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商業思維石油為什麼用不完
擴展閱讀
郴州市裡的豬什麼價格了 2025-07-19 00:22:26
石油單位黨員有什麼用 2025-07-19 00:20:49
中彩票必須交什麼費用 2025-07-18 23:37:02

商業思維石油為什麼用不完

發布時間: 2023-02-10 14:00:20

⑴ 我國現1億噸「超級油田」,石油為什麼用不完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性的能源物質,之所以到今天還沒用完,是因為石油資源會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的進行再生,也就是說,可能一些石油從地下抽出來以後,它會慢慢的隨著時間的發展,再產生出石油,這樣就使得對於石油的使用,可以做到源源不斷;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人類加大了對於石油資源的探測,無論是在大草原上,還是在叢林地里,或者在廣闊無邊的大海上,我們都能夠看到一座座石油開發設備。通過有效的探測,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石油資源,為我們所用;另外,雖然現在的機器社會里,根本離不開對於石油的使用,但是,人類的節能意識開始增強,人們發明了很多隻需要電力,就能啟動的機器,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石油的大量使用,幫助我們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石油資源。

二、我們現在開發的石油資源並不是特別多

就目前而言,我們利用的石油資源並不是特別多,所以石油資源還有很多。

⑵ 為什麼沙特石油不枯竭

沙特石油不枯竭的原因如下:
首先,沙烏地阿拉伯的位置相比其它石油開采地來講比較特殊,石油開採的難度比較小,所以石油開採的成本比較低,自然而然,提升石油的開采量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其次,石油行業作為沙烏地阿拉伯最大的經濟支柱,其在石油行業相關的造詣不可不提。他們的探測技術、開采技術、煉化技術的提升與改造,在采礦技術、化學催化劑技術、烴油裂化、高分子化合物等方面都非常卓越,有大量的專利產生。
最後,石油是沙烏地阿拉伯與其它國家唯一的聯系,為了加速石油產出,沙烏地阿拉伯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比如交通、通訊等,在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都有石油的專用出口通道。甚至沙烏地阿拉伯還在11個國家建立了19個石油分公司。

