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阜陽有幾個區,幾個市級縣大神們幫幫忙
阜陽市地處安徽省西北部,總人口900萬人,面積9775平方公里,耕地58.5萬公頃。轄界首市和太和、臨泉、阜南、潁上四縣及潁州、潁東、潁泉三區。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農村富餘勞動力200多萬人,是全國重要的勞務輸出基地,也是中國比較貧困的地級市之一,人口素質低下。 阜陽歷史悠久,名人輩出。這里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故里,詩人嵇康的桑梓。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歐陽修、曾鞏、蘇軾曾在這里為官多年。區內古跡遍布,人文蔚盛,交相輝映。潁州西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齊名,潁上縣小張庄和八里河南湖公園先後被聯合國環境保護署命名為「全球500佳」。 阜陽交通便捷,四通八達。京九鐵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與商阜、漯阜、青阜、阜淮四條鐵路在境內構成「米」字型框架,直接與隴海、京廣、京滬等鐵路干線接軌,形成八線引入、五路交匯的鐵路網,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是京九線上最大的鐵路樞紐。4C級阜陽民航機場可起落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合肥、北京、上海等航線。東連京滬高速、西接京珠高速的界阜蚌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正在建設;山東東營至香港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阜六高速公路將於2006年建成通車;合阜高速公路也將在「十五」期間建成通車。境內淮河、潁河、泉河、茨淮新河等六條航道可入江達海,是中原通往華東的水運要塞。 阜陽氣候適宜,資源豐富。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是國家大型商品糧、棉、油、肉生產基地,全國秸稈養牛示範基地和全國山羊板皮重點產地。境內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蘊藏豐富。 阜陽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逐年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來,阜陽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輕工、紡織、機械、化工、食品、醫葯工業等已成為阜陽經濟崛起的支柱行業。優越的投資環境,使數百家「三資」企業、近千家內聯企業如魚得水,蒸蒸日上。 阜陽的經濟發展軟環境日趨完善。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治理經濟環境,專門設立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2003年全市共引進市外資金24.5億元,招商引資實現了良性循環。 阜陽發展潛力巨大,前景美好。未來5至10年,阜陽人將按照「優化一產、強化二產、繁榮三產」和「建設皖西北中心城市」的總體思路,努力把阜陽建成區域性的優質安全農產品供應中心、加工製造業中心和現代商貿物流集散中心。 阜陽,一座生機勃勃的新興城市。勤勞、樸素的阜陽人民將憑借東西結合部、南北過渡帶的區位優勢,承東接西、呼南應北,竭誠與海內外朋友和有識之士通力合作,攜手發展,共創美好明天! 歡迎海內外客商來阜陽考察指導、投資興業,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阜陽市物華天寶 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阜陽市物華天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潁上謝橋的煤礦;潁上縣淮河北岸陶壩子一帶的鐵礦;阜南、潁上 2縣淮河段數百萬立方米的石英砂礦;界首、太和2縣沙河流域地下的石油礦及遍布全市的制陶器用的膠粘土等。土壤有棕壤土、砂礓黑土、潮土、水稻土。森林資源主要是由落葉、闊葉樹種組成的夏綠林,境內約有銀杏、泡桐、側柏、香椿、桑、榆、柳、楊、槐等51科160多種樹木3億余株。動物資源則有陸棲脊椎動物53科146種,如天鵝、鴛鴦、杜鵑、喜鵲、蟾蜍、黃鼬、刺蝟、蛇、鱉、燕、雀、珠頸斑鳩、黃眉柳鶯等。 行政區劃 阜陽市轄3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阜陽市 面積9979平方千米,人口904萬人(2003年)。 潁州區 面積 496平方千米,人口 60萬。郵政編碼236001。區人民政府駐潁南大道。 潁東區 面積 685平方千米,人口 59萬。郵政編碼236058。區人民政府駐北京東路。 潁泉區 面積 643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36045。區人民政府駐人民東路。 界首市 面積 667平方千米,人口 74萬。郵政編碼236500。 臨泉縣 面積1818平方千米,人口192萬。郵政編碼236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太和縣 面積1882平方千米,人口155萬。郵政編碼236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阜南縣 面積1929平方千米,人口149萬。郵政編碼236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潁上縣 面積1859平方千米,人口151萬。郵政編碼236200。縣人民政府駐慎城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歷史沿革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北部以亳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同樣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代為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譙縣、領有今亳州境內的譙、城父,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復置譙郡,唐置譙郡,宋歸淮南東路,元置歸德府,明降州為縣,後復升為州,清屬潁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亳州為阜陽地區下轄一個縣,稱亳縣。一九八六年始改縣為市,稱亳州市,仍歸屬阜陽地區。 歷史上潁、亳兩州南北相望,隨著封建政權更迭,而隸屬不一,形成了兩個既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亳二州首次並為統一版圖,「省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的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縣復升為州,與潁州為潁州府,又降亳州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之內,形成了東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廣大地域。