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圈包括什麼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層中的全部生物和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它包括岩石圈上層、水圈的全部和大氣圈下層。岩石圈包括土壤,是陸生生物生存的基底。大多數生物生存於土壤上層幾十厘米內,植物根系可伸得較深。限制生命向深層分布的主要因素為缺光、缺氧。石油細菌可生活在地下2500~3000米深處。水圈中幾乎到處有生物,但水體表層和底層生物較多。限制生物分布於深海的主要因素是缺光、缺氧和隨深度而增加的壓力。但在大洋11000米以下仍有深海生物。大氣圈厚度有1000公里以上,接近地面的對流層是發生天氣現象的場所,也是直接構成生物的氣體環境。大多數鳥類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活動,極少數能飛到5000米以上的空中。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缺氧、缺水、低溫和低氣壓。有些昆蟲可能被大氣環流帶到22000米高的平流層中,但萬米以上的空中不能為生物提供長期生活條件,故此空間稱為「副生物圈」。生物圈是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並具有一定調節功能的動態平衡的系統。人類對生物圈的主要影響有:溫室效應、破壞大氣臭氧層、酸雨和排放有毒物質造成環境污染。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活動和影響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尤其集中在它們的接觸地帶。生物圈的厚度約有40—50公里,而絕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這一薄層內,這一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因為這一地帶具備了生命所必須的陽光、空氣、水分和礦物鹽類,使生物能不斷繁殖和進化。澳大利亞地質學家休斯在1875年首先應用了生物圈這個名詞,但他未加解釋。其後,一些人曾經把生物圈看成「棲居地球的一切生物總和」,這就與「生物界」的涵義雷同。現今人們普遍接受的生物圈概念,出自蘇聯生物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1926)。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一個圈層,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單位,它的形成和出現,標志著地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級階段。地球的發展階段可以粗略地分為無生命階段、水生階段、陸地階段、人類階段等,它與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最後形成現代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成為新的制約因素。現代生物圈中已鑒定分類的動物約有215.8萬種,其中昆蟲佔80萬種,已知植物有34.1萬種,另有3.75萬種微生物。但未經分類的生物還有很多,據估計植物種總數可達54萬種,而昆蟲可達200萬種。全球生活的有機體乾重約24232億噸,其中綠色植物佔99%,地球外部四個圈中以生物圈的質量最小。此外更有眾多數量的生命活動直接產物和被生物改變性質的物質,如腐殖質、泥炭、煤、石油、海底軟泥、生物石灰岩、硅藻土、一些沉積鐵礦、氧氣、臭氧等,都是生物圈特有的成分。人類出現在生物圈中僅有250萬年歷史,最近幾千年來,表現出強大的改造環境能力,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廣更深,同時也加劇自然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破壞的嚴重後果。人們必須正確認識生物圈各種屬性、功能和動態特點,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環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產物,是生物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的要領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在地面以上達到大致23千米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千米的深處,它包括平流層的下層、整個對流層以及沉積岩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米厚的范圍內。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各。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質作用和有機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沉積岩、粘土礦物和水。生物圈是一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一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
B. 什麼細菌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
目前,人們正在探索活躍細菌的變種,從中不斷培育出新的滅蟲「健將」,為防治植物病蟲害作出新的貢獻,幫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細菌。
近年來,由於工業、交通的發展,大量石油產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導致了海洋環境的污染。有人估計,每年約有1000萬噸石油流入海洋,漂浮於海面,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有什麼辦法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們又想到了生物。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能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這種海洋細菌吃了石油,怎麼不會中毒死亡呢?原來在它們體內有一種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酶。
於是,人們讓能吃石油的細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現在,生物學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種以石油為「食」的完全新型的細菌。這種「超級細菌」只要幾小時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難,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將會很快被這種超級細菌清除。科學工作者還進一步設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細菌製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細菌的機理,製造出高效化學吸附劑或凈化劑,以清除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
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
C.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後,中美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吸食」石油的細菌.這種細菌屬於() A.生產
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是指綠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過葉綠體,製造有機物;消費者是指各種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分解者是指生物圈中靠分解動植物的屍體或是糞便為食的細菌和真菌.上題中的這種細菌能「吸食」石油,應屬於分解者. 故選:C |
D. 什麼是細菌造油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魏曼教授,很早就發現了幾種能夠「製造石油」的細菌。這些微生物的組織結構中,幾乎80%是含油物質。在電子顯微鏡下,它們很像一個個的塑料口袋,裡面裝滿了油。
魏曼把這類微生物放在一起,用二氧化碳喂養,就組成一個「微生物產油田」,結果在實驗室里製造出4公斤油,這種油很像柴油。
實際上,石油也是從千奇百怪的小生物變來的。古代的水生生物埋藏在地下,經過大自然的作用變成了石油。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氫。
科學家們發現,有不少微生物不僅會「吃」這類碳氫化合物,而且還有「積存」碳氫化合物的本領。比如,有一種叫分枝桿菌的微生物,它能夠產生類似於碳氫化合物的黴菌酸,像釀酒、制醬那樣,經過酶的催化作用聚合到一起,就得到了一種真正的菌造石油。
根據這個原理,建造一個人工湖,把微生物「放養」到水裡,水裡溶解有足夠的二氧化碳,作為它們的「食物」,用不了多久,微生物便成千成萬倍地繁殖。培養出來的微生物,可以用過濾器收集,然後送到專門的工廠里去「煉油」。
讓細菌造石油,只要二氧化碳供應充足,造油速度很快,兩三天就能收獲一次。細菌造油的人工湖和煉油廠到處可以建造,生產持續不斷,風雨無阻。據說,只要掌握天時地利,每畝水面每年就能夠生產3700桶原油。
E. 吸油細菌是什麼者
吸油細菌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2010年6月11日宣布,中美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能「吸食」石油的細菌,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清除墨西哥灣漏油。 奧勒岡州立大學表示,此為該校與中國西安建築技術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共同合作的結果。 這種能吸食石油的細菌名「NY3」,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一種綠膿桿菌。研究人員是從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離出這種細菌。 「NY3」會產生對人畜環境無害的鼠李醣酯(rhamnolipid),能有效地降解石油中有害環境的碳氫化合物和多環芳香烴。此外,利用鼠李醣酯清除油污,比目前使用的合成化學清潔劑更經濟實惠。
F. 分解石油的細菌是什麼菌
是超級菌
G. 能幫助清除海洋污染的細菌是什麼
近年來,由於工業、交通的發展,大量石油產品污染物流入海洋,導致了海洋環境的污染。有人估計,每年約有1000萬噸石油流入海洋,漂浮於海面,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有什麼辦法能夠清除流入海洋的石油呢?人們又想到了生物。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能以石油為食的海洋細菌。這種海洋細菌吃了石油,怎麼不會中毒死亡呢?原來在它們體內有一種能分解石油的特殊催化劑——酶。於是,人們讓能吃石油的細菌去清除海洋中的石油。現在,生物學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種以石油為「食」的完全新型的細菌。這種「超級細菌」只要幾小時就可以除去海上的浮油。如果油船在海上遇難,所造成的石油污染將會很快被這種超級細菌清除。
科學工作者還進一步設想:把能吞吃石油的細菌製成菌粉,撒在被石油污染的海域,以清除海中石油;或者模仿吞吃石油的海洋微生物及海洋細菌的機理,製造出高效化學吸附劑或凈化劑,以清除海洋污染,保護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