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區別
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地理位置不同,紐交所在華爾街11號,納斯達克在時代廣場,具體地點紐約百老匯165號。不過兩者的距離非常近,都在紐約的曼哈頓這個島上。乘坐地鐵18分鍾即可到達對方所在地。
企業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時會有不一樣的標准,而且申請的流程也不同,整體來說在納斯達克上市對企業的要求更低,而且上市花費的時間要比紐交所短。納斯達克最快需要6周的時間,而紐交所至少需要16周。
現在中國很多企業已經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有前程無憂、網易、網路、ATA公司、瑞達電源、阿特斯、奧盛創新、世紀互聯、中國信息、拼多多、極光、嗶哩嗶哩、愛奇藝、趣頭條等。
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有中國移動、中國人壽、中國電信、英利、中石油、中國聯通、虎牙直播、安博教育、蔚來汽車、獵豹移動、聚美優品、阿里巴巴、一嗨租車、宜人貸、無憂英語、華能電力、南方航空等。
❷ 美國市場中石油股票多少錢
紐交所的中石油代碼PTR,切張圖回答你。看見那個大綠字了嗎?109.56美刀。
【注釋】資料來源,新浪財經→美股→搜索PTR
希望回答清楚,有問題請追問。
❸ 三地上市的公司比如中國石油同時在A、H、紐交所上市,總股本怎麼算,持股比例怎麼算,利潤分配怎麼算
多地上市的公司,總市值有多個,均為股價×總股本。總市值不是各地市值加總,而是各算各的。不能單純的把市值相加,各地市值不同只能說明這家公司在不同市場的估值不同。
假設一個公司在大陸和香港兩地上市。
總市值並不等於A股股價×A股發行量+H股股價×H股發行量,而是有兩個:以A股股價計算的總市值=A股股價×總股本;以H股股價計算的總市值=H股股價×總股本。總股本=A股發行量+H股發行量+B股發行量。當投資者准備購買該公司的A股時,要看市值就看①;准備購買H股時,就看②。公司上市的條件、只有股份公司才具備上市的資格,有限責任公司是沒有上市的資格;
2、申請上市公司,公司經營必須是3年以上,在這三年內沒有更換過董事、高層管理人員、並且公司經營合法、符合國家法律規定;
3、上市公司的注冊資金無虛假出資,沒有抽逃資金的現象;上市公司的注冊資金至少3000萬,公開發行的股份是公司總股份的1/4以上,股本總額至少4億元,公開發行的股份10%以上。
❹ 中石油、中石化等擬從紐交所退市,背後釋放了何種信號
有5個知名的企業擬從紐交所退市,分別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上海石化、中國人壽和中國鋁業。這樣的消息震驚了業內外的所有人,也釋放出了一些信號。按理說企業的上市和退市是市場的常態,但是這5個企業共同退市就不只能從商業角度進行考慮了。其實這與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有關系,也與國際經濟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系。
首先這個法案要求所有的外國企業只要在紐交所上市了,就需要被定期的問責,不然就要被迫強制退市。所以企業必須要被紐交所審查,需要提供一些詳細的數據,這就會讓企業的經營被暴露。再加上國際環境是不怎麼好的,也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這些企業可能就是想要規避風險。
現在只是擬退市還沒有真正的退市,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出現轉折。
❺ 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退市
就在8月12日的時候,中國石油、上海石化、中國鋁業、中國石化以及中國人壽五大央企集體發布公告,將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這條消息很快上了熱搜,並震驚了整個業內外。
為什麼五大央企會在此時宣布退市?這是否是脫鉤之前的徵兆?其他私營美股上市企業又該怎麼辦?
五大央企退市的原因?
根據證監會的回復,上市和退市屬於資本市場的常態,五大央企之所以退市是出於自身商業考慮,並且這些企業都在多地上市,在美國上市的證券佔比也很小,所以即便退市影響也不大。
但是我們都知道,退市的可是五大央企,如果僅僅從商業視角來看的話,未免太過狹隘。
目前而言,之所以退市,市場流傳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1點:《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出台。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20年5月,美國國會參議院批准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隨後同年12月2日,老美眾議院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這個法案是幹嘛的呢?就是字面意思,要對所有在紐交所上市的外國企業進行問責,所謂的問責就是對這些企業進行定期審查。
如果不同意審查,那麼就會被紐交所強制退市。
市場傳言,我方和老美進行了談判,允許紐交所對我國大多數非國有企業進行審查,但是不能我國關鍵國有企業和科技公司進行審查,但是老美沒同意,堅持所有外國企業都必須向其公開審計底稿。
所以最終還是談崩了,按照法案要求,如果連續三年未能接受審查,那麼就會啟動強制退市程序。
從法案出台時間來看,2023年就是最後期限,所以與其讓對方啟動強制退市,倒不如我方主動退市。
第2點:預防可能出現的巨大風險。
大家都知道4月份的「俄概股退市令」吧?為了應對同一家公司股票「國內一塊錢,國外一分錢」的現象,俄方果斷出手,簽署了「俄概股退市令」,以此反制西方。
可以說,俄市場已經提前把歐美的金融制裁措施給試探出來了,如今我方主動退市,屬於超前部署,化被動為主動,一旦真的出現某些重大情況也算是提前規避了風險。
第3點:內循環即將開始,嚴格控制外部輸出。
從2020年開始,我國經濟就已經開始走上以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個經濟內循環一定要完善。
所以慢慢的,很多企業都會開始回歸,尤其是一些大股東是外資掌控的本土大公司。這些企業雖然是中國公司,但是每年大部分利潤卻都給到了海外資本,這些利潤量級可達數千億,如果再加上一些關聯交易,那麼破萬億也不難。
而在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模式之下,這種對外輸出的情況自然需要嚴格控制。
當然,除去上述三大原因之外,五大央企之所以從紐交所退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原因,那就是雙方關系的急劇惡化。
既然中企已經不具備在美國市場生存的環境,國企更是不可能在美國市場融到資金,那麼為什麼不主動退出呢?
