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石油大國排名
截至2018年,世界石油儲量排名如下。
1、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按照其每日消耗74.6萬桶計算,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775年。
2、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儲存,其國家90%的經濟來自於出口石油燃料,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
3、加拿大
加拿大的石油儲量位居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人說起石油只會想到中東地區,其實是加拿大出於保護自然資源的考慮,並沒有過多的去開採石油。
4、伊朗
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歐佩克第二大石油輸出國,其國家工業主要以石油開采為主,國家經濟命脈和外匯也主要以石油為主要來源,可以說石油收入占據了伊外匯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5、伊拉克
伊拉克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原油儲量本是世界排名第四,在伊拉克石油是國家的經濟支柱,工業也主要跟石油有關,70%的天然氣屬於石油伴生氣。
6、科威特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國民的經濟支柱主要以石油的出口和天然氣為主,是整個中東海灣地區的石油大國,石油和天然氣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
7、中國
雖然中國一直都被稱為「進口原油大國」,但其實我們國家的石油資源其實也很豐富,雖然發現了大油田,但是由於技術和時間問題,開采量可能不是很大,加上要維持穩定,所以一直都進口大量的原油。
8、阿聯酋
1962年的時候就成為了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國、阿拉伯第二大原油生產國,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491年,而且近些年來,阿聯酋也在考慮多元化發展,減輕對石油的依賴性。
9、俄羅斯
俄羅斯地大物博,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石油儲量也很豐富,在不考慮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長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儲可供其使用74年
10、是利比亞
石油是利比亞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國家工業也是主要依靠石油來發展的。
(1)大地源石油怎麼樣擴展閱讀:
2012年開採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實際上,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原料。
世界海洋面積3.6億平方 千米,約為陸地的2.4倍。大陸架和大陸坡約55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總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1/4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蘊藏重心,將逐步由陸地轉向海洋。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石油
㈡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我認為古生物其分子為碳水化物,而油,氣也是,古生物降解合成的油,氣為在最淺層,量為少數,深層大量的油,氣,煤炭皆由地核自身合成,一千米以下的地油氣就是一個證據(自身合成)
以前我說過,地球萬物都是其自身合成,地核合成水,和二氧化炭,再由地幔高溫,高壓(吸能)形成炭水化合物油氣,開采後燒燒又放能再回到水,二氧化炭,
植物纖維素也是水和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吸能),只是無高壓,理類似。
宇宙所有星球應都是太空暗物質(微粒子)在核心高溫,高壓,或核聚變下慢慢生成,由小到大。
可以肯定不是古生物化成的,古生物不可能那麼集中、大量、快速死亡,即便是大地震或者星球撞擊。而且世界很多地方有石油,古生物集中、大量、快速死亡不可能頻繁發生。地幔和藻類不斷繁殖死亡,在地球深處受壓力、溫度作用下而行成的可能性大。
我認為石油和煤都是地下岩石在高溫高壓下化學反應形成的,這些能量噴出來的就是火山,冷卻下來以固態形式就是煤,液態就是石油,跟用木材燒木炭一樣,充分燃燒就是灰,沒充分燃燒就是木炭。
科學家說,是千百年萬年前的動物微生物的屍體,死亡後沉澱到地下,經過高溫高壓,形成了,石油煤炭,天然氣。
可是你看看我們的太陽系,太陽,木星,土星,這三個氣態星球,它的成分是啥?氫氣,可燃物對吧。如果有一個技術高超的航天器,去土星,木星去抽氫氣,那麼這個是取之不竭,用不完。美國不是派遣大量航天器去別的星球考察嗎?也發現了甲烷,等等可燃氣體。石油的成分是啥?不就是碳氫化合物嗎?
以我的觀點,幾百萬年前的事,誰知道?除非有時間機器否則誰說的也只能是假設。但是動物屍體可以經過,物理環境變化產生可燃物,不可否認。我估計有一部分石油在地球誕生的那一刻就有了,但是有一部確實是動物屍體演變的。
石油的形成普遍認為有兩只種理論,普遍認為是古生物的屍體形成的,但是,還有另一種的形成理論,先介紹第一種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通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由古老的有機物逐漸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死藻的變化形成的。 (土地植物通常形成木炭。)在長期的地質年齡之後,這些有機物質與淤泥混合並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它們在高溫高壓下逐漸變化,首先形成蠟質油頁岩,然後降解為液態和氣態烴。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鄰近的岩石輕,因此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它們滲透到上方的中空,密不可滲透的岩層中。如此收集的油形成油田。人們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油田中獲取石油。
地質學家稱油層的溫度范圍為「油窗」。如果溫度太低則不會形成油,而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盡管世界各地的石油形成深度不同,但「典型」深度在4至6公里之間。由於石油在形成後會進入其他岩層,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烴源岩,可滲透的通道以及可以積聚石油的岩層。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形成油產生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德(Thomas Gold)是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拉·庫德里亞夫采夫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該理論認為,地殼中已經有很多碳,其中一些自然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油在岩石縫隙中比水輕,因此它沿著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嗜熱微生物引起的。它與石油本身無關。
地質學家中只有少數人支持這種理論。它通常用於解釋石油無法解釋地流入某些油田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油形成理論不能解釋說世界上超過99%的油都存儲在沉積岩中,這些非沉積岩中的油也可以解釋為是從其他地方的沉積岩中遷移出來的。
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的理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類學說,一種是無機說,也就是石油是在地層中天然形成的;另一種是有機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由生物屍體形成的。
而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結果,主流的科學家們傾向於石油的有機形成說,或者說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很難接受這種說法,但是這個結論可不是隨便的出來的,而是經過各種試驗和實踐經驗得到的結論。
