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引起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編輯] 影響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❷ 為爭奪石油而發生了哪些戰征
縱觀人類歷史,盡管意識形態、宗教、民族和種族優越感一直是最容易解釋發生武裝沖突的理由,但是自然資源和戰爭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清晰的關系—尋求自然資源、覬覦或保衛財富才是引發戰爭的最常見的原因。
19世紀的最後25年,經濟發展與工業進步之間形成了固定聯系,石油於此時登上了國際舞台。在這一過程中,像英國這樣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及像美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從迅速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中深深受益。其他歐洲強國、日本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則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好處。那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包括原油和成品油)的美國在石油領域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了同樣盛產石油的俄羅斯帝國、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和波斯(伊朗)的石油威脅,從此各種爭端不斷。
進入20世紀,石油成為世界的主宰,它轉而又引發了一些新的意識形態和國際上的霸權。軍事戰略的需要以及圍繞海軍艦艇是以燃煤為動力還是以燃油為動力的狂熱爭論,坦克戰的極大優勢及對戰爭的影響等充斥了20世紀的頭10年。英國、德國等紛紛為爭奪海上霸權蠢蠢欲動,而形成這一霸權的核心就是石油。
1914—1918年的爭奪霸權的沖突之所以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它牽涉到了幾個大陸和許多國家,但其支配因素是石油—在哪裡發現了它,向哪裡運輸它,誰將成為它的使用者和主宰以及它在新的戰爭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事情變得很清楚,任何想在暗中爭奪意識形態、文化和經濟霸權的國家都要得到經濟資源,其中,主要是石油。
1941年6月,就在入侵蘇聯的前兩天,希特勒就直截了當地說:「當一個人沒有一件東西,但卻需要它的時候,就必須去征服。」當時,德國最缺的就是石油!
在二戰之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清楚地認識到,得到石油,並使石油產品能夠不受阻礙地進行流通,對於美國和歐盟的繁榮以及對於國際經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英國等強國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由於他們預見了對石油的需求,並保證了為贏得戰爭勝利所需的石油供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日本對上次世界大戰勝利者的支配地位所進行的反抗。這時,他們認識到石油是命運攸關的資源,按照德國和日本的霸權主義想法,並且根據強盜邏輯相信,即使在其他國家發現這些資源也是屬於他們的。當然,他們失敗了。但是,二戰以來的多次爭端、武裝沖突,尤其是有「世界油庫」之稱的中東地區的連年戰亂都強調了這一點,20世紀和21世紀是石油支配的世紀,各個重大歷史事件中都直接或間接地顯現著石油的身影。
因此,我們必須採取種種措施,提高綜合國力,保障石油安全也就是保衛國家、民族的安全。
❸ 有沒有關於73年石油鬥爭的資料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鬥爭 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中,阿拉伯產油國以
石油為武器,採取提價、減產、禁運、增加股份及國有化等措施聯合行動,
配合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10月6
日,戰爭爆發的當天,敘利亞首先卡斷了一條輸油管,黎巴嫩關閉了輸送
石油的南部重要港口西頓。翌日,伊拉克宣布將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屬巴士
拉石油公司中美國埃克森和莫比爾兩家聯合擁有的股份全部收歸國有。
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
塔爾6個海灣產油國決定不顧西方石油公司的反對,單方面把海灣原油
標價提高70%。17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以9月份各成員國的
產量為基礎,每月遞減5%;對於美國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國家,逐月減
少石油供應5%。緊接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
特等阿拉伯主要產油國相繼宣布對美國和支持以色列的荷蘭實行全面的
石油禁運。十月戰爭結束後,阿拉伯產油國採取了進一步減產、提價和禁
運等措施。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再次決定成員國立即減產
25%。12月22日,石油國輸出國組織決定再次大幅度提價,從1974年1
月起阿拉伯標准輕油的標價從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與此同時,
為了感謝非洲人民同以色列斷交,支持阿拉伯人民斗爭的正義行動和聲
援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及反種族主義的斗爭,阿拉伯產油國決定對葡萄
