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蘇丹石油開采權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學習聲樂價格如何 2025-07-27 03:35:49

蘇丹石油開采權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8-19 03:59:37

Ⅰ 什麼是蘇丹油

蘇丹油應該是指非洲國家蘇丹出產的石油。

目前,蘇丹每年進出口額有15億美元,產品涉及各個方面。自1999年起,蘇丹開采出了石油,目前日產量已達到20萬桶,僅石油出口一項每天就約有400萬美元的外匯收入。據蘇丹媒體3月份報道,蘇丹政府開始大規模地給教師和公務員增加工資。隨著蘇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國內消費市場也日趨活躍,因此對我國企業來講,蘇丹是一個很具潛力的市場。

Ⅱ 中國政府與蘇丹的能源合作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石油產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帶動了蘇丹國民經濟的發展。近5年來,蘇丹國民經濟增長率每年都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推動了蘇丹的政治和解進程。在過去兩年中,蘇丹政府先後同蘇丹南部、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反政府組織簽署了和平協議,使國內形勢基本穩定下來。
中蘇能源合作還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國幫助建設的吉利電廠一期工程已經完成,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占蘇丹現有總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正在建設中的二期工程,其裝機容量也將達到20萬千瓦,將完全解決蘇丹首都喀土穆的電力需求。由中國承建的麥洛維大壩工程,水電設備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2008年底建成後,不僅將解決蘇丹全國的供電不足問題,而且還有部分電力出口。
第三,中蘇能源合作大幅度增加了當地就業機會,其中直接就業人員超過10萬人。在中蘇石油合作公司甲方單位中,中方工作人員僅佔百分之十,而蘇方工作人員多達百分之九十。在乙方單位中,蘇方工作人員所佔比率也高達百分之六十五。而石油產業發展所產生的間接就業機會則更加可觀。
中國在幫助蘇丹開發能源和礦業的同時,也幫助培訓當地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為蘇丹的能源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員基礎。另外,中國公司還在當地修建公路、醫院和供水等配套設施,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中國幫助蘇丹發展經濟,不附加任何條件,也不借機干涉蘇丹內政,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樹立了榜樣。