其實多數人不願意接受這種說法,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對形成石油的生物理解錯誤。一提到生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動物,主觀意識上會認為動物是世界上最多的生物。因此,經常有人提出質疑說形成一個油田那得需要多少只恐龍啊?而且還得讓它們都死在一個地方!所以,不可能是生物形成得石油。
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誤想法就改變了一個石油形成的結論。實際上,從地球生物圈的角度來看,動物無論是從總體數量還是從總體重量上看,都是遠遠排在後面的,所以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不是動物。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含碳量約為5500億噸,其中植物佔了4500億噸,然後是各種細菌類約780億噸,真菌類120億噸,藻類等40億噸,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只有約20億噸,而且其中昆蟲,魚類等還佔了大部分。
因此,無論是恐龍還是其他大型生物,都不會是石油形成的主要生物,無論在現在還是在恐龍時代,從總體重量上說,都是各種微生物等小型生物占據生物的主要部分。而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是這些微生物。
第二,對石油形成的年代不了解。石油的形成從寒武紀到白堊紀都有,泥盆紀最少,但主要集中在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其中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都是在恐龍出現之前的時期,大型生物很少,更多的是海洋生物,各種微生物和藻類也極其繁多。而到了侏羅紀地質運動變得頻繁,大量的海洋和陸地發生變化,這也促成了海低沉澱物被掩蓋,進而形成了油氣。
所以,目前我們使用的石油主要是在距今3.59億年到1.45億年之間形成的,而形成的生物主體是海洋中的大量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屍體。這些生物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由於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替很快。所以經過億萬年的積累,總量將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地質運動中,滄海變桑田,而這些微生物的屍體也被層層壓在地下,再經過若干年,也就形成了油氣。由於石油是液態,自然會在地下的空間發生流動,形成了一些油田。
我們今天發現的油田,都曾經是遠古的海洋地區,所以也完全符合這個理論。同時,科學家們也早在實驗室中模擬形成了石油,這些都驗證了石油的有機形成說。
當然,雖然有機說基本已是定論,但是無機說也並非完敗,只是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如果未來在沒有生命出現過的星球上,比如月球上發現石油的話,那麼無機說才會被承認。
而現在,地球上的石油主要還是由生物形成的。
對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相信我們會普遍認為:千萬年前,發生了恐龍滅絕事件,在這場全球性大災難中,動植物大面積死亡。這些有機生物的遺體被埋在地下後,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逐漸沉積到地下,在高溫高壓的環境里,動物的油脂、蛋白質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而形成石油,植物的遺體則形成了碳。這樣便會被誤解為:動物屍體形成石油、植物屍體形成煤炭。
其實石油和煤炭都是乾酪根形成的。乾酪根是指在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分為Ⅰ型(腐泥型),Ⅱ型(混合型)、Ⅲ型(腐殖型)。乾酪根由藻類、微生物、各類水生生物以及高等動植物遺骸生成,這些有機物質隨著地質沉積埋藏,逐漸演化為乾酪根。
Ⅰ型(腐泥型)氫含量高,氧含量低,由水生藻類遺骸和各類水生生物被微生物降解後的類脂物質形成,Ⅰ型乾酪根具有很強的生油能力。
Ⅱ型乾酪根,來源於各類水生生物和高等動物的遺骸,其中水生生物的比例較大,含氫量較高,但比Ⅰ型低。可以再細分為偏腐泥型和偏腐殖型。其中偏腐泥型生烴能力好,烴就是碳氫化合物的統稱,常見的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就屬於飽和烴類。偏腐殖型則生油能力中等。
Ⅲ型(腐殖型)乾酪根主要由陸生高等植物的遺骸形成,氫含量低,氧含量高,生油能力低,而生氣生碳能力較好。
富含乾酪根的沉積岩稱之為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澤中。隨著沉積作用,烴源岩埋藏的深度逐漸增加,乾酪根所處環境的溫度和壓力逐漸升高,在溫度和壓強的促動下,乾酪根發生熱裂化反應,Ⅰ型、Ⅱ型富含脂鏈而形成油,Ⅲ型富含芳香類物質和含氧基團而形成氣。
當然光有生油還不行,要形成大型的可開採油田,還得需要儲、蓋這2個過程。儲就是儲集層,主要有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兩種,這兩類岩層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滲透率,為收集儲存石油提供了天然環境。石油是液體,比水輕,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處於流動狀態。石油生成以後,沒有相應的儲存環境的話,勢必會流向其他地方。石油儲存起來以後,還需將其蓋上,不然石油具有揮發性質,如果沒有蓋層的作用,也留不住油。蓋層有頁岩、泥岩、鹽岩和石膏等,這些岩層為保存石油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蓋層的分布往往決定了油氣的分布范圍。
石油有機形成理論,得到國際科學界的普遍認可。當然也有不同聲音,有人提出石油無機說。該理論認為,地球形成期間,含有豐富的碳、氫、氧元素,形成了軟流體帶的地幔層,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促成化學反應而形成石油。地幔層中的石油在經過一系列地質運動,來到地殼淺表位置。無機論把石油的形成歸結於地球物理的作用,如果正確的話,那石油的儲量將會是百萬億或是千萬億立方米級別。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未通過無機成因論發現油氣資源。
對於石油成因概括起來是無機起源與有機起源兩大派別的對壘。無機學派在19世紀占上風,有機學派在20世紀以來占上風。
油氣無機成因說
19世紀中葉,最具影響力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76年提出的碳化物說,認為石油是地下重金屬碳化物與下滲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反應生成的石油蒸汽在沖向地殼的過程中冷凝於地層孔隙中。
無機起源說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紀晚期有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說。其理論依據是在一些天體中發現有碳氫化合物,因此他認為碳氫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就在地球尚處於熔融狀態階段是就已存在於氣圈之中了。
此外,當時還有以庫德梁采夫為代表的岩漿說;以考斯特為代表的火山說;以葉蘭斯基為代表的蛇紋石生油說;以切卡留克為代表的高溫生成說等。
油氣有機成因學說
早在18世紀中葉,蘇聯化學家洛蒙諾索夫認為石油和煤炭一樣是泥炭在高溫條件下蒸餾生成的,即蒸餾說。1933年,俄國著名礦物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還研究了有機質(即成油母質)的地質作用,詳細討論了石油的有機組成和有機成因,提出了碳循環模式,使得成油理論步入地球化學研究階段,後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烴源岩理論。
有機成因說早期認為有機質直接成油,但由於與實際情況有出入,進而提出了新的理論,即乾酪根熱降解成油。
上圖詳細表述了有機質的演化過程。看起來我們的確可以認為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而且統計表明石油在地殼中的出現,與地史上生物的發育和興衰密切相關。
有朋友不贊同有機成油理論,以需要多少「肉」來作比喻,這是不科學的。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有機質的概念。
有機質的來源我們常常認為有四種:浮游動物、浮游植物、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有機質沉積下來並非都可保存,由於微生物分解等損耗,只有一部分能夠隨顆粒沉積並保存下來,我們稱為沉積有機質。能形成石油的有機質以前兩種為主,高等植物常常成煤或天然氣,高等動物保存下來的較少,成油貢獻較少,這是由它們的組分和沉積環境共同決定的。地球形成已有46億年,生物出現已有38億年,38億年的生物演化史是何其漫長,這段時間內有多少生物的遺體累積並保存入地下呢?而且在地質理論中時間是以百萬年作為單位的,在這宏大的視角之下,一切數據都將龐大到讓非專業人士吃驚,我們可以懷疑,甚至反對,但是在我們拋出自己觀點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將對方的觀點理解透徹呢?
