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底為何會有石油呢
世界上大陸架的面積約有27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和深海(如海溝帶)之間,還有段很陡的斜坡,稱為大陸坡,已發現這里也有大量的油、氣資源。大陸坡的面積比大陸架還要大,有3800多萬平方千米。兩者合計,相當於陸地沉積岩盆地面積的兩倍。海洋的這些區域具有形成油、氣積聚層需要的最好的地質條件,通常這是地殼穩定拗曲區域,覆蓋著非常厚的沉積物,陸地的油礦與氣礦一般是與這樣的地帶聯系著的。大陸架是陸地的直接延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也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人們對大陸架的碳氫化合物的形成規律有了比較透徹的研究,已發現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氣資源。在墨西哥的深達3500多米的海淵中鑽井,探明有含油沉積岩層。因此,大陸坡將成為人們向海洋探尋油氣寶藏的場所。目前,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將近30%來自海底。海底天然氣所佔比例接近總產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為人類提供50%的原油。現在大部分擁有出海口的國家均在從海底尋找並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據估測,全世界可採石油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約1350億噸,迄今已發現的海洋油氣田1600多個,已有40多個國家的海域在生產石油和天然氣。幾乎所有的大陸架都成為勘探、開發石油的對象和場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氣區。
『貳』 鹽湖盆地成鹽成油有了個說法
鹽湖盆地能不能成油?有沒有工業價值的油氣流?國內沒有典型的先例,國外也缺少類似江漢鹽湖盆地的資料可供借鑒,這涉及到油氣地質學中重大的理論問題。
江漢未取得工業油氣流之前,一直困擾著人們無所適從,並引發出對江漢油氣評價的分歧和爭議。
通過王場構造油氣高產事實,逐漸認識到鹽湖盆地成油機理。五普綜合研究隊、江陵綜合研究地質大隊和江漢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等,都對江漢鹽湖盆地成鹽、成油地質規律進行了總結,為充實我國陸相生油理論而做出了貢獻。
江漢鹽湖盆地,總體上呈北北東向的大型的中新生代坳陷,疊置於不同構造單元之上。它與松遼、華北盆地一樣,都是燕山運動以來發生、發展起來的。
燕山旋迴以前,揚子地台處於相對穩定的沉降階段。燕山旋迴使地台蓋層全面褶皺,形成現今的基本面貌。燕山運動改造了本區的地質構造,產生了潛北斷裂和松滋—監利大斷裂等,形成了盆地坳陷區從早白堊世開始沉積,但僅限於宜昌、雲應及桃源等地區,以巨礫岩和紅色粗碎屑岩為特徵,在宜昌、雲應一帶厚近2000米,在桃源地區厚度增至2000~3000米。
進入晚白堊世時,沉積發展到高潮,紅色碎屑岩及膏鹽厚達2000餘米,遍及坳陷區,甚至超覆於隆起之上。
老第三紀沉積穩定而廣泛,新溝咀組沉積之後,相繼沉積了潛江組,形成了多組成鹽成油地層組合,雖然沉積很厚,但有明顯的分割性及多沉積中心。
總之,從江漢盆地的發育史表明,白堊—第三紀的沉積,無論是地層組合上或是地殼運動的規律等,可以大致分出3個階段:早期主要是在前期地殼形變的基礎上再造的開始,表現為剝蝕充填,組成了以粗碎屑岩的山麓堆積,此時,地殼運動微弱,外力剝蝕起主導作用,屬堆積階段。中期為發展階段,是盆地主要坳褶時期,以砂泥岩及膏鹽沉積為其特徵,層系韻律清晰,沉積巨厚,反映沉降速度大於沉積速度,常形成良好的成油條件,為重要的成油時期。晚期由於地殼活動逐漸激化,而進入「萎縮」階段,各組地層常表現為退覆式沉積。
1.鹽湖咸化期
盆地成鹽咸化期,主要是潛江組沉積時期,由於受亞熱帶干濕互換的古氣候影響,而形成閉流環境。鹽的沉積速率達80毫米/年,鹽韻律高達160個之多,每個韻律由鈣芒硝泥岩段和鹽岩段組成。而鹽岩段則以岩鹽為主,次為無水芒硝、鈣芒硝,並含多種硫酸鉀、鎂礦物及鉀礦物。
