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油價什麼時候降價
自去年年初以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國內成品油零售價連續三次上調。但去年11月後國際油價下降後,在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成品油出廠價跟進下調的情況下,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卻始終居高不下。
從今年1月開始,海南、四川等地相繼下調不同標號油價,國內成品油價格「堅冰」開始出現松動跡象。
成品油價格「只漲不降」?
翻一下近年來的「舊聞」便會發現,油價「只漲不降」的說法是不確切的。
2000年12月20日,原國家計委曾發出通知,汽、柴油出廠價格和零售中准價格每噸分別降低20元和300元。
2001年11月24日,汽、柴油出廠價格和零售中准價格再次降低。
最近的一次宣布調低成品油價格是在2003年5月10日,當時廣東成品油批零油價全部下調了近一成,上海油價降幅在7.5%到8%之間。
那麼,人們為什麼還會有油價「只漲不降」的印象呢?
從總體上說,近幾年油價是在漲落起伏中螺旋式攀升的。特別是進入2004年以來,國際原油市場籠罩在供求緊張的陰影之下,油價一度出現大幅上升。從5月到8月,油價連續形成兩個上漲高峰,國內成品油價格迅速跟進,在不足半年時間里連續上調三次。在北京,97號汽油漲至每升3.90元。
油價漲落究竟誰說了算?
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已突破1.2億噸,創下歷史新高。隨著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上升,人們越來越有理由相信,沒有一種商品能像石油這樣把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系得如此緊密;同時隨著私家車的快速增長,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國際石油的波動。
由於此次國際油價下跌未能傳遞到國內成品油零售市場。不少車主質詢加油站,加油站的說法是「沒有接到上級降價通知」。媒體采訪到了加油站的「最上級」———中石油和中石化有關領導,得到的答復是:「成品油市場價格管理權在國家發改委。」而國家發改委給出的回答是:發改委物價管理部門正在密切關注國際油價走向,目前尚不做調價決定。
根據目前中國的價格管理體制,由國家發改委管理的不止是油價,還有電價、水價、農資價以及頗受關注的電煤價格等等。近年來,由於能源、水資源等全面緊張,價格呈增長之勢,發改委正處在公眾關注的「火山口」上。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蔣潔敏日前關於油價問題的解釋,給了目前「沉穩」的成品油售價一個較好的「說明」。蔣表示,2004年8月即國內成品油第三次漲價以後,國際油價仍一路瘋漲,到10月下旬,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原油價格突破了55美元/桶。但國家發改委當時從穩定市場出發,並沒有第四次調高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兩大石油公司也為保穩定而虧本經營。由於當時國內油價一度明顯偏低,甚至出現從國內向境外走私油品的現象。
國內油價還會不會降下來?
國內、國際油價的「脫節」果真源於兩大公司此前的「虧本經營」?
答案是否定的。來自國家發改委的聲音說,目前國內油價雖然已與國際油市接軌,但為了經濟長期發展和社會安定,國內油價的漲落一般要滯後於國際油價1到2個月。也就是說,影響油價漲落的最終決定因素還是市場。
來自市場的信息也證實了這一點:2005年1月5日,中石化在成都下調90號、93號汽油零售價,平均每升降價0.06元;1月6日,中石化海南省加油站93號和97號汽油零售價也悄然下調。2005年1月10日夜,中石油在四川全省范圍內開始降價行動,成都地區90號、93號、97號汽油分別為3.37元/升、3.71元/升、3.99元/升。
現在,更大的期待是: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但總體分析國際油價走勢可以發現,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調空間很小。
首先,可以對國際原油市場做個回顧。2004年8月9日,紐約商業期貨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漲至44.98美元/桶;8月22日,又漲到49.40美元/桶,這個價格在當時是「繼1983年原油期貨推出以來的最高價」。國家發改委正是在此壓力下於8月25日做出當年內第三次上調國內成品油的決定。
同時,再看看眼下國際原油市場的最新行情:從2005年1月油價止跌回升後,到1月14日,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又漲至去年11月末以來的最高價位,即48.38美元/桶。這個價格與國家發改委去年8月25日做出上調國內油價時的價格相差無幾。「如果在國際原油價格幾乎相當的價位上,期待國家發改委對國內成品油價格做出降價調整,這種可能性顯然微乎其微。」一位業內研究人士說。
B. 原油會跌停嗎
不會跌停的,他的價格是受市場供求 國際局勢影響的。
影響原油價格的因素: 1、供求關系(不用解釋太多吧),2、宏觀經濟(政策法規,通貨膨脹,貨幣匯價:主要是美元,利率等) 3、國際政治因素(地區動亂爭端,戰爭) 4、相關市場的聯動性(黃金,外匯(主要是美元),股票) 5、投機活動和國際游資 , 6、心理因素(交易者對市場的信心程度) 通常認為都是以上因素 還有一種觀點 是老師傅說的 相當精闢 ;真正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東西記住只有一個:資金。 資金是否進入了原油市場或者資金是否從原油市場抽離。資金可以分類為:供求的資金、炒作資金、避險資金。 1、供求資金,就是需求,市場上的正常需求。2、 炒作資金,一旦價格超過了供求關系,偏離了正常價值。或者一個超常波動的出現都是供求資金的進出造成的。
C. 石油價格未來會反彈暴漲,還是持續下跌
未來石油價格肯定會反彈,但暴漲的可能性不大。隨著疫情的發展,全球石油需求量大跌30%以上,油價自然會下跌。再加上,此前沙特、俄羅斯堅持不減產,又給油價重擊。目前,油價已經在20美元/桶的區間上下徘徊。趣評之所以會認為油價必然反彈,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美國會極力保住頁岩油產業,必然要抬升油價;第二,俄羅斯與歐佩克已經達成了減產協議;第三,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石油需求會反彈;第四,石油價格一直都是波動性的,有漲有跌。
