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次著名石油污染事件(帶圖片)著名!
歷年重大石油污染事件
1967年3月18日,賴比瑞亞籍超級油輪「托利卡尼翁」號(Torrey Canyon)觸礁失事或標志著現代極其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開始,12萬噸原油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國海岸。事故原因是船長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擅自改變航道,釀成苦果。
1977年,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噴事故泄漏26.3萬噸,事故原因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被稱為井噴預防器)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1978年3月16M/T天堂」號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茲」號滿載160.45萬桶原油,23萬噸原油。因方向舵被一個巨浪損壞導致失控,撞上90英尺(約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這艘油輪斷為兩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時,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風和潮水的聯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約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國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沒,野生動物因此遭遇重創,共計有2萬只海鳥、9000噸重的牡蠣以及數百萬像海星和海膽這樣棲息於海底的動物死亡
1979年6月,墨西哥灣一處油井發生爆炸,100萬噸石油流入墨西哥灣,產生大面積浮油,共漏出原油1.4億加侖。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島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兩艘船被困在風暴中:滿載原油的超級油輪「大西洋女皇」號(Atlantic Empress)和「愛琴海船長」號(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大西洋女皇」號和「愛琴海船長」號發生碰撞導致大爆炸,結果發生了迄今歷史上最嚴重的油輪漏油事故。
1988年11月,美國籍油輪「奧德賽」號就在那裡遭遇一起災難性事故。當「奧德賽」號距離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約合1127公里)的時候,突然發生爆炸,船身斷裂變成兩截。火舌迅速吞沒了船上13.2萬噸的原油,回顧這起事故,原油燃燒或許是件幸事: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泄漏的原油沒有被沖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
1983年,「貝利韋爾城堡」號油輪遭遇了像「奧德塞」號一樣的狀況,事發地區的風向和氣候條件令泄漏的原油遠離海灘和海岸線,雖然泄漏25.2萬噸原油,但是對環境影響不是特別深刻。
1983年,伊朗諾魯茲海上油田在兩伊戰爭中多次經歷戰火,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卻泄漏了大量原油。由於該地區當時屬於戰區,伊朗用了半年時間才撲滅燃燒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機還對附近一個鑽井平台發動過襲擊,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撲滅,此時距事故已經過去了兩年,造成73.3萬桶(相當於10萬噸)的原油泄漏。這幾起事故共造成諾魯茲油田8000萬加侖(約合26萬噸)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試圖撲滅燃燒的油井時遇難。
1989年3月23日,美國埃克森公司「瓦爾德斯」號油輪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擱淺,泄漏5萬噸原油。沿海13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91年1月,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撤出科威特前點燃科威特境內油井,多達100萬噸石油泄漏,污染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區域。
1991年5月初,「ABT夏日」號在伊朗哈爾克島裝上了26萬噸的重油,5月28日,火災引發了大爆炸,「ABT夏日」號被摧毀,船上的32名船員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經燃燒掉,「ABT夏日」號殘骸也沉入海底
1992年12月,希臘油輪「愛琴海」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亞港附近觸礁擱淺,後在狂風巨浪沖擊下斷為兩截,至少6萬多噸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亞沿岸200公里區域。
