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各國爭奪石油的實質
由於石油具有的特殊戰略價值,世界各國對全球石油供應資源的爭奪,也構成了世界各國政治、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礎。
美國政府已將能源安全放在美國對外貿易和對外政策的首位。美解決能源危機的基本戰略是加強同加拿大等美洲產油國的關系;加強同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關系;加緊開發裏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關注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石油動向。美國還支持西方石油公司主動參與中亞地區的石油開發,力圖建立不經過俄羅斯或伊朗領土,直接將該地區的石油與歐美市場聯系起來的石油運輸通道。
俄羅斯則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布局:一是深化俄歐能源合作。二是加強對裏海能源開發的影響。三是與亞太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四是加強俄美能源戰略合作。俄羅斯政府出台的《俄羅斯聯邦能源發展戰略》,重點就是強調要通過強化能源外交促進經濟復甦、維護地緣利益。
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積極尋求新的能源合作夥伴,並制定了新的能源戰略。其主要特點表現為:加強與伊朗的能源合作;致力於對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能源投資與開發;建立與俄羅斯的戰略性能源夥伴關系;大力開拓東南亞市場,努力打入拉美油氣資源領域,積極進軍非洲能源市場。
日本則積極加強與中東及其他世界產油國建立相互依存關系,提出了針對中亞地區石油的歐亞大陸外交計劃,並充分施展「金元外交」,用提供大規模經濟技術合作計劃的方案在全球展開石油資源爭奪戰。具體而言,一是繼續加強與中東產油國的關系,保證穩定可靠的油源;二是角逐遠東,加強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三是覬覦北非,力圖實現石油來源的多元化。
美國暫居石油霸主
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講:誰控制海灣石油的流量,誰就對美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擁有了「鉗制」力,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講到,控制了中東地區的石油,美國就捏住了向其主要競爭對手供應石油的輸油管口。雖然世界大國對石油的爭奪受各自的生存與發展需求驅動,但在當代世界石油資源爭奪中,美國一直是首要角色。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國,因此,石油利益一直是美國地緣政戰略的核心,美國的能源需求也成為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重要因素。美國爭奪石油不僅在於確保自身需求得到滿足,更有控制這一戰略資源進而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的長遠意圖。
目前,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石油展開的。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深層原因之一是為了控制伊拉克乃至中東的石油。「9·11」事件以來,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關系緊張,石油資源仍是主因。美國污衊伊朗為「邪惡軸心」,也是覬覦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軍事力量借機滲透到中亞地區,一方面為了爭奪裏海石油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抵制其他國家在中亞地區拓寬能源渠道的努力。而最近,美國借口打擊恐怖主義,要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巡邏,更凸顯出其急於控制海上石油生命線的圖謀。