石油是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品,又關繫到美元的霸權地位,價格既不會長期維持高位區間,又不會長期維持地位區間。
D. 油價太高了 什麼時候降價呀,中石油會降價嗎
油價不可能降價,中石油也不會降價。
原因有三個:
第一,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少一點;
第二,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油價不可能降低;
第三,美元超發,導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原油是其中之一。
拓展資料: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英文縮寫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中文簡稱「中國石油」或「中石油」)是國有重要骨幹企業, 是以油氣業務、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工程建設、石油裝備製造、金融服務、新能源開發等為主營業務的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是中國主要的油氣生產商和供應商之一。
2021年5月,加入中國油氣企業甲烷控排聯盟。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4位。
E. 石油為什麼越來越便宜了
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 :
1 美國從伊拉克撤軍 造成軍事行動的用油量大減 油價下跌要感謝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撤軍計畫和台灣民進黨佔領立法院導致台灣經濟衰退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台北市的國際競爭力大幅衰退 導致房價下跌
2 isis恐怖組織和伊斯蘭國不斷攻擊伊拉克 並且對世界各國發動恐怖攻擊 造成旅遊業衰退 飛航用油大量減少 雪梨又發生恐怖的綁架人質事件 印證恐怖份子已經遍布全球 在世界個大城市造成傷害 這是界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經濟衰退造成石油用量大幅減少
3馬來西亞航空MH370被烏克蘭的叛軍飛彈擊落 造成298人死亡 震撼世界的飛航安全問題 民航機是世界上消耗油料最多的交通工具 一架噴射民航機的油箱容量大約有21萬公升 飛航一次大約可以讓5萬輛大小機車跑一個月的油量
如果一天內國際航班少飛100航次 可以讓500萬輛機車多跑一個月的耗油量
噴射客機是地球最大的污染源 喜歡旅行國際的人是這個世界上破壞地球環境的幫凶 全球噴射客機的噴射引擎燃燒汽油產生的溫度足以讓南北極冰山溶解
地球暖化的元兇就是噴射客機燃燒油料造成的污染物 使得臭氧層破洞已經大於一個歐洲面積的大小 沒事不要搭飛機旅行 恐怖份子仇視經濟大國 認為是世界強國在破壞地球環境 是世界強權在迫害弱小的回教國家 這是人類的嫉妒心造成的報復行為 人類的嫉妒心 像是一把火燒遍世界各大城市 因為台北算不上世界強權 所以沒有被恐怖份子點名 台灣人要多做事 少說話 以免被恐怖份子列入攻擊的對象 恐怖份子就是利用噴射客機來毀滅城市 順便向各國政府傳達一個訊息 這些被稱為恐怖份子的組織是在挑戰美國控制世界的野心 其實 美國的理想是想要當世界警察 維護世界和平 但是美國對世界各國的武力介入難免會激怒中東那些信仰伊斯蘭思想的左派偏激分子 美國揮軍伊拉克埋下恐怖份子報復行動的種子 與其說這些人是恐怖分子 不如說這些信仰伊斯蘭教派的聖戰組織是為了「復仇」 為了報復美國介入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軍事沖突事件 由於歐巴馬總統下令美軍撤出波斯灣戰爭 導致石油供應量大幅減少 造成這次油價不斷下跌
F. 中石油什麼時候下調油價
別吵啦,等中石化的龜兒子年平均工資拿到100萬了自然下調的
G. 油價什麼時候能降下來
遍地都是電動車的時候,油價一定很便宜
H. 油價為什麼會那麼高呢什麼時候才能降下來呢
我們先來簡要回顧一下國際油價在近幾年來的上漲過程。 在2001年911前後,當時的油價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價上漲接近30美元/桶。一年後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關口。到2006年初,油價開始接近60美元/桶大關。而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則先後突破80、90美元/桶的關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關。 當然,國際油價最近突破百元大關,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場利空因素的影響。例如,2008年初奈及利亞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裝動亂,令人們擔心這個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國的石油供應可能進一步縮減。同時,美國能源情報署公布的數字顯示,美國原油庫存已連續7個星期下降,並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為在那些左右油價的供求關系中,包括需求量、產出量、國際政策、金融、投資(投機)衍生性因素中,又確實包含著推動油價持續走高並保持高位的成份。我們來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來看世界經濟與石油需求。我們知道,這一輪油價高企,並不某個突發事件導致的短期變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高速而普遍增長的有力推動。研究表明,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長明顯快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長也明顯快於發達國家,而且,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耗的增幅顯著高於GDP的增幅。 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預計,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可能在2015年前後回引發更加嚴重的供應問題。