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科學技術是什麼
擴展閱讀
成本節約的漫畫有哪些 2025-07-01 14:56:32
網路資源交易如何過戶 2025-07-01 14:50:35

石油科學技術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4-26 12:53:03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是學什麼的

【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就是石油化學工業,指化學工業中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化學品的領域,廣義上也包括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作為一個新興工業,是20世紀20年代隨石油煉制工業的發展而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長起來的(見石油化工發展史)。戰後,石油化工的高速發展,使大量化學品的生產從傳統的以煤及農林產品為原料,轉移到以石油及天然氣為原料的基礎上來。石油化工已成為化學工業中的基幹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1、培養目標:培養掌握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石油化工生產第一線從事生產、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2、核心能力:具有本專業領域內堅實的基礎理論,較廣泛的專業科學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學生應掌握必備的石油化工生產基礎理論,熟練掌握石油化工生產專業技術,同時具備機電、儀表、計算機應用、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綜合知識和能力;能較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一門外國語。
3、實踐教學環節:化學理論基礎、化工理論基礎、化學工程、石油煉制工藝學、有機化工工藝學、高分子工藝學、化工設備、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訓練、有機化工產品合成、檢驗等綜合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⑵ 大學里的石油工程技術學的都是啥

石油工程技術主要課程:技術經濟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工程力學、計算機程序設計、流體力學、滲流力學、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學、鑽采新技術等。
就業分析:
石油工程是對石油資源進行開發、使用、研究的一種系列工程,主要針對油氣田的工程建設,如油氣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等。石油工程專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同學們在前兩年主要學習技術基礎課,如計算數學、電工電子學、油田化學、油田地質學、工程流體力學等;大三開始學習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程,包括採油工程、油藏工程、鑽井工程、天然氣開發與開采、油氣管道設計與管理、採油工程施工與管理等。此外,石油工程的同學還要到工廠或油田進行實踐與課程實習。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我國是石油消費大國,同時又是世界排名第五的石油生產大國。石油工業作為一種基礎工業,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石油生產領域具有科技含量高、技術性強的特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石油企業人員的不斷更新,在石油生產管理與技術應用方面,將需要大量的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石油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石油生產企業具有較大的就業空間。 就業去向:主要到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鑽井與完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管理、應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⑶ 十大石油科學技術有哪些

中國石油十大科技進展
1.勘探理論和技術創新指導發現牛東超深潛山油氣田
2.陸上大油氣區成藏理論技術突破支撐儲量高峰期工程
3.油田開發實驗研究系列新技術新方法獲重大進展
4.復雜油氣藏開發關鍵技術突破支撐「海外大慶」建設
5.中國石油首套綜合裂縫預測軟體系統研發成功
6.精細控壓鑽井系統研製成功解決安全鑽井難題
7.隨鑽測井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8.輸氣管道關鍵設備和LNG接收站成套技術國產化
9.委內瑞拉超重油輕質化關鍵技術完成首次工業化試驗
10.單線產能最大丁腈橡膠技術工業應用達到長周期

⑷ 什麼是石油環保技術的研究開發

進入21世紀,石油加工科學技術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為了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而研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其中環保技術是需要研究解決的一大課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全世界的呼聲。一些國家對石油加工工業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所採取的措施耗資會很大。

一個不排放有污染的廢水、廢氣、廢物,不造成雜訊的石油加工廠將是21世紀的目標。為此應在現有環保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開發無泄漏、不排放的工藝流程和設備。對污水和廢氣的處理可考慮研究開發高效吸附劑或離子交換樹脂,回收低濃度的排放物質。對噪音的處理:1.要求機械製造工業發展低噪音的機械;2.從設備安裝上尋找噪音源並尋求解決辦法;3.邀請聲學專家共同研究如何防止噪音的傳播。

