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的本科專業
常州大學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創辦於1986年,是全國繼石油大學、撫順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院及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之後第五個油氣儲運學科,迄今已有二十年的辦學經歷,是江蘇省唯一設置油氣儲運本科專業的高校。本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省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擁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油氣儲運工程等二級學科碩士點。
畢業生會向石油、天然氣及成品油儲存運輸的工藝設計及生產管理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的方向發展。可從事城市燃氣供應、油品銷售、油氣管線的設計與管理、油庫的設計與管理、煉油廠及油田油氣的儲存與運輸、城市管網規劃、管道及油庫的建築安裝等工作,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就業單位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世界500強石油巨頭。
專業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校級獎學金、中石化英才獎學金、揚子巴斯夫獎學金、忠勤助困金、綜研化學獎學金、翟健棟博士獎學金、惠明勵志獎學金、常州福彩助學金、海企倉儲獎學金和唐荊川愛國興學獎助金等各類獎助學金12種。歷屆學生獲得了包括全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全國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和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等在內的眾多國家級獎項。 石油工程專頃差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專業,擁有江蘇省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本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了解油田生產現場,受到石油工程師基礎訓練,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吃苦耐勞的高等工程應用型技術亮乎派人才。畢業生就業領域包括陸地和海洋鑽井工程、試油、油氣開采、井下作業、鑽井及工藝設計、頁岩氣和煤層氣開發、地熱開發等工作。主要工作崗位包括:鑽井工程師、鑽井監督工程師、油氣開采工程師和油田化學工程師等。 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擁有江蘇省有機廢棄物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主要培養從事熱力系統(熱力發電系統、熱電聯產供熱系統、空調製冷系統)和熱力設備(鍋爐、汽輪機、換熱器、泵與風機、空調器、製冷機)的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行和管理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學生畢業後可到相關的研究所、設計院、火力發電廠、供冷供熱站和相關的製造企業從事研究、設計、製造、安裝、運行管理及檢修、銷售及節能減排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敬賀程專業的學習任務是通過採暖通風、空調製冷、除塵凈化、水氣電供應等建築室內設備或系統,採用合理的工程手段,為建築物創造適宜的室內環境。將學習製冷源工程(包括地源熱泵、冰蓄冷、太陽能熱利用)、暖通空調工程(低溫地板輻射、中央空調)、水電氣供應輸配技術(建築給排水、建築電氣和燃氣輸配)、除塵凈化(通風除塵和潔凈室)節能技術(建築與建築設備節能、流動機械與換熱器節能)等專業理論與先進的工程技術。
畢業後可以從事專業領域各類設備與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工作以及節能技術服務工作。
『貳』 中石油需要什麼專業!
主幹課程:技術經濟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工程力學、計算機程序設計、流體力學、滲流力學、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學、鑽采新技術等。
1、石油工程專業:培養具備工程基礎理論和石油工程專業知識,能在石油工程領域從事油氣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儲層評價等方面的工程設計、工程施工與管理、應用研究與科技開發等方面工作,獲得石油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
2、地質工程專業:是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制約關系,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並分析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的一門科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
3、石油與天然氣專業:石油與天然氣專業是培養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所屬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儲運工程中科技攻關、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施工、工程規劃與管理的高層次人才。
4、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是研究油氣和城市燃氣儲存、運輸及管理的一門交叉性高新技術學科。油氣儲運工程是連接油氣生產、加工、分配、銷售諸環節的紐帶,它主要包括油氣田集輸、長距離輸送管道、儲存與裝卸及城市輸配系統等。
5、石油工程(鑽井方向)專業:主幹學科是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修業四年。本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學、鑽井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石油鑽井、資源勘查、水文鑽井、天然氣及工程勘查等單位從事各類評價、管理、設計、施工與監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常州石油學院有什麼專業擴展閱讀
一、開設院校
【北京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河北省】燕山大學、華北理工大學
【遼寧省】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黑龍江省】東北石油大學、哈爾濱石油學院
【江蘇省】常州大學
【山東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河南省】河南科技學院
【湖北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大學
【廣東省】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重慶市】重慶科技學院
【四川省】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
【陝西省】西安石油大學、延安大學、榆林學院
二、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地質學、計算機科學及與石油工程有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應用數學、地質學方法及系統的力學理論進行油氣田開發設計的基本能力;
3.具有應用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油氣鑽采工程設計的基本能力;
