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類已經可控核裂變了,為什麼還要研究核聚變,是還不夠用嗎
核裂變與核聚變,除了失控反應下都會炸出蘑菇雲外,沒有一點兒相同之處。現在,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站共有440座,當然,全部都是核裂變反應堆。全球核電站的總發電容量超過350千兆瓦,占發電總量的約16%,要是把所有反應堆的運行時間加在一起,已經有10000年了。
一萬堆時,看上去技術應該很成熟了,那為什麼非要費那麼大勁研究可控核聚變呢?因為裂變反應有幾個缺陷,怎麼都無法繞開。
裂變反應堆遠不如聚變反應堆安全。想讓聚變反應持續進行,需要極端苛刻的高溫高壓等條件。比如在太陽的中心,1500萬度的高溫和極端的高壓下,氫聚變成氦,損失一部分質量換取了巨大的能量。在地球上我們無法製造那麼極端的高壓環境(沒有那麼強的壓力容器),只能將反應核心區域的溫度提高到上億度,讓氘和氚(氫的同位素)的原子核飛速運動劇烈碰撞來實現聚變反應。
如果發生故障、事故、戰爭、自然災害,導致聚變堆降溫、失壓、失控、破損,聚變反應的條件便被破壞了,這時反應立馬就會自行停止。即使反應堆被導彈炸平了,因為反應物質沒有放射性,所以沒有發生災難性事故的可能。
裂變反應正好與之相反。裂變反應的反應門檻非常低,只要足夠質量的(超過48.8公斤)鈾235放在一起,它自己就會開啟鏈式反應。所以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導致約束失效,裂變反應便會失控,生成大量熱能造成爆炸事故,放射性物質泄漏,演變成巨大的災難。如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相比聚變反應,裂變反應的效率太低了。裂變反應的門檻兒低,效率也低。在核電站的裂變反應堆中,核燃料只有不到1%的質量能被轉化成能量;而在聚變反應中,將有7%的質量被轉化成能量。
也不算多是吧?轉化率100%的反應也有,正反物質湮滅,不過一個反氫原子的制備價格就得上億美刀,玩不起呀。
以目前的核電技術水平,1千克鈾235裂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燒2700噸煤;而未來的核聚變反應堆中,1千克氘、氚混合物聚變時所釋放的能量將是鈾235的4.14倍,相當於燒11180噸煤。
效率高4倍值得付出這么大努力嗎?值!因為不光效率高,它還便宜。
聚變的燃料豐富而廉價;裂變的燃料昂貴而難以獲得。核聚變的原料就是氫的同位素,氕氘氚。這些東西在海水裡多得是,1千克海水裡就能提煉出0.03克的氘。通過聚變反應,這0.03克氘能釋放出的能量大概相當於300升汽油,足夠我開車去10趟北戴河了。
據估計,全球的海洋中有14億立方公裏海水,共含有40萬億噸氘,全用來核聚變發電的話,足夠人類揮霍幾十億年!氘的製造提取也很方便,用鋰吸收中子的方法就能得到。
反觀裂變反應。目前制備1公斤濃縮鈾的費用至少1.2萬美元,而且工藝復雜,得拿離心機一點點「甩」出來。你瞧伊朗折騰那麼長時間也沒弄出來多少。
而用鋰吸收中子的方法從海水中提取1公斤氘需要多少錢?才300美元。
正因為裂變燃料昂貴,所以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後,東京電力集團怕核燃料被污染,捨不得用近在咫尺的海水給反應堆降溫,以致於釀成了禍害全球的惡性核事故。
核廢料污染問題。裂變反應堆產生的廢料是有很強放射性的危險品,全世界有核電國家對它的處理方法都差不多——把鈈提取出來,然後擺在那裡裝看不見,或者深埋,眼不見心不煩,等未來有技術了再處理。
不管它是決對不行的,這些核廢料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能長達幾十萬年,就是說幾十萬年後這些廢料一旦泄漏了還是會造成災難。
以前有人提議給扔火山口裡去……拜託,這些核廢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密度非常大,集中扔火山口裡是一邊放熱一邊下沉的。它們會燒熔岩層一路向下,最終燒穿火山的「封口」造成噴發,然後隨火山灰擴散到一大片區域甚至整個地球。
而核聚變的廢料是什麼?氦,拿來吹氣球啊,或者直接排放也可以。
總結一下。其實只需安全性不夠高這一個理由,便足夠讓人類想轍告別核裂變,攻關核聚變了。一個是出問題就失控,一個是出問題就自停,高下立判。
中國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處於世界第一梯隊里,計劃到2035年建成新一代聚變工程實驗堆,開始大規模的核聚變科學實驗。除此之外我們也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全球科學家一起努力解鎖可控核聚變這一超級能源。
至於什麼時候能投入商用……說是2050年,誰知道呢。
核裂變並不是一個取之不竭的能量來源方式,其實全世界一共探明有可開采價值的鈾礦總儲量只有459萬噸。這些鈾礦如果全部開采出來僅僅夠我們現有規模的核電站再使用70-80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到7、80年後我們不僅僅是沒有石油了,而且我們連鈾礦也基本上耗光了。
而且這件事對我們還是相當重要的,中國本身已經探明的具備開采價值的鈾礦儲量僅僅有10萬噸。在這個問題上咱們還是相當貧鈾的。
所以我們現在就有大量的鈾礦進口業務在做,以補充我們的產量不足。
而核聚變反應則不同,主要是用氘氚氦作為燃料。這些物質的儲量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以氘為例子,經過計算光海水中的氘儲量就達到了70多億噸。
這才是一個在很大的時間跨度范疇內可以認為是取之不竭的能源來源。
不過先別高興,核聚變並不是一件容易搞的事情。之前和大家說過,咱們的核聚變裝置中雖然實現了5000萬度的高溫持續運行1000秒的記錄,但是核聚變裝置中近似於真空環境。
這看似很高的溫度和時間其實釋放出的能量僅僅相當於燃燒幾十克的汽油。
這個路還得慢慢的走,也只能寄希望於在真正的能源危機之前核聚變反應堆能夠搞出來。
