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基地現狀怎麼樣了
擴展閱讀
大西北農產品在哪裡買 2025-07-08 04:46:07
如何編製成本差異計算表 2025-07-08 04:27:44

石油基地現狀怎麼樣了

發布時間: 2023-03-21 09:31:22

Ⅰ 油庫發展現狀2022

油庫是協調原油生產、原油加工、成品油供應及運輸的紐帶,是國家石油儲備和供應的基地,同時也是指用來接收、儲存和發放原油或原油產品的企業和單位,它對於保障國防和促進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油庫逐漸成為一國能源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一直以來,在成品油油庫市場中占據主導的是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隨著社會經營單位的成品油庫庫容也在持續增長,社會經營單位油庫規模佔全國的比例基本維持在40%左右水平,在當前成品油資源充裕的情況下,具有較強的市場操控能力。

Ⅱ 吐哈石油基地

土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50�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1995年年產原油221萬噸。
希望採納

Ⅲ 中國石油天然氣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的特點

一、石油供需矛盾加劇

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石化產品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成品油市場需求旺盛,煉廠開工率已達到90%,但供應仍然趨緊。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將達到2.6億噸,乙烯需求量將達到230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將達到9200萬噸,均比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屆時,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有40%左右需從國外進口。

二、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增高

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分別高達50%和60%;而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的數字更高,分別為65%和76%。根據國內有關分析和預測,21世紀前半葉,中國油氣特別是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下屬的國際能源小組委員會則預測,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風雲》力作聞名於世、現為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戰略能源研究與開發特別研究組主席的丹尼爾·耶金也十分關注亞洲新的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態勢。他說:「世界總體石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必須滿足來自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主導的需求增長。」盡管國內外有關的預測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對中國石油安全變化趨勢的估計卻是一致的:國內原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應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說,中國未來石油安全問題的出路在「海外」。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道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石油對外戰略或石油國際戰略。

三、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大,石油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和隱患

中國對海外能源運輸安全保障的能力嚴重不足。能源安全,說到底是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與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政治、軍事參與和控制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大,而對外軍事外交參與能力越小,則該國石油安全系數就越低,不安全的風險就越大。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國家參與和控制世界事務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軍在世界范圍自由行動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上政治軍事參與控制能力相應也較弱。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如圖2-4所示。

圖2-4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資料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圖2-5 我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地(資源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圖2-5),2004年從中東和非洲的石油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6%和29%。除此之外,從俄羅斯和中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分別有10%左右的進口量。其中,中東、非洲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盪的主要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頻頻發生。兩次伊拉克戰爭之後,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更易受制於人。2004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有超過七成是途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運抵國內,有90%的進口原油經海上運輸,一旦出現國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我國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嚴峻威脅。

四、缺乏良好的石油戰略儲備保障

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包括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儲備。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基地儲備量約是本國3個月的消費量。按照這樣的標准,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目前應儲備3750萬噸,10年後應儲備7500萬噸。而目前我國才剛剛著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五、由於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人為原因而造成的浪費,是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單位產值能耗來衡量,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不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遠低於同等發展程度國家。2000年,以當時的名義匯率計算,中國是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274噸標煤,是美國(364噸標煤)的3.5倍、歐盟(214噸標煤)的6倍、日本(131噸標煤)的9.7倍。我們的能耗指標甚至高於印度(889噸標煤)。除了由於技術水平低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而造成浪費之外,人為原因造成的浪費尤為讓人痛心。

六、國際政治、軍事因素威脅石油安全

我國的台灣問題、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可能使所處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在一定時期惡化,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戰略來看,美國供養著龐大的進攻性軍事力量,控制著全球16條最主要的海上航線,其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石油資源。對超級大國利用石油資源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能掉以輕心。今後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錯綜復雜,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直接對世界或區域石油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國際環境雖然有利於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加快發展,但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明確石油安全的戰略方針,並加以全面實施。

七、海外投資難度大

中國石油海外投資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過高,海外投資管理體制限制等幾個方面。

1.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

由於我國很多石油項目投資於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石油海外投資面臨戰爭、動亂、財產沒收、國有化、外匯管制等造成的風險,如中東戰爭。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有關海外投資保險的政策。為了防範這些政治風險,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海外投資政策性風險政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也開展了擔保業務。

2.資金不足制約海外投資發展

中國企業在海外開發的油田規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像蘇丹這樣比較成規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資,因而獲得的份額油和收益也比較少。同時,由於缺少資金,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貸款及開具保函等方面存在困難,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很好的項目。