不僅包括今阜陽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區霍丘縣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亳州市劃出為省轄市,2000年,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今天阜陽市的轄區格局為三區、四縣、一市。 地理概況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北部以亳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同樣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代為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譙縣、領有今亳州境內的譙、城父,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三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復置譙郡,唐置譙郡,宋歸淮南東路,元置歸德府,明降州為縣,後復升為州,清屬潁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亳州為阜陽地區下轄一個縣,稱亳縣。一九八六年始改縣為市,稱亳州市,仍歸屬阜陽地區。1998年,亳州市劃出為省轄市,2000年,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今天阜陽市的轄區格局為三區、四縣、一市。 歷史上潁、亳兩州南北相望,隨著封建政權更迭,而隸屬不一,形成了兩個既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亳二州首次並為統一版圖,「省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的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縣復升為州,與潁州為潁州府,又降亳州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之內,形成了東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廣大地域。不僅包括今阜陽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區霍丘縣的大部分地界。
B. 穎上工業園區有哪些廠
摘要 1.潁上化肥廠
C. G35高速540外到600公里處哪個服務區是中國石油
這一段只有一個服務區,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紅星服務區,是中石化。
D. 請問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劉庄礦這個地方的確切地址是什麼
挨著劉庄礦的村子有蘭廟和古城 郵編是236200
E. 安徽阜陽潁上怎麼樣
安徽阜陽市位於 安徽省西北部,轄潁州,潁泉,潁東三區和臨泉、太和、阜南、潁上四縣及界首市,人口982萬,面積9775平方公里,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國比較大的地級市之一 .總結一下潁上是個好地方,人傑地靈,歡迎你到潁上。
F. 阜陽市穎上縣有多少個鎮
21個鎮
慎城鎮
謝橋鎮
南照鎮
楊湖鎮
六十鋪鎮
江口鎮
潤河鎮
新集鎮
耿棚鎮
半崗鎮
王崗鎮
夏橋鎮
江店孜鎮
陳橋鎮
黃橋鎮
八里河鎮
迪溝鎮
西三十鋪鎮
紅星鎮
魯口鎮
十八里鋪鎮
9個鄉
建潁鄉
盛堂鄉
劉集鄉
古城鄉
五十鋪鄉
黃壩鄉
賽澗回族鄉
關屯鄉
垂崗鄉
安徽省潁上縣,地處淮河與潁河交匯處、黃淮平原最南端。全縣國土面積1859平方公里,耕地10.7萬公頃,人口160萬,轄30個鄉鎮、346個村(居)委會,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平原旅遊縣、煤電能源城。2004年和2005年,連續兩年進入安徽省最具發展潛力十強縣。2005年,成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一百個縣(市、區)之一。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5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固定資產投資26.5億元,增長76.7%;財政收入突破5億元,增長19.1%,躍居全省第十位。
潁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春秋時期設「慎邑」,秦漢置「慎縣」,南北朝稱「樓煩」,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定名潁上縣,迄今已1400多年。這里曾孕育出「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時期傑出政治家管仲,記載其思想的學術典籍《管子》,博大精深,千古不朽,至今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一代名相澤後世」,當代又誕生了學界大師常任俠、文壇大家戴厚英、兩院院士鄭守仁、陳國良等一代名流。淮河水、潁河柳見證了他們的成長足跡。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造就了特色各異的人文自然景觀,其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在整個淮河流域獨樹一幟。有「東方芭蕾」之稱的潁上花鼓燈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鮑祠,青磚灰瓦,典雅幽靜,傳揚著感人至深的管鮑佳話;頗具蘇式園林風格的尤家花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改革開放以來潁上人民創造的小張庄和八里河兩個生態環保「全球500佳」名揚四海,堪稱奇跡。享有綠洲仙境美譽的小張庄,首開我國生態環保與旅遊農業先河。八里河風景區和迪溝風景區雙雙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八里河南湖公園,景點壯觀,湖光勝景,如詩如畫。迪溝風景區集自然生態、城鎮園林、佛教聖地於一體,讓人流連忘返。2005年潁上被評為安徽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目前全縣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潁上正在成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遊觀光勝地。
