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美國為什麼沒有核武器和石油
擴展閱讀
如何和承包商談價格 2025-07-27 00:19:13

美國為什麼沒有核武器和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8-17 22:21:14

㈠ 二戰時,美國最先有核武器的國家,但美國為什麼沒有借核武器來稱霸全球呢

世界上最先開始研究核武器的是德國,只不過德國的運氣不好,由於原料的不足和製造原料的工廠被盟軍炸毀,最終沒有製造出來核武器。美國是佔了德國的便宜,二戰期間美國幾乎把德國的科學家都搞到了美國。在大量德國科學家的幫助下,美國才在是短短的幾年裡成功製造出了原子彈,胖子,瘦子和小男孩,除去實驗彈瘦子以後,其他兩顆被投放到了日本,這兩顆原子彈是世界上第一次用於實戰的原子彈,也是世界上唯一用於實戰的核武器。

至於二戰時美國是最先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為什麼美國沒有借核武力稱霸全球,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原子彈並不是萬能的。原子彈的製造程序非常的麻煩,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美國造了三顆的原因,在製造其它的原子彈需要時間。而且美國擁有原子彈不假,但是美國原子彈的使用方式只有用飛機投擲。缺乏遠程的投送工具。等到美國造出遠程導彈的時候,蘇聯已經擁有了原子彈,美國錯過了稱霸的時機。

㈡ 美國並不缺石油,為何在20年內在中東和中亞打了5場戰爭

根據數據統計,美國在世界上是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它的石油儲備量位居世界之首。並且美國在石油開采方面,有著自己非常先進的頁岩油技術。

美國無孔不入,它在石油港口運輸,以及石油交易中心的建立等多個方面不斷的插手。美國不斷地啟動印鈔機。因為很多國家的石油結算都需要大量的美元。美元不是聯合國發行的,而是美國為了控制世界石油資源而不斷加印的。石油價格也完全控制在美國手裡。因為美國深信,只要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

㈢ 伊拉克戰敗後,美國為何沒有霸佔石油

那是因為美國攻佔伊拉克以後,有比石油更重要的目標,佔領整個中東國家,霸權世界。

二戰以後,美國無疑占據了世界霸權的地位,但在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眾多中東國家才靠出口這一資源賺取了大量的外匯。

伊拉克在亞歐非三大陸之間,具有中東最優勢性的位置,一直是各個強國希望搶奪的目標。所以,美國佔領伊拉克後,石油固然很重要,但加快掌握中東的腳步才是最根本、最大化的利益。

所以繼伊拉克、利比亞之後,敘利亞也相繼被美軍佔領,而美國將中東攪和得人仰馬翻,各國家關系已經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程度。這時候的美國剛好坐收漁翁之利,不僅佔領了中東,更能掌握中東的所有石油資源。

㈣ 美國為何寧可敗退出越南也不使用核武器

因為美國從一戰結束後就是世界第一強國,並且在二戰後處於世界巔峰狀態,而越南是一無所有的國家,在國力對比天壤之別的條件下,使用了幾乎所有常規武器、化學武器都沒有徵服越南,再使用核武器會被全世界所恥笑!



結果讓自己的政治決策失誤造成了惡劣後果…美國會認真考慮的,而且越南戰爭只是美蘇冷戰較量當中的一個回合,這次失敗了並不代表全局的失敗,還會在下一局扳回來…。 所以,基於國際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美國實在是沒必要對越南進行核打擊。

㈤ 冷戰剛開始時美國有核武但蘇聯還沒有,美國為什麼沒用核武

核武器的使用不是那麼簡單方便的,他要面對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而當時蘇聯雖然沒有核武器,但是軍事實力並不比美國差,而美國當時的核武器也只是剛剛研製出來,應該是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全毀滅蘇聯,所以美國當時還是不敢使用核武器的。

㈥ 美國打伊拉克為何不用核武器不是可以更快嗎

他不敢用,因為伊拉克其實也有核武器.他怕投給了伊拉克一枚核彈,伊拉克也會投給美國一顆核彈,因為美國人很怕死.再說了,美國打伊拉克其實就是為了石油.沒必要用核彈.轟炸就行.
軍事問題是很復雜的問題,美國沒用核彈打伊拉克,自然有他們的道理.朝鮮戰爭美國也沒用核彈啊.因為蘇聯也幫助朝鮮.蘇聯也有核彈,美國怕蘇聯,而不是怕抗美援朝的中國兵
對日本放兩顆核撣的原因是,日本是先入侵的美國.把美國惹怒了,所以才投的.其他戰爭都是美國入侵別的國家的.沒必要用核彈.
只把美國逼的不行了,美國才會用核彈

㈦ 美國在越南戰場和朝鮮戰場上為什麼沒有用核武器

美國為什麼沒有在朝鮮戰爭使用核武器?