3.投資成本過高

近年來,中國企業為了中標海外石油項目,普遍報價偏低,個別企業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投標,似乎一旦中標就意味著一切都成功了。但當他們履行完若干合同後,才發現經過激烈價格競爭到手的項目利潤實在太少,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油田的案例。1997年中石油出資35億美元,購買哈薩克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儲量,並計劃建設一條長3000千米的輸油管線,直通中國西部。公司中標以後,才發現項目投入資金太大,而依靠開采當地原油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巨額的支出,最後終因成本過高而被迫擱淺,使企業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4.海外投資管理體制制約海外石油投資事業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是對海外投資項目實行審批制度。在審批限額上,其主要內容是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及以上的海外投資項目,以及3000萬美元以上的海外再投資項目,需經過國家審批。在審批程序上,規定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兩道程序。上述審批制度是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目前,已經不適應海外投資項目時效性強和投資強度高的特點。從投資限額看,100萬美元的項目多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招標的突出特點是時效性強,如果因為審批來不及參與招投標,可能會貽誤時機。

另外,在外匯管理方面,由於中國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海外投資企業的用匯額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八、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

國際油價高漲,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使得我國石油安全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中遭受極大風險。

1.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會抑制經濟增速,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油價將會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抑制經濟活力,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因而將會增大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國際油價上漲,會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2009年,由於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我國5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並導致部分消費緊縮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隨著住宅、轎車以及高檔家電等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消費石油的增長幅度加大。因此,未來石油與生活消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

國際油價上漲會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擴張期,近兩年石油消費增長速度超過10%以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上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3.3,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很大沖擊。石油是交通運輸業的主要成本,近年來交通運輸業耗油快速上升,因而交通運輸業首當其沖受到高油價的影響;同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以及農用機械等,也因石油價格上漲使生產成本上升。

2.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給石油安全帶來風險

我國當前的油價雖然採用國際油價,但接軌的時機仍由政府有關部門調控,尤其是成品油是否與國際油價接軌,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這說明價格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於國際油價波動有時並不能反映國內的供求關系,因而政府沒有明確規定原油與成品油的價差和調整標准,只是含糊地說油價波動到「一定幅度」「適當調整」。這是我國目前油價機制不夠靈活的表現。由於我國石油定價機制不夠靈活,導致我國在國際油價出現大的波動時極為被動,不能很好地規避風險,給我國石油安全帶來很大風險。

九、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國外能源研究機構預測,未來20~30年內,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量有可能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由目前的340億立方米增長到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需求量將由300多億立方米增長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供給缺口大約為800億立方米。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我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

十、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探明率分別為60%和40%,待探明的油氣儲存量分別為1700億噸和225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仍然很大,世界油氣勘探仍然處於比較活躍的時期。世界剩餘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東亞、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和國家。目前,這些地區積極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國外大型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和重組,為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利用地緣政治優勢和外交政策優勢進行國外資源開發提供了機遇。此外,石油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政治外交和軍事形勢相關度越來越高。盡管世界石油生產總體將保持持續增長,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不可預見性更加明顯,國際油價仍將起伏跌宕。

十一、我國石油運輸的能力與需求有較大差距

中國船東協會僅承運了10%的海上石油進口,特別是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份額更少。究其原因,首先是與中國船東協會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相對於集裝箱和散貨船航運,中國的油輪運輸規模不大。目前,由中國船東控制的大型油輪VLCC20萬~30萬載重噸和AFRAMAX8萬~12萬載重噸分別只有10條左右。即使全部服務於中國的原油進口,充其量每年的承運能力也只有3000萬~4000萬噸。

其次,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進口石油份額偏低,也是與石油公司和油輪公司缺乏合作,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策略夥伴關系相關的。以招商局為例,自從1990年開始經營油輪船隊,其一直以服務國際油輪運輸市場為主。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共為世界各國客戶承運了3106.8萬噸石油,其中承運中國進口石油僅為227.3萬噸,占船隊總運量的7.32%。換言之,招商局油輪船隊總運力的92.68%是服務於國際市場的。