顧近幾年形勢的發展,美國借反恐戰爭已拿下阿富汗,並「順便」立足中亞,其控制裏海油氣資源之目標已基實現。伊拉克戰爭則使美國支配中東石油的願望成為事實。如果美國再順勢解決伊朗問題,中東油氣資源的控制權將基本落入美國之手。此前,美國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在西非,美國頻頻發動外交攻勢,並謀劃調兵進駐幾內亞灣,以保「後備油庫」之安全。所以,在世界能源領域,可以看出美國的霸主地位已基本確立。
世界石油格局走向何方
世界石油能源及其市場變化,特別是油價的變幻莫測、因石油而發生的雙邊或多邊間的磨擦此起彼伏,牽制著世界和各國的經濟發展,影響著人們的視野和對石油形勢的判斷。但是應當說,世界石油格局的基本態勢大體上是清晰的。
很長時間內剩餘可采儲量仍較豐富,世界石油主要需求地區不變,但供需格局中長期將發生較大變化。
世界剩餘可采儲量在很長時期仍將是豐富的。到2050年前,石油資源保障程度應該是樂觀的。
今後20年,石油供需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世界上許多正在開發的油田產量將以年均4%—5%的速度遞減,特別是歐洲、北美、亞太的油區產量將下降更多。即使有新的油田發現和投產,也將減少世界原油產量中的份額比例。而資源雄厚的歐佩克產油國,特別是中東的產量及在世界石油產量中的份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歐佩克產油國2003年石油產量約15億噸,占當年世界產量的40%,其中中東產油國產量為11億噸,占當年世界產量的30%。
預計到2020年,當世界消費45億—50億噸石油時,歐佩克的產量將佔60%—65%。也就是說,屆時世界石油對歐佩克,特別是中東產油國的依存度將會更高。而2020年世界主要消費地區仍將是北美、歐洲、亞太,發展中國家需求會有較快的增加。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亞太地區將超過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區,其份
㈡ 為什麼美國攻打伊拉克後不把伊拉克石油占為己有
假的!現在所有伊拉克開採的石油收入美國都有10%的銷售純紅利,這遠比開采伊拉克石油賺得多。所以,不是美國不佔有伊拉克石油,而是美國以另外一種方式掩蓋自己的強盜行為。
由於當地的反美情緒很嚴重,美國很難去直接開采伊拉克的石油,而且還因為美國本身就是石油儲量大國,這使得美國開采伊拉克石油沒有用,他同樣得倒手第三方才能兌換成美元。所以,當時的美國就推出了一種策略,那就是合作分成股。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的油井大部分是法國跟東亞某國的。美國將這些油井歸還給這兩國,但是條件就是美國抽10%銷售純紅利。兩國答應了,兩國每年在伊拉克開採石油總價值1200億美元左右,美國可以分成120億美元左右。伊拉克戰爭至今已經過去16年了,直接轉化成美國紅利是1800億美元左右。
除了這些有主(中法)油井外,伊拉克的石油開發權也在美國手裡,美國把這些開發權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賣掉,大約賣了1500億美元左右,而且賣掉的時候又簽訂一個霸王條款,必須從美國采購石油開采設備石油,為此美國又賣出了大約500億美元的採油設備。
打伊拉克確實花了不少錢,美國看起來虧慘了,但美國人還是賺大發了。
當然了,美國人民是掙不到這錢的,而是美國政府背後的金主們、利益集團掙了去。
各大軍工企業、安保公司、甚至建築商等等,一大票的公司從美國政府那裡拿到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錢是花出去了,可最後大都流進了利益集團的腰包。
伊拉克的石油,確實很多,但美國人看不上。
用政治和經濟手段去控制一個國家,遠比實控它的土地、資源有效的多,也實惠的多。
如果美國真要控制伊拉克的油田,就伊拉克那混亂的治安,恐怕美國人挖出來的油還不夠安保人員的開支。
就像你在一個沙漠里開採金礦,周圍是無窮無盡的虎視眈眈的充滿敵意的人群,你能順利地挖出多少石油?還要順利地運出去?幾十美元一桶的油價!
操著賣白粉的心,掙著賣白菜的錢,美國人會幹麼?
石油是很寶貴,但美國本身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也是首屈一指的石油出口大國。
歸根基地,美國人打伊拉克,最核心的是打一場「石油美元」的保衛戰。
薩達姆一直對美國強烈不滿,正好歐元橫空出世,老薩尋思著用歐元。
伊拉克畢竟也是石油生產大國,萬一真被老薩搗鼓出什麼東西來,對石油美元總是個威脅。
石油美元是美國霸權的基礎,只有全世界都在用美元,美國人才能肆無忌憚的在全世界薅羊毛。
所以得把老薩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不能讓老薩對其他土豪產生不好的影響。
老薩真的也滿牛的的!一身硬骨頭,到死也不認慫!
