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油為什麼要國家
石油為什麼要由國家掌控?
一、石油的戰略意義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安全保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許多國家都將石油資源視為國家的核心利益,對其進行嚴格的掌控和管理。
二、石油的稀缺性
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其形成需要經歷數百萬年的地質變化。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石油的需求量逐漸增加,而石油資源的供給卻日益緊張。因此,國家掌控石油資源,可以確保國內石油供應的穩定,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
三、石油的壟斷性
由於石油資源的稀缺性和戰略重要性,石油產業具有很高的壟斷性。如果石油產業完全由市場主導,可能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導致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給國家經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國家掌控石油產業,可以通過宏觀調控,穩定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
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石油是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掌控石油資源,可以確保在能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優先保障國內重要行業和領域的需求,維護國家的能源安全。此外,國家還可以通過掌控石油資源,參與全球能源治理,提高國際話語權。
綜上所述,基於石油的戰略意義、稀缺性、壟斷性以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需求,許多國家都會選擇對石油資源進行國家掌控。這種掌控不僅可以確保國內石油市場的穩定,還可以提高國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影響力,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
B. 國際油價大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為什麼不再下調
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引發公眾對於國內成品油價格不降的討論。要理解這一現象,我們需要了解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根據2016年制定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油價調整規則如下:
- 當油價低於每桶40美元時,成品油價格按40美元加上正常加工利潤計算。
- 在40-80美元之間,價格按正常加工利潤計算。
- 超過80美元時,開始扣除加工利潤,直至加工零利潤。
- 當油價超過130美元,政府會採取措施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油價可能不提或少提,以平衡各方利益。
這種定價機制旨在防止油價劇烈波動對經濟和民生造成太大影響。比如,企業需要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而消費者則需穩定的價格預期。國家通過設定上限(130美元/桶)和下限(40美元/桶),在油價上漲時企業承擔部分壓力,油價下跌時消費者承擔部分成本,維護了整體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全。
此外,我國石油自給率較高,有2億噸的年產量,這為國內石油行業提供了保障,也是國家定價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消費者和企業來說,成品油價格不降能保證物價穩定,避免過度競爭,同時為國家稅收提供資金來源。私家車用戶則是唯一可能因油價不降而受影響的群體,因為他們可能無法從價格波動中獲益。
總的來說,國際油價大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保持穩定,是出於維護國家經濟穩定、保護企業和消費者利益,以及確保石油工業長期發展的考慮。在面對國家政策時,個人應理性看待,理解政策背後的深層含義,而不是簡單地抱怨。
C. 如何看待國內油價或迎國內首次上調是保護了相關供應鏈
國內油價上漲是國際油價上漲的直接體現,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調價,也是為了保護供應鏈,保證石油的正常引進!
D. 誰能告訴我中國政府堅持扶持油價的原因
中國國內油價的調整不僅嚴重滯後於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且政府出於經濟與社會等目標的考慮,往往將國內成品油價格確定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之下。
因此,盡管現在國際石油價格持續飆升,但國內成品油基準價仍是發改委2007年底確定的,並沒有跟隨國際市場的油價走勢。所以,油價放開或接軌在相當意義上意味著油價的大幅度提高。
但是,政府的價格管制並沒有贏來掌聲一片,反而導致油企、下游的消費者等各方利益受損,相關各方怨聲載道。對石油企業來說,國內市場油價倒掛致使煉油板塊業務出現較大虧損,煉的越多,虧的越大。
當此時刻,煉油企業將採取少煉或者不煉等可能的措施來避免財務上的損失。而嚴格的價格管制在客觀上助長了石油壟斷企業以增加出口油品、減少市場供應的辦法,來抵消價格管制導致的虧損或者逼迫政府調高成品油定價。
為彌補國有油企的虧損,中央政府分別在2006、2007年和2008年一季度,為中石化提供補貼50億元、49億元、74億元。政府對油企的補貼被後者視為對其履行社會責任是必要的,但卻不足以彌補其損失,而在社會大眾看來,因為他們享有壟斷地位,這種補貼是不公的。
短期內,終端的石油消費者可以享受到因價格管制而生產的低價石油,但長期來看,政府管制帶給其他企業和個體消費者就不一定是福音。當價差拉大,油企擴大石油出口,煉油企業減少煉油或者選擇休煉,加油站選擇惜售,市場上油品供應不足,導致2003年以來頻頻發生油慌,終端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大受影響。
