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各大油田發現時間
美國一百多年的石油工業史,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每一次石油技術的革命無不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此時出現了大馬力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固井的質量;油氣開采方面,不再延續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的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二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這個時期成為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在勘探技術方面,大量採用數字地震儀,多道多次覆蓋技術,配以大容量高速計算機作數據處理,使油氣勘探技術達到新的水平,在勘探程度高的老探區也不斷擴大了儲量;在鑽井技術方面,實行「科學化鑽井」,發展了噴射鑽井、平衡鑽井、定向鑽井和優選參數鑽井技術;在油田開采方面,廣泛使用注水提高油層壓力、大型水力壓裂技術,三次採油(EOR)技術由室內轉入現場試驗,熱力法也已經工業化推廣,海上採油也有了很大進展。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三個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37]。在勘探技術方面,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方法重新興起;在鑽井技術方面,水平井、分支井技術不斷發展;在油田開采方面,三次採油技術不斷發展。
2.3.2.1 地震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1923年美國開始出現實驗扭秤及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應用獲得成功,該地區石油聚集與岩鹽有關。鹽體與圍岩之間的彈性波旅行時差造成地震波的不同傳播特徵,鹽體、蓋岩和圍岩之間的密度差則是扭秤測量的特徵。這兩種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導致許多鹽丘油田的發現。
從1925年起,上述兩種勘探方法在美國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廣。E.L.DeGolyer和Karcher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公司對機械式地震儀作了改進,以電磁式取代,又以精確的無線電信號測量方法取代聲波法測定爆炸時間和距離,這提高了折射地震的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成本。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海灣地區推廣應用後,四年發現了近40個鹽丘。在1924~1929年間,折射地震勘探技術在墨西哥灣勘探中起著主導作用。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地震反射法相繼在俄克拉何馬州、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獲得成功應用。1928年,在俄克拉何馬州發現的Seminole油田,是單獨依靠地震技術發現的第一個油田。1934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墨西哥灣北岸發現了Old Ocean油田,以後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地區相繼發現了一系列油田。1937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伊利諾伊州發現了Salem特大油田;1938年在墨西哥灣發現了第一個海上油田——Creole油田。這些大發現確立了反射地震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價值。
⑵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又是誰最先利用石油做能源的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死亡後的遺體隨著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長年累月地一層層堆積起來,跟外界空氣隔絕著,經過細菌的分解,以及地層內的高溫、高壓作用,生物遺體逐漸分解、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
中國
西漢是我國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時期,煤的顏色黝黑,狀似石頭,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烏金、石黑丹等名稱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約公元前五世紀)的山海經·五藏山經說,女床之山女幾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陝西,女幾之山在今四川,說明當時這些地區已經發現了煤,這是我國關於煤的最早記載.
西漢時,我國開始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史記·外戚世家記 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後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 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 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解放以後,在河南鞏縣 鐵生溝和鄭州古滎鎮等漢代冶鐵遺址中,又發現了用於冶煉的煤塊以及用煤末摻合粘土石英製成的煤餅,照一般情況看,煤用作冶煉燃料 應該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餅又要比使用煤塊晚,可見西漢使用煤已有較長的時間.
北魏酈道元水經·河水注引釋氏西域記中,有我國古代用煤冶鐵的最早記載: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屈茨即龜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內,那裡冶煉的鐵,可供當時新疆一帶的36個國家使用,足見採煤冶鐵的規模相當可觀.
北宋末年,我國開始大規模開采和廣泛使用煤,煤已較為普遍地 用於冶鐵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還代替了柴草,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礦開采,已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明代的採煤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已出現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礦井塌陷 的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使用煤的國家.在歐洲,公元315年才有關於煤的文字記載,比我國的文字記載晚了約800年;英國在公元13世紀才開始採煤,比我國晚了約 1400年.
我國最早發現、開采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要從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經》中有「上火下澤」、「澤中有火」等記載,說明可燃的天然氣在地表湖沼水面上逸出氣苗.
1900多年前,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商奴,有洧水,可蘸」,是說在陝西延安一帶的洧水(即清澗河)水面上有像油一樣的東西可燃燒.
公元267年,晉朝張華著《博物志》記載:「酒泉延壽縣南山泉水中漂有石油,採集後用作潤滑車和燃燒照明.」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關於歷史中我國人民認識、利用石油、天然氣的記載有很多.
自魏晉以來到唐宋(公元7?13世紀)的史籍中的記載;在甘肅酒泉、新疆庫車以及准噶爾盆地南緣等地都發現了石油,其古稱為石漆、石脂水、火油等.