目前,中國從事進口原油海運業務的,主要有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等國有企業,以及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隨著我國原油進口量的增加,海運企業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截至2006年,我國海運企業油運能力已超過1200萬載重噸,但我國進口原油大部分由國際油輪運輸企業承運,國內企業的承運比例只有10%~20%。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油輪數量有限,難以與我國進口原油的航期匹配。而且中國油輪總體裝備水平較低,船隊結構不合理,管理相對落後,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較低。此外,我國尚未加入《73/78MARPOL公約1997年議定書》,因而無權給入中國籍的船舶簽發有關證書,同時中國籍的船舶進入97締約國港口時要受到嚴格的檢查,甚至有被拒絕入港或者被滯留的可能。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的石油公司與中國的油輪船東之間,缺乏長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現嚴重的「錯配」:一方面,中國90%的石油進口是由外國船東承運的;另一方面,中國船東以招商局為例,90%的運力卻是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的。這種狀況使得我國原油運輸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社會政治動盪,資源國(地區)政局不穩或突發事件,我國的石油運輸安全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Ⅳ 中石化西北石油局現狀

石油是胡老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中石化西北石油局是中石化的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中國西北地區含慎的石油勘探開發和銷售。西北地區的石油資源豐富,是中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基地。中石化西北石油局在西北地區的發展迅速,擁有大量的勘探開發能力,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中石化西北石油局現在已經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石油供應商,其業務范圍覆蓋了西北地區的重要石油市場,褲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Ⅳ 請問誰知道現在中國各大油田的產油量現在是多少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氣田85個,油田12個,含油氣構造55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9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按當量摺合原油儲量在內),目前,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處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油、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區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眾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先後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區油氣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區具有廣闊的油氣發展前景。

冀東油田 位於渤海灣北部沿海。油田勘探開發范圍覆蓋唐山、秦皇島、唐海等兩市七縣,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600平方公里,潮間帶和極淺海面積2700平方公里。相繼發現高尚堡、柳贊、楊各庄等7個油田13套含油層系。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 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公裏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3年來,已有8個油田建成投產,公司每年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至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在全國陸海油田中年產量排行第四位。

