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是石油風險
擴展閱讀
賣東西成本價什麼意思 2025-07-03 22:47:15
愛心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2025-07-03 22:41:50
變動營業成本是什麼 2025-07-03 22:40:41

什麼是石油風險

發布時間: 2023-04-16 17:27:58

中石油社會安全風險等級分為

低,中,高,極高風險。中石油風險涉及到衛生、安全、勞動保陪圓護、土壤、水土保持、土壤、肥料綜合、石油勘探、開發、集攜亂敬輸設備綜合,分為低,中,高,極高風險,其中低分險為藍辯慎色,中風險為黃色。高風險為橙色,高風險為紅色。

㈡ 炒原油風險大嗎

看情況;任何投資都有風險。
風險是客觀存在且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風險,所以只能盡量把風險降到最低,而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要想降低現貨原油的風險,就要渣空意識到並認識到風險的存在,用派梁皮最好的方法降低現貨白銀的風險。
炒原油主要有幾個風險:
1、價格波動風險,原油市場多變,價格上下波動,這也是石油投資的風險。
2、操作風險投資者的操作風險主要來自於非理性的投資理念和操作方法,主要表現在,沒有正確分析基本面和技術面,盲目入市,逆市而動;開倉時不明確盈利目標和止損價格,導致無法在關鍵價位有效平倉,以保證收益或減少損失。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交易者難以及時完成交易的風塵差險。

㈢ 石油的危險等級是按什麼劃分的

石油的危險等級是按閃點劃分的。石油產品以其閃點作為著火危險等級的分級標磨洞准。例溶劑油、汽油、原油等閃點小於28,屬1級,煤油類閃點位於28~45,屬2級,柴油、重油類閃點位於45~125,屬3級瞎缺枯,潤滑油、脂類閃點大於120,屬4級。扮好

㈣ 石油的風險有那些,舉個例子

只要有投資活動,就必然存在相關風險,這一點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石油期貨投資項目是當前國際上熱門的投資方式,對其風險性的識別和防控是進行該項投資的重點內容。
在我國的石油經濟界中,一般會把石油項目的風險分為地質、技術(含工程)、經濟(含市場)和政治四大類。但是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不同,風險因素及其影響程度也備不相同,不能一概論之。
1.地質風險因素。具體表現為構造特徵(斷層、圈閉等)、儲層特徵(層序、諷積相、夾層、裂縫分布等)、油藏特徵(溫度壓力、液體性質、水體能量等)、滲液物理特徵、溫度壓力系統、油氣水性質、產出注入能力、生產特徵等。
由於石油是深埋在地下幾千米的,它的生成、運移、儲存以及開采等流程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據統計數據表明,國際上公認的找油成功率一般在25%左右,石油勘探風險在70%~80%。
2.技術風險因素。具體表現為開發方式的選擇、鑽井工程方案、採油工程設計和地面建設工藝流程的設置等。
3.經濟風險因素。包括市場供求關系、價格、利率、匯率變化等。
4.政治風險因素。如社會環境、經濟政策、國家政局、戰爭等。
石油期貨的投資風險取決於石油本身的不確定因素。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學會進行風險分析才是重中之重。目前較常用的風險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種: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
1.盈虧平衡分析。盈虧平衡分析是研究石油項目投產後,以利潤為零時產量的收入與費用支出的平衡為基礎,測算項目的生產負荷狀況,分析項目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度量項目抗風險能力。項目的盈虧平衡點越低,說明項目適應市場變化能力越強,抗風險的能力越大,虧損的風險性越小。
2.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預測和分析項目不確定變數因素發生變動而導致項目經濟評價g標發生變動的靈敏程度,從中找出敏感因素,並確定其影響程度與影響正負方向,進而制定控制負影響敏感因素的對策,確保項目經濟與決策的總體安全。其作用是為了提高對項目經濟效果評價的淮確性和可靠性,一般來說,項目相關因素的不確定性是項目具有風險性的根源,敏感性強的因素的不確定性給項目帶來的風險大。
3.概率分析。風險分析常用的 較成熟的方法是概率分析。概率分析又分為客觀概率和主觀概率分析。
石油期貨的投資風險大小由石油本身的特質直接決定,要想在石油期貨投資中獲利,對其投資風險的意識和分析必不可少。

㈤ 什麼是石油安全

石油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及時、足量、經濟地獲取石油供應,以保障社會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持續、協調發展的能力和狀態。

由此可見,石油安全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有一定的范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首先,石油安全屬於國家經濟安全范疇,其內涵是由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目標決定的。不同的國家,其經濟戰略安全核心的內涵不同,如石油凈出口國的經濟安全戰略核心是確保生產出來的石油能夠以合理的價格銷售,而石油凈進口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是確保石油供應的安全。

