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石油中遠路加油站怎麼樣
擴展閱讀
最新番攤產品儀器多少錢 2024-12-03 09:18:08

中國石油中遠路加油站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4-11-09 11:40:48

⑴ 我國海洋石油儲運技術是什麼

一、海底管道

在我國近40年海上油氣田開發中,從最初的油氣田內部短距離海底管道發展到各類長距離平台至陸地海底管道,海底管道設計、施工技術都有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國海上油氣田的開發工程模式也本上是全海式與半海半陸式。

我國海洋石油工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在改革開放前的20多年中,海洋石油人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後的30多年中,通過對外合作,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先後在渤海、東海、南海發現並開發了30多個油氣田,年產油氣當量已超過5000萬噸。伴隨著海洋石油工業的發展,海洋油氣儲運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20多年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我國渤海、東海以及南海先後建設了各類平台60餘座,浮式生產儲油裝置11艘,海底管道2000多千米,陸上油氣處理終端6座。可以說,經過20多年來的引進、學習與實踐,目前,我國工程技術人員已基本掌握了百米水深以內的海洋油氣儲運工程技術,並且形成了一些有中國近海特色的專有技術與能力。但是,盡管我國海上已鋪設了兩千餘千米海底管道,但國內設計、施工能力及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工程設計方面,國外公司已形成水深近3000米,惡劣海況與復雜海底地貌及地質情況下的設計技術;而國內設計單位僅能涉足百米水深、常規環境下的海管設計;工程施工方面,國內只有兩條鋪管船,鋪設水深百米以內,工程檢測與維修方面更是相形見絀。

我國第一條海底輸油管道是中日合作開發的埕北油田內部海管。該海管為保溫雙重管,內管直徑6分米,外管直徑12分米,長1.6千米。該管道由新日鐵公司設計,採用漂浮法施工,1985年建成投產,至今仍在生產。我國第一條長距離油氣混輸海底管道是1992年建成投產的錦州20-2天然氣凝析油混輸管道;該管道直徑12分米,長48.6千米。這是國內第一條由國內鋪管船鋪設的海底管道。我國迄今為止最長的海底管道是1995年底建成投產的由南海崖13-1氣田至香港的海底輸氣管道,管道直徑28分米,長度787千米,年輸氣量29億立方米。由美國JPKenny公司設計,義大利Seipem公司鋪設。我國第一條長距離稠油輸送海底管道是2001年建成投產的綏中36-1油田中心平台至綏中陸上終端海底管道,該管道長70千米,為雙重保溫管,內管直徑20英寸,外管直徑26英寸,年輸油量500萬噸;所輸原油密度0.96克/立方厘米。該管道完全由海總工程公司設計並鋪設。它是在總結綏中36-1試驗區海管輸送的經驗基礎上建設的。在1987年發現該油田後,在進行油田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中曾探討鋪設50千米海底管道將海上原油輸送上岸。最後經過國內權威專家及國外公司研究評估認為,該油田所產原油密度高、黏度高,且當時國內外尚無長距離海底管道輸送稠油的先例,技術風險大。特別是油田處在遼東灣,冬季氣溫低,停輸再啟動風險更大。隨即啟動了試驗區方案,通過1993—1998近5年的生產試驗,認為採用雙層保溫管長距離輸送高黏原油是可行的。該長輸管道自2001年油田投產以來系統運轉正常。可以說,綏中長距離海底輸油管道填補了國內外海底長距離輸送高黏原油的空白。目前我國海上開發的天然氣田,均採用了半海半陸式模式。東海的平湖氣田以及南海的崖13-1氣田、東方1-1氣田等氣田生產的天然氣在海上平台完成氣液分離及天然氣脫水後,均通過長輸海底管道輸送到陸上油氣終端進行處理後銷給陸上用戶(或工業用或民用)。渤海以及南海開發的大部分油田基本上用了全海式工程模式,如渤海的秦皇島32-6油田、南海的惠州油氣田等。在平台生產的油氣通過海底管道混輸到海式生產儲油裝置上進行處理、儲存、外銷。近年來渤海及北部灣油田群的開發也開始採用半海半陸式形式,如渤海的綏中36-1油田、南海的潿洲油田。這些油田生產的油氣在平台上進行油氣分離及脫水後,通過長距離海管將原油輸送到陸上終端處理、儲存,並通過碼頭或單點外銷。

