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震波怎樣勘測海底石油、天然氣
你說的就是地震勘探,所謂地震勘探就是通過工人地震產生地震波,傳播到海底深部的地層中,當地震波碰到岩層界面及產生反射波,並傳回到海洋地震船的接收裝置被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處理利到地震反射剖面,地球物理人員對地震剖面進行解釋,並編制海洋油氣田的最關鍵的圖線,地震構造圖,能看見是一回事,而能不能看清又是另一回事,為了精確,海洋地震有較為粗放的二維地震,發展到細化的三維地震,三維數據體可展示地質構造各個側面的構造形態,可任意選切不同方向地震剖面,三維地震切片如同醫院的CT掃描,不僅能看清地下構造的細微變化,還能看到沙體的變化,有時還能到油水界面。
B.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的原理是什麼
利用地下介質彈性和密度的差異,通過觀測和分析大地對人工激發地震波的響應,推斷地下岩層的性質和形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發地震波,在向地下傳播時,遇有介質性質不同的岩層分界面,地震波將發生反射與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檢波器接收這種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號與震源特性、檢波點的位置、地震波經過的地下岩層的性質和結構有關。通過對地震波記錄進行處理和解釋,可以推斷地下岩層的性質和形態。地震勘探在分層的詳細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優於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從數十米到數十千米。地震勘探的難題是解析度的提高,高解析度有助於對地下精細的構造研究,從而更詳細了解地層的構造與分布。
C. 目前地質學家通長利用什麼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資源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的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的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地球是個彈性體。當地球內部物質發生振動時,一部分能量以彈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這種波就稱為地震波。地震波有兩種來源:人工爆炸和天然地震。
地震波基本上分為縱波(P)和橫波(S)。縱波又叫壓縮波,其質點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態、液態、氣態中傳播。橫波又叫剪切波,質點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是垂直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同時產生,因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所以最先被儀器接收到的是縱波,然後才是橫波。又因為縱波、橫波在不同的介質狀態中有區別,所以可根據地面接收到的縱波和橫波的變化,確定地面以下哪些地方可能是氣體或液體。這樣,地震波的利用為勘探油氣資源,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我國通過海底地震探測技術勘探深水海域油氣勘探活動尚處於初期階段,勘探技術較為落後,
D. 地震波勘探石油是怎麼回事
所謂地震勘探就是通過工人地震產生地震波,傳播到海底深部的地層中,當地震波碰到岩層界面及產生反射波,並傳回到海洋地震船的接收裝置被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處理利到地震反射剖面,地球物理人員對地震剖面進行解釋,並編制海洋油氣田的最關鍵的圖線,地震構造圖,能看見是一回事,而能不能看清又是另一回事,為了精確,海洋地震有較為粗放的二維地震,發展到細化的三維地震,三維數據體可展示地質構造各個側面的構造形態,可任意選切不同方向地震剖面,三維地震切片如同醫院的CT掃描,不僅能看清地下構造的細微變化,還能看到沙體的變化,有時還能到油水界面.
E. 海底探測石油與橫波縱波的關系
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探測到石油礦產時,橫波消失,縱波波速減小.
故選:A.