1996年2月,賴比瑞亞油輪「海上女王」號在英國西部威爾士聖安角附近觸礁,14.7萬噸原油泄漏,致死超過2.5萬只水鳥。
1991年1月晚些時候,薩達姆下令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打開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輪的閥門,據估計,從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億加侖(最多可能達4.6億加侖)的原油流入內陸和波斯灣。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灣戰爭漏油事故估計向波斯灣外泄了800萬桶原油。浮油覆蓋的最大區域達到101X42英里(約合163X68公里),厚度達5英寸(約合12.7厘米)。
1999年12月,馬爾他籍油輪「埃里卡」號在法國西北部海域遭遇風暴,斷裂沉沒,泄漏1萬多噸重油,沿海400公里區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賴比瑞亞籍油輪「威望」號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體沉沒,至少6.3萬噸重油泄漏。法國、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計數千公裏海岸受污染,數萬只海鳥死亡。
2007年11月,裝載4700噸重油的俄羅斯油輪「伏爾加石油139號」在刻赤海峽遭遇狂風,解體沉沒,3000多噸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嚴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兩天後沉入墨西哥灣,造成11人死亡。爆炸沖擊力撕裂了連接鑽井平台和井口的長5000英尺(約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開始泄漏原油。美國當局很快便認定,每天有5000桶(約1萬噸)原油泄漏到墨西哥灣,可能會引發一場破壞程度堪比20多年前「埃克森-瓦爾迪茲」號事故的環境災難。至於最終泄漏的原油總量,恐怕同樣是個天文數字。
2010年7月17日,遼寧大連新港附近中石油的一條輸油管道發生爆炸起火,雖然歷經15個小時撲救,至17日9時左右火勢基本被撲滅,但是該次爆炸卻導致了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16日18時許,一艘30萬噸級外籍油輪在泄油附加添加劑時引起陸地輸油管線發生爆炸引發大火和原油泄漏。
2011年6月期間中海油渤海灣一油田發生漏油事故,漏油持續至今已經六個月了,造成的危害無法估計。這是中海油與美國康菲公司的合作項目。
Ⅱ 輪船燃油泄漏在海里,這可能會對大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輪船燃油泄漏在海里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首先就是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條件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是因為石油是有機物,短時間內難以分解,又因為石油的密度小於海水的密度,石油泄漏在海上就會漂浮在海面上,對於不同的海洋生物會產生不同的危害。
對於魚類而言,沾染到石油會使其賴以呼吸的腮粘連在一起,從而使其窒息而亡,或使其接觸到石油的皮膚糜爛,最終導致死亡。並且石油對於其魚卵的發育與成長也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對於藻類等浮游生物,石油中的有毒化合物會使其急性中毒死亡。而死亡的藻類等浮游生物會浮在水面上或漂在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會使空氣中的氧氣更加難以與海水結合,可能會導致海水中缺氧,從而使許多海洋生物缺氧而死。飄在海水中的的浮游生物若是被海洋生物誤食,也可能會使其中毒而死。
最後,我想說海洋石油污染極難清除干凈且清除費用極其高昂,所以我們應從源頭解決這一問題,加強船舶出海時對於各項檢查,以減少石油在海上泄露的風險。
Ⅲ 油船漏油 為什麼
漏油事件在石油生產、運輸和使用過程中都會發生。其中生產和運輸當中的漏油危害比較大,所以成為新聞,讓人印象深刻。
油船一旦漏油,由於條件特殊,難以救援,所以危害極大!而用管道運輸石油,雖然前期投入巨大,但是可控,而且比較安全,一旦發現露點、爆炸或地震等不可抗因素,可以及時關閉上游閥門,漏油量不會太大。
歷史上,兩艘油輪相撞的事例罕見,因為油輪一般速度都不快!一是油料經不起太大顛簸,二來油輪負重較大。油輪失事的原因主要有:
1、操作失誤。比如船員擅自更改航道等。1989年,「埃克森-瓦爾迪茲」號即是船長喝酒誤事,才導致觸礁。
2、觸礁。油輪吃水深,有專門的航道,一旦稍微有偏離,就容易觸礁或擱淺。
3、救援難。海上天氣惡劣,水上救援比路上難度系數大很多,救援不力。
4、爆炸。發生爆炸,一般來說,神仙也沒辦法!
5、翻船。油輪負重,一個巨浪把船掀翻了,沒法救。海洋上的氣象條件,比陸地上的天氣預報還要復雜。
6、人為。比如1991年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當時是老布希當總統)人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了沙漠風暴行動,伊拉克必敗。為了泄憤和延阻敵人,薩達姆海珊命令伊拉克軍隊人為把科威特停在波斯灣上的油輪閥門打開,再點上大火,影響惡劣,危害極大!
