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決定油價命運的會議即將開幕,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了
決定油價命運的時候到了……
從周四開始,市場的目光將再次聚焦在油市,本周最後兩天的兩場重磅會議可能將改變油價的走勢。在真正的好戲開始之前,你是否已經做足了功課?
01 事件梳理
全球油市即將進入至關重要的兩天,沙特、俄羅斯和其它產油國正在努力爭取召開一次旨在遏制油價暴跌的會議。上周末,歐佩克+成員對此進行了商討,爭論誰應該為原油崩盤負責,導致原定於周一舉行的歐佩克+緊急會議推遲至周四(4月9日)舉行。
本周五舉行G20能源部長也將召開緊急會議。周二晚,沙特方面表示,G20能源部長「特別」會議將在4月10日舉行,會議將確保能源市場穩定,G20將採取行動緩和病毒對能源市場的影響。
需求如此疲軟,價格如此低廉,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產商將被迫停產。隨著需求不斷下滑,庫存空間即將爆滿,不管是沙特、俄羅斯還是美國,除了減產似乎已經別無選擇,對於其他產油國而言更是如此。即便如此,周四的這場會議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02 精選分析
▶會議前各產油國的產量和表態一覽
在會議召開前,全球主要產油國基本上都已經表過態,金十將各產油國最近的表態都梳理了一遍。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他們都是如何看待減產問題的:
沙特1200萬桶/日(4月發布)
俄羅斯1129萬桶/日(3月發布)
美國1300萬桶/日(3月底發布)
巴西306萬桶/日(2月發布)
挪威207萬桶/日(2月發布)
加拿大578萬桶/日(2月發布)
伊拉克462萬桶/日(3月發布)
阿聯酋300萬桶/日(3月發布)
科威特267萬桶/日(3月發布)
奈及利亞193萬桶/日(3月發布)
總體來看,包括俄羅斯在內,多數主要產油國都表示有必要為了穩定油價進行減產,並且願意參與其中,但並沒有把話說得非常肯定,這意味著存在變數。
拓展閱讀: 隔夜狂瀉8%後美油早盤漲6% 緊急會議前各方態度到底是怎樣的?
美國的表態至關重要
這次美國的態度可能將起到決定性作用。沙特和俄羅斯都要求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加入減產計劃,這也是歐佩克+計劃邀請德克薩斯州和加拿大的石油生產商參加緊急會議的原因。
俄羅斯和沙特都已經表過態,美國應當一起減產。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上周五就表示,已經准備好與美國在油市上採取行動,所有主要產油國都應該參與減產,包括美國、沙特和俄羅斯。沙特也表示,如果有歐佩克+以外的國家加入減產,沙特也會准備減產。
歐佩克消息人士表示,周四歐佩克+的減產規模將取決於美國、加拿大以及巴西等產油國的提議。伊朗油長表示,石油產量削減規模和持續時間,美國和加拿大的減產,減產的基線水平和分配應當在歐佩克+會議前解決。
拓展閱讀: 油市的未來都押在特朗普身上了!
▶周四的歐佩克+會議有哪些看點?
目前為止,市場對此次達成減產協議的呼聲較大。從各大產油國的表態中也可看出,大部分產油國多少都表現出達成減產協議的意願。而且據俄新社報道,歐佩克+監管委員會已經准備了減產草案。下面我們來看看此次會議人們最關心的幾個問題。
周四的會議可能出現哪些情景?
盡管市場對減產的呼聲很高,但是在最終達成協議之前,一切仍充滿不確定性。以下是周四的會議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景。
最好的情景 無疑就是全球主要產油國同意一起減產。 沙特和俄羅斯再次攜手,美國、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國家也一同加入減產協議。
最糟糕的情景或與3月份的大會非常相似,減產協議破裂,這種情形下油價可能會重返20美元/桶附近的低位, 尤其是在沙特可能通過調整5月官方售價(OSP)展開報復的背景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歐佩克+會議,沙特推遲公布5月原油的官方售價。
當然,出來最好和最壞的情景外,也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各產油國互不相讓,保持當前的僵局,這也會市場預期落空,油價可能會再次下跌。
拓展閱讀: 歐佩克+會議萬眾矚目,減產命系油價漲跌前景
減產規模可能是多少?
