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灣有多少油田
台灣油氣探勘始於清朝。日本人據台時期,除在苗栗出磺坑及錦水鑽獲大量油氣外,另在新竹竹東、嘉義凍子腳、台南竹頭崎、牛山、六重溪等油氣田生產天然氣。
台灣光復後,中國石油公司為探勘開發台灣自有油氣,經多年努力經營,在本省中、北部地區先後鑽獲錦水、出磺坑兩個舊有油氣田深層油氣及鐵沾山、青草湖、崎頂、寶山、白沙屯、永和山、八掌溪、新營及新竹海域長康油氣田等新油氣田。鑽井深度多在五千公尺以內。民國七十三年,新竹寶山十一號井層鑽達 5,863 公尺,為本省目前所鑽最深的油氣井。
台灣早期的石油開采
台灣石油發現的相當早,約在一百三十年以前-清朝咸豐末年 (1861),苗栗縣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先生,首先在該處發現了石油露頭,他用人力挖了一個深度三公尺多的井,每天差不多產油四十公斤,用來點燈。
清光緒三年 (1878),兩江總督沈葆楨巡視台灣,聽說出磺坑出產石油,而且民間自行開采常引起糾紛,於是呈准上峰,從當年起收歸官辦;聘請美國技師二人,採用機器鑿井,每天產油約一千五百斤,後來美國技師因事離去,探勘工作亦告停頓。
光緒十三年 (1887) 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礦油局,因生產不多,入不敷出,四年以後就撤銷了。根據記錄,那時一共鑽井五口,最深的達一百二十公尺,以後由一位邱阿玉先生,每月以納稅金三十圓,採收舊井湧出的石油,每日約得六十斤。
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日本據台時期,日本派石油地質調查對到台灣實際調查,次年在出磺坑開始鑽井。兩年後,出磺坑第一號井正式鑽探成功。
全世界第一口油井是位於美國賓州 Titusille 小鎮,名為德瑞克 (Drake)的油井,為公元 1859 年所鑽。
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僅較世界最古老的美國賓州油氣田慢兩年發現。但現今美國賓州油氣田的油井,已不生產,僅供參觀。而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尚在鑽探、開發、生產中。所以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可以說得上是世界尚在生產的最古老的油田。
上述各油氣田均已陸續開發。茲將幾個比較重要的油氣田,如錦水、出磺坑、鐵玷山、青草湖、新營及新竹外海長康油氣田分述於後:
●出磺坑油氣田─台灣最老油田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及大湖鄉之間,距苗栗市東南方約十四公里處,構造高區露出的地層為出磺坑層,為台灣最老油田。
清朝咸豐十一年 (公元 1861 年) 蕃通事邱苟於苗栗縣出磺坑附近後龍溪畔,手掘一井,深約 10 尺,日采原油 2-3 加侖,供點燈及醫葯用,為台灣油礦探勘的開端。後經滿清政府及日本人相繼鑽探油井;台灣光復後,由中國石油公司接管經營,陸續在本油氣田鑽探,發現構造高區深部碧靈頁岩、木山層及五指山層的砂岩內也儲藏大量油氣,至今仍在開發產生。
●錦水油氣田
錦水氣田位於苗栗縣造橋鄉錦水村及頭屋鄉,在苗栗市東北約八公里處。構造高區露出的地層為錦水頁岩。錦水村在該構造的北端。早年附近的河流、池塘及稻田裡曾有油泡、氣泡冒出水面,金光閃閃,錦水村因而的名。
民國二田錦水地區試鑽一口井,井深達 517.3 公尺。在鑽進中天然氣伴水突然猛噴,噴垮井架。繼又鑽探三口井,均因機械故障而失敗。民國十二年錦水五號井鑽探成功,至民國三十四年共鑽四十七口井。同年台灣光復,錦水氣田由中國石油公司接管經營,起初少有建樹,直到民國四十八年選擇錦水三十八號井加深鑽探成功,再獲大量油氣產生田作深層鑽探,使發現豐富油氣,油氣深度多在四千多公尺,仍在開發生產中。
鐵玷山氣田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介於龍溪與大安溪之間:西部近海岸。鐵玷山氣田的生產層為打鹿砂層。民國五十一年鑽探鐵玷山一號井,於打鹿砂層獲產大量油氣,油氣層深度約在 2,600-2,900 公尺之間,此層為本省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層,目前仍在開發中。
●青草湖、崎頂氣田