「石油」這一名稱最早見於900多年前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的著作《夢溪筆談》.書中曰:「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脂水即此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大約距今2000年前,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然(燃)之極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點燈.北魏酈道元(公元466/472?527年)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車及水碓釘甚佳」的記載(註:、車轂中鐵也,即車軸.此句意為:用原油塗在車和水碓的軸承上,甚好).唐、宋以來,用石油製作「石燭」和墨.北宋時,京城開封出現了煉制「猛火油」的作坊,所產的猛火油主要用於軍事.
最早的採油井也是在宋代就已出現.據元朝初期的《元一統志》記載,「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
我國四川人民最早利用天然氣煮鹽是聞名於世的.晉朝常璩(音「渠」)在《華陽國志》中記載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四川臨邛縣勞動人民鑽井開采天然氣煮鹽的情景:「有火井,夜時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光躍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終日不滅也」.四川自流井氣田的開采約有2000年歷史.據統計,在古代文獻中至少記載了四川盆地有20個縣發現和利用了天然氣,在古代中國有19個省市有發現天然氣的記載,發現地域遍布全國.發現天然氣之早,數量之多稱著於世.
到公元13世紀,人們開始對四川自貢、富順和榮縣一帶的淺層天然氣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突出的是自流井氣田的開發,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開採的天然氣田.到明朝中期(16世紀中葉),自流井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而且用竹筒和木頭製作了輸氣管線,總長達二三百里.
⑶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的發展
1989年4月,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陸上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方針,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在庫爾勒市成立了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在塔里木盆地進行大規模石油會戰。之後,經歷了兩次大的重組改制。1999年7月,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油集團公司)的部署,重組成立了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和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並將原隸屬於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塔西南勘探開發公司整體劃歸塔里木油田公司;2004年8月,按照中油集團公司黨組決定,將塔里木油田公司、塔里木石油化工工程建設指揮部、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進行重組整合,實現了「四塔合一」。2007年,按照「三統一、三分開」原則,油田組建礦區服務事業部,形成了主輔業統籌規劃、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
油氣勘探持續突破,儲量保持高峰增長。始終把油氣勘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優勢資源,優選重點領域,油氣資源落實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庫車、塔北、塔中三大陣地戰儲量大幅增長,塔西南昆侖山前獲得戰略性突破,油氣三級儲量連續六年超過4億噸,2011年達到5.43億噸,再創歷史新高。截至2011年,油田共探明26個油氣田,已累計探明三級油氣儲量當量達到40億噸,形成輪南、東河、塔中、哈德4個油田群,庫車—塔北、塔中北坡、塔西南3個天然氣富集區和輪南—英買力富油區帶,加快發展的資源基礎更加靠實。
油氣開發平穩運行,開發形勢逐漸好轉。積極探索開發生產新模式新技術,投入開發21個油氣田,先後建成國內第一個超深高產高豐度海相砂岩油田——東河塘油田,第一個億噸級海相砂岩油田——哈得遜油田,國內最大的凝析氣田群——牙哈—英買力凝析氣田群,建成並高效運行西氣東輸主力氣田——克拉2氣田,圓滿完成油氣產量和西氣東輸保供任務,油田迎來快速上產的大發展時期。老油田二次開發實施效果良好,主力氣田調整收效良好, 穩定並提高單井產量「牛鼻子」工程扎實開展,油氣單井日產保持較高水平。2011年,塔里木油田生產原油577萬噸、天然氣170億立方米,油氣產量當量連續五年保持2000萬噸水平,建成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截至2011年底,累計生產原油超過9000萬噸、天然氣近1100億立方米,油氣發現成本、油氣操作成本保持國際先進水平。通過西氣東輸累計向北京、上海等14個省區市、80多個大中型城市供氣近1000億立方米,使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2~3個百分點,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煉化業務規模發展,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牢固樹立「大質量」理念,著力打造精品煉化基地。2010年5月,塔石化大化肥項目建成投產,生產的大顆粒尿素填補了南疆市場空白,同時出口至印度、越南、朝鮮等國家,成功進入國際市場。2011年塔石化大化肥裝置生產尿素80萬噸,首個完整生產年度實現達標達產,成為油田新的經濟增長點。塔西南分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增強,車用汽柴油均達到國Ⅲ標准, 「葉河牌」車用無鉛汽油榮獲新疆首個汽油名牌產品稱號。生產普通尿素、SODm增效尿素和林果復合肥,尿素產品優級品率達到98.5%,初步形成覆蓋南疆四地州的化肥營銷網路。油田已具備加工原油50萬噸和生產尿素130萬噸的產能,油田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不斷鞏固。