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長來自發展中國家。有的機構,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預測,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長部分,將來自發展中國家。 在考慮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統、特別是汽車,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國為例,美國擁有近3億輛汽車,被稱為「車輪上的國家」。美國石油消費佔全球石油消費的25%,但石油生產只佔全球石油產量的大約9%。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交通系統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國汽車擁有量的猛漲,也使得石油消費強勁。中國現在將近有2050萬輛車,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增長了3倍,近年來車輛的銷售增長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來,一直就是石油凈進口國。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賴進口。至於鄰國日本和韓國,石油更是100%依賴進口,突顯亞洲經濟的火車頭對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來看石油的供給與儲備。總的情況是全球石油供應的增長,趕不上需求的增長。世界性石油供應短缺現象,在短期內還會呈現加劇態勢。用有的學者比較悲觀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兩桶石油的同時,卻只發現一桶新石油的產能,因為世界上大多數成熟油田的產能都處於下降的趨勢之中。 美國已開采完大多數的傳統油田。英國北海石油的產量從1999年就開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達到產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佔全國石油供應的90%,但產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國,約占石油總產量30%的大慶油田,產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遞減。第二大油田遼河油田的產量也一直在下降。幾乎全球都在發生相似的情況:產量達到最高點後,面臨兩倍數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於預期。 當然,我們說全球石油緊張和產量下降,主要是指開采條件優越、天然油質好、經濟價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輕質油田(傳統油田)的儲量和產能減少,並不否定全球范圍內其他類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產油方式的存在和擴張潛力。事實上,油價有反作用力。在油價處於低位時,傳統油田之外的其他類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產油方式是沒有開發價值的,反之則不然。 打個比方,傳統油田的產油成本低。按美國能源部的測算,包括勘探、開采、運輸成本在內,傳統油田的生產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內,理論售價應在40美元/桶之間。採油條件特別好的國家,如沙特,原油生產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裡,人們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壓,油質好、價值高的輕質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這樣的優質大油田正越來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長。 所以,綜合石油需求、供應與價格的狹義的相互影響來看,有三句話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拉動油價持續上漲;第二、傳統油田產量的下降,推動油價提升;第三、油價上漲帶動傳統油田之外的其他類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產油方式的擴張,反過來緩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價過高的攀生。 所謂傳統油田之外的其他類型油田,典型的類型包括油頁岩礦、油沙礦、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緯度寒冷地帶的特殊油田。 作為前者,油頁岩看起來象普通岩石,但加熱後就會滲出油泡。美國、中國、巴西、愛沙尼亞、澳大利亞等國都有此類油頁礦。美國更是獨占優勢,有超過世界油頁岩礦產量72%的儲備。僅在科羅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蘊含2萬億個桶的儲量,具有8倍於沙特、18倍於伊拉克、21倍於科威特、22倍於伊朗的原油產能;其規模超過當今世界已被證實的全部傳統油田的原油儲量。 作為後者,加拿大等國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區擁有豐富的油沙礦資源,產能可達數百億桶油的規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儲量在400億桶的特殊油田。說它特殊,主要是因為其氣候惡劣,開采條件差 - 這是一個冬天冰山覆蓋、夏天一片沼澤的特殊地帶。冬天的溫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機器在那裡作業面臨非常危險和困難的狀態。 但從技術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現在我們已完全具有開採油頁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緯度地區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過,從現實性、迫切性來看,是否進行實際的開采活動、以增加石油供應量,還要看油價高低是否滿足開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間。