附:50年13起最嚴重原油泄漏事故
1.「埃克森-瓦爾迪茲」號觸礁事故
原油泄漏量:3.5萬噸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1989年3月23日,超級油輪「埃克森-瓦爾迪茲」號(Exxon Valdez)船長約瑟夫-哈澤爾伍德(Joseph Hazelwood)為打發時間,同時也是為了禦寒,喝了一瓶烈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哈澤爾伍德的指揮出現失誤,這艘1000英尺(約合304.8米)長的超級油輪偏離指定航道,在通過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峽灣時,與水下礁石相撞,「埃克森-瓦爾迪茲」號船體裂開。超過1000萬加侖的重油流入威廉王子峽灣冰冷、清澈的海水,在刺骨的天氣作用下,周圍數英里的海岸漂浮著像瀝青一樣的黑色粘稠物。
雖然按原油泄漏量計算,「埃克森-瓦爾迪茲」號觸礁失事僅在史上最大原油泄漏事故中排名第53位,但它對美國的政治、流行文化和環保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更別提對阿拉斯加州南部沿海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的沖擊了。瀕死及死亡野生動物的照片以及營救倖存動物的救援行動在美國媒體上被大肆宣揚。令人吃驚的是,「埃克森-瓦爾迪茲」號至今仍在服役,只不過它被改裝成一艘礦砂船,歸屬香港一家航運公司所有,名稱亦改為「東方海洋」號(Dong Fang Ocean)。
1989年艾克森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發生油輪漏油事件,估計約1千萬加侖的原油泄入海中(泄油量尚小於4萬噸油輪的裝載量),其對環境與生態造成極大的傷害,估計約25萬只海鳥、2800頭海獺、300隻麻班海豹與250隻白頭鷹等動物死亡,及不計其數的魚卵和其它植物的死亡.經法院於1991年裁決,針對該漏油事件之民事部份,分十年賠償總金額9億美金(約新台幣270億元),另刑事賠償1億美金,其中包含協助清理油污之費用等
2.「托利卡尼翁」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12.3萬噸
1967年3月18日,賴比瑞亞籍超級油輪「托利卡尼翁」號(Torrey Canyon)觸礁失事或標志著現代極其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的開始。在英國康沃爾郡錫利群島附近海域擱淺以後,「托利卡尼翁」號泄漏了3800萬加侖(約合12.3萬噸)的原油,最後斷為兩截,沉入海底。事後調查發現,船長為了盡快到達目的地,擅自改變航道,釀成苦果。
英國政府對這個世界上第一起嚴重油輪漏油災難准備不足。在決定將海面的浮油燃燒掉以後,首相哈羅德-威爾遜下令英國皇家空軍將凝固汽油彈空投至事發水域,總共投放了42.1萬磅(約合19萬公斤)炸彈。一萬多噸有毒溶劑和清潔劑被沖上受原油污染的英國和法國海岸附近沙灘,又對陸地和海上野生動物造成長期不利影響。
3.「奧德賽」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13.2萬噸
加拿大東部新斯科舍省附近的北大西洋海域向來不是一個平靜的地方,尤其到了晚秋。1988年11月,美國籍油輪「奧德賽」號就在那裡遭遇一起災難性事故。當「奧德賽」號距離新斯科舍省700英里(約合1127公里)的時候,突然發生爆炸,船身斷裂變成兩截。火舌迅速吞沒了船上13.2萬噸的原油,回顧這起事故,原油燃燒或許是件幸事:在接下來的幾周里,泄漏的原油沒有被沖到新斯科舍省附近海岸。大西洋惡劣的天氣條件令加拿大海岸警衛隊無法到達「奧德賽」號船員最後報告他們所在的地點,等到他們最終趕到時,大部分原油已經燒掉。
4.「M/T天堂」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14.5萬噸