Ⅲ 達爾富爾危機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由來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聯盟調解下,蘇丹政府與蘇丹解放軍及正義與公正運動的代表在查德首都舉行了談判,4月8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同年7月15日,雙方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第二論談判。反政府武裝提出六點要求,主要是解除達爾富爾阿拉伯民兵組織武裝、對所謂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進行國際調查、釋放戰俘、把談判地點從衣索比亞轉到中立國等要求,蘇丹政府拒絕接受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談判宣告破產。同年12月,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又舉行了第三論談判,也未取得任何進展。
一年多來,經過中立國查德和非洲聯盟多次協調,阿布賈談判仍在繼續,談談停停,至今仍未解決任何實質問題。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於今年上半年曾發布1590和1593號兩項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非洲聯盟的協調下盡快停止武裝沖突,和平解決爭端。自去年4月8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雙方之間未發生嚴重武裝沖突,但反政府武裝襲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和搶奪援助物資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中國對非洲石油的探險是從蘇丹開始的。1995年,中石油開始進入蘇丹。短短幾年時間,蘇丹已成為中國重要石油來源。目前,中石油在蘇丹擁有12家企業,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和蘇丹港30萬噸油輪輸油終端。蘇丹政府對華出口額一度占總額的55%,其中大部分為原油。2004年1至4月,從蘇丹港出發的25艘油輪竟有19艘開往中國。
通過中國的投資,蘇丹在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在蘇丹的石油開發,中國開始逐步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正因如此,中國需要蘇丹政府保持對國家的控制,以確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蘇丹方面也需要中國的扶持,從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國際舞台上繼續周旋。 中國是蘇丹最大的貿易夥伴。據商務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來,在石油開發項目帶動下,雙邊貿易量猛增。2001年,蘇對華貿易占其外貿總額的35%,其中對華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55%,從中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蘇進出口總額達到19.2億美元,其中中國從蘇丹進口14.4億美元。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投資已從蘇丹撤走,只有中國公司仍繼續活躍,其中以中石油的規模最大,占蘇丹最大的石油財團40%股份。中石油擁有4個蘇丹油田的開采權,其中3個已經投產,年產量超過2600萬噸。中國還投資興建煉油廠及鋪設輸油管道,協助蘇丹出口石油,現時原油出口占蘇丹外貿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國。
1996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標獲得蘇丹穆格萊德油田1、2、4區塊開發權,並負責組建作業集團———大尼羅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該項目由3個區塊和一條原油外輸管線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產原油25萬桶。該項目自運營以來效益顯著,對促進中蘇兩國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中國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還有煉油廠、石油化工廠。中油集團和蘇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煉油廠50%的股份,項目於2000年5月正式投產,年加工能力為250萬噸原油,目前運行良好。中油集團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股份的95%,蘇丹政府佔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產,設計年產1.5萬噸聚丙烯。
除了投資,中國早在1981年就開始在蘇丹進行勞務承包。中國在蘇丹的承建項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電站、房建、路橋等。外交部西亞非洲司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蘇丹大約有3000人。據了解,中方人員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勞務人員,但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蘇丹中南部地區,而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
因為在蘇丹擁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蘇丹局勢太過波動,也會影響中國的利益,所以中國對蘇丹採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壓,也不贊成制裁,游說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派駐維持和平部隊,自己也積極參與了維和行動,先後派遣430名軍人進駐蘇丹,除協助維和任務外,也間接保護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
維和部隊數千名成員以非洲聯盟為主,中國是少數參與蘇丹維和部隊的非盟以外國家,可見蘇丹如何信賴中國。美國去年要求擴大維和部隊至兩萬人,幷要求派遣聯合國其他國家的軍人,該建議被蘇丹拒絕,中國起初也反對建議,但近月態度轉變,分析估計胡錦濤在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時會協助聯合國進行游說。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國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礦產等天然資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國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錦濤先後三次出訪非洲,三次訪問的國家鮮有重復,幾乎48個非洲邦交國都親自探訪過。雖然非洲國家都是窮國小國,但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卻擁有實實在在的投票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推動利益攸關的議題時,需要其他成員國的支持,而香港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得以當選為世衛總幹事,已證明了非洲票源的實力。
然而中國雖然付出很多,卻沒有收到預想的回報。由於擔心中國的壟斷地位,近年來蘇丹政府通過種種手段打壓中國石油公司。作為最大股東的中石油,卻屢屢在當地各項招標中失敗,或被迫以高價簽標。
西方對蘇丹實行經濟制裁導致在當地控股的中石油麵臨國際困局。中國政府堅持「不幹涉」原則,對蘇丹政府使用中國資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聞不問。當地大使館又對中資企業和中國經濟利益保護不力,對中國企業間的協調問題熟視無睹,一味將問題往國內推諉,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惡性競爭,結果被蘇丹利用而兩敗俱傷。 由於達爾富爾人道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出於構建國際戰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對聯合國相關決議。另一方面,顧及中國在蘇丹石油利益,又勢難轉而支持國際社會對達爾富爾的干預,真可謂向前失分,向後也失分。蘇丹拿著中國提供的武器在達爾富爾大打出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外交麻煩,同時又毫不客氣地打壓中資石油公司,使其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面對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困局,一些中國觀察家認為是「美國力圖打壓中國的企圖」,主張加大對蘇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識之士指出,必須檢討中國在蘇丹的外交策略和經營理念,用更理性、更負責的政策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利益。

Ⅳ 蘇丹共和國坐擁巨量石油資源,為什麼卻還是貧窮戰亂不斷

英國赫胥黎所著《天演論》中提到過關於種族的定義,赫胥黎認為:“人種自存種族。”人類自從擁有種族之見後,便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歷史上,現在,未來都是如此。現如今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南蘇丹,和它的“老東家”蘇丹之間,便有著不可調和的種族矛盾。

自1955年蘇丹獨立之前,南部蘇丹便爆發過兵變,由此引起了第一次蘇丹內戰;1983年由於宗教原因,蘇丹南北再次爆發內戰;直至2005年,第2次蘇丹內戰才宣告結束,在6年的過渡期之後,蘇丹南方的居民將通過公投來決定是否獨立。

