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蘇丹為什麼送中國石油
擴展閱讀
調音台學習如何找資源 2025-07-29 02:33:31
老闆如何壓縮人工成本 2025-07-29 02:31:58

蘇丹為什麼送中國石油

發布時間: 2023-05-29 01:24:42

⑴ 蘇丹達富爾問題為什麼和中國撤上了關系

在內地,達爾富爾問題一直沒有被很好的宣傳。達爾富爾,蘇丹的一個地區名,多年前就有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的沖突,國際上一般認為是蘇丹政府支持的加寧韋德組織針對達富爾地區的非阿拉伯平民的襲擊導致的危機,稱為達爾富爾危機,幾年下來有超過20萬人喪生。聯合國希望能夠派出維和部隊,和非盟的維和部隊聯合在一起制止達爾富爾地區的種族屠殺。

但是蘇丹政府認為達爾富爾問題是內政,不同意聯合國派進駐維和部隊,此外,蘇丹政府還否認國際組織和人道主義救援機構的所有指控,僅僅承認在政府打擊叛亂武裝的過程中的確有一些平民傷亡。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投了棄權票。

中國駐聯合國代錶王光亞說,中國一直建議提案國在案文中寫明「徵得蘇丹政府同意」這一安理會固定和慣用措辭,同時敦促提案國慎重考慮表決的時機。王光亞說,遺憾的是,提案國未能認真聽取和採納中方的忠言相勸。他說,鑒於對通過決議的時機和案文措辭本身均有保留,中方只能對決議投棄權票。而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中方主張聯合國在蘇丹的維和行動應徵得蘇丹政府的同意,並且主張有關國際行動,特別是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應徵得蘇丹政府的同意,這樣才能使維和行動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有分析認為,中國是蘇丹的最大投資者,中石油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40%股份、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及蘇丹港30萬噸油輪泊位。中國占蘇丹全國出口額55%,大部分為原油出口。出於保護石油利益的考慮,中國一直反對美英等大國介入達爾富爾危機,反對制裁,不贊成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並多次在安理會表決制裁行動時投出棄權票。中國政府還向蘇丹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及物資援助等等。

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在積極通過活動呼籲有關國家制止在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最有影響力的是『拯救達爾富爾聯盟』,由160多個非政府組織結盟組成,目的是提高美國社會對於達富爾危機的認識程度、敦促政府採取更多的干預行動,到今年6月底,第100萬個簽名的是希拉里·柯林頓。

可喜的是,最近關於達爾富爾危機的問題露出了曙光,《亞洲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說:「中國對國際社會在人泉紀錄方面的批評一向甚少積極回應,但近幾個月西方人權組織顯然成功地找到了著力點:因為認定中國為『蘇丹達爾富爾屠殺的幫凶』,西方有人發起杯葛2008奧運的運動;近日,中國罕有地委出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向蘇丹政府施壓,又派遣工兵隊協助落實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國際人泉組織的行動一次比一次有影響力,達爾富爾將是一個燙手山芋,持續考驗北京的政治外交智慧。」

