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標准石油怎麼發展起來
擴展閱讀
石油化工是什麼時代呀 2025-07-18 13:00:45

標准石油怎麼發展起來

發布時間: 2023-02-13 11:44:50

① 大慶油田初期開發與標准石油公司發展的不同之處

大慶建設大型油田。
大慶油田初期開發重點是建設大型油田,而標准石油公司的發展重點是建設油田網路,分散開發小油田。
大慶油田初期開發側重於技術改造,採用較高的技術水平,而標准石油公司的發展則側重於技術的應用,採用較低的技術水平。

② 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發展特徵與特定時代有何關系

1859年,就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10年後,在賓夕法尼亞州有了另外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在韋南戈縣(VenangoCounty),一個有膽識的勘探者鑽井時,流出了一些石油,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石油具有重大的商業價值。這就像發現了液體黃金,這東西一桶能值20美元,一天能流25桶。幾個月後,瘋狂的人群蜂擁而來,擠滿了賓夕法尼亞西北處發現了石油的這個狹窄山谷,他們在地上開了一個又一個口子。這種競爭代表了所有新采礦區的典型特徵。因為大家知道,石油可能會很快挖干,每個人都匆忙地湧向這里,希望在流完前也弄點石油。
大約在這時,俄亥俄州克利夫蘭一個叫約翰·D.洛克菲勒的年輕代銷商(Commissionmerchant)省吃儉用,一美元一美元地攢了大約700美元。1860年,他和另外三個人在開採石油的冒險中找到了一個機會,並將700美元投入進去。在兩年內,他們的投資已經達到了大約4000美元。他們製造出品質好的燃燒油,並像當時所有煉油商一樣,獲得了驚人的利潤。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們每年都能賺幾萬美元。但他們並沒有把利潤分成,洛克菲勒從一開始就控制著這個聯合體,他堅持每一分收入都要進行再投資。「拿出必需的生活開支,把剩餘的錢留下,」他不斷地敦促著同伴,「不要買新的衣服和快馬,讓你的妻子戴去年的舊帽子。你不會尋找到任何其他一個地方,能像在這里一樣掙這么多錢」。
事實確實如此。但這個新生行業也有特殊風險。首先,沒有有經驗的人去指導他們。事實上,沒有人知道石油什麼時候會出來。許多人擔心它在幾年後將會枯竭,手中只留下無用的機械。其次,它面臨著所有期待獲得巨額利潤的公司不顧一切的競爭。洛克菲勒充分地預見到了這一點,意識到這些危險,精明地為此做著准備。因此,他早早提出了一個理論,如果石油業能夠一直得到大筆的現金儲備(Cashreserves),它就能夠安全地繼續發展。他看到,如果能夠發掘更多石油,這一行業會繼續大規模發展,只有那些擁有即付現金資源的公司才有希望最終主導這一領域。這些把所得利潤用於消費的生產商和煉油商,將不得不最終屈服於這一領域中經濟勢力更強的公司。
因此,在這一時期,他們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從1860~1870年間的10年,約翰·洛克菲勒及其夥伴的現金流一年年穩定增加,直到1867年,他們不用像這個國家的鐵路系統和其他大產業一樣,還要依賴於銀行家或金融家。從開始時,他們就是自己的銀行家,從很早的時候開始,他們就可以對華爾街和倫巴第街(LombardStreet,英國倫敦的金融中心)不屑一顧了。當1870年投資100萬美元的現金資本建立起俄亥俄標准公司時,毫無疑問,它是美國一家沒有債務、沒有直接的銀行聯盟的大商業公司。
當然,除了洛克菲勒集團宣稱的政策外,實施這種完全不需要銀行和投資公司的政策有一個原因。從一開始,像摩根、德雷塞爾和與美國有聯系的外國機構,和這項新生意一直保持著距離,就像一直到了20世紀,華爾街的保守資本還和諸如銅礦開采、電業公司等這些不那麼穩定的行業保持距離。當石油行業還沒有辦法證明其長久性或穩定性時,它只能被定性為「投機」而不是真正的投資。