潁上地肥水美,物產富饒。這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水資源尤為豐富,素有「五河三灣七十二湖」之稱,水域面積2.5萬公頃,全年可供利用水資源總量8.7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95億立方米。國家投巨資建設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批治淮重點工程的相繼竣工、投入使用,終結了潁上千百年來洪患災害頻繁的歷史。潁上盛產糧食、林果、蔬菜和畜禽、水產品等,總產量均居安徽省前列,是全省畜牧水產十強縣、全國粗毛兔之鄉、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和全國勞務輸出示範縣。潁上礦產資源豐富,鐵礦儲量近億噸有待開發。在縣境北部300平方公里范圍內蘊藏著100多億噸優質煤炭。已經投產的國家特大型礦井謝橋煤礦,煤炭年產量800萬噸。劉庄煤礦是國家「十一五」能源建設重點項目,設計年產800萬噸,是國內一流的安全高效、環保型、數字化的特大型礦井,於2006年10月18日建成試生產。劉庄、謝橋兩座煤礦都將於2010年原煤產量達到1000萬噸。年產300萬噸的羅園煤礦即將動工興建。到2010年,潁上縣原煤年產量將突破2200萬噸。投資5億元的國投新集集團工業輔助中心正在籌建,依託煤炭資源規劃的4×60萬千瓦劉庄電廠項目進入國家發改委評優階段。以煤汽化為龍頭,以合成氨、煤制油為發展方向,總投資630億元的潁上煤化工基地規劃編制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與國內知名大企業對接,近期可望動工實施。全縣煤電、煤化工產業鏈即將形成,潁上建設華東乃至全國能源城的前景廣闊。
潁上區位優越,交通暢達。地處腹地開闊的黃淮大平原,佔有呼南應北、承東接西的地理優勢。阜(陽)淮(南)鐵路橫貫全境,與大京九、津滬線相連,為華東地區第二通道。縣城距大京九鐵路紐樞阜陽站和阜陽飛機場不到60公里。合(肥)淮(南)阜(陽)、阜(陽)六(安)高速公路和規劃建設中的淮北至安慶高速公路縱橫全境,東連京滬高速,西接京珠高速。105國道與102、224、328省道在境內交匯。全縣鄉鄉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淮河、潁河流經潁上200多公里,通江達海。全縣境內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三位一體、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並建成了覆蓋全縣的光纖傳輸、數字交換、移動通訊等現代化通信網路。
潁上蓄勢勁發,迅速崛起。歷經坎坷曲折和艱辛探索的潁上人民,已經走上了一條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富民強縣之路。2004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工業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以商貿旅遊為兩冀,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動力,推進跨越式發展,構建和諧新潁上的發展思路;制定了到2010年建成安徽省十強縣和省級衛生文明縣城,全面建設有實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社會主義和諧新潁上的奮斗目標;共建共享潁上人民有體面、有尊嚴、有價值的幸福生活。2004年潁上首次跨入安徽省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強縣行列,綜合經濟實力由2003年的全省第61位提升到第21位。2005年發展進一步加快,動態指數提升到全省第5位,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第13位;三次產業結構由一、三、二調整為二、三、一,工業成為領跑全縣經濟的主導產業,潁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歷史性突破,被公認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潛力十分巨大的一匹黑馬。2006年,在連續兩年持續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又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均呈兩位數增長的強勁態勢,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特別是化解了一大批多年積累、嚴重影響潁上健康協調發展的深層次歷史遺留問題,為潁上的全面加速、奮力跨越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基礎。
今天的潁上充滿著生機、活力和希望,展示著精彩、神奇和輝煌。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潁上,正處在千載難逢、前所未有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中部崛起戰略、安徽東向發展戰略及加快皖北和縣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實施,給加速發展的潁上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全縣上下勵精圖治,搶抓機遇,全面加速,奮力跨越,正在舉全縣之力實施「5511」計劃,即培育壯大「煤電、化工、造紙、醫葯、農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工業,重點建設「防洪排澇、綜合交通、城鎮建設、文明創建、人才強縣」等五項基礎工程,著力打造全國生態旅遊基地,奮力實現「兩個率先」的總體目標。「5511」計劃的核心是項目,目前入庫項目157個,總投資650億元,其中列入市「6611」工程項目43個,在建和新開工100萬元以上項目72個。2006年,劉庄煤礦已建成投產、謝橋煤礦技改和鐵路專用線建設順利竣工;224省道、南湖大道改造竣工通車;阜六高速、合阜高速、潁上船閘和潁城至劉庄煤礦快速通道加快實施;220千伏變電所、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劉庄電廠項目進入評優階段;煤化工規劃、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編報完成。這些重點工程的建成和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極大推動了潁上的跨越式發展,增強了潁上迅速崛起的後勁。投資的迅速擴張和強勁增長,使潁上建設蒸蒸日上、發展如日中天。2006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3億元,增長1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8億元,增長24.7%。二產在三產中的比重上升到38.6%,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一批中小企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高速增長。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0276元,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2233元,增長1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1.2億元,增長17.4%。進入2007年以來,發展勢頭更加強勁。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3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9.3%,財政收入增長48.7%,職工平均工資增長23.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5.7%,均創歷史同期發展的最好水平。