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灣戰爭時薩達姆下令,500萬桶石油倒進波斯灣,結果怎麼樣了呢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海灣戰爭爆發後的20天左右,薩達姆突然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決定,那就是把500萬桶石油倒進波斯灣中,之後在受到質問時,更是拒絕承認,用另一番說辭進行狡辯,甚至還把責任推到了美國身上,聲稱是因為他們的轟炸,才導致的石油泄漏。
在當時那種情況危急時刻,薩達姆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理由,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事實上這對於處於不利局勢的伊拉克軍隊來說,是一大明智之舉。大家都知道海灣戰爭中,美軍一直靠海軍和空軍的實力,佔得優勢,根本不願意與薩達姆的陸軍進行正面對抗,而之所以決定把石油倒進波斯灣里並且放火點燃,就是為了阻止美軍戰機的轟炸和軍艦的靠近。
濃煙升起,整個波斯灣都被徹底籠罩,這樣一來,美軍戰機別說繼續轟炸了,估計就連起飛都很困難,而軍艦因為大火不敢靠近沿海地帶,只能處於觀戰的狀態,這樣一來,在失去海空兩軍的優勢後,美軍只能開始陸戰,而這恰恰讓薩達姆如願以償。
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污染問題,波斯灣受到嚴重污染,必然會引起海灣國家,甚至國際上的強烈不滿和抗議,而發動戰爭的美軍迫於壓力,只能選擇速戰速決,用陸戰的形式解決掉薩達姆的軍隊。雖然最終結果都像薩達姆提前預料到的那樣,但還是由於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倒在了頭號軍事強國的面前,以慘敗收場。
⑵ 海灣戰爭時,薩達姆敗局已定,為何還要傾倒五百萬噸石油
這一切的根源都源自於薩達姆在海灣戰爭前制定的作戰方針,地面消耗戰。
薩達姆在戰前認為憑借他擁有的120萬人的軍隊、5800多輛坦克、5100餘輛裝甲車、3.8萬門火炮、770餘架作戰飛機、800餘枚地地導彈以及牢固的地面防禦工事、齊備的防空網路和指揮系統,完全能夠承受住多國部隊的大規模空襲和導彈襲擊,然後多國部隊就不得不與伊軍在地面進行決戰,這樣地面數量占優的伊軍就可以像越南戰爭一樣,通過擴大的持久的地面消耗戰拖垮多國部隊。
所以即使薩達姆再傾倒500萬噸石油也拯救不了他的落後軍隊。
⑶ 美軍為何推翻薩達姆政權
第一點,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我們都知道薩達姆是伊拉克的前總統,伊拉克位於中東地區,以盛產石油而聞名於世界。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的發達國家,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十分驚人。多年以來美國就想控制中東地區,從而控制當地的石油,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保障,薩達姆妨礙了美國,所以被美軍給幹掉了。
第二點,薩達姆政府有反美的傾向。美國人做事一直很超前,想要把所有的危險都扼殺在搖籃之中。除了石油方面的爭端,薩達姆政府在很多國家爭端上都反對美國,已經有了反美的傾向,因此才會被美國人推翻。
第三點,為了更好的打擊恐怖分子。美國一直是恐怖分子打擊的對象,雙子大廈的撞擊事件讓美國人心有餘悸。而中東地區歷來是恐怖分子的藏身之所,薩達姆有嫌疑在給恐怖分子提供幫助。為了更好的打擊恐怖分子,美軍就把薩達姆政權給推翻了。
⑷ 如何評價薩達姆
薩達姆通的獨到之處就是先控制石油資源,把伊拉克所有石油資源收歸國有。薩達姆重視石油貿易,這也使伊拉克經濟開始飛速發展。那時候的伊拉克很快進入了有房有車的生活,這樣的條件現在許多國家似乎也實現不了。
從這個角度嚴格來說,薩達姆確實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能帶領人民走向富裕的人,是應該屬於優秀的國家領導人的。但是薩達姆的負面影響也很嚴重,不僅獨裁並且狠毒,後期更是有點膨脹接近昏庸。
而現在的伊拉克民眾生活在戰亂之中,與以前富裕穩定的生活相距甚遠,並且不知道這種戰亂會延續到什麼時候。薩達姆做到了一個總統最應該為國家做的,讓國家變得富強了,所以薩達姆是功大於過的。
人物爭議:
2006年8月21日,伊拉克高等法庭開庭審理薩達姆和其他6名前政權高官涉嫌鎮壓庫爾德人一案。9月13日,首席檢察官法魯恩指責主審法官阿米里允許薩達姆發表與此案無關的政治性言論是在偏袒被告,並要求他辭職。