洛克菲勒充分地預見到了這種態度,於是制定了這種政策,並從中獲得了好處。如果這一行業能夠證明其具有長久的力量和賺錢能力,他和他的同伴將收獲所有的好處,不必為了獲得資本而和銀行機構或資本家分享利潤,也不會像鐵路公司那樣,熬過獲利少或沒有利潤的階段。在1870年後不久,這一英明的政策得到了證明。艱難的時刻到來了,這個國家所有地方的煉油商都進入華爾街尋求資金。銀行家因為這一行業是新的行業,而且不穩定,不向他們提供任何幫助。接著,標准石油公司開始廉價收購小煉油廠,在全國建立起連鎖工廠。這使得它能夠大規模組織生產,降低了煉油和配給油的成本。公司接著購買了連接這個國家,所有原油井的管道,又鋪設了許多自己的石油管道。這樣做迫使曾經作為石油托運人的鐵路系統向他們妥協,使其不得不按照標准石油公司的要求,以犧牲獨立煉油廠利益為代價,提出了提供秘密折扣的政策。最終,通過這些方法,石油貿易行業中幾乎所有的競爭都終止了,到1879年,標准石油公司是全國石油(只有10%除外)真正唯一的買家、唯一的採油公司以及唯一的煉油廠。這一行業中所有沒有足夠現金的工廠一個接一個地落入到能夠提供現金的大公司之手。
在這10年裡,標准石油公司快速擴張,他們從來沒有放棄積累和持有大量現金的政策。1870年時,該公司的現金資源大約100萬美元;到1875年時,已經超過1300萬美元;6年後,達到了4500萬美元。在10年間,公司及其子公司不僅用現款收購了大部分競爭對手,而且支付了超過1100萬美元的紅利。
到這一階段,大多數人還沒有預見到石油產業的發展潛力,幾乎沒有人想到它能帶來資本的集中。走在前列的大銀行家,比如傑伊·庫克公司、德雷塞爾—摩根公司,還有在美國的德國與荷蘭的猶太人資本家,正把注意力集中在蒸汽鐵路(Steamrailroads)的發展上。庫克公司和摩根公司及其同僚取得的成就是政府及鐵路系統提供金融支持。在標准石油托拉斯(Thestandardoiltrust)取代它們,成為美國大陸最有影響力的「資本大鱷」前,這一直是事實。因此,當以公司為代表的美國銀行界地位不斷發展時,也成長起一種新的金融力量,盡管長期以來它們一直遭到忽視。堅持洛克菲勒的政策意味著標准石油公司的資本必須以這種形式組織起來,發揮銀行的作用。因此,俄亥俄標准石油公司由此開始建立起自己的銀行。當石油業不斷擴展,子公司遍布各州時,有必要由一個中心部門控制巨大的金融運作。於是紐約辦事處組建起來,成為公司的財務中樞。無數的子公司都對紐約辦事處負責,所有的現金和多餘資金都集中到這里。
1882年,新時期開始了,標准石油公司資本家在華爾街更加直接地發揮影響作用。那一年,著名的標准石油托拉斯成立了,「百老匯26號」(26Broadway)成為這個國家石油行業的官方金融和商業中心。不久,標准石油托拉斯真正成為最大的一個行業內銀行,它為這個行業提供資金支持,對抗所有競爭,繼續向需要錢的借款人以高額擔保提供大量金錢,和其他大銀行一樣。
標准石油公司積累了大量現金資產,控制這一資產的少數人成為了大富豪。在1870年到1882年間,該公司的分紅達到了1100萬美元,約翰·洛克菲勒獲得了其中的絕大部分,但奧利弗·佩恩、亨利·弗萊格勒、威廉·洛克菲勒和其他幾個人得到了剩餘的大量財富。自然,除了石油業外,這些新的百萬富翁為他們的巨額收入尋求投資機會。不久,他們開始轉向其他領域,不僅運用自己的資金獲利,而且為標准石油公司本身穩定增長的財產和現金尋找投資機會。
退回到內戰之前的一段時期,當時G.G.豪蘭與S.豪蘭的西印度公司商業機構還在華爾街做生意。紐約商人最後、或許是最大的守舊派——— 摩西·泰勒(MosesTaylor)——— 在那裡當學徒。他接受了老式商人最嚴格的傳統教育,因為他的父親為老皮毛商人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充當秘密代理人。1832年,泰勒26歲時,開始在西印度公司工作,成了大宗原糖貿易中的主要人物。1855年,他成為老花旗銀行(CityBank)的總裁——— 這是原材料商人的銀行。

