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大陸邊緣地區,從海岸向外延伸到深海大洋區,這里的海底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經過多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不僅大陸架淺水區油氣資源豐富,大陸坡、深水海域,甚至小型海洋盆地都存在石油。全球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其中波斯灣是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我國南海、東海、南黃海和渤海灣也發現了油田。
那麼海底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追溯到幾千萬年前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有溫暖濕潤和寒冷乾燥的時期。在溫暖濕潤時期,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穿透淺水層照到海底。江河帶來大量營養物質,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魚類、軟體動物等生物群集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與泥沙沉積形成有機淤泥。年復一年,這些有機淤泥被不斷掩埋,由於某種原因地層下降,形成缺氧環境,深層處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厭氧細菌分解有機質形成石油。這時形成的石油只是分散的油滴。
油滴尋找「藏身之地」,隨著氣候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粗細不同,形成砂岩、礫岩或頁岩、泥岩。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分散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成為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需經歷地質構造變形過程,分散的石油集中在特定構造部位,形成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中,岩層因壓力作用變形,形成背斜構造、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在地下水浮托作用下,向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頂部匯集,形成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即儲油構造,具有開采價值。
『貳』 海底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分布於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屬於海底石油資源的一部分。
40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的統計顯示,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分別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在以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自從19世紀末人們在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既包括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也包括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在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儲藏量也非常可觀。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為100萬噸~250萬噸,我國無疑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屬於我國首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位於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已被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形成了大量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十分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科學家在南海大陸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為2000米~3000米,有的達6000米~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生油岩層厚達1000米~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的石油儲藏量或許可以與波斯灣或北海油田相媲美。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前途非常光明。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採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復雜一些,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比較流行的是國際合作的方式。
『叄』 地理問題渤海灣為什麼石油多
現代石油地質理論主要是有機生油理論,主要是微生物等物質在沉積盆地里沉積(90%油氣都是在沉積盆地里的),沉積盆地不是地理上的盆地,是地質歷史時期,相對凹陷的地方接受沉積形成的。渤海灣是我國第二大的含油氣盆地,含有陸上和近海部分,石油資源豐富,所以近海資源豐富,主要是地質歷史時期接受沉積的結果。在往深海那邊,古時不是盆地范圍,所以石油不豐富。中國近海都是有比較豐富的石油資源。
『肆』 渤海獲億噸級油氣大發現,為什麼渤海的石油儲量這么高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我國渤海再獲大型油氣發現——渤中13-2油氣田,探明地質儲量億噸級油氣當量。為什麼渤海的石油儲量這么高?
一、為什麼渤海的石油儲量這么高?
目前的主流理論認為,無論是陸地上的石油,還是海洋中的石油,都是由史前生物的遺骸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與陸相生油相比,海相生油更具優勢。其次,石油的形成還需要盆地,一些淺海有這樣的條件。在這種地質條件下,海洋動植物死亡之後可以不斷沉積起來。而且在海水下方,由於隔絕了大部分的氧氣,這有利於有機物的存儲。淺海盆地的構造活動沒有陸地上那麼活躍,這也有助於有機物的積累。另外,如果有河流注入淺海,這也有利於石油的形成。河流可以帶來豐富的泥沙,它們不斷在淺海盆地中沉積,把有機物不斷掩埋起來,厚度能夠逐漸增加到上萬米。在遠古時期,陸地附近的淺海中生活著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主要是一些浮游動植物,其類脂含量較高,這是產生石油的關鍵條件之一。經過長時間的高溫高壓作用,史前海洋生物的遺骸將會產生復雜的有機變化,逐漸演變成了海洋石油。
『伍』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生成: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石油煉制(職業暴露)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
(5)渤海發現石油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