煉油工業另一個重要的環保任務,是提高發動機燃料的質量,以求減少排氣中氮、硫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烴類以及鉛的含量。根據國外環保要求,汽油和柴油的氫含量應高,芳烴和外烴含量應低,還不能加鉛。這就需要煉油科研工作者對現有催化裂化、重整、加氫等技術沿著少產芳烴、多產異構烷烴這個方向加以提高,同時探索發展新的加工工藝和催化劑,比如高異構化性能的減壓餾分加氫裂化催化劑。有關內燃機排氣污染問題,不少人認為解決的辦法從改進發動機設計入手比從改進燃料入手更為有效。促進發動機設計部門與燃料研究部門共同研究解決這個問題是重要舉措。

煉油和石化領域可進行探索和創新的課題很多,但要得到推廣應用,開發的成果無論是產品、工藝或催化劑,都必須比國內外現有的在質量和成本上有明顯的優勢才有實現可能。

⑸ 石油技術集成是什麼

石油技術集成是借用計算機技術用語,表示技術的匯集拼接、協同整合和優化使用的做法。「集成電路」指使用一定的工藝,將電路的各種元件及相互之間的連線,製作在半導體或絕緣基片上,使它們形成緊密聯系的整體電路,稱為集成電路。根據集成度(一塊半導體晶元或一個組件內組裝的線路單元數)不同又可分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石油科學技術在20世紀中葉開始出現「協同」工作脊陵趨勢,即強調多學科之間互相配合,圍繞一個共同目標發揮各自優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80年代以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技術的綜合化又有了新的特點,由「協同式」工作向集成化發展,即從基礎數據一開始就強調集成,並且在不同層次上層層集成。半個多世紀以來,石油工業在這方面發生了三次飛躍和四個層次的集成,出現了一批I2企業(信息化×集成化企業)。
第一次飛躍是在20世紀50—60年代,隨著測井和二維地震技術的廣櫻茄戚泛應用,數據採集量大幅度增加,其成果表現在以油藏描述技術為代表,改進了人們對地下構造的認識,發現了一大批構造油氣藏。這次飛躍,對生產率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
第二次飛躍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三維地震技術的應用出現了新的飛躍。對地下認識的重點,從構造解釋轉移到三維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擬上,反映在生產上是發現了一大批地層及岩性圈閉油氣藏。
第三次飛躍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信息的集成程度增加了,從單個過程、單個領域延伸到了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
油公司勘探開發作業管理四個層次的集成(綜合一體化)是指:(1)數據集成。解決不兼容、不同格式與數據結構的問題,實現為所有應用人員提供通用的「即時信息」。(2)專業集成。在項目組內的專業集成,以多學科團組重組工作流程。為此需要四個方面技術支持:能即時訪問數據;跨學科易於共享數據的集成應用軟體;高度交互的計算環境;三維模擬與可視化技術,深化項目的工作過程和成果。(3)納擾部門集成。即不同項目組之間的工作集成。如油藏描述小組與鑽井小組及地面工程建設裝備小組的工作一體化,以縮短油田開發決策與建設周期。(4)全企業范圍的集成。頂層人員能夠交互使用公司積累的知識資產,以便做出正確的決策。
一個企業達到這樣的境界,稱為I2——信息化×集成化企業。在2000年,全球最先進的企業中,大約只有17%能達到企業集成層次,而多數仍處在前兩個階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最近又有信息化、集成化與智能化再次集成聚合的提法,即I×I×I×=I3企業,是企業面向21世紀的目標。
集成化的趨勢還反映在隨著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深入,客觀上集成的需求是不斷增長的。如果企業內部的集成度已不能適應這種需要時,必然推動跨專業跨企業的聯盟、重組甚至兼並。

