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油價格的持續大漲,會帶動哪些產品迅速漲價呢
1、8月29日銀保監會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強調繼續做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各項工作,進一步完善差別化房地產信貸政策,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化,加大不良貸款准確分類和處置工作力度。
點評:首次點名房地產泡沫化,調控加碼導致金融市場資金面偏緊。
2、8月29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跌至6.83關口,日內跌約290點,在岸人民幣盤中跌破6.82關口,官方收盤價報6.8218。
點評:央行出手穩定匯率,但強勢美元、貿易戰都使非美貨幣有貶值預期。
3、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4%,收於69.51美元/桶。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1.6%,收於77.14美元/桶。
點評:目前有近七成上市公司披露中報,按比例養老金持股將接近20隻,從去年二季度入市以來緩慢加倉。
行情預測
國際原油價上漲,人民幣匯率走弱,房地產調控加碼、全球股市上揚,利好利空交織,外部環境復雜,預計今日A股將延續超跌反彈走勢,繼續震盪或沖高。昨日兩市成交額重回「地量」水平,反彈動力減弱,中期趨勢仍在磨底。
策略建議
超跌反彈遇阻後,短期進一步向上空間有限,而「地量」水平整體波動幅度逐漸減小,磨底進入後半段,短線可等回踩或下探時再低吸,月末中報開始收尾。而九月份消費旺季逐步到來,進入漲價題材活躍期。
2. 句容有了石油對句容能帶動句容什麼方面的發展
發展如下:
1:加速環境污染
2:句容政績突飛猛進
3:帶動句容勞動力!
4:物價上漲
5:房價下跌!
6:等等 大家懂了,如果只是一味的想好處,其實我建議你多看看污染,開采本身就和我老百姓無關,但是環境是我們棲息的地方!
3. 中國石油消費與經濟發展
自1949年以來,中國經濟大體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20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動盪和80年代以來的經濟持續增長階段。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等困難後,繼續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實力明顯增強。到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9878億元,比1990年翻了兩番多。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樣帶動了石油消費的增長(圖6.16),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消費高峰是由於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當時中國石油產量突破1億噸,盲目提出要「改變燃料結構」,增加中國燃料構成中油、氣的比重,許多燃煤鍋爐改為了燃油鍋爐,結果燒油量猛增,1970~1978年,平均每年增加燒油量350萬噸。1978年的燒油量高達3829.06萬噸,其中燒原油量1394.53萬噸;1979年和1980年的燒油量分別為3591.41萬噸和3552.30萬噸,其中燒原油量各為1131.81萬噸和717.90萬噸,造成石油消費過快增長,這種增長並沒有對國民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圖6.17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石油消費量增長率變化的關系
4. 油價上漲對整個社會有什麼影響
考慮到資源價格改革、工業化進程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原油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將逐步加深。即使從目前的油價水平看,油價對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壓力也還沒有真正緩解乃至消除。
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各大國經濟的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來看,原油價格與各國經濟增長之間總是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因為石油價格波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從生產到消費,從成本到價格,從貿易到投資,都會因石油價格波動而受到影響。目前,原油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只是剛剛顯現,因此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原油價格波動對中國GDP 增速的影響不太大。而考慮以下因素,原油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在逐步加深:
(1)資源價格改革的最終完成。目前資源價格改革並未真正推進,成品油價格受到管制,如果成品油定價市場化,原油價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更顯著;
(2)工業化進程。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原油消費量在快速增長。原油消費量的增長使中國經濟增長與油價的關系會更緊密,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將更深入;
(3)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目前,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最大,佔比約70%,而石油約21%。如果考慮石油消費量的增長預期和能源價格之間的聯動關系,原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會更大一些。
回到短期上來,近期油價高位回調減緩了下半年乃至明年經濟增長下滑的速度。一方面,由於存貨等原因,4 月以來高企的原油價格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存在時滯效應,下半年GDP 增速將比上半年減緩,預計下半年在9.8%左右;另一方面,我們認為,在美國不發生颶風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7 月11 日的147 美元/桶很可能會成為今年油價的最高點,油價的回落盤整將增大中國經濟軟著陸的可能性。即油價回調將減弱油價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將減緩對經濟增長回落的沖擊。
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從目前的油價水平看,油價對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壓力還沒有真正緩解乃至消除。2009 年通脹的高低依然有賴於油價水平。從短期看,油價回落將大幅減輕成品油價格上調的壓力並進一步確認下半年中國CPI 的下降趨勢。
