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台灣石油怎麼樣
擴展閱讀
石膏鋼板手術哪個費用高 2025-07-26 17:40:21
鑽石最貴的煙是哪個 2025-07-26 17:31:32

台灣石油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6-26 14:17:57

⑴ 台灣與日本的地理位置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礦產資源比日本多

台灣礦產並不多吧
礦業出版品

經濟部礦業司九十一年度委辦計畫進入WTO後東部及宜蘭地區礦業發展策略分析

背景說明:

我國礦產資源不豐富,金屬礦產與能源礦產生產亦不多,只在非金屬礦產有少數礦種可以自給自足,且其分布不均,依據「台灣地區經濟統計年報」之統計,我國非金屬礦產之蘊藏量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如大理石(宜蘭、蘇澳至台東成帶狀分布)、雲母(宜蘭南澳與東澳、台東利稻、向陽)、滑石(豐田、晴岡、玉理、西林、瑞穗)及白雲石(大濁水、清水、和仁、木瓜山、清昌山、玉里)等礦產,蘊藏量豐富。除此之外,尚有蛇紋岩、長石、輝長岩、輝綠岩及片麻岩等可供石材加工及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之資源,因此,東部地區可說是我國非金屬礦產蘊藏量豐富之區域。
東部已開采之礦業種類,包括大理石、石灰石、蛇紋石、白雲石、雲母及寶石等礦產,其用途系作為石材加工、製造水泥、工業用原料及裝飾品。由於礦業產量尚不足以供應國內工業之需求,可供外銷比例不多,因此,本區礦業可說為內需型產業,且其發展深受國內下游產業之影響。但在政府藉由產業東移,以促進本區之發展,進而帶動工商業之發展下,本區礦業現今已略具成效。
以往我國礦產品產量由於規模小,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煤在政府之政策下,採取搭配方式銷售給公民營事業,部分則對礦產品採取進口數量之限制或課以關稅,以降低對我國礦產品之威脅,如我國對於中國大陸石材成品、半成品,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仍採取限量進口。然而,我國已是(WTO)之一員,在市場自由化政策下,政府勢必無法再以限制數量、關稅及搭配方式等手段控制國外礦產進口之數量。而我國東部礦產又以非金屬礦之石材礦為主,使得我國大理石、蛇紋石等石材加工業發達,業者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其相關就業人口約有一萬人,其切割及研磨技術水準與能力規模,僅次於義大利。因此,石材相關產業為東部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也是該區域最主要的就業市場,自民國91年(2002)年1月1日起,我國正或成為WTO第144個會員國家,此一產業市場勢必自由化與開放,區內礦業及相關製品產業均將因此遭受其影響或沖擊,主管當局宜隨時掌握研判此一變化,適時提供迅速正確資訊,進而予以必要之協助輔導,實為當務之急。而如何促使東部地區之產業及廠商積極面對WTO之挑戰,擬定前瞻性發展策略,則為本研究之重點課題。

日本礦產資源

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雖然其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但蘊藏量都很小,因而有人稱之為「金屬資源標本國」。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地面將近2/3為新生界及新期火成岩之噴出岩,地質構造運動激烈且斷層多,導致礦床小、礦層薄、礦石雜質含量高。

在日本的礦藏中,煤、石灰石、硫磺以及銅、鉍等的蘊藏量相對較大。煤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九州。日本煤炭蘊藏量約為86億噸,已探明的可開采儲量僅為10億噸,這當中有2/3靠近海域,水份和瓦斯含量高,開采費用高。由於能源革命(從煤轉向石油等),日本的煤炭生產不斷萎縮,1990年日本約採煤800萬噸,是1970年的1/5,僅占當年消費量的7.1%。在金屬礦中,銅的蘊藏量和開采量都居前列。銅礦區達2000餘個,以本州島的櫪木、岩手、秋田、茨城等縣為主要產地。硫磺主要產自本州和北海道地區。