雖然在煤炭中發現有古代生物的化石,但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古代生物經過高溫高壓形成的產物的學說明顯是不靠譜的,因為沒有人能夠拿出確鑿的證據,只是猜測,再者,古代生物的分解產物數量也太巨大了吧!
我認為教科書上關於煤炭生物化成因的理論誤導了幾代人。
當然是古生物形成的,地球存在了46億年,這么長的時間,地球人生活過多少生物!下面介紹一下石油形成過程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處於恐龍時代,那個時代空氣好,含氧量高,所以動物的體型都非常龐大!
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放的屁等等,生物產生的這些廢氣體量也非常大,加上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匯入海洋,海洋壓力增大!
大量海水擠壓地殼,引發強烈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等,導致海水溫度升高,生物幾乎全被煮死了!
大量火山噴發地球到處彌漫著火山灰,萬年不退,地球幾萬年不見陽光,生物滅絕!
地球回歸冰川時代,一切都被冰封或者塵封!經過地形的巧妙引流,那些生物腐爛液體匯聚,最終成片成片的匯聚,經過長久發酵形成石油!
多年以後,火山灰散盡,地球重現陽光,大地回暖,重新出現生物,人類也隨之出現!
石油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資源,造福人類!
地球就像一個大型機器,他需要運轉磨合,最終形成現在這個形態,春暖花開,適合人類居住等,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
㈢ 石油是一種很重要的礦產資源,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石油
而不含油份的植物屍體經過液壓時間長,榨幹了水分經過氧化成了無煙煤或有煙煤。人類至今所了解的天文知識中得知;整個太陽系裡的每一個行星中都存在著大量的甲烷,有以氣體,液體,或固體的各種形式存在於每一個行星中。盡管尋找石油的方法多數都是從『海相沉積』入手,但是這些有油的地方同時也是儲存條件極好的『儲存罐』,不排除這些石油是從地殼里蔓延出來然後儲存在儲存罐里的可能性。同時,『石油源於生物』的理論不能嚴謹地解釋天然氣和頁岩油的生成。
㈣ 我國有哪些重要的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2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3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4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
㈤ 中國油田排名是怎樣的哪個油田最大
中國油田排名大慶油田、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克拉瑪依油田最大。
克拉瑪依位於新疆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克拉瑪依──馬爾禾油田先後發現克拉瑪依、白鹼灘、百口泉、烏爾禾、紅山嘴等多個油田,整個輪廓呈現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瑪依己經建設成為一個依託石油立體發展的工業城市。
目前,瑪湖油田已實現規模儲量整體動用,已新建產能138萬噸,並已具備建設產能1015萬噸的資源條件,克拉瑪依將繼續為全國經濟發展貢獻更多更優質的油氣資源。
㈥ 石油是怎麼來的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㈦ 國外深層油氣勘探方法
賀曉飛周德勇蔣紅紅王艷紅程敏寧憲燕
摘要由於盆地深部的地質、構造條件極為復雜,深層勘探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為了盡快突破勝利油區深層勘探局面,進行了國外深層油氣勘探方法調研,提供和引進了國外新的理論和技術。特別是根據勝利油區深層勘探實際,介紹了前蘇聯CDA技術、綜合勘探技術及重磁相結合勘探方法,對今後深層勘探具有較大的、較現實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深層勘探方法重磁勘探綜合勘探CDA技術勘探實例
一、引言
近十幾年來,深部油氣勘探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由於深層勘探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地質研究、勘探技術、鑽井及鑽後的各項工程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對深層勘探技術,地震勘探仍是主要的勘探方法,但由於深層勘探的地質條件比中、淺層復雜得多,世界上深部勘探效果較好的國家都是充分利用各種勘探方法進行綜合勘探,因此如何利用重、磁、電及化探等各種有效手段與地震勘探相結合,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試驗探索的問題。本文主要介紹世界上主要深層勘探國家目前使用的深層勘探技術方法及一些較成功的勘探實例,針對這方面進行國外深層勘探的情報調研,為勝利油區盡快突破深層勘探關,提供可借鑒和有價值的資料。
二、地震勘探技術
1.深部綜合地震勘探
影響一個地區地震資料品質的主要因素有:地下主要目的層波阻抗分析、地震下傳能量問題、靜校正問題、全程和層間多次波問題、反射信噪比及解析度問題等等。在此基礎上,通過提高野外採集精度、改進室內資料處理方法,可有效的改善深層地震資料的品質。
