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外國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擴展閱讀
太陽能什麼價格及圖片 2025-07-28 19:12:03
沙發海綿怎麼算價格 2025-07-28 19:11:16
材料價格上浮10怎麼算 2025-07-28 19:11:06

外國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6-06 04:17:58

1. 沙烏地阿拉伯和中東地區地區的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中東發現的比較早有一百多年.
沙特的比較晚是經過5年的勘探1938年3月8日在達曼發現的.鑽到1380米深,這口井被命名為7號井.
中東首次發現石油是1908年,當年伊朗發現了馬斯喀特蘇萊曼油田,成為中東第一個石油生產國.1927年伊拉克的基爾庫克油田出油,這是中東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30年代,巴林、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相繼發現石油.

2. 世界海洋石油發展歷程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是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的延續,經歷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188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

1936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第一個近海油田,標志現代海洋石油開始。

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4年,英國開發北海油田。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

20世紀70年代,奈及利亞開發西非海上油氣。

20世紀80年代,巴西加大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發,到90年代為其油氣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南中國海域成為開發的熱點,北極地區得到更多重視。

幾十年來,5000多億桶的海洋石油發現可大致分為以下3個勘探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0—1972年。在此期間,美國墨西哥灣於1947年獲得第一個近海石油發現,在波斯灣發現了第一批超大型油田,在西非獲得第一個海上發現,後期在北海獲巨大石油發現。另有兩個重大發現分別在澳大利亞和中國。該階段總共發現石油1980億桶,年均發現83億桶,發現規模平均7.7億桶。

第二階段為1973—1990年。在此期間,北海、墨西哥、裏海、俄羅斯的北極地區都有重大發現,美國墨西哥灣和巴西先後於1983年和1984年發現了本區的第一個深水大油田。另外,印度和加拿大在近海各獲得一個重要發現,西非、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灣淺區繼續有所發現。在該階段,石油發現總計達1710億桶,年均95億桶,平均規模為1.35億桶。

第三階段為1991年至今。在此期間,巴西、安哥拉、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灣4個主要地區找到深水重大發現,不過在北海、裏海、中國也有幾個重大發現,澳大利亞、西非淺水區、波斯灣的發現規模較小。在此階段,石油發現總計1210億桶,年均發現80億桶,發現平均規模1.16億桶。其中,深水和超深水發現440億桶,年均30億桶。

海洋油氣的開發與海洋鑽井是分不開的,海洋鑽井的大致歷程如下:

189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Summer 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木架平台,鑽出第一口井。

1897年,美國人H.L.Williams建造了與海岸連接的棧橋,可打多口井。

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平台鑽井裝置矗立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Caddo湖上。1925年,蘇聯在裏海建造的人工島上進行石油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到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

1933年,美國利用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進尺5700英尺,成為首座坐底式鑽井平台。

1937年,由木樁插入水深4.3米泥底的、距海平面高4.6米的鑽井採油平台,首次在墨西哥灣的海上平台鑽井,獲得日產85.9立方米的海底石油。

1947年,John Hayward設計了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帶動了固定式平台的發展。

1956年,美國雪佛龍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海洋採油井最深的採油紀錄,採油井深達4036米。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成功,有了向深海發展的工具。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1968年,一條設計完善的「格洛瑪挑戰者號」動力定位船開始在深海進行科學考察。1971年,美國Hunt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開創了採油井深度為6248米的海上深井的採油紀錄。

1979年,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工作水深接近1500米。

1983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財政支持建造的第一座張力腿平台(TLP)於1984年在北海Hutton油田安裝投產。

1989年,在美國墨西哥灣587米水深TLP平台投入使用。

1998年,中國東海平湖油氣田向上海供氣,結束了中國東海不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2001年,海洋採油井最深紀錄達7088米。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2004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園丁灣水深1425米投產採油。

圖2-8世界主要海洋油田數目的分布

如圖2-8所示,目前,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處油田。其中,歐洲和地中海25個,北海110個,義大利、北亞得里亞海20個,黑海和裏海17個,南美洲43個,非洲近海27個,西非近海85個,波斯灣60個,印度次大陸沿岸海域2個,遠東近海23個,印度和馬來西亞近海15個,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近海3個,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12個,南部吉普斯蘭德海盆19個,北海近海44個,美國墨西哥灣16個。