⑹ 中國石油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新中國的成立,為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石油科學技術也隨之發展進步。有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20世紀50年代學習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借鑒外國經驗,著手培養石油專業人才隊伍,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探索發展道路。當時引入蘇聯物探裝備,學習他們的技術和經驗。1951年成立了第一個地震隊,應用「51型」光點式地震儀,使原來主要靠地面地質調查的油氣勘探方法發展到能用物探技術,向覆蓋區查明地下構造。從蘇聯引進的半自動電測儀,用自然電位測井和電阻率測井劃分岩性電性;試油、鑽井技術也基本向蘇聯學習。1954年,玉門油田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為老君廟油田「L」油藏編制了「邊外注水,頂部注氣」的開發方案,是中國第一個油田開發方案。1955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是這個時期主要的成果,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油田。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足夠的油田開發技術力量,克拉瑪依油田總體開發方案由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和蘇聯全蘇石油科學研究所共同編制。
(2)20世紀60—70年代自主創新、快速發展階段。
以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為標志,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石油科學技術也跨進了自主創新、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大慶油田的發現,推進了陸相油氣地質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徹底擺脫了「陸相貧油」的束縛,積極探索陸相地層生油、成藏的規律。大慶油田的地質家分析了松遼盆地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的全過程,提出一個生油凹陷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在此系統內,生、儲、蓋、圈等靜態條件和排、運、聚、保等動態過程是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這種認識,大大早於西方在20世紀80—90年代提出和流行的「成油系統」理論。
與此同時,深化和推動了湖盆沉積學的研究。大慶油田不斷加深對油藏儲層的認識,從早期小層對比、「油砂體」研究,發展到「細分沉積相」研究,形成了一套「沉積作用—非均質性—油水運動規律」三位一體的沉積微相研究方法,豐富了儲層沉積學和油田開發地質學的理論,而且在指導實踐中為以往各個階段的接替穩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
(3)20世紀80—90年代自主攻關與引進結合階段。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標志科學春天的到來。1979年,石油工業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石油科技工作會議,撥亂反正,恢復建立科研院所和健全科技工作體系。之前,1978年在部機關成立了科學技術司,組成石油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1979年,又成立中國石油學會。這些是石油科技急起直追、加速發展的重要組織保證。
在國家科委組織全國各行各業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的大背景下,從石油工業實際出發,緊密結合生產需要,組織了多個五年攻關戰役。繼「六五」期間的「天然氣地質」、「數字地震」、「高含水期油田開發調整」、「稠油開采」等重點攻關之後,「七五」期間,組織了「低滲透油田改造」,「灘海、沙漠、黃土塬地震技術」,「定向井、叢式井鑽井」,「保護油層的完井技術」,「化學驅油技術」等系列配套的技術攻關。「八五」期間組織「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天然氣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沙漠公路」、「聚合物驅油」等技術攻關。「九五」期間,組織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氣勘探研究」、「大中型氣田勘探開發研究」、「大慶油田年產5300萬噸至2000年穩產技術研究」、「復合驅三次採油成套技術及礦場試驗研究」等攻關項目,還有「疊合盆地油氣形成富集理論與分布預測」、「大幅度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列入國家「973」項目計劃。
(4)世紀之交,國內國外兩個空間互動發展的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後,實施「走出去」石油國際化經營戰略,使石油科技進入一個國內發展與國外錘煉相結合的階段。一方面國內繼續為勘探開發更加艱難的目標服務;另一方面要面臨國際市場許多新的挑戰。中國石油開拓海外市場,逐步形成非洲、中亞、南美、中東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在全球29個國家地區執行著近81個油氣投資合作項目。業務范圍從單一的合作開采,向跨國並購、風險勘探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依靠國內長期積蓄的科學技術實力,充分展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水平。在蘇丹l/2/4區塊項目國際招標中,中國石油在與10多家跨國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用3年時間高質量、高水平、高速度建成l/2/4區塊項目,在國際舞台樹立了良好的商譽。在秘魯,僅用3年時間,將開發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從接手時的年產油僅8萬噸提高到32萬噸,被秘魯媒體評為「20世紀秘魯石油界的最大新聞」。在哈薩克,應用肯基亞克鹽下碳酸鹽岩油藏開發技術,成功開發蘇聯未能開發的油田、打出日產超千噸的高產井,短短三年時間,建成了20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讓那若爾油田應用氣舉採油新技術,攻克了高含硫防腐、氣舉閥投撈等難題,原油產量由190萬噸/年提升到400萬噸/年。同時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油氣混輸工藝技術的成功實施,攻克了世界級長距離油氣混輸工藝技術難題。對外工程技術服務,在地面工程建設、鑽井工程、測井、錄井、測試等方面,依靠核心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搶占市場制高點,努力提高經營管理和國際化運作水平,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在走向國際大市場的過程中,石油科學技術真正接受了檢驗,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新的活力。