改革管理穩步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堅持新體制新技術、高水平高效益的「兩新兩高」工作方針,實施專業化服務、社會化依託、市場化運行、合同化管理的運行機制和黨工委統一領導,開創了我國陸上石油工業走向市場經濟的先河。深入推進機構改革,勘探開發一體化實施效果明顯;扎實推進「553」管理工程、「一流管理」建設工程和基礎管理建設工程,基本搭建形成了基本建設、定額標價、全業務流程制度和「三全」項目管理管理體系,人才成長雙通道建設和高端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單井產能建設、市場准入審核、工程結算效率提高30%以上,投資項目立項論證和科技項目應用效果評估進一步科學完善,鑽完井總承包、EPC總承包穩步推進,基本建設和標准化設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油田整體運行質量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科學發展的油公司體制機制更加成熟。
科技攻關成效顯著,關鍵技術創新發展。堅持走科技興企之路,從全球范圍內廣泛引進、集成應用新工藝、新技術,重點圍繞「提產、提速、提高成功率、提高採收率」四個攻關方向,以庫車天然氣勘探開發、碳酸鹽岩油氣上產增儲、碎屑岩原油持續穩產、新區新領域風險勘探四大工程為抓手,加快建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系列,形成塔里木盆地大型復雜油氣田勘探開發配套技術。2011年,碳酸鹽岩鑽井成功率達到84%,塔北平均鑽井周期比2010年縮短15天,平均機械鑽速同比提高26.5%,塔中直井鑽井周期和完井周期同比分別縮短6.26%和5.24%,塔中400萬噸建產區高中產井占完鑽井61%。截至2011年底,油田累計獲得1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1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2項技術或產品獲專利授權,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難題,為實施油氣發展規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安全文化持續推進,HSE業績保持良好。始終奉行「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宗旨,牢固樹立「環保優先、安全第一、質量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實現企業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建立並持續完善具有塔里木特色的HSE管理體系,全面推進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安全文化體系建設,連續10年獲得「自治區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成為首批「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範企業」。切實履行「開發一個區塊、建設一片綠洲、撐起一片藍天」的承諾,大力實施污水回注、放空天然氣回收等環保工程,促進能源與環境的和諧。截至2011年,累計人工綠化面積7.1萬畝,其中沙漠公路防護林總里程470公里,林帶總面積3758公頃,2008年被國家評為「環境友好工程」。
構建和諧碩果累累,發展成果廣泛共享。油田主動承擔經濟、政治、社會「三大責任」,始終貫徹「依靠行業主力,依託社會基礎,統籌規劃,共同發展」的二十字方針,大力扶持當地相關產業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會戰23年來,油田積極向地方開放市場,注入當地資金支援地方經濟建設、開展扶貧救助等,有力地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大開發、大流通、大市場格局的形成。建設了以沙漠公路為代表的1500多千米油地共用公路和以南疆氣化為代表的一批基礎性民生工程,實施了以希望工程、天然氣入戶、扶貧幫困、賑災救災為重點的社會公益性項目,2011年油田投入大量扶貧資金援建墨玉縣闊其鄉巴合西拉村地毯廠、洛浦縣恰爾巴格鄉商鋪等一批對口扶貧開發建設項目,同時為這兩縣的農牧民解決生產生活用水打井10口,增進了民族團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油地關系和諧發展。據統計,油田對南疆地區工業增加值貢獻率超過70%,環塔里木盆地庫爾勒、喀什、庫車、阿克蘇、若羌、和田等6個縣市入選2011年「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縣」名單。2009年油田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1年油田被評為集團公司首批「和諧示範小區」。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新疆進入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歷史新時期。自治區規劃到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集團公司計劃到2015年在疆油氣產量達到5000萬噸,建設新疆大慶。塔里木油田作為集團公司實施在疆戰略的主力軍和新疆地區最大的石油石化企業,將緊緊圍繞「乘勢奮進,持續創新,承擔發展責任,造福新疆人民」的總體要求,堅持油氣發展不動搖,履行保障責任不懈怠,加強基礎建設不折騰,進一步加快落實油氣發展規劃:到2015年實現油氣當量產量3000萬噸,2019年踏上4000萬噸台階,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建設忠誠、放心、受尊重的中石油,為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⑷ 中石油旗下的各個油田資料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 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 (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氣田85個,油田12個,含油氣構造55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9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按當量摺合原油儲量在內),目前,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處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油、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 