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在那一年實現石油自給
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石油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僅有甘肅玉門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陝西延長等幾個小規模油田,年產不足12萬噸,國內消費的石油基本上依靠進口。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開發建設了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和青海冷湖油田及四川油、氣田,擴大了玉門油田,初步形成了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在東北、華北、西南等幾個大盆地進行的區域勘探取得新的進展。
(1)中國石油自給率有多少擴展閱讀:
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但遠遠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60年代初,我國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嚴重困難和巨大壓力,大慶石油會戰就是在這個時期打響的。
經過3年多的奮戰,到1963年,我國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對實現石油產品基本自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64年1月21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報告,提出要在天津以南、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組織華北石油會戰。
到1965年,在山東建成的勝利油田、在天津建成的大港油田都開始出油。華北石油會戰打開了渤海灣地區的勘探局面,在中國東部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石油生產基地。
經過大慶石油會戰和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底,中國原油產量達到1131萬噸,實現了國內消費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人民網-新中國崢嶸歲月|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
② 中國原油自給率為什麼那麼低
中國的原油資源很稀缺。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能源消費仍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在目前的石油進口中,中東地區的佔比已經下降到34.9%,俄羅斯、中南美洲、西非、北非都已經成為主要的進口來源。但是,除了從俄羅斯等少數陸上接壤的國家外,大部分的石油進口都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超過70%以上的石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石油運輸環節的安全風險很大。
綜合來看,中國能源安全的焦點還是石油安全問題。
③ 有誰知道2011年中國石油的自給率是多少
2011年中國石油對外依賴率是56.5%,自給率43.5%
④ 到1966年建成大中型項目多少項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雖然經歷曲折,但是成績斐然。從1953年到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11.4%,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2.7%。這個增長速度是舊中國無法比擬的,與當時世界其他各國相比也是快速的。在此期間,各項事業都取得巨大成就。
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伊始,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此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
這一時期,在鋼鐵工業方面,陸續建成鞍山鋼鐵廠、武漢鋼鐵廠、包頭鋼鐵廠、攀枝花鋼鐵廠、酒泉鋼鐵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在機械工業方面,分別形成了冶金、采礦、電站、石化等工業設備製造以及飛機、汽車、工程機械製造等十幾個基本行業,並且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一部分現代化大型設備。1964年,我國主要機器設備的自給率已達90%以上。特別突出的是,石油工業發展成為這個時期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設完成了大慶油田,隨後又開發了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國內需要的石油已經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時期,為保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我國依靠人民集體力量修建8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比如新安江水庫、密雲水庫、十三陵水庫等,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用電,又相繼建立了三門峽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等大中型水電站。
同時,交通運輸業也得以大發展,成渝、鷹廈、包蘭、蘭青、蘭新、川黔、黔桂、成昆等線建成通車。全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鐵路,福建、寧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火車。公路、水運、航空等事業也有較大發展,全國大部分縣、鎮通了汽車,沿海港口新增十多個萬噸深水泊位,遠洋航運開辟了通往東南亞、歐洲和非洲的三條航線。
克服種種困難進行科研攻關並取得重大突破。196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運載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國先後兩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從而打破了國際上的核壟斷,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也取得突破性進展。1966年10月,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69年9月,首次成功進行了地下核試驗;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人造地球衛星於1975年11月發射成功。
在基礎科學研究上,1965年我國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在生物技術方面,1972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成功提取一種新型抗瘧葯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在我國培育成功,為水稻大幅增產開辟了新的途徑,它的應用被稱為「新的綠色革命」。
科技戰線上的重大成就,尤其是國防尖端技術方面的成就,不僅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戰略防禦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鄧小平後來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培育形成良好社會風氣與偉大時代精神。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快速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精神力量上也獲得了巨大豐收。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迎來新發展。優秀文學藝術作品大量涌現,如小說《青春之歌》《創業史》,電影和舞台劇《紅色娘子軍》《霓虹燈下的哨兵》,歌劇《江姐》等。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更是經典之作。
這一時期,各條戰線上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典型和英雄模範人物。焦裕祿、王進喜、雷鋒等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成為時代的楷模。以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茅以升、鄧稼先、郭永懷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學家辛勤工作,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和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還有參加國防尖端科技事業、地質勘探、石油勘探和三線建設的許多幹部、職工、科學技術人員以及人民解放軍指戰員,響應黨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戈壁荒灘,在崇山峻嶺,默默無聞,埋頭苦幹,奏響了無私奉獻的時代最強音。這些先進典型和模範人物,抒寫了無數改天換地的壯麗詩篇,形成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時代精神。(張文良,本文刊登於《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年4月22日理論周刊第7版)
⑤ 中國石油的發展史的簡明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奮斗,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下面我們分三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毛澤東主席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和合並了一系列煉油廠,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同時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七個大型煉油廠和一大批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3、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至今)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各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石油工業目前有三大石油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2001年,石油集團銷售收入3401億元,利潤總額530億元;石化集團銷售收入3600億元,利潤總額128.1億元;中海油銷售收入303.8億元,利潤總額96億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各石油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推進,各公司的資產規模,海外影響力,利潤總額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與國際知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國石油公司在運營的主要指標上均有一定差距。
⑥ 中國石油的自給率有多大
40%-50%,去年貌似是47%,對外依存度高達53%
祝好!
⑦ 中石化和中石油是不是大部分原油都是從外國進口、
中國每年消耗越3億噸原油。應當說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的原油依賴進口,近幾年更是有一半左右要靠進口,三大石油公司中,中石化進口最多。
⑧ 中國汽油自給率
中國的石油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七左右。
去年中國進口石油5.42億噸,自產石油1.95億噸。石油是國家的戰略物質,是工農業國防,國計民生不可或缺的。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因此我國要大力進行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加大戰略石油儲備,確保石油供應,決不能讓別人卡脖子。
中國的石油資源很稀缺,只有256億桶(一桶約159升)排到了世界的第十三位。目前世界的平均價格35美元/桶,而我國開采難度大,每一桶原油的成本大約在50美元左右,海上開采成本更大,大約要60美元/桶。
既然開采成本高於油價,我國就直接依靠進口了,所以一直以來中國被稱作「進口原油大國」。
⑨ 我國2021年能源產量為多少
我國2021年一次能源產量43.3億噸,煤炭29.01億噸,石油2.86億噸,天然氣2.64億噸,非化石能源8.79億噸!
——數據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BP世界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
中國一次能源生產和能源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