▲蘇丹煉油基地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南蘇丹國內的兩個派別沖突越來越嚴重,終於在2013年爆發了南蘇丹內戰。因為戰亂導致了23萬左右的難民湧入蘇丹,蘇丹卻在此時給難民提供了很多庇護和幫助。這個場景著實是令人啼笑皆非。

結語

南蘇丹和蘇丹近年來都不太平。就在2019年,蘇丹軍方發動了政變,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兩個國家現在各有各的困境,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種族、宗教沖突,在短時間內,兩國是不太可能出現攜手共進的美好畫面了。南蘇丹這個年輕的國家,還將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

Ⅳ 蘇丹公投的解讀公投原因

自1月9日以來,蘇丹南方開始就是否獨立舉行公投,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如果南方最終選擇獨立,蘇丹將「一分為二」,失去非洲面積最大國家的頭銜,1956年獨立的蘇丹將進入新的歷史。蘇丹為何會走到如今的局面,蘇丹南部為何要就獨立公投,未來蘇丹將面臨什麼新問題,所有這些都需要一一解答。
要解答這些問題,就有必要追溯蘇丹的「前世」,分析蘇丹的「今生」,探討蘇丹的「來世」。如果說獨立前的歷史是蘇丹的「前世」;那麼從1956年~2011年南方公投之間的歷史,則是蘇丹的「今生」;而南方公投選擇獨立之後,蘇丹的歷史無疑將進入一個新時期,進入「來世」。
蘇丹如今的局面,既是「前世」英國殖民統治者「分而治之」政策埋下的惡果,也是「今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勢力干預的結果。至於「來世」,顯然不能靠一次公投就能化解南北恩仇。 位於非洲東北部的蘇丹,國土面積超250萬平方公里,是非洲面積最大國。蘇丹全國人口約4000萬,其中,黑人佔52%,阿拉伯人佔39%。70%以上的蘇丹人信奉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蘇丹南方居民則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另有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南方人口約占蘇丹總人口的20%。
這些數字看似枯燥,卻值得仔細解讀。從這些數字可看出,蘇丹南北在宗教、人種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是造成蘇丹獨立後南北頻繁沖突和南部公投是否獨立的潛在原因。 殖民統治埋分裂禍根——導致蘇丹南北矛盾的歷史「黑手」
1956年獨立前,蘇丹曾淪為英國事實上的殖民地。這段殖民歷史,埋下了蘇丹獨立後兩次內戰以及今日面臨分離局面的種子。
與埃及歷史交織 淪為英國殖民地
回顧獨立前的蘇丹歷史,往往是與埃及歷史交織在一起的。歷史上,蘇丹數度被埃及統治,到了近代則出現了一個新角色英帝國。19世紀初,埃及侵佔蘇丹,到了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此時,雖然蘇丹名義上的統治者仍是埃及,但其實已經間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奴隸貿易被廢止,蘇丹爆發經濟危機,引發大起義,起義者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趕走盤踞蘇丹的外國勢力。1885年,埃及和英國部隊撤離英國,蘇丹實現了短暫的獨立。19世紀90年代,英國試圖卷土重來,重新控制蘇丹。這一次,同樣借著埃及統治者的名義。1899年,英國和埃及達成「共管」蘇丹的協定。實際上,蘇丹再次淪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對蘇丹事實上的殖民統治,引起了埃及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對此,英國採取的政策是竭力阻撓。1952年,廢除君主制的埃及新領導人認為,結束英國對蘇丹殖民統治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棄埃及對蘇丹名義上的統治。這一年,英國和埃及達成了蘇丹舉行自決的協議,保證蘇丹在1956年1月1日獨立;1956年,蘇丹正式獨立。