「M/T天堂」號(M/T Haven)以前名為「阿莫戈-米爾福德-天堂」號(Amoco Milford Haven),是超級油輪「阿莫戈-卡迪茲」號(Amoco Cadiz)的姐妹船。這艘23.369噸級的油輪被列為超級油輪(VLCC)的范圍,爆炸發生時載有100萬桶原油。爆炸使「M/T天堂」號迅速解體,6名船員遇難,14.5萬噸重油泄漏到義大利熱那亞港口的地中海。爆炸還點著了海面上的原油,約70%在隨後的大火中被燒掉。「M/T天堂」號三天後才沉入大海,而陽光明媚的義大利和法國兩國海岸花了十多年時間才恢復了當地優美的環境。調查人員後來發現,部分泄漏的原油沉入1600英尺(約合488米)深的海底,可能會在那裡存在數十年甚至數百年。
5.「阿莫戈-卡迪茲」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22.3萬噸
「M/T天堂」號的姐妹船「阿莫戈-卡迪茲」號因1978年3月16日撞上法國布列塔尼海岸附近的波特薩爾岩礁,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而臭名昭著。當時,「阿莫戈-卡迪茲」號滿載160.45萬桶原油,因方向舵被一個巨浪損壞導致失控,撞上90英尺(約合27.4米)深的岩礁,使得這艘油輪斷為兩截,迅速沉入海底,到那時,船上全部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在盛行風和潮水的聯合作用下,泄漏的原油漂到200英里(約合322公里)以外的法國海岸線,野生動物因此遭遇重創,共計有2萬只海鳥、9000噸重的牡蠣以及數百萬像海星和海膽這樣棲息於海底的動物死亡。
6.「貝利韋爾城堡」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25.2萬噸
1983年,「貝利韋爾城堡」號油輪遭遇了像「奧德塞」號一樣的狀況,事發地區的風向和氣候條件令泄漏的原油遠離海灘和海岸線。與「奧德塞」號一樣,「貝利韋爾城堡」號油輪因失控的大火導致爆炸,不過與前者不同的是,事發時,它距離南非開普敦海水浴場只有24英里(約合38.6公里)。
「貝利韋爾城堡」號災難是發生在南非水域的最大原油泄漏事故。但是,除了對開普敦附近幾個地區的環境造成有限的破壞以外,泄漏的絕大部分原油迅速消散,這歸功於近岸風、好望角周圍危險水域頻繁的巨浪活動和快速的水流等因素。此外,當局將「貝利韋爾城堡」號船首部分拖入深海,使用炸葯炸沉,也對抑制事故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7.埃科菲斯克油田井噴事故
原油泄漏量:26.3萬噸
33年前,位於挪威和英國之間的北海曾發生過一起原油泄漏事故,不失為「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災難的可怕序曲。在挪威埃科菲斯克油田,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B-14號油井發生井噴,8天時間內共有8100萬加侖的原油泄漏到大海中,直至B-14號油井被完全撲滅。井噴事故並沒有破壞鑽井平台,但熾熱的原油、泥漿和海水混合物噴射到180英尺(約合54.86米)的高處。
據挪威國家污染控制中心介紹,「這起原油泄漏事故沒有造成重大生態災難。」美國公司Red Adair在與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簽約後,幫助撲滅了發生泄漏的B-14號油井。該公司事後認定,這起事故本來完全可以避免:在之前的一次維護中,工人將本可以預防井噴的機械設備(被稱為井噴預防器)上下顛倒安裝在了井口上。
8.「ABT夏日」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26萬噸
這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海上原油泄漏事故之一,同時也是最鮮為人知的原油泄漏事故之一:伊朗籍油輪「ABT夏日」號(ABT Summer)在距安哥拉海岸以西約900英里(約合1448公里)的南大西洋水域沉沒。1991年5月初,「ABT夏日」號在伊朗哈爾克島裝上了26萬噸的重油,最終目的地是經由好望角,抵達荷蘭港口城市鹿特丹。
在「ABT夏日」號繞行到非洲南端,開始向非洲的大西洋海岸進發時,貨艙發生泄漏,並迅速引發火災。5月28日,火災引發了大爆炸,「ABT夏日」號被摧毀,船上的32名船員有五人死亡。到6月1日,海面浮漂的原油大部分已經燃燒掉,「ABT夏日」號殘骸也沉入海底。隨後尋找沉船的努力至今沒有任何成果。