位於新竹市南郊及新竹縣香山鄉,全長約二十公里,寬八公里。高區露出地層為頭科山層香山相。自民國五十三年至今,已鑽至青草湖二十一號井。油氣深度在 1,500-50000 多公之間,分別自錦水頁岩、桂竹林層、河排層、打鹿砂層及木山層獲產油氣。
●新營、八掌溪氣田
●新竹外海長康油氣田
位於新竹外海,距海岸線二十五公里處,也是經由震波測勘所發現,油氣深度多在 1,600-3,500 公尺之間、分別自打鹿砂層、出磺坑層、碧靈頁岩及木山層生產油氣。
⑵ 台灣石油資源豐富嗎
可以為台灣2300萬人民供應石油產品。
台灣現已探明的各種礦藏有200多種。但多數儲量不豐,鐵、煤、石油等資源尤缺。目前已經開採的礦藏有30餘種。主要是:煤、硫磺、金、銅、天然氣等。
⑶ 台灣礦產資源
台灣礦產資源與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相比,種類單一,儲量不豐。台灣島發現的礦產資源約有110餘種,具實際開發價值的不過20多種,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其中部分有價值的礦藏經長期開采,儲量大幅減少,有的已經枯竭,因此台灣省是中國礦產資源和儲量最少的省份之一。
⑷ 台灣島政治資料和歷史背景還有物產
台灣位於我國東南海面上,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國古籍中稱島夷,漢晉南北朝時稱夷洲,南宋時澎湖已屬福建省,元明設巡檢司,明末鄭成功驅逐侵略者,收復台灣,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1895年為日本侵佔,1945年抗日勝利後歸還中國。現設7市、16縣,全省面積3.6萬平方千米,人口2172萬(1950年256萬)。有漢、高山等民族。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及澎湖列島、蘭嶼、綠島、彭佳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島。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長達7—10個月。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冬風強勁,夏秋多台風暴雨。
台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水熱條件優越,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有稻米、甘蔗、茶葉及水果香蕉、菠蘿、龍眼、荔枝、木瓜、柑桔、橄欖等。森林覆蓋率達55%,盛產樟木、紅檜、台灣杉等。特產天然樟腦、香茅油。近海和遠洋漁業發達。盛產珊瑚。禽畜飼養向企業化發展。
台灣石油、金等礦產及水力資源豐富。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重要城市有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歷史名城台南,工業港城高雄,中部名城台中等。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枳婷淼取?/SPAN>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⑸ 台灣的自然資源
台灣土地肥沃,氣溫高,濕度大,雨量充沛,適宜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故有寶島之稱.
稻米,甘蔗為其主要農產品,甘蔗大量外銷, 其他作物還有薯類,花生,大豆,黃麻,劍麻等.西
北部為主要產茶區,盛產的紅茶,烏龍茶大部分供出口.台灣水果四季不斷,產品有香蕉,波蘿
,柑桔,荔枝,龍眼,木瓜,枇杷,芒果,橄欖等,有水果之鄉的稱號.
台灣盛產木材,森林覆蓋面積達55%,樹種繁多,有14000多種, 相當於整個歐洲大陸木
本植物種類的三分之二,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 主要木材有鐵杉,台灣杉,巒大彬,紅松,
肖楠等,經濟樹種有樟,油桐,橡膠,漆樹等.此外還有檸檬胺,肉豆蔻,金雞納霜等葯材植物和
芒香油料作物香茅草.
台灣海產豐富盛產鯛,鮪,鯊,鯉等魚類,還出產石花菜,龍須菜,鹿角菜,珊瑚,珍珠等.