⑵ 中國的石油來自哪裡

中國石油來自何處 那麼,這么多的進口石油,來源於哪些國家呢?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原油進口的來源國家中,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羅斯和阿曼。這五國對華原油供應國的進口總量增長區間在3.7%到22.4%之間。 當前,中東仍然是我國石油進口最多的一個地區。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東還將是我國主要的能源來源,沙特是其中翹楚。2007年,我國從沙特進口了2633.2萬噸原油,同比增長10.3%。伊朗在中國進口原油市場中排位第三,2007年我國從該國進口原油2053.7萬噸,同比增長22.4%。目前我國與沙特、阿曼、葉門、卡達、阿聯酋等國簽訂了長期進口原油合同,總量占進口原油的40%。據悉,沙特時下正在追趕一個在2010年底前每天向中國出口100萬桶原油的目標,這個數字相當於非洲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安哥拉每天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 自從1992 年開始,非洲原油在我國的市場份額也逐步擴大,從安哥拉、蘇丹和剛果的原油進口量成倍上升。尤其是近一兩年,非洲是我國原油進口增幅最大的地區。2007年,我國從安哥拉進口2499.6萬噸原油,使安哥拉成為我國原油的第二大供應國。蘇丹是中國苦心經營多年、比較成氣候的海外陣地,也是中國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資,覆蓋勘探、採油、輸油管、煉油廠和港口等各領域。2007年中國從蘇丹進口原油1030.6萬噸,同比增長112.6%。 中亞是我國進口石油的又一重要地區。2005 年12 月16 日,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產。通過這條管道,目前已累計進口原油653.74萬噸。2007年,中國來自哈薩克的原油進口量大增,增幅為123.5%。中國還從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等地進口石油。 在眾多的對華進口來源國中,供應量增幅最快的是加拿大,平均增幅達到了973.5%。但出乎意料的是,俄羅斯的對華出口量同比下降了9個百分點。俄羅斯是中國進口原油的第四大供應商,2007年,我國從俄羅斯進口原油1452.6萬噸。對此,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問題研究專家認為:"進口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的石油,是中國對外能源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還需要採取一些措施,繼續穩定並擴大該地區的石油進口量。因為,這個地區的石油來源,對中國來說,安全系數最高。" 中國進口石油的目光還投向了美洲大陸。中國與委內瑞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國都有石油合作項目。2007年,中國從委內瑞拉進口原油411.5萬噸,從巴西進口了231.5萬噸。 就上述所有進口石油來源地而言,中國的進口原油中,約45%來自中東,32.5%來自非洲,3.5%來自亞太。對此,能源研究戰略專家認為,這種來源結構"存在相當大的風險"。中國目前的一些合作夥伴諸如伊朗、蘇丹、奈及利亞、利比亞等都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這給中國的能源供給帶來了變數。 專家認為,為了預防上述地區不可預料的政治風險,在已有來源的基礎上,應繼續擴大風險系數小的石油進口來源地。因此,中國需要嘗試從中亞、俄羅斯、拉丁美洲等地尋找更多新的石油來源。推行石油進口的多元化策略,應成為中國新能源外交的一個重要思路。

⑶ 中國政府與蘇丹的能源合作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石油產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帶動了蘇丹國民經濟的發展。近5年來,蘇丹國民經濟增長率每年都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推動了蘇丹的政治和解進程。在過去兩年中,蘇丹政府先後同蘇丹南部、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反政府組織簽署了和平協議,使國內形勢基本穩定下來。
中蘇能源合作還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國幫助建設的吉利電廠一期工程已經完成,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占蘇丹現有總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正在建設中的二期工程,其裝機容量也將達到20萬千瓦,將完全解決蘇丹首都喀土穆的電力需求。由中國承建的麥洛維大壩工程,水電設備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2008年底建成後,不僅將解決蘇丹全國的供電不足問題,而且還有部分電力出口。
第三,中蘇能源合作大幅度增加了當地就業機會,其中直接就業人員超過10萬人。在中蘇石油合作公司甲方單位中,中方工作人員僅佔百分之十,而蘇方工作人員多達百分之九十。在乙方單位中,蘇方工作人員所佔比率也高達百分之六十五。而石油產業發展所產生的間接就業機會則更加可觀。
中國在幫助蘇丹開發能源和礦業的同時,也幫助培訓當地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為蘇丹的能源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員基礎。另外,中國公司還在當地修建公路、醫院和供水等配套設施,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中國幫助蘇丹發展經濟,不附加任何條件,也不借機干涉蘇丹內政,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樹立了榜樣。

⑷ 南蘇丹脫離大國獨自建國,帶走全部石油資源,為何反倒窮得叮當響

南蘇丹,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它由蘇丹南部10個洲分裂出去而建立的,立國到現在才9年。南蘇丹從蘇丹獨立建國的時候,帶走了大部分的石油資源,本來以為可以躺在油田上,過著富足的生活,結果現在窮到揭不開鍋。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有三:1、國內戰亂不停;2、國內沒有石油工業基礎;3、石油沒有出口渠道。

3、石油沒有出口渠道

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靠出售原油,賺得盤滿缽滿。只不過,蘇丹無法效仿。南蘇丹是一個內陸國家,沒有港口,難以出口石油。然後它的周邊國家,都是窮國,對原油的需求,基本上為零。因此,盡管南蘇丹佔有大量的石油,但根本無法產生收益。

⑸ 敘述世界石油工業的誕生時間、地點、標志、背景

150年前,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愛也石油,恨也石油。石油是什麼?一言難盡話石油——

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上校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從此,石油走向現代經濟舞台。