⑶ 石油還能用多少年,石油用完了現在世界上這么多汽車都作廢了嗎

新能源汽車
人類何時不用石油和煤了呢?那要看開采成本以及綜合成本上升的速度與替代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何時能達到接近的水平。什麼時候繼續使用這兩種能源的成本高於替代能源的成本了,那這兩種能源退出歷史舞台的日子就不遠了。
舉個例子,人類最早是用木柴做能源的,但現在不用了,不是木柴用完了,而是煤和石油的綜合成本大大低於木柴所致,人類不是造不出用木柴驅動的汽車而是那種汽車根本不會有人買,因為太不經濟了。不知我說明白沒有。
理論上講,現在探明的可開采儲量和用量考慮,煤可以用80年左右,當然探明儲量還會增加,使用量也不斷變化。但是有很多替代能源問世,比如植物柴油和其他植物燃料,現在已經到了實用階段。還有人造小太陽,基本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以後是完善的問題,我國的人造太陽持續時間可以達到3秒,以後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等這個解決了,能源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全世界海水中氕氘氚的含量可以供人類使用萬億年以上,因為每公斤海水中所含的氘,可以產生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拿什麼來代替石油?
國際油價在今年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然而,隨著油價的不斷飆漲,甚至有專家預測原油價格將增至200美元一桶。這件聽起來好像遙不可及的事情已經近在眼前。
石油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當我們將石油都開采盡了以後,我們還能燒什麼?我曾經跟業內一位前輩聊起過替代能源問題,他鄭重地告訴我:短期內,根本就沒有新能源能夠完全替代汽油。
豐田是混合動力的先行者,利用電動機來減少汽油機(或柴油機)消耗的技術固然是個好辦法,但短期內依然無法完全脫離對石油的依賴,只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緩解石油消耗的速度。況且,混合動力車型的成本比普通車型高出很多,如果沒有國家的有力支持,僅憑消費者自願購買,數量十分有限。
燃料電池技術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替代能源技術,燃料電池車在行駛過程中是零排放,但電池的回收政策如不完善,廢電池污染將比目前的尾氣排放污染嚴重得多。
再說生物能源汽車,這種技術基本上是利用生物能源提取乙醇作為燃料給汽車提供動力,但提取乙醇需要大量糧食作物,在提取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技術若不跟進的話,生物能源就顯得有些得不償失,到頭來還要與人類爭糧食。
至於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技術還屬於摸索時期,且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在能量生成過程中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還不好說。
或許,當人類發明出不吃飯也能長大個的方法時,也就離無需耗能的永動機時代不遠了。不過現在,我們還需要吃飯,也還需要燒石油。石油價格飆漲只是給我們敲響了一聲警鍾,讓我們麻木的環保神經稍微受了點刺激,完全憑漲價來控制石油的消耗量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當然,僅憑我們個人的力量並不能改變什麼,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形成一種環保意識,我想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追求大排量,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追求大空間。試想,當有一天有錢都沒法加到油的時候,一輛排量再大、再有面子的車,也會顯得格外可笑。
樂觀的理由
當油價漲到每桶200美金,我們怎麼辦?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話題。3年前,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的一支股市分析師團隊曾大膽預估,油價將上升至每桶 105美元,當時引起市場一陣嘩然和不以為然。隨後,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今年終於突破120美元大關。本月,這個團隊再次語出驚人,暗示未來全球原油供給出現緊縮時,每桶油價將極有可能飛升至200美元的天價。
當我把這一個問題同時提問給幾個朋友和業內人士之後,發現面對這樣一個具有恐慌性質的未來假設,大家都不約而同顯得樂觀。盡管各自樂觀的理由不同,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油價再高,依舊有很多人會買車開車。
今年「兩會」,節能減排成為中國汽車業界的第一號議案。的確,石油資源並非取之不竭,油價不斷走高給世界敲了警鍾。我們憑什麼樂觀?也許是對人類智慧的自信。一位經銷商對我說道:大家都關注油價,甚至產生擔憂,是因為現階段人類過於依賴石油。他樂觀地認為,「只要找到可以替代的,不鑽死胡同就行了。」的確,很多工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尤其是汽車產業。油價的上漲,加大了消費者的用車成本,自然抑制消費者的購買欲。汽車產業有理由恐慌,但是束手待斃顯然不是人類的作風。最近幾年,但凡汽車行業的各類發布會和會議,會發現「可替代能源」已成為這些活動的共同議題,通用、大眾、豐田等汽車廠家未雨綢繆早於多年前著手研發非燃油汽車。油價上漲,刺激了更多可替代能源和技術的衍生,也許這就是我們樂觀的理由。
「當油價漲到每桶200美元。」這不只是未來的一個假設,也是現階段人類應對稀缺資源減少的重要命題。我們看到,目前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和技術有很多種,包括生物能源、氫能源,還有電池(電動)車,可以更省油的混合動力等等。雖然這些技術現階段並未成熟,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實現替代石油的重要地位。但是,無疑在不久的未來,走進千家萬戶的車子,將不再是燃油汽車,而是各種形形色色的環保車型。
馬電混合動力車
有「危」才有「機」
國際原油市場的「詭異」程度一點也不亞於風雲突變的股市,而產油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就是個堅定的唱多者,他在去年11月的第三屆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峰會開幕式上警告:「如果伊朗受到攻擊,油價將升至200美元/桶」,當時,人們對此危言聳聽的論調還嗤之以鼻,沒想到四個月過去了,國際油價已經輕松突破110美元大關。盡管國際油價的飆升有國際炒家在背後興風作浪,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百美元油價的時代,因為國際原油就只有那麼一點,供不應求自然價格上漲,要是進行價格管制,人為壓低價格,那麼全世界都會出現「油荒」。
油價每桶200美元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德國外匯管理公司分析師Thomas Bachheimer早在2006就預言,鑒於需求增長和有限的資源這樣的形勢,在石油需求高峰的2010年,原油價格甚至會上漲到每桶200美元。
汽車行業所耗費的石油幾乎佔到了所有石油銷量的一半,油價的上漲對汽車行業是個重大「利空」,就拿國內來說,在家用轎車的使用成本中,油費超過了一半的份額,自然會影響人們的購車慾望,從而對汽車產銷產生負面影響。在油價持續破百的這一段時間,國內汽車股的跌幅遠遠大於大盤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在本報所做的調查中,大多數讀者認為,油價上漲會推遲自己的購車計劃。
馬電混合動力車
俗話說,凡事皆有兩面,油價的持續上漲對汽車行業也不全是壞事,將反而推動汽油、柴油車的替代如氫動車、電動車等加速商業化。目前,氫動車和電動車的技術正不斷成熟,制約其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和汽油車相比的成本過高,但油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具有節能環保效益的氫動車、電動車也就顯得不再昂貴,反而可能會促進上述車型的普及,最終使汽油車永無翻身之地,從而將高昂的油價打回原形,也許在那時,汽車行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
「高昂的油價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也可能是個機會,在汽油車的時代,中國汽車失去後來居上的機會,中國應該抓住電動車的機會」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稱,「比亞迪2025年拿全球汽車第一。」他的是依據高昂的油價將促進電動車的普及,這就是商機。
fcx混合動力車
本土車企機不可失
通常來說,「凡夫俗子」們最大的特徵是事情不到逼急了不會去做,像我,很多時候文章不到臨近截稿期是不會有寫作靈感的。當然,這樣的處事態度恰恰是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大師最為不爽的。但是,我一直認為現代社會已經夠緊張,夠忙碌的,只要不妨礙工作、生活,為何不讓自己悠著點?
fcx混合動力車
然而,作為個人可以讓自己悠著點,但「肩負重大責任」的大企業就不同了,他們不但不能過得悠著點,反而要不斷給自己增加壓力,因為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如果沒有強烈的危機感,被淘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現在的本土汽車企業也僅僅停留在「吃飽」的階段上,雖然他們一直很努力,不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甚至可以用「拚命」來形容,但很可惜,他們「付出的」遠比「該得到的」要多得多,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卡宴混合動力車
問題出在前瞻性上,本土汽車企業沒有想太多「假如」的事情。其實,「未雨綢繆」才是企業提升自身實力重要手段。舉個例子,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飆升,加上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接軌,國內用車成本全面攀升,環保意識空前高漲,這原本應該是本土汽車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的「根」本就在小排量車型,不過,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假如油價升到每桶100美元」時市場會變成怎樣,結果導致當百姓們需要好的小排量車型時,本土汽車企業卻一窩蜂地往高端發展,造更大、更貴的車型。
或許,中國的產業結構太過「寵溺」本土的汽車企業了,好多次的「油價上漲」、「鋼材上漲」都替他們承擔了、消化了,讓他們可以不用想太多「假如」的因素,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恐怕,本土汽車企業從沒想過「假如油價200美元」,該怎麼去應對。
石油越用越少,油價突破「110」還遠不是終點,不出意外,接下去會繼續突破120、130……乃至200,這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早晚問題。中國並非產油大國,能源利用率也遠低於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要抵消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只能用「人力成本」去彌補,而人力成本恰恰是本土汽車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如果這一優勢不復存在,本土汽車企業又該如何發展