以潛江凹陷為例,沉積岩厚超過9000米,其中潛江組厚達4000餘米,沉積速率為0.32毫米/年,而岩鹽的分布就達2000平方公里,占凹陷面積的4/5,累積厚度達800米,周磯向斜為鹽湖的匯流中心。
據吳崇筠等(1993)研究分析,原油微量元素中的釩平均含量為0.97×10-6,鎳平均含量為15.3×10-6,溴氯系數為0.02~0.07。
海相原油的卟啉通常以釩卟啉為主。我國陸相原油則以鎳卟啉為主。江漢原油及生油岩中富集的石油卟啉是鎳卟啉而未檢出釩卟啉;在原油組分中鎳含量遠遠大於釩含量,說明江漢原油是典型的陸相原油。
從質譜分析資料確認,潛江組有機母質中動植物成分都有,該組的乾酪根屬於混合型的。
原油中鎳卟啉含量隨成熟度增加而減少,推斷潛江組生油門限為1900米左右。
以潛江凹陷廣化寺潛深7井的成油、成鹽韻律為例:在2360~2400米井段內就有兩段咸化期鹽沉積,剖面的上咸化期岩鹽層成為理想的蓋層或隔層。
2.鹽湖淡化期
封閉鹽湖自每期咸化期之後,由於古河流注入使鹽湖淡化。沉積物常見有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白雲質灰岩和頁岩等。其特徵一般有兩種:
①淺水沉積——以泥礫、鹽礫為標志,含有淺水化石輸藻和豐星介等。②深水沉積——以深水濁積岩、層狀鹽為標志,不含淺水化石。
潛江凹陷潛江組物源主要來自西北方向剝蝕區,西起浩口經過鍾市、張港,東至漁新河一帶,為一套砂岩、泥岩、頁岩互層沉積,其中砂岩較發育,占段厚的36%,砂岩單層厚從幾米至幾十米不等,泥岩單層一般小於20米。據潛江組1段古鹽相帶圖所示,可分湖泊三角洲相、湖泊淺水相和湖泊深水相。
潛江以北的湖泊三角洲相、淺水相,生、儲、蓋配置理想,是形成以王場為主體富集油氣藏的最主要因素。
潛江以南為深水相帶沉積區,如謝家場、拖船埠、總口、直路河等,雖然有良好的生油層和圈閉背斜(謝家場),但總因缺乏砂體分布而沒有形成油氣藏。
又如沔陽北部的小板次凹,雖有潛江組沉積,生油層系也發育但打兩口井都無砂岩儲集層。後來靠近凹陷西北側近物源地方,找潛江類型的砂岩相帶,打第三口井時,鑽遇到砂岩儲集層,發現了工業油氣流。早先在潛江背斜構造上打潛探6井時,正是由於砂體尖滅和砂層極薄(只有1.7米)而未能找到油氣流。
鹽湖盆地油氣生成的理論總結:
(1)鹽湖有適宜於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保存的條件
江漢找油的實踐證明,鹽湖盆地不僅有著豐富的有機質,而且能形成工業價值的油田。這些生油有機質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怎樣能保存下來的?根據國內對現代青海湖的研究指出:在閉塞地帶湖水的礦化度最高,遇地表逕流的環湖帶礦化度最低,這是由於地表淡水補給與湖水重力分異造成的。類比潛江古鹽湖的湖濱淺水地層,因受補給水的淡化,湖水鹽度降低,是有利於生物繁衍的。但這是局部的,主要的還是由於鹽湖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相當長的淡化階段。
江漢古鹽湖的沉積剖面具有十分明顯的韻律結構。韻律的下部以陸源碎屑物為主,尚有碳酸鹽(方解石、白雲石或菱鎂礦?)、鈣芒硝和少量硬石膏,韻律上部為蒸發岩,以岩鹽為主,佔50%~70%以上,同時有大量的硫酸鹽礦物及少量碳酸鹽礦物。韻律下部反映了鹽湖淡化期的沉積,而韻律上部反映鹽湖濃縮期的沉積。所以,從時間上看,鹽湖的發展是由淡化一咸化(濃縮)兩個階段的頻繁交替出現,最後趨於萎縮。
鹽湖的淡化階段,降水量和地表逕流的流放量大於蒸發量,反映古氣候的潮濕。由於大量淡水的補充,鹽湖逐漸淡化,水面很高,湖面擴大,處於相對穩定時期,適宜於大量水生生物的繁殖,並沉積有陸源碎屑、頁岩和碳酸鹽岩。後來,由於氣候變的乾燥,蒸發量大於補給量,湖水含鹽逐漸增加,大量生物死亡,堆積湖底,在高鹽度湖水與上層通氣帶隔離的情況下,形成很好的封閉環境,在缺氧的還原條件下,這些有機質被保存下來,在一定條件下,並轉化為石油。所以,鹽呈鹵水出現並保存有機質是鹽湖盆地成油的理論依據,而適宜於生物大量繁殖的古氣候又是有機體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
(2)長期穩定地下陷,快速地堆積,是形成巨厚生油岩系的基礎
