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貿易與加工板塊特徵
石油工業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板塊三個部分,油氣是從上游流向下游。由於天然氣和原油的物理性質不同,油氣進入中游階段就發生了分支,原油流向下游的煉油廠或石油化工廠,天然氣經過處理加工之後,就直接流向消費市場。自從石油危機之後,天然氣做為一種能源資源,逐漸地被重視起來,大量的開發利用,也讓天然氣工業形成了特有的經營。尤其是本世紀以來,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導致大量的天然氣出產,需要開發更大的天然氣市場,經營上出現了特有的價值產業鏈,把石油經營的上中下游一體化。通過液化天然氣LNG的形式,把上游生產的天然氣從井口處理加工,冷卻運輸之後再氣化,直接把天然氣做為消費商品,銷售給工業用戶或城市消費者居民。
LNG的經營是石油行業里的一種特殊經營,由於整個價值鏈的打造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和長時間的穩定運營,因此,LNG的商業模式往往是依靠簽訂商業合同來保障上游和下游的供需關系,通常是一個長期合同簽訂之後,一個氣田才會投入開發建設。天然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的遠東地區,像中國、日本、韓國等,那裡的天然氣價格很高,可以吸引天然氣生產商。不過,天然氣生產商往往是先通過與消費市場商家協商一個長期價格和數量,再根據這個數據去評估經濟開發方案,也就是說,是由下游來主導上游的開發生產,這是近二十年石油行業發展出的新經營模式。
這里要介紹的下游板塊是傳統的石油下游板塊的經營,主要是原油的煉制加工及市場銷售的環節。從四個方面介紹下游板塊:經營特點、煉制產品及廠商、終極用戶的消費,以及市場的銷售經營。
下游板塊的業務范圍:
石油工業的下游業務是把原油加工處理成為石油成品,再把石油成品運輸和銷售給用戶及消費者;可以細分為四個環節,原油煉制、供給和貿易、產品市場營銷,及批發和零售。
下游板塊每天為人們提供數以千計的產品給各種用戶,比如:大家熟悉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瀝青等,還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化工產品,像油漆、潤滑劑、橡膠塑料、化肥、殺蟲劑等,總之,我們吃的、用的,以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離不開石油為原料生產出來的商品。
輕質產品有:液化石油氣(LPG), 汽油、溶劑的石腦油等
中質產品有:中組分的分離油、柴油、煤油和航空煤油等
重質產品有:燃油、潤滑油、石蠟、瀝青、石油焦炭等
下游板塊的經營特徵表現在四個方面:差額經營;非常復雜和跨領域;具有全球市場觀;終極用戶消費。下游的經營是一種直接的差額盈利,可以用一個簡單公式來表示:煉油差額利潤= 成品的銷售價格–原油的購入成本;下游經營包括許多的復雜及分散業務,比如:煉油、石油化工、運輸分銷、批發和零售市場經營;具有全球市場觀和終極用戶消費,下游板塊的經營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無論是石油原料的供需平衡,還是石油煉制產品的價格起伏變化都會對下游板塊經營產生影響,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影響,必須要有全球市場觀。
下游板塊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石油的煉制,由於原油組分里含有多種碳氫分子,是一種碳氫混合的產物。每批出產的原油都有不同的組分,但是,所有類型的原油都可以通過溫度不同,把原油中各種組分給分離,煉油就是利用溫度和壓力將原油里的不同碳氫組分分離成為各種成品油,行業里通常分為輕質、中質和重質產品。
在美國的石油行業里主要有兩種下游板塊的經營公司,一種是一體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比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BP和道達爾等;另一種是獨立下游石油公司,這些公司有自己的煉油廠、加油站等設施,但沒有上游的勘探生產的部門,他們的代表公司有VALERO, TESORO,SUNOCO等。
下游板塊的終極用戶市場營銷通常分為批發和零售兩種形式,石油煉製成品用於燃油產品的比重最大,像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船舶燃油等是主要的運輸燃料,目前世界上65%的原油轉化成為了這些主要的運輸燃料油品。石油公司通過批發或零售把這些油料從煉油廠運輸到用戶的油庫或加油罐,最為常見的是車輛使用的加油站,其他不常見的是批發產品給大宗產品用戶,像石油化工廠和工業製造廠、城市電力公司、卡車運輸公司、機場的航空公司等。下游的市場銷售就是開拓石油產品的批發及零售用戶,並為他們提供石油產品的供給,這是石油工業的流程終端。成本控制和有效經營始終是下游板塊的追求目標,只有石油產品不斷地銷售給用戶消費,石油工業才能完成一個良性的商業循環。
總結一下石油工業的下游板塊。下游板塊包含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新型的液化天然氣LNG產業鏈的經營,另一種是傳統的石油煉制加工和市場銷售。LNG的價值產業鏈是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經營,但通常是以用戶市場公司來主導,上游的生產商需要有一個長期的供銷合同來做為投資生產的保障。傳統的石油下游板塊是通過把原油煉制加工成多種的石油產品,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其中最為重要的石油商品是運輸燃油,像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這些商品是通過批發和零售輸送到消費者手中。美國的下游經營基本上是國際大石油公司和美國的獨立煉油銷售公司所組成,他們是靠差額利潤來維持經營,因此,成本控制和有效運營成為了下游板塊的經營核心目標。
㈡ 兩年來首次,美國德州天然氣價格跌至負值,為何會這么便宜
對於這個情況,我給你細細說說:
曾有人預測,歐洲這個冬天都過不去,如今天然氣價格竟然出現負數,而且歐洲天然氣儲存已經達到93%,完全夠歐洲人過冬所用。現在又有人預測,歐洲能源危機將延伸到2023年爆發。這個世界到底缺不缺少能源?