目前日本可以基本自給的礦產有硫化鐵、硫磺、石灰石和石膏等,鉛、鋅、銅和煤可以部分自給,其它主要依靠進口。鈾礦也靠進口。資源主要依靠進口,決定了日本工業發展和經濟結構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方面必須大量進口資源、能源,另一方面又需要將大批量的工業製成品銷往海外市場。在大進大出的過程中,日本通過不斷開發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新的花色品種、加強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做法,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功。

日本陽光計劃

日本政府為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制訂的國家計劃。1973年出現世界石油危機,對主要靠進口能源的日本影響較大。為了確保自身能源的穩定供給,日本政府於1974年7月公布了陽光計劃,旨在不斷擴大開發利用各種新能源,尋找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並緩解化石能源對於環境的污染。該計劃目標長遠,規模較大,主要包括太陽能、地熱能、氫能的利用,以及煤的氣化和液化。技術開發重點是針對上述能源的採集、輸送、利用和儲存。與此同時,也包括風能、海洋能和生物質能的轉換和利用。陽光計劃促進了日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太陽能的熱利用和光電轉換技術均居世界前列,地熱發電、波浪發電、燃料電池進入商業性開發,還對褐煤液化和高熱值煤氣化進行了大規模試驗。1993年日本又開始實施新的陽光計劃,著重解決清潔能源問題,加速光電池、燃料電池、深層地熱、超導發電和氫能等開發利用。

⑵ 台灣有多少油田

台灣油氣探勘始於清朝。日本人據台時期,除在苗栗出磺坑及錦水鑽獲大量油氣外,另在新竹竹東、嘉義凍子腳、台南竹頭崎、牛山、六重溪等油氣田生產天然氣。

台灣光復後,中國石油公司為探勘開發台灣自有油氣,經多年努力經營,在本省中、北部地區先後鑽獲錦水、出磺坑兩個舊有油氣田深層油氣及鐵沾山、青草湖、崎頂、寶山、白沙屯、永和山、八掌溪、新營及新竹海域長康油氣田等新油氣田。鑽井深度多在五千公尺以內。民國七十三年,新竹寶山十一號井層鑽達 5,863 公尺,為本省目前所鑽最深的油氣井。
台灣早期的石油開采

台灣石油發現的相當早,約在一百三十年以前-清朝咸豐末年 (1861),苗栗縣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先生,首先在該處發現了石油露頭,他用人力挖了一個深度三公尺多的井,每天差不多產油四十公斤,用來點燈。
清光緒三年 (1878),兩江總督沈葆楨巡視台灣,聽說出磺坑出產石油,而且民間自行開采常引起糾紛,於是呈准上峰,從當年起收歸官辦;聘請美國技師二人,採用機器鑿井,每天產油約一千五百斤,後來美國技師因事離去,探勘工作亦告停頓。
光緒十三年 (1887) 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礦油局,因生產不多,入不敷出,四年以後就撤銷了。根據記錄,那時一共鑽井五口,最深的達一百二十公尺,以後由一位邱阿玉先生,每月以納稅金三十圓,採收舊井湧出的石油,每日約得六十斤。
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日本據台時期,日本派石油地質調查對到台灣實際調查,次年在出磺坑開始鑽井。兩年後,出磺坑第一號井正式鑽探成功。
全世界第一口油井是位於美國賓州 Titusille 小鎮,名為德瑞克 (Drake)的油井,為公元 1859 年所鑽。
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僅較世界最古老的美國賓州油氣田慢兩年發現。但現今美國賓州油氣田的油井,已不生產,僅供參觀。而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尚在鑽探、開發、生產中。所以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可以說得上是世界尚在生產的最古老的油田。
上述各油氣田均已陸續開發。茲將幾個比較重要的油氣田,如錦水、出磺坑、鐵玷山、青草湖、新營及新竹外海長康油氣田分述於後:

●出磺坑油氣田─台灣最老油田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及大湖鄉之間,距苗栗市東南方約十四公里處,構造高區露出的地層為出磺坑層,為台灣最老油田。