鹽湖盆地白堊—老第三系厚逾9000米,其間沒有明顯的構造運動,在凹陷中表現為連續的沉積。由於邊緣剝蝕區處於持續的上升,而凹陷處於相對的長期穩定地下陷,形成快速堆積。據有關資料記載,江漢老第三系的沉積速率是0.12毫米/年,比華北平原老第三系的沉積速率(0.1毫米/年)和松遼平原的白堊系沉積速率(0.08毫米/年)還要大。始新世晚期至漸新世成岩期(第二成油期)的沉積厚度,在潛江凹陷深凹部分就有3500米以上,形成一二百個由淡化—咸化(濃縮)的沉積韻律,反映鹽湖有節奏地下陷,並不斷地為沉積所補償。這樣邊沉積,邊沉積補償,便形成了巨厚的生油層系。就鑽井已揭露的潛江組1段而言,生油泥、頁岩占段厚(1400~1600米)的70%。潛江凹陷面積雖小(2200平方公里),但由於生油層系厚度大,所以,生物層系的體積是具有相當大的規模的。
(3)砂泥岩互層,同生同儲,油氣短距離運移,是有利的富集條件
潛江組以大套生油泥、頁岩和砂岩相交替,生、儲、蓋組合重疊,如「樓房式」。上一組合的下部(生油層)即為下一組合的上部(蓋層)。由於砂岩儲集層處於大套生油泥、頁岩包圍之中,使油氣儲集極為有利。所以,潛江組一段的10個砂岩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含油,其中有5個砂岩組已成為油田的主要產層。這些砂岩體所以能夠儲油,是由於一兩千米或更厚的上覆沉積物的垂直壓力,泥、頁岩組成的物質壓實程度較高,而砂岩因粒間的支撐作用,壓實程度較低。兩者之間產生壓差。所以,泥、頁岩中的流體(包括液態烴)便首先向壓力低的相鄰的砂岩作垂向或側向運移。這些砂岩便成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油氣運移通道和儲油層。如果砂岩體是走向傾斜延伸的,並向邊緣和隆起方向上翹,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下,這流體(包括石油)便會沿著砂岩的上傾方向運移到圈閉里。這是潛江凹陷北部的背斜、斷塊和背斜岩性油氣藏的形成機理。
此外,潛江組鹽層中發現有較高溫度形成的鹽鎂芒硝,據有關方面的研究,認為這種鹽鎂芒硝若與無水芒硝共生,則它的形成溫度不低於45.7℃,若與無水鈉鎂礬共生,則最低溫度在51.4℃以上。如在一兩千米或更大的上覆地層之下,它的地溫和壓力是足夠使有機物轉化為石油的。
五普綜合研究隊黃景誠、鍾明文、郭司雷等對劃分鹽湖盆地沉積的淡化期、咸化期,王從鳳、張小筠和張澤潤等對微體古生物的統層研究,以及建立江漢第三系地層層序方面都作出了優異成績。在此基礎上,我寫的《江漢含膏鹽盆地油氣生成與聚集的研究》,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河南省科學技術重大成果獎。
江漢盆地後期油氣勘探有新進展。據戴世昭等報道:「江漢石油管理局在潭口地區的淺層勘探獲得成功。除證實老第三系潛江組油氣比較豐富,控制了一塊含油麵積外,首次在新第三系廣化寺組中發現工業油氣流。
潭口位於潛江凹陷北部邊緣的中段,潛江組沉積時為一水下鼻狀隆起,到荊河鎮期末,由於急劇抬升而成為剝蝕區。先後打探井10口井鑽遇油氣層。潭26井油層厚達25.5米,井深在600~1000米之間的淺層,日產量潛江組油層可達20噸。原油性質稀者比重為0.88,凝固點為11~16℃,含硫量(廣化寺組)大於3%。目前,已有8口井獲工業油氣流,其中位於潭口構造中台階東塊的潭32井,在廣化寺組井深618.4~625.2米發現一氣層,射孔後發生強烈井噴,控制後經測試日產天然氣13.88萬立方米,天然氣組分以甲烷為主,重烴含量低,甲烷含量為96.14%,重烴含量(
潭口油氣就其性質和層位來看,部分油氣藏由於受到非破壞性的整體抬升而遭受氧化,導致油質變重。
80年代後期,潛江凹陷古鹽湖作為鹽資源初步探明。在1600平方公里范圍內,岩鹽儲量就達5600至7900億噸,相當於我國著名鹽都自貢儲量約20至30倍。經鑽探證實:潛江岩鹽層系最厚達1800米,鹵水層逾500米,鹵水地質儲量達100多億立方米,屬氯-鈉多成分工業鹵水,含有豐富的鋰、溴、硼、碘、銣、銫等稀有元素,其中鋰、溴、硼含量均超過國家規定的工業單采標准。