雖然是否減產都尚未有個定論,但 目前各方普遍預期減產規模將達到1000萬桶/日。周二歐佩克代表稱,歐佩克分析顯示考慮減產1000萬桶/日至年底,但不減產也被納入考慮范圍內 。
此外,也有部分投行作出了較為保守的估計。摩根大通預計,由沙特和俄羅斯領導的歐佩克+可能在周四的會議上同意減產430萬桶/日;高盛預計歐佩克核心成員國可能在今年一季度的生產水平上減產500萬桶/日,美國等48個產油地區最終削減200萬桶/日。
拓展閱讀: 特朗普可能不靠譜,但歐佩克+會議基本確定
減產難以徹底解決供應過剩問題
鑒於全球原油需求受損嚴重, 減產1000萬桶/日並不能徹底解決供應過剩問題。 因為這還遠遠趕不上需求下降的規模和速度。
就僅僅以印度為例,據印度煉油企業的官員稱,由於印度當前處於一級封鎖狀態中 ,印度的石油需求已暴跌了70%。若印度按計劃於4月15日結束封鎖期,4月原油需求量可能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50%左右。 這相當於印度4月石油需求每天減少310萬桶/日。從長遠來看, 僅印度一國的石油需求量下降,就會抵消歐佩克+擬每日減產的1000萬桶原油中的三分之一。
Rystad Energy的Bjornar Tonhaugen表示, 4月和5月油市的供應過剩可能達到2800萬桶/日和2100萬桶/日,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減產,也許是目前擬議減產規模的兩倍,而這對於產油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一個減產幅度。
雖然預期的減產規模明顯不足以抵消需求下降的幅度,但若最後達成減產協議,卻可以從實質上降低原油庫存飽和的風險,並為解決庫存問題提供了更順暢的途徑。對於油價來說,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油價面臨怎樣的命運?
前面已經提到,就算各產油國達成減產1000萬桶/日的減產協議,已久難以扭轉供應過剩的局面。油市的低迷,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疫情導致的需求崩潰。因此,在海外疫情出現拐點,經濟和原油需求開始復甦之前,減產的有效性值得懷疑,除非減產規模能夠完全覆蓋過剩的供應量,但這顯然不太可能。
這也意味著就算達成減產協議,也難以徹底拯救油價。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油價可能
Oilprice分析師Arthur Berman認為油價可能先漲後跌
高盛 認為, 從減產協議達成到實際產生影響,存在一定時間的延遲,該投行預計未來數周內都不會對油價產生重大影響。
分析師普遍認為, 除非各產油國能很快達成新的減產協議,否則油價將再度大幅下跌。 不過,全球石油市場可能會在第二季度跌至谷底,如果全球經濟在第三季度開始復甦,將原油需求的復甦打開大門。
❷ 全球還剩下多少石油
目前全球可採石油儲量為1.572萬億桶,地球上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足以保證未來很長時間里的供應,沒有人確切知道地表下有多少石油。
日常工作和交流中,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全球到底有多少石油可供開采?面對一段時間以來處於高位的石油價格和動盪的國際石油市場,這個問題被問得就更加頻繁。這不是一個很容易就能回答好的問題,因為從1859年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以來,它就是整個行業內外都努力試圖回答清楚的重大問題。依據挪威睿咨得能源和英國石油公司等的資料,從目前全球到底有多少可採石油儲量開始,到地球上最終有多少可以開採的石油資源總量,本文試圖解釋並回答這個問題。行業基本的共識是,地球上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未來很長的時間里,人類社會都有充足的油氣資源保證,但沒有人確切知道地表下有多少石油。
2022年1月1日全球可採石油儲量為1.572萬億桶
2022年6月底,英國石油公司發布了2022年版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自1951年首次發布以來,這是這份報告的第71版。《世界能源統計評論》,是能源行業內外公認的權威報告,其中的很多數據,都是行業標准。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無論是這份報告本身,還是英國石油公司官網提供的可供下載的數據表中,都沒有了2021年全球石油資源儲量的數據。
2022年6月30日,能源咨詢界著名的挪威睿咨得能源(RystadEnergy)發布了自己的石油資源數據報告,稱2022年1月1日,全球可採石油儲量預計為1.572萬億桶。
睿咨得能源指出,可採石油儲量,指的是「技術上可採的剩餘原油和凝析油」,即包括在現有油田中的、已經發現的石油數量和未來可能發現的石油數量。
在技術上可開採的1.572萬億桶石油儲量中,只有約1.2萬億桶在2100年之前,以每桶50美元的油價在經濟上是可以開採的。
從長期來看,由於投資者對勘探風險敞口的興趣迅速下降,導致政府土地油氣租賃的減少,睿咨得能源對未發現石油儲量的估計,從2018年的1萬億桶下調至3500億桶。
探明石油儲量可生產多少年?睿咨得能源的報告,對探明石油儲量進行了修訂。2022年,歐佩克成員國和非歐佩克國家探明石油儲量的生產年限存在顯著的差異。所有歐佩克國家的探明石油儲量,預計將可持續生產10年以上,從伊拉克的探明儲量剛剛超過10年到沙烏地阿拉伯的超過14年不等。在非歐佩克國家中,在探明石油儲量不足5年的國家中,墨西哥排名最後,而加拿大的探明石油儲量預計將持續生產近20年。
石油都在哪裡?至於可開採的石油資源,睿咨得能源認為,沙烏地阿拉伯以2750億桶位居榜首,美國以1930億桶緊隨其後。前五名,還包括俄羅斯的1370億桶、加拿大的1180億桶和伊拉克的1050億桶。
南美洲是石油發現和生產快速增長的地區,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擁有710億桶可採石油儲量,是已探明石油儲量的十倍,但比去年減少了40億桶。在歐洲,英國和挪威的可采儲量均下降了10億桶,目前分別為100億桶和170億桶。
與大多數國家石油資源數量下降的趨勢相反,美國已發現的石油儲量增加了80億桶。
睿咨得能源認為,2022年1月1日,全球可採石油儲量比2021年1月1日,減少了1520億桶,減少的幅度約為9%。2021年全球可採石油儲量下降的原因,一是生產了300億桶石油;二是發現的資源數量大幅度下降,高達1200億桶。在這其中,美國海上石油資源減少是最大的原因之一,200億桶石油被留在地下,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國聯邦土地上的油氣租賃禁令。