⑺ WPC是什麼的簡稱,化工方面

1、WPC
世界石油大會(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 WPC) 是一個國際性的石油代表機構,是非政府、非盈利的國際石油組織,被公認為世界權威性的石油科技論壇。它的全稱是「世界石油大會——石油科學、技術、經濟及管理論壇」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es -- Forum for Petroleum Science, 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世界石油大會1933年8月在倫敦成立,每4年舉行一次,從第14屆大會以後改為哪閉扮每三年舉行一次。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中斷活動。1951年恢復活動。其宗旨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加強對世界石油資源的管理,不斷促進世界石油態罩工業對先進的石油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對有關的經濟、金融及管理問題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動和促進石油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在世界范圍內為石油科技人員、管理者和行政人員交流信息和討論研究提供論壇。組織機構有大會、常任理事會和執行局。總部設在倫敦。主要出版物為《大會公報》。
至2001年9月,該組織共有李灶59個主要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入會,代表著世界上90%以上的石油天然氣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
1979年9月13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10屆大會通過決議,中國國家委員會被接納為該組織常任理事會成員。1997年10月12日至16日,第15屆大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2、木塑復合材料(Wood Plastic Composite)

⑻ 中國石油的「科技興油戰略」是什麼

「科技興油戰略」是中國石油的長期戰略目標之一。這一目標的提出,最早是在「八五」期間,旨在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推動陸上石油工業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其指導原則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增強石油企業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體石油職工科技文化素質,實現陸上石油工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在實施「科技興油戰略」的實際工作中,提出堅持五項原則:(1)堅持大科技的原則,把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推廣、技術改造、技術引進、人才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科技進步對企業工作的全面推進。(2)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選擇和攻克一批關鍵帶頭技術,帶動石油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3)堅持創新的原則,加強自主研究與開發,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理論和工藝技術系列。(4)堅持效益的原則,把是否創造經濟效益作為選擇確定和評價科技項目的主要標准。(5)堅持超前的原則,提前安排一批科技攻關項目,為21世紀陸上石油工業的持續發展做好技術儲備。

其主要內容是:確定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九五」期間科技進步工作的目標。要針對影響石油生產發展和效益提高的關鍵環節,組織實施8項科技工程、32項配套技術。

其工作目標是:(1)攻克復雜隱蔽油氣藏勘探,高含水和特高含水期採油,提高油田採收率,以及復雜油氣藏開采等技術難題,使一些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科學技術,繼續保持或達到世界前列水平;主要專業技術跟蹤世界新技術的發展,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2)各種常規技術總體上達到世界20世紀90年代水平。鑽井、採油、地面建設、管道建設等主要技術裝備基本實現國產化。計算機軟體開發與國際標准接軌,建成統一的綜合集成平台,實現勘探、開發、地震、測井等專業應用軟體的工程化、產業化。(3)科技成果應用率達到9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通過科技進步,使油氣勘探開發的經濟效益提高l5%。

以後,中國石油不斷把這一戰略予以繼承和發揚,並在不同的時期賦予新的內涵(圖10.1)。

圖10.12011年5月10日中國石油召開科學技術大會

⑼ 十大石油科學技術有哪些

1.塔里木盆地山地超高壓氣藏勘探技術和克拉2大氣田的發現
綜合石油地質、地球物理勘探、鑽井、測井與測試技術等多學科、多專業聯合攻關的成果,解決了塔里木盆地庫車地區因地形起伏劇烈、表層岩性多變、地下逆沖斷層發育而引起的一系列復雜的山地油氣勘探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適用於庫車前陸盆地的勘探技術。在地震信息採集、資料綜合解釋的各個環節,都有技術創新,提高了構造成圖的精度;攻克了超高壓層和膏鹽層的鑽井技術;研究了高陡復雜構造的地質建模和圈閉描述技術、前陸盆地的高壓油氣藏描述技術和石油地質綜合評價技術等。進而,總結了庫車前陸盆地逆沖帶油氣田(藏)特徵及其分布規律,指導了該區的油氣勘探實踐。共發現和落實各類圈閉46個,提供鑽探井位26口,探井成功率達到50%。發現了克拉2大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2506.1億立方米),以及依南 2、吐孜1、大北1、克拉3等一批天然氣田,為"西氣東輸"工程提供了資源基礎。

