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年李四光依據什麼確認東北平原可能有石油
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而如何選定可能的含油地區,對我國普查勘探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於選定油區的地質條件,李四光認為應考慮以下四點:
(一)沉積岩層厚度大,岩相不單一,有機物質多,挽近地質時代長期下沉而且幅度較大,對生油、儲油有利的地區;
(二)褶皺不強烈,有扭動運動和旋扭運動造成的構造,對油氣集中有利的地區;
(三)儲油岩層和它形成的構造埋伏在較淺的地下,對油氣保存有利的地區;
(四)在我國首先著重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分布的地區。李四光認為具備或基本具備這四個條件的地區,大都位於一定類型的巨型構造體系的沉降部位,即一個可能含油的廣大地區的展布范圍,是被有關巨型構造體系所控制著。
李四光還明確地指出:新華夏系的構造帶,其主要走向為北18。至25。東,包括太平洋島弧在內。這里是第一級的大地構造,有比較長期的發展歷史,其主要凹陷帶對儲存石油具有比較好的條件。他說:"可以這樣考慮: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到兩湖地區,可以做工作,先從新華夏系的旁邊摸起;同時在覆蓋地區著手摸底,物探、鑽探都可以上,看來是有重要意義的。"於是,一場有針對性的石油地質普查戰役在全國拉開了帷幕。
於1955年9月派往松遼平原的石油地質踏勘組的工作也取得了進展,他們在向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提交的報告中認為:"廣闊的松遼平原的大地構造輪廓與華北平原相似,是一個挽近的下沉地帶,其中堆積著很厚的新沉積,包括白堊紀地層以及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疏鬆沉積,其中可能有含油岩系。"這一判斷與李四光的推測相符,於是地質部的松遼石油普查大隊和112物探隊立即開赴東北,開展全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
松遼石油普查大隊不負眾望,經過兩年苦戰,對松遼構造有了更深的認識,確認松遼盆地是很有希望的含油盆地。這個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積厚度達四至五公里,白堊系松花江群是主要生油岩系。到了1957年,石油部的隊伍也開進松遼平原。這里成了全國石油勘探的主戰場。
在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三年攻下松遼"的大旗下,勘探隊伍日夜奮戰,屢獲戰果。1958年2月,在吉林省扶~余縣前郭旗的一個鑽井中,首次發現厚達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層。6月17日,在公主嶺西北楊大城子鎮附近的一個鑽井中,又遇到了一個新的厚度在3米以上的含油砂岩層,岩芯取出後有原油滲出。到了秋天,松遼石油普查大隊通過地質物探發現了大同鎮"長垣"構造。這個構造規模大又完整,出油前景看好。1959年4月,他們利用地震方法圈出了整個"長垣"的范圍,年底完成了"長垣"及其附近9個構造共2000平方公裡面積的地震普查和詳查工作。
振奮人心的時刻終於來到了。在共和國即將成立十周年的時候,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在黑龍江、吉林先後獲得工業油流,進而在表面地層覆蓋厚、岩層露頭少、缺乏油氣苗顯示的松遼平原發現了儲量豐富的大慶油田,實現了我國在東部找油的重大突破。
這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和鑽探工人根據李四光"新華夏構造體系沉降帶"理論,深入松遼平原同心協力、艱苦奮斗的成果。
網路的
B. 大慶為什麼叫做石油之城
一、大慶市是中國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大慶油田所在地;是一座以石油、石化為支柱產業的的著名工業城市。工業產值達到東北第二位,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