150年過去了,從北美到非洲,從陸上到海洋,筆直林立的鑽塔、綿延萬里的管道、閃著銀光的反應塔,無不勾勒出石油版圖的壯美和雄闊。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這是人們對石油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形象比喻。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戰爭」、「石油危機」、「石油風雲」、「石油外交」,反映著當代世界石油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緊密關系。因為石油,許多國家變得更加富庶;因為石油,人類更加走向文明。

滄海桑田,難以阻隔人類對光明的追求。滾滾車龍,霓裳艷影,石油帶給人類生活的變化有目共睹。我們難以想像無油社會的情景。

歷經150年,石油,成為碳化氫社會的永恆主題。

1、經濟篇

在每一朵玫瑰的後面,也有12克石油。

現代石油工業一誕生,便勢如破竹。1860年,美國賓州的石油產量為45萬桶,到1862年,便猛增到300萬桶,到1880年,更是連增8倍,達到2628萬桶,當時,全球80%以上的石油產量都在美國。

面對石油,人類的科技和工業發展卻沒有做好准備。當時,開採石油僅是為了提煉煤油用於照明。易燃易爆的汽油卻被當廢物扔掉。150年後,人們又怎會想到,等待加油的人排成長龍。每一次的汽油調價,會使開車的人心驚肉跳。

內燃機的發明,使人類對石油的使用邁上了一個大台階,汽車的誕生,更使石油從燈油時代開始進入動力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嶄露頭角。空戰、機動坦克戰和快速海戰初現,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石油供應日益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作為戰略物資的價值充分體現。二戰結束時,美國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石油產量和消費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石油化工產品在全世界廣泛使用。石油,不僅是照明燃料、動力源泉,更成為重要的化纖、化肥、化工原料。

「盡管只有150年的時間,但石油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之深遠,可與幾千年前的農業革命相比。」有專家說。

如今,全球6億輛汽車依賴著石油。過去50年內,歷次世界糧食產量的提高,都歸功於石油添加劑,如化肥、農葯、殺蟲劑的使用和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合成纖維降低了服裝造價;飛機方便了洲際旅行;而電視機、鍵盤、香料等石油製品,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難怪有人說,就連一朵玫瑰的後面也有12克石油。因為栽培玫瑰的溫室需要取暖,肥料和噴灑的農葯也由石油製成。

滾滾車龍,霓裳艷影,沒有石油,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就沒有現代文明。

因為我們,生活在石油時代。

2、政治篇

誰能控制石油,誰就能控制世界。

石油杠桿影響全球政治。有了石油,在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主要靠出口石油建立了穩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系。北海石油的開發,極大刺激了英國和挪威經濟的發展。石油富礦,讓中東產油國的經濟在近幾十年來突飛猛進。中東國家一躍在當今國際社會舉足輕重……

石油,已經牢固地與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志。

格林斯潘說:美國發動伊戰的主要目的是石油。

當俄羅斯和烏克蘭因天然氣氣價發生糾紛時,法國《歐洲時報》刊文說,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一度沸沸揚揚的天然氣糾紛終於平息。事實上,當能源問題遭遇政治沖突,以天然氣作為談判籌碼並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說是俄羅斯做出的「自然選擇」。當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歐盟在政治上難免「氣短」。

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保障石油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

經合組織聯合建立的國際能源署(IEA),其主要職能就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並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而培育本國的「殼牌」、「埃克森」也成為許多國家的追求。因為,大公司有大作用。屬於自己的石油跨國公司,是國家實力的標志,代表著國家利益,對世界石油資源有著巨大的掌控力,也是真正保證國家石油安全的基石。

對於石油的依存度,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指標。而邁入產油國行列,則意味著擺脫貧窮。

1997年,在中國石油等合作夥伴的幫助下,蘇丹一躍從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這個當年極為貧困、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經濟連年快速增長,和平也降臨到國內。蘇丹總統巴希爾由衷地說:「中國石油不但為我們帶來了石油,也為我們帶來了和平。」

3、版圖篇

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石油像空氣、水一樣隨處可以得到,那麼,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會引起人們的痴迷。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65%集中在中東地區,而佔世界石油總消費量63%的「發達國傢俱樂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30個國家的儲量僅佔世界的8.3%。西歐和北美石油消費的44%依賴於國際供應,日本、德國、法國等經濟大國消費的石油幾乎100%依賴國際供應,而中東地區國家80%的石油生產直接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8年,美國消費石油8.845億噸,占當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2.5%。