③ 標准石油的公司歷史

在1870年,俄亥俄州,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Rockefeller)、亨利·弗拉格勒(Henry Flagler)、化學家塞繆爾·安德魯(Samuel Andrews),匿名合夥人史提芬·哈里斯(Stephen Harkness),與威廉的姐夫奧利弗·詹寧斯(Oliver Jennings)合夥建立了標准石油。在開始的10,000股中,洛克菲勒分得2,667股;威廉、亨利與塞繆爾各分得1,333股;史提芬分得1,334股;奧利弗分得1,000股; 而洛克菲勒、安德魯與弗拉格勒公司(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分得1,000股。通過後來受到廣泛批評的高效戰術,它在1872年的兩個月內吞並或者摧毀了它在克里夫蘭的大部分競爭者,在後來更是席捲美國東北部。
在早年,因為洛克菲勒是塑造新石油工業的唯一的、重要的人物,所以他統治著團隊。權利集中在公司在克利夫蘭的總部,但是總部的決策都以合作方式作出。
州政府作出反應,試圖通過立法限制公司規模。洛克菲勒和他的聯營者發展出新方法去組織他們快速成長的企業。在1882年,他們將各州公司整合在一群委託人(Trustees)下。根據秘密合約,舊時的37個股東將他們的股份「委託」予9個委託人:威廉·洛克菲勒與他的長兄,約翰·洛克菲勒、奧利弗·佩恩(Oliver H. Payne)、查爾斯·普拉特(Charles Pratt)、亨利·弗拉格勒,約翰·阿奇博爾德(John Archbold)、威廉·沃登(William Warden)、雅比斯·博斯特威克(Jabez Bostwick)與本傑明·巴斯特(Benjamin Brewster)。這種組織形式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在後來,其它的巨型企業都採用了這種「托拉斯」形式。
公司的成長,除通過增加銷售,還通過收購競爭對手。在購入競爭對手的公司後,洛克菲勒關閉他認為是低效的公司而保留其它的公司。在1868年一個精彩的交易中,紐約中央鐵路旗下的湖濱鐵路(Lake Shore Railroad)招標,只要一間公司每日輸送60加侖石油,並自行裝卸,該公司就能以原價的71%運輸石油,即每加侖一分,每桶42分。小公司都譴責這次招標不公平,因為他們沒有的能力為折扣而產出足夠的石油。
在1872年,洛克菲勒加入南方促進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這使得他在運輸時能夠得到回扣,讓競爭對手露出弱點。但是此舉被揭發,競爭對手要求賓夕法尼亞州議會撤回南方促進公司的契約。
標准石油的行動與秘密運輸合約使得其煤油價格由1865年的56分跌至1870年的26分。
在1885年,俄亥俄標准石油將總部由克利夫蘭遷到紐約市百老匯26號(26 Broadway)。同時,俄亥俄標准石油注冊了新澤西標准石油,因為新澤西州的公司股份所有權法比較寬松。
同樣地,在1890年,國會通過了美國所有反壟斷法的始祖 -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盡管「抑制貿易」的定義充滿爭議,它禁止抑制貿易的一切合約、計劃、交易、陰謀。標准石油集團很快地引起了俄亥俄總檢察長大衛·沃森(David Watson)的注意。
從1881年到1906年,標准石油以65.4%的股息548,436,000美金。就如普通的策略一樣,部分盈利重新投入到商務中,而非作股息。1882年到1906年間,凈盈利為838,783,800美金,股息為290,347,800美金。 在1897年,洛克菲勒從集團的控股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引退,但是保留了在公司的股份。副主席約翰·阿奇博德(John Archbold)主持公司的大部分運作。同時間,政府試圖通過反托拉斯法限制公司的發展。