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 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區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眾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先後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區油氣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區具有廣闊的油氣發展前景。
冀東油田 位於渤海灣北部沿海。油田勘探開發范圍覆蓋唐山、秦皇島、唐海等兩市七縣,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600平方公里,潮間帶和極淺海面積2700平方公里。相繼發現高尚堡、柳贊、楊各庄等7個油田13套含油層系。
⑸ 關於克拉瑪依的石油發展史
1956年在這片戈壁灘上發現了石油,1958年建立了克拉瑪依市,2002年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有13個民族,在克拉瑪依漢族佔多數。
克拉瑪依油田邁向智能化
這是一座為共和國的建設立下過特殊功勛的油田,這是一座開采了半個世紀依然充滿活力的油田,這是一座身處戈壁荒漠卻能自覺以保護環境為己任的油田,這是一座偏處西北卻能把數字化做到全國領先的油田。
她就是過去由新疆石油局開發、現在由新疆油田公司開發的克拉瑪依油田。
功勛油田
共和國石油工業長子建立三大功績
1955年10月29日,在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的黑油山下,克拉瑪依1號井噴出了強勁的油流。從此,新中國的第一個大油田誕生了,西方學者言之鑿鑿的「中國貧油論」破產了。
1913年到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與北洋政府簽訂協議,派地質師克拉普和富勒到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東北和內蒙古地區進行石油地質調查,行程12800公里,均未發現有開采價值的石油資源。
1914年至1919年,美孚耗資270萬美元,在陝北的不同地質構造上打了7口探井,均未獲得工業油氣流。
據此,富勒發表了幾篇論文。他在《中國東北部的含油遠景》一文中寫道:「中國東北部的絕大部分地區……沒有含油可能性。」在另一篇文章里他認為中國「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石油開發工作……不可能像美國那樣生產出大量石油。」
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系教授希洛埃1927年在《遠東礦業與工業》一書中說:「中國石油的儲量充其量也不過美國的1%。」
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經理羅傑斯在1932年出版的《美國實業發展史》一書中斷言:「中國大部分及西藏大山脈……都沒有儲存有開采價值石油的可能。」
從此,「中國貧油論」成了一道令人喪氣的魔咒。
因此,克拉瑪依油田的誕生,不僅在現實層面為對石油如飢似渴的新生共和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工業血液,而且在精神層面上打破了「中國貧油論」的迷思,為共和國在更廣闊的領域開發更多更大的油田掃清了觀念障礙。
這是克拉瑪依油田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功績。
初生的克拉瑪依油田自落地之日起就開始奔跑。從發現之日起僅僅4年之後——到1960年,克拉瑪依油田年產原油達到161.6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38.5%,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原油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克拉瑪依油田共生產原油近3億噸、天然氣534億立方米。2010年,克拉瑪依生產原油1089萬噸,生產天然氣38億立方米。
克拉瑪依蘊藏著全國儲量最大的環烷基稠油,生產著全國品質最好的環烷基稠油系列產品。目前,克拉瑪依所生產的原油中,「環烷基稠油」的產量超過了1/3。「環烷基稠油」可以比喻為石油中的稀土。從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到要承受冬夏達70攝氏度以上溫差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從遠赴南極的「雪龍號」到超過國際最高標准2倍以上的食品級白油,它都不可或缺。
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的茫茫荒原頑強拼搏,幾十年如一日為祖國奉獻巨量石油、特種石油,這是克拉瑪依油田的第二大功績。
就在克拉瑪依人快馬加鞭力促增產的1959年,中國發現了大慶油田。1960年,克拉瑪依油田從僅有的幾萬名石油工作者當中,選派出了包括克拉瑪依油田最高行政領導——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長張文彬在內的6000多名骨幹支援大慶會戰並紮根在黑土地上。在此後三四十年間,在江漢、勝利、華北、塔里木等油田的勘探開發過程中,克拉瑪依油田都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了人員、技術和一切需要奉獻的物資。
可以說,中國陸上的大部分油田,都有克拉瑪依油田的血脈傳承。
因此,克拉瑪依油田不僅是共和國石油工業的長子,而且是共和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石油聖地」的譽稱,並非虛至。這是克拉瑪依油田的第三大功績。
百年油田
專家對克拉瑪依持續繁榮充滿信心
作為新中國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今年已經56歲了。歷數全世界的油田,能在勘探開發50年後仍然保持青春活力的,屈指可數。那麼,克拉瑪依油田是否也垂垂老矣?
從1981年到2010年這29年中,除2009年因國際金融危機降低產量外,克拉瑪依油田的油氣產量一直保持著逐年增長的態勢。2002年,克拉瑪依油田原油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西部第一個千萬噸大油田。
那麼,這種上升的態勢還能持續嗎?