⑷ 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

我身邊的很多好友都非常有商業思維和頭腦,我來談談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

第一,多交些有商業思維和頭腦的朋友。商業思維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熏陶,江浙滬一代的人為何大多商業頭腦都不錯?因為耳濡目染之處均是商業思維,大家聚一起沒事就討論「最近什麼比較賺錢?」、「聽說***最近賺了不少錢,他怎麼賺的?」等等。經常會出現一個人賺了錢,帶著大家一起賺錢,「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集群發展模式就是一種典型。我來自江蘇,老家的好友都很有商業頭腦。

第二,多學習商業思維方面的書或者課程。現在財商得到了中產階級家庭的重視,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商業思維,學校也會組織些跳蚤市場之類的活動,小小的活動其實就在培養商業思維的種子,這顆種子種了下去之後,幾年後或者十幾年後就開始慢慢發芽長大。當然從您的問題看,作為成人如何學習,市面上很多商業思維方面的書,還有些課程,都非常受歡迎。

第三,嘗試進行商業思維實踐。再好的理論也抵不上實踐,實踐出真知。先在自己承受范圍內進行小規模的嘗試,等成功後逐步擴大規模。

商業思維的練習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持續地學習、熏陶,並持續洞察市場機會,跟進先行者的進展,慢慢修正自己對機會的判斷能力。

本人關注 財經 領域,歡迎關注交流。

老實說,商業頭腦和思維是沒法培養的。

大部分商業奇才更多的倚靠直覺,勇氣,堅韌和包容獲得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功的原因。很多商業案例無法復制,也是因為無法再現管理者的個人色彩。

但令人沮喪的是,這些特質大多難以培養,它們和人的經歷,習慣,世界觀等等有關,即使模仿也只是個皮毛,難得精髓。這也是商業領袖的魄力所在。

不過沒關系,任何一個商業領袖都不是一個人搭建商業帝國,他需要執行者,大批的執行者。

執行者的特質,是對抽象戰略的細化,並制定流程,督導實現,這些能力是可以培養和學習的。

而當今的商業世界,並不需要太多的領袖,卻需要更多執行者。所以,多學習行業知識和管理方法吧。

結合自己曾經的一些創業經歷,說下我自己的一點觀點:

當我們想去做一件商業性質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想的是什麼呢?把產品或者服務賣出去。比如小到擺地攤或者新媒體,大到創辦公司經營一家企業。

我們初期的想法一般很簡單,我有服務或者產品,然後銷售出去拿到錢,或者我來整合一些資源,拿中間利潤,類似於做一個平台。

但是真正當我們去實操的時候,我們發現以往想的基本上都很片面,過於理想化。而且往往我們是在什麼情況下做出決定的呢?看到別人做這個賺到了錢,或者看了一篇文章說什麼機遇來了,然後我們像是抓住了風口,於是立馬上手。

好比我們永遠在學馬雲,學李嘉誠,但最後我們還是我們,他們還是他們。任何的商業都是基於當下或者對於未來的判斷,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這中間還有很大一部分運氣存在。

我們缺少的是系統化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反映到現實就是誤判性做事,往往結果與想像中相差甚遠。

為什麼同樣是擺地攤,有的人賺得多,有的人幾乎賺不到錢。在你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擺地攤,要考慮清楚我要選擇的品類是什麼,我要在什麼位置擺才能最吸引客戶流量,我要用什麼促銷手段拿到最高的利潤,我的競爭優勢在什麼地方......

所有的這些,在你做之前是一回事,在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又是一回事,所以,如何培養商業模式,不是看了一些文章,聽了一些演講,或者畫了一張腦洞圖就行了,不要怕開始,前怕狼後怕虎,猶豫不決,永遠做不成事。

你好,我是大叔聊副業,很高興回答

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這個問題。

構建商業思維能力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觀察市場。抓住風口,提早發現市場。

一:首先要研究市場。

在市場升級革新時,有三個點在發生變化:

1、市場

2、 生產者與消費者

3、供給與需求

只有準確把握上述這三點,才能與時俱進,在風口不斷變化,新的經濟浪潮來臨時,每次都能更新自己的商業思維能力。

舉個例子:

在100多年前,自行車進入中國市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行車行業高速發展。自行車風靡上海,家家戶戶騎上鳳凰牌自行車,由此中國成為一個自行車生產大國,消費者購買它的原因是實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經濟復甦,中國成為製造業大國,自行車這種只能解決短程交通的工具迅速被電動車及 汽車 代替。消費者購買它的原因是有錢,及解決更大的交通需求。

由於貿易市場高速發展,各類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可選擇性變得更多,兒童自行車,折疊自行車,城市通勤車等五花八門的車都出現在了市面上,滿足了各個細分領域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的決策,是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二:多渠道接受新興事物

在面對新興行業,新的產品出現時,要把將固有的常識打破,不要把舊行業的知識加入到新事物中,再思考新事物是否成立。

市場空白、經濟規模、行業革新、生產者與消費者、提供者、金融貨幣、供給與需求、過剩與短缺、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每個點每天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每一個事件背後都有其發展規律,互相關系,找到規律里的空白,才有機會破繭而出,成為風口上的引領者。

馮倫說過一句話:「離錢近,離事遠,離是非更遠」。

商業思維邏輯就是賺錢,獲利。任何事物都有發展的規律,清楚規律就明白了本來的本來。神就是道,道就是規律,規律如來!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神人」。

作為一名創業者,我認為培養商業思維和頭腦最主要是培養自己的逆向思維方法和反證思維能力。商業的世界都被包裝了一層又一層, 商機和風險都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如花似玉,一般人很難發現機會和陷阱的差別。我們把這個問題分解問三個層面來探討:

一、為什麼要培養商業思維和頭腦?