標准石油因為高效率與負責任建立最初的市場地位。在當時,大部分公司將汽油倒入河流,但是標准石油將它們用作自家機器的燃料。在當時,大部分公司的煉油廠的廢料堆積如山,但是洛克菲勒找到賣掉它們的方法。
例如,標准石油在1908年購入發明礦脂的切斯伯勒製造公司(Chesebrough Manufacturing Company)。
記者、作家艾達·塔貝爾(Ida Tarbell),父親是被洛克菲勒擊敗的油商,是第一批「耙糞記者」之一。她與同情她的標准石油高級行政人員亨利·羅傑斯(Henry Rogers)作了廣泛的采訪,她的調查助長了公眾對標准石油與一切壟斷者的攻擊。
在1902年11月開始,麥克盧爾(McClure's)雜志開始連載她的研究,連載在1904年10月結束,分為19部分。在1904年,集合成書標准石油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標准石油托拉斯的控制權在一小群家族手上。在1910年,洛克菲勒說:「我認為在標准石油由創辦至現今的歷史中,大部分股權都為普拉特家族(Pratt Family)、佩恩-惠特尼家族(Payne-Whitney Family)、哈里斯-弗拉格勒家族(Harkness-Flagler Family)與洛克菲勒家族所控制。」
這些家族將大部分股息重新投資於其他產業,尤其是鐵路業。他們也大量投資天然氣與電力照明產業(包括巨型的紐約市綜合天然氣公司(Consolidated Gas Company of New York City))。他們大量購入美國鋼鐵(US Steel)、混合銅業(Amalgamated Copper)甚至是玉米產品提煉公司(Corn Procts Refining Company)的股份。
中國標准:標准石油的產量增長得非常快,以至於美國市場很快飽和,所以公司開始展望海外市場。在1890年代末,公司開始向擁有4億人口的中國售賣煤油,用作油燈的燃料。標准石油中文商標採用了「美孚」,意為美麗與可靠。它也在生產的錫燈上使用「美孚」商標,這些錫燈價格低,以鼓勵中國百姓放棄使用菜油燈,使用煤油燈。此舉獲得了積極反應,中國成為標准石油在亞洲的最大市場。施丹維克(Stanvac)是美國在投資珍珠港之前在東南亞的唯一投資。
標准石油在中國各大城市修建儲油罐、倉庫與辦事處(將油輪上的散裝油以每罐5加侖重新儲存)。在內陸,它使用油罐車、火車與船隻運輸石油。施丹維克華北分部,以上海為基地,擁有上百艘河流船隻,包括躉船、蒸汽船、小輪、拖輪以及油輪。超過13艘公司的油輪在長江上航行,其中最大的幾艘美平(Mei Ping)(1,118噸)、美夏(Mei Hsia)(1,048噸)與美安(Mei An)(934噸)。他們都在帕奈號事件(USS Panay incident)中沉沒。美安在1901年服役,是船隊的第一艘船。船隊的其他船隻包括:美川(Mei Chuen)、美孚(Mei Foo)、美紅(Mei Hung)、美江(Mei Kiang)、美路(Mei Lu)、美譚(Mei Tan)、美蘇(Mei Su)、美英(Mei Ying)、與美雲(Mei Yun)。美夏,是一艘特別設計在江河航行的油輪,由上海的最新造船技術建造。在1912年,使用同樣技術建造的美孚服役。在1926年服役的美夏能夠在3個儲油罐中裝載350噸散裝油,她長206英尺,寬32英尺,在海外設計,在上海建造。她的石油燃料燃燒器進口自美國,而水管鍋爐進口自英國。
指控訴訟:在1890年,標准石油控制了美國80%的石油。俄亥俄州起訴標准石油成功,托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但是,標准石油只是將俄亥俄標准石油分離而繼續控制它。後來,新澤西州修改了它的注冊公司法,允許一間公司持有全美任何的公司的股份。所以,在1899年,以紐約市百老匯26號為基地的標准石油托拉斯,合法地重組為一間控股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它持有41間公司的股份,而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實際上只改變了控制公司的方法。公眾認為由一群被選董事控制的標准石油集團是無孔不入的。