在深部地震資料採集、處理中,前蘇聯的「時間場共深度面元疊加技術(Common Depth Area Stack)」(簡稱CDA),對提高地震資料的解析度具有明顯的效果。這種技術可將野外24次覆蓋的記錄,在室內模擬處理高達360次覆蓋的剖面。其基本思路是將反映地下一定范圍的一個面元內共深度點的所有信息作「同相疊加」,提高信噪比,展寬頻帶,以提高解析度。圖1是西烏斯特—巴勒爾斯克油田的例子。該剖面縱向上也只有100ms。圖1a是24次水平疊加剖面,頻帶寬度為12~65Hz,泥岩蓋層在白色波谷中,其下的油層未反映出來。圖1b為同一剖面採用CDA技術模擬180次覆蓋的結果,泥岩蓋層下出現了油層的反射(油層厚度為5ms),下方的剖面的頻帶已經展寬到 15~125Hz,主頻為100Hz[1]。
圖1俄羅斯 CDA技術在油田的應用實例圖
以北美路易斯安那州Cibicides jeffersonensis(簡稱Cib jeff)砂層為例。勘探目的層是Cib jeff砂層,厚約15m,自然電位和視電阻率曲線表明該砂層是夾在厚層頁岩之間,深度為4069~4084m。該區用可控震源成功地進行了三維採集、處理和解釋。應用這些資料,對深部薄層地壓型砂層進行成像和成圖,並應用垂直和水平解析度較高的資料,對常規資料無法解釋的儲集層結構進行了解釋,最終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2]。
2.折射波多次覆蓋地震勘探方法
折射波法是將折射波與反射波同時記錄,除了拾取折射波初至外,也利用續至波並追蹤回折波,並利用折射界面鑒別產生反射多次波的層位。這種方法常用於目的層埋藏深、結構復雜、地表條件不利、觀測面積較小的研究地區。
三維深層折射波資料的解釋除了有GRM方法和延遲時間法(或稱時間項)外,第三種方法包括射線追蹤和遞歸速度模型,該方法用於二維復雜數據體確實有效,可將其進一步應用到三維深層折射波數據體。三維射線追蹤是對觀測到的時間剖面進行折射體深度和速度成像的最佳方法;也可以將GRM法和延遲時間法結合起來對地層進行成像。最新推出的反射參數處理系統能同時利用反射和散射能量,因而有助於深層及基底反射的成像[3]。
3.三維勘探法——時間梯度法
在前蘇聯,用於沉積盆地深部構造的快速三維勘探法——時間梯度法得到了廣泛的發展。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可以任意布置記錄儀和震源,使勘探工作既方便又經濟。
時間梯度法勘探是利用攜帶型的「龜型」地震儀完成的,能自動進行磁帶記錄。整個「龜型」地震儀的頻率特徵(在振幅頻率為0.9時)是2.5~14Hz,同時在12個點上進行地震記錄,並在平均6km的點距觀測條件下,兩次挪動儀器就可以覆蓋1000km2的研究區[4]。
圖2顯示的是在濱黑海地區依據地震標准層作出的構造圖。標准層對應於基底頂面(Vr=6.2~6.5km/s)。構造圖上劃分出了面積不大、但幅度較大、具有明顯近南北走向的凸起和凹陷,並劃分了一條近東西走向、切割基底和整個沉積蓋層的斷裂,這條斷裂將果爾黑茨基盆地的深層構造與大高加索南坡隆起狀塊體分開[4]。
圖2濱黑海時間梯度法試驗區基底頂面構造圖
三、電法勘探
1.差分標定法(差分歸一法、差分電場法)
有源可調頻率的瞬變電場差分標定法(縮寫為ДНМ),在前蘇聯地質結構比較復雜的伊爾庫茨克探區、目的層較深的濱裏海盆地以及其他地區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實例。
該方法的函數特徵為隨地下介質電性特徵的不同,可以選用階值不同的三種P(t)參數,即:P1(t)為在作為勘探目標的油氣儲集層處於高電阻介質之內,當介質剖面的總電導率不超過100S(西門子)時,可以利用P1(t)函數異常來尋找與圈劃油氣藏;P2(t)為當含油氣層上覆層為數公里厚的低電阻率介質時,利用P2(t)函數來尋找與圈劃油氣藏將更為有利;P3(t)為當介質中既有高電阻率岩層屏蔽,又存在低電阻率岩層覆蓋的條件下,可以利用P3(t)函數來尋找與圈劃油氣藏[5]。
差分標定法具有以下幾點優越性:觀測參數誤差小,改善了數據的可靠性;具有較高的橫向解析度並能排除縱、橫向側面異常體的干擾;檢測極化異常體的靈敏度較高並具有較好的垂向分辨能力;具有更加靈敏可靠的直接找油氣功能[5]。
柴金斯油藏位於濱裏海盆地北部奧倫堡地區,產油層深逾4000m,上覆介質為低阻的厚層泥岩(ρ=2Ω·m,h=3000m)和厚層的岩鹽(ρ>1000Ω.m,h=2000m)。該區域試用差分標定法P3(t)參數圈劃油藏取得較成功實例。根據地震法資料,在4000~5000m深度范圍內發現了一系列的復雜構造,按照P3(t)曲線的外形,可分為三類:①負值梯度類,是深部無油氣層的特徵;②正值梯度類,是油氣藏上方的特徵;③畸變形類,是鹽下層內有垂向異常體所在地的特徵,如深度在4800~5200m鹽丘下斷裂所致,以及4460~4480m處鹽下層小幅度斷裂所致,這些已被地震勘探及鑽井所證實[5]。
2.大地電磁測深法
作為地震勘探的重要補充手段的大地電磁測深,尤其是面積型或寬線式多次覆蓋的大地電磁測深法,在解決深部和結晶基底方面,以及提高縱向和橫向解析度方面有很大的潛力。20世紀80年代,曾用此法劃分出了濱裏海盆地北部埋深5km、厚度僅數米的含油或含水的石炭系碳酸鹽岩油氣藏。
以南安大略沉積盆地的大地電磁測深勘探[6]為例。該盆地地層層序由夾少量蒸發鹽岩和砂岩的碳酸鹽岩和頁岩層序組成,泥盆系和志留系朝東北邊緣移動逐漸消失,基本由奧陶系組成單一的地層剖面。對該盆地的一套可控源大地電磁測深資料進行了解釋,並將結果和已知地質剖面作了對比,表明導出的電性模型與已知地質剖面對比得較好。確定該測深地點的位置,以便能夠利用傾斜沉積層的優越性。從盆地淺層到深部剖面依次解釋資料獲得最終的模型。按這種方式解釋大大減少了單個位置測深資料多層解釋中的固有的多義性。
3.瞬變電磁測深