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最終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並建立了親美傀儡政權。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是其目的之一。考慮到伊拉克民眾的反美情緒,美國沒有直接插手伊拉克的石油開采,而是通過美國企業、戰前與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有交易的外國石油開采公司,合作開采伊拉克石油並對外銷售,美國則通過利益集團收取10%的石油銷售利潤。
表面上看,美國沒有將伊拉克石油據為己有,不是為了石油打擊伊拉克的。但是,美國通過空手套白狼的把戲,控制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攝取了石油銷售利潤,賺得盆滿缽滿。
這也很簡單。
第一、美國稱霸世界有三大武器。一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不僅擁有強大的海陸空軍,還在全世界各個重要戰略位置擁有軍事基地。只要需要,他們能快速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發起軍事行動。二是經濟上各個領域擁有定價權。比如全世界經濟都要看美聯儲是否加息。美聯儲是否加息成了金融從業者平時最關注的問題。三是美國的強大繁榮加上其所標榜的價值觀在全世界都催生出美粉。而親美的美粉基本都成了歐美外交和政治上重點利用的群體。輿論上保持美國的光輝形象需要美粉吹捧、粉飾,形成對他國的內政壓力促使他國按美國指揮棒辦事也需要美粉里應外合。從二戰後美國在各國搞的政變、培植反政府勢力、發動反政府行動看,這些美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總體上保持美國形象的體面是很重要的。
第二、美國打伊拉克原因也很簡單,美國要控制中東就必須有能按照美國指揮棒轉的代理人,薩達姆不聽美國指揮也就罷了,伊拉克與伊朗交戰符合美國利益,但伊拉克軍事壯大威脅阿拉伯其他成員國就觸動了美國這個保護國的權威。入侵科威特則擊破了美國的底線。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保護國的權威,摧毀不聽話的薩達姆政權。什麼獨裁、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只是一個借口,都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正當性。而阿拉伯國家幾乎都獨裁。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霸佔伊拉克石油,那不是讓全世界都留下口實,它怎麼可能這么做?
第三、美國控制中東有兩大目的,一是控制這個連接歐亞非重要的戰略地,控制蘇伊士運河。二是控制石油出產地,一方面可以在爆發戰爭時第一時間切斷敵方的石油供應,另一個方面則是獲得石油定價權。石油價格上漲和下跌都是美國人說了算的,比如最近搋撲總統就要求沙特採取措施降低石油價格,而之前石油價格大跌,雖然石油重要出口國的俄國、伊朗沒有倒下,委內瑞拉倒下了。但也給俄國、伊朗能源經濟以重創。就是說石油價格還是一種攻擊制裁他國的武器。而美國吸金能力最大的方面並不是商品出口,而是金融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包括石油在內的各種重要物資上擁有定價權,就可以根據美國經濟利益需要、政治需要隨機調整價格,以達到對美國最有利的目的。
第四、伊拉克那點石油在整個石油產地里所佔份額微乎其微,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想去搶奪科威特更豐富的石油。比起石油定價權,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算什麼?比起維護美國發動戰爭的體面又算什麼?就是說伊拉克那點石油利益很小很小,如果美國霸佔伊拉克石油,那它在全世界將失去不計其數的美粉,因為太赤裸裸了。尤其中東的反美呼聲會更加高漲。沒有親美勢力,或者親美勢力變成完全邪惡的代名詞,美國又如何培植代理人、如何控制包括中東在內的各個角落。難道要全方位採用武力控制嗎?如果失去中東的控制權,那等於失去了石油定價權,失去了石油在戰爭中的戰略地控制權。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德法為何會收留那麼所謂敘利亞難民,很大程度就是為了維持西方尤其是歐洲的形象。藉此掩蓋敘利亞戰爭的不正當性。所以美國不可能為了伊拉克石油那麼芝麻點利益去霸佔。
美國當初顛覆伊拉克政權,絞死薩達姆的目的並非是為霸佔伊拉克的石油。其初衷是堅挺美元,是為石油美元在世界上建立霸權!
