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儲量斷裂帶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產品線哪個牌子好 2025-07-11 22:07:17
現代企業采購工具有哪些 2025-07-11 22:03:40

石油儲量斷裂帶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3-06 01:32:34

①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今年來又有專家提出新的觀點認為是地殼中的甲烷等再地殼內高壓,高溫聚會生成

○眾所周知,石油成因的權威說法是古代生物生成石油,教科書上也是一直這么寫的

○實際上在地質界有關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有科學根據的不同學說的爭論,體現著科學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化石燃料」來稱呼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經過千百萬年才形成的,埋藏在地層中的能源。在煤層中,人們早已發現了樹木的性狀和由樹木的脂類物質形成的琥珀等直接證據,表明煤炭確是由死去的植物變成的;對於天然氣,石油地質工作者們也已證明,它們可以由石油、甲烷細菌的生物化學作用、煤炭的分解作用而形成,還可以從地下深處的岩漿中釋放出來富含甲烷的「無機成因天然氣」。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包括動物與植物,尤以浮游生物為主) 生成的,既有機成因,這一點也被大多數學者認同。然而,隨著全球范圍內石油勘探難度的增加和人們對油田的認識加深,越來越多的現象用「石油有機成因」的理論無法解釋,長期失寵的無機成油理論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質家的普遍重視。

與傳統石油有機成因理論相悖的現象

近年來,傳統石油地質理論和長期從事油氣勘探的專家學者們遇到的許多問題,難以用傳統的石油「有機成因理論」圓滿地解釋:

一、一些地區為什麼找到了大約15億年前形成的石油?而按照傳統的石油地質與生物學理論,當時的生物量似乎並不足以形成石油。為什麼在不含生物的地層中也能找到石油?比如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阿塔巴斯河區和美國堪薩斯的克拉富特———普魯斯油田,都是在沒有富含生物的沉積岩層。

二、為什麼許多大型油氣田都分布在地殼的大型線狀斷裂帶上?

它們的分布顯然受地球板塊的邊界控制,比如美國在洛杉磯的逆掩斷裂帶上就發現了19個油田。為什麼一些油氣田都與大山脈相鄰——那裡大多是板塊或者地塊的結合帶。我國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在著名的「克——烏大斷裂帶」附近就找到了十餘個油氣田,而離開這條斷裂帶就很難發現油氣田。

三、為什麼世界上的大型、超大型油氣田大多集中分布?比如中東地區,這僅僅用「那裡的海相地層可以更多地富集有機質」的觀點解釋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四、為什麼大型油氣田的分布區內,往往地熱值都較高?而且大油田的地層深部大多存在著一個地幔柱—那是油藏與地下深處相通的證據。

五、為什麼世界上許多油田的汞含量都很高?其含量高於大氣中含量的幾十到幾百倍。為什麼一些油氣區中的的氦含量也高得驚人(比如我國四川南部天然氣田中的氦的比例相當高,經過提純後可以生產工業性氦)?為什麼在世界許多大型鉛鋅礦中都發現了大量碳質瀝青?而鉛鋅礦富集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殼深部的熱液上涌。

六、1973年遼寧省大地震後,遼河油田的石油勘探形勢突然好轉,1986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一躍成為繼大慶、勝利油田之後我國第三大油田。而且,遼河盆地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年產原油近一萬噸;山東勝利油田的面積僅為3000平方公里,但采出的原油已達3000萬噸;玉門老君廟油田經過60 年的開采以後,已經采出了幾倍於原來探明的地質儲量,這些都是用常規的石油地質理論難以解釋的。

七、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認為,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數百萬年以上的時間,但是,最新的實驗室內熱模擬試驗表明,石油的生成並不需要太高的溫度和壓力,人們對美國黃石公園內熱泉的有機質研究也表明,生成石油的時間有幾千年足矣!更有甚者,墨西哥灣水域漂浮的藻類經太陽暴曬數周後,竟有液態的油滴生成。

面對這些向傳統石油地質理論挑戰的現象,人們似乎有理由認為:世界上有些油田的石油似乎正在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一些油氣可能來自地殼深處;石油的生成、運移、聚集可能與地震有關,而地震恰恰是地殼運動的表徵,它能把地下深處的油氣「送」上來嗎?