F. 為什麼到大海里去取寶
20世紀初,有人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海面上,發現飄浮著一層閃閃發光油花。人們奇怪,這油花是什麼?是從哪兒來的呢?人們撈起一些油花來分析,發現是石油。要知道,當地並沒有在陸地開發石油,也沒有人往海里倒石油啊。於是,有人分析,這石油不是從陸地來的,而是來自海底。就這樣,人類開始了海底採油的歷史。
海底有石油,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沉積而變來的。在海洋里,有適合生物生長的環境,也有使生物變成石油的條件,只是由於它躲在海的底下,人們一時還難以發現它,更談不上開采它而已。
後來,科學進步了,尋找石油的方法也更先進了,使人類探測海底石油方便了。比如,有一種海上人工地震法,就能探測石油。是用炸葯在海上放炮,放炮產生的地震波向海下傳播,當這種波遇到海底不同的岩層層面時,就會反射回來。有石油的地層,往往是由不同性質的石頭構成的,上面是不透水的頁岩,下面是疏鬆多孔的砂岩。地震波從這種地層反射回來後,可以用磁帶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分析,就能探出確有石油存在。地球上的油田,包括海底油田,百分之八十都是用這種方法發現的。
據普查顯示,海底不但有石油,而且藏量極為豐富,僅就目前探測出的,就佔地球上石油總儲藏量的三分之一。
知道海底有石油,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如何開采。在海上採油,可比在陸上困難得多啊。即使在大陸架淺水區,水深也有20米,深水則有二三百米。所以,要用一套特殊的設備,才可能在海上採油。
海上採油一般是用鑽探船。這種船最早出現是在40年代。船表面上像是一個浮在海面的平台,實際上平台是由支柱固定在海底。在平台上安裝有鑽井。鑽井的形狀和陸地上的一樣。鑽完之後,平台可以卸下,移到新的地方安裝。現在,出現了一種自航式鑽探船,它可以像船一樣航行,在深於200米的海域作業。
海上採油,現在已經不新鮮了。那麼,海底有煤嗎?能不能從海底採煤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海底煤田達100多個。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英國、希臘、冰島、加拿大、土耳其、芬蘭、法國、智利、日本等國近海水域,我國近海水域也有發現。
最著名的海底採煤工程是在南美智利的麥哲倫海峽,它是地球最南端的煤礦,煤層厚度達30米,總儲量達5000億噸。日本煤的開采量有30%來自海底,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九洲。
海底採煤的方法一般是開鑿海底坑道,採用機械化設備將煤運到海面。這真像「黑龍出海」了。
海里還有一種重要的燃料,那就是原子能資源——鈾和氘。這些資源大都分布在海水中,由於很分散,提煉起來十分困難。比如鈾,從1000噸海水中,也提煉不出銹花針大小的重量來。
但是,科學家也不放過這些可貴的資源,並想方設法來提取。有一種吸附法,可以提煉鈾。不過這要處理大量的水。如果每小時不斷地吸附1億噸海水,一年可提煉出1000噸鈾來。而要讓這么多海水流經吸附床,則要設置幾千台大水泵。這當然是十分困難。
還有一種海洋煉鈾法,就是從綠藻中得到鈾。綠藻是一種海藻,它在生長過程中會自動吸取鈾。據估計,1千克干綠藻中含有0.3克鈾。這種方法提煉鈾為原子能的利用帶來新希望。
G. 怎樣尋找石油
科學進步了,尋找石油的方法也更先進了,使人類探測海底石油方便了。比如,有一種海上人工地震法,就能探測石油。是用炸葯在海上放炮,放炮產生的地震波向海下傳播,當這種波遇到海底不同的岩層層面時,就會反射回來。有石油的地層,往往是由不同性質的石頭構成的,上面是不透水的頁岩,下面是疏鬆多孔的砂岩。地震波從這種地層反射回來後,可以用磁帶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分析,就能探出確有石油存在。地球上的油田,包括海底油田,百分之八十都是用這種方法發現的。
據普查顯示,海底不但有石油,而且藏量極為豐富,僅就目前探測出的,就佔地球上石油總儲藏量的三分之一。
H. 地震波可以探測到石油或天然氣嗎
A對
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1909年,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當地震波通過地下33公里處時,縱波速度由7.6公里/秒急增到8.1公里/秒,橫波由4.2公里/秒增至4.6公里/秒有一個明顯的不連續面
B對
地震勘探在石油物探中是探測精度最高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地震反射法,但勘探成本高於其他石油物探方法。由於它的勘探效果較好,已成為石油物探中最有力的勘探手段,應用最廣。
C對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一般來說,能量越大的活動引起人工地震的震級越大,但也受地質條件的影響,一次百萬噸級的氫(qing)彈在花崗岩中爆炸所產生的地震效應約相當於一個六級地震。人工地震一般不會造成損害,但對要求高度穩定的精密設備,仍有不利的影響。
D暫時還是不能通過地震波來預報地震的簡單的說可以通過地震波技術清楚的看到地下變化情況,但是根據現有的理論還不能就這些觀測到的地下情況來推斷地震將要發生的時間、地點、大小。技術在進步,隨著技術的發展,也許以後可以把此類問題解決。
地震預報成為當代世界科學難題不是由於「入地難」所造成。現在解決地震預報難題的關鍵問題是,科學家無法從我們地震台網測出的大量的地震數據中找到地震的活動規律,不能根據測出的地震活動情況來預測出地震活動的未來發展趨勢所致。