美元是世界硬通貨,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軍力。美元最早是與黃金掛鉤的,哲學上有「金銀天生就是貨幣,貨幣天生並非金銀」的說法。黃金因為其價值高,體積小,方便攜帶的特點,也非常適合與美元掛鉤。這個時候,美元沒有疲軟,很「硬朗」,也非常講信譽,全世界也樂意使用這種貨幣。
越南戰爭爆發後,美國為了支撐戰爭開銷,就大量印刷美元。使得美元縮水嚴重, 無法支撐35美元兌1盎司黃金的價格 。美國總統尼克松總統於1971年當即立斷,放棄了此前的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承諾,這樣,美元與黃金就人為地脫鉤了。
這以後的10年,黃金從35美元1 盎司 漲到850美元1 盎司 。為了美國,尼克松的做法是對的!他如果不進行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美國的黃金儲備就有可能被各國政府兌換一空。如此一來,美國會失去巨額財富。
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信譽度下跌,美元本身遭受重創。為了美元恢復信譽,重新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凌地位。美國選擇石油與美元掛鉤。這是因為,石油是戰略資源,現實生活中,誰也離不開石油——尤其在西方表現得更為明顯。
但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卻不信任美元,他想以歐元做為自己國家石油貿易的貨幣。在軟硬兼施下,薩達姆始終不為美國所動。這在美國人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也徹底惹怒了小布希。須知,薩達姆 的做法無異於砸了美國的金庫啊。如果不滅薩達姆,就會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會引起連鎖反應,最終會使美國失去世界的統治地位。
於是,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一食管「洗衣粉」(普京戲評)到聯合國安理會,他一臉嚴肅,振振有詞地聲稱伊拉克有 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 。以此為借口,美國糾集了歐洲一幫小弟國家,悍然對伊拉克發動了入侵略戰爭,在絞死了薩達姆,扶植了親美傀儡上台,伊拉克民眾死亡的超過了一百萬後,在活著的伊拉克人民過著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凄慘生活時,石油美元霸權終於站穩了腳跟。
不過,現在伊拉克出口的石油收入,美國也有10%的純紅利。也就是說,美國在石油美元霸權建立後,又終於以另一種方式,佔有了伊拉克石油。
只能說你被美國欺騙了,最簡單明了的例證,伊拉克想趕走美國卻趕不走,可想而知,引狼入室的後果很嚴重。
而美國狼是要吃肉的,伊拉克的石油被美國全部吞並了。
說伊拉克好的都是賣國賊,賣主求榮之輩,而普通老百姓實在太可憐了!至今很多老百姓無家可歸,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具體詳細解釋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有解釋,請移步查看。
美國為了一己私利,置伊拉克普通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很多人背井離鄉,逃亡周邊國家。
美國是世界動亂之源,我們對此必須清醒深刻認識,時刻准備著保家為國。警惕美國利用賣國賊搞亂中國,從而再次攫取我們的財富,美國最擅長無中生有,豪取強奪。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21世紀初,美國兩次攻打伊拉克,至今在伊仍有駐軍。至於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兩次都有明確理由:第一次是因為伊拉克佔領了科威特,安理會授權美英等國去「解放」科威特;後一次美國私自出兵攻打伊拉克,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幫助恐怖分子。
當然,透過表面的現象,美國攻打伊拉克肯定還有不可示人的目的,很多人說是為了伊拉克的石油,但後來美國似乎並沒有把伊油田據為己有。那麼美國到底為什麼攻打伊拉克呢?
第一,為了掌控中東局勢。中東因其能源及地緣優勢一直是美國關注的地區,美國一般是通過代理國或勢力來控制中東,決不允許這一地區出現一個反美的強國。而當時的伊拉克正是這樣一個「出頭鳥」。
第二,為了伊拉克石油。美國雖然沒有佔有伊油田,但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視伊拉克石油。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石油的開采基本都控制在美英石油公司手中(後來控股權有變化)。美國之所以沒有把大批石油運回美國,是因為美國已成為油氣出口國。當然,美國打伊拉克更重要的還是為了石油美元,這是美國收割羊毛的工具,而伊拉克擬接受其他貨幣,這是美國不能忍受的。
第三,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目的在於改造伊拉克。一方面,美國企圖打下伊拉克之後按照自已的意願和模式把其打造成一個「模版」,以此來規范其他中東國家;另一方面,美國在主導伊拉克戰後重建過程中也有巨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我們也不能低估美國軍工企業對戰爭的推動作用,對它們來說可謂是「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美國並未進行國家佔領,而是通過資本控制,更多是基於成本的考慮。
我們發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主要強國的版圖格局基本上沒有變化。是強國不再擴張了么?還是什麼原因?