在技術層面上,油氣產量持續上升的決定性因素是油氣儲量。克拉瑪依油田的主要勘探領域——准噶爾盆地的油氣總資源量為107億噸,其中石油86.8億噸,天然氣2.5萬億立方米。截至2009年底,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1.19億噸、天然氣儲量2175.8億立方米,油氣資源探明率僅僅分別為24.4%和8.7%。
2005年,中國石油地質與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地質師的賈承造說:「全國有很多老油田發展到一定的高點之後,產量都在下降,只有克拉瑪依油田的產量一直穩步上升……未來的前景十分廣闊……中油集團公司和中油股份公司領導與專家對克拉瑪依油田率先建成百年繁榮的油田充滿了信心!」
綠色油田
環保優先讓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綠意蒙蒙
6月25日,新疆測繪局航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時發現:除抽油機所佔地基被硬化外,連綿起伏的沙丘基本上被生機勃勃的梭梭、紅柳、綠草所覆蓋。現在,在這片4.88萬平方公里的沙海中,有克拉瑪依所屬的石西、石南、陸梁、莫北、莫索灣等5座油田的數千口油氣井在日夜噴涌。它們年產油氣當量近500萬噸,占克拉瑪依油田總產量的近35%。
截至201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而這個我國第二大沙漠固定沙丘的植被覆蓋率達40%至50%,半固定沙丘的植被覆蓋率達15%至25%。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能綠意蒙蒙,和克拉瑪依油田從上世紀就開始堅持環保優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20世紀90年代初期,伴隨著挺進沙漠腹地的大規模勘探開發,環境保護被列入了全程監督下的油氣田開發的技術方案中:凡是人為動過的沙丘作業面,施工完畢後,全部進行固沙處理。在陸梁油田的開發中,曾有一家施工企業的職工不按規定線路在沙漠中開車行駛了約500米的路程,被新疆油田公司處以巨額罰款,並被責令恢復地表植被。
沙漠油田開發20年來,新疆油田公司對沙丘作業面做到了100%固沙處理。僅此一項費用,就占油田開發總投資的5%。
從2007年9月開始,新疆油田公司開展了以「油氣田地貌恢復到自然狀態,生態環境得以保持,油氣田設施統一規范,給員工創造一個綠色、舒心的工作環境」為目標的「創建綠色油氣田」活動。目前,這項活動已建立起了長效機制,油田實現了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2007年,地處沙漠腹地的石西油田獲得了「國家級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榮譽,陸梁油田也已於近日通過了「國家級環境友好型企業」的評審。
數字油田
在全國乃至世界都處於領先水平
克拉瑪依油田是名副其實的邊陲油田。在一些人心目中,邊遠就意味著落後。事實果真如此嗎?
1993年,當時的克拉瑪依油田決策層決定在油田整體上進行「信息化建設」。在中國石油石化行業,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經過兩年的摸索,1995年,克拉瑪依正式踏上了數字油田的建設征程。
1999年11月,「克拉瑪依數字油田信息平台」的第一個版本在北京正式發布。次年5月,這個平台就在中石油集團全國范圍內的其他油田推廣。2008年,這個平台已經不斷完善升級至6.0版。平台上80多套系統一共開發了16000多項功能,並且實現了所有系統的集成。
如今,克拉瑪依人這樣說:克拉瑪依油田有兩個,一個在准噶爾盆地38萬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另一個在虛擬的計算機網路中。也就是說,通過數字化,克拉瑪依油田已經被裝進了計算機里。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各油田中都處於領先水平。現在,只要你坐在裝有相關系統的電腦前,輕點滑鼠,全油田的任何一口油井的任何情況,一切均可盡收眼底。
一個最近發生的事實說明了數字油田的力量——
勘探風城油田,用了28年。在前24年的時間里,一直採取的是「分層勘探」模式,也就是科研人員以小組的形式,對這個區域中一個個有希望的「點」進行攻關。依靠這種「螞蟻啃骨頭」的方式,24年間,總共才探明6000多萬噸原油儲量。
這是因為信息化手段的制約,研究處於分立的狀態。
2007年,數字油田基本建成,克拉瑪依的科研人員開始在一個叫做「勘探協同工作環境」的虛擬空間中上班。他們有了對風城油田進行「整體勘探」——將整個區域作為基本單元來進行研究的條件。於是,僅僅4年的時間,一個擁有4.2億噸環烷基稠油資源量的、中國最大的整裝稠油油田全盤托出。
數字油田不是結束,而是開始。1月15日,「智能油田」建設開始全面實施。
「智能化油田就是能夠全面感知的油田,能夠自動控制的油田,能夠預測趨勢的油田,能夠優化決策的油田。」克拉瑪依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智能化油田的定義。根據項目實施方案,5至10年後,初步建成的智能油田可以根據世界石油天然氣市場的情況,自動調整戰略戰術,做出生產決策。克拉瑪依石油人還將可以在網路終端上操控准噶爾盆地的任何一口油井、任何一條管線和任何一個閥門。
代表著現代科技先進水平的「數字油田」已使克拉瑪依油田發生了鳳凰涅槃式的變化,而「數字油田」的升級版「智能油田」的建設,又將使克拉瑪依油田煥發出怎樣的活力呢?