人類對石油巨大的需求,讓「石油衰竭論」的聲音有了市場。然而,全球石油人的努力,讓石油站立得更加偉岸。

人們已不再奢望從陸上發現露出油苗的油砂山,不再奢望到風景如畫,甚至平坦如砥的平原去發現常規油田。隨著勘探開發行業走向更加偏遠和復雜的國家及地區,人類的目光已瞄準難以開採的低滲透油氣藏、稠油及油砂油藏,甚至深海油藏。

科技,讓人類成為「萬能的上帝」。人類科技的進步,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而石油工業,如今正在創造這樣的神話。

海洋,台風巨浪、潮汐海流等,讓這里成為石油勘探的禁區,而搬遷拖航、油氣集輸、後勤補給等困難,讓投資浩大,石油公司望而生畏。但如今,在全球獲得的重大勘探發現中,有一半來自海上,特別是深水區域。

北冰洋的寒冷也不能擋住石油開發的步伐。去年,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了一份關於北極地區的石油報告,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相當於世界未探明儲量13%的石油,未完全探明的、可獲取的天然氣儲量估計為4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俄羅斯已知全部儲量相當的天然氣。

北極,一方凈土,也是人類的又一福音。

4、油價篇

石油價格,操縱全球經濟。

據亞太經合組織估計,石油價格一桶每上升10美元,就會使全球通貨膨脹率上升0.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下降0.25個百分點。2008年6月,國際油價跨過143美元一桶。此後不久,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誕生了。世界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石油價格,操縱著全球經濟的作用可見一斑。

許多人有所不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世界油價長期徘徊在每桶1.8美元上下。廉價的、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強大動力。這也導致了產油國與西方的矛盾。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此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全面掌握了油價的主動權,油價節節攀升。

如何為石油這一關繫到國家命脈的商品科學合理地定價,許多經濟學家絞盡腦汁,先後創立了豪泰林理論、成本分析理論、市場博弈理論、計量經濟理論等多種定價理論。

但市場是最為活躍的。價格,有時並不能起到普通商品意義上的保持供需均衡的作用。石油輸出國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容易造成油價的暴漲和暴跌。政治形勢和軍事斗爭也在左右著國際油價。

隨著石油金融化的進程,投機資本參與炒作,使石油價格更多的來源於投機價格。加強交易監管,避免過度投機,穩定國際油價,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

過高和過低的石油價格,猶如雙刃劍,對石油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造成很大的傷害。能源供應國和消費國之間加強對話,不斷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利益更加密切。

5、企業篇

從石油托拉斯到跨國公司,石油企業正變得更大更強。

早期的石油生產者如過江之鯽,而只有擁有巨額資金、先進技術的石油公司,才能成為競爭的優勝者。

1863年,約翰·洛克菲勒通過合資創辦「精進煉油廠」以及標准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煉油業。他步步為營,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石油托拉斯,讓他和摩根、卡耐基等億萬富翁齊名。

為了扼制壟斷,1911年美國政府將洛克菲勒標准石油公司強拆為34個小公司。

這些新的實體在各自的地盤內迅速發展。與歐洲等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一同競爭,形成「石油七姊妹」,分別是埃克森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BP公司、雪佛龍公司、海灣公司。

而歐佩克的興起,將世界石油秩序引入新的階段。

減產、提價、禁運,歐佩克成為國際石油秩序的主導者。跨國公司逐漸淡出石油上游產業。石油,變成了阿拉伯國家的「軟黃金」。

世紀之交,大刮大型石油企業重組風。BP公司收購阿莫科,埃克森與美孚公司合並,道達爾與菲納公司、埃爾夫公司合並,雪佛龍和德士古、優尼科公司合並……

變得更強更大的石油公司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公司,2008年銷售額達到4428.51億美元,相當於2008年全球排名第17、18位的比利時和瑞典國民生產總值。而在財富500強企業排名中,大型石油公司均排在了前列。

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也成為一大特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等,完全走上了市場化道路,並展示出強大的競爭實力。

它們對世界原油市場原來的「四姐妹」,即埃克森美孚、皇家荷蘭殼牌、英國石油公司與雪佛龍形成了巨大挑戰。

6、未來篇

走向綠色、注重環保,講求責任,石油邁向新紀元。

2007年2月28日,中國石油首度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向公眾展示「奉獻能源、創造和諧」,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形象。