在2022年版的《世界能源統計評論》「方法論」的附件中,英國石油公司指出,由於流程的改進,2022年全球石油儲量的數據沒有更新。
越產越多的全球石油資源
雖然沒有公布2021年的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數據,但從英國石油公司官網下載的數據表中,我們可以查詢到,從1980年至2020年的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數據。認真研讀這份數據表,就全球到底還有多少石油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全球石油資源越來越多,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這一結論:
一是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絕對數量越來越大
1980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6826億桶,1989年增加到1萬億桶,2009年增加到1.53萬億桶,2017年增加到1.72萬億桶,2020年為1.73萬億桶。
從這一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2020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比1980年增加了1.05萬億桶。2020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是1980年的2.54倍。
其中,2020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比2000年增加了4315億桶,2020年的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規模是2000年的1.33倍。
二是除歐洲之外,世界其餘地區的石油資源數量都在持續增加
從全球范圍看,剩餘探明石油儲量下降的地區,只有一個,就是歐洲。1980年,歐洲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166億桶,期間雖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及進入21世紀的幾年時間里,有少量的增加,但2020年下降到136億桶,比1980年減少了30億桶,下降的幅度為18.07%。
略好於歐洲的是,亞太地區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雖然沒有下降,但也只有少許的增加。1980年,亞太地區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336億桶,2020年為452億桶,增加了116億桶,增長的幅度為34.52%。從具體的國別看,亞太地區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增加,主要來源於我國。1980年,我國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134億桶,2020年增長到260億桶,增加了126億桶,增長的幅度高達94.03%。1980年至2020年,我國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的量,大於亞太地區增加的總量,這也就是說,這一時期亞太地區其他國家合計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是下降的。
從統計數據看,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最多的前三個地區,分別為中東、中南美洲和北美地區。
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最多的地區。1980年,中東地區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3624億桶,2020年增加到8359億桶,增加了4735億桶,增長的幅度高達130.66%,占同期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量的45.1%。
近年來,中南美洲不斷傳出發現大量油氣資源,這一地區是全球油氣勘探開發的熱點地區。1980年,中南美洲地區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263億桶,2020年增加到3234億桶,增加了2971億桶,增長的幅度高達1129.66%,占同期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量的28.3%,其中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最多的國家有兩個,分別為委內瑞拉和巴西。1980年,中南美洲在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中的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歐洲地區,但2020年上升到第二位,僅排名中東之後。
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組成的北美地區,是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也是油氣高度開發的地區,特別是其中的美國。1980年,北美地區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1233億桶,2020年增加到2429億桶,增加了1196億桶,增加的幅度高達97%,占同期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增加量的11.39%。
北美地區增加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主要來源於加拿大。1980年,加拿大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395億桶,2020年增加到1681億桶,增加了1286億桶,主要是從1999年開始確認了油砂的儲量。
雖然已經進入油氣生產的高度成熟期,但由於頁岩革命的成功,同期美國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80年,美國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365億桶,2020年增加到688億桶,增加了323億桶,主要原因是從2012年開始確認了大量非常規的頁岩油資源。