2.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富集規律及勘探技術研究和蘇里格廟大氣田的發現

通過盆地沉積史、構造發展史和古地溫演化史分析,總結了鄂爾多斯盆地具有大面積廣覆式生氣、水喉封隔等緻密砂岩氣田和深盆氣田特徵。深入研究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氣田形成地質條件、岩性氣藏深盆氣藏成藏過程、分布規律及中高滲透層的高產條件,;通過攻關,形成了以盆地分析模擬、儲層橫向預測、氣藏綜合描述等技術為主的九套綜合配套技術系列,重新評價了上古生界天然氣總資源量為6.76- 10.3萬億立方米,超過原評價數的三倍以上,為進一步勘探提供了科學依據。

科技攻關與勘探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對評價出的五個有利的詳探區與預探區的鑽探,在蘇里格廟、榆林、烏審旗地區均發現了大氣田。在榆樹區6000平方公里勘探范圍與烏審旗7200km2勘探范圍內,均已探明天然氣儲量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大氣田;特別是探明了蘇里格廟大氣田,在2萬km2的勘探范圍內,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204億立方米,控制儲量1000億立方米,預測儲量2013億立方米。

3.大慶油田年產5300萬噸至2000年穩產技術

形成了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薄差油層精細描述和識別技術,建立了大慶油田各類儲層的三維定量地質模型,並運用多學科技術研究剩餘油形成機理,建立了各類剩餘油氣綜合定量描述方法。進一步提高了儲層井間參數預測符合率,剩餘油預測符合率,水淹層測井解析度和解釋符合率。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剩餘油挖潛技術。三次加密單井增加可采儲量5000噸,預計可鑽7000口井。經測算已增加可采儲量2487萬噸。

形成了大慶外圍低滲透油藏油氣富集區篩選、經濟可采儲量評價技術和方法,提供了較多開發的區塊。低滲透油田試驗區塊採油速度達1.2%。大大降低了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形成了大慶油田注聚合物采出液高效處理及動態監測技術;聚合物配注系 統國產化及聚合物管道熟化技術;深度調剖技術,增加百萬噸採油量的投資成本比" 八•五"下降15%以上。到2000年底,低滲透油田年採油量達400萬噸,注聚合物年產油 800萬噸以上,實現了大慶油田年穩產5300萬噸的目標。

4、 GRISYS/WS-V5.0地震數據處理系統及KL Seis 1.0地震採集工程軟體系統

GRISYS地震數據處理系統 GRISYS/WS-V5.0在GRISYS/WS-V4.0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了高解析度處理軟體包、交互折射波靜校正軟體包、交互精細速度分析軟體包、 VSP處理軟體包、交互儲層綜合分析軟體包等新技術,使其更加適應於我國陸相盆地沉積的薄互層油氣藏勘探和西部復雜地表區的油氣勘探.經過對大慶、遼河、勝利、新疆、華北、二連、中原、河南、滇黔桂等地區的資料處理,均取得良好效果,對克拉2 大氣田的發現提供了主要的技術支持。目前已安裝此系統60套,創直接經濟效益2400 多萬元,節約了大量引進國外軟體的費用。

KLSeis 1.0是國內第一套涵蓋了地震野外數據採集全過程,方法先進、功能齊全,適用性廣的採集系統軟體。經專家鑒定認為,從整體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有中油集團公司、中石化集團公司、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16家物探專業公司配備了該系統軟體,推廣應用近百套,技術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5、側鑽水平井鑽采配套技術