人類 社會 ,從奴隸制產生開始,就一直伴隨著征服與被征服。即使現代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歐洲,羅馬帝國、普魯士王朝、奧斯曼帝國,一直到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都是通過佔領更多地盤,攫取更多的生產資料,成就霸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得以修 養生 息,但是資本主義國家攫取世界發展紅利、攫取其他國家資本的行為不會停止,只是方式不再是採取佔領的方式,而是更多運用資本的力量進行控制,如果有反抗那麼就用軍隊進行鎮壓。
接上文,如果通過佔領並進行殖民控制,往往成本非常高昂。但是通過在當地進行投資,把當地資本產出的大量盈餘變成收益。這樣可以避免高昂的管理成本、避免高昂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且由於股本控制,其控制力更強,控制效果更好。
同時,在絕大多數的國家裡面,資本對於政治有天然的吸引力,資本可以很輕松實現對於政治的影響。
接上文,想要把資本對於政治的影響力變換為控制力,一個非常容易的辦法就是扶植代理人。曾經,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大量的財閥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代理人,而且在俄羅斯政府高官裡面絕大多數已經被美國資本所控制,如果不是沒有美國資本背景的普京以鐵腕手段迅速消滅了7大財閥,那麼俄羅斯依然是牢牢控制在美國資本之下的小弟。
同時,運用殖民手段進行控制除了成本高昂之外,還存在一個巨大隱患,就是革命。美國曾經是英國、法國的殖民地,這些殖民者從初期作為宗主國控制殖民地的工具,到後來想獲得更大的利益和話語權,最後成為反抗宗主國的先鋒。例如,現在的美國早已脫離英聯邦,成為世界霸主。
但是,運用代理人來控制,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代理人更容易屈從,運用本土的代理人進行本土化的控制更加容易,況且代理人出現問題可以隨時更換。
因此,美國現在不會通過佔領的方式佔領伊拉克油田,但是會通過資本滲透的方式控制伊拉克的資源。
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佔有石油,而是為了石油美元體系。各個國家發展經濟、發動戰爭都需要石油,想要石油必須拿美元交換,持有美元就必須為美元的濫發買單。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讓美國出現財政赤字,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濫發美元,讓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和個人為戰爭買單。伊拉克的薩達姆宣布石油貿易用歐元結算,讓美元和伊拉克的石油貿易脫鉤,而且要實現石油產業國有化,所以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在戰爭結束後,臨時政府就宣布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
㈢ 伊朗的石油為什麼會受美國控制
伊朗的石油生產時不受美國控制的,美國控制的是關鍵的航道和市場。因為美國是如今藍星上最強的國家,擁有最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所以它可以通過強大的金融市場控制國家原油價格,也可以管控其他國家與伊朗的原油貿易。在國際航道上,諸如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地區布置重兵管控航道,這也就變相的控制了國家原油的價格與運輸。
㈣ 伊拉克戰爭後, 美國怎麼樣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由於美國小布希入侵伊拉克沒有什麼像樣的理由,傳說中的大殺傷武器也沒有找到,因此,出兵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為了減少這種尷尬局面,美國干預伊拉克石油產業盡量採用比較隱蔽的方式。
目前美國國務院有一個伊拉克工作組,下面領導了一個顧問團,派出大量顧問,進駐了伊拉克石油部、能源部以及立法、司法、執法各部門,以圖從政策和法規上制定對美國及西方列強有利的辦法。
目前主要的干預是限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凡是出口到西方列強的,都批准,而出口到西方列強以外國家,比如中國,都加以種種限制。
聯合國有個針對伊拉克的「石油換食品」計劃,這個也由美英兩國來具體執行,執行過程中也是專門挑對美國有利的執行,對美國沒有什麼好處的,就限制執行。
㈤ 美國操控石油價格的方法及其影響!!