由於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大國美國直接插手朝鮮戰爭,因而朝鮮戰場上空自始至終都籠罩著核威脅的陰雲。朝鮮戰爭雖然是一場局部戰爭,但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捲入國家最多、美國最可能使用原子彈的一場局部戰爭。似乎沒有理由認為,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不會再一次使用原子彈。然而,盡管美國在朝鮮損失慘重,傷亡巨大,大丟面子,卻始終沒有使用原子彈。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受"有限戰爭"政策的制約
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是杜魯門總統下的命令。在朝鮮戰爭中,不管他進行過多麼厲害的核威脅,最終還是拒絕使用原子彈。杜魯門自己解釋說,1945年,"我們處於戰爭狀態,為了拯救我們士兵的生命,我們必須結束戰爭"。那時使用原子彈,確實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而且對於原子彈的實戰威力進行了一次檢驗。然而,朝鮮戰爭的情勢大不相同了:在朝鮮戰爭中使用原子彈,不僅不能結束戰爭,反而會擴大戰爭,陷入短時間無法脫身的泥坑。美國當局在這個問題上是比較清醒的,因此在朝鮮戰爭中,奉行的是"有限戰爭"政策,這一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防止對中國的全面戰爭和蘇聯的介入。
美國政府中的有識之士認為,蘇聯才是勁敵,保衛西歐、遏制共產主義,關繫到美國的根本利益。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說過:"我們是在同一個不該打仗的國家、次要的對手進行戰斗,真正的敵人是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削減了部分軍隊,主要靠核武器來平衡東西方的軍事力量。就當時美國的核力量和武裝部隊規模而言,雖然擁有核優勢,但卻無力做到:既屯兵歐洲以威懾軍事強國蘇聯,又大規模投入朝鮮戰爭。如果在亞洲陷入對中國的全面戰爭,勢必大大削弱美國的軍事實力,使它在全球性對抗中喪失戰勝對手的能力。杜魯門甚至認為,朝鮮戰爭的爆發,是"俄國人的策略,是克里姆林宮破壞自由世界團結的計劃的一部分"。考慮到這一點,美國防止朝鮮戰爭進一步擴大是合乎邏輯的。既要防止戰爭進一步擴大,又不願意放棄侵略,這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兩難境地。因此,主張擴大戰爭的叫囂不時可以聽到,使用核武器的威脅始終存在。
此外,中國是以"志願軍"的名義投入朝鮮戰爭的。種
種跡象表明,中國人是比較克制的。如果美國擴大戰爭,轟炸中國東北的基地,封鎖中國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彈,不信邪的中國人必然不惜一切代價,與美國戰斗到底。這一點美國當局是認識越來越清楚了。更危險的是,戰爭一旦擴大,蘇聯很可能主動介入,從而使戰爭升級為全面戰爭,甚至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鹿死誰手,美國沒有把握,誰也不敢保證美國能穩操勝券。
從全球范圍來權衡利弊得失,美國制定並執行"有限戰
爭"政策,必然要限制朝鮮戰爭。杜魯門政府在朝鮮戰爭中
沒有使用原子彈,平原因之一,就是考慮到不能打破"有限
戰爭"的戰略。
第二個原因:害怕陷入孤立無援的地位
1950年11月30日,杜魯門聲稱美國正在考慮使用原子彈的講話傳開,世界輿論嘩然。
西歐對於美國旗圖擴大戰爭的動向極為不安。英、法和美國的其他大陸盟國反對擴大戰爭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它們剛遭受過戰爭和淪亡的慘禍,仍繼續在從事復興工作。如果美國對中國大陸發動攻擊,那麼前景只能是如下兩種:或者引起大規模的戰爭,即使這場戰爭僅局限於遠東,也會使美國的力量因此而轉移至亞洲,使歐洲沒有足夠的防禦力量;或者可能由於轟炸中國東北而招致蘇聯的干預,那時戰火不可能不波及歐洲,而對於歐洲人來說,擴大戰爭的任何一種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
杜魯門認為,使用原子彈只能由美國來作出決定,而美國的盟國則認為,"像這類重要事項不能隨便代替聯合國作出決定,必須事先和目前在朝鮮參與國際警察行動的成員國進行最充分的商討"。
杜魯門那引人注目的講話發表九十六小時之後,英國首相艾德禮就不邀自來地趕到美國,進行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他動身之前,曾和法國總理及外交部長進行會談。會談後發表的公報表明,兩國政府對當前國際形勢已有了普遍一致的看法。艾德禮這次來到華盛頓的身份,不僅是美國最大的盟國領導人,而且是整個西歐的發言人。他的使命是,確保在朝鮮問題上的一切決策都協商一致,從而防止美國過深地陷入朝鮮戰爭。歐洲人不願意在朝鮮冒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或過多地把北約組織所屬的有限力量,投入遙遠的朝鮮半島去打"消耗戰"。
丘吉爾作為反對黨領袖期間,也曾說過:"......雖則遠東對我們的牽制很大,但畢竟只是一個牽制而已。我們應當穩定那裡的局勢,越快越好。......因為決定世界命運的地方是歐洲......致命的危險也在這里。"