不過——這東西真心的難搞,7、80年內如果能出成績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人類已經可控核裂變了,為什麼還要研究核聚變,是還不夠用嗎?
簡單的說, 就是可控核聚變比可控核裂變厲害多了,好處多多了。而且可控核裂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進程的能源危機,只有可控核聚變才能夠真正解決這個發展瓶頸。
人類對能量的認識和利用是逐步推進的。在猿人時代,人類的祖先們茹毛飲血,連最基本的能源都不知道。當雷擊引發山火,猿人們從最開始的害怕敬畏,到揀拾品嘗到火中燒烤的野味美味,對火漸漸有了認識,開始知道燃燒的害處和好處,從此開始了人類對能源的認識利用之旅。
千百年來,人們從燒柴草煮飯,到燒煤獲取動力,再到燃油時代,標志著人類從古代的柴草時代跨入了石化時代,人類文明開始從蠻荒黑暗邁進現代光明階段。隨著 社會 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煤炭、石油等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些資源都是經過億萬年的地下演化才形成的,儲量是有限的,用一點就少一點,在一個相當長時期是無法再生的。
這樣人類能源危機不斷的加大,對發現和開發新的更高效能源要求越來越迫切,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理論應運而生。
質能方程為人類開啟能源寶庫提供了一把金鑰匙。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就是質能方程,這個理論對質量的屬性進行了新的探討和定義,在人類發現質量守恆的基礎上,進一步推演出了質能守恆定律,指出在一個孤立系統中,所有粒子的相對論靜能與動能之和在相互作用中保持不變,物體的質量就是所含能量的量度,質量和能量可以等價互換。從此,質量與能量有了確定的當量關系。
這個關系的表達式就是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這里的E表示能量值,單位J(焦耳);M表示質量,單位kg;C為光速,精確值為299792458m/s(米/秒),一般取值為300000000m/s。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一切物質的質量中,都包含著同等的能量,質量相等的物質,所蘊含的能量是等價的。也就是說1kg白菜和1kg黃金的質量中所包含的能量度量是一樣的。
那麼1千克物質等量有多大呢?根據質能方程計算可得:
E=1kgx(300000000)^2=9x10^16J
1千克物質如果全部轉換成能量,可得9億億焦耳的能量,相當於250億度電,或者約2151萬噸TNT黃色炸葯,也就是21枚百萬噸級核彈爆炸威力。
核能源時代來臨,質能利用率得到巨大提升。人類發現了質能轉化規律後,開始從石化時代走向核能利用時代。在石化時代,能源的利用轉化率是非常低下的,1kg煤產生的熱能只有29000000J,根據質能方程倒算,質能利用率只達到0.000000032%;1kg石油產生的熱能只有41870000J,質能利用率只約0.000000047%。
二戰催生了原子彈,開啟了核能利用的新時代。原子彈是核裂變不可控的利用,一經激發,就瞬間釋放。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裝葯只有幾十公斤,卻達到了13000噸TNT炸葯的爆炸威力,這是因為在亞原子層次,在核子的鏈式反應過程中,有0.13%的質量會轉化為能量,質能利用率比煤要高出了400多萬倍,比石油高出了276萬倍。
但原子彈的能量釋放一瞬就沒了,而且只能夠起到破壞作用。科學家們通過不懈努力,發明製造了反應堆,這些各式各樣的反應堆能夠使原子核裂變變得慢下來,人們就可以利用這些裂變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來造福 社會 了。
一個和平利用核能的時代就到來了,最常見的可控核裂變利用就是現在遍布全球的核電廠。
但核裂變的效率比核聚變要低,且有諸多限制。這些限制包括,核裂變所需礦產資源儲量有限,開發提純工藝要求高,難度大,且放射性污染大,廢料難以處理。在核發電站還頻頻發生了核泄漏事故,如1986年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等,全世界的核泄露事故已經發生數十起,給環境和人類造成很大損害。
而核聚變相對核裂變,是更安全、更環保、更高效的核能利用,理論上來說,核聚變是沒有核廢料排泄和殘留,幾乎沒有任何污染,且原材料易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核聚變主要材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海水裡儲量非常豐富,約佔0.003%,全球海水總量約134億億噸,所含氘總量有40萬億噸之多。1公升的海水中含有30毫克氘,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汽油300升。這樣僅地球上核聚變的原材料就足夠人類使用幾十億年了,而且月球上還有豐富的氦-3,是核聚變更好的原料。
核聚變質能轉化率可達0.7%,是核裂變的5倍多。既然有這么多好處,那為什麼現在人類還不開始利用核聚變能源呢?這是由於:
核聚變門檻高,技術難題一時難以攻克。相比核裂變,可控核聚變的發生和持續條件非常苛刻,因此迄今為止,雖然有所進展,在實驗室裡面的可控核聚變時間越來越長,能量的輸出越來越大,但要克服的技術難題還很多,目前的技術還遠遠達不到商業化運營的需要。
人類目前還是只掌握了不可控核聚變,也就是氫彈,「轟」的一聲能量就一下子爆發了,這種能量除了破壞作用,絲毫也不能用於國計民生的造福。可控核聚變的難點在哪兒呢?
首先核聚變必須有高溫或高壓。比如太陽核心源源不斷的核聚變是在1500萬度高溫和3000億個大氣壓下維持的,在地球上,人類無法製造出3000億個大氣壓,只能在高溫上想辦法。而核聚變單純依靠高溫,需要1億 的溫度,才能夠保證其持續不斷的進行。
這樣更大的難題又來了:用什麼容器盛裝這個高溫等離子體呢?要知道,在地球上任何元素在幾千度的高溫中都會被氣化,而這個高溫不是幾千度,也不是幾萬度幾十萬度,而是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1億度。