美國操縱石油市場有三種手段。第一,美國政府說服本國石油公司限制開采量。最近5年盡管油價很高,但美國石油巨頭的開采量一直保持在一個水平上。第二,美國的忠實盟友沙烏地阿拉伯願意執行美國的戰略,沒有表現出大量增加石油供給以打壓油價的願望。第三,紐約期貨市場的大量投機倒把行為是石油價格增長的推動力。毫無疑問,在那裡定調的是美國人,每天大量的期貨交易推動著油價上漲。美國政府還有其它一些方法來操縱油價。例如在伊拉克戰爭之前說,推翻薩達姆政權1年後就可每天向市場提供300萬桶伊拉克石油,3年之後可達到500萬桶,而現在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只有150萬桶,甚至低於薩達姆執政時期的出口量。也就是說,美國不需要過多地出口伊拉克石油。美國人不願意動用自己的戰略石油儲備,現在已經儲存了7億桶,准備增加到10億桶。這意味著,美國每天要按高油價購買數十萬桶石油,這對油價有什麼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五美國充分運用自身影響力和主導性,以市場作用調侃市場、調侃價格、調侃技術、調侃心理。例如,在國際資本市場表現不佳、低利率和疲軟股價中,美國將有實力的投資機構和投資者招募到國際石油市場,將貨幣市場和股票市場資金轉移至石油市場。國際石油價格高企不僅吸引了國際匯市上的資金進入期貨市場而對美元貶值產生助力,而且並沒有導致美國因進口原油造成巨大損失,其中核心在於美元效應。因為美國的進口商能夠運用期貨市場對沖油價上漲的影響,相反美國還憑借金融優勢在油價上漲中大賺了一把。如美國花旗銀行在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前10天悄然進入歐洲美元市場,維持了110億美元的空頭頭寸,大量對沖在石油價格上漲中做多原油期貨做空美元。
中國石油大學劉林教授研究認為「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美元事實上承擔了全球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計價單位三大職能。」從交易來看,全球4/5以上的外匯交易以及超過一半的出口是以美元來計價的。從儲藏來看,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2/3是由美元來充當的。從計價來看,在當前的國際石油交易中,幾乎100%是以美元計價的,每年全球的石油貿易超過6000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0%。
美國為了緩解次貸危機所採取的低利率和弱勢美元政策,直接帶來了流動性泛濫,美元持續貶值,導致包括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國際原油價格在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推動下,2008年7月達到歷史最高點每桶147美元。在金融危機沖擊實體經濟的背景下,油價又迅速一路下跌至35美元。 「 (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流動性泛濫,流動性泛濫和經濟的強勁增長導致原油價格暴漲; 而金融危機導致流動性不足,當流動性不足時,實體經濟衰退,石油市場又會受到美元計價機制的影響,導致原油價格暴跌。」 石油價格的暴漲與暴跌看似撲朔迷離,背後其實是美國根據國內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在操控著油價。
雖然美國沒有宣布美元與石油直接掛鉤,但美國通過壟斷像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計價權,保證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這就是美元作為國際貨幣與石油美元定價機制之間最本質的關系。首先,美國財政部可以幾乎不花成本狂印美鈔,在全球市場購買石油,美國輸出美元這一虛擬符號,換取到的是真金白銀的石油資源。這是美國和美元的特權,這種特權正是通過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實現的。其次,美國可以根據國內經濟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來影響和控制油價。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任何國家只要購買石油,就必須要美元,這樣,美國就可以通過國內的利率調整和美元匯率政策影響和操縱國際油價。
㈥ 美國參與海灣戰爭的目的是控制中東石油。你同意這個觀點嗎,為什麼
有一部分原因 但是我總結了一下 是這樣的:美國的目的之一是增強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力,影響其它國家的石油需求和進口消費,而不是直接要石油。事實上,美國一直在不斷減少進口中東石油。這是其一。
其次,美國一直要對地球上最封建,最愚昧,但也是最富裕的中東動手,尤其在911時間後,穆斯林已經成了事實意義上恐怖分子的代名詞,伊拉克正好自己送上門來。通過擺平伊拉克,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造一個正常的伊拉克,作為中東地區的榜樣,按照施壓其它中東國家政權。
㈦ 美國為什麼要搶伊拉克石油
美國為什麼打伊拉克?
