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油井壽命有多長
鑽一口油氣井投資很大,一般情況下,深井需要幾千萬元人民幣,淺井也要一二百萬元。如果再考慮建地面管線等工程,其投資更相當可觀。但是,石油既然被稱為「黑色金子」,所以回收期也很短。有些油井短短幾個月就能收回全部成本,最長也不過五六年。因此,盡量延長油井的生產壽命是投資者和管理者的重要使命。
那麼,油井壽命究竟能有多長呢?這是一個十分難回答的問題。油井壽命的長短不能通過計算或專家判斷就能確定,甚至難以由人控制。如同人的壽命,據專家預測可達到120~150歲。實際受飲食、環境等影響,世界平均壽命僅75歲左右。油井也是一樣,它的壽命主要受工程方面、地質方面、開發工藝水平和套管的管材等多方面的制約。如工程方面,其鑽井完井過程中造成井下惡性事故,以至無法處理,造成油井中途夭折;地質方面,油層完全水淹或完全枯竭又不能做它用;管理方面,生產制度不合理,造成油氣層水淹;開發工藝方面,油井生產制度控制不合理或者施工不當,致使套管發生嚴重損壞(腐蝕、錯斷、彎曲、擠毀),無法修復;管材方面,套管管材質量不合格,管材本身有氣泡、孔洞或裂縫。以上種種原因都會造成油井壽命縮短而提前廢棄。
但是,如果油藏先天條件較好且從鑽井到開采各個環節控制合理,一口井可以生產十幾年,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然而,對於石油工作者來說,我們更著眼於一個油田的壽命。油田可以是一個含油氣構造,也可以由若干含油氣構造組成。即便是由一個構造形成的油氣田,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只能采出地下油氣儲量的30%~40%,油田也要不斷新打或補充一部分更新井,或者採用更前沿技術將地下資源盡量多地開采出來。這樣,一個油田的壽命可長達上百年。如中國陝西北部延長油礦是中國大陸發現和開發最早的油田,從1905年成立延長石油官廠至今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但它依然保持著相當的生產能力。
人有生老病死,油氣井也不例外。當油氣井無法修復或沒有利用價值後,專業術語叫做報廢井或廢棄油氣井。這些井必須經過專業處理。對存在邊水或底水的報廢油氣井,為防止地下水竄通到其他井,造成油層水淹,應採用注水泥方法封住油層部位,其他部位用砂土等物填堵。對於已被各種資料證實既無水又無油、氣的報廢井,取出套管後用砂土或其他物質將井筒堵死即可。對尚有生產能力,但由於工程原因造成的報廢井,應做到各層封死後,達到互相不竄通,再將井口封死,並在地面留有標志。
廢棄油氣井的封井
⑵ 石油 煤 天然氣還能夠用多久
石油
至今為止人類已經開采了約0.9兆桶石油,關於地球剩下的石油儲量目前沒有定論,但是作為消耗性能源,遲早是要用盡的。二零零四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一點一四八兆桶(1,566億噸),而《科學》雜志的估計為3兆桶。
這些石油可以開采多久?以沙特為例,目前每天開采1,037萬桶算,那麼擁有最大儲藏量的沙特石油大約可以開采七十年。較多的估計認為今天的世界儲藏量僅夠用五十年。但也有人認為,隨著新油田的發現,石油的未來並不那麼悲觀。不過隨著中國等國家石油消耗量迅速大增,石油的使用壽命存在變數。
雖然目前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有很大爭議。
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這些技術要想大規模應用還不成熟,以氫燃料為例,運輸、儲藏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氫的生產目前主要來自於天然氣,這就是氫作為可再生能源的牌子大打折扣。即使以電解水生產氫,也需要消耗電能,那麼這電能從何而來?
天然氣
在天然氣方面,至2002年底,預估世界天然氣蘊藏量為155兆7800億立方,2002年度世界天然氣生產量每日25億2760萬立方,估計全球天然氣的蘊藏量和年生產量的比值(R/P)為60.7年。
煤
在煤炭方面,至2002年底,預估世界煤炭蘊藏量為9844億5300萬噸,2002年度世界煤炭生產量每日23億7940萬噸油當量,估計全球煤炭的蘊藏量和年生產量的比值(R/P)為204年.