瞬變電磁測深法(TEM)是在大地電磁測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勘探精度、解析度和抗干擾、預測岩性探測深度等方面的功能顯著提高。其特點在於:垂向解析度顯著優於其他電法(只要深部地層電導值躍變大於10%時就能分辨)、靜態畸變小、受地表不均的影響小,因而無需進行靜態校正,適合在火山岩覆蓋區、碳酸鹽岩出露和黃土源等表面層靜校困難的地區使用;橫向影響小,有利於探測斷層的位置和探明與斷層有關的儲集層內的油水邊界;適合在高阻剖面所在的儲集層內探明油水邊界;適合在高阻剖面內探測低阻岩系或在良導體沉積覆蓋的盆地內探測深部高阻基底;因記錄儀器輕便,適合在地形復雜區內靈活布置施工。此法在俄羅斯若乾重要探區已被列入鑽井論證的必備資料。
4.電磁排列剖面法
電磁排列剖面法(EMAP)是根據地表一條線性測線測得的電磁響應結果而繪成的電阻-深度剖面。這種方法採用空間排列數據採集和處理技術,可有效地處理復雜的三維地下構造顯示。大多數EMAP信號採集和處理技術均與常規大地電磁法相同,但是,它的優越性主要在於密集數據采樣和對不利的三維構造效應的有效處理,可對電阻率剖面做出可靠的估計。
由於野外採集系統的改進,即模擬地震的時間域採集、處理和解釋方法,使精度大大提高。由於採集點密集,克服了表層靜位移,加之電磁法本身具有穿透高阻層的能力,能夠清楚地分辨出3~5km以下,厚度在100m以內的低阻電性層。由於解析度的提高,現在已用其進行尋找灰岩內幕構造、火成岩下油氣層追蹤等地震方法困難地區的勘探 胡秋平等著.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深層類似的國外盆地石油地質特徵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四、重力和磁法勘探
深大斷裂通常呈現較強的磁異常帶和重力高值異常帶,因此,在斷裂發育的探區和深中部塊體結構的研究中,應充分利用航磁和重力資料。
在重力反演方面,利用重力的「特徵點」法、全歸一梯度法等來反演求解密度剖面。該方法已用在區分橫向密度不均勻性或揭示垂直的深大斷裂方面,其作法是利用重力觀測資料進行反演計算,求得密度剖面,然後疊合地震和電法資料,進一步劃分地層及區別可能的岩性,在此基礎上建立密度地質模型。以此作為初始模型,再用正演方法計算該模型的重力值,使正演重力值與觀測重力值擬合,使其誤差在要求范圍之內 胡秋平等著.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深層類似的國外盆地石油地質特徵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在俄羅斯曾用此法在西西伯利亞西北部密度剖面上擬合出了一個埋深6km,厚度達2km的巨型礁體,引起了轟動 胡秋平等著.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深層類似的國外盆地石油地質特徵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對西西伯利亞油氣藏附近重磁場特徵的研究表明,重磁場與油氣藏存在某種空間關系。首先藉助二維傅里葉頻譜(DFS)分析對振幅和頻率進行研究;然後進行變換、濾波和「移動窗口」分析,編制區域和局部異常圖及位場導數圖,研究已知油氣藏區域的參數分布[7]。
油氣藏大部分位於區域重磁正異常的斜坡上,該異常被解釋為與深部裂谷型構造相關。同時還證實了油氣藏的位置通常與局部重磁極小值是一致的,而這些極小值是由於基底為低密度和低磁化強度所引起。西西伯利亞北部的所有已知油氣藏均位於波長大約90~100km且梯度較大的重力異常區內。這種新揭示的油氣藏與位場參數之間的關系,在勘探程度低的陸地和海洋可用於預測新的油氣藏[7]。
五、滲透介質地震聲學法
滲透介質地震聲學是一種物探新方法,其主要特徵為:將烴儲集層模型視作一不均勻介質;孔隙空間中的流體是一活性動力學非均質導體,能夠積聚和轉換(模擬)波動過程;儲藏層框架則是一靜態非均質導體,控制著動力學非均質導體的運動[8]。
該方法可以通過內部參數關系或是流體相對其岩架的體積流量而正面求解;反向求解則是通過激發、記錄和分析解釋一組類似的流體波取得,其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是藉助流體流量來確定的。通過綜合分析聲波測井流體法、垂直地震測深法、地震勘探和實驗觀測結果,就能確保所獲解的可靠性[8]。
利用計算和程序的綜合分析可以求出有效孔隙度、孔隙直徑、滲透率、產量和沿著井的生產剖面深度上的飽和率特性。此法在阿斯特拉罕穹隆和東西伯利亞已取得成功實例[8]。
六、FMI測井技術
FMI是在地層傾角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新一代電阻率成像測井儀,全稱為全井眼地層微電阻率成像儀。它利用高分辨微電阻率產生電圖像,研究岩石層理、構造、孔隙變化、裂縫以及沉積相等,並為准確判斷油氣層提供依據。在建立適合探區岩-像關系的基礎上,FMI技術的合理應用,是提高勘探效益,尤其是深層勘探效益的有效途徑[9]。
七、化探技術
利用淺部地球化學標志,可以預測盆地深層烴類聚集,前蘇聯在這方面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和很好效果。
Pricaspian盆地位於俄羅斯地台東南部,儲集層位於二疊系鹽下層,埋藏較深(4000~5500m),油田靠近盆地的外邊緣。研究表明,在鹽上層中,烴類流體的地球化學特徵和組成類似於鹽下層中的烴類。通過對鹽層和鹽上陸相沉積層的地球化學特徵分析,可確定鹽下儲集層中油藏的位置[10]。
研究目標主要集中於鹽下流體的最突出特徵——H2S的高濃度。這一活動組分揭示了從鹽下儲集層到不同的上覆鹽層和鹽上地層的運移途徑。不用鑽穿盆地中央部位,沿盆地H2S痕跡的分布就能夠指示深部鹽下油氣藏的分布[10]。
利用地球化學數據可以確定該盆地的深部構造。具有異常地層壓力和異常流體組分的鹽下碳酸鹽岩油藏是上部鹽上層段地球化學標志的來源。在陸源岩中H2S不是原生的,因此陸源岩中H2S的痕跡是運移的可靠指示。這種方法也可用於預測其他盆地的鹽下層中未發現的油氣資源。通過對盆地上部鹽上層的地層水和次生礦物的詳細研究,可以區分地球化學參數的環境起源和運移起源[10]。
