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軍偷油車隊一眼望不到頭,這么做會給敘利亞造成多大的損失呢
敘利亞這個中東國家,本身因為內戰已經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人民四散逃亡別的地區,國內建築被炮火毀的很厲害,財政收入嚴重縮水。眼下對於敘利亞來講,重新建立起這個國家就需要大筆資金,而石油也是敘利亞重要外匯來源之一。
⑵ 全球大預警!美國偷油,敘利亞巨虧7000億!誰該為敘利亞找回公道
這個就是需要許多的國家幫助,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得到幫助,美國也會沒有機會。
⑶ 敘媒:敘利亞高達83%的日產石油被美軍盜取,美軍為何如此明目張膽
美軍敢明目張膽地盜取石油,是仗著自己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美國到處引發地區沖突,給其他國家帶來混亂。受害的國家礙於實力上的差距,不敢和美國發生正面的沖突。這讓美國更加肆無忌憚,竟然公開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美軍的行為,真正把無恥兩個字做到了極致。
一、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軍事實力
無論是航母、核潛艇、洲際導彈等戰略性武器還是其他的常規裝備,美國幾乎都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依靠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搭配衛星輔助作戰,美軍的機動性非常驚人。相比之下一度飽受戰火困擾的敘利亞根本沒有能力同美軍正面抗衡,面對非法駐扎的美軍也無能為力,只能仍由其進行盜竊。
你知道美國從敘利亞每年要搶走多少石油嗎?
⑷ 敘利亞的石油每天被美盜走83%,將會面臨怎樣的能源危機
根據有關新聞媒體報道,敘利亞的石油每天被美國盜走將近83%左右,這將會面臨非常嚴重的能源危機。
總而言之,石油所產生的能源危機會引發一系列的危機,例如天然氣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各種問題。如果各個國家都遵守國際秩序,維護好國際的和平,相信不會產生太多的能源危機。
⑸ 美國竊取敘利亞石油,世界第一強國為何對石油如此看重呢
其實美國非常看重石油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工業的角度來看,雖然新能源蓬勃發展,但是石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業血液。其實我們對於石油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加油站。但是汽油也好,柴油也罷,航空煤油也好,這些都是石油的產品之一。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平常經常使用的塑料就是石油產品。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等等。所以石油其實深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石油的話,那麼你出去買個菜,要麼是走路,要麼開電動汽車。而進入超市之後,大部分塑料製品都無跡可尋。因為沒有石油,這些物質製造不出來。所以你可能只能用報紙將物品包好,然後帶上車。
而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宣告美元的金本位建立。畢竟美元就代表著黃金。但是後來美國偷偷的印美元被發現,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解體。其實在布雷頓森林解體之後,大家使用美元只是因為習慣。美國覺得這不是個事情,所以最終開始尋找能夠和美元進行綁定的物品,最終找到了石油。其實在當時,石油被人稱之為流動的黑色黃金,足以說明石油的地位。
其實我們都知道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國。所以美國在將美元和石油綁定之後,無形之中就在經濟上形成了對前蘇聯的圍剿。再加上蘇聯並不是一個玩經濟的好手。可以說,美元和石油的綁定關系,是美國能夠放倒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美國並不是一個貧油國,相反,美國的頁岩油熟練還是不少的。但是因為美元霸權的緣故,美國還是對石油非常看重。
⑹ 敘利亞石油是如何出口的賣給誰
特朗普曾表示盡管美軍會撤出敘利亞,但為了石油會留下部分部隊,這顯然引起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不滿。俄媒報道稱,阿薩德指控美國,偷走敘利亞的石油,轉手卻賣給了土耳其。
據俄塔社報道,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正在向土耳其出售從敘利亞油井中偷竊的石油。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防部埃斯珀(Mark Esper)對外透露,美國已完成了對敘利亞東北部的撤軍行動,目前只有約600名美軍駐扎在敘利亞境內。不久,美軍擊斃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最高頭目巴格達迪。
⑺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