英國人還認為,毛澤東政府的性質有別於其他共產黨國家的政府,不能把中國看作是蘇聯的衛星國。英國人的有些見解不乏卓異之處。他們認識到,中共是個土生土長的黨;他們取得政權,靠的是卓越的組織,堅強的意志,還有團結的願望和明確的目標。英國人深信,假如給新中國以適當的鼓勵,使之與西方進行友好交往,它的政府就可能與莫斯科斷絕關系,還可以利用它抵銷蘇聯在遠東的力量。英國人斷言,中國的干預,至少部分地是由美國政府不明智造成的。西方與中國之間沒有基本矛盾,假如美國不跨過三八線,麥克阿瑟不發動"回家過聖誕節"的攻勢,也不阻撓在朝鮮建立一個緩沖區,那麼,北京本來是不會出兵朝鮮的。
英國人在麥克阿瑟的狂妄自大、不負責任、急躁和輕率的危險性格中,看到的是大洋彼岸年輕而缺少經驗的"小兄弟"的典型形象,認為這個"小兄弟"希望以自己年輕充沛
的精力在世界舞台上橫行霸道,而完全不考慮後果。英國人感到氣惱的是,大英帝國是政治上"成熟的"強國,長崎負責處理國際事務,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現在居然給剛愎自用的美國當票配角來了。對於朝鮮戰爭,英國人和美國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北約組織在朝鮮戰爭過程中,因意見分起而面臨分崩離析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違背盟國的意願而一意孤行,必將失去盟國的支持而陷入孤立。後來杜魯門透露說,他最大的擔心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打起來時,美國處於沒有盟國的孤立無援的地位。盟國的意見,對美國無疑起了一定的牽製作用。
杜魯門的聲明引起的反響也很強烈。印度總理尼赫魯描述說:"原子彈是專門用來對付亞洲的——這種感覺在迅速蔓延。"在聯合國,沙特代表警告說,如果美國在朝鮮或中國使用原子彈,那麼整個亞洲大陸的人民將會認為,那是白種人反對有色人種的行為,這種行為對美國與其他國家多年發展起來的關系將起破壞作用。
美國如果對中國東北的城市進行飽和轟炸,可能會遭到批評;但若使用核武器進擊這些目標,無疑會遭到全世界的強烈譴責,並激起亞洲人強烈的反美情緒。使用原子彈和使用常規武器,在戰場上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的,但世界輿論的反應卻大不一樣。這種後果,美國政府不會沒有估計到。
第三個原因:使用原子彈在軍事上也可能得不償失
原子彈不同於常規武器。美國政府在考慮是否選擇使用原子彈時,無疑首先得權衡軍事上的利弊、使用效果和可能承擔的風險。反復權衡之後,大概也看出在朝鮮戰爭中使用原子彈,在軍事上也難免得不償失。
如果把戰爭限制在朝鮮境內,就只能攻擊朝鮮境內的戰術目標,例如對方的軍隊和物資集結地,無疑是最適合於戰術核武器攻擊的目標。但這樣的目標在朝鮮並不明確。因為中朝軍隊都很少暴露在適合於原子彈襲擊的開闊地帶,而是廣泛疏散和隱蔽在山林中;即使在露天,他們也很少集中兵力於一地。況且,發現和查明這種集結地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1951年2月,"聯合國軍"司令部研究過在朝鮮使用核武器的問題。經過研究後發現,至少有兩個問題使"聯合國軍"感到棘手:一是難以發現中朝的集結部隊,往往在其散開後情報系統才能搞清確切的集結地點;二是在三八線附近為中朝部隊最可能集結的地區,但在這個地區使用原子彈會使美軍也受到傷害和波及。
此外,朝鮮地形復雜,即使使用原子彈,其破壞作用也極為有限。一枚核彈在山谷里爆炸,對山那邊敵方的軍隊可能觸動不大。在朝鮮戰爭前半期,美國原子彈還不能精確打擊戰術目標,對對方的戰術目標進行攻擊,較大當量的原子彈,爆炸威力實在太大了。總之,在朝鮮對中朝軍隊使用原子彈,在戰術上並不十分有效。
原子彈也不能為地面部隊提供有效的支援。炮兵的壓制火力在地面戰斗中起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阻止敵人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原子彈是一次性爆炸,因此其作用就無法和炮兵的壓制火力相比。有人估計,如果在緊要關頭用原子彈支援地面戰斗,壓制敵人火力8小時,大約需要2至3枚原子彈。這樣使用原子彈,不但效果太差,而且需要的原子彈數量太多,將大大減少美國核武庫中核彈的貯量。同時中朝方面的軍事目標較分散,用原子彈對付小型分散的目標,實在是得不償失。
在戰略上使用原子彈,的確可以找到一些比較合適的襲擊目標,如中國東北的基地、供應站等。但是,這種襲擊不但把戰爭擴大到了朝鮮之外,勢必陷入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的泥潭之中,甚至冒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而且也不能阻止中國出兵朝鮮,更不能削弱中國人繼續戰斗的意志和能力。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於60年代初訪問中國後,頗有感慨地指出:"戰爭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進攻中國,誰要是進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霉,因為中國就像一塊吸水石一樣,任憑你有原子彈,有大量新式的技術裝備也無濟於事,必將被7億中國人所擊敗。"美國當局當年不一定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至少也感覺到了原子彈不可能使中國屈服,況且,當時中國的軍用物資主要由蘇聯提供,襲擊中國的基地和供應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四個原因:美國的核優勢受到限制
連美國的決策者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美國的核優勢受到兩個方面的限制。
一方面,原子彈數量有限,並擔心遭到蘇聯的報復。據美國有關人士估計,1950年和1953年,蘇美核力量的情況大致如下表所示:

