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在地底下是流動的么油田在地底下是相通的么
石油的分布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第一點,有些油是分布在裂縫中的,有些油是分布在平面上的。儲油層有三個必須滿足的條件:生油層、儲集層、蓋層,其中蓋層是防止油氣外泄的。所以油田並不是完全連通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圍。所以要想從中沙打井到南沙,有難度啊。
第二點,石油是靠地下壓力和地面壓力的壓差來采出的,如果地質條件不成熟,完全靠人工採油,那麼成本會非常高。
第三點,因為壓力的分布影響著石油的採收,所以並不是井打得越多,採得就越多。要有合理的井網密度,才能採得很多的石油。
第四點,為什麼我們不急著把油全部采出來呢,這是因為採油的技術還不成熟,如果我們在這時候就採油,那麼很有可能就毀壞了地層,也不能把油全部采出,以後還想進行二次開采,那麼成本就相當高了。
Ⅱ 油、氣、水如何分家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在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它們又都是由有機質在相同的條件下變成的,有人就把石油和天然氣比做「雙胞胎」。它們不僅從一「誕生」起就密切相處,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還能互相溶解。此外,初生的油、氣和水的關系也很密切。早在油、氣還在生油母質中「孕育」時,就被水所包圍,油、氣生成以後,它們仍然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有的氣溶解在油中,有的氣溶解在水中;有的氣成微小的氣泡分散在水中,油也呈分散的小滴、薄膜混雜在水中;有時,在微小的氣泡中含有油,在分散的油滴或薄膜中也溶解有氣。
在壓力和毛細管力的作用下,剛進入儲層的油、氣和水仍然保持著在生油層中那種相互混雜的「密切關系」,但一遇適當條件它們就要「分家」。
油、水分離 混在一起的油和水因比重不同而發生分離的現象叫重力分異。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是常見的。一碗剛煮好的肉湯,由於沸騰過程中的攪拌、混合作用,水裡浮著分散的油珠。靜置一會後,湯面就出現了一層油膜。時間一長,湯下部就變成了幾乎沒有油的清水了。這是由於油和水互不相溶,而且油比水輕,總向上浮,水比油重,總向下沉的結果。這個例子說明,液體處於靜止狀態時最有利於重力分異;攪混得愈劇烈,分異就愈困難。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發生重力分異的原因在於一種液體對另一種液體有浮力。
油和水從生油層進入充滿水的儲油層後,並不是停在原地進行重力分異的。由於岩層內壓力的不平衡,油和水還要繼續向壓力低的地方流動。油和水的重力分異就在這個流動過程中進行。在彎彎曲曲的縫縫洞洞中流動的液體運動速度很慢,攪拌作用很弱,並不妨礙油、水的重力分異,油、水在滲透性岩層中滲流得越遠,分離得越徹底。
油、氣分離 油、氣分離和油、水分離的道理一樣,由於比重不同,受浮力的作用,游離狀態存在的天然氣將上浮到油的上面,溶解在油和水中的天然氣則只有當它從溶劑中脫出後才能和油、水發生重力分異。水能溶解的天然氣不多。溶解著天然氣的水進入儲層後,因壓力降低,能將氣大部分脫出。石油溶解天然氣的能力比水大得多,其溶解甲烷(CH4,天然氣的一種主要成分)的能力是水的10倍。而溶解氣要從油中脫出,則只有當石油的壓力低於飽和壓力時才行。
石油溶解天然氣的能力隨著壓力的增大而增強,但是有一個限度。當達到這一極限後,即使壓力再增加,石油也幾乎無力再溶解天然氣了。也就是說,石油中溶解的天然氣這時已達到飽和,這個極限壓力叫做飽和壓力。換句話說,當石油所承受的壓力高於它的飽和壓力時,只要它還沒有飽和,就能繼續溶解天然氣,而已經溶解在油中的氣則不可能脫出來,當壓力稍低於飽和壓力時,溶解在油中的氣就開始脫出。壓力越低,脫出來的溶解氣也越多。
儲層中的壓力比生油層低,有時甚至比飽和壓力低。在這種條件的儲層中,溶解氣將從油中脫出,呈游離狀態。在比較大的孔隙中,游離氣和油就會發生重力分異。
油、氣、水分家02油氣的一次運移與二次運移
Ⅲ 石油被不斷開采,留下的空隙該如何處理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每天人類都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石油和煤炭,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隨之而來的,全球平均氣溫不斷升高,海平面逐漸升高,南北極冰川消融,是環境的不斷惡化。
Ⅳ 我想知道石油的詳細形成過程及原理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經過長期的研究,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古老的地質年代裡,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條件下逐漸分解變化。隨著地殼的升降運動,它們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積岩層里,承受高壓和地熱的烘烤,經過漫長的轉化,最後形成了石油這種液態的碳氫化合物。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成分,暴露了它們的來源,它們都是有機物,應