此外,中國近海鋪設了多條長距離海底管道,如表37-1所示。

表37-2主要長距離管道

此外,我國海底管道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中許多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這方面尤以海底管道多相混輸等新技術的研究特別突出,相信在未來的世界海洋石油儲運中,我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多相混輸技術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制約多相混輸技術應用的主要因素體現在技術本身的不完善和適用程度。我國石油工業迫切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適用性強的長距離多相混輸技術,以提高海洋油田、灘海油田、沙漠油田和邊遠外圍油田開發的經濟效益,從而為石油工業實施低成本戰略提供技術支持。

二、浮式生產儲油裝置

自1986年第一艘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希望號在南海潿10-3投入使用至今,在海上油氣田開發中,先後有11條各類浮式生產儲油裝置投入使用;1989年在渤海BZ28-1由田投入使用的友誼號浮式生產儲油裝置是國內設計、建造的第一條海上儲油裝置。浮式生產儲油裝置由單點系統系泊在海上,它是在油輪基礎上演變過來的。井口平台生產的油氣由海底管道輸送到單點裝置後進入浮式生產儲油裝置上處理並定期外銷。渤海使用的四條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均為國內設計、建造;1989—1992年投產的3條裝置儲油量在5萬~7萬噸,2002年秦皇島油田投產的世紀號儲油量達到15萬噸。渤海地區應用的浮式生產儲油裝置的系泊裝置均為軟剛臂系泊系統,這種設計主要是針對渤海海域水淺,冬季海面有流冰的特殊情況。而南海使用的六條浮式生產儲油裝置中有五條是由外國公司由舊油輪改造而成的;2002年南海文昌油田投入使用的南海奮進號是由國內設計、建造的15萬噸浮式生產儲油裝置,該裝置系泊採用了內轉塔式系統,南海使用的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基本上採用了類似的系泊裝置:浮式生產儲油裝置是一種簡便可靠的海上裝置,它集油氣處理、成品油儲存外輸、人員生活居住為一體;1997年投產的陸豐油田採用水下井口系統與浮式生產儲油裝置組合,實現了一條船開發油田的設想。

2009年6月,我國最大的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裝置「海洋石油117號」在蓬萊19-3油田投產。該裝置又名「渤海蓬勃號」,船體尺寸為323米×63米×32.5米,是全球最大的浮式生產儲油裝置之一。

三、油輪

在國家能源運輸安全戰略導向之下,到2010年實現中國油輪船隊承運中國年進口原油量50%的目標,中國油輪船隊運力需從目前的約900萬載重噸迅速擴充到1600萬載重噸,因此建造中國自己的遠洋運油船隊乃至「超級船隊」勢在必行。

分析師認為,一個國家打造一支自己的超級油輪船隊是一項十分龐大、復雜的工程,須由政府主管部門進行政策引導,同時需要航運、石化、造船、金融等相關行業的協作配合。目前,國內幾大航運巨頭基本都與中國石化集團、中化集團等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商之間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簽訂了長期運輸合同。

中國共有七家油運企業,中遠集團、中海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長江航運集團是「國家五巨頭」,民營企業有兩家,河北遠洋和大連海昌集團。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泰山石化,該公司屬於內地起家、境外注冊的民營企業。