緣於此,人們開始思考,能源到底能否枯竭?地球變暖和氣候問題,到底有多麼棘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考慮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邏輯,即,由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運行規則,基本上是一個無處不在的生意場,即便所謂的愛心、環保、慈善等活動,背後也都是資本推動之下的生意。理解了這個,或許就能夠理解,很多事情背後的邏輯。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媒體大呼歐洲能源危機,當時的歐洲卻不為所動的原因之在。
㈢ 美國油氣資源分布
受地質背景的控制,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類型和特點。中部穩定的內部區域,主要的油氣生產層系為古生界;在穩定內部區域的西部,油氣產自山間盆地和前陸盆地內,產層除古生界外,還有中生界及新生界。科迪勒拉逆沖斷層帶的油氣產自古生界和中生界,而沃希托和阿巴拉契亞逆沖斷層帶的油氣僅產自古生代儲層。
在墨西哥灣沿岸及海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已經從中生產了大量的油氣,如著名的東得克薩斯油田,墨西哥灣沿岸油氣區基本上由形成於北美大陸南部邊緣的大型中生代和新生代復合盆地組成。大西洋邊緣一帶,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物,可是迄今為止,除佛羅里達半島南部發現了少量石油,該區勘探尚無重大突破,在巴爾的摩峽谷區域的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非商業性的天然氣。
得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部地區的主要構造單元包括二疊盆地、本德隆起-沃思堡地區和南部的馬拉松-沃希托逆沖斷層帶。該區古生代地層幾乎全部可以生產油氣,二疊盆地是該區最豐產油氣的地區,它是北美克拉通西南邊緣一個大的不對稱構造坳陷,內部充填了厚的古生代地層。在二疊盆地中,特拉華-瓦爾沃德地區是重要的天然氣產區。
在科迪勒拉山系東面和中央穩定地台的西部邊緣,從新墨西哥州到蒙大拿州,包括科羅拉多高原在內的地區,分布了一系列的含油氣盆地,含油層系包括從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地層。科迪勒拉逆沖斷層帶對該區的山間盆地,如尤因塔-皮申斯和聖胡安盆地等的石油資源有重要作用,在這些盆地中發現了重要的油氣田。在美國的最西部,加利福尼亞州擁有一些含油異常豐富的新生代盆地。
中陸地區占據了美國中央穩定地台的大部分,該油氣區含有兩個深盆地,一個是西部的阿納達科盆地,另一個是東部的阿科馬盆地,兩個盆地都含有非常厚的古生代岩石層序。該區的油氣集中在堪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圈閉類型為各種構造型、地層型或者二者復合的圈閉。
阿拉斯加州有兩個油區,南部庫克灣盆地的產油層為新生代儲層;北冰洋海岸平原上的北坡盆地擁有美國最大的普拉德霍灣油田,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均有產層。北坡盆地中已發現的重要油氣田和儲層有:普拉德霍灣油田三疊紀儲層、恩迪克特油田密西西比紀儲層和庫帕魯克油田古近紀、新近紀儲層。阿拉斯加盆地中有很大部分是含新生代岩層的非海相盆地,分布在阿拉斯加的內部,庫克灣盆地就是這種類型。
從已生產的油氣情況看,墨西哥灣油氣區的生產居美國第一位,其次是二疊盆地為主的得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部,中陸地區排在第三位,之後就是太平洋沿岸、落基山油氣區等(圖2.1~圖2.3)。二疊盆地和中陸地區的油氣田主要是靠地面和地質方法發現的,落基山、太平洋沿岸以及東得克薩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氣區的油田也是靠多種方法發現的,只有墨西哥灣油氣區、東南部地區以及東內部油氣區的油氣是主要靠地震方法發現的。
在美國重要油氣田中,構造圈閉佔一半以上,特別是在海岸平原地區以構造圈閉為主;復合圈閉重要性居第二,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及部分墨西哥灣海岸平原和加利福尼亞海岸平原地區;地層圈閉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和落基山油氣區。海岸平原及落基山、東內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儲層以碎屑岩為主,僅二疊盆地的儲層以碳酸鹽岩為主。
圖2.1 美國油氣產區分布示意圖[26,27]
圖2.3 2004年美國天然氣(干氣)剩餘探明儲量分布[28]
㈣ 北美地區典型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和石油在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的比例分別是19%和18%。2002年(估計值)北美地區的石油產量為55725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6.88%,天然氣產量為8234.98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32.96%。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加拿大的油氣資源較豐富,是美國油氣的最大供應國。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現已成為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美國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美國油氣的產儲量
美國是世界油氣資源大國,到目前為止,美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大體佔世界總量的2.8%,天然氣探明儲量佔3.2%。2003年1月1日美國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5.19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5.02萬億立方米增加了3.39%。2002年底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為30.75億噸,比2001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30.07億噸增加了2.26%。2002年其石油產量為2.89億噸(實際值),比上年的2.90億噸減少了0.34%。2002年天然氣的產量為5703.87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5758.48億立方米下降了0.95%。
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趨勢為:從1950年到1999年水電在能源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天然氣從1950年到1980年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天然氣所佔比重先是忽然急劇減少,然後在90年代之後基本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石油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比重從1950年到1999年穩中有降(見圖6-1)。
圖6-1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
2.美國的油氣貿易
美國不但是油氣資源大國,而且也是油氣消費大國。其國內的油氣生產不能滿足消費,需要進口大量的油氣。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進口為11357千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2.2%。天然氣的進口量為1089.1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為667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3.9%。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巨大,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6%。油氣對外依賴程度非常大。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據預測,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在未來將穩步增長(見圖6-2)。