由來已久的「石油無機生成理論」

油氣生成可能是20世紀地質科學中爭論得最為激烈的問題之一,而且是一個古老而敏感的問題,從俄羅斯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算起,油氣無機成因的假說提出已有100多年了。

從20世紀初開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羅斯科學家不斷地提出「石油無機生成」的理論和生成機制,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庫德良采夫、克魯泡特金、薩爾基索夫、波爾菲里也夫和波實卡雷夫等;西方則有羅賓遜、古德、阿布拉加諾、薩特馬里等。

盡管持「石油無機生成」觀點的學者也不少,但他們提出的「原理」歸納起來就是:石油來源於地幔,是地幔沿著地殼裂隙上涌過程中的衍生物。任何物體都是在特定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處於力的動態平衡而顯現的一種物質形態。在超高壓和高溫的條件下,地幔的原子、原子核、直至基本粒子等層次上的物質都是地殼中的任何物質無與倫比的,而且都是與地殼中的元素呈現出的性狀不同的。所以地殼中不存在什麼構成原油的碳氫化合物。但是在地殼裂開以後,那裡地幔的超高壓狀態被打破,原來的穩定結構被破壞,使之發生熱膨脹,不斷地釋放內能而蛻變為岩漿。沿著裂縫上涌的岩漿由於發生熱膨脹而不斷耗散內能,在特定的壓強和溫度下,重新達到內和外力平衡,進而演化出100多種元素。石油就是地幔發生熱膨脹時,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一種新物質形態。

在石油的形成過程中,率先上涌的岩漿,由於在地殼裂縫中所受的壓強極小而大幅度地發生熱膨脹,形成大量的岩漿氣,按照一定的組分組成氣體分子,比如乙炔、水等。

岩漿中不斷地析出的氣體,不僅使裂隙中的壓強和溫度不斷升高,而且使裂隙中形成的烴類分子的密度連續增大,它們的內聚力不斷加強,導致烴類分子趨向於形成復雜的結構。即乙炔→乙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當裂隙中碳氫化合物氣體濃度以及裂隙中的壓強進一步升高時,就會使低碳類烴聚合為高碳烴烷,進而發生相態變化,也就是說,氣體的烴類變成了液體的烴類——石油。(這種)石油在形成的初期,因為顆粒極小,可以隨著熱而向上運動,它們到裂隙的上方大量聚合,就可以融合成更大的油珠。當密度大的油珠進一步融合,其重量將大於岩漿氣體熱膨脹時的所產生的推力,於是紛紛墜落或沿著裂隙壁面流向裂隙的底部並溢出岩漿。

由於裂隙中的壓強、溫度和碳氫化合物的氣體濃度達到相當高的標准後,才會形成石油,所以,石油淹沒的岩漿析出的氣體剛剛脫離岩漿就會遇到很高的壓強,不僅在原子的層次上形成穩定的結構,而且迅速化合為碳氫化合物。於是,岩漿氣體的一部分在石油里上浮的過程中,就化合為石油,而且會不斷地增加,漸漸地就可能形成油藏

② 石油儲量是什麼呢

石油儲量是指對最終能開采出多少石油的估計。

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的液體,在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其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世界的石油儲量是非常高的,但由於其可開采難度也很高,並不是都像中東石油一樣好開采,因此還有很多未開發的油田,只不過是人類開采難度比較大的油田。

這就導致了很多公司只開采一小部分油田後,認為開采難就放棄這塊油田,致使很多油田沒有被開采,比如中國油田的開采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石油是來自於碳循環的,有研究證明在碳循環更快的情況下,石油也會慢慢地增加。

石油與原油區別:

石油是工業名詞,是相對礦產資源而言,通常所說的石油工業,是一種礦產資源工業。在石油勘探過程中,根據勘探程度和探明情況,計算並確定石油儲量。石油儲量是地質勘探成果,是一種待開發的原始礦產資源量。

原油是埋藏在岩石地層里被開采出來的石油,保持著其原有的物理化學形態,是石油工業的初級產品,實現了其使用價值,是油田開發的成果,原油產量是一種已經開發的礦產資源產量。

石油一詞多用於說明油層滲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而原油一詞多用於國家統計的原油產量統計數字、評價原油理化性質及用於說明採收率、采出程度及採油速度。

石油作為礦產資源是指含水、含氣的油,而原油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其中的水、氣已從油中分離出來,是一種合格的工業產品。