其次,石油安全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復合范疇,可包括石油的供應安全、消費安全、生產安全、產業安全、使用安全乃至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等眾多層面,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個層面。但通常意義上石油安全是指從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角度考慮的石油供應安全。

再次,影響石油安全的因素極其復雜,包括資源、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方面。這些因素的變化,有些是可控的、常態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態的。

石油的非一般商品屬性,導致了其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防安全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油氣資源的非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過快增長的需求量,以及偶然發生的政治事件、突發的戰爭,常常促使石油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甚至引發石油危機。

石油供應凈中斷日期持續時間(月)平均總供應量下降量(百萬桶/日)中斷原因1951.03—1954.10440.71951年5月1日伊朗油田國有化,隨後幾個月阿巴丹地區發生動亂和罷工1956.11—1957.0342.0蘇伊士戰爭1966.12—1967.0330.7敘利亞過境費爭端1967.06—1967.0822.0「六日戰爭」1970.05—1971.0191.3利比亞價格爭端1971.04—1971.0850.6阿爾及利亞—法國國有化斗爭1973.03—1973.0520.5黎巴嫩動亂使運輸設施遭嚴重破壞1973.10—1974.0362.6阿以戰爭,阿拉伯石油禁運1976.04—1976.0520.3黎巴嫩內戰,向伊拉克的出口受到影響1977.0510.7沙特油田受到破壞1978.11—1979.0463.5伊朗革命1980.10—1980.1233.3兩伊戰爭1990.08—1990.103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風暴1999.04—2000.03123.3OPEC(伊拉克除外)為提高價格而削減產量

石油供應中斷的歷史記錄

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發生了數次重大的石油供應中斷、市場激烈波動的事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對那些石油進口依賴程度高的國家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經濟的大動盪。

其中,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是兩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阿拉伯國家發動了石油禁運。由於美國對以色列在軍事政治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由於缺少1.16億噸標准煤能源,生產損失930億美元;日本缺少0.6億噸標准煤能源,生產損失485億美元。據美國經濟學家研究,該次石油危機不但終結了美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態勢,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也使得歐洲及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2.5%和7%。

1979—1981年,爆發了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得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飛漲到34美元。伊朗國內革命、兩伊戰爭的爆發,對該地區石油供應能力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上漲了近3倍。這次石油危機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這次石油危機中下降了3%。

此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了海灣戰爭。當時國際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內從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石油危機的產生,使人們一直憂慮的礦產資源的消耗可能造成枯竭的問題變成了礦產資源的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問題,其實質都是必將導致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變得脆弱。石油危機不僅是個石油供應量的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軍事問題和政治問題。由於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的需要,各國開始研究和重視保障石油安全問題。

因此,對於石油需求國而言,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石油,能夠保持長期以合理的價格,持續、充足、穩定的供應。事實上,各石油需求國早已視「石油供應安全」為其最為核心的能源戰略目標。

影響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種多樣且互相關聯的,主要可以分為:資源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運輸因素和軍事因素等。

資源因素 資源因素是影響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資源豐富的國家,石油安全性高,反之則低。但是,由於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石油資源又是可全球配置的資源,因此,完全自給自足的石油資源供應既不現實也不一定最優,因為進口的風險成本也可能低於完全自給自足所增加的成本。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石油安全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對石油資源的需求變化,進而影響到國內外石油市場,而且還表現在能否有充足的外匯支持進口,並抵禦石油市場的價格上漲;另外,經濟因素還決定著石油是否會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代替。

技術因素 石油行業是技術性極強的行業。技術進步可以降低邊際開采成本,增加石油資源的勘探能力,增加石油可供量。新型能源開發與利用上的重大技術進步將使資源替代成為可能,從而緩解石油安全的緊張狀況。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石油安全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石油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惡化造成對石油安全供應的影響;二是石油出口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對石油安全供應的影響;三是地緣政治影響石油進口國國家間、出口國國家間和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的關系。

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對石油安全的影響極大,主要表現在國家政府所制定的有關石油資源開發、利用、進出口、消費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上。

運輸因素 在石油生產與消費市場錯位及進口石油比重較大的情況下,運輸狀況是石油安全的瓶頸環節,它與運輸距離、運輸線的安全狀況、運輸方式以及進口國對資源運輸線保衛能力的強弱有關。

