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慶石油會戰的事件經過
1959年松基三井出油,隨後位於大慶長垣上的另一個高點處的葡7井出油,表明這是一個含油麵積很大的油田。於是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黨組擴大會議決定、經中共中央批准,在大慶開展石油大會戰。「全國石油系統37個局、廠、院、校,由主要領導帶隊,組織精兵強將,自帶設備、工資,參加大會戰」,參加會戰者5萬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慶長垣從南到北七個構造部位均獲工業油流,而且長垣北部是高產地區。於是大慶會戰領導小組決定揮師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薩爾圖草原上舉行萬人誓師大會,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大軍雲集薩爾圖油田,石油大會戰全面展開。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史性突破,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 松基3井噴油後,經過擴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麵積,為開展大慶石油會戰准備了有利條件。
1960年元月,石油工業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經反復研究和討論,准備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組織石油會戰,進一步加快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並於同年二月十三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東北松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報告中說:
「最近,我們對東北松遼地區的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作了反復的研究和討論。從現在已經掌握的資料來看,可以說形勢很好,來頭很大。目前,已經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大慶(原名大同鎮)地區,探明了一塊二百平方公里儲油麵積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儲量在一億噸以上,大體上相當於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產油情況很好,現在已經打出來的探井,經過一個多月的採油試驗,平均每口井日產量在十二噸左右。」「油層產油性良好,出油穩定。油層埋藏不算很深,第一、二兩組油層深度在一千米左右,而且地層松軟,打井容易。總起來看,開發和建設這里的油田,有很多便利條件。整個大慶地區,從地質資料上看,是一個很大的適於儲油的構造帶,面積達兩千餘平方公里。現在拿到手的這塊油田,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邊界尚未摸到。看來,儲油麵積還會有大的擴展,遠景非常樂觀。」「根據這個地區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下一個狠心,用最大的干勁,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積和更多的新油田。為此,我們的部署是:
第一、甩開鑽探,在現已探明的二百多平方公里儲油麵積的四周,向外擴展。在兩千平方公里的構造范圍內部署鑽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積和儲量究竟有多大。
第二、在已經探明的儲量面積內,選擇一兩塊地區,打出一批生產試驗井,進行油田開采試驗。
第三、在大慶構造帶以外的附近地區,還發現有許多好的構造,儲油的可能性很大。准備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選擇地進行鑽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我們打算集中石油系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聲勢浩大的大會戰。」
中共中央於1960年2月20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黨組的這個報告,大慶石油會戰開始了。 1960年2月21日,石油工業部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一次籌備會議。會上確定全國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由其主要領導幹部帶隊,組織人員,並自帶設備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石油會戰期間的組織領導工作,由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到第一線主持,並組成大慶石油會戰領導小組,由康世恩、唐克、吳星峰等13人組成,康世恩任組長。
籌備會後,參加石油會戰的各路石油隊伍,於三、四月間相繼抵達大慶地區。當年退伍的3萬名解放軍戰士和3000名轉業軍官,也分別從沈陽部隊、南京部隊和濟南部隊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國務院各部門和黑龍江省支援石油會戰的幹部和工人,也陸續到達大慶地區。
1960年3月25日至27日,在哈爾濱市召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第二次籌備會議。余秋里部長在會上宣布:石油會戰領導機關立即遷往第一線辦公。到四月上旬,石油工業部機關黨委、各司局領導幹部和松遼石油勘探局相繼搬遷到黑龍江省安達縣,組成了石油會戰的指揮機關。據當年四月的統計,參加石油會戰的人員已達4萬多人,其中總工程師、總地質師、大學教授、工程師和地質師等各類工程技術幹部達1000多人。同時,從全國各地運到大慶的各種器材、設備已有幾十萬噸。 石油會戰隊伍集中的同時,勘探工作仍在進行。大慶長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繼噴出工業油流,對石油會戰重點地區的轉移起了推動作用。
第一口探井是位於薩爾圖構造中央部位的薩66井。這口井於1960年3月11日完鑽噴油,日產原油50噸左右。
會戰領導小組根據這種新情況,同時考慮到薩爾圖地區有哈爾濱至滿洲里的鐵路線通過,交通方便,有利於油田的勘探、開發和建設,於是決定把石油會戰的重點由大慶長垣南部轉移到北部的薩爾圖地區。1960年3月17日,會戰隊伍由大同鎮一帶揮師北上,以薩爾圖地區為重點展開了石油會戰。
接著,位於高檯子以北、薩爾圖以南的杏樹崗構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於4月9日完鑽噴油,日產原油27噸。位於大慶長垣最北部喇嘛甸構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於4月25日完鑽噴油,用5毫米油嘴試油,日產原油48噸;用14毫米油嘴試油,日產原油174噸。
薩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繼噴油,表明大慶長垣的含油麵積又進一步向北延伸。從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餘平方公里范圍內,都發現工業油流,顯示出了大油田的輪廓。長垣北部地區的地質條件優於南部地區,越往北地下油層越厚,油井產量越高。當時人們把薩66、杏66和喇72口探井噴油,稱為「三鑽定乾坤」。
❷ 大慶石油會戰簡要復述
大慶石油會戰階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志,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常識科技篇。
❸ 什麼時間算大慶老會戰
為了開發大油田,由中央批准大慶石油大會戰於1960年2月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老會戰為期三年,1960~1963。
❹ 東北石油大會戰哪年頭
朋友您好:
1959年底,為紀念國慶10周年大慶和松基3井喜噴原油,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將大同鎮改名,從此,中國大地出現了一個和石油工業緊密相連的閃亮的名字:大慶。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業部關於在大慶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的報告。
大慶石油會戰的報告經中共中央批准後,3萬名退伍軍人,和全國37個石油廠礦、院校的4萬人在薩爾圖誓師,拉開了石油大會戰的序幕。早春的東北,天寒地凍,石油職工一無房屋,二無床鋪,更缺乏必要的機械設備。工人們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千軍萬馬,人拉肩扛,硬是在荒涼的松嫩平原上干出了一個大慶油田。
靠著這種精神,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全部油田的面積和儲量;1963年,中國終於甩掉了「貧油」的帽子,基本實現了石油自給。
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
❺ 大慶石油會戰的成果意義
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共探明面積達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產原油500萬噸的生產能力,累計生產原油1166.2萬噸,佔全國同期原油產量的51.3%,共完成財政上繳10.6億元,除回收投資外,為國家積累資金3.5億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
1963年12月3日,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閉幕,周恩來總理向世人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1963年12月4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
大慶石油會戰不僅為我國的石油工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涌現出王進喜等一批具有時代精神的勞動模範,他們發揚和創建了「鐵人精神」、「八三傳統」。
目前,大慶油田仍然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52個油氣田組成,含油麵積6000多平方公里。
❻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