從區域的角度看,長期以來,中國大部分油氣資源需從中西部的生產區域流向油氣消費中心的東部地區,中西部的能源支撐了東部的經濟起飛,但政府管制下的低油氣價格等於是變相地補貼了東部,加劇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從企業的角度看,因為高耗能產業消耗更多的油氣資源,政府財政給予石化企業的補貼,實際上更多地流向了高耗能產業。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由於實際生活中富人往往要比窮人消耗更多的油氣資源,政府的價格管制和財政補貼等於是公共財政分配向富人的傾斜,客觀上更不利於弱勢群體。分配和受益的不均加劇了不同區域、行業、企業和個人的不平等感。
除上述弊端外,在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國內外成品油價差不斷拉大的背景下,政府對成品油的價格管制也導致越來越大的外部性或者弊端。
嚴格的價格管制使得國內的需求和油價的飈漲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中國的石油需求並非世界油價上漲的決定性因素,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成為國際油價上漲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因為政府的價格管制以及石油補貼,油價的上漲無法順利傳遞到終端消費者,價格並未對中國過快增長的石油消費有效發揮遏製作用。
2000年至2006年期間,中國國內石油消費年均增長60%。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進而為石油價格的上升推波助瀾。
此外,嚴格的價格管制也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方面的外部性。如下所述,政府的財政補貼實際上更多地最終流向高耗能企業。不受節制的能源消費導致提高能效的努力大打折扣,二氧化碳等廢氣物的排放有增無減,減排溫室氣體及遏制環境污染惡化的難度加大。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價格管制的越嚴,補貼的越多,環境污染更加嚴重,節能減排越發困難重重。
對中國政府來說,盡管短期內價格管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抑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但政府遠非價格管制的贏家。除了須付出上述的環境和低能效的高成本外,政府對油氣資源的補貼隨著油價的飈漲而不堪負荷。
政府為有效實施價格管制和補貼,也須付出龐大的行政執行和監督成本。因為價格管制而導致遲滯的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市場機制難以有效地發揮其內在的調節杠桿機制,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難以建立。
因價格失真,宏觀經濟背景下的投資項目調控難以擺脫「投資壓制-反彈」的循環局面。價格管制下的低價能源要素,也不利於企業為提高競爭力的技術創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既然政府的價格管製造成諸多方面的巨大的外部性,是否意味著政府的有形之手將迅速撤出,石油價格的接軌指日可待呢?實際上,中國政府在此一問題上正面臨著諸多的兩難選擇。
中國政府的兩難一在於接軌時機選擇上的矛盾。政府顯然在這方面應該汲取深刻教訓。在國際油價走低的時候,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面臨的經濟壓力小,缺乏動力去推動油價接軌。
在國際油價低迷而導致發改委制定的國內油價高於國際油價時,因為危及自身利益,石油壟斷企業甚至反對此種改革。但是,何為低油價?當2005年油價在30至40美元徘徊之時,同樣有人認為油價太高了,不適宜油價接軌。或許政府應該吸取的教訓是:政策的推行很難甚至不可能找到一個最好的時機,只能選擇一個相對適當的時間點。
顯然,今天中國面臨的實際與上述情形正好相反,那就是:油價接軌與持續上升的通脹壓力之間的內在矛盾。在國際油價不斷高企的同時,中國的物價指數也在攀升。
盡管政府管制下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暫時成了一道保護閥,但隨著國際油價節節攀高,國內外油價落差加大,承受這種價差的政府和石油公司的負擔也越來越難以為繼,其所產生的外部性也隨之放大。
但另一方面,石油價格接軌意味著價格的大幅度上揚,此種上漲必然增加當前的通脹壓力,這與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雙防」目標明顯相悖,社會各方面的承受力也將經受嚴峻考驗。
這樣的矛盾是考慮當前價格是否接軌的最重要考量,諸多的論述都談及這一點。但這一因素並未解答油價接軌為什麼長期沒有實現,特別是在經濟形勢較健康的時期。
長期以來,油價管制未得以放鬆的重要原因在於矛盾之二,即油價接軌與產業競爭力,尤其是與汽車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低廉的煤、油、水、電等資源類產品是吸引大量外資和構成中國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油價的上漲不僅將增加交通運輸行業和計程車運營行業的成本壓力,引起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揚,而且將影響諸多以石油衍生品為材料的工農業如化肥、乙烯、塑料等行業的生產成本。
在當前世界經濟放緩的情勢下,產品成本的上升無疑將加劇吃緊的出口形勢,也損害農民的利益,傷害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油價的接軌有可能沉重打擊正在發展中的中國的汽車夢(特別是像廣州市做著東方底特律汽車夢的城市),中國以「汽車產業興國」的夢想就可能延遲甚至破滅。
其三在於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矛盾。中國現有的石油市場是一種寡頭壟斷格局,經由這種格局,政府對油價的管製成為可能。但國有油企的寡頭壟斷地位一直受到中國社會的批詬,在這一市場下,民營資本的力量因為政策限制而難以成長。
油價放開後,既有的壟斷格局將更加強化,政府因為喪失油價這一利器而更加難以通過國企實現其政策目標。然而,打破壟斷,又與政府扶植中國式跨國企業的工業政策目標以及國家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需要相抵觸。
中國政府的兩難源自政策目標的多元化,如何在這些多元的目標間進行取捨,既考驗政府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又需要做恰當的准備,因為油價接軌並不意味著政府簡單地撒手不管。但在當前情況下,油價接軌的時機顯然很不成熟,政府也遠未准備好。
簡單地說,此時接軌除了勢必加劇當前「超八」的通脹壓力,而且因為石油市場的建設遠未到位。就當前的主要矛盾來說,僅佔GDP0.2%的燃油補貼上尚不足於對政府財政造成多大的困難;而且政府在壟斷與反壟斷之間的矛盾在當前並不是最突出的。不過中長期來看,油價接軌卻是必然,中國政府應該及早准備。 (陳紹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