英國對蘇丹政策 南北「分而治之」
就在1956年獨立前一年,蘇丹南北之間爆發內戰,因為南方人擔心新獨立的蘇丹被北方人主導。歷史上,蘇丹北部與埃及關系更密切,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而蘇丹南部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另有少數人信奉基督教,這種南北差別由來已久。
只是在英國殖民時期,這種南北差異因「分而治之」的政策而被強化和擴大。從1924年到1956年蘇丹獨立前,英國對蘇丹北方和南方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政策就是:從1924年起,居住在北緯10度以北的蘇丹居民不得前往南方;居住在北緯10度以南的蘇丹居民則不得前往北方。當時,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防止已重創英國軍隊的瘧疾和其他熱帶疾病肆意蔓延。
實際上,英國殖民統治者的真正目的,卻是為阻止蘇丹北方的阿拉伯文化向蘇丹南方傳播,同時也便於其在蘇丹南方傳播基督教。毫無疑問,該政策直接阻斷了蘇丹南北的融合,蓄意強化了本已存在的蘇丹南北差異,埋下了日後南北沖突的種子。 兩次內戰奪命數百萬
獨立後的蘇丹歷史,是一部內戰與政變交織的歷史,也是一部南北差異持續強化的歷史,長期的沖突不僅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
三次軍事政變
自1956年獨立以來,蘇丹經歷3次軍事政變(1969年、1985年和1989年)。在1989年的政變中,巴希爾上台;1993年,巴希爾就任蘇丹總統,並在此後四次大選中四次連任。
在巴希爾統治時期,蘇丹建立其本國的石油工業,並於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目前年產原油超過1億桶。隨著大量石油的出口以及油價的高漲,蘇丹經濟近年來快速增長,成為非洲乃至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而經濟上的良好局面,仍未能化解蘇丹南北之間的差異,緩和南北之間的內戰。就在巴希爾統治時期,蘇丹南北之間的戰爭持續了10餘年。
兩場血腥內戰
1956年蘇丹獨立時,南北之間的內戰已爆發1年,此為第一次蘇丹內戰。這場內戰從1955年持續到1972年,持續了17年。1983年,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這次內戰持續超過20年。
2005年,蘇丹政府與南方叛軍簽署《全面和平協議》,規定從2005年起,實行6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允許蘇丹南方有限自治;過渡期結束後,蘇丹南方將就是否獨立舉行全民公決。此外,協議還規定,南北雙方平等分享石油收益。
在此之前,蘇丹南方一直指責稱,石油資源多位於南方,石油收益卻多被蘇丹政府和北方「奪走」。實際上,促成蘇丹經濟近年迅速發展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已經成為蘇丹南北之間沖突的一個新導火索。
2005年的《全面和平協議》結束了長達22年的第二次內戰。內戰奪走了約200萬蘇丹人的生命,造成400萬蘇丹人流離失所。內戰還摧毀了蘇丹經濟,導致食物短缺、飢餓和營養不良。由於內戰,蘇丹尤其是蘇丹南方,整整一代人失去了獲取基本醫療服務、教育和就業的機會。
美國強力干預——蘇丹南部分離公投的現實「推手」
在第二次蘇丹內戰中,蘇丹政府軍曾佔領南方,但南方軍隊卻獲得西方的支持。換句話說,西方、尤其是美國加大了對蘇丹內政的干預力度。正是在西方的強大壓力之下,蘇丹政府才與南方軍隊達成《全面和平協定》,同意南方就是否獨立舉行公投。可以說,今日蘇丹之局面,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尤其是美國所促成的。
早在蘇丹獨立前的1952年,美國就在喀土穆設立了聯絡處。1954年蘇丹首屆自治政府成立不久,美國就開始插手蘇丹問題,美聯絡處也升格為大使館。但1967年蘇丹為抗議美國支持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同美國斷交,5年後才復交。