③ 斷裂控制油氣作用

斷裂對油氣移聚起重要控製作用,而且越來越為石油地質工作者關注和研究。不論我國東部油田,還是西部油田多數都與斷裂構造有直接或間接關系,斷裂既可溝通油源起輸導作用,又是油氣停留聚集場所。通常斷裂帶就是油氣聚集帶,斷裂某種部位就是油田(藏)所在處地。由斷裂導生的局部構造或圈閉,近油源的往往充注程度高。原蘇聯的石油地質學者研究指出:原蘇聯大多數著名的石油和天然氣田,或是直接在斷層帶內,或是在其附近。東歐地台的油、氣田往往產在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活動的一些斷裂內。在圖蘭地台靠近斷裂帶寬15~20km范圍內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儲量最大。在布哈拉等斷裂帶,所含的工業儲量,分布在寬達30~35km的一個條帶內,而且最大儲量產在寬20km的靠近斷裂帶內。也有學者認為,較大型的油氣田不產在主斷面區內,而是遠離主斷面分布或者產在羽狀斷層帶內。這些經勘探實踐證實的斷裂控油實例,足以表明斷裂控油具有普遍性。准噶爾盆地油氣田分布規律與斷裂分布規律有極好的相關性。斷裂對油氣運聚有重要貢獻,斷裂及斷層或構造裂縫的垂向運移油氣佔主導地位,逆掩斷層下盤油氣聚集豐富,所獲油流最大。斷裂對於其范圍內的石油及天然氣田的分布以及油藏的形態和規模大小有著重要的影響。

4.5.1准噶爾盆地斷裂體系控制不同時期烴源岩油氣分布

(1)准噶爾盆地石炭系烴源岩油氣分布

生油氣區與油氣分布范圍,西部達西北緣,中部呈東西帶狀,北東緣呈北西向,東南部則呈近南北向。油氣井及油氣田西北緣有克拉瑪依油田、拐148、風3井;中部有石西油田、滴西5、滴西8、滴西9、滴西2、滴西4、彩25、彩參1;北東有滴北1;東部隆起地區有北9、沙南油田及吉15井。油氣分布范圍受北東向、北西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構造多體系構造成分聯合控制。

(2)准噶爾盆地二疊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圖4.15)

本區二疊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總體呈NW-SE向斜貫於盆地中北部,從西起西北緣克拉瑪依油田群,中間到中部陸梁油田—盆參2井油田,東至大2井油田—二台油田,這三條油田帶大體近等間距分布,由西北向南東錯列展布,暗示著北西向西域構造體系主控作用,又顯示出多體系聯合、復合控油特點。西北緣克拉瑪依油田、夏子街油田,呈弧形受准噶爾弧形構造西翼構造帶限控;西緣紅山嘴油田、車排子油田由南北向紅車斷裂控制;盆腹陸梁和莫北地區的陸梁油田、石南油田、石西油田、莫北2油田與北西向構造相關;庄1、盆5及盆參2油田位於北西向馬橋凸起上;東部彩參2、火燒山油田、沙南油田及甘南油田帶受北東向和南北向構造帶所控。

(3)准噶爾盆地侏羅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

侏羅系烴源岩油氣呈半環狀分布於盆地中部和南部,由南而北依次為干氣區、生油區,油氣分布范圍皆呈半環狀,西窄東寬。北起中部1區塊庄1,向東經石西1與莫北2之間一線再東至滴西1,為其北部邊界。東界由彩參2-沙南油田—北9油井圈定。南邊為北天山山前帶的獨山子油田—安4-齊古8油田呈北西西向分布,從分布范圍和單體油田及油田帶、群排組特點分析,其主控構造體系為緯向系,同時又受西域系復合影響(以南界形態為顯著)。與生油凹陷、構造展布方向相協相應而成統一體。

(4)准噶爾盆地古近系烴源岩及油氣分布

古近系烴源岩油氣分布范圍遠比二疊系、侏羅系烴源岩油氣分布范圍小,集中於北天山山前西部,亦呈半環狀,北西向分布,北界卡6-石河子一線,南為天山山前構造帶,其內有西湖油田、獨山子油田及霍爾果斯油田,皆受控於EW-NWW向斷裂、局部構造。