我國現行的CPI 由八大類商品構成,大致的權重是:食品約33.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約14.5%;居住約13.2%;交通通訊約9.3%;醫療保健個人用品約11%;衣著約9%;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約4.4%;煙酒及用品約5%。八大類商品的權重這幾年有微小的變化,但大致如此。從CPI 的構成來看,石油並沒有直接的權重,但構成CPI的各類商品及服務大多直接或間接消費石油相關產品。
石油價格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中國CPI。直接途徑是影響CPI 中交通運輸和水電燃料等消費價格,其影響大小取決於成品油的價格和價格管製程度以及它們在CPI 中的權重。間接途徑是通過影響石化中間體和成品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來影響CPI,影響大小取決於企業盈利水平和市場競爭程度。根據國際能源署、OECD 經濟部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研究部合作研究的報告,在沒有價格管制的情況下,如果國際石油價格每桶上升10美元並持續一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將上升0.8 個百分點。
6 月20 日,成品油和電力價格上調,縮小了和國際成品油的價差,但對非食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形成一定的上漲壓力。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國內外成品油價差進一步拉大,很可能迫使我國加快調整成品油價格,從而對初步緩解的通脹形勢形成新的壓力。而油價的調整將縮小國內外成品油價差,也將帶動其它石油化工產品價格的回落。截至8 月8 日的數據顯示,國際成品油價格隨油價大幅下跌,美國成品油價格跌幅超過10%,新加坡成品油價格跌幅超過14%。國內汽油、柴油、航煤油不含稅價格與國際分別倒掛811元、1339元、1034 元/噸,差價幅度分別為13.1%、19.6%和14%。一個月以來隨著油價的大幅下跌,國內外成品油價差大幅度收窄。
油價回落也會帶動其它能源價格的回調。近期,國際油價回落帶動國際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截至8 月8 日,國際天然氣價格已經從6 月份的12.68美元/噸 均價回落到8.22美元/噸,近一個月其價格跌幅高達37.63%。天然氣價格的下跌最終影響到國際國內尿素價格出現回落,跌幅分別為1.44%和1.21%。尿素價格回落將降低糧食生產的成本,從而減弱下半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動因,減緩下半年CPI 的上漲壓力。
更為重要的是,油價回落將大幅減輕成品油價格上調的壓力和上調預期,削弱了非食品類價格上漲的驅動力。從而進一步確認下半年中國CPI 的回落趨勢。
對相關行業盈利狀況的影響
高油價直接抬高企業原材料成本並間接抬高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對企業利潤造成擠壓。在未來的2-3 年,企業經營狀況的根本改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油價高低。而從下半年來看,油價回落緩解了企業成本壓力但盈利狀況難以改善。
從油價波動下石油消耗前十位的行業的成本波動來看,如果油價提高50%,則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煤氣生產供應業、電力熱氣生產供應行業為了彌補成本上升將要求分別提高價格50.75%、8.04%、6.95%。但是,由於價格管制的存在,成品油、煤氣、電力往往不能按照成本上漲幅度定價,因此油價大幅上漲實際上形成了對這類行業的利潤擠壓。同時,從經濟史來看,高油價往往伴隨全球性的經濟調整。全球經濟調整和將原料價格上漲轉嫁給最終產品價格方面的困難將對工業企業的支出(包括固定投資和存貨)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從而造成利潤的下滑。而油價下跌能緩解各行業的成本壓力。
油價波動對各行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影響的時滯也不同。同樣,各行業對油價的反應速度和敏感性也不相同。而成品油價格的管制會改變部分行業對油價的敏感程度和行業盈利狀況。結合各行業石油直接消耗系數的情況,並根據產業鏈上、中、下游間原材料成本的傳導,我們分析了成品油價格管制下的油價下跌或上漲情況下相關行業盈利狀況的變化。總體而言,對油價波動不敏感的行業主要有醫葯健康護理、文化娛樂、通信服務及設備製造、金融保險、食品飲料等。
5. 石油與世界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什麼
石油在目前的國際能源消費中佔到40%,是世界許多國家重要的能源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石油是世界經濟的「血液」。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經濟增長與國際石油需求增長存在著較明顯的相互對應的周期性變化規律。2004年是自1976年以來石油需求增長率最高的一年,但是這個周期已有下降的趨勢。之所以有這么高的增長率是因為美國和中國有非常強勁的經濟增長。在過去的25年中,發展中國家從來沒有出現過5%這么高的石油消費增長率。中國達到世界GDP增長的24%,經濟增長率為9.5%,2006年還將持續這個態勢。我們可以看到,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從上年的5%降至4%,2006年可能保持相同的增長率。即使這樣,該數值仍然要高於3.3%的長期平均增長率。
近40年來石油消費增長與世界經濟增長變化情況(據IMF,2006;BP,2006)
石油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原油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商品,與其他商品一樣,原油價格經常伴隨著供應短缺或過剩而發生大幅度波動。石油價格的暴跌和暴漲,都是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因素,並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的發展。據亞太經合組織估計,石油價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會使全球通貨膨脹率上升0.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下降0.25個百分點。該組織還認為,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已經從2003年的1.1%上升到2%,主要就是由於石油價格上漲造成的。而美國經濟的幾次衰退(分別是1990—1991年,1980—1982年,1974—1975年)前,都發生了石油價格的暴漲。