3. 油的發展歷史包括榨油之類的早期傳統等等國外

石油的發展歷史

人類使用使用石油已經有3千多年的歷史了。

世界上最早開始使用石油的是古代商朝時期的中國人。

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商朝的人就已經發現了石油這種資源了。

當時中國人發現的是已經溢到地面上的石油。

中國人稱之為天然瀝青。

後來到了10世紀時,也就是宋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使用削得很尖的竹竿,挖到地底1000多米的深度來鑽取石油。

根據中國歷史文獻的記載。

當時的中國人知道石油是可以燃燒的,也可以隔絕水分、所以古代的中國人便拿石油直接燃點,來煮鹽、用來照明以及取暖。

又或者把石油塗抹到木材製造的船身上,特別是吃水線以下的部位。

這樣,這些石油就可以當做天然的瀝青來使用,可防止進水。

在後來的唐朝、宋朝,因為中國人的生活的改善、煮鹽也得進步,以及對外海上貿易發達,需要製造大量遠洋船隻,所以石油的使用也就有所增加。

在公元700多年的時候,古代的波斯人也已使用石油。

那時的巴格達就有用石油鋪的路。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使用石油已經有很長時間,但是中國人也好、波斯人也好,並沒有發展出現代化的石油冶煉、石油工業體系、以及現代化的石油化工體系。

這點反而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人在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發明了現代化的石油冶煉工業,建立了現代化的石油工業體系。

在18世紀50年代,也就是1750年代左右,工業革命在英國展開,然後逐漸傳播到歐洲、北美。

在這期間,因為科學的進步、機器的大量使用、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進展、對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開采技術的進步,促使人類對石油的使用與消耗不斷上升。

比如說,美國獲得獨立之後,因為工業的發展,對石油消耗的增加,人們越發注意到石油對現代工業的重要性。

促使人們去尋找更多石油的來源。

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開鑽門第一口油井成功後,洛克菲勒更是以他的敏銳目光,看到了石油對工業的重要性和寶貴性,所以才傾全力來打造他的石油商業帝國,曾雄霸美國市場。

由於當時人們加大力度開採石油的目的,是通過對石油的冶煉,獲得煤油、汽油等燃料及製造化學品。

而美國又是這方面的先鋒及石化產業的表表者,隨著時代的步伐,美國也就拉開了現代化石油冶煉、化工的序幕,並逐漸建立起一套體系。

到了1861年,在蘇聯的巴庫地區,因為該地的油田開采,人們更在該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

從1750年代,工業革命開展以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雖然汽車、飛機以及各式汽油機、柴油機以及包括塑料等化學品在內的的使用量不斷增長,特別是在歐美日本等各工業國人類對使用的總消耗雖然不斷上升,但占總體的消耗並不多。

比重遠低於煤炭的消耗例如:美國的煤炭消耗遠多於石油,俄羅斯(俄國)在蘇聯時期,從1924-1941年,工業生產高速增長。

因為重工業發展迅速,帶動了煤炭、石油、鋼鐵以及電力的生產開采業快速上升。

但是煤炭的生產量遠比石油多。

煤炭的產量可達一年上億噸,但是石油也就有千萬噸左右。

但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以歐美日本為主的世界各國,大量消耗石油,對石油的消耗出現急速上升。

到了1980年代,人們已經使用完世界歷史上頭一個一萬億桶石油了。

人們使用完世界歷史上頭一個一萬億桶石油,實際上,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用了3000多年。

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間消耗的。

但是當人們消耗掉世界歷史上第二個一萬億桶石油,卻僅僅是有了30多年而已。

人類累計使用了超過2萬億桶石油,但是使用的時間差距甚大。

前者是3000多年,後者僅30多年。

可見石油對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性。

----------------------------------------

遠古時代的榨油歷史

壓榨法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

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

在元代的《王禎農書》、明代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中,都有榨油機和榨油方法的記載. 北京朝陽區境內的一家飯店,在它的大廳里,陳列著一台榨油機,據說它是現今我國保存的最完整、體積最大的手工榨油機。

它來自於湖南茶陵山區之中。

它的主體部分是用一棵生長了三百年的樟樹製成的。

在當地使用了二百多年後,被這家飯店愛好收藏的老闆搬到了這里。

由於湖南山區盛產茶籽,當地農民便在農閑之季,將茶籽曬干,搗碎後加上稻草做成油餅,用鐵箍固定後放在榨油機的榨膛中,用來榨油。

卧式楔子榨油機,在榨膛中裝好油餅後,在油餅的一側塞進木塊,然後利用吊著的撞桿撞擊木塊之間的一個三角形楔塊。

隨著楔塊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橫放的木塊會對油餅產生擠壓的力量。

正因為這種三角形的楔塊在榨油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榨油機才被稱為楔式榨油機。

隨著這個力量的不斷增加,就會有清亮的茶油流出來。

這種榨油機也可以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來。

根據專家推測,北宋時期大型的楔式榨油機可能就已經出現,它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正是它們的出現,才導致了真正的專業榨油作坊的產生。