9.諾魯茲海上油田事故
原油泄漏量:26萬噸
伊朗諾魯茲海上油田在兩伊戰爭中多次經歷戰火,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卻泄漏了大量原油。1983年,諾魯茲油田的運氣尤其的糟糕:2月10日,一艘油輪與鑽井平台相撞,造成油井以每天1500桶的速度漏油。在接下來的一個月,發生事故的鑽井平台又遭到伊拉克直升機的襲擊,引發火災。
由於該地區當時屬於戰區,伊朗用了半年時間才撲滅燃燒的油井。伊拉克直升機還對附近一個鑽井平台發動過襲擊,造成原油泄漏,直至1985年5月才撲滅,此時距事故已經過去了兩年,造成73.3萬桶(相當於10萬噸)的原油泄漏。這幾起事故共造成諾魯茲油田8000萬加侖(約合26萬噸)的原油泄漏,20名工人在試圖撲滅燃燒的油井時遇難。
10.費爾干納盆地事故
原油泄漏量:28.5萬噸
原油泄漏並不總是發生在油輪傾覆或鑽井平台出現故障的時候,偶爾,也會發生在遠離海洋或海岸線的內陸地區,而造成的環境破壞同樣非常可怕。1992年的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 Valley)就是一個典型例證,那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內陸原油泄漏事故之一。位於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邊境的費爾干納盆地人口密集,從史前時期就一直是土地肥沃的農業地區,人口眾多。
到了近代,技術人員在盆地下面發生了多個油田,從此被大量開采,但開采方式並一定正確。1992年3月2日,費爾干納盆地的一個油井發生了機械故障導致井噴,最終,累計有8800萬加侖(約合28.5萬噸)的原油從油井噴出,流到附近盆地。
11.「大西洋女皇」號事故
原油泄漏量:28.7萬噸
1979年7月19日,多巴哥島附近的加勒比海水域遭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兩艘船被困在風暴中:滿載原油的超級油輪「大西洋女皇」號(Atlantic Empress)和「愛琴海船長」號(Aegean Captain)。不幸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大西洋女皇」號和「愛琴海船長」號發生碰撞導致大爆炸,結果發生了迄今歷史上最嚴重的油輪漏油事故。
大約220萬桶原油外泄到多巴哥島附近海水中,其中一部分燃燒掉落。在涉及海上原油泄漏事故上,20世紀70年代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十年;如果這種事故的破壞在隨後的幾十年間得到了緩解,我們可以將這歸功於油輪設計得到改善,例如雙層船殼,能避免像「埃克森-瓦爾迪茲」號與「阿莫戈-卡迪茲」號遭受的事故。不幸的是,技術上的進步永遠無法杜絕人為失誤。
12.「伊克斯托克-I」油井事故
原油泄漏量:45.4萬噸
這起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始於1979年6月3日,當時,墨西哥灣的「伊克斯托克-I」(Ixtoc I)油井發生爆炸,向墨西哥卡門城附近的坎佩切灣泄漏了大量原油。當局一開始對控制事態的發展很有信心,在第一次井噴以後不久,鑽井平台即著火倒塌。原油繼續從「伊克斯托克-I」向外流至墨西哥灣,一直到1980年3月油井才被封住,共漏出原油1.4億加侖。
西風和一系列風暴使得部分泄漏的原油離墨西哥東部和得克薩斯州東南部海灘很遠,但原油確實在1979年秋天污染了得克薩斯州的南帕德拉島。「伊克斯托克-I」油井井噴期間及事故發生後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沖擊,尤其是泄漏的原油總量,使得人們希望此類災難永遠不再發生。
13.科威特漏油事故
科威特漏油事故
科威特漏油事故
原油泄漏量:136萬至150萬噸