⑹ 新疆瓜果之鄉發現新油田是什麼油田
吐魯番盆地,現稱為吐魯番—哈密盆地,簡稱吐哈盆地。盆地面積5.3萬平方千米,四周環山,屬北天山的山間盆地,位於新疆東部。盆地中央的艾丁湖,號稱世界第二低地,低於海平面156米。
1988年9月2日,在吐魯番盆地鑽探的台參1井鑽到4466.88米,在八道灣組的煤層卡鑽,被迫完井。由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負責電測資料解釋,在侏羅系解釋出7層46.4米油層,決定試油5層。1989年1月5日凌晨5 時50分,台參l井在試到第4層中侏羅統三間房組時,噴出高產油氣流。經測定,日噴原油35立方米。現場的工人們激動得熱淚盈眶,互相擁抱著歡呼雀躍。消息傳到北京,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領導高興地說,這是中國石油工業1989年的「第一枝報春花」。
從此,在新疆東部的千古戈壁上,發現了第一個油田。這就是鄯善油田。以後,又相繼發現了丘陵油田、溫吉桑l號油田、溫西l號油田。
吐哈發現大油田的消息,迅即傳遍大江南北。首都各大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吐哈盆地世人矚目。1991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制訂「八五」規劃時,將吐哈盆地作為中國石油「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重點戰場。為了加快吐哈盆地的油氣勘探和開發,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決定集中人力、財力、設備,在吐哈盆地開展20世紀90年代的石油大會戰。經過短短的4年時間,吐哈石油會戰取得了重大進展。1995年8月2日上午l0時,完全按照國際水平建設的丘陵油田正式投產。巴喀、丘東、葡北、鄯善、紅南、伊拉湖、艾丁湖等一系列油氣田的相繼發現和建設,向南來北往的人們宣告:吐哈油田,已經進入了全國十大油田的行列。從1989年1月5日台參l井中侏羅統噴油發現了鄯善油田,到l997年,在侏羅系已發現油田l4個,氣田2個,石油地質儲量l8709萬噸,天然氣儲量266.7億立方米,凝析油631.8萬噸,年產油300萬噸,累計採油848萬噸。
火焰山,不再僅僅是那個神話故事中的名字;吐魯番也不再僅僅是地理教科書中那個盛產葡萄的全國最低的地方。這里已經矗立起一座大型的現代化石油生產基地。同時一座非常富有現代氣息的石油城,也在短短幾年內,聳立在哈密市城邊的一片戈壁上,並且成為國家級優秀文明生活小區。
20世紀80年代末,吐哈盆地在侏羅系發現了工業油氣流,並發現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氣田,當時在中國石油界震動不小。
⑺ 新疆庫車那個地方經濟怎麼樣
庫車的經濟還是不錯的農業有棉花,杏等。工業有煤等,庫車縣的發展主要是在石油開發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主要是產油後地方有了大量的資源稅,有來發展城市建設,有錢的也主要是石油上的人。當地的老百姓並不是很富有。而且少數民族比較多。治安不是太好。總的來說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一個地區,但是做什麼行業得慎重。
⑻ 中東地區的石油,是如何被發現的
眾所周知,一直有著“世界石油寶庫”之稱的中東,是全球著名的石油產地。埋藏在這里的石油,以儲量豐富、油質好、開采成本低、運輸方便等優勢,令其他地區的石油產出國難以望其項背。據近年數據統計,全球現已探明蘊藏石油總量中,中東地區占據了全球儲量的2/3。
而石油在工業中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生活、工業乃至於軍事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油成為國際紛爭的焦點,因為石油爆發的戰爭比比皆是,因此,毫不意外的,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東石油已經成為牽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敏感地區。

巴林島
1920年,霍姆斯組織了一支隊伍前往波斯灣巴林島進行石油開采,當時這座海島的酋長根本不了解石油的用途,相對於石油,它的族人更需要大量的淡水。霍姆斯承諾幫巴林島酋長打水井,並以石油開采特許權作為交換。霍姆斯成功打出水井以後,感激不盡的酋長便將巴林島的石油開采權給予霍姆斯。
1927年,手握巴林石油開采權的霍姆斯,又將這座海島的開采權以5萬美元的高價賣給了海灣石油公司,此後,通過這些石油公司,英、美等國的石油公司紛紛進入了中東。不過,雖然早就發現了石油,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中東石油的開采規模一直不大,直到二戰結束後,石油在世界軍事戰略地位上的發現與日俱增,又有前人為中東石油開采鋪路,最終讓中東石油的開發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
⑼ 新疆石油天然氣資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面積達166.49 萬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積盆地有30多個,詳見表4-2-1。其面積為90萬平方千米。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地質勘探,證明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油當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爾、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發現油氣田8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6個,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3.68億噸,天然氣1.15萬億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覽表
近年來,年儲量及產量增長居國內陸上之首,塔里木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新疆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尤其2001 年以來,中國石油及中國石化兩大公司都把新疆作為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地區,促進了油氣勘探開發迅速發展。因此,新疆即將成為我國油氣資源主要接替區之一。
第一節 資源概況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南為天山,東北為阿爾泰山,西北為准噶爾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積達13 萬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氣盆地之一。經過50多年的勘探歷程。1937 年發現獨山子油氣田,1955年發現克拉瑪依油氣田,1958年發現奇齊古油田,之後從80 年代以來,在准東、准中、准南發現多個油氣田,截至2005 年,共發現油氣田2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2 個(克拉瑪依及呼圖壁),油氣資源總量為106.9億噸。是一個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
准噶爾盆地經歷了晚古生代的類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發育多種類型的沉積體系和構造變形樣式;構造條件較復雜,總體受天山東西向構造帶、阿爾泰—克拉美里北西構造帶及准噶爾界山構造帶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區內斷裂發育主要有三組。即: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這三組斷裂控制了盆內大型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為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條件;盆內烴源岩很發育。主要有上石炭統、二疊系、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及古近系安集海組(南部)。其中,最優質烴源岩是上二疊統的紅雁池組及蘆草溝組,最大厚度可達700~1000米,有機豐度高,屬國內外罕見的烴源岩。全盆地油氣資源量106.9 億噸,是西北地區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多時代成油組合。該盆地不但有多時代烴源岩,而且有多時代多層段的儲集層,如石炭系火山岩、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為侏羅系、白堊系及三疊系,主要區域性蓋層有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質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組合有上二疊統與三疊系;上三疊及侏羅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