全縣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持續較快的增長周期,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迅速提升,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近年來,潁上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妥善解決了長期積累的涉及上萬人的歷史遺留問題。從1998年一拖就是十年的全縣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推進順利,基本完成。並村工作以及2006年舉行的黨代會和剛剛閉幕的縣人大、政協兩會換屆工作風清氣正,圓滿成功。在全省率先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率先啟動了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率先實施了農村三年內「村村通」油路工程;率先解決了村支兩委離職老幹部養老補貼問題;率先開展了編制部門預算和財政供給人員清理工作;率先推行了審計報告全部公開制度;率先建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率先實施了城鎮退役士兵貨幣化安置改革。今年縣財政集中財力1.1億元實施23項民生工程。這些舉措深得民心,也受到了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評價,為打造和諧潁上、活力潁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為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潁上城鎮開發建設力度空前。修編了2006年至2010年《潁上縣城市近期規劃》,縣城人口到2010年將接近20萬人,達到中等城市人口規模,建設用地將達到20平方公里。2006年潁上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2005年以來,通過市場化運作,潁上城北新區僅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接近4億元,以城北新區建設為標志,城鎮化進入全面加速階段,老城區品位不斷提升,新城區建設日新月異,江心洲開發步伐加快,工業園建設力度規模空前;中心鎮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大,以迪溝、謝橋、八里河、南照、六十鋪為代表的一批旅遊型、服務型、商貿型、工貿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正逐步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針和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為第一要務的要求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食生產創近年來新高,產量達93.3萬噸。3個示範鎮、20個示範村和一批重點村鎮的建設規劃編制以及面上村莊布點工作已基本完成,農村綜合改革進展順利,並村工作進入後續完善階段。城鄉發展良性互動。
安商、扶商、富商,要讓投資者和企業家成為潁上最受尊重、最有地位的人,已成為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的共識和最新理念。為使客商進得來、留得住、長得大,潁上縣委、縣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實行所有的行政審批項目一律進入縣行政服務中心,做到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大力推行「陽光行政」,全面建設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效率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潔政府和人民群眾滿意政府。2006年潁上縣政府門戶網站潁上政務信息網,被評為全國縣級政府績效網站評估第11名。縣委、縣政府對重大建設項目和重點骨幹企業實行領導聯系和月例會、月調度制度,提供了最優服務和最佳環境。在服務劉庄煤礦開發建設中,與國投新集集團建立了溝通、交流、協商、合作的良好運作機制,地礦關系順暢、融洽、和諧,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形成了團結、共進、雙贏的局面,創造了全省乃至全國地礦合作、共創輝煌的典範和樣板,也為潁上贏得了更多更大的投資機遇。
作為招商引資重要載體的安徽潁上工業園區,屬省級工業園區,規劃面積7.4平方公里。為發展園區工業,打造工業塊狀經濟,促使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園區集中,縣委、縣政府努力拓展園區空間,積極擴大園區土地儲備,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全面建設廠房、道路、碼頭、自來水廠等基礎設施;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完善園區管理,縣經濟發展環境監督委員會辦公室、項目與招商辦公室與園區管委會同處辦公,有關業務與縣行政服務中心聯網並辦,同時實行積極的招商促進政策,吸引了一批項目入駐工業園區,打造了潁上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
從去年開始規劃建設的4.6平方公里城北新區,主要定位是政務、文化、居住、商業功能,充分體現了優美、生態、環保、開放的格調特色,已完成基礎建設投入2億元。依託低窪地、舊宅基和煤礦塌陷區治理,潁上每年新增土地佔補平衡指標超過600公頃,建設土地供給得到了有效保證。所有這些,為潁上的城市擴張和加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載體。
2004年以來,落戶潁上的重大投資項目紛至踏來、接踵而至。投資28億元的劉庄煤礦和投資5.5億元的謝橋煤礦技改項目已經完成。投資110億元的劉庄坑口電廠項目基本達到核准要求,有望今年動工興建。總投資600多億元的煤化工項目,總體規劃編制已完成,爭取近期啟動煤化工基地建設,力爭「十一五」期間完成投資30億元,「十二五」期間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與上海中石油合作的煤化工項目已於近期啟動。在潁上境內投資30億元的兩條高速公路和潁河潁上船閘項目也將於今明兩年竣工完成。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和即將動工興建的項目有劉庄煤礦快速通道、劉庄深部煤礦、劉庄煤礦矸石發電廠、鑫泰化工1830工程、天都紙業麥草制漿項目、潁上污水處理廠、潁河大橋、國投新集集團煤電調度中心和後勤基地、縣工業園和城北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安徽涉外旅遊職業學院、新世紀學校、潁上一中新校區等等。潁上已成為上下關注、八方看好的投資熱土,客商雲集,商機無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潁上已經進入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勤勞勇敢而又務實創新的潁上人民願與八方有識之士攜手擎偉業、協力創輝煌。一個有實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社會主義和諧新潁上正迅速崛起在江淮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