還有,即便做出了這么高的溫度,又能夠約束這個高溫等離子體,又怎麼將這些高溫形成的能量輸出成為可用功呢?這就是可控核聚變必須解決的三個難點。簡單的說,就是要實現超高溫,並約束這個高溫等離子體,還要能夠做出功來。
現在實驗可控核聚變實現的條件。現在找到的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磁約束、重力約束、慣性約束。目前成功較多的實驗方法是採用磁約束,比較典型的就是一種叫做托卡馬克的裝置,這種裝置就是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
托卡馬克裝置中央有一個環形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這些線圈一通電,就會在環形真空室產生巨大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億度的目標溫度,從而達到可控核聚變的目的。
現在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國也積極投身其中,成為國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員。雖然不斷有好消息傳來,過一段時間就有一個突破,但總體上進展還是比較緩慢的。
目前大致取得的成果為:已經獲得了億度高溫,而且約束這種高溫等離子體從幾個毫秒,到現在最長可以維持1000秒,從過去輸入大於輸出,現在能夠輸出大於輸入,也就是可以做出功來。這些進展已經是本質上的突破,證明了可控核聚變是可行的。
人類對能源能量的認識還任重道遠。有科學家估計,人類要真正的實現可控核聚變商業運用,還需要30~50年的努力。
到了真正可控核聚變成為 社會 主要能源的時候,已經擔憂了100年的能源危機就能夠得到緩解,甚至可以說,人類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已經沒有了能源危機之憂,人類文明將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這就是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裂變,還要繼續研究可控核聚變的原因。而且可以預見,即便掌握了可控核聚變,人類質能轉換的能力還是很低等的,因為質能轉換率只能夠達到0.7%,還有99.3%的質能轉換空間沒有認識和開發。
而且人類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對能源的需求將會成指數級增長。從本質上說,只有反物質湮滅,才能夠達到100%的質能完美轉換,這期間還有99.3%的階梯需要我們去攀爬。因此人類即便掌控了核聚變,也還有更高層次的能源利用需要去開發,人類只要存在,攀爬就永無止境。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核聚變和核裂變釋放的能量,原料,原理,和污染性都不一樣。比如核裂變的放射污染很難解決,但核聚變就不同,原材料易得,污染小,產生的能量高,可以是不同的研究方向
核聚變難度太大,幾乎要將宇宙中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集成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是否能取得商業應用成功還不得而知。其實,目的無非就是要獲得取之不盡的能源。
目前最終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方法層出不窮,有些方法比核聚變更現實,更容易實現,比如摩擦球發電技術,已經接近實用階段,只要一塊山東省大小的海洋面積,就可以解決全人類的用電需求,無任何污染,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核聚變裝置集成度高,能夠安裝在宇宙飛船上,這是其它清潔能源方式無法做到的。
核聚變和裂變這兩個差遠了,太陽就是核聚變原理,所以能釋放那麼多能量,如果是地球能搞出核聚變,一升海水就可以產生300升汽油的能量,地球的資源就用不完了,人類的進步,哪兒有個完啊。
唯有慾望和野心永遠無法滿足
差距太大了。核裂變是武器,核聚變是能源
目前的核裂變技術需要放射性元素,地球上非常少,收集困難,還有輻射危險,很快就有用完的一天,而核聚變是輕元素,地球宇宙中很多,產生能量效率也更高,宇宙中有核聚變變成的恆星,可沒有由核裂變產生的天體。重元素產生太困難了,只有超新星爆炸才產出那麼一點
裂變和聚變在技術上是天差地別,聚變才是清潔能源,利用率更高,如果聚變微型化無疑就是開啟了能源新時代, 科技 將會大躍進。
② 富可敵國的石油巨人——國際大石油公司
所謂「國際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資本創建和經營的跨國石油公司。提起國際大石油公司,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們龐大的經營規模、橫跨全球的業務范圍、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巨大影響力。在2006年度《財富》全球500強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據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強榜首,361億美元的高額利潤使其成為全球500強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公司(每天為它帶來近1億美元的進項),3399.3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使這個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氣日產量幾乎是科威特的兩倍,公司在全球六個大洲均擁有能源儲備,油氣儲量超過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質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幾家大石油公司還包括雪佛龍德士古、康菲、殼牌和BP,這些石油巨頭同樣也贏得了舉世關注的目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參與。在不同歷史階段,它們的角色都是舉足輕重的。
