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西部石油有什麼功勛
擴展閱讀
山西有什麼特產資源 2025-07-26 20:13:07
怎麼獲得送禮物的鑽石 2025-07-26 20:12:09

西部石油有什麼功勛

發布時間: 2022-08-15 13:14:47

❶ 李四光做出了什麼貢獻

李四光的貢獻如下:

1、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

3、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形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1)西部石油有什麼功勛擴展閱讀:

李四光人物軼事

1、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於窮苦家庭。因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李卓侯給他起了個響當當的名字:李仲揆。1902年,在洋務派首領、湖廣總督張之洞領導下,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

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後,他因為家裡窮,捨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

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後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後,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2、音樂貢獻

李四光除了是地質學家之外,還是一位音樂迷,譜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勝雲稱,李四光在英國留學時迷上小提琴。李四光在英國苦讀7年,1920年回國前,他提筆寫下小提琴曲《行路難》。據上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室考證,它是有曲譜為證的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❷ 對西部大開發做了貢獻的人有哪些做的是什麼事

西部大開發是一項國家層級的大戰率。您問道的哪些人有貢獻,這個面兒有點大。
1、首先就是國家領導人及各部委,可以認為是決策層方面具有較大的貢獻。
我國是中央集權的國家,國家發展戰略要由國家統一制定。鑒於東南部地區快速發展,為來動全國經濟統一發展,國家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說明我國的領導人具有一定真知灼見,為西部人民生活發展帶來了政策上的契機。
2、之後就是東部企業及金融機構。
東部企業和部分金融機構,響應西部開發的號召,結合自身實力,把握商機,對西部進行了較大的投入,短時間內開辦工廠,興建實業,為當地百姓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並帶去了大批量資金,支持城市建設。意義非凡。
3、再有就是慈善機構。
應對西部老少邊窮地區,慈善機構多點發力,在各地興建學校,改善辦學環境給西部的學生以公平的受教育環境。為國家發展輸送了大批人才。此外還有水利設施如母親水窖工程等的推進,切實的改變了當地的生存環境。
4、再有就是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打工者。他們的遷徙為當地帶來了新技術,帶來了人氣,帶來了勞動力。繁榮了當地經濟,完善了當地商圈,帶動了當地消費,增加了當地工商業的利稅。
所以我說,無論是在西部投資的,亦或是在當地工作生活的人,都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貢獻者,推動者。他們都值得我們驕傲。

❸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❹ 西南石油人建成元壩氣田的收獲和啟示是什麼

四年會戰,斗轉星移,元壩巨變,元壩更美。

如今的西南油氣田元壩氣田,令人震撼、令人自豪。連綿青山間,一座座井站布滿氣區、一條條管道穿山越水;元壩凈化廠巍然屹立,一個個大型裝置拔地而立、鱗次櫛比……元壩氣田的成功開發建設,是中國石化積極推進低碳發展戰略的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開發建設核心技術的國家。

令人震撼、令人自豪的,還有元壩氣田的高智能化、高安全、超綠色、超創新。一個個先進理念、一項項先進技術、一套套先進設備……個個細節構築起我國現代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綠色元壩氣田,處處彰顯了中國石化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更令人震撼、令人自豪的,是元壩會戰將士們、是西南石油人在四年會戰中的無數付出和攻堅克難,是一項項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是一批批人才脫穎而出,是一支支隊伍愈戰愈強,是新時期油氣會戰中元壩模式、元壩精神的升華和閃亮……這些經歷、經驗和財富,是西南石油人建設雙百億氣田,為國為民創新業的強大自信和強大動力。

西南石油人這支歷史悠久的隊伍,曾為發現大慶油田、吉林油田等立下功勛,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自強不息,曾歷經多次改革重組不斷發展壯大,這一次,將因令人震撼的元壩、令人自豪的元壩再載榮光,將因元壩會戰中形成的元壩模式、元壩精神再煥青春……

已經投產的元壩凈化廠,是我國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凈化廠。

我們建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元壩氣田?

回顧四年元壩會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和巨大成果,匯集成令人震撼的元壩巨變,建成了我國又一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成為了我國新時期科學高效建設大型油氣田的樣板

西南油氣田能建成、建好元壩嗎?回想四年前的會戰之初,不少人心存疑慮,西南油氣田開發建設酸性氣田的人才少、經驗少、技術儲備少,而元壩氣田是迄今世界上地質埋藏最深、開發風險最大、建設難度最高的高含硫化氫氣田。

從零起步、從一張白紙起步,西南油氣田舉全油氣田之力,組織上萬名會戰將士們,通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拼搏和奮斗,用無數的微努力、微變化、微成果,匯集成一系列重大勝利和巨大成果,匯集成令人震撼、令人自豪的元壩巨變,幻變成世界上第一個7000米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氣田——元壩氣田,幻變成我國第一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天然氣凈化廠——元壩凈化廠:

——高智能化:氣田廣泛應用計算機、通信、網路和感測等技術,實現氣田生產全程監控、安全保護和統一調度管理。元壩凈化廠配置硫化氫泄漏自動監測、管道腐蝕自動監測、火災自動報警等先進系統,設置各種高精度探頭近1000個、周邊防範系統振動光纜1萬余米和感溫電纜1萬余米,監控攝像機155台,生產畫面和信息實時展示,可以迅速發現事故類型和部位,進行高效響應和處置,實現了「工廠信息化、現場可視化、管理智能化」。

——高安全:氣田採用4級緊急關斷系統,時刻監控和保障平穩生產;110千伏高壓電力「雙迴路」,瞬時切換保障安全生產;安裝我國油氣行業最大的緊急疏散廣播系統,涵蓋凈化廠和管線周邊,已安裝1.2萬多戶居民,還將安裝1.8萬戶,總戶數高達3萬戶;距凈化廠1.5千米設裝備一流的應急救援站,救援隊伍24小時待命施救;凈化廠設有連續供水3小時的消防泵站,裝罐區和裝置區每40米設消防栓。

——超綠色:會戰四年「零污染、零排放、零事故」,氣田投產以來,水、大氣、噪音等環境指標監測正常,氣田生態環境監測正常;酸氣凈化技術一流,總硫回收率達到99.8%以上,尾氣達標排放;凈化廠設污水處理場1座,2台3000立方米低污度污水調節罐、雨水監控池和事故儲存池,廢水處理達國家一級標准排放,不讓一滴生產污水外流;焚燒爐產生的廢熱,送至系統管網再利用。

——超創新:實現氣田開發建設主體技術和凈化技術自主創新,涉酸關鍵設備及物資國產化,國產化率85%以上,高擎起中國智造、中國製造的旗幟。

截至8月16日,元壩氣田開井13口,日產酸氣650萬-680萬方,累計處理酸氣10.43億方、外輸凈化氣8.79億方、生產硫黃8.26萬噸。巨大的物質成果,將一舉推動西南油氣田實現扭虧創效和跨越式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大發展。

元壩氣田的華彩呈現,曾經的疑慮,已變成揚眉吐氣,如今的西南油氣田,在雙百億建設之路上,更加自信、強大和從容。

元壩會戰場景。

我們是如何建成元壩氣田的?

回顧四年元壩會戰,元壩氣田開發建設真復雜、真難,會戰歷程無比艱辛、會戰場面無比火熱,廣大會戰將士們腳踏實地真干、真拼,創造了元壩速度、元壩奇跡,是新時期油氣會戰的真英雄、最可愛的人

元壩之難,難得難以想像。僅就井深而言,元壩的井深,舉世罕見,最深的井達到7871米,倒過來相當於2600多層的高樓,再有幾百米就趕上珠穆朗瑪峰了。雖然我們「站在普光肩上建元壩」,但元壩氣田具有必須攻堅克難的諸多課題。

事業是干出來的、拼出來的。面對困難、面對挑戰,我們只能幹、只能拼:

按集團決策干。為把元壩氣田建設好,中國石化明確了「三新三高」會戰總要求,實施新體制,成立集團公司元壩氣田產能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召開七次領導小組會,從組織領導、資金技術、人力資源、進度質量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集團公司黨組領導還多次到現場悉心指導,強力推進元壩建設進程。「正是集團公司的有力領導、殷切關懷和集智聚力,元壩氣田才建設得如此之好、之快,才有了元壩的今天」,西南油氣分公司副總經理、元壩項目部經理張百靈說。

科學求實地干。西南油氣田採用項目管理模式機制,成立了獨立承擔項目的投資、安全、工期、質量的元壩項目部,充分汲取各界意見,科學設計氣田建設「線路圖」,制定了「科學規范、安全高效、綠色低碳、和諧一流」的總體思路,實施項目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機制,實施標准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項目運行管理體系,建立30個業務種類、160多個執行類制度的管控體系,編制100多萬字的項目管理手冊和鑽完井工程技術手冊,實現各層級、各業務、各環節、各過程
「全覆蓋」,有力推進項目高效建設。

攻堅克難地干。西南油氣田及中國石化充分發揮集成化創新的動力作用,將元壩地區高效鑽井技術研究等列為「十條龍」科技攻關課題,實施了一大批科技項目,精心組織科技攻關,自主創新一系列技術,實現了綠色安全高效開發建設。建設之路有坎坷、有曲折。2014年上半年,兩口井出現套管阻卡等復雜情況,處理過程異常復雜、十分艱難。「搞石油工程,沒有事故是不可能的,只有把事故當資源,把教訓當財富,才能不斷成長、不斷成熟」,張百靈如此為會戰將士們加油鼓勁。