圖6-2美國未來石油生產與進口趨勢
(美國石油消費,百萬桶/日)
美國進口石油的地區主要是西半球(指美洲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見下圖)由於地緣政治和一體化管網的自由貿易協定、能源部門相互投資、分擔的安全義務以及可靠的供應關系等原因,2000年美國石油總進口的55%集中來自四個國家:加拿大(15%)、沙烏地阿拉伯(14%)、委內瑞拉(14%)和墨西哥(12%)(見圖6-3和圖6-4)。
圖6-3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地區分布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圖6-4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10大供應國(單位:千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除了繼續鞏固與美洲國家的關系外,中東將首先成為美國全球能源政策的焦點。
3.油氣消費
(1)美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預測
美國近20多年的經濟增長,使美國消費的石油就佔全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的25%強。從1973~1998年間,美國的能源消費量增長了22.42%,而1998年美國的GDP是1973年的1.93倍。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增長有趨緩的態勢,但美國的經濟在未來將繼續緩慢增長,因此,其能源消費在未來也將繼續增長,見圖6-5。
圖6-5美國石油總需求量趨勢(百萬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美國油氣消費量
美國每年平均消費石油8.97億噸,天然氣6544億立方米。見表6-1和表6-2。
表6-1美國1987~2000年石油消費(單位:億噸)
(據BP.2001)
表6-2美國1985~1998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3)美國油氣消費結構
從總體上看,美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趨勢基本相同,從1950年到1980年,美國的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漸下降。而石油所佔比重變化不大,天然氣消費量所佔比重卻不斷上升。1980年後,石油所佔消費比重還是基本未變,而天然氣所佔消費比重在突然下降後逐步回升,煤炭所佔比重在1980年之後穩中有升。
美國1999年能源消費總量為8533.6百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所佔比重為40.6%,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5.2%,二者合計佔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64.8%。
二、加拿大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加拿大油氣的產儲量
加拿大的油氣資源量也比較豐富。2002年加拿大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246.60億噸,比2001年的石油探明儲量6.63億噸增加了3619%。2003年報道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1.70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1.69萬億立方米增加了0.59%。
加拿大2002年底的石油產量為1097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074.2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產量2057.72億立方米增加了0.80%。
2.加拿大的油氣貿易
加拿大是石油凈出口國,1998年其進口原油為3830萬噸,進口油品為860萬噸,出口原油6350萬噸,出口油品為1570萬噸。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商品量為1780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1695億立方米增加了5%,其中輸往美國的天然氣上升8.5%,達到了947億立方米,佔美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5%,這主要是1998年末投入運營的管輸能力擴容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
加拿大是美國天然氣、石油和電力最大的供應國。2000年加拿大石油貿易增長了4%,對美增長了10%。2000年加拿大出口天然氣1016.6億立方米。
3.油氣消費
加拿大1998年的石油消費量為8320萬噸,比1997年的消費量8210萬噸增加了1.3%(見表6-3),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消費量為842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833億立方米增加了1.1%(表6-4)。
表6-31990~1998年加拿大的石油消費量(單位:百萬噸)
(據BP,2001)
表6-41985~1999年加拿大天然氣消費量(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在加拿大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1999年石油所佔比重為36.4%,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8.2%。
三、墨西哥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墨西哥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截止到2001年底,墨西哥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29億噸,比上年同期的36.75億噸減少了52.95%。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原油產量年平均約為1.55億噸。2002年墨西哥的石油產量為1.59億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56億噸(實際值)增加了1.69%。
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墨西哥的天然氣證實儲量為2485.1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8354.93億立方米減少了70.26%。2002年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為456.91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94%。墨西哥的天然氣儲量在拉美僅次於委內瑞拉,在美洲居第四位。墨西哥開採的天然氣大部分是伴生氣,只有不足25%的天然氣產自非伴生氣田。由於墨西哥在天然氣勘探開發上投資很少,所以產量近5年一直不高。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估計,今後十年墨西哥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增長9%,而天然氣產量卻會不斷下降(王錫華、焦震衡,2003)。