「BP」本來是英國石油公司的英文縮寫,隨著BP向全球100多個國家拓展業務,BP將其公司的意義解釋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殼牌對綠色的表達是分享殼牌。嚴格的HSE管理,注重環保,注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帶給人們更多的綠色希望。

在去年召開的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上,以「世界在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作為會議主題,技術發展與社會責任成為大會的中心議題。

大會還頒布了「世界石油大會卓越貢獻獎」,頒發給技術與社會責任兩個領域里的傑出貢獻者。

世界石油大會主席蘭道·高森指出,如今石油石化企業已經不能孤立經營了,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石油石化企業運營的「社會許可證」,是企業成功的必備條件。獲得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社會責任卓越貢獻獎的雪佛龍公司,則是因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突出成績。

為了擴大責任投資的社會效益,在蘇丹,中國石油熱心公益,真誠幫助當地人民,蘇丹的受益人群超過了200萬;BP公司開展的太陽能發電技術援助項目,可以解決菲律賓南部100多萬居民的生活用電問題;埃克森美孚公司開展安哥拉教育、健康投資項目,以解決安哥拉南寬扎省婦女和孩子的教育及健康問題……

石油,不再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高科技、大工業、走向綠色、注重環保、講求責任、走向和諧,讓石油更加庄嚴神聖。

——摘自《中國石油報》

⑹ 哪個國家石油只給中國

安哥拉石油只給中國。在安哥拉內亂結束時,整個國家百廢待興。除了中國外並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為其提供幫助,中國讓安哥拉全國人民看到了希望,此外中國還有大量專業人士,到安哥拉幫忙搞國家建設,快速改變了安哥拉國家經濟。

安哥拉因為豐富的石油資源,國力一再提升,不少國家希望能高價獲取,安哥拉部分地區的石油開采權,美國甚至出價300億美元,不過還是被安哥拉拒絕了,安哥拉為了回報中國的幫助,將石油開采權交給了中國,油田任意中國開采。

石油產品:

石油產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廣泛的作用與功能,其經提煉生成的產品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石油是不同烴化合物的混合物,通過一次加工,主要採用常壓,減壓蒸餾的簡單物理方法,將石油切割為沸點范圍不同,密度大小不同的多種石油餾分。

石油二次加工是主要用化學方法或化學。物理方法-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焦化、減黏、加氫裂化、溶劑脫瀝青等)以提高某種產品收率,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通過化學過程的第三次加工生產很多化工產品。

大體上,石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 其中,各種燃料接近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經過加工石油而獲得的各類石油產品在不同的領域內有著廣泛的,不同的用途。