圖4.15 准噶爾盆地二疊系烴源岩及油氣田分布圖

4.5.2不同斷裂構造體系方向性控制油氣田(藏)空間分布方位性

盆地西緣南北向斷裂發育,相應的油氣分布呈南北向,如車排子油田,紅山嘴油田。西北緣油田受北東向壓、壓扭性斷裂制約,多為北東向分布。南北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聯合構成弧形,進而形成了西北緣油氣田(藏)為新月形展布。盆腹地區陸梁、莫北地區近東西向、北西向及北東向油氣分布帶則沿滴水泉東西向斷裂、北西向與北東向斷裂帶分布。東部隆起區五彩灣油田、火燒山油田、沙南油田以及三台北油田等,皆分布於北東向斷裂與北西向斷裂帶內及附近。准盆南緣油氣田,單個油田和油田帶呈東西向伸展,顯然受緯向系斷裂構造限製成藏。

4.5.3斷裂型式控制油氣田(藏)分布型式

盆地西北緣克拉瑪依油田反S形受制於反S形斷裂,剖面雁行狀斷裂形成了階梯狀油氣田(藏)分布,風成城帚狀構造成生了風成城帚狀瀝青礦等。

4.5.4斷裂構造不同部位發育著不同類型油氣藏

斷塊油藏、斷鼻油氣藏、斷背斜油氣藏等均與斷裂構造及其組成形式的不同構造部位相關。有的分布在斷裂尾部、弧形彎曲內部、背沖夾持、對沖夾持、同向夾持、側向尖滅、再現尖滅等不同構造部位。

斷裂控油作用的部位性:

(1)斷裂尾端

准噶爾盆地西緣區塊斷裂系統圖中車排子近南北向斷裂南北兩端分布油田,北端油田在斷裂東側尾部,南端油田位於斷裂西側尾端。

(2)斷裂交會部位

准噶爾盆地西緣區塊斷裂系統圖中,紅山油田和小拐油田,位於紅車斷裂北段(走向SN,傾向西)與北西向斷裂交會部位(傾向南西、逆沖性質)。油田總體近SN向分布,主控為紅車斷裂。

4.5.5斷裂力學性質轉化者突顯斷裂對油氣輸導與封堵雙重作用

如獨山子油田的獨山子斷裂系統,斷裂具封閉性聚集油氣,當油壓增加到能沖破斷面壁時,則斷裂開放,油氣泄漏,泥火山間歇發生了噴發,泄出油氣,斷裂破壞油氣藏。

4.5.6凸起與凹陷邊界斷裂

利於輸導富油氣凹陷油氣向古凸起邊緣富集,如莫北油田和石西油田。深層斷裂控制的古鼻凸、古隆起及斜坡有利油氣聚集成藏。臨近深坳陷的北東向、北西向及東西斷裂聯合、復合,成生油氣呈環狀分布,如瑪湖坳陷四周油氣田(藏)。

4.5.7油氣輸導系統組合分析

李四光指出:「石油成生時,在分散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點滴石油混雜在泥砂之中,是沒有工業價值的,必須經過一個天然的程序,把那些分散的點滴集中起來,才有工業價值。這個天然的程序就是含有石油的地層發生了褶皺和封閉性的斷裂運動。所以,我們找石油的指導思想:第一,要找生油區的所在和它的范圍以及某些含有油氣苗的徵象;第二,進一步查明適合於石油、天然氣和水聚集的處所,即儲油構造。」

我們知道區域應力場使含油地層發生褶皺後,其背向斜局部應力場恰相反,背斜應力值低或變為拉應力,利於油氣向其運聚。封閉性的斷裂活動,可封堵油氣成藏和油氣充注。因此背斜的控油作用和斷裂運動是油氣成藏重要動力因素,背斜和斷裂帶也是油氣聚集場所。

(1)斷裂起通道作用的機理分析

(a)斷裂帶通常為低應力部位。岩石變形過程中,在未破裂前是高應力部位,微裂隙發育,體積膨脹,孔隙度和滲透率增加。一旦破裂,應力釋放,就是低應力區。斷裂形成時或斷裂過程中,岩內高壓流體,自然向低壓處流滲,斷裂是自然通道。美國學者對聖安德列斯斷裂進行了現今地應力測量,其應力數值是斷裂帶應力值低,斷裂帶與正常岩石過渡帶應力漸增,而遠場正常地區應力值高。實際測量結果證實了斷裂帶應力低。

斷裂帶成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既源於斷裂帶岩石破碎,有空間,又在於斷裂帶與鄰界岩塊存在應力差,是應力差驅使油氣沿斷裂運移。