1989年,巴希爾上台後推行激進的對外政策,蘇美關系急劇惡化。蘇丹國內政治勢力與外國極端組織關系密切,甚至有人邀請「基地」頭目前往蘇丹,導致美國在1993年將蘇丹列入其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
1990年,美國指責蘇丹違反人權,停止了除緊急救濟以外的其他援助。1991年,蘇丹譴責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1992年,美國在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提出「蘇丹的人權」提案,再次指控蘇丹違反人權,兩國關系更趨緊張。1997年,美國以蘇丹繼續支持國際恐怖主義、侵犯人權、危害鄰國穩定等為由,宣布對蘇丹實行全面經濟制裁。1998年8月,美國駐坦尚尼亞和肯亞使館遭恐怖襲擊,造成224人死亡,其中包括12名美國人,另有5000多人受傷。美國指責拉丹是幕後主使,同時指責蘇丹捲入,曾用導彈炸毀了蘇丹的一家制葯廠。
2001年11月,美國專門設立蘇丹問題特使,加大了介入蘇丹問題的力度。2002年,美國接連出台針對蘇丹的舉措: 1月,提出在保持蘇丹國家統一的前提下,以南方實行高度自治和享有獨立立法權為主要內容的「新建議」;3月,邀請蘇丹人民解放運動領導人加朗訪美,時任國務卿鮑威爾等高級官員以及一些議員和知名人士與其會面;3月,前總統卡特訪問蘇丹,繼續對其施壓;4月,美國會通過決議,將蘇丹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黑名單;7月,助理國務卿沃爾特訪問蘇丹,為蘇丹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和談進行斡旋;8月,美國務院設立蘇丹事務司;10月,布希總統簽署了《蘇丹和平法》,規定如果6個月內和談無進展,將對蘇丹政府進行制裁;11月,美國再次延長了自1997年以來的單方面對蘇丹經濟制裁。2003年10月,美國務卿鮑威爾親臨蘇丹南北方在肯亞的談判現場,敦促雙方加快談判進程。2005年1月,在美國及東非的「政府間發展組織」的斡旋和推動下,蘇丹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終於在內羅畢正式簽署《全面和平協議》
《協議》簽署後,美國堅持要求蘇丹政府兌現協定,其要害就是在南方舉行公投,以決定該地區的未來地位。2007年至2008年間,蘇丹外交官與美方多次接觸,表示願與美國改善關系。但美國堅持將改善美蘇關系與落實《協議》掛鉤。2009年四五月間,美國總統蘇丹問題特使格雷申兩度訪問蘇丹,誘導蘇丹落實《協議》,實施公投。
實際上,美國早已預設好了公投結果。2009年10月,美國國務院發布的文件明確指出,美國的目標是「2011年後在蘇丹實現和平,或以有序方式建立兩個有能力獨立生存、和平相處的國家」。與此同時,美國對蘇丹出台一項新政策,將通過 「胡蘿卜加大棒」的措施推動蘇丹北南雙方落實《協議》。當月27日,奧巴馬總統向國會提交報告,宣布將對蘇丹的制裁延長一年,包括禁止美國公司在蘇丹投資或有貿易往來、凍結蘇丹政府在美國的資產等內容。2010年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就《協議》簽署5周年發表聲明,敦促蘇丹國內各政治派別加倍努力,以確保《協議》得到切實落實,確保大選順利舉行以及阿布耶伊地區歸屬與北南蘇丹劃界問題得到妥善處理。
2010年4月,在巴希爾第四次連任蘇丹總統後,美國總統蘇丹問題特使格雷申即於5月訪問蘇丹,與聯合國官員及《協議》評估委員會相關各方代表共同評估協議的落實情況,並同蘇丹政府和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就全面落實《協議》過程中的一些未決問題進行磋商。奧巴馬在與一些外國領導人會談時,幾乎一次不拉地要求他們與美國一起向蘇丹施壓。奧巴馬強調,美國與蘇丹關系的未來取決於一次成功的公投。同時,美國宣稱,如果蘇丹政府確保南部地區公投如期舉行,並尊重公投結果,美國最快可在2011年7月將蘇丹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上刪除。
美國為了「建立兩個有能力獨立生存、和平相處的國家」,可謂煞費苦心,甚至為未來的新國家提供資金和派遣顧問都考慮到了。
《華盛頓郵報》網站去年12月9日的文章公然承認美國干涉蘇丹內政,贊揚奧巴馬採取「非常美國式的舉動」,在南蘇丹的外交政策取得成功。日本《每日新聞》說,從2005年的《協議》,到2011年南部公投,這一系列進程都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完成的。