清朝咸豐十一年 (公元 1861 年) 蕃通事邱苟於苗栗縣出磺坑附近後龍溪畔,手掘一井,深約 10 尺,日采原油 2-3 加侖,供點燈及醫葯用,為台灣油礦探勘的開端。後經滿清政府及日本人相繼鑽探油井;台灣光復後,由中國石油公司接管經營,陸續在本油氣田鑽探,發現構造高區深部碧靈頁岩、木山層及五指山層的砂岩內也儲藏大量油氣,至今仍在開發產生。
●錦水油氣田
錦水氣田位於苗栗縣造橋鄉錦水村及頭屋鄉,在苗栗市東北約八公里處。構造高區露出的地層為錦水頁岩。錦水村在該構造的北端。早年附近的河流、池塘及稻田裡曾有油泡、氣泡冒出水面,金光閃閃,錦水村因而的名。
民國二田錦水地區試鑽一口井,井深達 517.3 公尺。在鑽進中天然氣伴水突然猛噴,噴垮井架。繼又鑽探三口井,均因機械故障而失敗。民國十二年錦水五號井鑽探成功,至民國三十四年共鑽四十七口井。同年台灣光復,錦水氣田由中國石油公司接管經營,起初少有建樹,直到民國四十八年選擇錦水三十八號井加深鑽探成功,再獲大量油氣產生田作深層鑽探,使發現豐富油氣,油氣深度多在四千多公尺,仍在開發生產中。

鐵玷山氣田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介於龍溪與大安溪之間:西部近海岸。鐵玷山氣田的生產層為打鹿砂層。民國五十一年鑽探鐵玷山一號井,於打鹿砂層獲產大量油氣,油氣層深度約在 2,600-2,900 公尺之間,此層為本省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層,目前仍在開發中。

●青草湖、崎頂氣田

位於新竹市南郊及新竹縣香山鄉,全長約二十公里,寬八公里。高區露出地層為頭科山層香山相。自民國五十三年至今,已鑽至青草湖二十一號井。油氣深度在 1,500-50000 多公之間,分別自錦水頁岩、桂竹林層、河排層、打鹿砂層及木山層獲產油氣。

●新營、八掌溪氣田

●新竹外海長康油氣田
位於新竹外海,距海岸線二十五公里處,也是經由震波測勘所發現,油氣深度多在 1,600-3,500 公尺之間、分別自打鹿砂層、出磺坑層、碧靈頁岩及木山層生產油氣。

⑶ 台灣石油資源豐富嗎

可以為台灣2300萬人民供應石油產品。
台灣現已探明的各種礦藏有200多種。但多數儲量不豐,鐵、煤、石油等資源尤缺。目前已經開採的礦藏有30餘種。主要是:煤、硫磺、金、銅、天然氣等。

⑷ 台灣苗栗油田的發展

1861年台灣苗栗發現石油,其後當地人曾用土法開采。1877年,清政府兩江總督沈葆禎去台灣巡視,與福建巡撫丁日昌合議,擬將此地油礦收歸官辦,於當年奏請清廷獲准。他們於1878年從美國聘請鑽井技師兩名,購進石油鑽井機械一套,組成了中國近代石油史上的第一支鑽井隊,在苗栗鑽了第一口井,深約120米,日產油約750千克。這是中國使用近代頓鑽打成的第一口油井。在鑽第二口井時,因事故不能排除,鑽探中斷。1885年,台灣改設行政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就開發苗栗石油問題再次上奏清廷,於1887年獲准成立礦油局,委派統領林朝棟主持其事。1887—1890年,他們在苗栗出磺坑(現名出礦坑)共鑽井5口,僅1口井出油,產量也很低。因設備很差,資金缺乏,劉銘傳打算引進外資開發油礦,遭到清廷的強烈反對。1890年,劉銘傳被革職,新任巡撫邵友濂將苗栗油礦查封,直到1895年台灣被日本侵略者佔領。

1895—1945年,日本在侵佔台灣的50年間,為了掠奪石油資源,先後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地質調查,發現了錦水、出磺坑、竹東、牛山、竹頭崎等5個小油田和六重溪、凍子腳兩個含油、氣構造,共有產油、氣井140口。1927年產量最高,產原油1.9萬噸。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台灣的油田由國民黨政府的中國石油公司接管。如表3-1所示,從1904年有記載算起,至1948年的45年中,台灣省共生產原油16.8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