國內企業不能去美國上市了嗎?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退市已經成為了潮流,是不是意味著以後中企都不能去美國上市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關於這次五大央企退市,有悲觀者認為,五大央企的主動退市將拉開中概股集體退市的序幕。
但是也有樂觀者認為,只要全部國有企業完成退市,那麼接下來老美會放開對其他民營中企的限制。
其次,我方並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企業赴美上市,只是對於一些掌握大量關鍵信息的企業赴美上市設置了門檻。
比如根據最新修訂的《網路安全審查辦法》規定,自2022年2月15日起,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網路平台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申報網路安全審查。
最後,目前大部分民營企業已經做出了應對,比如阿里巴巴、貝殼、小鵬、理想等企業都已經選擇了雙重主要上市。
什麼是雙重主要上市呢?其實就是字面意思,即香港和紐約兩個市場均為第一上市地。
這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就是兩家的股價表現相對獨立,股票不可以流通,即便紐約市場崩塌,對另一個香港市場的影響也極其有限。
這是釋放脫鉤信號嗎?
有人說,去年我國三大運營商從美國退市,現在又有五大央企從美國退市,這是不是脫鉤的前兆?
其實這遠遠談不上脫鉤,因為前面證監會已經說了,這些大型國企、央企在美國上市的份額非常小,即便退市影響也不大,自然也就談不上脫鉤。
相反,我們的主動退出釋放出了至少3個積極信號:
我們的市場已經可以獨立了,不再對外讓利;
化被動為主動,進行反擊和競爭;
關系惡化,合作空間被壓縮,接下來我國經濟內循環的大幕就將拉開。
簡單來說,如今的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不僅規模龐大,同時對外需求也已經大幅度降低,與美國市場接下來將會形成強力競爭。
而關於這一點,不得不佩服馬雲。
早在2020年的一次演講中,馬雲就明確表態,中國的14億人口內需也還遠遠沒有被發掘,未來全球化將由中國內需驅動。
以內需為主,外需為輔,實現大循環,打造一個全新的經濟中心。
而內需從哪裡來呢?當然是靠更多的低收入人群。
為什麼這么說呢?
富人的消費能力確實強,但是富人一天三頓飯,就算一頓飯10萬,20萬,一輛車幾百萬,幾千萬,但是這樣的富人有多少呢?他們的消費力度比得上1萬人,十萬人,還是百萬人呢?
說到底,這個世界上還是窮人多。
至於如何刺激消費,實現經濟內循環,那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不過可以提前預知的一點是,接下來大公司、大企業,尤其是有跨國業務的大公司可能會不好過,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會得到更多機會。
畢竟要讓馬兒跑,肯定得先讓馬兒吃草,共同富裕可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句空話、大話、套話!
❻ 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從紐交所退市
佔比。
中石油中石化這些企業在美國上市以來嚴格遵守美國資本市場規則和監管要求,作出退市選擇是出於自身商業考慮。這些企業都在多地上市,在美上市的證券佔比很小,目前的退市計劃不影響企業繼續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發展。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YorkStockExchange,NYSE)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
❼ 中石油中石化從紐交所退市意味著什麼
中國石油8月12日公告,公司已於2022年8月12日(美國東部時間)通知紐約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紐交所),公司將根據一九三四年美國證券交易法(經修訂)(以下簡稱證券交易法)等相關規定,申請自願將其美國存托股份(以下簡稱存托股)從紐交所退市。中石油中石化等擬從紐交所退市,退市的原因是什麼?
❽ 中東國家為什麼要以美元結算石油對中東國家有什麼好處嗎
首先,中東國家從來不與美國敵對,很多都是親美的政權。其次,美元是唯一的國家貨幣,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經濟金融中心。明白這兩個基本常識,最後的解釋就容易明白了。一個國家的貨幣正常情況下只能在自己國家使用,中東石油出口國當初是大量向當時的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出口,你出口人家美國給你的當然是美元,也正因為是美元,所以這些中東油霸可以拿著全世界用,消費投資都可以,這其中大部分又回到了美國。如果用其他任何貨幣,這些國家本國經濟規模和結構都不可能承受如此大量的外匯和投資,說簡單點,就是你有錢了在自己國家也用不掉用不了,再極端點,你石油暴富的錢可以買下自己整個國家還多餘很多,剩下的錢怎麼辦?有頭腦的人當然不會這么浪費錢,所以正好拿著美元去全世界投資,產生更大的效益,這比在其國內投資要好很多,說難聽點,這些國外資產也可以不受自己國內形勢影響和監督,一舉奪得。到現在石油都是用也只可能用美元定價結算,否則你還得自己換算紐交所的石油期貨價格,用其他貨幣承受的匯率波動風險大很多,比如說人民幣近幾年升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