(1)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產生與發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締造者,也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建者。當年他一手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將原油產量由1889年的佔全美總產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國加工和銷售的市場份額高達75%~80%。此外,它還帶動了石油工業國際化業務的發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設立了分公司,逐漸取得了在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上的霸主地位。它還開創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的業務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風險。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開發業務中虧損,則可以在下游煉油和銷售業務中找到平衡。但這個石油帝國的壽命不長,因為被指控「壟斷和暴利」,1911年美國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標准石油集團解體,將其所屬的92家公司改組成在法律上獨立的20個公司集團,「大廈」坍塌後,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等石油公司得以倖存下來,這也是今天幾大石油巨頭的前身。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飛速發展以及戰事的需要極大地刺激了對石油的需求,推動了石油生產。壟斷美國石油市場的五家上下游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灣和雪佛龍也正是在這一階段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相當長時間里,它們與英國的BP和英荷殼牌構成了世界石油歷史上聲名顯赫的「七姊妹」,憑借在中東獲得租借地石油開發特許權而發了大財,壟斷了世界石油市場。
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了依賴石油資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創,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國際大石油公司開始對自身發展模式和如何增強競爭能力進行思考,並開始新的實踐。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石油領域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1997年之前,這些較大規模的兼並與聯合多數發生在下游業務(煉制和銷售)和天然氣業務(包括天然氣發電)領域,並且很多隻是公司部分業務之間的聯合。1998年後,面對低油價的沖擊,更多的石油公司捲入了兼並聯合的浪潮,希望通過從外部進行的資產重組,實現優勢互補,進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禦和降低風險,石油公司的兼並與聯合演變成為以大型石油公司橫向整體合並為主要特點的兼並與聯合狂潮,並直接導致超級國際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紀之交以國際大石油公司為主導的新一輪兼並浪潮,是面對石油業激烈競爭環境所進行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塵埃落定之後,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殼牌集團、BP、道達爾、雪佛龍德士古共同組成了石油業內的超級巨無霸方陣。這次兼並與聯合狂潮強化了國際石油公司的實力和地位,同時也重新調整了當今石油工業的主體布局。
(2)新世紀國際大石油公司的發展趨勢。
起於1998年的大規模石油公司並購和結構調整,國際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擴大資產規模和強化競爭實力為目標的任務。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國際油價走高的有利形勢下,它們在繼續優化調整資產組合的同時,普遍將營造長期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首要的戰略重點,進入了一個為長期增長而投資的新階段。國際大石油公司在經營戰略和競爭策略方面所做的戰略調整,體現出一些全新的特點。這些戰略調整,將對國際大石油公司的中遠期業績表現乃至世界石油工業的競爭和發展態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新動向包括:一是實施戰略轉移,立足於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二是進行資產組合的優化,一方面通過補缺性的收購,彌補在關鍵發展領域的資產組合缺陷,另一方面擇機處置邊際資產,優化老油區投資,緩解近期內的成本上升和投資回報下降的問題;三是積極介入天然氣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規石油領域,重新重視勘探,立足更長遠的發展,構建在新的關鍵領域的競爭優勢。