軍事因素 軍事因素對石油安全的作用包括對石油運輸安全的保障能力、對重要海峽的控制能力和對主要資源產地的軍事干預能力等方面。

㈥ 「石油危機」指的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以來,阿拉伯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採取了減產、禁運、提價、國有化等措施,使這些國家出現了以石油為主的能源供不應求,並由此造成了經濟混亂和社會動盪,所以被稱為「石油危機」。

㈦ 石油市場系統風險因素分析

國際油價波動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使得油價呈現復雜性運動,同時這些因素也是石油市場系統風險的主要來源。我們將從影響油價波動的幾個主要方面來闡述它們對油價的風險作用。

4.2.1.1 市場需求

近些年來由於國際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導致國際石油市場需求總體上持續上升,這給油價迅猛上揚產生了長期的巨大的支撐。從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震盪上漲,2008年初突破100美元/桶,並一路保持,到2008年7月中旬沖高至147美元/桶的歷史紀錄。2008年7月中旬開始,持續整個下半年,有關國際經濟發展放緩、石油需求增速降低,甚至絕對下挫的預期屢屢出現,導致國際油價震盪下滑,從歷史最高點跌破2008年底的30美元/桶。

展望未來,由於新興經濟體發展勢頭仍然強勁,石油需求增長仍存在動力(圖4.1),而石油替代能源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陰影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石油需求風險將是國際石油市場的長期壓力。

圖4.1 國際石油消費量增長態勢

(據EIA)

4.2.1.2 市場供應

國際經濟發展帶動石油需求不斷走高,而石油市場供應能力增長緩慢,調整空間有限。尤其是自2003年以來,作為國際石油供應市場主力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剩餘產能由維持在200萬桶/天左右躍升至2009年的433萬桶/天,並預計在2010年和2011年超過500萬桶/天。給石油市場交易者尤其是對沖基金提供了很多炒作的題材,如地緣政治、颶風影響、軍事沖突等,都通過石油供應情況影響油價的波動,給保證石油投資者的收益帶來了明顯的不確定性。

2007年,OPEC國家石油產量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3%,非OPEC國家佔57%。由近幾年的世界石油產量增速發現,OPEC國家最近幾年的產量增長緩慢,增速不斷下挫,2007年甚至出現同比減產1.2%的跡象(圖4.2)。

圖4.2 世界石油產量增速比較

(據BP統計報告,2008)

如圖4.3所示,到2009年,根據美國EIA在2008年8月公布的SEO預測報告,OPEC的石油產量將降至3160萬桶/天;而OPEC的整體生產能力會呈現上升勢頭,結果導致O PEC剩餘產能在2009年將有所上揚,達到433萬桶/天。但是,相對高位平穩增長的石油需求,剩餘產能的力量顯得很薄弱,國際石油市場還將長期維持脆弱的平衡態勢(圖4.4)。

圖4.3 0PEC剩餘產能

(據EIA)

圖4.4 世界石油產量和消費量

(據BP統計報告,2009)

此外,未來石油資源地質條件越來越嚴峻,而石油開發的技術創新進展緩慢、開采成本提高明顯,造成顯著提高石油供應能力的願望短期內難以達成,國際石油市場還將長期承受供應方面的風險。

4.2.1.3 投機沖擊

回顧上一輪油價上漲,最突出的特點是投機資金大肆炒作。2007年,美國股市和樓市受次貸危機影響陷入持續低迷,作為國際原油期貨交易貨幣的美元不斷貶值,大量投機資金轉入商品期貨市場,導致全球商品期貨價格全面大幅上漲,其中以原油價格首當其沖。

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和剩餘產能的不足是投機資金炒作油價的主要理由。當人們預期剩餘產能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增長時,大家都會做多油價,用套期保值迴避油價高漲的風險,這樣油價自然就上漲了。2008年6月份,來自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報告顯示,當時囤積在期貨市場中的資金高達2600億美元,而2003年這個數字僅是它的1/20。這其中,純投機的資金比例佔71%。

如圖4.5所示,從石油期貨持倉量角度看,在美國NYMEX交易所,2003年,石油期貨總持倉量為54.2萬手/天;此後,持倉量持續上揚,到2007年,總持倉量達138.1萬手/天,增長1.5倍,年均增長率為23.1%。在此期間,NY M EX 原油期貨價格震盪上揚,連創歷史新高,由2003年的31.0美元/桶上升至2007年的88.9美元/桶,增長1.9倍,年均增長率達到30.2%。2008年,更是出現了140.97美元/桶的歷史高價。

圖4.5 NYMEX油價與未平倉合約數

(據EIA和CFTC)