西方軟硬兼施
2001年「9·11」事件後,蘇丹積極配合美國反恐,驅逐了本國境內的極端組織,兩國關系改善。2005年,在美國的斡旋下,和平協議簽署。不過,自2005年和平協議簽署以來,蘇丹境內仍時有沖突發生,尤其達爾富爾地區。血腥的沖突造成數十萬人死亡,超過200萬人失去家園。對此,西方指責巴希爾政府要承擔責任。
2009年3月4日,國際刑事法院以涉嫌在達爾富爾犯有戰爭罪和反人類罪為由,對巴希爾發出逮捕令。這是國際刑事法院自2002年7月成立以來首次對一國在任國家元首發逮捕令。可以看出,南方問題之後,達爾富爾已成為西方干預蘇丹的著力點。
總而言之,從獨立後的兩次內戰,到如今的南方公投、達爾富爾問題等等,蘇丹每次重大危機背後,都有西方外部勢力干預的影子。
石油政治——老謀深算玩的還是「這一手」
日本媒體指出,美國之所以如此積極地介入蘇丹事務,表面上看是出於最終結束蘇丹內戰這一人道主義目的。實際上,美國的真實意圖是確保日產量達49萬桶的石油權益。美國雪弗龍公司原本就對自己發現的油田因內戰和制裁無法開發的現狀感到不滿,希望恢復「既得權益」。
蘇丹的地質條件表明其擁有大型油田,但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蘇丹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上世紀50年代,義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殼牌公司曾在蘇丹北部進行過勘探。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雪弗龍公司進入蘇丹,早期的勘探作業集中於紅海,唯一的重要發現是1976年在蘇丹港附近蘇阿金的天然氣田。雪弗龍公司還在蘇丹南部班提烏和馬拉卡爾市附近進行了長達10年的勘探開發,發現了幾個大型油田,探明了1.8億噸石油儲量,同時還發現了一些中小油田。1983年,由於南方油田的發現,再度引起蘇丹內戰。次年,雪弗龍公司3名雇員遭反政府游擊隊殺害,雪弗龍公司開始撤離蘇丹,並最終放棄了開采權。1997年美國開始制裁蘇丹,禁止美國公司同蘇丹發生經濟聯系。
不過在此之前,蘇丹已經改變了石油開采依靠美國的方針。1995年9月,蘇丹總統巴希爾訪華時提出,希望中國公司到蘇丹勘探開發石油,幫助蘇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業。隨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馬來西亞、加拿大和蘇丹石油公司組建了大尼羅河石油公司。該公司在蘇丹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幫助蘇丹建設了輸油管道、煉油廠、石油化工廠等設施,建立起集原油勘探開發、輸油管線、煉油、石化於一體的石油工業體系。蘇丹就此在短期內從一個純石油進口國變成一個新興產油國和石油出口國。
蘇丹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大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帶動了中蘇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現在,中國是蘇丹第一大貿易夥伴,蘇丹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蘇在石油領域的合作真正體現了互利雙贏的真諦。
美國面對蘇中良好合作的局面,只能是施壓加利誘,威逼蘇丹按期實施公投。本月8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克里再次揚言,只要公投順利結束,美國與蘇丹的關系將進入新時期。
分析人士認為,蘇丹南方公投對美國而言作用是多方面的:肢解蘇丹,使非洲發生「巴爾干化」, 繼續對非洲玩弄「分而治之」的伎倆, 延滯非洲的復興,保持對非洲的控制,為自己解套,從而有理由允許美國公司進入蘇丹爭奪石油資源 局勢五個關注點
公投最終結果將於2月7日~14日之間公布。目前大多數分析認為,南部會獨立出去。但即便公投結果獲得國際社會認可,但蘇丹的未來前途和命運仍然難料。
有媒體認為,蘇丹巴希爾政權之所以允許公投和南蘇丹獨立,實非心甘情願,是在「只要尊重公投結果,就考慮取消國際制裁和逮捕令,追加國際援助」的「胡蘿卜加大棒」下才勉強接受的。