文明和諧地干。西南油氣田立足建設平安氣田、綠色氣田、和諧氣田,切實做到科學規范、安全環保、依法合規和文明施工,實施陽光拆遷、捐資助學、捐款抗災、捐物扶貧、結對幫扶、「掛包幫」等措施,同地方政府和社會民眾實施產業共建、工程共建、新村共建、文化共建和法治共建,搭建起一座新的「企地連心橋」,贏得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元壩氣田已成為蒼溪縣經濟發展最重要「引擎」、最亮麗的「名片」,挺起了蒼溪縣發展的脊樑。

高舉黨旗干。西南油氣田始終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堅持「支部建在基層、黨員遍布各崗」,涌現了劉言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和優秀人才,讓鮮艷的黨旗在元壩始終高高飄揚、熠熠生輝。元壩項目部黨工委書記童鵬說,「會戰越難越艱辛,黨組織越顯示出強大的政治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越發揮出先鋒模範作用,為打好打贏元壩會戰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正是這樣,我們創造了神奇的元壩速度、元壩奇跡。打一口超深水平井從兩年到一年再到300天,其中元壩102-3H井7728米井深,僅用282天;元壩凈化廠建設工期僅用18個月;我們有望僅用四年多時間,建成建好高含硫化氫的元壩大氣田。

經歷過、拼搏過,更深深感受、體會到元壩之難。但有了廣大會戰將士們艱辛地干、拚命地干、創新地干,才有了令人震撼的元壩、令人自豪的元壩。

回首這四年,油氣行業的特殊性,會戰的特殊性,使多少會戰將士們遠離家庭、忍受寂寞、疚對家人,心裡裝下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痛楚、難以言盡的辛酸。他們不計個人得失,舍小家為大家,為元壩奉獻了最好的青春年華,也創造了最好、最美的元壩。

元壩氣田的華彩呈現,再多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如今的西南石油人,已攻克了元壩之難,還有什麼不能戰勝的呢。

我們建成元壩氣田的收獲和啟示是什麼?

回顧四年元壩會戰,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成果,更創造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元壩模式、元壩精神,這既是四年會戰的重要啟示和收獲,更是創造未來的強大動力

如今,前期試采項目已成功投產,凈化廠已全面投產,滾動建產項目正全速推進,有望年底實現氣田全面投產,實現元壩氣田開發建設的圓滿收官。

在這個走向勝利並即將取得最終勝利的時候,雖然我們可以為取得的巨大成果感到驕傲和自豪,但我們不應沾沾自喜,更應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特別是要認真反思、總結、提煉元壩氣田建的做法、成就、經驗,甚至不足,形成新時期油氣會戰中具有西南油氣田特色的元壩經驗、元壩模式,這也是元壩精神的重要內涵。

「通過上萬名會戰將士們四年的探索實踐,元壩模式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和內涵」,西南油氣分公司副總經理、元壩項目部經理張百靈認為,概括地說,那就是「集團化決策、項目化管理、集成化創新、精神化傳承」二十個字。

集團化決策是保證。從項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設計、計劃調整、過程拍板到組織實施,始終堅持集團化決策,保證開發建設科學、高效推進。

項目化管理是核心。從項目的投資決策開始到項目結束的全過程,抓實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評價,規范推進開發建設,確保實現項目目標。

集成化創新是動力。從理念到機制,從管理到技術,從工藝到流程,不斷深化認識,不斷集成優化,形成優勢互補,高水平應對了一系列管理瓶頸、工作難點和技術難題,

精神化傳承是基石。從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到踐行「三老四嚴」、「四個一樣」,不斷強化黨建,加強文化培育,激發會戰士氣,凝聚會戰力量,展示了新時期油氣會戰的風采風貌。

同時,廣大會戰將士們齊心協力投身會戰,展現出攻堅克難、敢於勝利的進取精神,尊重科學、勇於突破的創新精神,高度負責、追求一流的擔當精神,凝心聚力、和諧共建的協作精神,即「進取、創新、擔當、協作」的元壩精神。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偉大的事業。元壩精神既是打好打贏元壩會戰牽引力、凝聚力、推動力,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時代精神的實踐和體現,是行業精神的化身和閃耀。

元壩模式、元壩精神,既是四年元壩會戰取得所有成果的根基,也是所有成果的概括和升華;既是四年來元壩會戰的重要的啟示和收獲,也是決戰元壩、決勝元壩,最終建成元壩、夢圓元壩的秘訣和法寶,更是激勵我們繼續拼搏、繼續前行,為我國能源事業做出更大貢獻的強大動力。

元壩氣田的華彩呈現,這只是新的起點……

❺ 誰為我國石油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