根據CFTC提供的歷史數據,NYMEX交易所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如圖4.6所示。我們發現,一方面,在NYMEX石油期貨市場上,盡管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仍然高於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但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正在不斷收縮,而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持續上揚,使得它們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可見,近些年來,投機力量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跡象明顯;另一方面,油價與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的總體趨勢負向相關,而與非商業交易商的持倉比例的總體趨勢正向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03年以來的油價上揚中,投機交易活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支撐。

圖4.6 NYMEX交易所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持倉比例

(據EIA和CFTC)

在石油期貨市場,投機商的交易分為頭寸投機和套利投機(指跨期套利)。從頭寸投機交易情況看,近幾年來,一般而言,多頭與油價呈現正相關,而空頭往往與油價呈現負相關關系。總體而言,多頭和空頭都在震盪上行,與油價保持一致態勢(圖4.7)。

圖4.7 國際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的頭寸

(據EIA和CFTC)

從油價與套利投機交易的關系發現,套利持倉量與油價咬合緊密,步調相當一致。近幾年,兩者都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圖4.8)。

圖4.8 油價與非商業交易商的套利持倉情況

(據EIA和CFTC)

4.2.1.4 匯率影響

國際石油交易主要以美元計價和結算,因此美元匯率波動對油價起伏存在顯著的影響。為考察國際石油市場與美元匯率市場交易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採用名義價格,即市場交易價格。

從市場交易的角度看,國際石油市場方面,WTI油價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最主要代表之一。我們採用WTI原油現貨日價格數據,單位是美元/桶,來源於EIA。美元匯率市場方面,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交易是美元匯率交易乃至整個國際匯率交易的最大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選取歐元對美元名義即期匯率作為研究對象,該匯率也是日數據,來源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即美聯儲)。

考慮到2005年夏天以來國際油價波動受地緣政治和游資投機炒作等非市場性因素影響巨大,因此為了盡量避開非市場因素的干擾,更准確地從市場角度定量分析油價波動和美元匯率起伏的互動關系,我們選擇區間2000年1月4日到2005年5月31日共1342個樣本,價格走勢如圖4.9所示。

圖4.9 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走勢

(據EIA和美聯儲)

總體而言,2000年至2002年,油價整體下挫,美元持續升值;而2002年以來,情況出現轉變,油價持續攀升,美元一路貶值,可見,國際油價與美元匯率之間基本上具有一致的走勢,相關性較強,相關系數為0.78。

為了進一步計算歐元對美元匯率對油價的沖擊,分別以美元和歐元計價,計算了2000年初至2008年6月底的WTI國際油價(圖4.10)。結果顯示,如果油價以歐元計價,自2003年以來,整體應該下挫。可見,這些年美元持續貶值對油價高升具有明顯的助推力。

圖4.10 油價與美元匯率的關系

(據EIA和美聯儲)

4.2.1.5 石油市場重大突發事件

國際石油市場上重大事件往往會影響石油供需,進而引起油價波動,因此分析國際油價的波動規律及市場風險時,重大事件的考慮不容忽視。自197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重大事件如圖4.11所示,圖中油價為名義價格,具體事件情況請見附錄。

圖4.11 國際石油市場自1970年以來的重大事件

(據EIA)

㈧ 中石油社會安全風險等級分為

中石油社會安全風險等級分為重要、較大、一般和 低風險,分別對應紅、橙、黃、藍四種顏色。

其實所謂的安全風險是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後果嚴重性的的組合,而通過對可能性和後果嚴重性的預估,將安全風險劃分為四個等級。

中石油六大隱患如下:①安全事故次生災害 ②危化品泄漏答歷 ③油氣泄漏污染④放射源火工品散失 ⑤環境蠢舉模違法 ⑥三廢排放。

中石油安全8大風險:①勘探開發 ②煉油化工 ③大型儲庫 ④油氣管道⑤海上作業 ⑥油氣銷售 ⑦交通運輸 ⑧重大自然災害。

㈨ 陸上石油的主要風險是

地球環境。陸上石油勘探開發環境風險,包括污染物質排放風險、突發事故風險、開采工藝風險、生態破壞風險、地質環境風險,總結就會地質環境。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