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長時間里,正是這種榨油設備,為開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先後興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采訪北京科農環宇機械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成號:如果從有準確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這種老式的木製榨油機在我國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也許它存在的歷史可能超過了一千年,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全國還有木製榨油機15萬台,出產的油脂佔到了全國產量的40%,到了1964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全部淘汰木製榨油機,這種木製榨油機才逐步走下歷史舞台。

這種傳統的榨油方法,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力來完成,勞動強度非常大。

做一塊餅要彎六次腰 做完餅後三個人撞 要打撞的時候三個人一起打一打咚一打咚一打咚一咚一身汗 累得很 第一道做了後,還要把餅拿下來再拆 拆了之後再錘 放羊娃來錘 錘了之後再拿碾子碾 碾細了再來做二道 二道餅做好了再來打

4. 石油最初是如何被發現的,回答,謝!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印度等人類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

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前5世紀,在古波斯地區的君主制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

《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頓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准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

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麼迅速離開,要麼被火吞噬。」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葯」。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

(4)外國什麼時候發現石油擴展閱讀: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人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

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46年在巴庫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開採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5. 波斯灣的石油是何時被發現的

波斯灣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資源,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美國現任副總統切尼1990年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說:「誰控制了波斯灣石油的流量,誰就有了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的鉗制力。」
波斯灣介於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大陸的一個海灣,因此也簡稱海灣。波斯灣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東南到霍爾木茲海峽,長970多公里,寬56公里至338公里,面積24.1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40米,最大深度104米。
自古以來,波斯灣就是連接中東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重要通道,中國明代船隊就曾遠航到阿曼、巴林、波斯等地港口。中世紀阿拉伯商人活躍於阿拉伯半島、西域、波斯灣、東非和北非等地之間,貿易頻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波斯灣地區成為外來勢力爭相角逐的焦點。一次次淪為殖民地,直到二戰後波斯灣各國才相繼完全獨立。
然而,真正體現波斯灣巨大戰略價值的,就是這里蘊含著異常豐富的石油資源。1891年,英國石油公司在伊朗鑽了第一口井,此後,波斯灣巨型油田不斷被發現。目前,波斯灣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為490多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該地區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和卡達等都是盛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這里的原油約70%用於輸出,每天外運的原油達200萬噸,佔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60%。
波斯灣地區不僅油藏異常豐富,而且還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首先,波斯灣的石油不但蘊藏量大,而且集中,多為巨型油田。平均每個油田的現有儲量高達5.5億噸,比亞、非、拉其他產油國的油田大幾十倍。據統計,波斯灣地區儲量在6.8億噸(50億桶)以上的巨型油田共有27個,合計佔全區石油總儲量的75%。巨型油田使得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采能夠高效率、低成本和長期穩定地進行;其次,波斯灣地區的油質特別好,以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輕質油為主;第三,這里的石油運輸條件也非常好。由於絕大部分油田都分布在波斯灣海岸附近的海上或陸上,距油港最遠的一般也不超過100公里,因此原油外運十分方便;第四,波斯灣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這里終年晴朗,陸地平坦乾燥,海域水淺,幾乎沒有風暴。氣候條件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大產油區有利得多。
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的海上航運只有一個出口,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石油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波斯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至95%均經由霍爾木茲海峽,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餘艘。霍爾木茲海峽也因此成了一條關系許多國家興衰的戰略要地。
為減少對霍爾木茲海峽的依賴並縮短前往歐洲的航程,海灣各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雖然現在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已遠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閉它,對世界石油市場依然會有重大影響。目前,中國進口的60%石油來自海灣,而且基本上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
波斯灣雖是石油寶庫,但它給該地區帶來金錢的同時,也帶來了戰亂和苦難。外來勢力的滲透和爭奪,加上波斯灣內部由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波斯灣局勢長期動盪,並多次燃起戰火,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對整個國際形勢也有著很大影響。
美國一直把波斯灣當作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積極通過各種手段向這一地區滲透。支持伊拉克打兩伊戰爭,為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出兵海灣,再到打伊拉克戰爭,都是為了維護其在波斯灣的戰略和經濟利益。目前,美國已基本控制了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