一,政治原因,佔領伊拉克後,從東可以威脅老冤家伊朗,從西可以遏制敘利亞,同時扶植了一個親美國的伊拉克政府。
二,經濟原因,伊拉克的石油。
不要以為美國打伊拉克只是為了點石油,即使是為了石油,美國也不是要自己用,而是控制別人的命脈,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美國自己國內的石油很多的,在加上後來開發出的頁岩氣,美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並不多,中東石油買得最多的是中國、日本、歐洲、印度,美國控制伊拉克之後,中國馬上就轉到更遠的非洲去買石油了,將伊朗從3麵包圍(東面阿富汗、南面沙特、西面伊拉克),並控制中國等國家的石油進口,才是美國打伊拉克的主要目的。
㈧ 石油美元霸權原理
在「石油美元霸權」體系下,石油進口國為了獲取石油,必須先兌換美元,持有美元儲備,於是美國就以控制著石油交易的方式鞏固著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繼續享受著美元作為世界通用貨幣的益處。 至此,美國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黃金貨幣政策到「石油霸權體系」的石油貨幣政策的演變路徑已經說明完畢。
【拓展資料】
石油人民幣的啟航,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走向深海,這必然帶來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這里有機遇也有風險,因此我對美元霸權的形成加以簡練的梳理,以便於一些讀者了解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以便於逐步理解人民幣的進化路線。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已被美元霸權所壟斷,全球主權貨幣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美元貨幣與非美元貨幣,非美元貨幣的主要代表為歐元,因此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話語權依然掌握在發達經濟體手中。
近些年來,全球性的去美元化運動在不斷升級,美元的國際霸權地位有下滑趨勢,但是全球化的央行體制決定了美元霸權還將長期存在,因此需要對美元霸權的形成過程與機製做以了解,這樣才能知己知彼,人民幣國際化的路線才會更加清晰。
美元霸權的確立主要是由五個步驟與一個核心所組成的。
一、馬歇爾計劃;
二、美元與黃金脫鉤;
三、建立石油美元體系;
四、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
五、金融自由化。而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行獨立的央行制度,是美元霸權建立具體機構和制度的基礎。
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美國在接受新的石油價格體制同時,迫使產油國以美元標價石油,石油美元體系自此建立,這令美元的國際佔比進一步擴張。
石油美元體系令石油輸出國獲得了巨額貿易順差,導致美元儲備過剩,而這些過剩的美元又流向了第三世界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以高於美國國內的借貸利息借入石油美元,再由出口賺取美元償還,這令石油美元進一步快速搶占國際市場。石油美元體系的確立令美元對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不斷增強,為確立美元霸權再次奠定基礎。
㈨ 據說美國為石油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其在伊拉克石油市場處於什麼角色
美國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伊拉克盛產石油,依靠著石油資源伊拉克也是發展的十分的迅速經濟的發展和軍事的發展一樣迅速。美國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石油需求量非常的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著市場的掠奪。
不管美國是以掠奪者的身份還是示威者的身份去攻打伊拉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為了向世界證明自己綜合國力的強大,他不允許周邊國家比自己強大。如果伊拉克在中東地區成為了霸主,無疑是損害了美國的很多的利益的。
㈩ 美國如何控制石油價格
【 網路文庫】: 2008年,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石油價格最低跌至33.87美元/桶,而2009年初,石油上漲至70元/桶,國際石油翻番僅僅花了不到半年;更為稀奇的是,2011年石油價格最高到達127美元/桶,而2012的價格只有95美元左右。可想而知,石油價格的變動速度之快。
那你們認為石油價格的變動是由什麼決定的? 經濟學認為價格的變動是由供需決定,但是我們發現中東是最大的石油地區,那你們試想一下決定石油價格的主要應該是中東地區了,或者說是歐佩克,可是很遺憾的是他們根本沒有價格的制定權,這還有個數據,2008年12月15號,歐佩克看到當時油價跌到40美元/桶,他們想拉抬油價,就一天聯合減產420萬桶,減產的當天,油價不漲反跌,跌到37美元/桶。我也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們,真正掌握這個價格控制權的是美國。
那美國又是如何掌握石油價格呢?