現在地震台網測出的地震年、月、日、時、分、震中位置緯度、震中位置經度、震級、震源深度等地震數據和整個地球的構造、地殼大板塊的全球位置分布、地殼大斷裂的全球位置分布、地殼低模量區的位置分布、地殼構造體系位置分布、地殼斷層的位置分布等等數據,都是可以根據測出地震波的物理量來確定的。
一、地球內部的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無法直接觀察。到目前為止,關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岩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同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地球內部有兩個明顯的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下,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叫莫霍界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處,在這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渡完全消失,這個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構成,合稱為岩石圈。
二、各圈層的特點
1、地殼:
指地表到莫霍界面,以硅、鋁成分為主,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鐵、鎂成分相對增多。
2、地幔:
從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隨深度的增加,鐵鎂成分增加。根據地震波的特性,以地下1000千米為界,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岩石處於高溫熔融狀態,據推測它是岩漿可能的發源地之一。
3、地核: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根據地震波傳播的特性,以地下5000千米為界,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為液體,內核是固體,以鐵、鎳為主。
從軟流層以上,全部是由岩石組成,故稱岩石圈,即: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合稱岩石圈。
I. 怎樣用地震波測海底有石油(高中地理)
在海上找石油不同於在尋找陸地油氣田,陸地找油,有時可以根據一些現象,來做出最初的判斷,而海洋石油埋藏在海水覆蓋的海底深處,埋深從幾百里至幾千里,地質勘探人員要通過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尋找含油氣的盆地和地質的構造,並經過海洋鑽探,才能發現油氣田。
地震勘探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最經濟有效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就是通過工人地震產生地震波,傳播到海底深部的地層中,當地震波碰到岩層界面及產生反射波,並傳回到海洋地震船的接收裝置被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處理利到地震反射剖面,地球物理人員對地震剖面進行解釋,並編制海洋油氣田的最關鍵的圖線,地震構造圖,能看見是一回事,而能不能看清又是另一回事,為了精確,海洋地震有較為粗放的二維地震,發展到細化的三維地震,三維數據體可展示地質構造各個側面的構造形態,可任意選切不同方向地震剖面,三維地震切片如同醫院的CT掃描,不僅能看清地下構造的細微變化,還能看到沙體的變化,有時還能到油水界面。
希望可以幫到您!
J. 地震波除了 「攜帶」巨大的能量摧毀物體外還有可利用的一面,地震波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方面
地震波是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外輻射的彈性波。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是三字地質學術語,在中國地質和地球科學和地震學上都有專門術語研究。
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有時可使地震能量匯集於一地質構造中,如沖積河谷,因為那裡在近地表處有較軟岩石或土壤。稍後將討論的1985年墨西哥城和1989年洛馬普瑞特地震時嚴重破壞的特殊分布區可以用此原因解釋(圖2.7)。其效應與在一個屋子裡面聲波能被牆多次反射形成迴音匯集能量一樣。在地震時,P波和S波從遠處傳來,折射入谷地,它們的速度在剛性小的岩石中減低,它們在谷底下傳直到接近谷邊緣時,部分能量折射回到盆地中。
這樣,波開始往復傳播,類似池塘中的水波。不同的P波和S波交織,回轉的波峰疊加在射入的波峰上,引起幅度的變化。這時每一疊加波的相位是關鍵,因為當交切的波位相相同時能量會加強。通過這種「正干涉」,地震能量在某些頻率波段匯集起來。如果沒有波的幾何擴散和摩擦耗散,即振動的岩石和土壤使一些波能轉化為熱,波的干涉造成的振幅增長真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