油輪的建設更涉及我國深水油氣田的開發。

深水油氣田的開發正在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主要增長點和世界科技創新的熱點,是世界海洋石油的發展趨勢,世界上鑽井水深已達2967米,海管鋪設水深已達2150米,油田作業水深已達1853米;據有關資料介紹,2000—2004年,世界上新建114座深水設施,深水鑽完井1400口;安裝水下採油裝置1000多套,鋪設深水海底管道與立管12000千米;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對深水油田勘探開發的投入達566億美元,深水產能提高1倍。嚴格說,我國尚不具備獨立自主開發深水油田的能力。20多年來,我國通過對外合作已基本掌握了開發200米水深以內各類油氣田的工程技術。我國最深的海上油田流花油田水深為330米,是1996年由美國阿莫科石油公司開發的。該生產系統由一艘半潛式生產平台與一艘浮式生產儲油裝置組成,採用了許多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組合。世界目光已轉向深海,西非、巴西外海及墨西哥灣已開始採油,中國油氣前景亦寄希望於深水。我國南海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預計的南海大氣田區水深范圍在200~300米,海洋石油對外招標區塊水深均在300~3000米,因此,走向深水既是世界海洋石油發展趨勢,也是中國海洋石油戰略目標所在。深水開發不同於淺海,需要更多先進的技術與技術組合;常規的平台及浮式裝置深水海管鋪設無論技術上還是經濟上均已不再適應新的環境,過去的海上作業裝置與技術需要更先進的動力定位、ROV等先進裝備配合才能完成。

我國大型油輪船隊經營正處於起步階段,絕大部分船公司目前主要致力於加快船隊規模的發展,而在安全管理方面,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則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態。

對單殼油輪航行,我國海域未做出明確的限制性規定,而我國目前還沒有限制單殼船進港,這無疑增加了我國海上溢油事故的隱患,使我國沿海海域面臨更大的油污風險。

對於管道和管線系統,水越深,水壓越大,立管系統響應越大;而水壓越大,海底管道屈曲傳播加劇。更嚴重的是,深水的海管和立管比淺水的重得多,其連接、牽引和安裝比淺水域困難得多。

深水溫度比較低(3~4℃),油氣管道容易形成鈉化物結晶和水合物,給管道流動保障帶來嚴重挑戰;而高溫輸送帶來的熱應力是管道整體屈曲(主要是側向的蛇形屈曲)的主要原因。

四、發展趨勢

國內海上油田的發展有兩個趨勢,一是向偏遠邊際小油田發展,二是向更深的水域發展。一些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將在開發偏遠邊際油田上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這些新技術代表了海上油田技術發展的趨勢。

(1)研究和推廣多相流技術。利用多相泵和多相混輸,可以擴大集輸半徑,使邊際油田納入已建的集輸系統,充分利用現有已建設施來減少投資和操作費用,使邊際小油田開發變得經濟有效。目前多相泵在陸地應用已逐步推廣,但還未應用於灘海油田建設中。隨著計量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分離計量裝置將會逐漸被不分離計量裝置所替代。目前,國外已有幾十套商業性產品應用於海上油田,而我國在此方面目前正處於研製和試驗階段。

(2)研製輕小高效型設備。由於受海上平檯面積和質量的限制,一些輕小高效型設備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海上油田。雖然我國在液液旋流設備研製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國外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輕小高效型設備的研製仍是海上油田技術發展的一個趨勢。

(3)平台結構多樣化和輕小型化。平台建造在海上油田開發中佔有相當大的投資比重,國內外都在致力於開發輕型平台技術以降低投資費用,這是平台建造技術的發展趨勢。

(4)海底管道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海底管道敷設技術和單壁管輸送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立管技術、水下回接技術、安全與環保等配套技術等是未來降低海上油田開發成本的技術發展趨勢。

(5)海洋平台振動及安全分析研究。這也是輕型平台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理論研究。

(6)深海油田開發工程配套技術研究。水下連接技術、多相流技術等是深海油田開發技術的發展趨勢。

(7)深海油田越來越多地採用FPSO進行海上油田開發。在海上油田偏遠的較深水域內採用FPSO進行油田開發,可能是將來開發邊際油田的一種選項和趨勢。

我國與國外合作開發的油田技術起點高,處於同期國外先進水平。但從整體上來講,由於我國海洋石油工業起步較晚,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深海油田的水下處理技術及設備(如立管技術、水下生產設施)主要依賴進口,設備的高效化、小型化、橇裝化與國外相比仍需做進一步的改進,在平台結構形式多樣化、簡易平台技術發展上還不成熟等,這些都是今後科研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我國科研經費投入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新技術開發應樹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積極穩妥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有所為就是開發一些投入小、效益高、現場較為急需的項目,如輕型平台技術,小型化、高效化和撬裝化設備的研製,多相流技術等:有所不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一些投入高、風險大,且國外發展較成熟,技術水平領先的技術,如水下回接技術、水下生產設施、多管徑智能清管器技術、腐蝕監控技術、井下分離回注技術等,可以走通過項目引進與合作開發的路子,縮短研製周期,盡快縮小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如我國的FPSO製造技術,就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迅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典型例子。