⑶ 石油枯竭喊了這么多年,為什麼石油非但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石油是每個國家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但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面臨著的是石油枯竭問題。
在1956年,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就曾經繪制出一條鍾形曲線,根據曲線可以發現石油產量將會在1966年~1972年之間達到一個峰值,之後不斷下降,直至枯竭為止。
盡管現在的石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少,但是我們也不能毫無節制揮霍。盡管石油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稀缺,但是如果人類想要進行長期發展的話,必須合理利用地球的資源,因此我們還是得合理利用石油,並繼續研發新清潔能源。
⑷ 石油將在50年後用盡,那什麼能源會取代石油
實現巴黎協定溫升目標
能源轉型將何去何從?
從20世紀後期開始,石油成為全球的主要能源。
到2018年,全球石油消費量44.96億噸標油,佔全球能源消費的31.5%,為佔比最大能源品種。石油消費主要用於交通、工業、居民消費等,其中交通佔比超過75%,石油化工佔16%以上。
石油化工使用的石油,盡管在生產過程中有技術可以實現凈零排放,但是產品中的碳在產品廢棄處理時,還很有可能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出來,因而歐盟的2050年溫室氣體中和戰略中,力推以綠氫為基礎的化工。
根據我們的研究,如果零碳電力價格低於0.15元/千瓦時,利用綠氫製造合成氨、苯、乙醇、乙烯等就具有成本競爭性。而我國在河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區,擁有成本低於0.15元/千瓦時的可利用光伏潛力超過61億千瓦,可以發電9萬億千瓦時,制氫2億噸以上,遠超需求的6000萬噸氫。
總體上可以判斷,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能源轉型和經濟轉型路徑中,石油有可能在2050年被完全替代,替代的能源為零碳電力和氫。
⑸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未來真的會被人類用完嗎
2020年是個不平凡的年,因為新冠肺炎的侵襲,讓全人類都遭受重創。我國是第一個做出反應,並掌控疫情的國家,這是讓國人非常驕傲的。雖然剛開始爆發了,但是反應還算及時,沒有讓疫情進一步擴大。(文章最後有我個人對文章重點的總結,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面看總結。)
過年的時候,大家出行都少了,大部分都在家裡,避免與其他接觸。那時候汽油的價格變得非常便宜,很多人感嘆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么低的油價了。近幾年不斷上升的油價,終於在疫情面前低下了頭,不敢驕傲。
第三個是潤滑油。我們的車輛和家中各種機械,在會產生摩擦的地方,只要塗上潤滑油,就可以減少摩擦,從而減少磨損、延長壽命,也可以讓使用更加順暢。另外還有散熱、絕緣和密封的功能。連我們人使用的凡士林也都屬於潤滑油,只不過我們會把凡士林處理得更適合人類使用而已。
第四個是溶溶劑。在化工行業,這個是少不了的。除了制備各種試劑外,還可以利用它們的之間會反應或者相溶的性質來洗滌。比如,當我們弄到了油漆的時候,可以拿汽油或者煤油來洗滌。
既然我們那麼需要石油,就讓我們來探尋一下石油的由來吧。說實話,目前為止並沒有一種確切的定論。最主流的兩種說法分別是生物成油理論(有機成因理論)和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機成因理論)。讓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
生物成油理論(有機成因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動物和藻類)死亡以後,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沉積岩就是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下,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與淤泥混合。
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逐漸轉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再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慢慢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就形成了油田。
這種理論可以說是最主流的,我們的教材中也是使用這套理論來告訴我們石油的成因。所以我們從小都知道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總有一天會用完。我們需要節省能源,減少能源的消耗。那麼如果有一天告訴你石油是取之不竭的或者是短期之內不會被用完,你會是什麼感想呢?請看看另外一種理論吧。
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機成因理論):這個理論其實是在不斷發展的理論,因為科學家覺得生物成油理論還是有漏洞的,所以一直都在研究石油的成因。我國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崔永強博士曾指出,天文學、地質學、科學實驗和勘探開發實踐中,我們發現烴類的大規模存在並不以生命物質的存在為前提。比如土衛六上發現了大量甲烷。