資源及儲量:油氣資源總量106.9億噸,其中石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9301.5萬噸,可采儲量43691.9萬噸,剩餘可采儲量21764.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2173.15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951.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07.18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達56 萬平方千米。經過50多年地質勘探,證明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其資源量為229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發現了柯克亞油田。特別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構造上設計的沙參2 井,實現了古生界海相油氣重大突破後,迎來了地礦、石油和科教部門到塔里木進行油氣勘探大會戰的新局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油氣田36個。其中,大型油氣田4個(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產油1010.81萬噸,產天然氣61.9 億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和油氣儲產量快速增長的地區之一。
塔里木盆地經過了多次開合運動,造就了多類型盆地疊加復合,形成了相類型多、齊全、厚度巨大的沉積體系,成為該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巨大的物質基礎;豐富的油氣資源具有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主要為寒武—奧陶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三疊—侏羅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又有陸相泥質岩,且分布廣,厚度大,有機體豐度較高,古生界烴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烴特點。構造運動的多期性和復雜性,導致地層不整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構造運動形成的區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與震旦系、奧陶系與志留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二疊系與三疊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這些不整合是油氣藏形成的重要條件;塔里木盆地儲蓋組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組合,即:震旦—奧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疊系、三疊—侏羅系、白堊—古近、新近等含油氣體系。根據烴源岩、儲層特徵、運移網路及圈閉系統,將塔里木盆地劃分為7大含油氣體系:庫車、滿加爾、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茲、塔西南、塔東南。
經過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別是台盆區有4個成藏期:晚加里東—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氣演化的地質歷史過程中也出現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徵。
油氣資源及儲量: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 億噸,天然氣11.4 萬億立方米。該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1.49 億噸,可采儲量2.19 億噸,剩餘可采儲量1.40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8257.49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5262.3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5042.63億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位於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盆地總面積為5.3萬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中新生代山間盆地,沉積地層包括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約9000米。1958年發現勝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後一度間斷勘探工作,1983年開始新一輪勘探,1989年以來共發現23個油氣田。
吐哈盆地油氣資源總量19.4億噸。其中石油15.8億噸,天然氣3650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1372 萬噸,可采儲量8170萬噸,剩餘可采儲量498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95704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 450.7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 330.26 億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於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積1.3 萬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於焉參1 井侏羅系試獲工業油氣流,後又發現3個油氣田,1996 年寶浪油田投入開發,目前,年產油20萬噸左右。該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間盆地。基底為前海西褶皺基底。沉積蓋層有三疊系、侏羅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氣資源及儲量:焉耆盆地油氣資源量4億~5 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239.8 萬噸,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779.4 萬噸,剩餘石油可采儲量606.6 萬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107.66 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40.5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天然氣儲量35.96億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於新疆的東北部,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積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參1井於井深2082~2087米經酸壓後侏羅系獲得油氣突破,日產油19噸。共發現3個小油田。
該盆地以下石炭統為基底,其上沉積上石炭統、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東北薄的不對稱箕狀,總厚度達5000 米。可劃分為三個構造單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內主要烴源岩為二疊系及侏羅系。
油氣資源及儲量:該盆地油氣資源量為3~4 億噸油當量。目前,已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50 萬噸,可采儲量36.7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332.121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13.89億立方米,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
第二節 開發利用現狀
新疆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已有40 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准噶爾盆地1936年獨山子的發現,1955 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和開發;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和開發;20 世紀80年代後各主要盆地均發現多個油氣田。從而油氣開發業快速發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個油氣田投入開發。2005 年產油2408.3萬噸,天然氣達106.6億立方米。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開發始於20世紀30年代,原蘇聯和新疆合作在南緣盆地獨山子發現油田,並建立了獨山子煉油廠,當時最高原油年產量110噸,新中國成立前共生產原油11497噸。