關注一:巴希爾是否會反悔?
目前,國際社會對蘇丹和巴希爾本人的一系列制裁,大多是因為達爾富爾問題所致,南蘇丹問題的圓滿解決未必能換來他所期望的結果;一旦希望落空,事態可能會出現反復。
蘇丹總統巴希爾早就表示,如果南部選民公投中選擇分離,他將成為第一個承認該結果的人,但承認也不會是無條件的。他已放風稱,他決不會接受在公投中出現違規和錯誤,因為公投中所做出的選擇是最終選擇。
對於巴希爾政權會否反悔的疑問,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乃亞說:「一切皆有可能」。他分析說,因為2005年《全面和平協議》就是一個妥協的結果,是雙方經過20多年沖突後在國際壓力之下達成的。當時簽訂協議就含有妥協的成分。
劉乃亞表示,公投的最終結果要2月才能公布,「作為非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巴希爾當然不希望南部這塊相當於法國面積的領土分離出去。巴希爾也曾身著軍裝,向反對黨喊話呼籲建立聯合政府。」劉乃亞說,巴希爾公投前曾一直呼籲不希望國家陷入分裂,「這不能不說是某種程度上的一種暗示。」
關注二:南北分界線是「火葯桶」
在公投前和公投期間,在位於蘇丹南北分界線中段北側的阿卜耶伊地區,傾向北方的阿拉伯游牧民族米塞里亞族與傾向南方的恩古克族接連發生暴力沖突,造成數十人死亡,預示著南北選擇「分離」後還存在眾多現實問題。
阿卜耶伊這個地區,一直處在蘇丹南北爭議問題的漩渦中心。兩大部族在過去100多年中多次發生暴力沖突,結怨很深。此外,北南雙方對於該地區的歸屬、地下所蘊藏石油的分配和邊界劃分都存有爭議。
劉乃亞說:「現在結果還未出來,事實上還是難預測。目前在阿卜耶伊這個爭議性地區,雙方陳兵對峙,在公投期間或之後都可能爆發沖突。一般認為,南部會獨立出去。」可以說,阿卜耶伊問題是蘇丹北南矛盾的集中體現。這個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阿卜耶伊則很有可能成為摩擦和沖突的「火葯桶」。
關注三:6個月過渡期很關鍵
如果公投結果決定南部獨立,南北雙方還需要利用6個月的過渡期,就包括阿卜耶伊去向在內的關鍵議題展開艱苦談判。
目前,蘇丹北南之間仍存在多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包括北南邊界的劃分、油田歸屬和石油收入分配、居住在北方的南方人和居住在南方的北方人的國籍,以及國家承擔的國際債務如何分攤等問題。蘇丹輿論認為,上述問題中的任何一個如果得不到解決,都可能導致北南之間重新爆發戰爭。
劉乃亞稱:「石油、水源等問題都是接下來需要談判解決的爭議問題。」他表示,按照2005年的《全面和平協議》,南部北部對於石油收益分配問題的辦法是「二一添作五」。
關注四:南部獨立困境多多
和富庶的北蘇丹相比,南蘇丹雖然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仍十分貧窮落後,基礎設施匱乏,在相當於法國面積的領土上,居然只有38公里鋪設路面的公路,只有2%人口有小學文化程度,文盲率高達85%,許多非洲媒體都擔心,如果公投結果是南部獨立,那麼就將誕生非洲這個貧窮大洲的最貧窮國家。
有媒體評論稱,南蘇丹公投只是艱苦工作的開始,而絕非結束。對此,劉乃亞也表示:「南部經濟不發達,極度貧困,民眾大量失業,也沒有什麼產業,國民經濟發展滯後,沒有形成體系,即便獨立,日後也將面臨許多問題。」劉乃亞表示:「獨立還是不獨立?都是個問題。」
關注五:公投影響將輻射非洲
公投開始之前,就有評論稱,此次公投可能改變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地理及政治版圖,蘇丹南部一旦獨立,恐將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因為索馬里、盧安達、剛果(金)等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類似問題。
劉乃亞表示,非洲一些國家非常關注蘇丹公投,例如蘇丹鄰國盧安達。圍繞南部公投所折射出的周邊關系、大國關系成為公投引發的焦點。
他表示,蘇丹公投對其他國家產生的效應肯定有。但如果蘇丹南部獨立了,但雙方仍沖突不止,或者因邊界問題與北方掀起內戰,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好的範例,並不值得效仿。