『叄』 每天生產那麼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麼辦會影響整個地球結構嗎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最不可少的就是資源,而石油在現代工業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稱之為血液。有數據統計,在2019年全球石油開採的總量達到了900億桶,如果一桶石油是137千克,那麼總計就是1200萬噸,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如果將這些石油從地殼當中抽出來,是否會對地球有著嚴重的影響?
三、這樣持續開采地球的結構是否會出問題?
石油在被開采出來以後,會注入大量的水,而且油田是不可能出現大面積的采空區,不像是煤礦煤層外面還有很多的工人和設備,要通過一個道路,而油田的所有區域都是多孔的結構,即使是采空了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另外就是石油在開采之後都會有大量的水注入,還會注入一些聚合物收集石油,而且水的密度是比石油要大很多的,結構的問題幾乎是不會產生的。所以也對於這方面,大家不用過多的去擔心。
『肆』 地下為什麼會有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數人認為石油是從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屍體變來的。
由於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碳、氫、氧等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生物死後,它們的屍體很快就會腐爛,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這些生物的屍體在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並且隨著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這種隔絕了空氣,缺乏氧氣的環境里,經過一些特殊的細菌,如厭氣性細菌的分解,生物屍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質的化合物被破壞了,形成有機質豐富的淤泥。隨著地殼不斷升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在缺氧和溫度、壓力不斷加大的條件下,加上細菌的作用,有機質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石油。
由生物屍體轉變為石油的這一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百萬年。在相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那些深淺適度,水流比較平靜的海灣、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豐富的生物屍體堆積,並且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條件,都能夠形成石油。
剛剛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狀態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動,它們依靠地下水,在岩層中移動。由於重力作用和由地殼運動產生的擠壓力量,這些小油滴被驅趕到上下都是比較密實的岩層,中間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這些小油滴受到阻擋,只好停了下來。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油田。
『伍』 石油生成體系分析是什麼
條件1:烴源岩在石油地質學中,烴源岩是指那些能夠生成烴類或正在生成烴類的岩石。在一套有效生油體系中,烴源岩是必須具備的因素之一。它們是可以在各種環境中沉積形成的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岩,這些環境包括深海、湖泊和三角洲地帶。油頁岩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未成熟的烴源岩,從中可以排出少量石油,或沒有石油排出。。
