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蘇丹為什麼把石油開采給中國
擴展閱讀
鑽石怎麼總扒了 2025-07-26 16:10:34

蘇丹為什麼把石油開采給中國

發布時間: 2025-07-26 01:50:10

『壹』 中國在南蘇丹推進的主要項目具體是什麼

中國在南蘇丹推進了多個重要項目。在基礎設施領域,有公路建設項目。中國企業參與修建了一些連接南蘇丹主要城市和地區的公路,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促進了地區間的人員往來、物資運輸,為經濟交流提供了基礎保障。

能源開發方面,中國與南蘇丹在石油領域有合作。南蘇丹石油資源相對豐富,中國企業參與石油勘探、開采等工作,這不僅助力南蘇丹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也滿足了部分國際能源需求。

農業領域也有相關項目。中國派遣農業技術專家團隊,帶去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南蘇丹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產量,緩解糧食短缺問題,提升當地農業發展水平。

此外,在民生領域,中國援建了一些醫院和學校。援建的醫院提升了當地的醫療服務能力,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就醫條件;新建的學校改善了教育基礎設施,讓更多南蘇丹孩子能夠接受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

『貳』 達爾富爾危機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由來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聯盟調解下,蘇丹政府與蘇丹解放軍及正義與公正運動的代表在查德首都舉行了談判,4月8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同年7月15日,雙方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第二論談判。反政府武裝提出六點要求,主要是解除達爾富爾阿拉伯民兵組織武裝、對所謂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進行國際調查、釋放戰俘、把談判地點從衣索比亞轉到中立國等要求,蘇丹政府拒絕接受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談判宣告破產。同年12月,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又舉行了第三論談判,也未取得任何進展。
一年多來,經過中立國查德和非洲聯盟多次協調,阿布賈談判仍在繼續,談談停停,至今仍未解決任何實質問題。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於今年上半年曾發布1590和1593號兩項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非洲聯盟的協調下盡快停止武裝沖突,和平解決爭端。自去年4月8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雙方之間未發生嚴重武裝沖突,但反政府武裝襲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和搶奪援助物資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中國對非洲石油的探險是從蘇丹開始的。1995年,中石油開始進入蘇丹。短短幾年時間,蘇丹已成為中國重要石油來源。目前,中石油在蘇丹擁有12家企業,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和蘇丹港30萬噸油輪輸油終端。蘇丹政府對華出口額一度占總額的55%,其中大部分為原油。2004年1至4月,從蘇丹港出發的25艘油輪竟有19艘開往中國。
通過中國的投資,蘇丹在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在蘇丹的石油開發,中國開始逐步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正因如此,中國需要蘇丹政府保持對國家的控制,以確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蘇丹方面也需要中國的扶持,從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國際舞台上繼續周旋。 中國是蘇丹最大的貿易夥伴。據商務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來,在石油開發項目帶動下,雙邊貿易量猛增。2001年,蘇對華貿易占其外貿總額的35%,其中對華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55%,從中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蘇進出口總額達到19.2億美元,其中中國從蘇丹進口14.4億美元。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投資已從蘇丹撤走,只有中國公司仍繼續活躍,其中以中石油的規模最大,占蘇丹最大的石油財團40%股份。中石油擁有4個蘇丹油田的開采權,其中3個已經投產,年產量超過2600萬噸。中國還投資興建煉油廠及鋪設輸油管道,協助蘇丹出口石油,現時原油出口占蘇丹外貿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國。
1996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標獲得蘇丹穆格萊德油田1、2、4區塊開發權,並負責組建作業集團———大尼羅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該項目由3個區塊和一條原油外輸管線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產原油25萬桶。該項目自運營以來效益顯著,對促進中蘇兩國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中國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還有煉油廠、石油化工廠。中油集團和蘇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煉油廠50%的股份,項目於2000年5月正式投產,年加工能力為250萬噸原油,目前運行良好。中油集團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股份的95%,蘇丹政府佔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產,設計年產1.5萬噸聚丙烯。
除了投資,中國早在1981年就開始在蘇丹進行勞務承包。中國在蘇丹的承建項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電站、房建、路橋等。外交部西亞非洲司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蘇丹大約有3000人。據了解,中方人員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勞務人員,但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蘇丹中南部地區,而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
因為在蘇丹擁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蘇丹局勢太過波動,也會影響中國的利益,所以中國對蘇丹採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壓,也不贊成制裁,游說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派駐維持和平部隊,自己也積極參與了維和行動,先後派遣430名軍人進駐蘇丹,除協助維和任務外,也間接保護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
維和部隊數千名成員以非洲聯盟為主,中國是少數參與蘇丹維和部隊的非盟以外國家,可見蘇丹如何信賴中國。美國去年要求擴大維和部隊至兩萬人,幷要求派遣聯合國其他國家的軍人,該建議被蘇丹拒絕,中國起初也反對建議,但近月態度轉變,分析估計胡錦濤在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時會協助聯合國進行游說。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國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礦產等天然資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國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錦濤先後三次出訪非洲,三次訪問的國家鮮有重復,幾乎48個非洲邦交國都親自探訪過。雖然非洲國家都是窮國小國,但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卻擁有實實在在的投票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推動利益攸關的議題時,需要其他成員國的支持,而香港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得以當選為世衛總幹事,已證明了非洲票源的實力。
然而中國雖然付出很多,卻沒有收到預想的回報。由於擔心中國的壟斷地位,近年來蘇丹政府通過種種手段打壓中國石油公司。作為最大股東的中石油,卻屢屢在當地各項招標中失敗,或被迫以高價簽標。
西方對蘇丹實行經濟制裁導致在當地控股的中石油麵臨國際困局。中國政府堅持「不幹涉」原則,對蘇丹政府使用中國資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聞不問。當地大使館又對中資企業和中國經濟利益保護不力,對中國企業間的協調問題熟視無睹,一味將問題往國內推諉,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惡性競爭,結果被蘇丹利用而兩敗俱傷。 由於達爾富爾人道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出於構建國際戰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對聯合國相關決議。另一方面,顧及中國在蘇丹石油利益,又勢難轉而支持國際社會對達爾富爾的干預,真可謂向前失分,向後也失分。蘇丹拿著中國提供的武器在達爾富爾大打出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外交麻煩,同時又毫不客氣地打壓中資石油公司,使其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面對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困局,一些中國觀察家認為是「美國力圖打壓中國的企圖」,主張加大對蘇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識之士指出,必須檢討中國在蘇丹的外交策略和經營理念,用更理性、更負責的政策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