由於原油作為一種商品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原油價格波動不僅直接影響到企業運行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而且還對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對於原油凈進口國來說,原油價格上漲直接增加其原油進口成本,並對其經常賬戶產生不利的影響,並進一步影響其經濟運行狀態,嚴重的油價上漲往往導致隨後的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失業人數的增加。
從1970—2004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情況看,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現過五次較大幅度的上漲。從歷史上看,油價的大幅度上漲對全球經濟產生明顯的沖擊,其中,最嚴重的沖擊是1973—1980年間的兩次石油危機所產生的沖擊。
時間原油價格對發達國家影響初始價格(美元/桶)最高價格(美元/桶)價格漲幅(%)貿易平衡(億美元)GDP增長(%)1973—1974年3.311.6252-880-2.61978—1980年12.935.9179-2320-3.71989—1990年17.928.358-380-0.21999—2000年18.028.257-960-0.42003—2004年28.937.329-1070-0.3
歷史數據表明,1973年的那次石油沖擊,使得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了1974—1975年的嚴重衰退,而20世紀70年代末的石油危機更使發達國家出現了1979—1982年長達3年的特大的經濟危機。在後一次經濟衰退中,整個西方陷入了通貨膨脹和工業生產下跌的停滯膨脹,即經濟滯脹。從1971年到2003年美國出現的五次經濟衰退都與油價大幅度上漲有關。除了1973年、1980年衰退與油價上漲基本同步外,其他三次存在一定的滯後。
2004年以來,世界經濟發展中高油價與高增長率並存,表明國際油價飆升並沒有像20 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那樣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甚至爆發衰退。原因一方面是以美國為首的佔世界經濟最大部分的發達國家,經濟正處於復甦的上升期,消費出現新熱潮,投資顯著增多,因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石油消費大國通過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採用替代能源等節能措施,降低了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存度。
1970—2003年美國原油進口實際價格與經濟衰退的對應關系(美國能源部等,2002年)
但是,油價飆升仍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首先,它抑制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每桶石油的價格上漲5美元並持續一兩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就將減少0.3%,同時,油價上漲還帶動了航空、交通運輸、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業成本或產品成本上升。其次,高油價還使全球通貨膨脹有死灰復燃之勢,股市和匯市也動盪不已。
值得關注的是,高油價困擾了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高油價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沖擊要比對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經濟的影響更嚴重。據國際能源機構估計,如果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並保持下去,一年內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將分別下降0.3、0.4和0.5個百分點,而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0.8個百分點。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受高油價更大沖擊的原因在於對原油需求持續高速增長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美國能源部預計,從2001—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年均將增長1.9%,其中亞洲發展中國家的需求量年均增長率將高達3.2%,增幅大大高於美國的1.5%、日本的0.3%和西歐的0.5%。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亞洲發展中國家原油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發達國家不斷將製造業生產轉移到亞洲地區,也增大了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原油需求。亞洲發展中國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些因素使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抗高油價的能力比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經濟低得多。其二,通貨膨脹率急劇上升。到目前為止,高油價還沒有使亞洲經濟增長步伐明顯放慢,但據一些亞洲國家公布的統計數據,高油價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已顯著增大。因而,如果油價長期居高不下,亞洲經濟有陷入「滯脹」的危險。
6. 石油所帶動的產業
石油業及其下游產業鏈主要有三條:
一是相關能源業(煤、電)和一些高耗能業。具體包括以油為主要能源的行業,即航空業、汽車業和汽車交通運輸業等;高耗能產業,如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鹼、水泥業和鋼鐵等,與油價間接相關。
二是煉油業。對原油進行加工的產業。
三是石油化工、大宗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化工及化工製品業。這些行業包括塑料行業、化纖行業、橡膠行業、化肥、農葯等。
7. 原油價格漲幅與什麼有關
上半年受環保及相關行業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柴油需求不容樂觀。進入7月下旬,北方高溫天氣、南方台風多雨天氣拖累,柴油價格上漲受到一定限制,介於原料成本高企,以及部分政策的連帶支撐,價格較歷史同期偏高。
圖1、2016-2018年柴油批發價格走勢圖
數據來源:隆眾資訊
7月份,我國進口新加坡柴油平均每噸虧損13.83元,較2018年6月份虧損下降56.7元/噸,我國華南口岸柴油出口至新加坡平均每噸虧損287.58元,較2018年6月份虧損增加13.5元/噸。
進口方面,新加坡柴油價格上調,而國內柴油價格同步上漲,使得進口利潤虧損收窄。出口方面,國內柴油批發價格上漲,而新加坡地區柴油價格同步上調,使出口收入虧損增加。
整體來看,國內資源過剩問題依舊突出,主要表現為煉油產能仍在擴張,而新能源等替代能源的上馬,導致柴油需求增長呈繼續放緩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