舉措之一:為長期增長投資,營造下一代核心資產。
在主要產區的資源戰略接替上,國際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的油氣發現項目為重點,表現出四個主要的戰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灣深水區、俄羅斯、實行開放政策的OPEC國家和LNG業務領域作為今後重要的新產量增長源。
如BP公司,已將其戰略重點轉向新的五大利潤中心,即墨西哥灣(深水區)、特立尼達(天然氣)、亞塞拜然(環裏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區)和俄羅斯(TNK-BP)。公司現有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為1.15億噸,預計將以年均3%的速度遞減;而新利潤中心目前的產量是5000萬噸,預計將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產量將達到1億噸。由於新利潤中心的勘探開發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別為每桶油當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於現有生產區(發現開發成本為6~7.5美元/桶油當量,操作成本約為5美元/桶油當量),因而新利潤中心產量的增長和資本支出的下降,將有助於提高BP的整體投資回報水平。
憑借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以及多年來在資源國的影響力,國際大石油公司在上述關鍵領域占據了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將能夠支撐其全球油氣儲量的可持續接替。根據高盛公司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發現、目前正在開發中的儲量在5億桶油當量以上的50個大油氣開發項目的統計分析,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它們在50個大項目中占據了45%的儲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雪佛龍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據了50個大項目預計凈現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灣、中東(卡達LNG)和裏海,預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區新增產量將達5.5億桶,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國家中的產量比重將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蘭殼牌西非(奈及利亞)、俄羅斯(薩哈林天然氣)、加拿大油砂業務,預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產量4.6億桶道達爾西非、中東、委內瑞拉和俄羅斯。預期2006年西非深水區可新增產量37萬桶油當量/日,占總產量的13%,中東產量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龍德士古墨西哥灣、西非(奈及利亞)和裏海(哈薩克),預期西非深水區2006年可新增產量30萬桶油當量/日,占公司總產量的比重將從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規石油生產前景
近年來,受天然氣價格上升、LNG供應成本下降以及資源國推動天然氣資源商業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液化天然氣的生產和貿易日趨活躍,正在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一個新的熱點。預計全球25%~35%的天然氣儲量最終需通過LNG來實現商業化。預計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氣儲量開發和LNG設施方面的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來LNG的發展,並紛紛搶佔LNG領域的制高點。近兩年來,國際大石油公司參與的LNG現有項目擴建、在建和擬建新項目就超過了30個,預計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產能力將達到3億噸。LNG 項目開發不僅成為國際大石油公司商業化其天然氣儲量資源的關鍵,而且也將成為公司盈利的重要來源。因成本下降和項目壽命期長,目前LNG項目的投資回報水平明顯高於其他項目,甚至高於上游勘探開發項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將上游的生產加上液化、船運和再氣化資產組成獨立的LNG業務的話,預計到2010年,這一業務在國際大石油公司運用資本中的比例可達到5%~10%,成為勘探生產、煉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業務,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過化工產品業務。