2001年產油960 萬噸,產天然氣20 億立方米;2005 年產油1124.34萬噸,產天然氣28.95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開發。目前已有28個油氣田相繼開發建設,其中主要有柯克亞、東河塘、雅克拉、牙哈、輪南、塔河、達里亞、塔中4、哈德遜等油氣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詳見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氣產量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於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產8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採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產油280萬噸,天然氣10.8億立方米;2001年產油260萬噸,天然氣11.5億立方米;2003年產油258萬噸,天然氣15億立方米;2005年產油194.39萬噸,天然氣15.06億立方米。
第三節 開發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全疆油氣預測資源總量360億噸,約佔全國陸上油氣預測資源總量的1/3,佔中國西北地區總油氣資源量80%,其中,石油預測資源總量為222億噸,天然氣預測資源總量13.8萬億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
(2)准噶爾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106.9 億噸,其中,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
(3)吐—哈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4億~17億噸,其中,石油16億噸,天然氣3650萬億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窩堡、伊寧、焉耆等諸小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2億噸(當量)。
二、油氣資源轉化率低
(一)油氣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及吐哈盆地,雖然經過50 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但是總的勘探程度還相當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維地震14 萬平方千米,三維地震約1.64 萬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緣、中部及東部地區,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區仍屬基本空白區。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維地震32.9 萬千米,每平方千米內只有2.0 千米;三維地震1.57萬平方千米,說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幾個有限的地區,如塔北、塔中、庫車、葉城等。況且,尚有20多個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實物工作。
(二)油氣資源轉化程度低
新疆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探明石油探明儲量的33.68億噸,占石油總資源量15.17%,天然氣探明1.15 萬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8.33%,與全國比都低得多,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29億噸油氣資源量,目前探明油氣儲量為15.49億噸,僅占資源量的6.76%左右。總之,塔里木盆地僅處於油氣勘探初級階段,准噶爾盆地處於油氣勘探早—中期階段,均處在大油氣田發現和開始時期。
三、油氣勘探領域廣泛
本區雖然發現60多個油氣田,但還有很多含油氣領域亟待突破和開拓:天山山前、昆侖山前等逆掩推覆帶及斷褶帶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大有可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鹽層之下含有大的發現;准噶爾盆地中部深層勘探(含高壓層)潛力較大。
第四節 配置和供需建議
一、油氣勘查建議
塔里木盆地台盆區的古生界,特別是古隆起古斜坡區,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麥蓋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別是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古岩溶油氣田大有可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構造油氣藏等。
准噶爾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區的斜坡區外,對坳陷區及目前勘探程度較小地區,要加強勘探定會發現油氣田。
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山前坳陷區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如准噶爾南緣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氣資源豐富領域廣泛,潛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剛剛開始,是今後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僅在焉耆、三塘湖發現幾個中小油氣田,尚有20多個中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勘探工作,建議擇選勘探亦會有新發現。
二、加工業配置建議
在加強發展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必須加速油氣下游產品工業的大發展。實現「新油新用、新氣新用」為新疆經濟騰飛作貢獻。建議:天然氣利用;石油化工產品;發展精細石油化工產品;高分子化學與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塗料、粘合劑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氣化工發展重點項目
隨著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快速發展,必須大力延伸油氣化工產業鏈,使上中下油氣產業協調發展。根據我區油氣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戰略需要,油氣化工重點項目如下:
(1)獨山子擴建工程,成為我區重點烯烴及合成材料生產基地;
(2)烏一蘭成品油管道工程,輸送能力1000 萬噸/年,我區2004年石油已達2270 萬噸但原油加工品為1850 萬噸,其餘運往內地,成本費用高,該項目建設將極大緩解這一問題,提高我區成品油市場競爭力(已開工總投資55.9億元);
(3)克拉瑪依稠油改造,處理能力達300萬噸;
(4)烏石化大芳烴工程,建設45萬噸PX和70萬噸PTA裝置成為西部最大芳烴基地;
(5)新建45萬噸乙稀工程;
(6)庫車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處理,已達到 250 萬噸,2015年達到500萬噸;
(7)庫車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工程;
(8)新疆廣匯150萬方/日液化天然氣(LNG)項目;
(9)建設80 萬噸甲醇配套建設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裝置等;
(10)西氣東輸:2004 年3 億立方米,2005 年50 億立方米,2010年120億立方米;
(11)中亞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開工建設,2006年投產,一期輸入量1000萬噸,最大輸入量2000萬噸原油。
⑽ 庫車縣的石油是什麼時候開始開發的
1958年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個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也是在庫車縣發現的。
1984年9月22日,西北石油地質局在庫車縣境內發現了塔里木第一個高產凝析油氣田——雅克拉氣田,掀開了塔里木石油大會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