2.墨西哥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墨西哥國土面積為192萬平方公里,人口有9860萬,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4000億美元,人均GDP為4000美元,石油消費量為178萬桶/日,人均石油消費量6.6桶/年,成品油需求量為165.1萬桶/日,其中汽油佔三分之一。1998年汽油消費量為50.7萬桶/日,其中國內煉廠供應量為45.3萬桶/日。目前該國每日進口的13.5萬桶高辛烷值汽油大部分來自殼牌的帝爾帕克合資煉廠,同時也從歐洲進口汽油。該國汽油出口量為8.1萬桶/日,通常銷往美國。另外該國天然氣的消費量也有所增加。一些以燃料油為動力的電廠已經改用天然氣為燃料,新建電廠全部採用天然氣為燃料。
1999年墨西哥的天然氣商品量為35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石油為1359千桶/日。1999年墨西哥出口天然氣16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出口量4億立方米增加了300%。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1.7億立方米,而從美國進口31.1億立方米。
㈤ 國際油價重挫,美油跌破100美元關口,這是發生了什麼
國際油價重挫,美國油價跌破100美元關口,首先是因為對應的沙烏地阿拉伯地區在加產,其次是世界局部地區的戰爭影響在縮小,再者是美聯儲加息政策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另外是不少國家選擇用盧布來結算對應的石油資源,然後是美國的經濟發生了衰退。需要從以下五方面來闡述分析國際油價重挫,美國油價跌破100美元關口,發生的變化如下。
一、對應的沙烏地阿拉伯地區在加產
首先是對應的沙烏地阿拉伯地區在加產對應的石油資源,受到一些國際社會影響所有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都進行了石油計劃的增產目標,因為很多的歐洲國家還有美國都在讓對應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進行強制性增產的計劃。
國際社會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釋放更多的有利政策,來共同抗擊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
㈥ 美國油氣政策發展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能源戰略、確立競爭規則和維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個方面,為石油產業提供了經濟、技術和制度框架,從而使私營企業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家目前和將來對石油資源、能源安全、市場公平競爭,以及保持清潔和安全的環境的需要[40]。此外,聯邦政府還根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石油工業經營中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多地超過需求量,產生了大量的石油過剩;接著又遇上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石油市場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幾個月之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美圓跌到10美分以下,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逐漸陷於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擺脫困境,對石油生產作了規定性的限制。在東得克薩斯油田發現前,俄克拉何馬州就已經實行了配產的做法,得克薩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這種做法。所謂配產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石油生產公司壓低產量,以達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對這種配產的實施,但由於當時原油價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34年,大多數的州和石油公司都採納了這種政策,油價逐步穩定,同時也使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參與和加強。國會還通過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應制定了產量變化的允許范圍,禁止任何超額生產的原油運出美國。其後,當進口原油開始對美國石油工業形成威脅,危及美國石油限產政策的實施時,美國政府又宣布了進口管制[42]。
由於跨國公司一直控制著石油的定價權和原油生產控制權,因此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時,跨國石油公司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問題日趨政治化。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這個機會,將油價從每桶2~3美圓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圓,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石油輸出國採取的行動給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能源危機,1973~1974年,美國特別嚴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禁運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所需石油的35%來自進口,美國政府對國內石油生產實行了價格管制,實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低價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高價政策,但仍無法避免由於油價的突然上漲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戰後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的下降趨勢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轉過來[43~46]。
由於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鑒於石油在美國能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關於石油的計劃和激勵政策[40,47~50]:
(1)重視石油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合理價格下,確保國內石油的安全供應。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國石油界每年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進投入都達到數億美圓,這些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聯邦政府。
(2)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節能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美國石油儲備體系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運和石油供應中斷,平時不輕易動用,當商業石油供應一旦發生中斷,在美國總統下令的15天之內,應急儲備油才能被迅速運至石油提煉廠。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①政府所有和決策;②市場化運作。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