Ⅵ 埃及和蘇丹的領土爭議的由來是什麼

英帝國在侵佔埃及蘇丹時按自己的意志劃分的埃及蘇丹邊界。
埃及與蘇丹因為殖民統治留下來的紅海地區的海拉伊卜地區近1萬多平方公里的爭端,當時的英國殖民統治者以北緯22度線作為兩國的分界線,卻把當地兩個分別橫跨22度線的民族各切成了兩半.

(2)主題:鮮為人知的埃及蘇丹「哈拉伊卜」領土爭端
大家在翻看非洲地圖時,不知注意到這個現象沒有,埃及和蘇丹的東段邊境有一段「奇怪」的邊界線。一條是按北緯22度劃界,而另一條則向北偏移,形成了一塊三角區域。
這塊區域就是哈拉伊卜三角區(Hala'ib Triangle ),面積 20,580 平方公里,位於非洲紅海沿岸。 最大的城鎮是哈拉伊卜。

哈拉伊卜三角區的主權存在爭議,埃及和蘇丹都宣稱對這塊土地擁有主權。

1899 年, 英國在該地區有很強的影響力,英- 埃協議按北緯22度線劃定了埃及蘇丹邊界。然而,在 1902 年,為了自己方便,英國又畫一條單獨的 " 管理邊界 ", 在北緯22度線以北的三角區區域被劃歸蘇丹管轄。

1958 年,埃及納賽爾總統派遣埃及軍隊進入爭論區域,但是不久又撤回了軍隊。

後來雙方擱置了對該區域的主權要求,但這塊土地一直在蘇丹控制之下。1992年,兩國又起爭端,原因是蘇丹政府授予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哈拉伊卜三角區附近水域的石油鑽探權,埃及表示強烈反對。雙方因此再度開始談判。而這家加拿大公司也放棄了這項生意,除非主權問題解決。

2000 年1月,蘇丹撤回了駐扎在哈拉伊卜三角區的軍隊,放棄了對靠近埃及的這個地區的控制。埃及軍隊其後一直控制這塊區域至今。

然而,蘇丹總統阿爾巴希爾在2004年宣稱,盡管他的國家撤退 ,埃及控制了哈拉伊卜三角區,但是那個三角區仍然合法地屬於蘇丹。 他堅持了蘇丹決不放棄哈拉伊卜城和它周圍區域。

最近在該區域新發現的石油儲藏可能已經促使蘇丹政府決定重新提出蘇丹對該區域的主權要求,而且這只能增加雙方宣稱擁有該地主權的慾望。

Ⅶ 中國和蘇丹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有啊 蘇丹有反政府武裝 反政府武裝由西方國家支持 政府由中國支持 我們提供武器等 像97式步槍 56式步槍 81-1式步槍等 還有59式坦克 69式坦克 等一系列武器 但是他必須把一些地區的石油開采權 注意 是開采權不是買 給我們

Ⅷ 取得石油開采權有什麼好處

理論上講,石油行業是一種需求永遠在擴大,而供給永遠在減少的行業,永遠不用擔心滯銷問題,因此只要有石油就有錢

Ⅸ 蘇丹被稱之為「坐在油壺上的國家」,為何還是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

蘇丹雖然被稱為「坐在油壺上的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儲備資源,但還是很貧窮,原因就在於技術落後,局勢動盪,條件艱苦。

因為缺乏物資,他們常常吃不飽飯,有時只能採摘樹葉熬湯來填飽肚子,條件極其艱苦。綜合以上三方面原因,蘇丹無法利用大量的石油儲備發家致富。

Ⅹ 蘇丹被稱之為「坐在油壺上的國家」,這個稱呼有何來歷

蘇丹被稱為「坐在油壺上的國家」,當然是因為它的油儲量非常充足。而這里的油,就是我們說的石油,一種珍稀而又昂貴的資源。

不僅跨國公司,就連恐怖分子,都覬覦蘇丹龐大的資源儲備。在他們眼裡,那不是豐富的資源,而是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從這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蘇丹這一稱號的由來,是實至名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