9月14日,主審法官阿米里在庭審過程中說,他相信薩達姆不是一名獨裁者。9月19日,伊拉克政府撤換了主審法官阿米里為穆罕默德·烏拉比,聲稱他已經失去了作為法官的「公正性」。9月20日,薩達姆的辯護律師團抗議撤換主審法官,並集體退出庭審。
10月30日,薩達姆的辯護律師杜萊米遞交了一份結束聯合抵制審判的條件書。條件書共提出12項要求。主審法官烏拉比拒絕了條件書的大多數提議,並與律師發生爭執。杜萊米隨即走出法庭。法官為薩達姆指定了辯護律師,但薩達姆認為這不符合法律程序。
⑸ 海灣戰爭怎麼打的
第一次海灣戰爭:
1、背景——兩伊戰爭打了很長時間,伊朗和伊拉克都蒙受了巨大損失;
2、起因——薩達姆看上了科威特石油產量豐富,就對科威特下手了,美國則看上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就去替科威特出頭了(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借口就不詳細說明了,反正是借口,他們一說你一聽就完了);
3、經過——科威特被薩達姆打敗->美國參戰->薩達姆戰敗;
4、結果——薩達姆被打殘,美國在中東埋下釘子,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伏筆;
5、幕後——之所以不是伊朗,因為伊朗背後有中俄,但薩達姆和中俄的關系不算好,沒人替他出頭;
第二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薩達姆死的那一仗):
1、背景——美國打完阿富汗之後;
2、起因——都是石油惹的禍……美國打算搞亂中東抬高油價,以支持自己的頁岩油起家,同時打算收拾挑戰石油美元的薩達姆(薩達姆作死,提出想用其他貨幣結算石油,挑戰「石油美元」體系,而這是美國霸權的基礎);
3、借口——美國人在聯合國大會上拿著一包洗衣粉,號稱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把伊拉克給揍了,史稱「洗衣粉滅國事件」(美國現在還沒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目前為止屬於是殺完人解釋一句「誤會」就算完了);
4、經過&結果——美軍進入伊拉克你都看到了,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最後還弄死了薩達姆,搞出了伊斯蘭國;
5、幕後——之所以不是伊朗,因為伊朗背後有中俄,但薩達姆和中俄的關系不算好,沒人替他出頭(聯合國投完反對票之後,中俄基本就不管了)。
⑹ 「若搞成功,美國都不敢入侵」,被如此贊譽的薩達姆曾經計劃了什麼
核武器的威力,在二戰時期,美國在日本的領土上投下兩顆原子彈就被世人所熟知,所以薩達姆一心也在伊拉克研製出核武器,如果一旦成功,伊拉克也就成了擁核國家,那麼美國還真的不敢隨意侵犯伊拉克,不過這個完美的計劃卻被以色列給摧毀了。
但是伊拉克的核反應堆還在,伊拉克早晚還是會造出核武器,所以以色列人仍然不肯放過伊拉克,終於在他們不懈的努力,終於摸清了伊拉克核反應堆的位置,於是以色列出動14架飛機外加一支陸面小分隊,成功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
至此,薩達姆造核的宏偉計劃徹底流產,此後的伊拉克再也沒能造出核武器,這也讓薩達姆在對抗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中失去了一張有力的盾牌。
⑺ 伊拉克是美國的小兄弟,為什麼美國要整死薩達姆
因為世界范圍內有薩達姆在研製生化武器或核武器的傳言,這讓美國非常「恐懼」。伊拉克有沒有在研製超常規武器,這事當時不好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伊拉克一旦研製成功,那麼美國再想收拾那就難於登天,薩達姆絕對有「放超常規武器」的膽量。
另外薩達姆一生都和美國作對,對於一個不聽話的人,還經常和自己唱反調的人,除了讓他閉嘴還能做什麼?要讓他永遠閉嘴,唯一的辦法就是讓這個人永遠消失在地球上。
從經濟角度來說,世界上大部分石油都集中在中東和中亞,美國控制了這些地區,就幾乎掐住了所有能源需求大國的脖子,從而保證「石油美元」霸權。
而政治強人薩達姆一直在鼓搗兩件事:一是「統一阿拉伯」,二是挑戰「石油美元」霸權,這兩件事無疑都損害了美國的利益。
⑻ 薩達姆政權是怎樣的暴政表現是什麼
薩達姆政權:
1979年7月16日,薩達姆就任總統,成為伊拉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1991年3月,鎮壓南部什葉派穆斯林和北部庫爾德人發動的暴動。1991年4月17日,開始遵守聯合國687號決議,提供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息,但被指控有欺騙行為。
