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中的水是什麼物質
擴展閱讀
煤裂解炭黑什麼價格 2025-07-02 02:13:14
學校資源如何做 2025-07-02 02:11:52

石油中的水是什麼物質

發布時間: 2023-04-24 06:10:53

『壹』 石油含水多少

石油中不含水。

石油的成分

石油中碳氫兩種元素所組成的化合物,成分很復雜,並且隨產地不同而異。按其結構又分為烷烴(包括直鏈和支鏈烷烴)、環烷烴(多數是烷基環戊烷、烷基環己烷)和芳香烴(多數是烷基苯),一般石油中不含有烯烴。

石油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有硫醇(RSH)、硫醚(RSR)、二硫化物(RSSR)和噻吩等。在石油的某些加工產物中還含有硫化氫(H2S)。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主要有環烷酸和酚類(以苯酚為主),此外還含有少量脂肪酸。環烷酸是指含有11~30個碳原子的羧酸,分子中含有一個或多個駢合脂環,羧基可以在脂環上或在側鏈上。如:

在煉油生產中常把環烷酸和酚叫做石油酸。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有吡啶、吡咯、喹啉和胺類(RNH2)等。因吡咯在空氣中易氧化,顏色逐漸變深,這踉汽油久存顏色變深有關。

石油的化學組成是沒有一定的,隨產地不同而異。根據含烴的成分不同一般將石油分為烷烴基石油、環烷基石油、混合基石油和芳烴基石油等幾大類。但許多產油國家常根據本國的資源情況而有不同的分類

『貳』 石油產品中水分來源有哪些

石油產品中水分的來源有幾種?
(1)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進入石油產品中的水。
(2)石油產品有一定程度的吸水性,能從大氣中或與水接觸時,吸收和溶解一部分水。汽油、煤油幾乎不與水混合,但可溶有不超過0.01%的水。把這為數極少的溶解水完全除去是較困難的。
2.石油產品中存在的狀態主要有幾種?
(1)懸浮狀:水分以水滴形態懸浮於油中。多發生於粘度較大的重油。
(2)浮化狀:水分以極細小的水滴狀均勻分散於油中。這種分散很細的乳濁液,由於水滴微粒極小,比懸浮狀水更難從石油中分出。
(3)溶解狀:水分溶解於油中。其能溶解在油中的量,決定於石油產品化學成分和溫度。通常,烷烴、環烷烴及烯烴溶解水的能力較弱,芳香烴能溶解較多的水分。溫度越高,水能溶解於油品的數量越多。一般汽油、煤油、柴油和某些輕潤滑油溶解水的數量很少,用GB/T260無法測出,可忽略不計。

『叄』 石油是由水中的什麼物質在高壓作用下形成的

石油是由水中的什麼物質在高壓作用下形成的? ==微生物殘骸

石油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
伊拉克共和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

『肆』 石油中的水分是結合水嗎

不是;石油中本身沒有水分,在石油迅纖開采礦井中通過壓入沸水或高溫水蒸汽,把石油從地底壓出來。所以開采出來的咐碼石油中會帶有一些的水分。畝簡仿

『伍』 石油開采中的液體指的是什麼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不是搞開發的,是搞勘探的。
就我搞勘探的經驗來說石油開采中的液體與所開發井的油田性質、該井所在構造位置以及開採的時限有關。
如果油田性質是石油,那麼,在構造高點的井所開采出來的液體以石油為主,甚之為純的石油(凝析油),有的會有天然氣伴生,但是如果開採的時間已經很長了,那麼開采出來的液體就會有石油,還會有注水井注入的水;而在構造邊界的井所開采出來的液體就會是石油加水,甚至全部是水,到了開採的後期,含水量將會更高。
此外,在石油開采中,由於開發井所在油田性質和在構造中位置的不同,還可能會有天然氣、CO2或H2S等氣體同時產出,這種井對於安全的要求就相對要高的多了。

『陸』 原油的水分是什麼還有灰分!!