在1904年,91%的產油與85%的石油的最終銷售都為標准石油控制。它的產出大多數是煤油,其中55%出口到世界各地。在1900年後,它不再使用價格戰排擠競爭對手。聯邦商業機構專員(Commissioner of Corporations)研究了標准石油在1904到1906年間的運作,稱「毫無疑問......標准石油在石油提煉產業中的統治地位是通過不公戰術取得的;操縱輸油管與鐵路,與通過削減石化產品的價格,用不公方法競爭。」在競爭對手的逐漸蠶食下,在1906年,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只剩下了70%。同年,對標准石油的反托拉斯控訴失敗了。在1911年,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下跌到64%,而且至少有147個競爭對手,包括海灣(Gulf)、德士古(Texaco)和殼牌(Shell)。公司並未試圖壟斷石油的勘探與抽取。(在1911年,美國石油的勘探與抽取的11%為標准石油控制。)
在1909年,美國司法部以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為依據起訴標准石油壟斷及抑制州際商業:
在鐵路公司偏向的組合的回扣、偏向與其他歧視性策略;通過控制輸油管抑制競爭對手、達到壟斷,對競爭對手擁有的輸油管的不公策略;與競爭對手簽署妨礙貿易的合約;不公的競爭方法,比如在必要打壓對手的時候削減地方價格;派遣間諜到競爭對手處出收集情報,運營虛假獨立公司,以相同的意圖在石油上的付款中取得回扣。
在最後四年中,雙方不斷在庭上爭論標准石油的壟斷策略:
「調查的總體結果揭示許多以標准石油公司與其附屬公司名義進行的,在鐵路上的公然歧視。除加利福尼亞州的幾所大型公司外,標准石油是以如此歧視方式銷售獲利。在國內的每一個地區,公司都享受著對競爭對手的一些不公優勢,而其中一些歧視影響范圍廣闊。」 標准石油部分繼承公司解散時名字 現狀 新澤西標准石油 現為埃克森美孚的一部分。 紐約標准石油 現為埃克森美孚的一部分。 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 現為雪佛龍的一部分。 印第安納標准石油 現為BP的一部分。 肯塔基標准石油 現為雪佛龍的一部分。 大陸石油公司(Continental Oil Company) 現為康菲公司的一部分。 俄亥俄標准石油 現為BP的一部分。 俄亥俄石油公司 現名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