表現:
薩達姆執政時,兩大政績包括發展經濟及阻止伊拉克分裂。伊拉克未成為現代國家前,原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省,內地種族、宗教及經濟差異極其分離。
什葉派與遜尼派的交惡,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的積怨、部族首領與城市新興商人階級的斗爭,一直困擾伊拉克國境。薩達姆上任後,曾大力發展經濟及福利,以爭取民眾支持;同時亦改革黨內權力架構,避免政變再次發生。
(8)薩達姆是怎麼樣挑戰石油霸權擴展閱讀:
伊拉克和伊朗長期以來存在著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5年兩國曾為解決雙方之間的爭端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庫爾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則同意將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線定為兩國水界。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日趨惡化,不斷發生邊界沖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權。22日出兵伊朗,導致兩伊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軍隊佔領伊朗約2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和一些城鎮。
1982年4月,伊朗大舉反攻,收復了大部分領土。6月,伊拉克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將其軍隊撤至邊界。7月以後,伊朗在兩伊邊界不同地段多次越界發動攻勢,但進展不大,戰爭基本上在兩伊邊界一帶進行,同時雙方不斷炮擊和空襲對方的邊界城鎮。
⑼ 薩達姆臨刑前,最後一晚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充分考慮老薩在中國的「君王」一樣的執政,判他死罪,的確不冤。自然,他的這些「暴政」,和那時候的一些中東地區「總統制」我國獨裁者大多數一個德行。
獨裁者薩達姆自然,這一也沒法,中東地區沒好多個創建當代政冶、社會發展、經濟結構的,到處都是各行其是的部族規章制度,也有無所不在的派別矛盾。
美軍的行為,激怒部分受到薩達姆恩惠的人,他們自發組織成反美隊伍,進行示威遊行宣傳美軍的惡劣行徑,號召全面聯合抵制,一起將美軍趕出領土之外。美國方面也沒有想到,會引起這么多大連鎖反應,以至於自己後續在伊拉克寸步難行。
⑽ 海灣戰爭秘辛:薩達姆是如何下定決心侵佔科威特的呢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土地上,盤踞著薩達姆·海珊·阿卜杜勒-馬吉德·提克里提統治的伊拉克共和國。這個人是獨裁者,但是不是十惡不赦,不好講。此人年輕時是反對獨裁的民主鬥士,但當他登上權力的寶座後,自己也成為不折不扣的新獨裁者。薩達姆的名言:“統治伊拉克這樣的國家,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鐵拳,反對派威脅越大,就越要無情地使用鐵拳。”
科威特共有7大油田——布爾甘、馬格瓦、勞扎塔因、蘇比亞、艾哈邁迪、米納基什和烏姆•古德爾油田,蘊藏石油940億桶,佔世界儲量9%,在沙特、伊拉克和阿聯酋之後排世界第四。
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特殊的歷史聯系,那就是都曾被並吞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伊拉克因此一口咬定科威特曾經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兩伊戰爭後期,伊拉克獲得一個絕密情報:科威特境內三個特大含油構造層在地下與伊拉克含油構造層相通,科威特油田地勢最低,可以開采伊拉克油田流過去的原油。此外,伊拉克在波斯灣只有50公里的出海口,而科威特沿海有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如果伊拉克擁有這兩個島嶼,則出海口可以擴大到213公里。凡此種種,使得薩達姆萌生了吞並科威特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