℃)來表示,就是:
石油エーテル(petrol ether):40 - 70℃ (溶媒用)
輕汽油(light petrol):60 - 100℃ (汽車燃料)
重汽油(heavy petrol):100 - 150℃ (汽車燃料)
輕煤油(light kerosene):120 - 150℃ (家用溶媒・燃料)
煤油(kerosene):150 - 300℃ (飛機油)
柴油(gas oil):250 - 350℃ (狄塞爾燃料/輕油/燈油)
潤滑油:> 300℃ (發動機油)
殘渣:焦油,柏油,瀝青,殘余燃料
[編輯]
相關條目
* 克拉馬依油田
* 大慶油田
* 中原油田
* 勝利油田
* 中東
* 沙烏地阿拉伯
* 伊拉克
* 阿拉伯國家
* 阿盟
* 石油大學
* 石油輸出國組織
[編輯]
參看
* 工業化
* 哈伯特頂點
[編輯]
References
1. 注 Kenney, J., Kutcherov, V., Bendeliani, N. and Alekseev, V. (2002).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mponent systems at high pressures: VI. The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carbon system: The genesis of hydrocarbons and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99: 10976-10981. Article link
2. 注 Kenney, J., Shnyukov, A., Krayushkin, V., Karpov, I., Kutcherov, V. and Plotnikova, I. (2001). "Dismissal of the claims of a biological connection for natural petroleum". Energia 22: 26-34.
[編輯]
Books about the petroleum instry
* James Howard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0871138883.
* C.J. Campbell (2004). The Coming Oil Crisis. . .
* (2004). Out of Gas: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 .
* Amory B. Lovins (2004). Winning the Oil Endgame.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1881071103.
* (2003). Hubbert's Peak : The Impending World Oil Shortage. . .
* Vaclav Smil (2003). Energy at the Crossroads :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Uncertainties. The MIT Press. 0262194929.
* Daniel Yergin (1991).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 Simon & Schuster. 0671502484.
* Harold F. Williamson and Arnold R. Daum (1959).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 The Age of Illumin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 Harold F. Williamson, Ralph L. Andreano, Arnold R. Daum, and Gilbert C. Klose (1963). The American Petroleum Instry: Volume II, The Age of Energ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編輯]
Films about petroleu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Burning of the Standard Oil Co.'s Tanks, Bayonne, N.J.》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lifornia Oil Wells in Operation》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Canada Strikes Oil: Lec, Alberta 1947》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The End of Suburbia: Oil Deple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Dream》的資料 (外部鏈接)
o http://www.endofsuburbia.com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Hellfight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cendio del pozo petrolero de Dos Bocas, Veracruz》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a Instria del Petróleo》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Instria petrolului》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 From Fossil to Flame》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Fires, Their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ment》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Oil Storm》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Roughnecks: The Story of Oil Drillers》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Wildcatter: The Story of Texas Oil》的資料 (外部鏈接)
* 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Lektionen in Finsternis》的資料 (外部鏈接)
[編輯]
Writers covering the petroleum instry
* Colin J. Campbell
* Jay Hanson
* Kenneth S. Deffeyes
* David Goodstein
* Daniel Yergin
* Thomas Gold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7%9F%B3%E6%B2%B9"
頁面分類: Lubricants | Petroleum | Oils | 石油工業 | 燃料
7. 石油精神的核心是什麼
1、石油精神說的應該就是鐵人王進喜,像他一樣不怕苦不怕累對不對勇於團結敢拼敢做。
2、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同志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
3、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願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埋頭苦乾的奉獻精神等。鐵人精神的核心價值是愛國創業我最認真,求實奉獻我最根本。
8. 石油是什麼東西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輸送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形貌與成分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9. 中石油企業精神和企業宗旨是什麼
一、中國石油企業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二、中國石油企業宗旨:奉獻能源 創造和諧。
三、中國石油企業理念:誠信、創新、業績、和諧、安全。
為客戶提供全員,全面,全過程全心全意的服務。
2001年,中國石油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十五」期間的十大工程之一,2003年制定頒發了《企業文化建設綱要》,成立了企業文化部,努力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石油特色的優秀企業文化,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9)兩代人石油夢是什麼擴展閱讀: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中國石油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跨國企業集團的重要措施,「文化強企」已經成為中國石油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體員工的共識。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形成了豐厚的企業文化積淀,培育了以「大慶精神」、 「鐵人精神」等為代表的優秀企業文化,激勵了幾代石油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並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