二、大慶的石油勘探范圍,包括黑龍江省全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共72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占據中國陸地面積的1/13。其中松遼盆地面積26萬平方公里,縱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在黑龍江境內約佔12萬平方公里。在地質歷史上,這里曾是一個大型內陸湖盆,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沉積了豐富的生油物質。盆地中心的沉積岩厚度達7000至9000多米。據記載,在這個地區,科學預測,至少蘊藏著100-150億噸石油儲量,可供開採的石油儲量為80-100億噸;天然氣總儲量為8580-42900億立方米。大慶油田自1960年開發以來,探明含油麵積4415.8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55.87億噸。
三、歷史沿革:
大慶地區清初為哲里木盟杜爾伯特旗的游獵地,一直設有定居村落。
1898年沙俄修建中東鐵路時,在此建立了薩爾圖站。
1904年開始放荒招墾,村屯漸多。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在安達人民鎮設置了安達撫民府。1913年改安達撫民府為安達縣。
偽滿時薩爾圖被改為興仁鎮。
1946年又恢復薩爾圖原名。
1947年人民民主政權在薩爾圖一帶建立了幾個牧場,1955年合並為紅色草原牧場。
1955年松遼石油勘探局開始在安達縣大同一帶進行石油資源鑽探。
1959年9月25日,新中國建國10周年大慶前不久,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
1959年9月26日,在大同北面高檯子附近的「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遂以「大慶」命名油田。
1960年5月26日,安達縣撤銷,設置安達市(地級),安達市人民委員會駐安達鎮隸屬松花江專區。
1960年10月,松遼石油會戰指揮機關移駐薩爾圖。
1964年6月23日,撤銷安達市,恢復安達縣,設立安達特區,對外仍稱安達市。
1979年12月14日,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由黑龍江省直轄。
C. 為什麼我國石油、煤炭資源多在北方
我們現在所謂的南北只是以現在的地理氣候等的劃分,而石油和煤炭等的形成和這些沒有直接關系,在南方地史上肯定有存在,只是大部分南方地區所在的板塊的地史時期沒有好的保存條件。其實在四川等地還是有古油藏的存在。
PS:四樓的不對,不是沒有形成條件,是沒有保存的條件,多期的構造運動對生儲蓋組合的破壞。
D. 日本在東北苦尋十多年,為何沒能發現大慶油田中國專家給出解釋
歷史的迷霧揭開:日本為何錯失東北石油寶藏?
1959年,中國的輝煌一役——在黑龍江的大慶油田的發現,猶如一道閃電劃破了東北大地的沉寂,一舉改變了中國的能源格局。這座被譽為「新中國石油搖籃」的油田,儲量高達56.7億噸,堪稱世界石油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就在同一片土地上,日本曾耗費十數載光陰,卻始終未能揭示這份神秘的寶藏。
早在1930年,日本在扎賚諾爾煤礦發現了石油類瀝青,但這只是淺嘗輒止。盡管撫順油頁岩的發現曾讓日本一度欣喜,但高昂的提煉成本使其無法替代天然石油。日本在東北的勘探行動如扎賚諾爾煤礦和阜新地區,盡管規模龐大,卻始終未能迎來石油的曙光,直到1939年,東北的石油之謎依然未解。
科學理論的抉擇:陸相生油理論的力量
日本人堅持的「海相生油理論」錯誤地限制了他們的視野。而李四光等中國地質學家的「陸相生油」理論,最終在松基三井的發現中得到了證實。這一理論的突破,揭示了東北潛在的石油富集區,與日本的固有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假設日本能夠接納並利用這一理論,也許東北的石油開發進程會截然不同,甚至可能改寫戰爭的歷史走向。然而,事實無法改變,他們的探索之旅終究未能觸及大慶油田的寶藏。
技術與戰略的局限
日本的勘探活動受到制度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同時,技術上的落後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如滿鐵的電法技術存在局限,無法精確探測深層石油資源。1941年的高空航拍和1933年的特務拍照,反映出日本在尋找石油方面的手段落後,這些都直接導致了他們與東北石油的擦肩而過。
在戰爭的緊迫需求下,日本的石油探尋更像是一場絕望的賭博,而非科學的探索。最終,石油的短缺成為了他們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日本未能發現大慶油田,是多種因素的交織,包括理論誤區、技術落後、戰略決策以及社會制度的局限。而中國的成功,恰恰得益於對科學理論的堅守和技術創新。歷史的篇章中,往往細微的差別就能塑造截然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