北美地區,只有墨西哥的石油資源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2020年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由1980年的472億桶,下降到只有61億桶,大幅減少了411億桶。
除以上三個地區之外,獨聯體國家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也有了較大的增加。獨聯體國家的前身是前蘇聯,1980年前蘇聯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670億桶。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哈薩克等國家獨立,大量潛在的油氣資源被發現並投入開發。2020年,獨聯體國家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1462億桶,比前蘇聯增加了792億桶,除俄羅斯增加的石油資源外,哈薩克、亞塞拜然等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也增加了近400億桶,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新興油氣生產大國。
三是全球石油可生產的年限越來越長
世界石油問題的研究中,討論石油資源和儲量時,一般以日歷年的1月1日為時間點,以上一年度的剩餘探明石油儲量,除以同一年的石油產量,得出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可生產年限,即某年1月1日,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還可以生產多少年,以此來衡量全球石油資源是否充裕,是否可以保證未來石油生產的正常開展。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統計數據,1980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6826億桶(因為沒有1979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數據,我們取1980年的數據為基礎),1979年世界的石油產量為6606.7萬桶/天,摺合約為241.15億桶/年。這樣,1980年1月1日,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可開采年限為28.3年,不到30年。
近年來,隨著天然氣產量的不斷增加,通過天然氣分離廠的處理,天然氣中分離出來的乙烷、丙烷等天然氣液數量越來越大,天然氣分離廠液一般都是輕質的、高品質的石油資源。從2000年開始,英國石油公司細化了世界石油產量的分類和統計,在石油產量中分立出原油、凝析油等產量和天然氣分離廠液產量的統計數據。例如,2000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為7453.9萬桶/天,其中原油和凝析油的產量為6842.6萬桶/天,天然氣分離廠液的產量為611.2萬桶/天。在2022年版《世界能源統計評論》的「方法論」附件中,英國石油公司說明,計算全球石油可采年限時的石油產量數據,是包括原油、頁岩油、油砂、凝析油和天然氣分離廠液等合計的世界石油總產量,但不包括生物燃料和煤、天然氣等合成的燃料以及煉廠加工的盤盈所得。
1999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1.28萬億桶,當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為7151.8萬桶/天,摺合約為261.04億桶/年。這樣,2000年1月1日,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可開采年限為49年,比1980年增加了20年。
2019年,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為1.73萬億桶,當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為9491.6萬桶/天,摺合約為346.44億桶/年。這樣,2020年1月1日,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可開采年限為50年,比2000年增加了1年,比1980年增加了21年。
不過,根據睿咨得能源的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可採石油儲量為1.572萬億桶;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統計數據,2021年世界石油產量為8987.7萬桶/天,摺合約為328.05億桶/年,則2022年1月1日,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的可開采年限為47.9年,不僅低於2020年的可開采年限,而且也已下降到50年之下。
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必須明確一個概念,即從1859年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以來,世界各地的石油生產就在持續進行之中,期間因多種原因,雖然個別國家和地區的石油產量可能會減產或停產,但世界石油總的產量是不斷增加的。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統計數據,從2000年至2020年,世界石油累計總產量為6483.23億桶,年均產量為308.73億桶。這也就是說,從2000年以來的20年間,在平均每年產出308多億桶石油之後,全球剩餘探明石油儲量還在持續並且較大幅度地增加。
從幾個重要的概念到對全球石油資源的認識
本文上述兩部分的討論中,我們涉及到了兩個概念,即可採石油儲量(Recoverableoil)和剩餘探明石油儲量(Provedreserves),事實上,這兩個名詞的翻譯,我們只是從方便理解的角度,選擇了最通俗和最慣用的說法。從專業的角度,涉及到石油天然氣資源領域的部分概念,就要比這些復雜得多。依據英國石油公司2022年版《世界能源統計評論》的「石油資源解釋」附件,以下幾個重要的概念,根據我國和世界石油行業的習慣進行重新的翻譯,並加以簡單的解釋。在附件的注釋中,英國石油公司說明,這幾個概念的定義主要來源於石油工程師協會。