按估算,油頁岩礦的開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緯度地帶的油田開采成本也離這個數值不遠(均與傳統油田存在顯著成本差異)。在油價在35-40美元/桶時,不會有任何公司去花錢投資和生產。但當油價上漲到75-80美元/桶時,就會有許多公司積極介入生產,以獲得現實的利潤。 而所謂其他形式的產油方式,則主要包括一種煤轉液技術(CTL)的技術過程。這種技術的萌芽,其實早在二戰的德國就已開始。當時的傳統做法,是第一次技術過程實現煤轉化為氣(一氧化碳和氫),第二次過程再將氣轉變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關產品。制約此項技術應用的現實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樣是成本和油價之間的盈利空間。 因為煤轉液過程的生產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價上漲至75-80美元/桶,不會有許多公司真正地去應用這項技術,增加石油市場的供應。但到價格到位、市場條件成熟時,煤轉液技術的潛力非常之大。據美國五角大樓估算,僅美國一國,就具備可生產9640億個桶油的煤資源。其產能,大於整個中東地區約6850億桶油的傳統油田產能。 從上述角度分析,我們知道:按現有的石油需求、供應條件和價格因素來看,當市場油價上漲到75-80美元/桶時,盡管會有時滯,但世界石油會有一個來自於包括傳統油田之外的其他類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產油量的顯著擴張,從而大幅增加供應,緩解供求矛盾,舒緩價格上漲。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同意美國能源情報署關於2008-2009年世界油價可能會適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預測結論。 當然,具體到特定時點的油價是跌是漲、何時跌漲,除了考慮上述石油需求、供應與價格的狹義的相互影響之外,還必須結合分析國際政策、金融、投資(投機)衍生性等廣義因素的影響,當然,我們認為:石油需求、供應與價格的狹義的相互影響,對油價跌漲起著長期的、基礎性的支配作用,而國際政策、金融、投資(投機)衍生性等廣義因素,更多地對油價跌漲起著短期的、伸縮性的配合作用。 先來看國際政策。歐佩克、俄羅斯等國的政策對世界石油的供應影響巨大,而美國的政策則對世界石油的需求影響顯著。短期內,約佔全球原油總產量40%的歐佩克還不會改變限製成員國產量以防油價下跌的基本態度。而俄羅斯,雖然在過去幾年中因油價上漲和開采技術進步,石油生產得到快速擴張,產量已超沙特,但它對與西方公司合作擴大石油產量的呼籲興趣不大,更願意與歐佩克一起坐享油價上漲的巨額利益。 作為石油消耗大國的美國,已在2007年12月通過了由布希總統簽署了新能源法案,決意改變對石油長期以來的高度依賴性。根據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國汽車的油耗必須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須達到360億加侖。美國正試圖通過這種堅定的政策導向,影響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鑒於在美國歷史上、特別是尼克松總統任內、卡特總統任內,曾都有過「擺脫對外國能源的依賴」、實現「能源獨立」等的類似政策、但卻從未成功的先例,布希總統的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還有待觀察。只不過,前幾次總統政策的失敗,大多源於國際市場油價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歐佩克的政策反擊)。可從導致油價降低的結果來看,也不能說是政策的完全失敗。 最後,我們來看金融、投資(投機)衍生性因素。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貶值、以及石油期貨市場及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角色。美元連續貶值,當然會反過來促使以美元標價的石油價格的持續高走。事實上,如果我們按美元貶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價實際漲幅,就會發現,它們只是名義漲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貨市場方面,一些養老基金、公共基金、對沖基金的投資(投機)性參與,對價格起伏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美國市場的資料顯示,以對沖基金為主的非商業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貨倉位可達到30%以上,非常活躍。它們改變了石油市場由石油生產方和消費國佔主導的傳統格局。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的任何動向,都會加劇油價和市場波動。這一點,在解釋世界油價短期波動、特別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I. 股市是么時候止跌啊
2317左右,即上次低點。
J. 2021年10月12日石油什麼時候降
這個是不確定的。
今天是2021年10月12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連續8周強勢上漲,油價表現牛氣沖天、漲勢如虹。國內油價調整的重要參考指標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自從2019年10月份以來首次突破每桶84美元,紐約NYMEX原油期貨價格最近7年以來首次突破81美元/桶。
按照《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跟隨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的國內油價調整將會迎來上調嗎?
10月22日油價調整,預計漲幅210元。
有料財經查閱了發改委今日最新的預計油價調整漲幅,每噸89號汽油價格漲幅達到了210元,已經超過了50元/噸的油價上調最低標准。
10月22日晚24時開啟的今年第21輪成品油調價時間窗口,全國加油站或將迎來連續第3次油價上調。
有料財經提醒車主、司機朋友做好迎接今年第14次成品油漲價的心理准備,提前加滿汽車油箱,一次可以節省大約8到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