(b)斷裂活動時一般是通道作用最強。斷裂帶本身不是單一裂面,同時發育相應平行的同方向的不同性質(有壓有張)、不同方向、不同序次、不同級別的配套斷裂、裂隙,組成主帶和影響帶。壓性相對封閉,張性斷裂開放。同一斷裂帶內與主斷裂平行或垂直的張性斷裂就是良好的運移通道。從斷面形態分析,斷面非平直。

(c)斷裂活動時,由於剪切熱作用,使帶內或附近流體增溫,易於運移。

(d)斷裂活動為深層熱釋放創造了前提,熱能沿斷裂向上傳導增溫流體,流體膨脹撐擴了斷裂,利於油氣運移。

斷裂對油氣的破壞作用,這是與通道作用實質相同的問題,油氣沿斷裂運移,如有適當的圈閉蓋層條件則聚集保存,無蓋層圈閉條件或斷裂通天則移散油氣。

(2)不整合面起輸導作用分析

不整合面是地殼運動的重要標志,是地層系統中最大的不連續面,上下地層產狀不同,岩性、岩相不同,岩石力學性質不同,成岩作用不同及受力作用反應不同。

(a)深淺部地層產狀不同,深部地層傾角大,油氣易於垂直運移上竄。

(b)上下層岩石力學性質不同,其抗壓、抗張強度不同,而在兩種不同岩性界面處,其抗壓、抗張強度皆低於上下兩種岩質的抗壓、抗張強度,在界面附近極易發生滑動(滑脫、滑覆)。

(c)不整合面在後期構造變動時,不整合面將像地層一樣發生褶皺,會形成眾多虛脫空間。這種層系間剝離,為流體垂向、水平運移提供了空間通道。

(d)不整合面,其實是個地質體,是構造運動造成破壞,風化、剝蝕、淋濾過原岩地層、岩體,其孔、滲發生很大變化,裂縫發育,岩質疏鬆是流體滲流、徑流的良好通道。

(3)輸導層

輸導層是滲透層,其滲透能力有好、有差。滲透性能除取決於孔隙度、滲透率外,尚有其他因素影響輸導層的輸導功能。

(a)輸導層岩質裂縫發育,岩石碎裂較岩石完整者疏導能力高。

(b)輸導層厚度比較大,埋深適中,岩層傾角大的地層,輸導能力大。

(c)輸導層內水平縫合線不發育,構造縫合線發育者,輸導能力會較強。

(d)輸導層系內裂縫網路縱橫密布,扭性裂縫佔主導的,其輸導能力強。

(e)輸導層溶融現象明顯,溶洞、溶孔發育者,利於流體運移。

(f)輸導層岩石有效孔隙發育也是流體運移的重要有利因素。

(4)准噶爾盆地油氣運聚輸導組合分析(郝芳等,2002)

上述三個單因素對油氣有疏導、運移的作用,然而油氣運移常常與三者或三者聯合作用相關,其配合、排比與匹配有多種類型和格架。

(a)准噶爾盆地西部靜水壓力系統砂體/不整合—斷裂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6)。斷裂溝通油源,三個因素匹配輸導油氣。

圖4.16 准噶爾盆地西部靜水壓力系統砂體/不整合-斷裂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

(b)准噶爾盆地東部靜水壓力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7),靜水壓力將流體舉升至烴源層高部位,然後由斷裂通向儲層。

(c)准噶爾盆地莫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8)。油氣沿斷裂作垂向運移,砂體和不整合促使油氣側向運移,水力破裂縫是油氣上下移出的小通道。

圖4.17 准噶爾盆地東部靜水壓力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

圖4.18 准噶爾盆地莫北凸起—盆1井西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

莫北凸起,不論靜水壓力系統層系還是超壓系統層系以垂向運移為主導,盆1井西凹陷在兩個壓力系統中垂直與側向運移並重。

(d)准噶爾盆地馬橋凸起—昌吉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圖4.19)。

兩個構造帶靜水壓力系統(J1b、J1s)砂體水平側向輸導運移。超壓系統:昌吉凹陷、馬橋凸起垂向輸導由斷裂溝通,並匯聚兩側側向運來之油氣向砂體輸入。

P2w上部層位、T及J1b下部分岩層以側向輸導為主。

(e)准噶爾盆地呼圖壁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圖4.20)。

背斜具雙層結構,深部背斜平緩,被三條近直立斷裂分割,其中南側斷裂與中間斷裂早期逆斷,後期負反轉,三條斷裂垂向運移油氣(T+P、J油源岩油氣)到K地層中,並直送到E21-2地層,被切割淺部背斜的沖斷層側向封堵成藏。