英國石油公司明確指出,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地表下有多少石油,或者未來可能生產多少石油,所有的數字充其量只是有根據的估計。在石油「儲量」這個寬泛的概念中,有幾個關鍵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證實儲量(proved)、概算儲量(probable)和可能儲量(possible)。
預計最終可采儲量(EstimatedUltimateRecovery,EUR)
油氣儲層中,含有有限但未知的石油資源,預計最終可采儲量是對原始儲量中可以開採的石油總量的估計,這是一種利用不完全信息形成的主觀判斷。雖然有些人認為,預計最終可采儲量是由地質學和物理定律確定的,但在實踐中,預計最終可采儲量的估計會隨著知識的增長、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環境的演變而變化。
預計最終可采儲量,通常分為三大類型:累計的產量,包括經濟的和可能不經濟的發現儲量,未發現的資源量。累計的產量,指的是截止特定日期前所有的石油總產量。發現儲量,通常分為證實儲量、概算儲量和可能儲量。
證實儲量(Provedreserves)
雖然沒有一個單一的、普遍接受的技術定義,來定義證實儲量,但最廣泛的共識是:「從特定日期起,在規定的條件下,通過對已知油藏進行開發,預計可以經濟開採的石油數量」。通常用90%的概率來界定證實儲量,即在壽命期內,一個油田證實儲量中的90%或更多可以被生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證實儲量(也被稱為1P)是對油田未來累積產量的保守估計。
英國石油公司指出,《世界能源統計評論》中的證實儲量數據,主要使用官方來源和第三方數據的組合,這些數據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概率數量,英國石油公司盡一切努力使這些數字的基礎保持一致。不過,英國石油公司無法保證概率都是90%。
概算儲量(Probablereserves)
概算儲量,也被稱為「指示性(indicated)」儲量或2P儲量,指的是,儲量中的50%以上在技術和經濟上是可以被生產出來的。
可能儲量(Possiblereserves)
可能儲量,也被稱為「推斷(inferred)」儲量,有時被稱為3P儲量。這些儲量,目前不能被視為「概算」儲量,但在技術和經濟上預計具有較大的生產可能性(盡管不到50%)。通常,3P儲量使用10%的概率。
一般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油田的一部分概算和可能儲量,往往會轉化為證實儲量,因為隨著油田的生產減少了剩餘可采儲量的不確定性,這種現象被稱為「儲量增長」。
同樣,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從油田勘探發現到生產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石油儲量將從「不經濟的」變為「經濟的」,從而可以做出開發的決策。
因此,要將石油資源歸類成儲量,「必須基於開發項目,發現(信息)、可采(技術)、商業(經濟)和剩餘(截至特定日期)」。雖然人們普遍認為,技術進步是單向的,但信息和經濟環境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影響石油儲量的分類。
採收率(RecoveryFactor)
對於一個特定的油田,儲量與石油產量的初始比例通常被稱為採收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質條件和不同的技術條件下,採收率存在很大的差異,並可能會隨著開采歷史和技術經濟的變化而變化。以英國為例,大陸架油田的預期採收率為43%,也就是說,在最初認定的資源數量中,有57%的石油會保留在地下。
如果對改變油藏或資源特徵的二次採收技術進行投資,例如,注氣或注水增加油藏的壓力,採收率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
可以觀察到,採收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上升的趨勢,從而使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這就是儲量增長的一個例證,也是諸如美國地質調查局等機構,估計最終可採石油資源隨時間增長的主要原因。
解釋了以上有關石油資源的幾個重要概念之後,似乎就沒有多大的必要再去深究全球到底有多少石油資源了。但是,從一般知識普及的角度,還是應該有一個數字的概念,否則大家可能會感到不滿意或不甘心。
從理論上說,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我們能夠開採的石油資源,一直是各類專家們爭論不休且無定論的話題。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全球常規石油的原始地質儲量為4.5萬億桶,重油和瀝青的原始地質儲量為9.5萬億桶。其中,已經開采和消耗的常規石油超過1.1萬億桶,假設常規石油採收率可以達到45%,那麼餘下的常規石油可開采量約為0.925萬億桶;假設重油和瀝青最終的採收率為25%,那麼重油和瀝青的最終可以采出的資源量為2.375萬億桶。這樣,總的來說,地球上可開採的常規石油、重油、瀝青的資源總量,為3.3萬億桶。
在2013年版的《世界能源展望》中,國際能源署認為,世界常規可採石油資源的最終數量為3.3萬億桶,其中1.136萬億桶,約佔34%,已經被生產出來,剩餘的可開采常規石油資源為2.2萬億桶;如果加上天然氣液和非常規石油資源,世界剩餘可開採的石油資源量將翻番。在這2.2萬億桶剩餘可開采常規石油資源中,40%已經探明(不含已經生產出來的石油),30%是在現有油田中可以增加的,30%仍未發現。
因此,綜合多方面的評估,世界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約為5萬億桶,按照2021年世界石油產量8987.7萬桶/日(約合328.05億桶/年)計算,可供全世界生產超過150年。