我們培養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的目的是為了在創業或者是工作中,發現機會,創造機會發展事業。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不是天生就擁有的,但是人們由於接觸的時間先後和悟性大小確實會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和頭腦。

二、如何培養商業思維和頭腦?

培養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主要是要培養:逆向思維尋找機會,反證思維識別陷阱和危機。當你發現沒有機會的時候,逆向思考為什麼沒有機會了?為什麼現在遇到困難了?怎麼做就機會來了?怎麼做就超越同行了?一步一步的思考下去,你會發現機會就在轉角處。當發現一些機會的時候,我們也要識別哪些是陷阱,我們用反證法來證明如果這是一個機會,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如果不是,會是怎麼樣的情況?逐步的找到這些機會裡面哪些是陷阱。或者別人給出的建議和方案裡面哪些是陷阱。

三、如何檢驗商業思維和頭腦?

培養了自己的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還是要檢驗是不是真正培養出來了,最好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創業和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優秀。當然還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幫朋友做參謀,就像我現在免費給你做參謀一樣,通過幫助別人來檢驗自己的商業頭腦和商業思維是不是有效。

綜上所述,商業思維和商業頭腦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逐步深入的過程。希望你變得更加優秀,卓爾不群!

那是你自己的事

顛倒過來看世界

經常與人交流、學習

理論上講了很多道理,還得從自身具體實際出發,我分享一下自身的實際經驗,希望讀者能有所體會。

我進入潤滑油行業十幾年,對行業的各種情基本清楚,許多同行做假油發財致富了,但我認為,從長遠考慮,還是品質最重要,所以,我堅持原則決不做假冒偽劣產品。

那些發財後的同行被迫改行,為什麼?行業消息傳得很快,客戶也一樣,傳來傳去,等於額頭上印了個假字招牌,即使你轉正了,有關聯的行業人士都不會與你合作,就是被直接架空。

與我的想法一樣,我追求的品質效應終於來了,大家認可我的品牌和質量,銷量和信譽慢慢做起來,生意一直很穩定。

商業思維在於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及眼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道理會運用就是寶貝,不會運用就適得其反,誠信贏天下也一樣。
所以,如何培養自己的商業思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有一點必須做到:那就是加強自身修養,也許有人不明白,商業思維和自身修養風馬牛不相及,個人認為自身修養才是商業的真諦及意義所在,修養達到一定境界,商路自然暢通無阻。

⑸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危機即使再過一千年,石油都不會枯竭嗎

「到203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到2050年將耗盡其他化石燃料」,相信各位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這個警告了,其實早在1973年時斯坦福大學的生態學家保羅·R·埃利希就警告過全世界:「到1990年,世界將耗盡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

現在人類就處在新的「紅銅」時代,因為當前是石油與多種能源混用的!石油最大的兩個用途是燃料和化工,未來電動時代的到來,燃料用途將會萎縮,石油將完全走向化工原料,而這些化工用途則有比較多的替代來源,因此未來的石油可能真的會走向短期內用不完的程度!

這個時間是多久,可能是1000年,甚至更久!

⑹ 地球的石油能源。還能讓我們用多久

1.世界石油存量

根據歐佩克(OPEC)的數據,截至2018年,全球有1.497萬億桶(國際石油桶以世界平均比重阿拉伯34度輕原油為基準計算,每一原油桶容積約等於159升)石油,其中79.4%的儲量位於歐佩克國家中,而歐佩克的儲量中有64.5%位於在中東。委內瑞拉和伊朗這兩個受制裁的國家共持有歐佩克30%的儲量。奈及利亞和利比亞(也有阻礙生產的安全隱患)持有另外5%的石油,這使全球35%的石油有留在地下的風險。

但是,盡管歐佩克在世界石油中佔有最大份額,但在未來十年中,大多數新的石油供應將來自美國。因為美國頁岩油技術,導致美國的成為第一大產油國。

2.石油需求增長

未來幾年,石油需求增長將放緩。但是,需求增長放緩並不意味著需求增長為零,對「峰值石油」的呼聲仍然遙遙無期。因此,盡管目前全球可能每天使用1億桶石油,但根據EIA的估計,2019年的石油消耗平均每天將增加110萬桶。到2020年,預計將增長140 萬桶桶每天。然而,這些預測經常被調整,並且由於分析師預測經濟疲軟,因此需求增長預測在最近幾周被下調,因此需求源於中美貿易戰。

歐佩克估計,從2019年到2023年,石油需求將增長730萬桶,從2019年到2040年,將增長1450萬桶。這意味著到2040年,世界每年將使用近420億桶石油。

世界各國石油消耗

3.現在每天石油消耗一億桶

能源信息署(EIA)估計,2019年世界每天消耗96.92百萬桶,排名前10位的消費者占總消耗的60%。每天將近1億桶。

按今天布倫特原油每桶60美元的平均油價計算,這相當於消耗了58億美元。

石油消費量排名前三的國家是美國(20%),中國(13%)和印度(5%),佔世界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這三個國家中,只有美國是主要的石油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是世界三大石油生產國中的兩個,在消費方面分別排名第5和第6。

所以,在已經知道的存量1.5萬億桶原油情況下,每天一億桶,還能使用41年,要到2060年才能使用已經探明石油儲量。但是,隨著新探明石油增加和採油技術進步,人類不必為此擔憂。

世界石油儲量

石油能用50年左右,這是小油瓶在課本上學過的內容,小油瓶也曾經一度深信不疑,但是大學選擇油氣類專業學習之後,認識也隨之改變。小油瓶想說隨著石油工業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和地質認識的不斷提升,石油資源再使用100-200年問題應該不大,理由如下

1、廣義石油資源包括哪些?