石油與天然氣由烴類組成,這是一種由碳和氫構成的分子。眾所周知,由於烴類會受到我們四周存在於空氣中的細菌(喜氧細菌)的分解和氧化作用的破壞,所以這些烴類物質不可能在地球表面長期存在,它們會非常迅速地轉化為二氧化碳(CO2)和水。
在自然狀態下,烴類不會存在於地球深部的岩石層內,因為在超過某一特定的深度(大約10千米)處,由於溫度過高(越往深處去,溫度就越高),它們就會被破壞。
條件7:石油與天然氣的保存為了保持石油圈閉的安全,就必須使其與氧氣、細菌隔絕,以保障以後的勘探。。
烴類一旦進入圈閉,就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烴類不喜歡氧氣和細菌。然而,當一個油藏距離地表太近時,雨水也會下滲進入油藏,這種水攜帶著氧氣和各種貪食的細菌,它們開始侵蝕石油,使得石油內的輕質組分被大量分解、破壞、釋放出氣體。之後,所有的剩餘物都是難以開採的重質而黏稠的烴類。如果圈閉內的物質沒有逃逸,勘探家們對所剩的物質沒有興趣,就不會顧及那裡的資源了。這些剩餘物將經歷十分嚴重的蛻變,只會剩下垃圾廢物!在50~55℃的溫度區間,能夠導致上述轉變的細菌無法存活。因此,在55℃之上,石油能夠得以長期保存。廣義地講,我們可以認為在小於1000米的埋藏深度處發現油藏時,就是令人焦慮之時——它們很可能已經被破壞了。然而,在更深處發現的油藏也不能完全倖免於因地殼抬升所造成的破壞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勘探家們的顧慮在於岩石的運動。如果構造運動發生,就會破壞油氣圈閉,使圈閉的密閉性降低,甚至完全被摧毀,更常見的現象是岩石運動產生的裂隙與破裂會破壞圈閉的密閉性,導致圈閉內烴類物質逃逸。圈閉的生命和使命就此完結:空了。
『陸』 鹽鹼地與石油的關系
雖然鹽礦和石油形成都是地殼運動但是二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石油屬於礦產資源和煤天然氣一樣都是地球早期地殼運動覆蓋形成。森林在完全密封在底下幾萬年幾十萬年高溫高壓下形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氣。動物屍體在這樣的環境則會形成化石。而鹽,工業上用海水曬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可以看出鹽礦也差不多,低窪的大陸架上升後形成鹽湖,經過漫長時間乾涸再覆蓋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鹽礦。
青海湖又名「庫庫淖爾」,即蒙語「青色的海」之意。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既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幾十萬年後也可能形成巨大的鹽湖。
『柒』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很多石油
石油是由早期海底的動物生物屍體經過漫長的沉積演化而來的,因為人類有上萬年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和生物的屍體不斷累積,產生的石油也不斷累積,所以現在地球上會有很多石油。

石油經過成千上萬年的錘煉才能為人類所用,表面上看起來地球上石油很多,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石油的需求也不斷攀升,只有珍惜能源才能讓人類文明生生不息。
『捌』 石油哪個段產生的水是高鹽
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玖』 海底為什麼會有石油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淺海地區,有充足的陽光為生命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大量的海洋生物就聚集到這里生活。它們死亡以後,殘渣沉積於海底。另外,流入淺海區的河水也帶來了大量淡水生物的遺體,長年沉積於此。久而久之,沉積在海底的生物,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