從技術發展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要求出發,現階段的技術發展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技術問題:

(1)在海上邊際油田和已建油田的集輸流程改造中,積極推廣應用混輸泵技術,提高海上油田的集輸半徑,將一些邊際油田納入已建的集輸系統,使邊際油田得以經濟有效地開發。

(2)加速多相流混相輸送和不分離計量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試驗,盡早在海上油田建設中得到應用。

(3)開發和推廣應用具有儲油能力的小型鋼筋混凝土平台和可重復利用桶形基礎平台。

(4)參考國外在輕小型平台開發邊際油田方面的經驗,結合我國情況開發研究適合我國海上油田建設條件的輕小型平台,包括:開展輕型平台風險評估的研究,編制與輕型平台設計相適合的設計規范,提高設計人員素質。

(5)借鑒國外工藝設備輕小型化、一體化特點,進一步開發研製更適合我國海上油田建設特點的輕小型化、一體化高效設備。

⑵ 澄清難擋合並預期 潛在的央企聯姻有哪些

1、重組整合是國企改革的方式之一。今日媒體報道「央企將進行大規模兼並重組減至40家」,而晚間國資委發布聲明「央企合並報道未經核實」。雖然我們無法判斷最終政策方向,但未雨綢繆的研究還是必要的,畢竟南北車的合並也是傳言、澄清反復幾次,最後終於合並。此前我們曾撰寫《國企改革系列專題1-5》,對國企改革進行了詳細分析。早在2006年國資委就明確提出央企必須做到行業前三,達不到要求的強制重組。2006年12月5日,國資委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後,在股權分置改革和中國經濟重工業化背景下,央企展開一波以大規模資產注入和重組為特徵的整體上市浪潮。央企之間的「強強聯合」、「優秀企業 以強並弱」、「科研院所並入產業集團」、「非主業資產向其他中央企業主業集中」、「央企與地方企業重組」等五種模式進行了大規模整合。
2、國內:增量發展變為存量組合。從央企集團公司情況來看,電力煤炭、航天軍工、機械、航運、地產、有色、石油石化、鋼鐵等重資產周期行業占據了顯著地位。反映在股市中,石油石化、建築、電力及公用事業等周期性重資產行業中的佔比均超過70%。其中多數行業已經從增量發展進入存量博弈階段,面臨產能過剩、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的窘境,通過重組整合有利於優化資源、改善競爭格局,從而起到改善央企經營狀況。
3、國際:央企的「國際化」視野。隨著「一帶一路」的開啟,中國企業走出去必由之路。在一些傳統領域,中國企業在規模、技術等方面往往處於劣勢。以石油石化行業為例,美孚14年利潤規模是中 石化、中石油的3.6倍、1.76倍,盈利能力也遠高於後者,強強聯合有利於實現規模效應、優勢互補。而諸如高鐵、核電等優勢領域,重組整合利於克服在國 際市場競爭中同行業兩個企業互相沖撞,相互擠壓的的副作用,在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維護了國家利益。
機械龍華:機械行業央企改革之機會把握和相關投資機會探討
我們認為央企改革合並的預期對機械行業投資機會的把握在於以下三點:1)大型寡頭壟斷央企之間的合並可能及可能引發合並的核心促發因素把握;2)如果大型寡頭壟斷央企出現合並需要關注的系統內附屬公司的投資機會把握;3)弱勢央企被整合可能所引發的投資或投機機會。
1、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上市公司發言人在數次否認合並傳聞後,在2014年4季度開始步上合並之路,近半年來的中國「神」車狂飆突進式的上漲帶動了市場對大型央企合並的無限預期。這里我們建議投資者認真思考導致大型央企的合並的核心「理由」。南北車的合並理由應該是為了國際市場的合力突破;而南北船是否需要合 並,全球民船市場的持續低迷,使得減少競爭、避免內耗雖然成為需要,但是市場總量和利潤率有限,而近幾年國內軍工和國際軍貿機會的逐步展現成為南北船不可不爭的巨大利益,該機會市場及利潤巨大,而如果南北船布局不均導致無法大致平均分享軍工軍貿利益的情況下,不排除中國重工、中國船舶和廣船國際的合並可 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大型寡頭壟斷央企如果出現合並,前提條件是必須中國最高領導階層的強力推進方可望推動。