大家通常說的石油是油氣類資源的統稱,根據儲藏形式和油品的不同,石油資源可劃分為兩種:常規石油和非常規石油(重質油、稠油、頁岩油、緻密油等)。天然氣資源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劃分,常規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包括近10年來最火的頁岩氣、緻密氣、煤層氣、可燃冰等等)。

這些石油資源僅僅是人類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種類,或許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人類在未知領域和未知區域發現新的石油資源種類也未可知。

2、現有認識程度下全球還有多少石油資源?

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全球剩餘的常規石油可采儲量為4523億噸,國內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氣=1噸原油,天然氣已采出62.9萬億方約等於501億噸,剩餘天然氣可采儲量為4381億噸。

此外按照每年油氣勘探提交的儲量增加比計算,未來常規石油和天然氣待發現資源量達3065億噸

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提升,除常規油氣資源之外,非常規油氣資源也是油氣資源的重要補充,據統計全球非常規油氣資源可采總量為5834億噸

目前非常規油氣中勘探成本最低,最有效益的就是頁岩氣了,在美國頁岩氣成本已經降到很低了,相當於桶油28.3-42.5美元,已經做到了比中國東部老油田桶油成本還低,近10年來中國也加大了頁岩氣的勘探開發力度,已經先後建起了涪陵和威遠兩大頁岩氣生產基地,據報道在鄂西又發現了地質資源量達11.68萬億立方米的頁岩氣資源。

除了頁岩氣領域發現之外,目前中國在海域天然氣水和物(可燃冰)成藏理論創新與開發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2017年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首次可燃冰試採取得成功,標志著中國已經具備這種古老又年輕的資源開發能力了。為什麼說可燃冰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資源呢,古老在於其形成的地質年代久遠,年輕在於人類對其發現和研究時間較晚,因此他又被稱作未來能源。

這種未來能源潛力巨大,就儲量而言,可燃冰非常豐富,約是剩餘天然氣儲量的128倍,其有機碳總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炭含量的兩倍。僅海底探查的可燃冰分布量,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

3、石油資源可以用多少年?

有了已知剩餘資源量,再有每年全球資源消耗量,這就是個簡單的計算題了

根據推算,全球剩餘的石油可采資源量約為9000-10000億噸,按照全球原油產量43.82億噸推算,全球石油還可以開采200年時間;

按照全球5.3萬億方的天然氣產量,全球天然氣可采160年以上。

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在當今能源 科技 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相信人類必定能發現更多的油氣資源種類,有效提升目前老油田並不是很高的採收率,油氣資源在近200年還能一直持久,像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很早以前就有所謂的石油枯竭論,或者是資源有限論。

其主要觀點如下:

1)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2)人類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使用,用不了多久就會用完的;

由於石油對現代工業的極端重要性,所以很多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石油還能用多少年?有人估計,如果現在地球上人不再勘探新的油田,且消費保持不變,那麼還能夠用50年(BP石油公司在2017年6月份發布了《2017年世界能源統計報告》,2016年底全球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2707億噸,比上一年增長0.9%,儲采比為50.6年。)。實際上類似還有很多估計,大約是幾十年到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實際上這種估計都是非常不靠譜的。

但是實際情況如何呢?

每年原油存儲量增長比每年的原油消費增長要多的多 。

而且每年的原油消費都是變化的,比方說,近五十年來,原油的消費已經翻了很多倍,如果50年前估計的話,可能早就用完了。

比方說,1987年,全球原油已探明儲存量930億噸,全球原油產量為30.92億噸,由此推出當時開采年限為「僅為」30年左右。而實際上,2017年最新的數據顯示已探明的儲存量為2707噸,接近三倍。

2017年,原油的日均消費接近1億桶,約為1300多噸 。

另一方面世界能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新能源正在逐步被發現和替代。原油的重要性在下降。但 是中短期內,原油的地位不容動搖 。


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原油的邊際採收成本正在提高,如頁岩氣;因為簡單的油已經被採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採收成本更高的。不過技術也是在進步的,技術進步將會緩解這種情況。但是究竟能不能跟上速度呢?還不好說,但是不用太擔心 ,能量是守恆的 ;


能源是一門學問,要想真的弄懂,還有很多要學習的部分。就個人來說就不用擔心原油能不能用完了,反正這輩子是用不完的了。 發展中的問題自然會在發展中得以解決 。自有專家來解決這些事情。

正如著名的沙烏地阿拉伯前石油部長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在談及能源轉型的未來時所預言,「石器時代的終結並非因為石材的耗盡,而石油時代也將在原油枯竭之前終結」。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是現代世界的命脈。世界各地的油井每年從地下抽取大約近億桶原油,各國消費了同樣多的石油。以這種速度,我們能在不耗盡供應的情況下繼續從地下抽取石油多久?

自然,我們不能從一口井中開采整個地球的石油。無數油井遍布地球表面:一些活躍,一些枯竭。每口油井都遵循生產曲線,產量在幾年內上升、穩定,然後下降到零。這就是所謂的哈伯特曲線,由殼牌石油公司地質學家馬丁·金·哈伯特於1956年提出。

哈伯特還將他的曲線外推至全球石油產量。石油公司首先發現易於開採的大型油田,然後在大型油田衰落時轉移到更小、更深的油田。新技術也繼續使以前未開發的石油儲藏成為可行的儲備。總體曲線預測全球產量將上升、達到峰值,然後下降。 然而,在這種逐漸衰落開始之前,人類會到達一個被稱為峰值油。