更為重要的是,地球上到底有多少可供開採的石油之所以一直爭論不休,除技術能力和認知水平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即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到底從何而來?目前,學術界主流的觀點是生物成油理論。但近年來,有科學家提出了非生物成油理論,認為在地殼內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這兩個理論的結果差異巨大,如果我們相信生物成油理論,那麼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肯定有限的;如果我們相信非生物成油理論,那麼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肯定就會非常之多,我們的子孫後代都會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保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動盪的國際石油市場告訴我們,無論我們相信什麼樣的理論,只要堅信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未來非常長的時間里,全球石油天然氣資源都是有充足保障的。不過,關鍵的問題是,必須要有充足的資本投入,將石油的可能儲量變為證實儲量,並建設相應的生產、運輸和加工等設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才能使石油天然氣資源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這也就是為什麼,面對當下不斷上漲的國際石油價格,美國等世界上很多石油消費國要求沙烏地阿拉伯等歐佩克國家提高石油產量時,沙特等國和歐佩克的很多官員們幾乎異口同聲地指出,是投資不足導致了世界石油產量跟不上需求的增長,只有加大投資力度,才能避免未來國際石油市場更大的動盪。
❸ 世界五大礦產資源國是哪幾個丫
世界五大礦產資源國是:世界前三位的礦業大國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它們也是世界的礦產資源大國。第四位是澳大利亞,第五位是巴西。
美國是世界上占第一位的礦業大國。1997 年的原礦總產值1473億美元,其中石油、天然氣和煤(即能源礦產)的產值為1068 億美元,非燃料礦產405 億美元。即在礦業產值中,能源礦產佔72%。
蘇聯曾是世界頭號礦業大國。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自1991年以來礦業產值銳減。俄羅斯1995 年原礦總產值為1150 億美元,稍遜於美國。據稱,俄羅斯礦業產值中約80%為燃料礦產。
近年來,俄羅斯原油和煤稍有減產,但天然氣產量回升。1998 年俄羅斯原礦總產值估計為1000 億美元左右。
(3)為什麼挪威沒有石油減產擴展閱讀:
礦產資源的特性:主要有耗竭性、隱蔽性、分布不均衡性和可變化性四種。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文件中,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實行合理開采和綜合利用、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
國務院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從地質勘查、礦產開發、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土地管理、安全生產、境外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煤炭工業發展等方面,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礦產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管理。
❹ 歐佩克對石油工業的有什麼影響
工業經濟學與其成本有部分關系,其中大部分體現在能源(如汽油或燃料油)價格方面,這些石油產品的價格受石油價格、稅收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石油價格又受石油生產者的決策影響資料來源:《歐佩克能源報告》,2007;《MEED》,2008。,尤其是他們所願意出售的石油的價格和他們所要並能夠提供的石油數量來決定。所以,如果出現石油供應短缺,油價就可能上漲,而這與石油工業中所有環節都有關系,如較高的運輸費用。而較高的成本會導致經濟增長變緩,經濟增長放緩則會影響到工業發展。從歷史來看,絕大多數非歐佩克成員相對都有優勢——它們不受什麼產量定額的限制,不論是否需要,它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產石油。結果導致近年來非歐佩克成員的市場份額明顯增加,但石油價格依然保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市場也不如它們應該表現的那樣穩定。然而,油價在1998年突然下跌,1999年初歐佩克表示,只有通過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的合作才能實現市場穩定。限制產量就是一種歐佩克穩定石油市場的措施。一些非歐佩克成員也實施了減產措施,這樣有助於石油價格止跌回升。這些國家包括墨西哥、挪威、阿曼、俄羅斯。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歐佩克的石油產量佔到了全球石油總產量的40%。
「當歐佩克希望提高石油價格時,很容易,它減產就是了!」
由於石油供給短缺,汽油價格就會上漲,但未來減產的可能性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當石油產量下降時,天然氣公司就開始緊張了。它們害怕石油減少會引起天然氣價格上漲。2001年4月,歐佩克決定把自己的石油總產量每天減少100萬桶。與此同時,美國的消費者突然感到天然氣漲價了。2001年5月14日的天然氣價格每加侖平均漲了1.71美元。2005年6月,歐佩克增產,當增至每天2800萬桶時,每天的增長量就達50萬桶,此時增產已經開始改變石油價格。2005年9月,歐佩克的剩餘產量預計可達每天200萬桶。然而,2006年11月,歐佩克再次減產,每天減產170萬桶,以求使石油價格免於跌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極限值。除歐佩克之外,還有一些國家為世界提供石油,包括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赤道幾內亞、俄羅斯和中國。2008年2月,美國每天從加拿大進口石油達190萬桶(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資料)。歐佩克追蹤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然後評價自己的生產,以期維持自己所希望的每桶石油的價格。許多方面能夠影響天然氣的出廠(泵站)價格,但是燃料價格僅僅是全球經濟龐大格局中的一部分而已。天然氣價格也會對經濟體系中的其他部分造成影響。