GTL 是一項將天然氣轉化為極清潔的煉制產品的技術,盡管這一技術的出現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受項目經濟性的限制,一直以來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資很少。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突破,GTL項目的經濟性顯著提高,加上資源國為開發「困氣資源」(因缺乏當地消費市場而難以經濟開發的天然氣儲量,只有通過LNG或GTL方式開發)提供優惠的財稅條款,GTL項目開始真正被資源國和國際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氣資源」量至少在2500萬億立方英尺,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5%。隨著全球對於煉制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預計將從目前的2500萬桶/日增長到2010年的2800萬桶/日),特別是環境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GTL將因其可用作煉廠提高柴油質量的原料等特點而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殼牌已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意向書,計劃到2009年建成投產14萬桶/日的GTL生產廠,埃克森美孚也與卡達石油公司簽訂了於2011年建成產能為15.4萬桶/日的GTL項目的意向書。預計今後10年,這些公司將在GTL項目上投資330億美元,實現產量75萬桶/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經積極開發GTL技術,其專有技術AGC-21的開發耗資6億美元,持有約3500項相關的國際和美國專利。
近年來在旨在減少瀝青礦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燃氣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術進步,使得油砂開發項目的經濟性得到顯著提高,項目開發進展明顯加快。據加拿大權威機構分析,預計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產量將增長到148萬桶/日。盡管目前仍存在著加拿大環境法規限制的不確定因素,但隨著原油價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項目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石油公司的關注。
委內瑞拉的超重油項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國際大石油公司的興趣。盡管委內瑞拉的財稅合同條款比較苛刻(政府所得為51%),雪佛龍德士古和皇家荷蘭殼牌公司仍十分關注60億~70億美元的新項目機會,道達爾公司也正在談判擴大其Sincor項目的產能。
舉措之四:重新重視勘探。
受1998—1999年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國際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這一趨勢持續到2003年。據行業咨詢機構伍德麥肯錫的研究,200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國家(簡稱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龍德士古更是分別下降了25%和15%。由於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計劃共獲得72億桶儲量,與1996—1998年89億桶的儲量發現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機儲量接替率為75%。
除了受低油價影響外,國際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資下降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它們將投資重點集中在低風險的探明儲量的開發上,進而開發資本支出排擠了勘探資金。同時,技術進步也為深水區油氣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開發項目機會增多,需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以實現這些儲量的商業化。
在勘探投資相對不足的狀況出現多年之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目前已開始重視新前景區的勘探。2003年雪佛龍、雷普索爾、殼牌和道達爾均增加了勘探區塊面積,涉足的國家也增加了。
舉措之五:開拓新的並購熱點,俄羅斯上游權益成為主要關注點。
以公司並購、資產重組和戰略聯盟為主要內容的資本運營活動,歷來是國際大石油公司經營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是其實現規模擴展、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等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1998年以來的巨型並購活動,國際大石油公司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圍內強化關鍵資產規模、實現協同效應和降低成本的任務。巨型並購後,國際大石油公司進行公司和資產並購交易的動機開始向彌補公司資產組合缺陷和實現資產最優配置轉變,並購的主要目標也開始轉向那些規模較大、資產的戰略匹配性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盡管俄羅斯的油氣行業投資環境仍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但其豐富的未開發儲量一直吸引著西方大石油公司。由於俄羅斯的產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審批過程冗長,加上俄羅斯目前的生產重點仍以現有開發項目為主,對外國石油資本的依賴程度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國際大石油公司通過PSAs合同進入俄羅斯的難度很大。BP公司採取了放棄產量分成協議途徑的投資戰略,收購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過股權參與的方式,迅速在俄羅斯石油項目中獲得了規模優勢。