水分的存在會影響燃料油的凝點,隨著含水量的增加,燃料油的凝點逐漸上升。此外,水分還會影響燃料機械的燃燒性能,可能會造成爐膛熄火、停爐等事故。
灰分是燃燒後剩餘不能燃燒的部分,特別是催化裂化循環油和油漿滲入燃料油後,硅鋁催化劑粉末會使泵、閥磨損加速。另外,灰分還會覆蓋在鍋爐受熱面上,使傳熱性變壞。

『柒』 油、氣的「孿生兄弟」—油田水是什麼

人們非常熟悉江河湖海中流淌的水,對淺層地下水的開采利用也有所了解,但什麼是油田水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原來在油田裡油氣和水同時儲存在地下岩層里,油田內的地下水通常稱為油田水。那麼,在一個油田內,油、氣、水是怎樣分布的呢?
在地下一個油藏里,由於重力分異作用的緣故,油田水中的氣體會因比重輕而位於上方,油處於中間,而水最重當然只能在最下面。
油田水與鄉村打井開採的淺層水可不一樣,其來源要復雜得多。除了包含一部分大氣滲入水以外,油田水主要來自地層沉積時留下來的沉積水以及來自地殼深處的深層水。沉積有機質在生成烴類的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水,所以,它是油、氣的「孿生兄弟」,這些地下水混合在一塊就成為油田水。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油田水經歷了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生物化學作用,不斷地改變著水中各種離子的組成,例如,硫酸鹽被還原成有臭雞蛋氣味的硫化氫,碳酸根離子(HCO-3、CO2-3)明顯增加,鐵質也多被氧化成FeSO4。如果你要品嘗油田水的味道,那可沒有礦泉水那麼爽口清新,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地下水因變質作用,濃縮程度高,礦物質多(即礦化度高),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從周圍岩石,特別是膏鹽岩、碳酸鹽岩中不斷地溶解各種礦物,因而在油田水組成中常見有Na+、K+、Ca2+、Mg2+和Cl-、SO2-4、HCO-3等鹼性或酸性離子,通常也還能見到烴類、酚和有機酸等有機化合物。
不同地區油田水的類型通常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們根據大陸地層水中Na+/Cl-、(Na+-Cl-)/SO2-4、(Cl--Na+)/Mg2+等的含量比值,將油田水劃分為硫酸鈉型水(Na2SO4)、重碳酸鈉型水(NaHCO3)、氯化鎂型水(MgCl2)和氯化鈣型水(CaCl2)四種。油田水一般以氯化鈣型水最多,也有重碳酸鈉型水,而含硫酸鈉型水的地區基本沒有石油分布。根據油田水型與油氣分布的這種相關性,人們在勘探之初要分析各盆地中的水型及其狀態(停滯狀態或交替狀態),來確定含油氣可能性大的地區。可想而知,那些處於水交替帶的地區是不利於石油和天然氣保存的。

『捌』 石油產品中含水有什麼危害

原油中含水會增大運輸量,更重要的是更原油加工帶來困難,增加了常減壓蒸餾裝置的能耗。
測出油品中的水分,可根據其含量的多少,確定脫水的方法,以防止造成以下危害:如石油產品中的水分蒸發時要吸收熱量,會使發熱量降低;輕質石油中的水分會使燃燒過程惡化,並能將溶解的鹽帶入氣缸內,生成積炭,增加氣缸的磨損;在低溫情況下,燃料中的水會結冰,堵塞燃料導管和濾清器,阻礙發電機燃料系統的燃料供給;石油產品中有水會加速油品的氧化生膠;潤滑油中有水時不但會引起發動機零件的腐蝕,而且水和高於100℃的金屬零件接觸時會變成水蒸氣,破壞潤滑油膜。輕質油品密度小,黏度小,油水容易分離。而重質油品則相反,不易分離。進入常減壓蒸餾裝置的原油要求含水量不大於0.2%~0.5%;成品油的規格標准要求汽油、煤油不含水,輕柴油水分含量不大於痕跡;重柴油水分含量不大於0.5%~1.5%;各種潤滑油、燃料油都有相應的控制指標。
山東盛康SCKF107型微量水分測定儀採用經典理論——卡爾•菲休微庫侖電量法。依據電解定律反應的水分子數同電荷數成正比,儀器檢測參加反應電荷數(庫侖)自動換算成對應的水分子數,因此此方法測試精度極高,測試成本極低,具有其他測試方法不可替代的優勢;能可靠的對液體、氣體、固體樣品進行微量水分的測定。該儀器以棒圖形式顯示測量電極信號,直觀指示電解液的含水量,實時描繪電解速度對時間的變化曲線。具有高靈敏度、高精度、高再現性,低功耗節能設計等特點,可內置蓄電池用於便攜測量,廣泛適用於石油、化工、電力、制葯、商檢、科研、環保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