迄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發生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的科威特南部。1991年1月晚些時候,薩達姆下令從科威特撤退的伊拉克軍隊打開石油管道、油井甚至停泊在港口的油輪的閥門,試圖為避免軍事失敗做最後的掙扎。據估計,從1月23日至27日,至少有2.4億加侖(最多可能達4.6億加侖)的原油流入內陸和波斯灣。美國戰機在1月轟炸了石油管線,試圖阻止原油外泄。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海灣戰爭漏油事故估計向波斯灣外泄了800萬桶原油。浮油覆蓋的最大區域達到101X42英里(約合163X68公里),厚度達5英寸(約合12.7厘米)。
附:2010年4月20日,半潛式鑽井平台「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兩天後沉入墨西哥灣,造成11人死亡。爆炸沖擊力撕裂了連接鑽井平台和井口的長5000英尺(約合1524米)的管道,井口本身開始泄漏原油。美國當局很快便認定,每天有5000桶(約1萬噸)原油泄漏到墨西哥灣,可能會引發一場破壞程度堪比30多年前「埃克森-瓦爾迪茲」號事故的環境災難。至於最終泄漏的原油總量,恐怕同樣是個天文數字,不要忘了,「伊克斯托克-I」油井被撲滅用了9個月時間。
Ⅳ 遼寧撫順石油液化氣泄露事件
據華商晨報報道,4日清晨6時36分,遼寧撫順液化氣有限公司一個儲量400立方米的液化氣罐150餘噸液化氣泄漏,形成3萬立方米白茫茫的毒霧氣體,籠罩在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噸石油液化氣的爆炸當量相當於4至10噸TNT烈性炸葯,150多噸液化氣如發生爆炸,其當量相當於中型核彈,將形成六級地震,摧毀當地全部生活、工業設施……」昨日,撫順市消防局向媒體公開「12·4」液化氣泄漏事件撲救決策細節,撫順市消防局局長姜永和含淚說:「整個地區的命運就在撲救的決策上。
「一點失誤整個城市將毀」
「事故現場非常可怕!這么大量的液化氣泄露事件也是國內外罕見的。」昨日上午,姜永和向記者描述他12月4日趕到液化氣泄漏現場時的心情。
噴出罐外的150噸液化氣與空氣結合後瞬間膨脹了250倍,3萬立方米的液化氣在空氣中形成濃濃的白霧彌漫在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時最怕的就是火。姜永和說:「這個地方等於安放了大量的TNT炸葯,如果爆炸相當於中型核彈的當量,爆炸中心的熱度將高達2000攝氏度,人畜皆亡,周圍建築物將被氣浪和沖擊波全部摧毀,而爆炸將形成六級地震,摧毀當地全部生活工業設施。」
「當時心情就是如履薄冰,一點點失誤都會使城市化為人間地獄。」姜永和說。當時在現場成立了指揮部,姜永和擔任總指揮。姜永和與指揮部的人員認真商討對策制訂了兩套處置方案,一是命令消防人員保護事發單位的技術人員實施關閥堵漏;二是特勤中隊組成兩個堵漏小組,一旦關閥堵漏失敗,立即實施強行堵漏。
一場沒有火的戰斗
「這是一場沒有火的戰斗,危險卻比有火可怕,哪怕一聲清脆的鈴音都會成為死神的喪鍾。」姜永和告訴記者,當時,很多戰士紛紛請戰要求承擔關閥堵漏的任務。
姜永和為最終承擔任務的特勤中隊指揮員宋積業、全國消防系統優秀士官、班長王慶軍和任明著裝,他給他們系好扣子,摸摸他們的頭……事後回憶時,姜永和說:「他們那麼年輕,職責讓他們馬上就踏進死神的門檻,能否回來,根本無法預料。」
十幾分鍾後,宋積業從現場狂奔出來高叫著:「關上了,把它關上了。」激動不已的姜永和快步走過去,狠狠地拍了一下宋積業的肩膀,眼淚隨之流了下來。
晨報訊 華商晨報消息 4日早晨6時36分,撫順市東洲區撫順液化氣有限公司發生泄漏事故。
噴出罐外的150噸液化氣與空氣結合後瞬間膨脹了250倍,3萬立方米的液化氣在空氣中形成濃濃的白霧彌漫著6平方公里的土地(見圖①)。「1噸石油液化氣的爆炸當量相當於4至10噸TNT烈性炸葯,150多噸液化氣如發生爆炸,其當量相當於中型核彈,將形成六級地震,摧毀當地全部生活工業設施……」
指揮部在現場成立,撫順市常務副市長孟凌斌臨危受命擔任總指揮。隨後,事發區域附近的企業、民居全部斷電,供應事發地附近的取暖鍋爐也停止運行,近700戶居民被迫停止暖氣供應。6時45分,疏散工作隨即全面展開,被白霧籠罩的30餘戶平房區居民撤離,附近15家企業正在工作的人員也全部疏散撤離崗位。
瞬間可能發生危險的同時,撫順市消防支隊的25輛消防車、125名消防戰士和撫順市公安局的200餘名民警緊急撲進了現場。
8時10分,隨著泄漏閥門被關閉,令人感覺恐怖的「哧哧」聲消失了,十餘名消防戰士立即架起水槍噴射泡沫稀釋現場大量的液化氣.