台灣已知礦產110多種, 以煤最豐富, 還產石油,天然氣,金,銀,銅,硫磺,鹽等.此外,
台灣的河多流急,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地區資源
台灣海峽具有得要的經濟、軍事價值.來自南面的太平洋北赤道暖流與來自北方的寒
流在此相會,帶來了大量營養物質,為各種魚類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曬制海
蜇提供了原料,使之成為得要的漁場和鹽場.台灣峽不僅是台灣與大陸間來往的紐帶,也是
縱貫中國南北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時還是西太平洋上的重要航道,被稱為中國的「海上走
廊」,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台灣全省人口總數約為1950萬人,人口度為每平方公里541人,高居世界第2位.
⑹ 台灣島有哪些資源
台灣位於祖國的東南海哨,它的北面是東海,西南面是南海,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面積約3萬多平方公里。台灣島是我國富饒的寶島。台灣山地森林資源豐富,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溫帶的森林,樹種很多,台灣是亞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園。樟樹最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台灣西部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水稻種植普遍。甘蔗和蔗糖的產量也很大。台灣享有熱帶、亞熱帶「水果之鄉」的美名。四季鮮果不斷。香蕉、菠蘿和茶葉馳名中外。
台灣的地下礦藏多種多樣。中央山脈是金、銅等金屬礦的主要產地。西部是煤、石油等的主要分布區。台灣島北部的大屯火山群有豐富的天然硫磺。台灣周圍淺海還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廣闊的淺海多水產資源,西海岸又是重要的海鹽產區。
⑺ 台灣只是面積小的島嶼,那電力、石油、天然氣都從哪裡來
台灣是一個島嶼,面積也並不是很大,所以礦產資源方面是比較匱乏的,尤其是能源資源比較匱乏,目前很多礦產資源都嚴重依賴進口,假如這些資源進口被封鎖了,對台灣將會造成重大的影響。目前台灣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大約有200餘種,但大多數儲量都不高,具有開發價值的不超過20種,而且即便是這些具有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儲量也並不是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台灣島內跟能源有關的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以及進口情況。
1、石油。
台灣省內實際上也有一些油氣分布,從1877年開始就有開採的記錄,但是整體儲量並不是很多,開采量也並不是很大。早在2004年的時候,台灣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大約是大約是300萬桶左右,至於最近幾年有沒有新增探明儲量,我們沒法找到具體的信息,所以不好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台灣省內自產的石油其實很少,這幾年每天石油產量不足200桶,比如2018年,中油日均產量只有81桶,相當於一年的產量只有3萬桶左右,這個原油產量就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目前台灣的原油消費量是比較龐大的,對應的原油進口量也非常龐大,比如2021年,台灣進口的原油產量大約是3,805萬噸,原油依賴度超過99%。目前台灣原油進口來源國主要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美國,阿聯酋,伊拉克和阿曼,其中從沙特進口的原油佔比大約是30%左右,從科威特進口的原油佔比大約是20%左右。那台灣進口的這些原油到底拿來幹嘛呢?有一部分是用來煉油,還有一部分是用來製作成一些化工產品,比如2018年台灣省內煉油能力達到110萬桶每日,這些煉油能力主要由台灣中油和台塑貢獻。
根據台灣經濟能源部門發布的《2021年度全台電力公司資源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台灣的發電量為2909億度,其中氣電佔比37.2%,煤電佔比44.3%,核電佔比9.6%,綠電佔比6%。
這裡面天然氣和煤炭兩種火力發電佔比達到81.5%,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逐年上升,比如跟2020年的80.7%相比,2021年就增加了0.8個百分點。這說明目前台灣電力結構對天然氣和煤炭嚴重依賴,而目前台灣的煤炭和天然氣又高度依賴進口,假如外部進口受到封鎖,台灣電力將會面臨很大的困局。
雖然台灣目前也會儲備一些天然氣、煤炭以及石油,但整體儲量並不是很大。根據台灣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台灣存儲的油量大約能夠用100多天,煤炭儲量能夠用30天左右,而天然氣儲量最多隻能夠用8~10天。這意味著如果台灣遭到外部封鎖一個月以上,台灣電力將會陷入崩潰當中,到時島內將會變得黑乎乎的一片,假如真的發生了一些特殊情況,外部能源運輸受到影響了,台灣首先會從內部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