2、南北車合並將帶來集團下屬H股南車時代電氣和A股時代新材,尤其是H股的投資機會。我們預期南北車將在15年中期完成合並。一旦中國中車掛牌,南車時代電 氣將與中國中車體內的北車「芯」和北車的IGBT業務等等形成同業競爭,這是任何證券交易所所不能無視的,投資者可參照中國南車此前對下屬公司南方匯通所作出的限期解決同業競爭的公告及其帶來的對股價的影響進行判斷。如果南北船合並建議關注下屬公司風帆股份的響應機會。
3、央企整合建議不僅要關注大型寡頭壟斷央企的合並,也要關注弱勢央企的被整合可能。一般而言,重組過程中,被收購被整合的公司反而是股價上漲最好的標的。比如小型央企: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下屬特小型上市公司金自天正;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下屬公司中北方創業等。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下行風險;央企改革進度不達預期。
石油化工鄧勇:關注石化央企及旗下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
今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A股股價雙雙漲停,主要是受到關於中石化中石化合並的媒體報道所刺激。而關於幾大石油石化集團整合的報道在今年二月也出現過。
改革將是2015年石化行業投資主線之一。我們在2015年年度策略中提到,改革將是石化行業的重要關注點。
業務整合與互補更重要。我們認為三大石油石化集團之間簡單合並的可能性不大,我們更希望能看到石化公司業務上的整合,從而實現產業鏈上的互補。
三大石化公司的經營業務各有側重。中石油的業務主要側重於上游油氣開采,2013年中石油原油產量12625.52萬噸;天然氣產量793.51億方,約占 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70%。中石化主要側重於下游煉化業務,2013年中石化原油加工量23195萬噸,約佔全國原油加工量的45%,同時憑借其遍布全國 的加油站網路,中石化在2013年內的成品油總經銷量達到1.8億噸,佔全國油品總經銷量的60%。中海油的業務主要是側重於上游,2013年公司原油6684萬噸。
關注中石油、中石化旗下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我們認為在中石化「專業化分工、專業化上市」的整體思路下,中石化通過單一業務板塊的整體上市等方式解決同業競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我們認為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中石化旗下上海石化、泰山石油、四川美豐;中石油旗下天利高新、大慶華科、石油濟柴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上海石化:1)業績彈性大。09年油價反彈時,單季度盈利9億元以上;2)股權激勵考核盈利為2015年凈利潤21億元;3)低油價有助於石化行業景氣回升,公司受益於行業景氣度復甦。
天利高新:1)積極參加中石油的混改,期待通過與其合作,延伸產品鏈;2)油價反彈,產品盈利改善。
風險提示。油價下跌、管理層是否穩定、改革進度低於預期。
建築趙健:建築行業央企改革之機會把握和相關投資機會探討