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價格上漲的即時影響——在你為自己的愛車加油時,你會隨著記數表上飛快的數字滾動而心疼得直哆嗦。還有一些間接的影響:你可能會因昂貴的汽油費而放棄自駕車長途旅行;在決定買車時,你可能不會選擇耗油大王運動型豪華轎車(SUV)之類的車型,而會選擇更為經濟的車型。讓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看看吧。汽油價格的飛漲很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通貨膨脹。一旦價格上漲,勢必對經濟體系造成沖擊。昂貴的汽油價格意味著運輸費用的上漲、長途駕駛費用的上漲、乘飛機出行費用的上漲。所有這些成本意味著如果汽油處於高價位的話,那麼,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產品都將會漲價。然而,經濟學家並不認為汽油價格是通貨膨脹的標志,油價和食品價格一樣,都是波動性較大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會受到天氣、工人罷工和戰爭的影響。價格的上漲與下跌都取決於全球事件。在觀察通貨膨脹時,經濟學家會把目光放在關鍵性消費價格指數上,它是某些商品價格的測量指標,如DVD播放機、旅館房間或大學筆記本,這些商品在短期內的價格都會相當穩定。
誰該為高油價負責?從2007年到2008年,石油價格上漲了79%,觸發了人們對全球性經濟衰退的恐慌。然而,歐佩克該為高油價負責還是高油價是由投機倒把商人們造成的2008年2月2日,一位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的交易人迅速買下了1000桶原油。幾個月後,他將這批原油出售——損失了600美元。這位投機商不僅只是掏了腰包,而且使自己被載入史冊——成為一個把石油價格追至每桶100美元大關的人。今天,海灣的石油生產國能夠期望每天獲得十億美元的額外石油,而西方的石油消費者卻出現了一些抱怨石油價格飆升至每桶145美元的人。歐佩克認為劇增的需求與受到限制的供應導致了油價的持續上揚。在美國和歐洲,政治家正在呼籲加強對石油市場上泛濫的投機商的監管——正是這些人使商品的真實價格被扭曲了。在美國國會上,被激怒的民主黨人要求設立法律強制性迫使商人們為已喪失活力的市場供應石油。在歐洲,領導者們已經提出了一項全球性禁令,禁止投機商們的石油交易,他們抱怨最近的石油價格是由賭博式投機行為所造成的。英國牛津商業集團(Oxford Business Group,OBG)是設在倫敦的研究與咨詢機構,它認為在石油交易中大量的投機性投資可能會對石油價格產生「明顯的沖擊」。據報道,隨著全球經濟的大衰退,投資人對商品價格的關注程度遠遠大於對傳統資產(如質量或合同)的關注。這種波動就是2008年消費者所面對的史無前例的痛苦的原因。最近交易得手的石油合同,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就表現得非常明顯——創下了成交3871項合同的業績,相當於5.62億美元。在同一天,布倫特原油價格已接近每桶144.49美元,自從當天開市以來,原油價格上漲了32.3%。2008年7月11日,石油價格飆升至創紀錄的每桶147.27美元,比2007年的油價上漲了87%。在2007年,近60%~70%的交易是以投機倒把的行為進行的,這意味著交易的並不是石油的消費或石油資源。這可真是個大數目。眾所周知,從理論上講,這個數量可能會更大,因為你可以購買或出售比自己消費量更多的石油。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資金一般在價格評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石油價格繼續上漲,要真正解釋需求量的增加就更加困難了——需求量目前的增加相對平緩了。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經濟師Ed Morse預測,在2008年的第三季度石油價格將在130美元/桶價位處徘徊。然而,該公司相信,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率將達1.2%。根據BP公司的統計年鑒資料,2008年的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率為1.1%。雷曼兄弟公司預計,石油和需求量與國際能源組織的預計相似,它代表著全球27個主要石油消費國的情況。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國際能源組織預計石油產品的需求量到2009年中期將增加1.2%。投資商的辯護人卻聲稱石油價格投機行為與石油真實價格之間並無直接關系。他們指出,來源於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需求量,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量的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他們不同意歐佩克的觀點——2007年全球的石油增長率為44%,因而應該繼續增加石油產量。?
「2002—2008年間:從20美元到145美元,再到100美元。」
人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原油增長的論據,實際上,這些論據都似乎是用來評價目前所看到的石油價位的。常用的機理已不再適用,因為市場正在按其他規律運行。在短期內,儲備水平與價格差異,從價格曲線的一端到另一端,保持著令人信服的態勢。在考慮價格曲線的發展趨勢時,石油需求量的加速增長已經促使人們去開發那些對技術要求更高或者地緣政治條件更加危險的地域的油氣田。此外,石油供應服務量的增加也極大地推升了石油成本。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邊際成本有規律地增加,目前已達65美元/桶。這就剩下了「無法解釋」的20美元/桶,而且其基本原理不能被理解。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口,有人調查了所有微不足道的原因,人們常常含糊不清地將其歸因於「投機倒把行為」投機倒把(一種商業術語)是對虧損風險的臆斷,即一種不能按照正常交易獲取收益的行為。除非在某種特殊的安全財務狀況(不含風險)時才可能擁有某種把握。嚴格地講,這種財政狀況代表著一項「投資」。商業上的投機倒把行為包括購買、囤積,以及儲備物資、保證金、商品、通貨(貨幣)、房地產、金融衍生工具,或者任何可以通過購入時價格有巨大反差的有價證券的短期倒手,或者通過紅利或利息的方式牟取暴利的方式。投機倒把代表著西方財經市場上四種市場角色的一種,它有別於套購保值,長期或短期投資以及套購等行為。。一些解釋更為集中:「它是對損失的美元或者是對美國與伊朗之間持續緊張關系的結構性風險的額外補貼。」雖然這些爭議可能有道理,但卻難以讓那些投機商接受20美元/桶的價位。