八、綜合勘探技術
對深部油氣勘探而言,更趨向於向多學科結合、綜合應用的方向發展。如將地震勘探與重、磁勘探結合,或地震勘探與大地電磁勘探結合,非地震三維地球物理勘探與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結合等綜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近地表化探與地震資料的綜合應用,都會極大的推動深部油氣勘探。重、磁、電、化聯合解釋方法原理如圖3所示 胡秋平等著.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深層類似的國外盆地石油地質特徵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目前,成果較為顯著的是地震與大地電磁資料的結合,它們已成為深部油氣勘探的有效方法 胡秋平等著.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深層類似的國外盆地石油地質特徵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中新世中期,匈牙利潘農盆地構造活動強烈,並伴有火山岩噴發。岩漿覆蓋了基岩,逐漸形成相當厚的火山岩地層。火山岩大都能屏蔽和散射地震信號,常常導致地震資料品質較差。在這種情況下,MT測量能比地震測量更好地獲得火山岩以下的信息。通過比較MT(博斯蒂克)和測井電阻率圖,在2km上下的中新統火山岩處MT與測井電阻率均對應高阻,而火山岩以上地層均為低阻。這一現象表明,兩種不同方法的測量結果相近。將MT測量結果按博斯蒂克電阻率分布的垂直擬斷面形式顯示(圖4),可以清楚地圈定出高阻火成岩以下的低阻地層。在MT測站6上(圖4),深度為4~5km處低阻帶的電阻率值,與離該測站約3~4km處的KH井同一深度的測井電阻率值相近,MT的低阻層為白堊紀地層 胡秋平等著.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深層類似的國外盆地石油地質特徵研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信息研究所.1998.
圖3重、磁、電、化聯合解釋方法流程圖
圖4博斯蒂克電阻率分布橫斷面圖
由此例可以看出,根據大地電磁測深(MT)橫斷面所示的地下構造形態及由此獲得的地下電阻率(或電導率)的分布特性,結合地震資料,可確定地下岩性並判斷其含油氣性。此類研究為深部油氣的勘探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九、結束語
深層地質條件的復雜性,決定了勘探應避免使用單一方法和技術。充分利用各種勘探技術進行綜合勘探,無疑是准確地獲取深層地質信息的重要手段。
前蘇聯在濱裏海盆地的勘探過程中,在遙感、重力、磁力、電法勘探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進行了大量的共深點法、折射波剖面對比法,並與深部參數井和普查鑽探工作相結合,進行綜合勘探較全面地了解深層地質結構,為目標評價和勘探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勝利油區深層勘探程度較低,今後除了加強地震工作,改善和提高地震反射效果外,應該考慮對深層目標有選擇地應用重力、磁力及電法等其他手段與地震相結合進行綜合勘探,有望在深層獲得新發現。
致謝本文在完成過程中,得到地質科學研究院宋國奇總地質師、蔡進功副總地質師的指導與幫助,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許多難點問題得到地質科學研究院的楊品榮、趙洪波、陳傑及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的郭良川高級工程師的熱情指導,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慶忠著.走向精確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2]Kinsland.G L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of a thin sand at depth.Geophysics,1999,56(12).
[3]Geoff Bennett.3D seismic refraction for deep exploration targets.The Leading Edge,1999,18(2).
[4]林中洋譯.沉積盆地深部構造的快速三維地震勘探法.石油地質信息,1994,15(2).
[5]任俞編譯.電法勘探圈劃油氣藏的新技術——差分標定法簡介.國外油氣勘探,1991,3(2).
[6]Gomez-Trevino E.Electromagnetic sounding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of southern Ontario—A case history.Geophysics, 1983, 48(3):311~330.
[7]Alexey L,Piskarev.Magnetic and gravity anomaly patterns related to hydrocarbon fields in northern West Siberia.Geophysics, 1997,62(3):831~841.
[8]任俞譯.超深油氣藏物探方法的發展和改進.世界石油工業,1996,3(7).
[9]布志虹等.從濮深8井看FMI技術在東濮深層的應用前景.斷塊油氣田,1999,16(5).
[10]劉斌等譯.利用淺部地球化學標志預測Pricaspian盆地二疊系鹽下烴類聚集.國外油氣勘探,2000,12(3).