另外,因多數國際大石油公司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資本投資密集期,為降低成本、改善投資回報,也不排除出現大型公司間合並的可能性。在本輪高油價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現金流充裕,而股價大都沒有隨國際油價同步同幅上升。因而從公司收購者的角度來看,目前目標公司現金充裕但股價便宜,未必不是進行交易的有利時機。
當今世界石油工業正在全面經歷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競爭更激烈,風險更大,更需要跨國石油公司對外界變化做出積極反應的時代。著眼於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投資項目,優化公司資產組合,加強對石油資源包括非常規石油資源的控制和開發無疑是這些國際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戰略選擇。
③ 石油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3)聯盟超級礦為什麼沒有石油擴展閱讀:
性質
具有代表性的大慶石油屬低硫石蠟基石油,已開采酌石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這種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的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及商品石蠟,直餾汽油的感鉛性好。
有的石油硫含量高,膠質含量高,屬含硫石蠟基。其直餾汽油餾分產率高,感鉛性也好。柴油餾分的十六烷值高,閃點高,硫含量高,酸度大,經精製後可生產輕柴油與專用柴油。潤滑油餾分中,有一部分組分的粘度指數在90以上,是生產內燃機油的良好的原料。
有的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較高,屬低硫環烷一中間基。其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也富含環烷烴與芳香烴,故也是催化重整的良好原料。柴油餾分的凝點及硫含量均較低,酸度較大,產品需鹼洗。減壓渣油經氧化後可生產石油建築瀝青。
另有些低凝石油硫含量低、含蠟量也低,屬低硫中間基。適於生產一些特殊性能的低凝產品,同時還可提取環烷酸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④ 紅警OL手游聯盟礦場會刷新嗎 資源採光了怎麼辦
在紅警OL手游中,聯盟可以建設聯盟礦場,也就是超級礦,超級礦擁有大量的資源,所有聯盟的成員都可以去開采,不過開采完之後超級礦會怎麼樣呢,會不會和普通礦一樣刷新呢,一起來看看吧。
聯盟超級礦介紹:
聯盟超級礦就是聯盟中的一個資源礦,大家都可以派遣自己的部隊前往採集資源,並且在聯盟超級礦中採集資源的速度有非常高額的加成。無論你是不是種田玩家,最好都派遣一個部隊進行採集。
超級礦採集完了會刷新嗎?
超級礦採集完了是不會刷新的,也就是說採集完就不可以繼續採集這個礦了。
超級礦採集完了有什麼後果?
不過當超級礦採集光了之後,這個超級礦會直接消失,這時候聯盟的官員就可以重新選擇一個聯盟領地內的位置來重新建立一個超級礦,建設好之後大家就又可以進行採集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下次建設的超級礦可以選擇不同的種類,有石油超級礦、礦石超級礦、合金超級礦、稀土超級礦(沒有金幣超級礦)。
畢竟每個階段大家需要的資源不一樣,比如前期你可能比較缺礦石,而後期就會比較缺石油。把礦石採集完,再建一個石油礦,非常合理。
總而言之呢,超級礦採集光了之後不會刷新,不過我們可以重新建設一個超級礦。更多精彩攻略盡在深空手游網。
⑤ 我國現1億噸「超級油田」,石油會被用完嗎
隨著近現代人們對於某些地質開采,發現其中有很多的東西,許多的資源都是可以使用,這其中就有礦產資源,比如說平時的煤礦,石油資源天氣等等。這些都是人類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但是也不是再生的資源,所以說現在這些資源用完一點就少一點的。而在現代中國,我國機發現1億噸的超級油田。而這油田也是可能會被人們使用完畢的,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去最後一點就是如果國內的一個石油資源是比較充足的話,那麼國家肯定會像其他的一些資源缺少的國家進行出口,因為這樣的操作可以使地球資源能夠很好的運行下去。而中國對於其他國家的一個政策也會進行一定的幫助,而石油出口就是這政策中的之一。所以說出口也是這石油消耗的重要方面。
⑥ 石油未來會枯竭么
至今,全球學術界在石油形成這一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很大爭議。一種說法是很多人在上學期間所受教育的生物成油理論,石油是由幾百萬年前埋於地下的各種動植物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的。然而,隨著科學發展,質疑這種理論的人越來越多。
由此可見,現在要對石油的成因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自然,對石油資源會出現枯竭的判斷就更沒有依據了。現實情況是,這幾十年來,更先進的科學讓人們不斷找到更多的石油。美國出現的頁岩油技術革命,就是典型的例子。即便在國內,老油田復產增效的新聞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