㈩ 我國石油進口結構風險很大,對我國經濟發展成了潛在威脅,原因是什麼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每年進口石油的數量越來越大,石油價格風險問題逐漸顯現。石油進口價格的變化是產生石油進口價格風險的主要原因,而石油進口價格風險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也是廣泛而深刻的。為了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能源保障,本文從石油進口價格風險的形成原因著手,討論了石油價格上漲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並提出了控制石油價格風險的措施。
關鍵詞:石油進口;價格風險;影響因素;國民經濟;措施
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石油經濟全球化已成為時代的潮流。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我國石油進口量逐年上升。我國現在正處在工業化中期,如果按照GDP每年增長6%--8%,那麼,石油需求量將以每年4%增長,而國內石油產量的增長只有2%,這中間存在著巨大的供需矛盾。
據有關分析,2006年中國進口1.92億噸石油,到2010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在2.5億噸以上,變幻不定的國際油價對石油進口成本將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研究分析石油進口價格風險的產生原因,提出控制風險的措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1石油進口價格風險及其產生原因
所謂石油進口價格風險是指因石油進口價格的波動給生產者或消費等各方面所帶來的收益的不確定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石油需求量的增加,石油進口量也大幅度提高,外貿依存度的增大,我國石油進口面臨的價格風險也隨之增加。石油價格的持續走高,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產生石油進口價格風險的主要原因是石油進口價格的變化所引起的。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石油作為一種商品,其價格受到價值規律的作用,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從供求關繫上看,以發達國家的需求為主體,供求關系的變化大體上隨發達國家的需求變化而變化,從供給方面看,基本上以OPEC為主體。
其次,石油作為一種稀缺的自然資源,其價格受到資源量和可采儲量的影響。石油的價格是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按照當時預計的石油儲量,參照某一參照物進行定價。2000年以來,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所定的「價格帶」是在22-28美元。從消費國一方看,美國曾表示希望價格在20-25美元,德國的經濟部長曾說過能接受30美元的石油。
再次,石油資源的控制主體之間目標的不同造成的矛盾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國家擁有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其主要的目標就是獲得盡可能大的財政收入,並維護國家的安全。大產量、低油價並不意味著財政收入的最大化,因此提倡相對較高的石油價格。而私人公司擁有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其主要目標就是使本身的利潤最大化,因此,實施大產量、低油價策略是這些私人公司首選。兩股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對石油價格造成了影響。
再次,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各國政府都對石油市場實施了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干預。一般的說,國際石油貿易中,不同的石油種類其價格是不同的,而同一種石油在不同的時間,其價格也是不同的,這是石油作為一種市場商品的正常現象。還有一種特殊現象是同一種石油在同一個時間買給不同的國家其價格也不相同,造成這種同油不同價的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在與各國政府主動或被動的對市場進行政策干預所造成的。
最後,國際上的游資、基金對石油市場的投機行為也是影響石油價格的因素。應該注意到的是,國際石油貿易市場上的投機行為並不能左右石油價格漲或跌,只是對石油價格的變化起到催化劑的作用,加大石油價格的變化幅度,使國際石油貿易市場更加混亂。
2石油進口價格風險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我國是石油凈進口國,因此,我們說的石油價格風險通常指油價過高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石油價格的變化導致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和習慣的變化。過高的石油價格將導致消費者對交通工具、房產、旅遊、以及一些生活必須的石化產品的重新選擇,抑制消費水平。汽車消費是最典型的例子。過高的石油價格將會導致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的持幣觀望或降低消費水平,造成整個汽車市場的萎縮。過高的油價還會影響的到房產消費者對於房產位置的考慮,減少整個房產業的消費量。同樣,由於石油價格過高,造成旅遊業的成本增大,也會造成消費總量的下降。
石油價格的變化導致企業投資的利潤空間小,成本上升。原油進口價格上升,直接造成國內原油、油價格的變化導致企業投資的利潤空間小,成本上升。原油進口價格上升,直接造成國內原油、成品油價格上漲,給以石油為能源、原材料的相關行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面對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的同時也面臨著消費需求減少,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而不能向下游企業或最終消費者轉嫁,更不可能向國外轉嫁,這就必然使企業利潤減少,從而打擊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削減投資,全社會的經濟活力也會因此而減弱。
石油價格的上漲將會影響到外匯支出的增加,減少貿易順差。我國作為石油凈進口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在進行非以貨易貨石油貿易時通常都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因此,石油價格的上漲將會多支出相當大一部分的外匯。國際油價上升引發的國際經濟增長的減速及進口成本的上升,將增大我國經濟的運行成本,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貿易順差明顯縮小。
石油價格的上漲加重通貨膨脹的壓力。石油價格上漲後的一段時期,由於延遲性作用,漲價的信號不會相當的明顯,但對整個的社會經濟來來說必然會是遷一發而動全身的結果,通貨膨脹的信號始終會出現的。2007年居民消費指數(CPI)的大幅度上漲就是前些年石油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成本上漲傳遞到消費者物價那一部分。由於近幾年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所以應該說07年的通貨膨脹影響被低估。但是通貨膨脹的壓力依然存在,形成強烈的通貨膨脹預期。一旦經濟發展的勢頭減緩或油價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壓力爆發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