㈧ 為什麼說二十一世紀最大的騙局就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石油的形成周期較為的漫長,需要上億多年,原則上來講,石油確實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在人類文明的尺度之上,它確實是越用越少,只不過地球上到底還有多少未被探明的石油田,這個沒有具體的數字,因為隨時都有可能發現一處新的油田。
石油是遠古動物死亡後埋於大地深處,經過長時間的反應生成石油,又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聚集在了一起生成了石油礦;石油是地球內部的原始物質形成的,並沒有動物的參與,屬於一種可以不斷生成的物質。如果是第一種觀點,那麼石油的形成周期實在是太長了,長到我們可以認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如果是第二種觀點,那石油或許可以源源不斷由地球提供,因而屬於一種可再生資源。
㈨ 中國石油石化設備50強企業
石油濟柴公司是石油系唯一的動力製造企業,是國內非道路用中高速中大功率柴油機和氣體發動機的主要生產商,主導產品濟柴牌發動機,廣泛適用於石油鑽探、工礦機車、工程機械、艦艇漁船及發電設備,是國家軍工等要害領域和場合的重點選用產品。
㈩ 石油地質條件綜合分析
(一)烴源岩條件
1.有機質豐度
冀中地區有機質豐度的分布表現出不均一性。北部京101井區豐度值普遍偏高,其霧迷山組第八岩性段的深灰-灰黑色白雲岩其TOC為0.18%—0.33%,氯仿瀝青「A」含量(76—109)×10-6;洪水庄組黑色頁岩的豐度值是本區最高的,其TOC為0.30%—1.12%,氯仿瀝青「A」(86—106)×10-6,與燕山西段相同層位有顯著差別;鐵嶺組灰色-深灰色白雲岩 TOC含量0.08%—0.48%,一般0.28%—0.43%,氯仿瀝青「A」(54—347)×10-6;下馬嶺組有機質豐度與燕山西段相同層位相比要差許多,其TOC僅為0.36%—0.73%,氯仿瀝青「A」為(91—287)×10-6,但仍為本區僅次於洪水庄組的烴源岩。
除冀中北部外,其它地區有機質豐度相對偏低(表6—14)。高於庄組有機碳含量0.09%;霧迷山組TOC值平均為0.07%,氯仿瀝青「A」87×10-6;鐵嶺組白雲岩平均有機碳0.17%,氯仿瀝青「A」121×10-6。
表6—14冀中地區中、新元古界烴源岩有機質豐度
圖6—6冀中地區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簡圖
以京101井剖面為例,地化分析結果表明各烴源岩成熟度均較高,至少進入高成熟階段。
下馬嶺組:Tmax主要介於480—490℃之間,HI均小於20,A/C為2.5%—8.0%,顯示了較高的成熟度,因而認為處於高成熟階段中-晚期。
鐵嶺組:Tmax值介於485—501℃之間,HI亦可達13—15,又有較高的瀝青「A」含量。乾酪根在鏡下呈棕褐、褐色、黑色,乾酪根紅外光譜圖上2920㎝-1和1460㎝-1峰近於消失,故認為其熱演化程度也達到高成熟階段中、晚期。
洪水庄組:H/C原子比0.24—0.46,Tmax介於525—549℃之間,可能進入過成熟階段。
霧迷山組(霧四段):Tmax介於485—503℃之間,HI亦可達到6—17,A/C為2.8%—5.5%,其演化程度低於洪水庄組,但略高於鐵嶺組,達到高成熟階段晚期。
古地溫研究表明,本地區有機質進入成熟期的時間較晚,到二疊紀末時,各烴源岩層地溫低於門限溫度10.8—19.3℃,都沒有成熟。早第三紀末各烴源岩層地溫達到82.6—90.3℃,超過門限溫度27.4—37.2℃,說明本區中、新元古界烴源岩進入早第三紀後才開始大量生油。早第三紀以後,本區的中、新元古界烴源岩基本處於深埋地下的狀態,地溫逐漸增高,有機質不斷演化,到晚第三紀末,烴源岩層地溫達90.0—97.7℃,表明有機質演化到高成熟階段早期或中期階段(郝石生等,1990)。
(二)生儲蓋條件
(1)高於庄組-霧迷山組-洪水庄組組合:主要生油岩為高於庄和霧迷山組.在冀中平泉雙洞背斜霧迷山組發現多處原生油苗,冀中任28井也在封閉的晶洞中發現了原油,經分析與雙洞油苗相似,證明其自身可以生油。從生油指標看,冀中地區霧迷山組平均有機碳0.07%,瀝青「A」87×10-6(不包括京101井),而北部京101井指標最高,有機碳0.18%—0.33%,平均0.26%,瀝青「A」(76—106)×10-6,平均92×10-6。高於庄組僅馬64井作過分析,其有機碳為0.09%,瀝青「A」544×10-6。白雲岩縫洞發育,特別是在冀中中部霧迷山組頂部剝蝕面,已被大量鑽井證實為一好的儲集層。洪水庄組為一套黑色頁岩,是良好的生油層和蓋層,發育於霸縣以北,厚0—72m,由南向北增厚。
2.洪水庄組-鐵嶺組-下馬嶺組組合:洪水庄組及下馬嶺組以暗色泥頁岩為主,據京101井分析,有機碳平均值分別為0.85%和0.49%,瀝青「A」分別為94和200×10-6。鐵嶺組以白雲岩為主,冀中地區平均有機碳0.17%,瀝青「A」121×10-6,其中以北部最高,京101井平均有機碳0.31%,瀝青「A」185×10-6,是冀中地區碳酸鹽岩有機質豐度最高的,這與冀北平泉於該組中發現油苗最多一致。白雲岩質純,裂縫較發育,頂部風化殼淋濾溶蝕孔發育,儲集條件更為優越。上覆的龍山組、下馬嶺組頁岩為良好的蓋層,因此這是一理想的生儲蓋組合,這一組合主要分布在武清-霸縣一線以北。
(三)構造發展與原生油氣藏的關系
1.冀中地區幾個主要構造發展階段
本區從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大體經歷了四個不同運動形式的發展階段。