Ⅵ 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現狀如何

作為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石油消耗已佔到一次性能源結構的40%,天然氣則佔了23%。未來數十年內,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在全球擾物能源中仍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石油和天然氣需求的穩定增長帶來了石油勘探開發投資額的持續攀升,也使石油裝備製造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業內權威分析,未來世界石油裝備每年需求增長率可達20%以上。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正成為一個高投資、高回報、低風險的行業。
一、我國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石化設備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業資產總額從674億元增長到2006億元。5年間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均增長了3倍以上,而新產品產值、出口交貨值、利潤總額等指標的增長均在兩倍以上。
盡管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我國石油裝備業依然面臨嚴峻形勢。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裝備技術研發與製造企業幾乎都集中在美國的休斯頓,其占據了石油裝備領域85%以上的市場份額。休斯頓年營業額超過百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有數十家之多,而中國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裝備領域尚屬於純進口國,至今無一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實施「走出去」能源戰略,到海外進行油氣勘探開發,中國幾大石油公司已經累計在海外獲得了一百多個油田項目,但這些項目70%以上的設備和服務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項目的產品和服務更是被西方公司壟斷。據統計,2010年我國石油裝備行業出口額137億美元,還不及美國哈利伯頓公司全年營業額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場中所佔份額不足2%。
造成這種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國的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業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才開始起步,而西方國家相關行業已有百年歷史。二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我國石油裝備企業資金、技術力量分散,核心競爭力難以提高。三是過多依賴低附加值環節。由於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導致和改企業處於產業鏈低端,只從事一些低端產品加工,極大降低了回報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國製造的自升式鑽井平台為例,由於只實現了24%的國產化率,中國企業只能獲得全部利潤的20%。
盡管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但我國石油裝備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業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優勢。
(一)門類齊全。目前我國石油裝備製造業門類比較齊全,產品規格、品種基本能滿足陸上石油勘探開發需求,從生產能力、產量、產值、生產的品種規格和從業人員等方面衡量,我國已經是一個生產石油裝備的大國。
(二)高性價比。石油裝備製造作為一個高成本行業,中國具有西方國家難以實現的人力資源優勢和成本優勢,產品具有很高的性價比,這對世界各產油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傢具喚李判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經有很多國家石油公司在中國設立了長期采辦機構。
(三)國家扶持。「十一五」期間,我國將石油勘探、鑽采設備製造行業作為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裝備製造業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十二五」開局,我國又確立了能源裝備產業新的發展目標,明確提出要把能源裝備製造業培育成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而近期即將出台的《「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規劃》,則標志著國家將加大對海工裝備產業的扶持力度。
具有戰略高度的政策頻繁出台,彰顯出我國大力發展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業的決心,推動了石油裝備製造業的優化升級和布局調整。近年來,國際石油石化通用機械製造業產業能已經開始向我國轉移。可以預見,未來5-10年內我國高端石油裝備產業將會迎來蓬勃發展。只要抓住機遇,業內將成長起一批具備和西方石油裝備「大鱷」抗衡實力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二、東營做大做強石油裝備製造業的基礎和優勢
山東省石油裝備銷售收入連續兩年位居全國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裝備製造業集中在東營。2010年,東營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石油裝備企業達五十餘家,5億元以上的企業20多家。目前,東營的石油裝備總產值已經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導產品陸地石油鑽機占國內市場的比重達到26%,抽油機達到60%,石油專用管達到30%,抽油(電)泵達到50%,抽油桿達到25%,燃氣發電機組達到80%,油田特種車輛達到30%。鑽機、管具、採油裝備大量出口中亞和東歐,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
作為中國做大的石油裝備製造業基地,東營初步具備了承接國際石油石化通用機械製造業轉移的優勢:
(一)產品種類齊全。經過多年積累,東營的石油裝備產業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領頭雁」。東營市已經形成了以鑽機、鑽桿、抽油機、抽油桿、抽油泵、油氣集輸管道、油田特種車輛等成套設備為重點,涵蓋物探、鑽井、測井、固井、採油、井下作業、地面工程、管道運輸等各領域的產品體系。龐大的產業規模,完整的產品種類使得東營具備了成為「東方休斯頓」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實力。
(二)產業關聯度較高。東營石油裝備產業體系較為完整,集研發、製造、服務、內外貿易於一體,企業之間通過專業分工,在技術信息、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補、競爭的發展模式,產業鏈不斷延伸,產品開發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營業務有製造向工程服務不斷轉變。
(三)創業及展示載體豐富。依託勝利油田和石油大學,東營的石油裝備專業人才資源豐富,科研實力雄厚。目前,東營市已經擁有一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座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四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中心,並建成了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營)國際石油石化裝備與技術展覽會是國內唯一在石油產區和石油裝備基地舉辦的國際石油盛會。目前正在建設的「中國石油裝備產業基地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石油裝備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實力的平台和窗口。
(四)交通網路發達。完善的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設施,為東營市搭建了發達的交通網路。尤其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東營港2020年將跨入具備億噸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東營具備了與世界能源之都美國休斯頓類似的優勢,是我國其他主要石油裝備製造地區所不具備的。
(五)國家戰略支撐。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相繼上升為國家開發戰略,東營分別成為「黃」、「藍」戰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黃」、「藍」戰略分別明確了東營建立高端石油裝備產業區以及石油產業聚焦區的目標,加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三大國家戰略的交匯疊加,使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機遇。
三、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對策建議
全球油氣勘探開發的廣闊前景,以及國際石油石化通用機械製造業產能向我國轉移的趨勢,使東營高端石油裝備產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作為石油裝備製造業的「領頭雁」,東營石油裝備產業在擁有顯著優勢的同時,自身發展也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必須採取措施積極應對。
(一)面臨國內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戰。盡管東營石油裝備產業在國內已經建立起了領先優勢,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很多地方十分重視石油裝備製造業所蘊含的巨大商機,紛紛將打造石油裝備製造基地作為自身發展的戰略目標。
遼寧盤錦市和黑龍江大慶市先後確定了建設世界石油裝備產業基地的戰略目標。盤錦的建設目標是到2015年產值占國內石油裝備製造行業的1/5,佔世界石油裝備年需求量的3%,2020年產值占國內行業的1/4,佔世界需求量的5%-6%,成為聞名世界的石油裝備製造中心。大慶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建立起具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石油裝備製造基地。近年來,江漢油田也確立了建設「世界知名,中國一流」的石油裝備製造基地的戰略目標,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銷售過百億。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裝備產業基地,其發展目標是建成具備世界影響力,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石油裝備產業基地。今年初,克拉瑪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國家級石油裝備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此外,四川廣漢、江蘇建湖等地也啟動了石油裝備基地建設工程。
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各地紛紛確立了石油裝備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並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慶、盤錦的發展尤為迅速,計劃建設總投資額均在百億元以上。未來中國石油裝備製造業將形成群雄並起的格局,激烈的競爭已經不可避免。
(二)需解決制約自身發展的深層問題。目前,制約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深層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東營的石油裝備企業雖然總體看數量較多,但有半數以上的企業未達到規模經濟。這使得企業資金、產能規模、技術力量等資源相對分散,區域性綜合競爭力難以提高。二是產品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由於各自為戰,東營石油裝備企業難以形成競爭合力,造成了產能的浪費和行業間的無序競爭,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三是產品技術含量低,低端產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少,一些關鍵技術和產品還需引進或直接到國外采購,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產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場開發力度弱。東營的石油裝備是靠勝利油田的帶動發展起來,由於對勝利油田等國內油田的依賴,許多企業在對海外市場的開發上畏首畏尾。絕大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場營銷體系,尚未具備與哈里伯頓等世界巨頭競爭的能力。
(三)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東營石油裝備產業的發展首先離不開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東營企業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為「護住脖子」和「伸出拳頭「。所謂「護住脖子」,就是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和自主製造的能力,強化核心競爭力,徹底擺脫國外公司在關鍵技術上的「卡脖子」現象。所謂「伸出拳頭」,就是苦練內功,拿出技術先進、質量過硬的拳頭產品,樹立良好品牌,形成廣泛影響力。只有具備過硬的拳頭產品,才能擁有和西方大公司過招的資本,才能真正在市場博弈中搶佔先機。
未來的發展中,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嚴峻形勢。要保持並擴大領先優勢,在企業自身努力的同時,還必須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企業希望政府:一是盡快出台具體的扶持政策細則。包括技術研發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過優惠政策的支持,鼓勵企業走自主研發與技術合作、技術引進相結合的道路,引導企業盡快掌握世界先進技術,加速產品高端化進程。二是加快推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有效整合資源,以點帶面,使東營石油裝備產業走上高端項目帶動低端項目,大企業帶動小企業的發展道路。同時,通過發揮引導作用,調整產業格局,優化產品結構,從而形成良好的區域競爭合力。此外,還應當加大監管力度,避免惡性競爭,使東營石油裝備製造企業實現協同作戰,共同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優勢。三是加大對海外市場開發的支持力度。從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政府應出台海外市場開發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的市場戰略,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佔領海外市場。四是實行大項目和高端項目帶動戰略。加強對大項目和高端項目的政策傾斜力度,通過項目帶動,在做大的基礎上,把石油裝備產業做精、做高端。
面對機遇與挑戰,只有企業努力,政府重視,多方配合,聚力突破,東營石油裝備製造業才能夠保持並擴大自己的領先優勢。只要運作得當,搶佔先機,東營石油裝備產業有可能在未來10-15年內形成數千億元的產值和銷售規模。屆時東營將實現石油裝備製造業的跨越發展,並真正成為「東方休斯頓」和世界石油之都,為中國石油裝備製造業的強大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Ⅶ 冷湖石油小鎮為什麼廢棄

