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是什麼樣的油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可稱為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煉或合成出來的。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有四分之三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
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是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如大慶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與化工。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固體石蠟及瀝青等產品;石油化工產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溶劑等。
2. 油田是怎麼形成的是些什麼成分
油田的形成:所有的石油都是從古老的岩石中生成的,而並非通常認為的埋藏在地下的死亡動物或者植物等有機體在壓力和熱的作用下分解轉化而成。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黏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埋藏在地下的遠古時代未被細菌分解的有機物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經過幾百萬年的演變,形成了可供開採的石油。微生物將地表以下的有機物轉化為碳氫化合物,剩下的埋藏在深層地底的有機物則在溫度和壓力下經過分解及復雜的化學反應生成石油。
通常具有商業價值的油田都位於地表以下500米-700米深處,最深的油井在約6公里深的地底。而10公里以下的更深處則根本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
(2)石油是什麼樣子建成的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油田的驅動類型關繫到開發方式的選 擇問題,根據石油儲藏情況,從而決定靠什麼力量 (天然能量或人工保持壓 力) 開發油田。
水壓驅動油田,利用邊緣高壓水的能量,最終採收率最高,可達50—30%;;氣壓驅動油田,由氣體以氣頂形式能量作用推動原油流向井 底,最終採收率為40—50%; 溶解氣驅動油田,從油層分離出的氣體膨脹使 原油流向井底,最終採收率僅15—30%。
彈性驅動油田,受岩石壓力,石油 壓縮,利用油層壓力降低的力量,使油體膨脹流向井底;;重力驅動油田,原 油靠本身重力作用流向井底。後兩種油田採收率都較低。
最終採收率的不同,影響資源利用程度和投資效果,直接關繫到油田開發的總投資和開發速 度,當然也直接影響油田開發價值,對油田布局有很大作用。此外,還要考慮井場布置問題。
3. 石油是寶貴的財富,石油最早是什麼時候開發的
17:15:16
人類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經過許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地質學家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石油作為一種能源,是由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沉澱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解對石油是人類生活歷史上,地球裡面的海洋生物和海洋藻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後的「身體」與後淤泥沉澱成沉積岩混合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的自然變化,成為世界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
石油工業的初期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煤油時期。一是汽油期(動力期)。煤油時代大約是1860~1900年,在此期間煤主要用於照明和作為家庭燃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石油工業從勘探、生產、提煉、儲存和運輸發展到分銷。形成並快速發展了完整的產業鏈。
石油對於人類來說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資源,人們通過勘探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產品。但同時石油也具有兩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合理使用積極方面,促進人類的不斷進步。
4. 石油是什麼東西做的
便便
相傳千百萬年以前.盤古一拋屎拉在大地上,經過漫長歲月後,隨著地球各大版塊的移動,石油分布各地.
5. 石油是什麼樣的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都是從石油中提煉或合成出來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石油的蹤跡。
拓展資料:
石油的組成部分:
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是構成石油主要組成部分。
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
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
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
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
6.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過程中經過了什麼樣的變化
石油是生活中常見的能源物質,它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石油是黑色的粘稠液體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經歷漫長的三萬年時間,經過高溫高壓慢慢積累而成的,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現在目前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石油是從埋葬在地下的古生物屍體演變來的。
剛剛被開採的地下油應該叫做原油
原油是從地下或海底直接開采,未經處理分流提純的。石油是天然氣和人造石油及其產品的油總稱。原油經過蒸餾和精製,可以加工成各種燃料和潤滑劑,這些總稱為石油產品。剛剛被開採的地下原油是不能夠直接當做能源燃料來使用的。
總結: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一個可靠的能源能夠有效地代替石油資源,所以節能減排,綠色出行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7. 建國初期我國石油工業是什麼樣的情況
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待舉,加上帝國主義卡脖子、搞封鎖,油料供應極為緊張,城市裡跑的公共汽車不得已都背上了大煤氣包。看到這種狀況,石油地質戰線上的工作人員心裡特別難受,恨不得兩手扒出油來。那時,石油戰線上的同志只有一個信念:艱難困苦無所懼,一定要把油找出來。然而,華北平原這么大,到哪裡去找油呢?這可真是大海撈針。
當時,一些外國專家斷定「華北無油」。長期以來,帝國主義極力散布「中國貧油」論調。他們的「權威」們主觀斷言,只有在海相沉積層中才能找到石油,中國大部分地區是陸相沉積層,「幾乎無石油蘊藏的可能」。而中國國內也有那麼一些人,也人雲亦雲,胡說什麼在渤海灣地區開發石油「是最沒有前途的」。就這樣,「中國貧油論」的精神枷鎖禁錮了人們的頭腦,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隨著一五計劃的逐漸完成,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已經陸續展開,工業戰線對作為工業血液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此時,除去玉門油田能采出一些石油外,其他地方基本沒有石油采出。戴在中國頭上多年的「貧油國」的帽子還沒有被摘掉。石油的缺乏已經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建設的步伐。
8. 海上油井是怎樣建成的
1.現在的海上石油平台有樁基式、自浮式、還有使用箱體直接坐在海床上的形式。 自浮式可以在較深海水中作業。 樁基式一般在10米左右的海中作業; 第三種一般在灘塗或很淺的海水中作業。 樁基式的一般有3根或4根樁腿,當平台在海面上就位後,通過液壓機構使樁腿深入到海床的岩石上,需要移動位置時,再把腿收上來。 自浮式在平台就位後,要用鋼纜固定平台,為了預防搖擺,平台上一般配備有搖擺的補償系統。 第三種就比較簡單了。箱體注滿水沉入海底,平台搭建在由箱體構成的平面上,回收時抽出箱體內的水,箱體浮起來。由拖船把主要部件拖到開採石油的海域拼接,然後載重船運一些設施安裝在已經搭好的平台上。
2.1897年,美國最先在加利福尼亞州西海岸用木棧橋打出第一口海上油井。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1936年以後,美國又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20世紀40~60年代,隨著焊接技術和鋼鐵工業的發展,相繼出現了鋼質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鑽井裝置,使海上油氣開采擴大到30米水深的海域。1950年,出現了移動式海洋鑽井裝置,大大提高了鑽井效率。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造船、機械工業的發展,建成各種大型復雜的海上鑽井、採集、儲輸設施,促進了海上油氣開採的迅速發展。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鑽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
9. 石油是古代什麼在地層中幾億年的變化而形成
是古代的動物和植物的遺體經過億萬年的化學變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