據查,當日6時30分許,該液化氣有限公司的操作工進行每日例行的液化氣脫水工序,擰開罐體脫水閥閥門釋放罐體底部的水,天冷閥門被凍住了,當操作人員發現時,閥門往外噴出氣體,再去關閉閥門時,手腳被凍傷倒在地上,其他操作員發現後立即救人,但閥門處已經開始向外大量漏氣,從而導致了事故的發生。消防部門表示,具體原因還需進一步調查。
Ⅳ 數千噸燃油在海洋泄漏,這種情況要怎麼處理
如果海上的燃油泄露,首先收到毀壞的肯定是我們的海洋生物,那些十分具有腐蝕性或者劇毒性的燃油如果進入了海洋生物的嘴裡或者氣管里,或者魚類的鰓里,它們肯定必死無疑的,
其實說到石油的泄露,我就又想到了前幾天美國巴爾的摩的燃氣爆炸,居民樓的倒塌最根本的來源,不就是監管不力嗎?燃氣管的年久失修,才導致了這個事故,
所以我認為,全世界所有的,有關海洋資源開發,有關原油石油開采,海洋資源保護,以及除了這些以外所有的一些的機構都千萬不要監管不力,一定要加強層層的監管,保障人與自然能夠可持續發展。
Ⅵ 您說的葫蘆島海邊也受到了大連原油泄漏的影響,污染很嚴重,是真的嗎我打算8月2日去的
給你一個真實的答案,綏中沒有被污染,你來綏中可以去電廠,那裡沙灘比較好,也可以去二河口,只是現在路不好走
Ⅶ 石油是怎麼從海里撈上來的啊
明確告訴你我是復制的:
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發生後,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可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進行遷移、轉化。油類可沾附在魚鰓上,使魚窒息,抑制水鳥產卵和孵化,破壞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產品質量。油膜形成可阻礙水體的復氧作用,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破壞海洋生態平衡,此外還可破壞海濱風景,影響海濱美學價值。石油污染防治,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外,可通過圍油欄、吸收材料、消油劑等進行處理。
清理石油泄漏的第一步是切斷污染源,阻止浮油區繼續擴大。在此次大連「7·16」油管爆炸事故處理中,消防員奮戰20小時將油罐險情撲滅。隨後遼寧海事局總共布置了約9000米的圍油欄,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區域擴大。圍油欄是一種漂浮型隔離裝置,能夠將泄漏的石油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風、波浪和水流等情況可能會影響圍油欄的攔截效果。
第二步是通過一些物理方法清除海面石油污染,比如用抽吸機吸油,用水柵和撇沫器刮油,用吸油氈吸附原油並回收處理等。這一步只能粗放地回收部分油污,減少石油泄漏的損失;但並不能徹底清潔水面。
這就需要第三步,噴灑化學消油劑,通過化學反應,促進石油的分解或沉降,形成能消散於水中的微小球狀物。但利用化學試劑的弊端在於可能引起二次污染,只能用於清理少量油污。
國際上通用的清理石油泄漏的方法還有燃燒和放任。但是,燃燒的方法只適用於浮油厚度大於2毫米的事故,原理是,燃燒後海上會留下一種焦油球,油船再直接把這些球狀物質打撈起來,這種做法可清除水面50%到90%左右的石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會引起大范圍的空氣污染,對於海洋生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大。放任適用於遠離海岸和人類活動區的大洋中的原油泄漏,這種方法利用微生物使原油自然消解,但會擴大污染范圍,尤其是對污染地區生物的破壞不容小覷。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有關部門還討論在海上修建一座「障壁島」,以阻止墨西哥灣浮油靠岸。根據修建計劃,「障壁島」高約1.8米,長約60米,建島泥沙將從海底挖掘,工程預計耗資3.5億美元。