6. 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是誰發現了它這么多的用途

石油發現的時間其實已經沒有辦法考究了,只知道在幾百年前祖先們就已經懂得使用石油了。

在古巴比倫時期,就有相關的記載人類已經學會開採石油了,而在中國北宋的時候也有文字記載了關於石油的內容,並且還是沈括第一次提到了石油這個詞。波斯人在公元前490年的時候也就已經會利用石油來打仗了,所以石油發現的時間是比較早的,但是沒有定論。

當然在古人最先發現的還是石油的可燃性,之前打仗的時候需要利用火攻的時候,也會利用到石油。直到現在的科技不斷地完善,對於石油的提煉更加純凈,然後得到的衍生品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對於石油的用途也了解得越廣,比如製作葯品、潤滑油、護膚品等等,相信這些用途古人是萬萬想不到的。

7. 石油的首次發現時間,地點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



(7)外國什麼時候發現石油擴展閱讀:

近代石油的歷史大周期:

1、20世紀70年代:1960年第三世界產油國聯合成立了OPEC,陸續對石油實行國有化。期間借兩次石油危機之機提高石油價格。一次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陸續提出減量提價方案。另一次是伊朗首先爆發政權革命,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中斷,油價大漲。

2、20世紀80~90年代:受兩次石油危機影響,國際原油需求出現萎縮,同時以俄羅斯、委內瑞拉為代表的非OPEC原油生產國採用新技術和產量的持續增長來應對高油價,原油價格開始大幅下降至25-35美元,國際油價步入20年低迷階段。

3、10年「黃金期」: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印度等新經濟體的高速發展,其對原油的需求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國際油價迎來10年「黃金期」,並於2008年7月達到歷史峰值147美元/桶。

4、2014-2016年油價下跌:伊朗禁運解除:15年伊朗禁運解除後,其大量拋售浮倉。

5、2017顯著反彈的邏輯:世界經濟對原油需求減少,而本輪油價下跌反而刺激了OECD對原油的需求,且亞太地區對原油消費拉動依然強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油

8. 美國各大油田發現時間

美國一百多年的石油工業史,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每一次石油技術的革命無不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此時出現了大馬力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固井的質量;油氣開采方面,不再延續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的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二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這個時期成為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在勘探技術方面,大量採用數字地震儀,多道多次覆蓋技術,配以大容量高速計算機作數據處理,使油氣勘探技術達到新的水平,在勘探程度高的老探區也不斷擴大了儲量;在鑽井技術方面,實行「科學化鑽井」,發展了噴射鑽井、平衡鑽井、定向鑽井和優選參數鑽井技術;在油田開采方面,廣泛使用注水提高油層壓力、大型水力壓裂技術,三次採油(EOR)技術由室內轉入現場試驗,熱力法也已經工業化推廣,海上採油也有了很大進展。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三個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37]。在勘探技術方面,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方法重新興起;在鑽井技術方面,水平井、分支井技術不斷發展;在油田開采方面,三次採油技術不斷發展。
2.3.2.1 地震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1923年美國開始出現實驗扭秤及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應用獲得成功,該地區石油聚集與岩鹽有關。鹽體與圍岩之間的彈性波旅行時差造成地震波的不同傳播特徵,鹽體、蓋岩和圍岩之間的密度差則是扭秤測量的特徵。這兩種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導致許多鹽丘油田的發現。
從1925年起,上述兩種勘探方法在美國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廣。E.L.DeGolyer和Karcher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公司對機械式地震儀作了改進,以電磁式取代,又以精確的無線電信號測量方法取代聲波法測定爆炸時間和距離,這提高了折射地震的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成本。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海灣地區推廣應用後,四年發現了近40個鹽丘。在1924~1929年間,折射地震勘探技術在墨西哥灣勘探中起著主導作用。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地震反射法相繼在俄克拉何馬州、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獲得成功應用。1928年,在俄克拉何馬州發現的Seminole油田,是單獨依靠地震技術發現的第一個油田。1934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墨西哥灣北岸發現了Old Ocean油田,以後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地區相繼發現了一系列油田。1937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伊利諾伊州發現了Salem特大油田;1938年在墨西哥灣發現了第一個海上油田——Creole油田。這些大發現確立了反射地震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