④ 洛克菲勒石油帝國是如何興衰的

美國人約翰·D·洛克菲勒是被世人公認的對現代石油工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他所創建的標准石油公司開創了石油工業的新時代。
在19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大規模開發石油後,洛克菲勒建立了龐大的標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美國和世界石油市場。雖然在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打擊下,標准石油公司被迫解散,但該公司建立的模式,奠定了以後國際大石油公司的運營方式,並為後來著名的「石油七姊妹」留下了三大成員。
洛克菲勒步入石油業正是美國石油工業面臨嚴重危機的時候。自從1859年發現石油以後,美國全國出現了尋找開發石油的熱潮。到1862年,賓夕法尼亞西部的石油產量由1860年的45萬桶上升到300萬桶。由於產量的大幅度上升,美國石油價格不斷下跌,1861年油價為每桶10美元,同年6月跌至每桶0.5美元,年底更跌至每桶10美分。雖然1862年油價又開始回升,1863年9月漲至每桶7.25美元。但是,19世紀60年代末美國油價又大幅度下跌,19世紀70年代初油價曾下降到0.48美元一桶,比當時石油區的食用水還便宜3分錢。
1860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洛克菲勒從克里夫蘭到泰特斯維爾,親自考察那裡的石油能否給他帶來財富。1863年,他和克拉克合資興建了一座小型煉油廠。後來,洛克菲勒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光明前景,決心獨自佔有這個企業,於是和克拉克進行了一場拍賣,結果是洛克菲勒實現了獨占的願望。在19世紀的60—70年代,美國石油工業處於大蕭條時期,為了應付危機,1870年8月10日,洛克菲勒在原公司的基礎上,與亨利·佛萊格勒等5人成立了標准石油公司,意在使消費者可以相信該公司的油品是「標准油品」。標准石油公司當時控制著美國煉油業的1/10,在這家公司中洛克菲勒擁有1/4的股份。洛克菲勒曾放言:「總有一天,所有的煉油和制桶業務都要歸標准石油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成立之後,洛克菲勒利用當時鐵路運輸業的不景氣,迫使鐵路公司不但給予折扣,而且還要給標准石油公司每桶一定數量的「退款」,從而使自己在與其他公司的競爭中有更大的優勢。此外,還通過削價等手段,壓垮了許多對手,兼並了大批煉油廠。洛克菲勒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吞並了26個競爭對手中的22個,之後大肆收購費城和匹茲堡的煉油廠。1875年巴爾的摩收購戰完成後,洛克菲勒如願以償地成為全美煉油業惟一的主人,壟斷了全球煤油市場。到1879年,它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並控制了產油區的輸油管網、購銷系統,支配了石油運輸。1882年,洛克菲勒等人簽訂了「標准石油托拉斯協議」,標准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了14家公司和部分控制了21家公司。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標准石油公司三處煉油廠生產了超過世界煤油供應總量1/4的煤油,並控制了美國國內80%的石油產品市場。
從1885年開始,標准石油公司的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開始涉足石油開采活動。1885年,美國利馬—印第安納油田投入開發,洛克菲勒抓住這一時機,大量購買石油生產權,到1891年,其生產的原油已佔美國原油總產量的1/3。從此以後,洛克菲勒創建了一個從原油生產、煉制到銷售的一體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到1911年,標准石油公司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盤根錯節的石油帝國。當時標准石油公司所承擔的運輸量在賓西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納州石油產量的4/5以上;美國原油的3/4是它提煉的;它擁有全美國油罐車的一半;銷售的煤油占國內市場的4/5以上,占出口量的4/5以上;美國鐵路所使用的潤滑油有9/10是它提供的,還有一系列的石油副產品——包括3億支700種不同類別的蠟燭。它甚至還有自己的「海軍」——78艘蒸汽輪船和19艘帆船。
就在標准石油公司步入巔峰時,國際和國內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而嚴重沖擊了它在石油業的壟斷地位。首先是國際上出現了幾家大的石油生產和貿易公司,其中以羅斯柴爾德公司、諾貝爾兄弟公司、殼牌和皇家荷蘭公司等最為著名。它們紛紛搶占標准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份額。到19世紀90年代末,標准石油公司壟斷國際石油市場的時代過去了。而國內方面,1901年之後,在石油開發新高潮帶動下,美國出現了大批石油公司。標准石油公司在美國的地位受到巨大沖擊,其煉油量從1880年佔美國的90%下降到1911年的60%~65%。隨著壟斷資本的形成和發展,美國壟斷資本集團內部矛盾也隨之上升,洛克菲勒集團一再受到其他集團的打擊。洛克菲勒在建立石油帝國的過程中認錢不認人,手段兇狠,樹敵過多,觸犯了眾怒,美國社會上也不斷發出揭露和譴責這個石油帝國的聲音。
為了對付繼續不斷的壓力和使公司擁有穩固的法律基礎,洛克菲勒在新澤西州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該州修改了法律,允許成立控股公司。這樣一來,標准石油利益集團的所有人就在1899年創立了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作為經營全部業務的控股公司。為了收集必需的材料對付當時的法律戰,標准石油公司還支付高價聘請優秀律師為其辯護。它還設法影響政治程序,用巧妙的手法對政治活動及時地提供捐款。
1906年,羅斯福政府在聖路易斯巡迴法院對標准石油公司提出起訴,指控這家公司以陰謀罪違反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聯邦法院於1909年以有利於政府的方式判決標准石油公司解散。盡管標准石油公司不斷提出上訴,但最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仍於1911年3月宣讀了對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的宣判書,判決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立即解散。
隨之,標准石油公司被分解為幾個獨立的實體,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原先的控股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幾乎擁有凈產值的一半,後來成了埃克森石油公司。其餘的公司包括後來的美孚公司、雪佛龍公司、阿莫科公司、大陸石油公司、阿科公司等。由洛克菲勒一手締造起來的石油帝國大廈從此崩塌。