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采購,既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採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賬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企業商業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2004年,全美的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是企業儲備。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幹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
(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等活動,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能源目標。通過政策實踐,近年來聯邦和州的稅收政策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激勵私人部門實現能源政策目標,如研究開發和投資稅減免,減收礦區使用費等。但總的來看,由於各州之間油氣運營和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多數稅收鼓勵政策是由州政府實施。
(4)政府機構分工合作,通過補貼、技術援助和融資手段支持國內能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和利用國際資源。能源部、貿易開發署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是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要機構。能源部礦物能源辦公室下的礦物能源國際計劃和石油天然氣進出口辦公室承擔支持美國油氣產業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和技術的職責;美國貿易開發署通過資助可行性研究、專業培訓、商業研討會和其他技術援助,幫助國內油氣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能源項目的競爭。作為政府機構的補充,美國進出口銀行對美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活動提供融資支持;進出口銀行也提供信用擔保,以保護美國出口商免受因國外政治或商業原因導致的拒付風險。
美國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寬價格管制,針對石油生產經營者在高油價時期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於1980年2月2日起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徵收「意外利潤稅」(即暴利稅);1981年,美國政府終止了對原油的價格管制。到1984年,與在價格管制時的原油進口高峰相比,進口量下降了約50%。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出現,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開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間,世界原油價格從每桶32美圓跌到每桶10美圓。
1990年的海灣戰爭時期,前總統布希提出了新能源戰略,以緩解油價上升對經濟的沖擊。雖然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高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但美國仍視能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提高能源效用、尋找替代能源、確保國外石油來源,更強調保持重要產油區的穩定和安全,以確保擁有得到資源的機會。
2001年,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戰略措施,其中對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51~53]:
(1)加強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力度,增加國內產量。根據美國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現狀,阿拉斯加石油蘊藏區成為布希政府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的首要地區,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即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北極邊遠大陸架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聯邦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油氣產量的重點。除阿拉斯加外,還要加強對美國西部油氣資源的開發。聯邦政府在大陸48個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有待開發的地下原油儲量約5.6億噸,天然氣儲量4.68萬億立方米。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開采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對石油、天然氣開發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老油氣田的開采效率,降低開采成本,盡力提高老油氣田的產出水平。
(2)改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設施,修建新的輸送管道。美國的油氣輸送管道總長度超過320萬千米,是美國油氣產品的主要輸送工具,擔負著美國國內油氣產品66%的輸送任務。但由於使用時間較長,這些管道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現象,大大降低了輸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因此,聯邦政府要求負責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的運輸部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管道設計、修建、維修以及緊急事故處理的監控力度。對跨阿拉斯加輸送管道,聯邦政府尤為重視,因為這條管道自從開通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國內石油產品近20%的輸送量,而且輸送效率極高,在其整個營運歷史上損耗只佔其輸送總量的0.00014%。
(3)修繕、擴大煉油設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煉油設施效率不斷降低,而且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既制約了煉油業滿足美國經濟對相關石油產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環保人士愈發激烈的反對。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在改善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鼓勵新的煉油設施的修建,爭取同時滿足經濟與環保雙方面的需要。
(4)增加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對石油市場進行干預的主要工具。政府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沒有跟上石油進口的步伐,1992年儲備量能維持83天的進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決定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意義不但在於維護美國石油安全,更在於石油還是國防燃料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