建立了針對礫岩油藏、稠油、高凝油油藏側鑽水平井設計的油藏工程方法,包括對開發區塊剩餘油定量描述、側鑽水平井開采機理和應用數值模擬技術研究,以及側鑽水平井開采效果評價方法等;在鑽井技術上,通過建立鑽井軌跡模型,總結了側鑽開窗原則、方式,井眼軌跡控制技術、井下鑽柱磨阻、穩定性、相容性、鑽具及其造斜能力等,開發了應用軟體,用以指導鑽井施工;針對不同地層條件在完井和採油工藝技術上有所創新。應用以上技術,先後在新疆礫岩區塊完成側鑽水平井8口,初期日產油相當原井日產量的2.5倍,為該區塊平均日產的2.4~3.9倍。在遼河油田共完成稠油開採的側鑽水平井11口,平均日產為原井產量的2~4倍,取得明顯經濟效益。

6、微電阻率掃描成像測井系統

微電阻率掃描成像測井儀器可測量井下地層非均質特徵(裂縫、溶洞和層理等)、結構特徵和構造特徵,是沉積相分析、裂縫定量評價、岩心對比、薄層劃分、非均質油氣藏勘探等方面的重要手段。過去一直是引進國外的設備和服務。該系統研製成功,先後在大慶現場試驗測井4口,在大港測井4口,裂縫識別和地質特徵劃分的符合率達95%。

該成果是國內獨立研製的第一支成像測井儀器,儀器(系統)設計中採用了自適應高溫承壓密封極板、電扣信號分時多波形波采樣、採集軟體平台和共享存儲器技術的地面介面等多項先進技術

7、裂解汽油加氫催化劑

開發了系列裂解汽油加氫一、二段催化劑,目前有多種牌號實現了工業應用,替代了進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高負荷裂解汽油一段加氫催化劑LY9801,具有運轉空速高,加氫活性好,選擇性好,積炭量低,再生性能好等特點,能夠滿足各乙烯生產廠家在不改變或較少改變現有設備條件下即可達到擴產增效的目的。先後在吉化、中原、燕化、大慶、上海金山、蘭州石化等廠家實現了工業應用,該催化劑還能適應於C5~204℃裂解汽油,全餾份一段加氫及高膠質裂解汽油(原料膠質30~60mg)的加氫。該催化劑自實現工業化以來,累計創效近4000萬元,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

高負荷裂解汽油二段加氫催化劑LY9802,運轉空速可由2.8h-1提高到4.5h-1。該催化劑於2000年7月在上海金山實現工業試驗,成功後可向其它廠家推廣應用,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適應於硫含量多變的裂解二段加氫復合床用催化劑LY9702,可用在總硫為30~ 1100ppm的裂解汽油的加氫,已先後在揚子、盤錦、吉化、茂名等廠家使用。

8、一交一焙超穩分子篩及LANK-98催化劑的開發生產

該分子篩的制備工藝具有生產工藝簡單、產量高、成本低等特點,同時用一交一焙分子篩制備的催化劑,具有活性高、選擇性好、重油轉化能力好、抗污染能力強等特點。

一交一焙超穩分子篩與新型高活性單體配合生產出了LANK-98催化劑,該劑活性高、堆比可在大范圍內調整,並具有非常好的孔分布梯度,對裂化大分子具有很好的作用,不僅適應於重油催化裝置,也適應於摻煉渣油的蠟油催化裝置。該劑在大連煉化公司二催化裝置應用結果表明,綜合性能優於進口催化劑。目前該劑已銷往全國19 家煉廠,銷量達5500噸,為煉廠創造了3000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

9、ZJ70D直流電驅動鑽機

ZJ70D鑽機是我國石油系統研製的第一台7000m超深井鑽機.該鑽機按SY/T 5609《石油鑽機型式與基本參數》標准和有關技術要求設計製造,主要機件符合美國API規范 .其主要技術參數為:名義鑽井深度7000m(41/2in鑽桿)~6000m(5in鑽桿);最大鉤載4500KN;最大鑽柱重量220t;絞車最大輸入功率1470kW(2000hP),4檔無級變速; 提升系統繩系6×7,鋼繩直徑φ38mm:泥漿泵功率2×1180kW:轉盤開口直徑925.5mm (371/2in),2檔無級變速;井架為前開口型,高45m;鑽台為雙升式,高9m.該鑽機在國內首次採用了國產液壓盤式剎車,司鑽控制信號採用雙線傳輸形式,提高了控制系統的可靠性。