想像一個裝滿水的大瓶子,開始時毫不費力地一杯接一杯地倒下去,直到最後只能倒出一點。最終,你不得不嚴重傾斜來倒水。峰值油是最後一次裝滿的杯子。需求繼續增長,而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石油儲量卻在減少。 個別國家已經達到石油峰值。美國產量在1971年達到頂峰,隨著全球石油產量在2005年趨於平穩,一些分析師表示,世界石油已經見底。

2006年,劍橋能源研究協會預測地球上仍有3.74萬億桶石油,是石油峰值支持者估計的三倍。該協會預測,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1世紀中葉達到峰值。 石油峰值後會發生什麼?最壞的石油危機預測包括天然氣價格飆升、全球化的結束、普遍的無政府狀態以及對以前受保護的鑽井無情開采。

石油供應不可能永遠滿足全球石油需求,因此需要新的能源和使用方法。即使技術允許我們獲取地球上的每一滴石油,日益稀缺和不斷上漲的價格也需要在人類真正耗盡石油之前進行廣泛的變革。

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化石能源都不可再生,十幾年前就說石油還能有二三十年,到今天為止說石油還可以用三五十年,總之這個石油儲量貌似很緊張,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越來越大,消耗量也越來越多,但石油儲量貌似越來越多。因此很多人都很懷疑這個事情,認為石油能源的緊缺是一場陰謀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隨著人類 科技 的進步, 探索 到的石油儲量越來越多,甚至超過之前幾十年的石油消耗量,因此總會給人這樣的錯覺,為什麼總說石油緊缺,但隨著消耗石油儲量卻越來越多,這就是原因之一。

世界上石油總儲量預估在1800億噸左右,如果按照年耗油量在40億噸左右,那麼石油還夠人類使用40多年。但是隨著人類對是有個開采使用,我們也不斷的在發現更多的石油儲量,例如我國在19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8億噸。石油資源雖然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但關鍵問題是我們尚沒有把所有的石油資源全部都勘測出來,隨著使用隨著發現。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個成因:第一是有機物形成石油,這個說法認為遠古時期的動植物死亡後被深埋地下,有機物被分解,經過特殊的環境溫度及壓力等形成石油和煤炭。這種化石能源的成因,認為石油和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資源,越用越好;第二個是無機物形成石油,這種說法認為地球內部存在的無機物碳和氫等,在特殊的環境下發生反應,形成化石能源,這種成因認為石油和煤炭等是可再生能源,隨著使用消耗,它們也在源源不斷的形成。

實際上人類發展對於化石能源的依賴是一個不好的趨勢,尤其是石油煤炭的使用,產生的有害物質會危害地球的生態環境,現在的全球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就是因為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溫室氣體,同時由於發展樹林面積減小,光合作用減弱,消耗的二氧化碳自然就會減少。

隨著發展能源結構也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對於清潔能源的使用越來越多,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尤其是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如果有一天真正的實現了,那麼就不需要依賴化石能源,因為使用核能的效率非常高。雖然現在一直都在宣揚著石油即將枯竭,但真實情況是發現的石油儲備越來越多,現在的石油再使用個幾十年都沒問題。當然誰也不知道幾十年後能源結構會變成什麼樣,是否還會發現更多的石油儲備。

關於石油的「無機物生成論」是有驗證方法的,因為如果石油的形成跟生物體沒有關系,那麼在其它天體上如果條件滿足也是會產生形成石油的,那麼在太空探測的時候以太陽系內天體為例,發現火星或者月球內部儲存有石油,那麼石油很大可能就是無機物形成的,當然這樣的論證方法也不絕對。

但無論如何石油在目前甚至未來的幾十年內都是我們依賴的能源,工業大發展脫離不開石油的使用。

我提供一個數據,你參考一下,2019年的6月份,英國BP石油公司發布了一個報告,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大概在17297億桶左右,委內瑞拉的石油儲備量最多,達到了3030億桶,其次是沙烏地阿拉伯的2970億桶,再之後是加拿大的1700億桶,伊朗1550億桶,伊拉克1450億桶,俄羅斯1050億桶。

考慮到人類日消耗的石油量在1億桶左右,所以這17297億桶石油,還夠人類使用47年,但47年肯定不止,因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石油,人類其實也沒搞清楚,隨著地質勘探的進行,全球石油的儲量肯定還會繼續增加,至於能增加到什麼程度就好說了,但以人類的消耗速度來看,即使全球石油的儲量增加一倍,也只能支撐人類使用100年。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一般來說一塊油田開採到40%,它就會被放棄掉,因為越到後面開採的成本就越高,在自然壓力的情況下,最好開採的那部分只佔10%,剩下的就需要注水加壓等方式,因為後面的石油非常的粘稠,運輸,脫水,採集等等一系列技術難度太大,所以石油公司採集到40%的時候,就會轉向另一塊新的油田。

美國的一些公司在很多年前,就開始轉向頁岩油,頁岩油屬於一種特殊的石油,開採的成本也相對高一些,但08年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原油價格飆升,開采頁岩油也變得有利可圖,但無論是頁岩油還是普通的石油,它們遲早有一天要被取代,因為隨著石油的總量越來越少,它們的價格將越來越貴,短則幾十年,長則100年,石油將慢慢淡出人類的視野……

地球上的石油貯量到底有多少,之前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準確的數值,因為人們對地球石油貯量的勘探技術,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比如, 上世紀30年代,人們普遍採用重力、地震折射波、沉積學等理論探測石油,最開始探明貯量很低,還不能形成全球總貯量的統計值。上世紀60年代,又採用板塊理論、地震勘探的疊加技術,使石油勘探水平大幅提升,到1987年全球原油探明儲量為930億噸。進入新世紀以後,人們又應用信息技術,又在地殼小型斷塊、隱蔽性油藏方面的勘探取得突破,至2017年躍升至2700億噸,較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3倍之多。不過近年來勘探的潛力已經挖掘得非常充分了,對全球石油貯量的修正速度也降了下來。目前世界上認可的地球石油資源探明貯量即為2700億噸。