原子彈 核轟炸機
1950年
美國 292枚 250架
蘇聯 10-20枚 600-700架
1953年
美國 1000枚 1000架
蘇聯 150枚 1000架
朝鮮戰爭剛開始時,美國的核貯備還不足以應付如下局面:既在歐洲遏制蘇聯,又用在朝鮮戰爭中對付朝鮮和中國。
雖然在1950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認為美國的核攻擊能力是充足的,包括原子彈和投擲工具都是充足的,但事實上,其核力量還不足以應付一場全面戰爭,只能顧此失彼:要麼用於威懾蘇聯保衛西歐,要麼用於朝鮮戰場。
戰爭後期,美國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蘇聯打擊美國的核能力也不斷增長。美國如果使用原子彈,就難免遭到蘇聯的報復。美國人認為,1951年蘇聯有足夠的能力對美國本土進行核轟炸,只要蘇聯使用品核武庫中半數的核武器,就會有12—14枚命中目標,至少可以造成400萬人的傷亡。如果蘇聯對美軍在朝鮮和日本的目標進行報復性攻擊,其核攻擊能力更是綽綽有餘。
另一方面,美國當時把核武器投放到敵方目標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或者說在使用技術上也受到了限制。盡管美國軍方想在爆發一場全面戰爭時發動一場針對蘇聯的原子閃擊戰,但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美國仍然沒有一架裝有核武器的美國飛機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決策者們估計,在缺乏前進基地和海外燃料供應的情況下,至少需要花三個月時間的轟炸,才能使莫斯科投降。1953年,由於美國空軍裝備了噴氣式轟炸機,建立了海外基地,又部署了經過改建的能攜帶核彈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更快、更成功地打擊蘇聯的可能性增強了。但是,五角大樓尚未正式掌管任何完整的原子彈,美國國務院也沒有開始與外國談判將核武器部署在它們領土上的問題,這意味著美國在朝鮮附近並沒有立即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雖然有這些限制,但是杜魯門總統、艾森豪威爾總統及他們的許多高級幕僚和不少美國政客都認為,美國應當利用自己的核優勢。1953年1月,艾森豪威爾帶著結束朝鮮戰爭的諾言就任總統。他認為,美國"不能永遠守著僵持的前線而毫無結果地遭受傷亡","山丘地帶的小規模的攻擊不能結束朝鮮戰爭",必須對中國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甚至准備冒更大的風險。但由於使用核武器的各種制約因素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艾森豪威爾最大的擔心是,蘇聯空軍有可能對幾乎毫無設防的日本人口中心地區進行空襲。因此,盡管他聲稱"無論是什麼理由,有關使用核武器的禁忌都必須去掉",但最後並沒有改變杜魯門的"有限戰略"。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美國終於沒有使用核武器。
擁有核優勢,而無法依靠它使富於斗爭精神的民族、國家俯首稱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這種兩難情結確實值得回味。原子彈是萬能武器嗎?有了核武器就能為所欲為嗎?在核時代,道義、國際輿論、國家政治等因素,對戰爭的勝負是否就沒有影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