牙、羅得西亞和南非實行石油禁運。此外,阿拉伯產油國還採取了增加股
份和國有化行動。阿拉伯產油國把提價、減產和禁運等措旅結合在一起開
展的石油鬥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和影響,極大地支持了阿拉伯人民
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打擊了超極大國的強權政治和以色列的侵略擴
張政策。在阿拉伯人民的堅決、有效的斗爭和世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以
色列被迫於1974年2月和5月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作了一定程度的
後撤。接著,在1974年的聯合國第29屆大會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獲准
以常駐觀察員的身份參加聯大的會議和工作,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些均
是阿拉伯人民長期堅持武裝斗爭和運用石油武器的成果。同時,通過石油
斗爭,阿拉伯及第三世界產油國從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手中奪回了控制石
油生產和供應,以及決定石油標價的權利,結束了帝國主義肆意掠奪和剝
削第三世界產油國的歷史,沖破了帝國主義長期壟斷國際經濟的局面,沖
擊了超級大國對第三世界資源、國際市場及金融體系的控制權。
❹ 歷史上有幾次石油危機
歷史上的「石油危機」,是因為原油供應銳減或原油在短時間內大幅漲價對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而導致的經濟危機。這樣的石油危機有3次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起因是發生於1973年的第四次阿以戰爭。為了報復在這次戰爭中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收回了石油定價權,實行石油減產並對西方國家採取石油禁運,這使得原油價格在短期內上漲4倍,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造成了石油恐慌以及經濟兩位百分數的下滑。
第二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78年底,當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的伊朗發生了反西方伊斯蘭革命,伊朗的石油出口銳減直至最後停止,加之1980年開始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使原油價格增長近兩倍,使世界的經濟產生了嚴重停滯甚至衰退。
第三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隨著國際社會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生效以及日後的波斯灣戰爭,伊拉克石油出口嚴重受阻,對依賴石油進口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
這3次石油危機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目前世界市場上出現的石油漲價原因較復雜,主要表現在:第一,此次的石油漲價不是因為原油供應下降而起;第二,近幾年世界能源需求大幅增長;第三,存在國際石油期貨商的炒作。▲
❺ 最早將石油用於戰爭(古代)是什麼時候謝謝
早
唐代
酒泉守軍曾用石油焚毀敵軍
器具
五代
宋
石油
原料制
猛火油
攻城、守城
水戰
利器
家設專廠
產
清代統治者忌憚石油等先進武器
顛覆力
記載其功能
制
《武經總要》列
禁書
蒙古西征
石油武器帶
奧斯曼土耳其等
始
規模使用石油作縱火物
1453
土耳其攻陷東羅馬帝
都城君士坦丁堡
石油縱火物功
沒
象徵著新
代
縱火物石油
徹底取代
東羅馬帝
傳
秘——希臘火
石油
戰爭
應用
深刻影響
近東、乃至整
舊
陸
政治格局
雖
公元1世紀
班固《漢書》
高奴縣
洧水
燃
早關於石油
信記載
4世紀或更早
才
鑿岩鹽
程
意鑿
油井
所
三
演義
量使用
石油
作
縱火工具
說
需要推敲……
❻ 歷史上因為能源而爆發的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主要產油國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實行石油禁運。1973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它的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2美元以上,油價猛然上漲兩倍多。這次石油危機在西方世界造成極大恐慌,美國隨後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衰退。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1980年 :伊朗爆發革命而後兩伊開戰,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 :爆發了海灣戰爭。專家形容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對美國而言,海灣石油是其「國家利益」。當時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到突破40美元。
❼ 美國和俄羅斯石油戰爭什麼時候開始的
當年蘇聯解體,就是美國的里根總統聯合歐佩拉組織用石油戰爭吧蘇聯的經濟擊垮了,才導致蘇聯解體,石油戰爭一直存在,最近幾年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出現後,然後敘利亞戰爭俄羅斯參加了,俄羅斯與歐美的矛盾激烈,美國又使用了石油這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