冷湖石油小鎮廢棄的原因是石油資源的枯竭。

1959年,冷湖油田年產原油30多萬噸,躋身於全國四大油田之首,給我國現代工業的崛起和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當然這個成績離不開第一批開采冷湖石油的工人和家屬辛勞貢獻,他們不僅開發了冷湖油田,也建設了繁華的冷湖石油小鎮。

然而曾經繁華的冷湖石油小鎮現在已經被廢棄,變得和「鬼城」一樣。這是因為冷湖油田資源枯竭,原油產量逐年減少,所以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冷湖石油小鎮就這樣被廢棄了。

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國家石油發展戰略的東移和油田原油產量逐年減少,冷湖油田也慢慢進入低谷時期。不可再生資源支撐起來的小鎮,最終也會隨著產能的降低而走向消亡。

1977年西部尕斯庫勒油田被勘察發現,80年代敦煌七里鎮青海石油基地建成,冷湖石油小鎮的數萬名石油職工家屬在國家的號召下,相繼東遷西移,撤離了冷湖石油小鎮。沒有了人口支撐,曾經繁華的冷湖石油小鎮走向沉寂,只留下一片如同樓蘭古國一樣的小鎮遺址。

Ⅷ 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殲鬧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氏塌罩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衫腔,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Ⅸ 石油枯竭喊了這么多年,為什麼石油非但沒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石油是每個國家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但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球對石油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面臨著的是石油枯竭問題。

在1956年,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馬里恩·金·哈伯特(Marion King Hubbert)就曾經繪制出一條鍾形曲線,根據曲線可以發現石油產量將會在1966年~1972年之間達到一個峰值,之後不斷下降,直至枯竭為止。


盡管現在的石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少,但是我們也不能毫無節制揮霍。盡管石油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稀缺,但是如果人類想要進行長期發展的話,必須合理利用地球的資源,因此我們還是得合理利用石油,並繼續研發新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