建築這邊主要是兩鐵合並預期,兩鐵出身不同,中鐵的大股東是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前身是1950年3月成立的鐵道部工程總局和設計總局,後變更為鐵道部基本 建設總局,所以中鐵也經常被稱為鐵工。鐵建的大股東是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前身是鐵道兵,組建於1948年7月,隸屬中央軍委管理。1982年,鐵道兵成建制集體轉業,並入鐵道部。1989年,兩家公司脫離鐵道部,成為獨立企業法人,也成為競爭對手。
從國內業務來說,兩者合計佔到鐵路建設市場超過80%,基本上勢均力敵,但沒有南北分治這種關系,而是競爭犬牙交錯,鐵建的地上業務佔比略高,中鐵的地鐵隧道市場份額更高,佔到一半左右。我們認為,如果合並,相對業主鐵總,將形成一對一的關系,而采購量也更加巨大,利於工程盈利能力提升。
從國外業務來說,鐵道部時期,曾有過區域劃分,但並未真正實行,即便如此,兩者在海外的直接競爭並不激烈,兩者同時投標的情況也不算多見。而兩者如果合並,尤其是和中車組成聯合體後,將更有利於國際市場的開拓。也就是說,國內提升盈利,國外擴展份額。
另外,具體到國企改革,我們再強調一下一直重點推薦的隧道股份,公司的盾構製造+地鐵隧道施工能力全國領先,作為國盛的下屬老牌國企,激勵、混改等國企改革 措施也在情理之中,考慮到國盛目前對改革的積極態度,我們認為隧道未來不會缺席,而一旦實施,其盈利能力釋放空間也將非常巨大,繼續推薦。
鋼鐵劉彥奇:鋼鐵行業央企改革之機會把握和相關投資機會探討
與鋼鐵(冶金)相關央企9家:其中生產配套服務的有5家,分別是五礦集團(鋼鐵服務)、中鋼集團(鋼鐵服務)、冶金科工集團(冶金建設)、鋼研科技集團(冶金技術)、冶金地質總局(礦產勘探),鋼鐵生產單位4家,分別寶鋼集團、鞍鋼集團、武鋼集團、新興際華集團。
鋼鐵相關央企可能只能保留兩三家。目前央企有113家,央企最終整合成多少家或者需要多少時間很難判斷,如按照媒體所講最終整合為40家,鋼鐵行業可能最多隻能保留兩到三家。其中外圍綜合服務一家,生產性一家或者兩家,因此上述目前9家央企可能都會涉及。
涉及公司。假設生產性鋼鐵央企只整合成兩家,北方南方將各保留一家,北方可能以鞍鋼集團為主體,可能會推進早已掛牌的鞍本集團整合,加上潛在的,產量估計可達 5000-6000萬噸,南方假如寶鋼武鋼整合,產量將達8000萬噸。整合以後將直追安米級別,統一購銷,減少區域競爭,將會產生一定的效益。
交運姜明:「義務澄清」難擋重組預期,投資優選集裝箱和中海標的
澄清公告是義務披露,無法證偽重組傳聞,因為決定權不在上市公司和控股集團。六 家公司股票因重組傳聞大漲,澄清公告更多是義務披露,首先上市公司和控股集團要對傳聞正面回應;其次是配合交易所相關規定,提醒二級市場投資者相關風險,所以各家公告的形式內容上如出一轍,都是強調控股集團、上市公司層面都未均未得到來自於任何政府部門有關上述傳聞的信息,我們可以通俗的解讀為:1)上市 公司不知道重組的事;2)控股集團也不知道這事;3)各控股集團、上市公司之間也沒談過重組的事。由於央企整合的最終決定權還是國資委(中遠集團董事長在 媒體之前的采訪中也有類似表述),上述公告無法改變市場對航運企業重組的預期。
重組預期並非無中生有,建議投資者高度重視。航 運央企重組傳聞其實在2010年之後就一直在坊間流傳,大多關於「中遠」和「中海」繫上市公司,背後邏輯主要是:1)兩家航運集團船隊大、體量足,連續虧損可能引發國家層面對航運企業的戰略布局;2)市場重合度高,雙方強強聯手、改善經營存在理論可行性;3)因歷史發展原因,雙方集團及旗下公司高管、經營 層主要領導很多都具備兩家公司的工作履歷(目前中海和中遠集團一把手都曾在對方公司擔任過高層職務),具備整合的基礎;但過去的整合傳聞影響范圍有限,資本市場上也遠不如鐵路改革的預期和炒作,但對於本輪重組預期,我們建議投資者要高度重視,因為無論從國家戰略、央企改革、行業現況以及高層執行力等層面來 分析,央企航運公司的重組會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實施的時間點很可能並不遙遠。
交運虞楠:傳統航空首推東航,國企改革乃錦上添花