新疆鑽井公司塔里木油田FK430-H井,使用ZJ70D鑽機用5im鑽桿,安全完鑽達 6090m,達到該鑽機設計的鑽井深度。

該鑽機已累計訂貨11台,交付生產使用9台,其中,新疆、長慶、青海、吐哈、華北、大港、中原等油田已先後投入使用.交付新疆的2台分別於1999年和2000年赴阿爾及利亞、伊朗鑽井,長慶、青海的ZJ70D鑽機也均為外國石油公司承包鑽井,增強了我國鑽井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該鑽機投入生產製造後,已實現產值14500萬元。

10、管道環縫自動焊接技術及設備研究

管道全位置自動焊接技術是當今世界管道焊接(特別是長輸管道)的重要技術,涉及到機械製造、焊接、計算機控制和數字信號處理等多種技術領域,要求設備先進 ,焊接效率高、質量好。PAW2000樣機研製完成後,在施工現場進行了總數為3.3的公里管線焊接應用,X射線探傷合格率為96.5%; APW-1型樣機完成後,在綏中36-1輸油管線焊接應用,焊縫成型美觀,X射線探傷合格率達98%,焊接效率是手工焊接的三倍;該兩種樣機,經專家評審認為,均整體達到國際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PAW2000型焊機已生產20餘台套,配備到穿越青海、寧夏、甘肅三省區的澀寧蘭輸氣管線建設現場。

⑽ 世界三次大的石油技術革命是什麼

世界三次大的石油技術革命是指近代石油史上某個時期中,科學技術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使科學技術整體水平、面貌有別於前個時期。技術革命是指由重大的技術發明或改進而引起技術全局性的變革,也所謂改造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一般認為,近代發生過三次石油技術革命。
第一次石油技術革命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在此之前,石油工業處於近代工業的初始階段。從此時開始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石油地質研究最顯著的變化是由地面地質轉入地下地質,由僅僅根據油氣苗、山溝河谷的露頭來確定井位,發展到在背斜構造理論指導下找油氣,由所謂「前地質時期」進入背斜理論時期。由於取心技術、測井儀器和岩樣分析手段的改進,使地質家認識地下的能力極大提高。同時石油鑽井則由初期的「概念孕育時期」進入「發展時期」。這時由於內燃機的發明,出現了大功率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用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鑽井、完井的質量。油田開采方面,由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不是井打得越多越好。這時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MER)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採油工藝也得到發展,無桿井下泵開始應用,酸化等改造油層技術有了發展。
第二次石油技術革命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這個時期是所謂「石油文明」由美國迅速擴展到其他主要工業國的時期,也是後者完成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轉移到以石油為主的時期。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初,率先以石油替代煤為主要能源,大量利用了當時世界市場上廉價的石油,成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後,當時的聯邦德國、蘇聯和法國等先後完成了類似的能源轉移。這個時期世界石油年產量由5億噸連續翻番到10億噸、20億噸。這個時期也是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據統計,在這階段,每年新發現的儲量約有230億桶,世界主要石油產地也是在這一時期發現的。例如世界11個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大油田中,有10個是在這一時期發現的;世界石油儲量l0億桶以上的油田中,有48個是在這一時期發現的。
第三次石油技術革命時期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網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並與生物工程、新材料應用等高新技術緊密結合,使石油科技的新概念、新理論、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如油氣系統、盆地模擬、油藏表徵、水平井及各種分支井、高解析度地震、四維地震、處理解釋一體化、三維可視化、虛擬現實、層析成像、核磁共振測井、成像測井、油氣混相輸送、井下油水分離、油氣生產智能化、遠程生產、儀表化油田、數字油田、深海(水)作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