⑤ 請講講標准石油和摩根財團是如何被拆分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的後人們現在怎麼樣

標准石油公司後來成為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目標,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標准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根據這一判決,標准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被拆分後,原俄亥俄標准石油成為了現在英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印第安納標准石油改名為阿莫科石油(Amoco),後來成為現在英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紐約標准石油改名為美孚石油(Mobil),現在是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新澤西標准石油改名為艾克森石油(Exxon),是現在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改名為雪佛龍石油(Chevron),現在是雪佛龍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原肯塔基標准石油被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並購,現在是雪佛龍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
中國有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獨「富」天下。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歷史,約翰"D"洛克菲勒的後代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里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不讓金錢落入別人口袋,而是積極的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懷著富有的負罪感將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立各種基金,投資大學,醫院,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 在今天的美國,要完全躲避這個家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毫不誇張地說,洛克菲勒家族在過去150年的發展史就是整個美國歷史的一個精確的縮影,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國家精神的傑出代表,影響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關於洛克菲勒後人的現狀可以參看網頁http://ke..com/view/1366465.htm

⑥ 標准石油的發展歷史

對世界石油史上若幹事件的思考

世界近代石油工業的誕生

今年8月27日,是世界石油工業誕生150周年紀念日。150年前的這一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石油溪旁,塞尼卡石油公司的代表埃德溫• 德雷克用蒸汽機驅動的一台沖擊鑽機鑽出了油流,而且用蒸汽機驅動的泵抽油生產。人們把這口井稱為德雷克井。世界公認,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發端。

為什麼把德雷克井出油的日子定為世界石油工業這個巨大產業的誕生日?又為什麼把這德雷克井所在的地方定為世界石油工業的誕生地?

石油生產要稱其為產業,首先要上規模,如果一個地方,僅僅鑽那麼幾口井,產出少量原油,不稱其為產業。德雷克井投產以後,在賓州石油溪周邊地區,形成了找油熱,許多人都在鑽井找油。不到10年,阿帕拉契亞地區成為大面積石油產區,僅僅三年時間,年石油產量達到300萬桶(41萬噸)。

這場禁運於1974年3月18日結束。

第一次石油危機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價的雙重產物。多年來,對於美、歐等國家,石油是非常便宜而又用之不盡的資源,石油已經佔全部能源消費的一半。突如其來的供應緊缺,弄得到處緊張,日子難過。這一下教訓了他們,讓他們明白:石油是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可以揮霍浪費。危機中誕生的國際能源機構,協調各國的能源政策,把節能降耗擺到第一位,石油消費迅速上升勢頭得到扼制。

第一次石油危機,對於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乾坤倒轉」,「石油七姐妹」不再主宰石油生產和石油價格了。主導權轉到了歐佩克手中。他們要減產就減產,巨頭公司在阿拉伯產油國的子公司不能不服從。他們要漲價就漲價,「石油七姐妹」被剝奪了定價權。