4.具有一般鑽采工具和設備部件機械設計的初步能力;
5.具有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石油工程實際問題、進行技術革新和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6.具有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經濟知識進行石油工程生產、經營與管理的初步能力。
『叄』 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的介紹:
現有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輕化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能源化學工程五個本科專業以及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二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化學工程與工藝是國家特色專業迅羨,應用化學是江蘇省品牌專業。化學工藝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應用化學(精細化工)是中石化重點學科,擁有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即江蘇省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基礎化學化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江蘇談昌山省現代基礎化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實驗設備儀器先進,實驗場所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金額2500餘萬元。擁有500M核磁共振、電鏡、X-粉末衍射儀、X-單晶衍射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ICP)、色質聯用、色紅聯用、超臨界萃取、分子蒸餾等一批先進的分析測試儀器,以及DCS控制流體流動-輸送機械-傳熱綜合實驗平台、DCS控制填料精餾塔、可視化中試規模有機合成裝置等40餘套自主研發的具有多功能化、集成化、自動化和中試規模等特點的實驗裝置和綜合實驗實訓平台。
通過幾十年的建設,學院已形成了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學歷層次結構高、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全院現有專任教師90餘人,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副高以上技術職稱的教師70餘人(其中教授31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50餘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達90%,青年教師中研究生學歷達100%。化學工藝和應用化學學科兩個梯隊是江蘇省含中優秀學科梯隊,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團隊和現代基礎化工實驗教學團隊是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全院在校本科學生1200餘人,碩士生480人。
教師具有較強的自主開發與科技創新能力。承擔省部級以上、國際合作項目數百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餘項;科研到款數千萬元;發明專利50餘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0餘篇;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數十項,其中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肆』 常州大學專業有哪些
常州大學專業如下:
常州大學原江蘇工業學院,也就是以前的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其理工類專業較強。師資力量比較強的多數都在理工科,例如:
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油氣儲運遲廳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常州大學有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西班牙語、日語、物流管理、法學、園林、公共事業管理、漢語言文學、金融學、護理學、商務英語、車輛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等專業等等。
學校始建於1978年,原名為南京化工學院無錫分院、常州分院,是省屬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定名為江蘇碼旁隱化工學院;2000年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啟襲管理體制;2001年江蘇省商業技工學校並入;2002年更名為江蘇工業學院;201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常州大學。
『伍』 常州大學石油化工院系有哪些專業
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輕化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能源化學工程五個本科專業
『陸』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有哪些專業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全國排搜凳晌名第一,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
一級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
二級學科:海洋油氣工程
博士後流動站: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博粗脊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專業: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海洋油氣工程
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專世鋒業: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
『柒』 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的碩士點介紹
1、學位點總體概況
化學工藝碩士學位點2004年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批准,是學校首批五個碩士學位點之一。學位點依託化學工藝省級重點學科的建設,擁有省級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實驗室、省級化學化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現代化工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石油化工工程中心和乙級設計資質的江工設計研究院。學科在精細化學品綠色合作技術、現代油品加工技術、納米功能材料研究及應用、有機氯產品的反應精餾技術開發、生物柴油的研究與產業化等方面形成了顯著的特色。
2、主要研究方向
化學工藝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精細石油化工產品與工藝開發、化工過程分析與設計。
3、學科隊伍情況
學科隊伍為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 16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鏈襲1人,江蘇省 「333工程」培養人選2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人。
4、科研條件與科研成果