我們先看看我們國內要控制價格是怎麼樣控制的?我們就簡單說說,「豆你玩」吧(圖解) 第一, 建倉;第二,控制經銷商;第三,輿論製造;第四,對敲。
當你明白我們國內炒家控制價格,你就很容易明白美國是怎麼樣控制石油的,美國同樣具備了四個條件,第一,資金雄厚,石油存量巨大。第二,控制中東石油出口,甚至許多國家的出口,這方面是比較難做到的。第三,輿論製造。第四,通過期貨市場又大賺一筆,在這點上中國,甚至俄羅斯,還有許多大國不知道吃了多少虧。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石油的出口應該是有歐佩克來決定的,可是我們都錯了,美國憑借他的霸權主義,控制了大部分的石油,相信大家都了解伊拉克戰爭的真實目的吧,當然是為了石油,但是美國為什麼不去打其他國家呢?很大一個原因是伊拉克在石油上不服從美國的管理,伊拉克生產大量石油他不按美國要求的出口,而是自己儲存起來,所以美國就很不爽,找各種借口征服你,讓你變得聽話。2011年,中石油取得了伊拉克油田的一個大合同,可以有開采權。
但調研後發現,這一切都是美國在後面的主導。過去伊拉克開採油田都是拍賣,拿到之後可以隨便開采,然後該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自從美國拿下伊拉克之後,不是這樣了。中國、英國或者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想開採石油的話,必須和伊拉克的南方石油公司合作,而其背後就有美國。怎麼合作呢?比如這次中石油去開采,他只給你加工費,殼牌要求7.98美圓一桶,南方拒絕;中石油和英國石油公司合作提出3.99美圓一桶,南方照樣拒絕;最後我們只有以開采一桶2美圓的價格接受。中石油變成了打工仔,也就是說你的利潤不可能超過2美圓一桶,幾毛錢了不起了。中國雖然拿到了開采權,但是最後等於是以2美圓一桶賣給南方石油公司,他們連開采成本都省了,然後美國再從南方手裡賣,至於價格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迪拜危機,迪拜危機主要是迪拜還不起債務。迪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一,並且是第二大國家,他們關系就是國與省的關系,而阿聯酋最大的省是阿布扎比,很有趣的是,美國製造迪拜危機只是項庄舞劍,意在阿布扎比,迪拜有個國企叫迪拜世界,在債務危機發生前,它被稱為「日不落企業」,在2010年,資產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城市,到處買港口,在國際收購大量股權,但是,這個企業在2008年,總收入才30億美國,純利潤只有兩億美元,可是迪拜世界卻借了美國等銀行的3000億美元搞建設項目,並且還用了阿布扎比的大油田做為抵押,最後迪拜的虛假繁榮終於消失,還不起債,所以就把阿布扎比大油田拿去抵債。從而,美國就又控制了一大油田。這個過程比較復雜,所以在這也不多講。
其實還有好多油田都是通過這些方法取得控制權,還有大部分的油田都是跟美國合作的,這就控制了石油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