與此同時,隨著石油消耗產業的規模調整,特別是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油頁岩的開采,對石油資源的消耗增長壓力逐漸緩和。 以全球石油目前的探明貯量2700億噸計算,除去已經開採的1300億噸左右的原油,現在每年全球直接消耗石油的數量為33億噸,那麼在未來40年左右,全球石油資源將會被消耗怠盡。

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資源的空間分布是極其不平衡的。中東地區佔比最高,達到48%左右,主要集中在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敘利亞等亞洲國家。其次為拉丁美洲,佔比達到19%左右,以委內瑞拉居多。排在第三的為北美洲,佔比為13%左右,以加拿大居多。剩下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非洲和亞太等國家。其它區域的石油資源則相對較少。

石油屬於傳統的化石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化工行業污染物排放歷來數量多、強度大,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需要不斷地進行污染控制及治理技術的創新,在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提高原油產投比,提升能源製造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從能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需要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生物質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達到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的目的,這才是有效應對石油資源危機的根本出路。

這是一個令人類大傷腦筋的問題!過去,人們認為地下的石油是動植物腐爛後長期演化形成的。現代科學認為石油是地球內部熱能運動出的「汗"。但不管是怎樣形成的,越用越少這一趨勢誰也改變不了!有時我們很多人在一起議論,一旦石油用光了,所有的車都停了,化肥,塑料的產量急劇下降,那時又回到以前的遠古 社會 ,騎馬騎驢,燒木柴野草……西方國家作過統計,說地球上石油儲量約17290億桶左右,大約能夠人類再使用40~50年。看到這些統計數字,真叫人擔憂!看來我們必須尋找新的能源。

地球上的石油還有多少?還能提供地球人類用多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們就知道全世界石油還可以供人類使用大約50年,當然今年已經是2020年,假如按八十年代那會計算的話,已經過去了40年,現在是有儲量狀況如何?人類還能用多久?假如沒有石油人類該怎麼辦?下文來做個簡單分析。

全世界石油儲量到底還有多少?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總共有成員國12個,這是全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國和輸出組織,它的目的是「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當然OPEC的發展似乎有些變味,與一些成員國的理念起了沖突,因此卡達已經於2019年1月退出OPEC組織,厄瓜多也於2020年1月退出OPEC。

2019年6月,英國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2019年世界能源統計評審》報告,全球石油儲量17297億桶,與早先公布數據相比變化不大,按當前全球需求測算可供開采50年。沙特由2017年的2662億桶調整至2018年底的2977億桶,但仍然比委內瑞拉的3030億桶略低,加拿大1680億桶第三,伊朗以1560億桶位居第四,伊拉克以1470億桶位居第五。

OPEC成員國分布

各位應該很好奇,委內瑞拉位居第一,但國際上關於石油輸出總是沒多少委內瑞拉的聲音,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委內瑞拉的石油屬於高含硫原油,含硫量高達5.5%,催化加工和二次加工問題比較大,而且環保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而北海布倫特原油含硫量為0.37%,屬於高品質原油,所以全球石油市場中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數!

部分原油的API值和硫含量值情況。越靠上、越靠左,油品越差;越靠右、越靠下,油品越好。

委內瑞拉的原油含硫量5.5%,煉油成本很高,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環保成本,因此委內瑞拉盡管石油儲量非常豐富,但其話語權比重並不高!

當然回到石油還能用多少年的話題,其實就像核聚變,一直都是永永遠遠的50年,如果按當前消耗1億桶/年計算,大概47年左右吧,所以說50年也沒啥大毛病!

石油到底用得完的還是用不完的?

其實從八十年代起就開始忽悠的石油快用完了,忽悠了40每年還在說可以用50年,就像一個騙局,或者說提價的騙局,但事實上這跟石油的成因有關系,如果是生物有機質成因,那麼它真的會用完的,畢竟地質史上積累的碳是有限的,但如果是無機成因,那問題就不一樣了,盡管它也是有限,但在人類的角度上來看,是一定意義上的無限!

我們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石油有機成因,而且它的證據也非常充分,石油餾分具有生物有機質普遍的旋光性,而無機質則不具有這種旋光性,但如果加熱至300攝氏度時候,無機成的環境則很容易超過300度,而全球溫度最高的油田也不過100度,這就是最明顯的證據!

另一個說法是近代和現代沉積物中都具備了構成石油的各種烴類化合物出現,也就是說即使在現代沉積物中,石油的產生仍然在繼續,只不過這個過程是在有些漫長,我們也不可能等到現代沉積物變成石油的那天!

無機成因的說法來自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和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合作的無機成因理論,他們認為地球誕生時即有大量的碳氫化合物,在高壓的岩層中逐漸形成石油,並且隨著時間推移而富集,繼而形成油田!

至於旋光性,兩位大佬認為這是被微生物污染而已。

不過現代石油成因仍然以有機成因為主流,因為無機成因無法解釋幾乎所有的油田都誕生於沉積岩中,而且也無法解釋在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馬蠟烷,植烷,甾烷,伽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因此作為吃瓜群眾,我們支持有機成因!

石油用完了咋辦?

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石油是拿來幹嘛的,石油有兩大主要功能,其一是作為能源使用,其二則是作為化工原料(包括生活用途),當然還有一個輔助功能是潤滑油使用!