學科擁有超導核磁共振儀、掃描電子顯微鏡、X-單晶衍射儀、X-粉末衍射儀、色紅聯用、色質聯用等一批現代分析儀器和分子蒸餾裝置、超臨界萃取裝置、二十四通閥控制模擬移動床、固定床連續反應器等一大批先進科研裝備。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江蘇省攻關項目2項、其它省級項目37項、橫向項目40多項,「工業生物催化關鍵技術及在食品添加劑製造中的應用」、「年產500噸納米TiO2低溫晶化、高分散生產線的研製和原位表面處理工藝」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油催化裂化柴油非加氫精製技術」、蘋果酸聯合生產工藝」等3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論文和專著教材。
5、人才培養
化學工藝碩士學位點截止2010年已招收了六屆碩士生,合計323名,其中有三屆共計182名學生畢業並獲得了研究生學位。 1、學位點總體概況
工業催化碩士學位點2006年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批准。學位點依託化學工藝省級重點學科、江蘇省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實驗室及江蘇工業學院石油化工工程中心,擁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國家特色專業。
學位點在苯酚烷基化的離子交換樹脂催化劑合成與應用研究、烯烴水合用耐高溫離子交換樹脂催化劑合成與應用研究、苯加氫的納米負載型加氫催化劑研究、低碳烷烴氧化制醛、酮的新型氧化催化劑研究、難降解處理有機中間體廢水的生物催化劑研製與應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2、主要研究方向
工業催化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功能聚合物催化材料及應用研究、石油化工新型催化材料及催化反應工藝、轉基因與酶催化。
3、學科隊伍情況
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省科技創新團隊,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 15人,及若干名中級職稱的科研骨幹,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江蘇省 「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人。
4、科研條件與科研成果
學位點在催化劑表徵、催化劑評價、催化合成工藝研究、化合物結構分析等方面擁有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
學位點科研經費充足,科研成果豐富。承擔了一批國家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973預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迅胡、省部級科技攻關及開發項目及企業委託開發項目。 「苯酚烷基化清潔催化技術及工業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學科共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三等獎 3項,取得一大批發明專利、學術論文及專著成果。
5、人才培養
工業催化碩士學位點截止2010年已招收三屆研究生,共計25名。 1、學位點總體概況
化學工程碩士學位點2006年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批准。學位點依託省級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實畝喚攔驗室、省級化學化工實驗示範中心、省級現代化工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化學工程與工藝國家特色專業。
學位點在膜分離過程研究、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化工過程熱力學分析與過程開發、特殊精餾、熔融結晶及精餾—結晶耦合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等方面具有特色,2004年與Karlsruhe University聯合申報的「採用膜技術處理飲用水和工業用水項目」獲得歐盟40萬歐元資助。
2、主要研究方向
化學工程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傳質與新型分離技術、反應動力學與反應工程研究。
3、學科隊伍情況
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現有教授6人、副教授 14人,博士6人,其中江蘇省 「333工程」培養人選1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人。
4、科研條件與科研成果
學位點擁有超導核磁共振儀、掃描電子顯微鏡、X-衍射儀、色紅聯用、色質聯用等一批現代分析儀器和計算機聯機在線連續塔設備(英國Armfield)、分子蒸餾裝置、超臨界萃取裝置等一批先進設備,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
學科研究經費充足,科研成果豐富。學科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石化及省級科技攻關、石化行業企業委託項目等均取得了良好業績,並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 項、三等獎2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專著、教材5部,並取得了一大批發明專利知識產權。
5、人才培養
化學工程碩士學位點截止2010年已招收三屆研究生,共計48名。 1、學位點總體概況
有機化學碩士學位點2006年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批准。有機化學學科依託部級重點學科(應用化學),擁有江蘇省精細石油化工重點實驗室、省級化學化工實驗示範中心、省級現代化工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日合作太洋電子化學所以及應用化學江蘇省品牌專業。
學位點在有機分子自組裝技術及分子器件研製、有機反應機理和量子化學計算模擬、化學感測器件的開發及應用研究及石油石化產品快速分析技術等方面具有特色。
本學科帶頭人孫小強教授、博導指導的博士生王樂勇教授, 在《Science》上(Science, Vol 304, Issue 5675, 1312-1314)發表了一種新穎的超分子化合物[8]-輪烷具有創造性,被同期《Science》的評論員評價為超分子器件合成研究中的標志化合物之一。
2、主要研究方向
有機化學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合成化學、有機分析化學、應用有機化學。
3、學科隊伍情況
學科擁有中石化優秀學科梯隊(應用化學),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 15人,博士7人,其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人,江蘇省 「333工程」培養人選1人,江蘇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人。
4、科研條件與科研成果
學位點擁有如500M核磁共振儀、300M核磁共振儀、掃描電子晶微鏡、原子力顯微鏡、X-粉未衍射儀、X-單晶衍射儀、等離子發射光譜儀、氣質聯用儀、氣紅聯用儀、液質聯用儀等一批現代分析儀器,為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本學科科研經費充足,科研成果豐富,承擔和完成了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葯物製造行業的企業合作項目。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st」、「Synth. Commun.」、「Talanta」等刊物上,並有一批科研成果轉化為發明專利及專有技術,出版了多部高質量的教材著作,來已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5、人才培養
有機化學碩士學位點截止2010年已招收三屆研究生,共計19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