⑺ 達爾富爾危機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由來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聯盟調解下,蘇丹政府與蘇丹解放軍及正義與公正運動的代表在查德首都舉行了談判,4月8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同年7月15日,雙方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第二論談判。反政府武裝提出六點要求,主要是解除達爾富爾阿拉伯民兵組織武裝、對所謂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進行國際調查、釋放戰俘、把談判地點從衣索比亞轉到中立國等要求,蘇丹政府拒絕接受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談判宣告破產。同年12月,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又舉行了第三論談判,也未取得任何進展。
一年多來,經過中立國查德和非洲聯盟多次協調,阿布賈談判仍在繼續,談談停停,至今仍未解決任何實質問題。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於今年上半年曾發布1590和1593號兩項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非洲聯盟的協調下盡快停止武裝沖突,和平解決爭端。自去年4月8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雙方之間未發生嚴重武裝沖突,但反政府武裝襲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和搶奪援助物資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中國對非洲石油的探險是從蘇丹開始的。1995年,中石油開始進入蘇丹。短短幾年時間,蘇丹已成為中國重要石油來源。目前,中石油在蘇丹擁有12家企業,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和蘇丹港30萬噸油輪輸油終端。蘇丹政府對華出口額一度占總額的55%,其中大部分為原油。2004年1至4月,從蘇丹港出發的25艘油輪竟有19艘開往中國。
通過中國的投資,蘇丹在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在蘇丹的石油開發,中國開始逐步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正因如此,中國需要蘇丹政府保持對國家的控制,以確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蘇丹方面也需要中國的扶持,從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國際舞台上繼續周旋。 中國是蘇丹最大的貿易夥伴。據商務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來,在石油開發項目帶動下,雙邊貿易量猛增。2001年,蘇對華貿易占其外貿總額的35%,其中對華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55%,從中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蘇進出口總額達到19.2億美元,其中中國從蘇丹進口14.4億美元。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投資已從蘇丹撤走,只有中國公司仍繼續活躍,其中以中石油的規模最大,占蘇丹最大的石油財團40%股份。中石油擁有4個蘇丹油田的開采權,其中3個已經投產,年產量超過2600萬噸。中國還投資興建煉油廠及鋪設輸油管道,協助蘇丹出口石油,現時原油出口占蘇丹外貿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國。
1996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標獲得蘇丹穆格萊德油田1、2、4區塊開發權,並負責組建作業集團———大尼羅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該項目由3個區塊和一條原油外輸管線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產原油25萬桶。該項目自運營以來效益顯著,對促進中蘇兩國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中國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還有煉油廠、石油化工廠。中油集團和蘇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煉油廠50%的股份,項目於2000年5月正式投產,年加工能力為250萬噸原油,目前運行良好。中油集團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股份的95%,蘇丹政府佔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產,設計年產1.5萬噸聚丙烯。
除了投資,中國早在1981年就開始在蘇丹進行勞務承包。中國在蘇丹的承建項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電站、房建、路橋等。外交部西亞非洲司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蘇丹大約有3000人。據了解,中方人員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勞務人員,但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蘇丹中南部地區,而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
因為在蘇丹擁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蘇丹局勢太過波動,也會影響中國的利益,所以中國對蘇丹採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壓,也不贊成制裁,游說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派駐維持和平部隊,自己也積極參與了維和行動,先後派遣430名軍人進駐蘇丹,除協助維和任務外,也間接保護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
維和部隊數千名成員以非洲聯盟為主,中國是少數參與蘇丹維和部隊的非盟以外國家,可見蘇丹如何信賴中國。美國去年要求擴大維和部隊至兩萬人,幷要求派遣聯合國其他國家的軍人,該建議被蘇丹拒絕,中國起初也反對建議,但近月態度轉變,分析估計胡錦濤在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時會協助聯合國進行游說。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國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礦產等天然資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國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錦濤先後三次出訪非洲,三次訪問的國家鮮有重復,幾乎48個非洲邦交國都親自探訪過。雖然非洲國家都是窮國小國,但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卻擁有實實在在的投票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推動利益攸關的議題時,需要其他成員國的支持,而香港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得以當選為世衛總幹事,已證明了非洲票源的實力。
然而中國雖然付出很多,卻沒有收到預想的回報。由於擔心中國的壟斷地位,近年來蘇丹政府通過種種手段打壓中國石油公司。作為最大股東的中石油,卻屢屢在當地各項招標中失敗,或被迫以高價簽標。
西方對蘇丹實行經濟制裁導致在當地控股的中石油麵臨國際困局。中國政府堅持「不幹涉」原則,對蘇丹政府使用中國資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聞不問。當地大使館又對中資企業和中國經濟利益保護不力,對中國企業間的協調問題熟視無睹,一味將問題往國內推諉,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惡性競爭,結果被蘇丹利用而兩敗俱傷。 由於達爾富爾人道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出於構建國際戰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對聯合國相關決議。另一方面,顧及中國在蘇丹石油利益,又勢難轉而支持國際社會對達爾富爾的干預,真可謂向前失分,向後也失分。蘇丹拿著中國提供的武器在達爾富爾大打出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外交麻煩,同時又毫不客氣地打壓中資石油公司,使其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面對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困局,一些中國觀察家認為是「美國力圖打壓中國的企圖」,主張加大對蘇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識之士指出,必須檢討中國在蘇丹的外交策略和經營理念,用更理性、更負責的政策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利益。

⑻ 中國支持哪個蘇丹啊

中石油經營蘇丹10多年了,蘇丹供給中國石油佔中國每年進口石油的三分之一,蘇丹產油區80%在南蘇丹,北蘇丹的煉油廠多為中國所建,南北分立後中國面臨尷尬境地,中國在蘇丹的投資很多,南蘇丹之所以能獨立也是由於背後有美國的支持,中國兩頭都有利益,只能在中間和稀泥,美國如果重返南蘇丹市場,對中國威脅很大 ,目前中國是哪邊都得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