國企改革具備條件和示範效應。1)我國民航業自上一輪整合後基本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傳統行業「靠天吃飯」特徵明顯,2010年以後行業伴隨著經濟調結構經歷了連續4年的盈利下滑;2)規 模效應和國際競爭力仍有很大增長空間。目前三大航集團運力規模有1500架客機以上,但和國際龍頭公司相比規模效應並不突出(美國聯邦快遞一家就有700 架飛機)。國際線自13年開始大幅增長,但目前國際知名度仍處於起步階段。此外,我國人均乘機次數仍處於歐美60-70年代水平,近兩年隨著消費升級動力 增強也有利於航空行業進一步做大做強。3)標的來看,我們認為東航和南航若有改革預期可能更能發揮協同效應。兩家公司均是天合聯盟成員,部分代碼和航線共享,協同效應比較強。從基地分布以及航線布局看,東南部區域購買了強,也是航空出行的密集區。國內和國際航線需求空間和增長潛力遠大於中西部區域。
基本面看,東航預期差很強,二三季度彈性十足。1)航空淡季運營強勁,公司是代表標的。春運後國際航線增速持續強勁,達25%左右。日韓市場持續發力為公司淡季不淡奠定基礎。2)浦東機場新跑道投放,時刻資源和流量進一步釋放,公司作為佔比40%的基地航空,受益最直接。3)軍演負面影響消除,旺季彈性釋放又進一步。去年旺季華東區域軍演公司影響最大,今年料影響不在,旺季同比盈利彈性有望加速釋放。4)中期迪士尼效應錦上添花。產品合作具備先發優勢,區域市場流量聚集效應將進一步增強明年輔助收入提升的空間。
強生控股,久事集團旗下唯一上市公司。公司控股股東上海久事集團旗下產業包括ATP1000網球大師賽、F1中國站等大型國際賽事項目、上海國際賽車場、巴士公交等公共交通產業,此外還有一些房地產投資子公司。根據公開新聞,久事集團國資改革的方案已獲得市領導肯定,而強生作為久事集團唯一的上市子公司,集團將體育資產或公交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的 概率較高,如改革成行,強生控股預計受益明顯。
海博股份,密切關注重組進程和動態。公司去年6月已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以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農房集團100%股權和農房置業25%的股權。公司計劃在本次資產重組的同時非公開 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集總額不超過本次交易金額的25%(即不超過26.76 億元)。重組後公司的主營業務轉變為兩個部分,即地產和冷鏈物流,農房集團主營業務為別墅等高端房產開發,其中70%左右產業都在江、浙、皖等地的二三線 城市。在重組方案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目前農房集團高端房產存量較大,在當下經濟新常態環境中,關注高端物業銷售情 況;2)農房集團向養老地產進軍,目前老齡化趨勢在上海尤其明顯,政府也在探索並支持養老產業的發展,我們判斷該業務將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3)良友集團 擬與光明集團合並,良友集團旗下有較多物流和地產業務,我們判斷倘若兩者合並,良友集團現有的物流和地產業務將大概率注入到海博股份。
錦江投資,改革方向尚不明朗。錦江集團在國企改革中被劃歸為競爭類企業,擁有錦江股份、錦江投資兩家A股上市公司。其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錦江股份已經完成戰略投資者的引進。目前錦江投資的改革方向尚不明晰,但我們判斷錦江投資從資產整合、員工激勵等角度也有較大概率受益於國資改革。
軍工徐志國:軍工整合大勢所趨,中航工業最具代表性,長期關注航天、電科系
從全球范圍來看,軍工資產整合是大勢所趨。上世紀90年代,美國軍工企業由50多家經過並購整合,形成目前如洛馬、波音等主要的五大軍工集團。
我國軍工資產整合是必然趨勢,中航工業集團整合最具代表性,望成未來各板塊借鑒。我國軍工產業具有較強壟斷性,國家層面並不完全鼓勵競爭,我們認為未來通過整合做大做強也是大趨勢,2008年中航工業一集團、二集團合並成為如今的中航工業集團即是明確信號,且最具代表性,我們判斷未來各板塊有望借鑒類似模式進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