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古代怎麼不用石油
擴展閱讀
預計實際成本是什麼 2025-05-25 10:17:37
非洲什麼最多資源 2025-05-25 10:15:37

古代怎麼不用石油

發布時間: 2025-05-25 05:52:18

A. 古代火炬做的時候是用汽油還是食用油

古代沒有汽油,一般也不用昂貴的食用油做火炬。
中國古代的火炬,多用蘆葦、麻桿、蒿草,或含樹脂的木材、擰成束的稻草、繩子等作成,捆紮成「把」,所以俗稱「火把」。作用是夜間行路用以照明。由於它們不能長時間燃燒,使用時一般不讓它有火焰,必要時,晃動幾下就會燃起明火。
比較講究的,是在木棍的一端綁上纖維類物質,蘸上桐油、梓油(烏桕樹籽榨取的油,樹籽外層白色部分是古代蠟燭的原料)、牛油。少數地方有露天的石油原油,古代稱為「火油」,也被用作火炬。火油經提煉的「猛火油」是古代戰爭的武器之一。
古文稱火炬為「苣」。《說文解字》:苣,束葦燒。從艸,巨聲。俗字作炬。

B. 古代打仗為何不用滾油

通常來說古代戰爭以野戰為主,攻防戰為輔。到了近代,才出現巷戰。
之所以攻防戰稀少,主要是因為一旦處於守城狀態,基本上處於缺糧的狀態,攻方同樣如此。基本上攻防戰就是看誰糧食先吃光,誰吃完誰輸。因為缺糧的一方通常會主動出擊,守方也可能比攻方缺糧,比如曹操對袁紹,曹操率五千騎兵率攻擊敵人。
油基本上是重要的糧食儲備,誰這么無聊會拿去當滾油,中國早期沒石油,西方用石油時已經有火器了。所以滾油基本不可能。科普一下小知識,一般攻城是不會爬城牆造雲梯的,誰這么有錢,後期直接拿炮轟,前期是那斧子砍門,因為門是木質的。

C. 在古代,鹽的地位比石油還高,這究竟為何

因為鹽是生活必需品,沒有鹽是活不下去的,而石油並沒有像鹽這樣和人的性命息息相關,自然鹽的地位就比石油高了。

相對於鹽來說,石油在古代的用處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不像現在,開車、各種機器工作都需要汽油,古代的各項工作主要是靠人力來完成,油只是一個應用面很窄的東西。

D. 古代沒有石油工業,那麼古時的蠟燭是什麼做的,怎麼做的

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心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心,使燭心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舍未勒爾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一呂薩克,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一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編者微博: http://t.qq.com/untieshu?preview

E. 古人為什麼不用煤炭、石油

碳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