第一次石油危機具有異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關鍵時刻,阿拉伯產油國表現出罕見的團結一致。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尤其是沙特,一向是「親美」的。在上次中東戰爭中,一部分阿拉伯國家曾經搞過石油禁運,沙特不贊成也不參加。另外一些歐佩克國家還乘機大量銷售石油,以致禁運失敗。這一回,沙特的立場鮮明,阿拉伯產油國同仇敵愾,歐佩克國家全部支持。時代不同了,在關系阿拉伯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大團結上升到了第一位,阿拉伯人拿起了石油武器。

⑦ 標准石油公司的歷史足跡

1859年8月28日,一位名叫德雷克的人用他發明的鑽井打出石油,引發了石油開採的狂潮。石油工業迅速崛起,吸引了一個人的目光,他就是約翰·D·洛克菲勒。18歲時,他與人合夥開辦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從事農產品貿易,並在南北戰爭中賺到一大筆財富。鑽探出石油後不久,精明的洛克菲勒發現石油最賺錢的環節在於煉油,於是他動員克拉克一起出4000美金與安德魯斯組成了「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經過苦心經營,他們的企業很快成為當地最大的煉油廠。
1865年2月的一天,洛克菲勒以7.25萬美元買下了合夥人克拉克的股份,並將公司更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
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兄弟、弗拉格勒夫妻和安德魯斯5人創建了標准石油公司。當時,從石油中主要提取的是煤油,但很多工廠生產的煤油質量低劣,而洛克菲勒一貫堅持要保證質量,這正是標准石油公司名字的由來。1872年,洛克菲勒計劃把所有的煉油廠合並成為一個巨大的聯合體,以抑制價格的大起大落,挽救整個行業。
到1879年時,標准石油公司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能力的90%,還控制了幾乎所有的進出產油區的石油管和匯集系統,並握有運輸的支配權,人們稱他為「章魚」。
1882年1月2日,洛克菲勒和他的合夥人正式簽署了一份「標准石油公司托拉斯協定」,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托拉斯」。在這個托拉斯中,洛克菲勒合並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為了爭取消費者,標准石油公司又向銷售市場進軍。
據統計在19世紀80年代中,他已控制了80%左右的銷售市場。19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俄亥俄州的利馬發現了新的油田,但原油的含硫量很高。洛克菲勒為了建立自己的原油儲備,決定大量買進利馬石油。
1889年,標准石油公司僱傭的德國化學家赫爾曼·弗雷徹研究成功氧化銅去硫法,利馬石油的價格立即從標准石油公司買進時的每桶15美元漲到30美元,而且繼續爬升。
19世紀末20世紀初,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出現,使石油工業繼續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標准石油公司的壟斷卻遭到了更多的挑戰。其中以艾達·塔貝爾從1902年11月開始在《麥克盧爾》雜志上發表的揭發標准石油公司黑暗面的連載文章最為犀利,並於1904年結集出版了《標准石油公司歷史》一書。而1901年上台的西奧多·羅斯福更發起了對標准石油公司和石油工業的調查。
1906年11月,羅斯福政府在聖路易斯聯邦巡迴法院對標准石油公司提出起訴,指控這家公司違反了反托拉斯。
1909年,聯邦法院判處標准石油公司解散。1911年7月,標准石油公司被分拆被分拆成34個獨立的公司,而它的傳奇則在這些公司中延續。很快這些公司又成為新的巨頭。其中,幾經變動,「路易斯安娜標准石油公司」1966年更名為「美孚石油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則於1972年更名為「埃克森石油公司」。
1999年,百年來歷經合並分割的埃克森和美孚再度合並,成為「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更榮登2001年《財富》雜志500強之首。

⑧ 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身價超過比爾蓋茨三倍,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全名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他是美國的第一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煉的油佔全美的95%,還控制了美國的一些主要鐵路干線。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美國有史以來最富有的人,美國最著名企業家,也是美國最偉大的慈善家。

後來洛克菲勒財團和花旗銀行、大通一曼哈頓銀行等四家美國銀行以及三家保險公司組成美國七大金融核心機構,這七大機構控制美國銀行資產的12%和保險業資產的26%。洛克菲勒財團向美國各個領域蔓延,甚至能影響和左右美國的政治,是非常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