清理海洋石油污染始終困擾著人們,各國科學家都在積極研究各種技術,力爭早日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但很多方法還只停留在試驗階段。如有的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除污,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也有的科學家嘗試用農作物廢料清污,還有的科學家研究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這些技術還未成熟,離大規模投入實際清理泄漏原油還有相當的距離。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圍油欄、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為主。
Ⅷ 輪船燃油泄漏在海里,會對大海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天災人禍齊至,就連人間仙境也不再與世隔絕。前段時間發生在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的一場輪船燃油泄漏事故,讓這個天堂一般的海島毀於一旦,模里西斯政府宣布“環境緊急狀態”,以應對此次燃油嚴重泄漏事故。此次燃油泄漏不僅僅破壞了當地美麗的景觀,而且對當地環境來說會造成嚴重損失。
最後,燃油泄漏還會對大海漁民的捕魚業造成嚴重影響。燃油泄漏覆蓋在海上,會造成原本光線就不充足的海底更加缺少陽光,從而抑制了海底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海中氧氣海量大大減少,破壞了大海中魚類的生存環境,可能會造成魚的大量死亡。及時有倖存下來的魚,也可能因為長期生存在燃油海水中而有異味,發育不正常或者不能食用。
燃油泄漏在海上,是一種極其嚴重的環境破壞,要想治理海上燃油,技術難題十分突出,花費也是巨大的。因此應該在最開始就杜絕這種破壞行為的發生,給海底生物創造一個舒適的呼吸環境。
Ⅸ 大連石油泄漏對大連人生活有影響嗎 海鮮方面怎麼樣以及環境對身體有危害嗎
一樓二樓是倆SB,首先你知道漏了多少油么?漏的是什麼油么?為什麼漏這么多麼?
1、大連一共漏到海里2多萬噸原油。
2、漏的是原油(你可以自己上網路查查如果原油漏進海里是什麼後果)。
3、因為當時害怕原油罐附近的化學苯罐爆炸(如果爆了引發連鎖性爆炸可以說從開發區一直到甘井子就沒了),當時電視報道說水槍冷卻旁邊的油罐,其實就是化學苯罐,旁邊的原油罐都放進大海里了,這是漏了這么多油的主要原因。
可以很負責人的告訴你,現在你看到的「大連清油工作獲得全面性勝利」是政府和媒體在騙老百姓,清油唯一辦法就是清油劑,而清油劑的原理是與油混合,使油變沉沉入海底,然後原油經過20-30年的時間自然揮發,螃蟹、蝦爬子、蜆子啥的就不要吃了,污染很嚴重。吃點魚還行。另外,漏油不久前,記得大連新聞報過我市海鮮出口又同比增長多少多少,這就是我們的政府啊,多麼可怕,為了不讓海鮮行業垮掉,就在社會上唬騙老百姓。我一朋友今年年初剛在瓦房店養上海參,現在成天都快愁死了。聽哥的,別吃貝類殼類海鮮,吃點魚挺好!
Ⅹ 為什麼海底的石油罐爆炸會泄露出來
當海水密度比石油罐密度還要大時,海水就會進入油罐,是石油罐周圍附近的海水石油密度接近,產生對流。 這樣爆炸後石油就會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