並且還有一點可以證明生物成油理論是錯誤的,那就是熵,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化學熱力學計算表明,所有生命分子的化學勢均小於甲烷,且隨其聚合度的增大而減小。相反,乙烷以上烴類分子的化學勢均大於甲烷,且隨其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加。從生命分子演化到烴類分子,是一個從低化學勢演化到高化學勢的過程,它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關於自發過程必須向熵增方向演化的規定。
崔永強博士還發表了論文《現代石油地質學——幔源油氣理論》來闡釋石油的形成,其中指出石油和岩漿都是地幔流體作用的不同產物,都是源於烴鹼流體。烴鹼流體中的烴類組分就是幔源油氣的源頭。幔源油氣是現代石油地質學的核心。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想要看具體原理,請自行搜索論文),就是地幔中高溫高壓的條件,使得石油形成。然後因為地殼運動,烴鹼流體就向空出來的位置富集。
總得來說,依照現在的科學認知,我們原來所了解的生物成油理論其實已經被推翻了。並且按照現在石油開采情況來看,石油的產量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我們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有油田被采完。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意揮霍石油能源,因為二氧化碳的增加,確實對我們的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從環保的角度,讓我們確實應該減少石油能源的燃燒。就今年疫情影響導致的汽車減少出行,其實就已經可以看到環境的改善。所以無論油價高地都好,請從我做起!
個人覺得是重點的總結:
1.石油一般是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
2.原油一般是指直接從地下或者是海底開采上未經加工的石油,是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熒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
3.但是我們習慣上所說的石油,其實就是原油的定義,也就是單指粘稠性油狀液體。但是石油的定義其實要比原油更大一點。因為石油除了包含了液態的原油,還有氣態和固態的其他烴類物質。
4.石油的產品可是遍布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個是燃料,第二個是瀝青,第三個是潤滑油,第四個是溶溶劑。
5.石油的由來,最主流的兩種說法分別是生物成油理論(有機成因理論)和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機成因理論)。
6.生物成油理論(有機成因理論)是說古代有機物(動物和藻類)死亡以後,由於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逐漸轉化為石油。
7.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機成因理論)是說地幔中高溫高壓的條件,使得石油形成。然後因為地殼運動,烴鹼流體就向空出來的位置富集。
8.依照現在的科學認知,我們原來所了解的生物成油理論其實已經被推翻了。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意揮霍石油能源,因為二氧化碳的增加,確實對我們的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從環保的角度,讓我們確實應該減少石油能源的燃燒。
⑹ 為什麼石油這么多年仍然沒被采完
因為地球底層之下存在著許多生物的屍體,在慢慢經過地底高溫高壓的磨練後,石油會沉積在岩石當中。這些石油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作海上石油。因為海洋裡面的生物是可以降解沉積岩的,這樣石油就產生了。
不過隨著人類的大量開采,石油資源變得很少,然後開采費用又很昂貴,許多人就不願意再去開採石油了。石油的形成一般需要耗費很久,每次我們可能開采出來一些,再過了幾萬年,那個地方還會有石油形成。只要地球上還存在著石油形成的物質,那麼石油就會慢慢形成的。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石油形成的時間要比人的壽命長上好幾十倍,它慢慢形成,因此,即便是人類一直在開採掘石油,只要石油的原材料存在,它就不會消失。因為只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石油依然會再次出現。
⑺ 石油枯竭是個天大謊言 世界石油還能用多少年
確實是謊言,已探明儲量按目前消耗量還能用200年,但近期各國都設置了燃油汽車禁銷大限,用不了20年將會被電能取代。
⑻ 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儲存及還可以使用的年限
煤還可以用2,3百年,石油和天然氣只能用幾十年了
現在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儲備量很小
⑼ 一直在說石油枯竭,為什麼反而越挖越多了
雖然現在主張風能、水能、太陽能以及核能等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但不可置否的是,石油在眾多能源之中仍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無論石油的成因是否和恐龍或者古代生物有關,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石油是會枯竭的,但這也是在人類滅絕之後才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