作用能源的替代似乎並不難,因為電能可以在絕大部分場合代替它的能源用途,比如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始的電動 汽車 ,但在現代條件下,有一個位置在哪是是無法代替的,即航天事業,因為暫時無法用電來發射火箭,不過現代火箭燃料多樣化,比如流行的液氧煤油可以用液氧,液氫代替,鋼鐵俠馬斯克開發的甲烷液氧火箭等等,似乎也是有可能,只不過大家稍高些。

還有一個是工業原料,包括我們日常的化纖以及塑料製品,還有工業上多種復合材料等等,這個理論上可以用合成來方式太解決,但代價是相當大的,不過燃料油省下來作為化工,怎麼說都可以支撐很多年,算是解決了吧!

最後一個是潤滑油,估計這個應該沒啥好代替了!

當然以上只羅列了幾個關鍵的作用,比如 汽車 工業的合成橡膠(電纜絕緣也是),還有制葯行業的各種提取物,也有日常清潔用品與化妝品等等,其提煉後的殘渣瀝青也是交通道路建設的重要鋪路材料!

所以,石油暫時還不可替代,只能用燃料油節省下來勉強支撐!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不過我覺得這資原總有枯竭的時候!

⑺ 為什麼石油永遠用不完

因為只要自然界中有碳、氫和合適的條件,石油就能夠源源不斷生成。

如今快兩百年過去了,地球上的石油每天都在以數萬桶的規模消耗,但我們發現地球上的石油不但沒有枯竭,反而越來越多了。似乎石油資源真的是取之不盡的,從前我們認為的,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體演變而成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了。人類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已經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高了。石油的大量使用,已經讓人類感受到了巨大的環境負擔。或許人類最終會淘汰石油,而不是等待石油耗盡。

新能源的產生

新能源已經大行於世,各種清潔能源層出不窮。最具潛力取代石油的,可能還是核電站,核電這種取之不盡的能源,是人類未來的重要能源載體,就算有人擔心核電站的危險性,都無法改變這一趨勢。此外,水能,風能,太陽能,這代表可再生能源的三巨頭,正在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或許人類再過個一兩百年,就能完全放棄石油了。

我國再現「超級油田」

根據中國海油新報告指出,我國再次發現了「超級油田」,墾利6-1油田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這也標志著該油田成為我國渤海萊州灣北部地區首個億噸級大型油田,並且這個消息是已經證實,同時按照原油常規採收率計算,提煉成汽柴油後,可供100萬輛汽車行駛20餘年。油田投產後將會帶來非常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所以說這又是中國的一大財富。

⑻ 成功創業者的六種思維模式

創業大家第一感覺是自由,可以干想乾的事,可以按照自己想的方式來干。可是過不了多久有的人卻感覺到了迷茫,不知道如何駕馭公司的發展;而有的人卻感覺像籠中的鳥,終於可以翱翔。

創業者看事情更加不能簡單,要能多角度認識問題。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需要以下六種思維:

競爭思維

產品思維

用戶思維

銷售思維

商業思維

管理思維

一、競爭思維:超越競爭對手,給用戶提供Benefit(利益)。

  做產品從來都不是自嗨,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要幫助用戶得到他想要的,給用戶提供Benefit(利益),這些Benefit可能是:

(1)      金錢物質利益

(2)      提供賺錢思路

(3)      提供捷徑

(4)      提供方法

(5)      成就精神利益(擁有優越感)

(6)      解決用戶的痛苦

(7)      給用戶帶去愉悅

(8)      節省他的時間

(9)      其他

二、產品思維:挖掘特定人群的需求並解決用戶的某種需求。

  挖掘人們的需求很難,這是很多創業公司挖空心思想的問題。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用戶可能有以下五大需求:

(1)      生理上的需求

(2)      安全上的需求

(3)      情感和歸屬的需求

(4)      尊重的需求

(5)      自我實現的需求

需求按照受刺激程度逐漸減弱可分為三種等級:

  第一級:痛點(你不解決會讓他大罵的部分)

  第二級:癢點(勾起好奇心讓他欲罷不能的部分)

  第三級:興奮點(超出他的期待讓他哇的感覺)

三、用戶思維:產品是給誰用的。

  我們要特別清楚在做的產品是給誰用的?換言之,只有對用戶越了解,才能解決用戶的需求。

TA是男是女?

年齡多大?

現在在做什麼?

可能會有哪些期待和偏見?

  只有知道用戶在什麼場景干什麼,我們才能很好地為他服務提供價值。比如早上7點,換位思考一下用戶在干什麼:公交上?地鐵上?在開車?

四、銷售思維:請給用戶一個用你產品的理由。

  做產品給用戶用,就像推銷員賣保險。這里必須要先了解的消費者購買五大抗拒:

(1)      時間抗拒(如:我很忙)

(2)      需求抗拒(如:我不需要)

(3)      財務抗拒(如:我沒錢)

(4)      權利抗拒(如:我說了不算)

(5)      滿意抗拒(如:我們有中意的產品了)

  你要給用戶一個用你產品的理由,吸引用戶去體驗,甚至讓用戶愛上你的產品,愛上你這個人。

五、商業思維:從琢磨錢的角度思考項目、公司經營方向。

  錢顯然是商業領域關鍵標准,公司市值高低是用錢衡量的;現金流是公司的血液。有商業思維的人,善於發現價差,總能找到賺錢的機會。

六、管理思維:從員工視角看待分工、看待工作氛圍、看待公司發展前景。

要用好一個人,得要了解他的能力特點,主觀願望。隊伍要帶,要摔打才有戰鬥力,但凡事都有度,這個度就是「知心」。

【維度和能力的區別】

  思維維度和思維能力是有區別的,多一維度,少一維度是質的區別。同樣的維度,思考的能力、深度是量的區別。

【致敬每一位創業者】

  相信一切都會變好,疫情終將過去,春天必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