圖4.19 准噶爾盆地馬橋凸起—昌吉凹陷斷裂—砂體/不整合組合型油氣輸導格架

圖4.20 准噶爾盆地呼圖壁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

(f)准噶爾盆地獨山子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圖4.21)。

獨山子油田是老油田,背斜構造控油。斜切背斜北翼的逆斷層,輸導古近系烴源岩油氣到上部N1s層系成藏。該斷層下部是油源斷裂,上部是封堵油氣成藏遮擋封閉性斷層。背斜頂軸部有間歇性泥火山,頂部斷層時開時閉,油氣壓力時大時小。反映南北擠壓應力大於油氣內壓時,泥火山不外泄油氣及泥砂,應力小於油氣內壓時油氣向外噴發,氣體點火可燃。

圖4.21 准噶爾盆地獨山子背斜超壓系統斷裂貫通型油氣輸導格架與壓力剖面

4.5.8吐哈盆地斷裂構造對局部構造、圈閉的控製作用

吐哈盆地發展演化中,經歷多次斷裂活動,形成了多種類型局部構造和圈閉,為油氣儲集提供了空間場所。據統計(吳濤等,1997),在發現的86個圈閉中,斷背斜52個,占圈閉總數的34%;斷鼻65個,占圈閉總數的20%;斷塊和地層圈閉共53個,占圈閉總數的21%;背斜48個,占圈閉總數的19%。不難看出,與斷裂有關的圈閉占絕大多數。

(1)局部構造和圈閉分布特點

平面上,沿斷裂帶呈近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及弧形帶狀分布;受壓扭性斷裂形成的局部構造呈雁行狀排列;由壓性斷裂導控的局部構造多為串珠狀分布;棋盤格式斷裂限制的局部構造多為棱形或方形布列,壓扭斷裂旁側局部構造顯入字型展露;北西向斷裂與北東向斷裂變化地帶,局部構造交叉狀分布;旋扭斷裂影響、切割的局部構造呈反S狀,如紅陵構造構造單元上。台北凹陷局部構造發育,托克遜凹陷、哈密坳陷相對不發育。局部斷裂上盤居多,而下盤相對少;弧形斷裂弧灣內側利於形成局部構造;斷裂交叉部位多形成斷塊圈閉。

(2)本區典型局部構造或圈閉特徵

依照導控局部構造的斷裂條數、斷裂作用方式和局部構造形態,對典型的背斜、斷背斜、斷鼻及斷塊構造選擇分析陳列其基本概貌。

油源斷裂:

油源斷裂在油氣成藏中無疑是一項關鍵因素,是不可缺少的作用。關於油源斷裂其含意可從幾個方面理解或說明。其一是指生油岩系(油源岩)在初始形成時,斷裂構造環境在其沉積過程中對岩層厚度、有機類型、深度、分布范圍的制約作用;其二是通常指溝通油氣源與儲集層系並促使成藏的斷裂為油源斷裂;其三是對原先油氣藏起再分配形成了次生油氣藏的通道斷裂,為油源斷裂。

油源斷裂導油作用強度與斷裂性質、規模、活動時期及構造型式相關。壓性、擠壓兼扭動性斷裂構造帶較大、較寬,波狀分布,岩石破碎嚴重,擠壓強烈、片理化發育,一般斷層不同部位垂向運輸能力有大、有小;平錯(水平扭動)扭性斷裂或以扭為主斷裂,斷裂陡傾,斷面光滑,切割較深,其垂向疏導能力最強,尤其一對X(扭)斷裂交叉處疏導流體如流柱;張或張扭斷裂,因切割淺,裂縫不發育,垂向運移油氣層位有限。斷裂的開啟時期與油氣的排出時期配置,是影響斷裂進行垂向運移的關鍵。斷裂的活動期與油氣的排出期同步時,非常有利於油氣沿斷裂進行垂向運移。另一方面,油氣運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油氣運移時期斷裂活動強度,多次活動。斷裂如果由強變弱再由弱變強的活動規律,在運移早期油氣即可發生運移形成原先油氣藏,而在運移晚期斷裂活動既能在淺層形成原先油氣藏,又能破壞深層的原生油氣藏,從而在淺層形成次生油氣藏。因此,使得油氣在上下層位皆有分布,形成具有多套含油層系、多油藏類型的復式油氣聚集帶(馬士忠,2007)。前已述及台北凹陷內二級構造帶及大部分構造圈閉的形成均與斷裂活動有關,與圈閉相伴生的斷裂成油氣縱向運移的良好通道,已發現的油氣藏在其內部或側翼總有斷裂發育。