「石油重新成為網路上的熱門話題。自從2001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了697%,這比互聯網股票崩盤前的納斯達克指數上漲得還高。」
那些曾經用於解釋和預測整個20世紀90年代油價變化的機理不靈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經濟學理論而產生的這一學說指的是價格受需求循環的影響,價格圍繞著生產的邊際成本波動,而這種價格與短期內供給相對穩定但長期看來會有所波動的市場發展相關。顯然,在石油市場上也不再會出現後一種情況,問題就在於生產水平的下降,但需求量卻迅速上升。因此,生產的邊際成本僅僅是在同時期市場供應良好時參考而已。這就是2008年冬天所發生的事情,當時的石油價格跌至55美元/桶。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在一個受限的市場上,你可能會青睞那種較低的價格,即需求與供給處在一條線上的價格水準。在供應不能滿足的情況下,石油價格的上漲就會促使理性的消費者漸漸地限制自己以往大量使用的油料。這可以對價格和邊際成本做出調整。這一過程也是有爭議的,要看清需求量是如何影響石油價格上漲也是非常困難的。對這種明顯遲鈍的反應有兩種解釋。第一,每桶石油價格拉升,只能非常遲緩地傳遞到終端消費者處;第二,生活費用同時上漲也會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在最終分析中,石油價格的明顯上漲是平衡市場的需要。我們將公路燃料需求作為一個例子來看看這種機理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公路運輸在總消費中佔到了約39%的份額,交通行業的燃料需求急劇增加,而代替石油產品的其他燃料又受到很大限制——這就是石油價格走勢分析中關鍵的因素。
石油「平衡價格」平衡價格是一種適當的需求量或服務等於供給量時的價格。的量化。將這些價格的靈活性進行末端對末端的分析,就可獲得與名義上的原油價格相關的需求彈性:在全球水準上約為3.4%[所有的都是在其他各點都相同的情況下,石油價格均等地增長了100%,會導致現時的零售價格(出泵價格)上漲35%(以美元計),相當於美元的恆量值上漲了20%,進而使消費量下降了3.4%]。假設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真實的收入平均彈性指數就已接近100%。2000—2005年(這是最後一個能夠獲得公路消費指數的年頭),全球真實的GDP平均增長量達到了2.75%。供給方面的增加使得每年公路的燃料需求量增加2.6%。一些預測表明,根據消費者去推斷,生產出的石油平均增長率為10.22%。這只是理論推測,而實際上,石油價格的增長率為13.25%(英國布倫特原油價格),為需求量演變的過程提供了一種關於從21世紀初以來石油價格增加的有利解釋。
由於對價格的響應相當明顯,所以當需求量急劇增長時就會促進生產。顯然,由這一計算得出的理論增長值與實際價格增長並不完全一致,兩種因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1)與長期評價相對應的判斷指數圖,而短期內,對於價格波動的判斷要比對收入變化的判斷進展緩慢(明顯的漲價會迅速對需求量產生影響);(2)有偏見地使用估算的平均世界值。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的年收入依然低於人均5000美元的水準,而那些與GDP相關的消費指數就會大於我們所使用的數值。所以,這些國家就會規范零售價格,因此,價格指數要低於我們的數據。必須用當地的研究結果來為石油價格增長的量值來尋找更加精確的解釋。
中期的石油價格會處於平衡增長的軌道上嗎?在短期內,石油價格應該緩慢地增加(如果美元停止貶值的話)。然而,2008年,產品原料已經得到補充,但市場依然感到有壓力。在經濟增長的大格局下,零售價格體系將不會改變,唯一能夠保持供需平衡的事情就是人們所觀察到的自2002年以來的油價增長。石油價格的增加量也正是這種經濟大格局不如以前那麼明顯的表現,而在以前的經濟格局中,石油的零售價格沒有上升。油價繼續飆升的事實可能會與以模擬為基礎的假設相悖;規范最終價格的體系將不能再承受這種急劇的增長,而且全球經濟增長極有可能受到沖擊。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預言家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做出的過分悲觀的推論,他們誤解了消費者對合同供應和石油價格上漲的判斷能力。這種方案再次出現了相同的錯誤,對全球經濟、對危機的化解能力的估計出現了錯誤。這種價格增長格局的主要利害關系就在於它能夠與以前的需求量增長格局進行對比。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是可能找到妥協方案的。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多下工夫並逐漸開發一些可替代能源,我們希望油價在可控制范圍內增長,除非全球經濟受到因其他原因引發的重大經濟危機沖擊時,油價的增長應該得到及時控制。
石油供應的國有化。影響全球石油供應的其他因素是產油國進行的石油資源國有化。石油資源國有化是在國家開始控制石油生產石油供應的國有化是石油生產作業的去私有化過程,這是一種常常與石油的出口限制並舉的措施。根據「PFC能源」的咨詢文件,在全球預測的油氣資源中,僅有7%分布在那些允許私人跨國公司自由支配的國家內,約65%在國有化公司的掌控之中,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或者在俄羅斯、委內瑞拉這些國家的國有石油公司。在那裡,西方石油公司的作業很難開展。PFC的研究表明,政治因素限制了墨西哥、委內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俄羅斯等國的油氣生產能力。沙烏地阿拉伯也限制自己的油氣生產能力,但由於它自己的限定能力不強,所以與其他國家不同。結果並不能用於評價國家的石油勘探能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就沒有能對它在1981年發現的新油田進行投資。並控制出口權時發生的,對石油資源的預測可能變化極大,目前政治因素已經介入了石油的供應。一些國家正在實施限制。一些正在委內瑞拉從事油氣勘探作業的大型石油公司,由於日益推行的油氣資源國有化,覺得自己已處在一種困難的窘境,這些國家現在已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油氣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