(1)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升降運動階段:冀中地區從中元古代至中奧陶世為相對穩定的整體沉降階段,沉積了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岩地層,此後整體上升,使沉積間斷了1.3億年,到中石炭世才又大面積沉降,接受了石炭二疊紀海陸交互相至陸相沉積。本階段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如薊縣紀末的芹峪運動,青白口紀末的薊縣運動以及奧陶世中期以後的大規模造陸運動。運動的性質主要以區域升降為主,沒有明顯的褶皺變形,因此對冀中地區的構造格局沒有大的影響。
(2)中生代褶斷運動階段:本時期構造運動強烈,其特點主要以褶皺、斷裂為主並有岩漿活動。冀中平原四周邊緣的構造體系也主要形成於這一階段。同時在冀中平原內部形成了以大興-牛駝-高陽-寧晉-廣宗為主體的一個大型背斜隆起帶,稱中央隆起帶,長軸北東-北北東向。這個隆起帶在印支期已具雛形。從鑽井揭示的情況來看,中生界僅分布在隆起的兩側及南北兩端。西側主要分布在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凹陷,稱西部凹陷帶;東側分布在武清-大城-邱縣一帶,稱東部凹陷帶。而沉積中心主要受北西西向的斷裂控制,如武清凹陷受寶坻斷裂控制;臨清坳陷受大名斷裂控制。白堊紀時期運動十分強烈,主要以褶皺為主,除中央隆起帶進一步加強以外,在東部凹陷帶沿天津-滄州-武城一帶形成復式背斜隆起帶——滄縣隆起,在西部凹陷形成無極-藁城背斜帶,而在中央隆起和滄縣隆起之間,形成了武清-文安、里坦-阜城、南宮-邱縣向斜帶,與此同時,滄東、滄西、大城東等與褶皺平行的北北東向斷裂開始活動。
(3)晚白堊世至早第三紀斷裂發育階段:是冀中坳陷的主要發育階段。燕山期形成的褶皺隆起,使地形起伏明顯,因此早期(晚白堊世-早始新世)沉積物常以山麓洪積及河床沖積相粗碎屑為主;晚期北北東向正斷層增多,並向縱深發展,造成斷陷和塊體翹傾,沿大斷裂往往有玄武岩噴溢,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遭到破壞,如滄縣復背斜,由於滄東、滄西斷裂的活動,變成以單斜為主的塊體。中央隆起帶的南北兩端由於牛東斷裂、河西務斷裂和寧晉斷裂、新河斷裂的活動,分別使北端變為西傾單斜,南端變為東傾單斜,而斷裂的下降盤成為斷陷,沉積了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發育了一套生油建造,成為新生古儲的潛山油藏的主要油源。
(4)晚第三紀-第四紀微弱升降運動階段:斷裂趨於消失,結束了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代之出現以區域沉降為特點的坳陷式盆地,普遍接受了河流相為主的碎屑沉積。
上述發展對油氣的生成、聚集和保存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第二和第三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油氣生成時間與圈閉的形成、破壞的相互關繫上。
2.構造發展與油氣的關系
根據郝石生等(1982)用大地熱流值計算的不同層系的古地溫梯度,計算出各地的古地溫,進而推算生油岩大致成熟時間。從各時代生油岩成熟時間表(表6—15)上可以看出:
表6—15冀中地區中、新元古界烴源岩成熟時間
中生界沉積發育區的石家莊、武清、臨清地區,元古界生油岩多在中生代以前成熟,早於燕山期圈閉的形成,配置關系不好,不利於油氣的保存。晚白堊世-早第三紀的斷塊運動除使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閉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使少量成藏的元古界成熟油氣進一步遭受破壞。新生代的繼續沉陷以及地溫梯度的增加可造成元古界的油氣進一步演化,元古界所生成的油氣可能演化變質,故該區總的來說不利於元古界油氣的保存。
缺失早第三紀沉積的滄縣隆起,元古界生油岩於石炭、二疊紀成熟至中生代達到生油高潮,與燕山期的構造圈閉相配置,在適當的封蓋條件下其自生型油氣藏有可能保存下來。
缺失中生代沉積的中央隆起帶,元古界生油岩大部在石炭二疊紀沉積過程中成熟,但成油後長期隆起遭受剝蝕,使隆起較高的地區如高陽背斜軸部分元古界地層剝光,失去蓋層,油氣逸散,至燕山運動背斜圈閉定型後,油氣已保留無幾。
(四)原生油氣藏形成條件的探討
1.中、新元古界原生油氣藏形成條件
油氣藏形成的基本地質條件,不外乎生、儲、蓋、運、圈、保等幾項內容,對於古老的碳酸鹽岩原生油氣藏,以上要求條件更高和更嚴格,對華北來說最主要的是生油條件和保存條件。
(1)有機質的豐度:中、新元古界由南向北明顯增高,這顯然與該時期的沉積中心在冀北坳陷有關,故在選擇勘探目標時,首先應確定在有機質豐度較高利於生油的北部地區或中部地區。
(2)保存條件: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蓋層條件,二是構造圈閉條件,著重於燕山期形成的背斜圈閉經早第三紀斷塊運動後的完整程度。冀中地區除中部以外,大部地區存在下寒武統及石炭二疊系兩套區域性蓋層,另外在冀中北部還有洪水庄組及下馬嶺組頁岩作蓋層,南部館陶-堂邑一帶奧陶系所夾石膏層是最理想的蓋層。本區燕山期形成的主要構造有高陽背斜、無極-藁城背斜、滄縣復背斜、劉村背斜、館陶和堂邑背斜等,這些背斜在早第三紀斷塊運動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破壞最甚的是滄縣復背斜,其主體僅保留了一個半背斜形態,其次是館陶、堂邑背斜,被切成地壘狀。保存最好的是高陽背斜和無極-藁城背斜及劉村背斜。但與蓋層條件配置較好的構造僅有無極-藁城背斜及館陶背斜,下古生界之上有石炭二疊系或中生界覆蓋,其餘多被第三系地層所蓋,這對前第三紀生成的油氣有逸散的可能。至於非背斜區,一是牛南斷裂以北的西傾單斜斷塊區,一是衡水斷裂與清河斷裂之間的東傾單斜斷塊區。這種單斜斷塊對中生代生成的油氣有破壞作用,只有在早第三紀及其以後生成的油氣有形成「古生古儲」潛山油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