本區油源斷裂發育,控油作用明顯。如前隆斜坡(鼻凸)油氣聚集帶,其重要油源斷裂是向前陸坳陷方向延伸的基底斷裂。復合正向帶油氣聚集帶,重要的運移通道是基底斷裂余動成區域滑脫面及其背景上的小斷層。前緣逆沖帶油氣源聚集帶,除了儲層作為油氣運移通道外,還有滑脫斷面錯動坳陷主體,利於聚集油氣,成為油氣運移至處於鏟式滑脫斷面高部位逆沖帶的重要通道。凹中滑脫背斜帶,位於生烴區內或附近,油源條件優越,滑脫斷面伸入烴源岩層系,是油氣運移的重要通道。差異滑脫斷裂帶油氣聚集帶,油源斷裂呈近南北向伸展,傾角很陡,切穿滑脫斷面之上所有蓋層,在縱向上形成多套含油層系,利於形成淺層或次生油氣藏。山前沖斷帶油氣聚集帶,油源斷裂為沖斷層、基底斷裂。梁世君1995年曾對台北凹陷燕山運動時和喜馬拉雅運動時主要油源斷裂進行了預測分析,認為近EW弧形斷裂、NWW向斷裂、NEE向斷裂及NNE向斷裂均為油源斷裂。

(3)斷裂及斷裂型式控制油氣田(藏)分布

(a)緯向系中大型邊界東西向斷裂控盆。

天山緯向系是吐哈盆地主導控制體系,西域系與其復合、聯合作用導生盆地發生、發展及演化,使盆地經歷了早期的周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中期的再生前陸階段及晚期再生前陸階段,是一個多階段、多類型復合含油氣盆地。體系發展演化過程中出現了擠壓構造體系、滑脫構造體系、扭動構造體系及旋扭構造體系。這些局部性構造體系分別受控於局部的構造應力場,但又皆緣於區域性南北向擠壓應力場。只是不同時期、不同地段由於邊界條件和岩塊岩石力學性質有別,局部主壓應力作用方式、方向發生變化而成生了多類型局部構造形跡組合。總體上講長期的南北向擠壓,利於盆地穩定發展、繼承性強,盆地內坳隆格局易於定格,沉積中心趨於一致,有利於生油坳陷發展,並對沉積層系利於保存,發育了多套煤系生油岩系,成為煤成油氣的典型盆地。該盆地是長條狀,是緯向系中一個負向構造,其南北邊緣斷裂為近東西向,其內發育有NW向與NE向扭斷裂,後期演化成壓扭性,並成為盆地內坳陷、凸凹邊界斷裂。這些斷裂又控制凹陷的沉積相分布。

(b)東西向斷裂、北西斷裂、北東向斷裂及弧形斷裂控制油氣聚集帶。

盆地發育二級構造帶30多條,其中油氣聚集帶分別與近EW向斷裂、NWW向斷裂、NEE向斷裂及近SN—NNE向斷裂相依相伴。各帶中的局部構造形成圈閉受斷裂控制其成生、發展。

(c)斷裂帶控制油氣田(藏)帶狀分布。

北東向斷裂控制油氣田(藏)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如溫吉桑油田;近SN向斷裂控制勝北3號油田、紅台2號油氣田呈近SN向分布;巴喀油田等受近東西向斷裂控制呈EW向分布;弧形斷裂控制油氣田(藏)於弧灣內側等(鄯善弧形油田群、帶)。

(d)斷裂型式不同油氣田(藏)分布形貌有別。

棋盤格式斷裂控制的油氣田(藏)具棋盤格式狀,格內油氣田形態呈橢圓狀,酷似哈密瓜,如勒2井(圖4.22);扇形斷裂控制多個扇形圈閉,其油田有3個,呈南北向展布的扇形(圖4.23)。

圖4.22 鄯勒油田七克台組三間房組油藏平面圖(據袁明生等,2002)

圖4.23 小草湖地區三間房(J2s)頂面構造圖(據袁明生等,2002)

(e)雁行斷裂多形成雁行狀油氣田(藏)。如未登油田、溫西油田呈NE向左行雁行狀;溫吉桑構造帶丘東3氣田為剖面雁行(圖4.24)。

(f)旋扭斷裂影響油藏平面上顯示旋扭形態。葡北油田受近EW向斷裂旋扭,使油田形態呈新月狀(圖4.25)。丘1-丘2井為反S形油田(圖4.26)。

圖4.24 溫吉桑構造帶油氣成藏模式圖(據袁明生等,2002)

圖4.25 葡北101井頂面構造及綜合柱狀圖(據袁明生等,2002)

(g)斷裂帶橫跨形成油氣聚集帶交叉疊置。如鄯善弧形油氣聚集帶與火焰山油氣聚集帶發生橫跨,其橫跨部位油氣豐富。

(h)斷裂多為逆斷裂性質,油氣多分布於上盤。

(i)斷裂尾端利於油氣儲集,如葡4井。

(j)反轉斷裂更利於油氣運聚成藏,如伊拉湖油田。

圖4.26 丘1-丘2反S形油田分布圖

(k)長條狀火焰山油氣聚集中眾多油氣田(藏)呈羊肉串狀NWW向展布。

④ 中東的石油地下都挖空了未來會有大地震嗎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地震他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最注意的還是大自然的變化影響跟導致,並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中東是世界石油桶,其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以上,而其產量占 30% 以上,出口份額佔世界總量的 45%,自 1932年巴林石油公司在賈巴爾的杜漢沙漠地區發現中東第一口油井埃米爾 1 號以來。

導致地層深處的空腔結構或斷裂帶坍塌,以及 1967年由大量岩層突然下降引起的坍塌地震,印度柯伊納水庫蓄水也直接引發了一場大地震,震級當時是達到 6.3 級,因為他的焦點很淺,一般在 5 公里以內,所以他們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⑤ 世界油田的數量與儲量配置怎樣

美國最早制訂的劃分油田標准為五個等級。A級,儲量大於5000萬桶(美英西方國家習慣於用桶計量石油,這種汽油桶有時我們還能見到。我們則習慣於用噸計量石油。桶是體積單位,噸是重量單位。由於各地的原油比重不盡相同,所以兩者的換算關系不很明確,通常採用1桶=0.137噸或1噸=7.3桶)。B級,儲量2500~5000萬桶。C級,儲量1000~2500萬桶。D級,儲量100~1000萬桶。E級,儲量小於100萬桶(E級以下還有一個F級,是指無開采價值的或報廢的油田)。後來,世界各地相繼發現了儲量大得多的油田,因此又在A級之上增加了巨型級、世界級大油田和超級大油田(見表1)。
至今全世界已發現油田三萬多個,絕大部分是儲量較小的油田。世界級大油田和超級大油田總數只佔全球油田總數的1%,但所擁有的儲量卻佔全球總儲量的80%;世界最大的油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大油田,儲量117億噸。第二大油田是科威特的布爾干大油田,儲量101億噸。
世界最小油田的儲量不足4萬噸。最大油田儲量是最小油田儲量的幾十萬倍,差別非常懸殊。假若用1毫米代表1萬噸的儲量,那麼4萬噸只有黃豆粒大。而最大油田的高度是117萬毫米,即1170米。這么大的差別如果用直線比例尺圖示等於在平地上聳起一座摩天大廈。為了能夠恰當圖示,採用對數比例尺來表示上述統計數據,見圖。線條的寬度表示油田的數目,線條的高度表示油田的儲量級別。圖示表明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規律是個分層次的寶塔結構。

表1全球已發現油田的分級儲量統計表油田分級 單個油田的儲量標准,桶(噸)找到的油田數個找到的儲量佔全球總的百分比,%超級大油田500億桶以上(或5A級) (70億噸以上)50超級大油田(或4A級)50~500億桶(7~70億噸)40世界級大油田(或3A級)5~50億桶(0.7~7億噸)328 30巨型油田1~5億桶(或AA級) (1400~7000萬噸)15A級油田0.5~1億桶(700~1400萬噸)895B級油田2500~5000萬桶(350~700萬噸)1109C級油田 1000~2500萬桶(140~350萬噸)2128D級油田100~1000萬桶(14~140萬噸)71125E級油田10~100萬桶(1.4~14萬噸)16849

圖世界油田資源按不同層次的分布圖縱坐標高度表示油田儲量,橫坐標寬度表示油田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