當與古代生物有關系。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油氣(石油和天然氣)是伴隨著沉積
岩的形成而產生的。遠古時期繁盛的生物製造了大量的有機物,在流水的搬運下,
大量的有機物被帶到了地勢低窪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機物與無機的碎屑混合,並沉積在盆底。寧靜的深層水體是缺乏氧氣的還原環
境,有機物中的氧逐漸散失了,而碳和氫保留下來,形成了新的碳氫化合物,並
與無機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氣是零散地分布的,還沒有形成可以開採的油田。此時,
水盆底部的沉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下沉。在地下的壓力和高溫的影響下,
沉積物逐漸被壓實,最終變成沉積岩。而液體的石油油滴們拒絕變成岩石,在沉
積物體積縮小的過程中,它們被擠了出來,並聚集在一處,由於密度比水還輕,
所以石油開始向上遷移。幸運的話,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終會遭遇一層
緻密的岩石,比如頁岩、泥岩、鹽岩等,這些岩石缺少讓石油通過的裂隙,拒絕
給石油發通行證,石油於是停留在緻密岩層的下面,逐漸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層,叫做儲集層,拒絕讓石油通過的岩石,叫做蓋層。如果沒有蓋層,
石油會上升回到地表,最終消失在地球歷史的塵煙中,保留不到人類出現的時候。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 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據估計,全世界海底石油的總儲量在3250億噸,占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國近海、中東、波斯灣、墨西哥灣、西非幾內亞灣和北海等淺海海底。
Ⅳ 石油開采中對人體有毒害物質最多的是什麼
要開採石油,首先要找到哪兒蘊藏著石油。經過上百年的探索,人們創造出各種找油氣的方法,但絕大多數油氣是在沉積盆地中進行的,可以說,各種各樣的沉積盆地(如我國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柴達木盆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是找油、找氣的首選目的地。
在盆地內找油,首先要了解盆地的性質,從搞清盆地的基本情況入手,認識盆地的基底起伏、基底岩性、基底形成時代及發展歷史等,經過一系列的地址調查等,初步確定盆地的性質。第二步就要了解盆地內的情況,認識盆地的內部構造。石油地質家經過大量的研究,利用一切高技術的手段,確定可能的生油地層、儲油地層。第三步就要研究石油的地質特徵,確定含油氣的構造、層位,最後確定打鑽井的位置。經過地質勘探和開發人員的艱苦勞動和研究,確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鑽井結束後,還要在井口安裝一套井口設備,有很多的閥門和儀表,看上去就像一棵樹,所以被人們稱為「採油樹」。是否能將原油從地下採到地面來,還取決於地下油層壓力的大小。我國很多油田,如大慶、勝利等,很多油層的壓力都很大,只要一打開採油樹的閥門,地下的油氣就會不停的往外噴,這就是「自噴井」。現在世界上60%—70% 的石油是靠自噴井開采出來的。
Ⅵ 石油是從地底抽出來的,會不會影響地殼運動
據國外媒體報道,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每天生產石油的能力是1000萬桶。那麼問題來了,沙特每年抽走這么多石油,把地底掏空了怎麼辦?
抽石油,導致地底掏空怎麼辦?
其實我們根本不必擔心抽石油把地底掏空怎麼辦,因為石油在地底下儲存時,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石油層就是由純粹的石油組成。
雖然人們把石油抽走了,但是基質並沒有被抽走,如果油井的深度不深,比如:幾百米的深度,那麼只靠基質支撐就可以保證上層地質不會坍塌。
但如果油井深度足夠深,那麼人類為了方便開采,會使用注水方式進行開采。我們知道,石油的組成部分不同,密度也不同,但大多數石油的密度都比水小,比如:海面上發生原油泄露事件時,原油都是漂浮在海面上。
所以,當油井注水時,水會下沉,促使岩石縫隙中的石油上浮,這樣一來油井的深度可以大大降低。而且,即使人類抽走了油,水也可以代替油,填充在岩石的縫隙中,從而保證上方陸地不會坍塌。
Ⅶ 石油是怎樣運進「油藏」的
地下一座座「天然倉庫」雖然具備了儲藏油、氣的條件,但庫里卻不一定有油、氣,只有當油、氣被運進來後,它們才能成為油、氣藏。
流體因有壓力差而流動,這種現象在地下也存在。被蓋層和底層所夾著的一層層滲透性岩層,就像埋在地下的一根根大管子。當「管子」兩端露出口的海拔高度有差別時,管中的水就要流動。如果入口處有水源源不斷地補充,岩層中的水就將源源不斷地流向出口。進入儲層中的油、氣就在這種水動力的作用下一面滲流、一面發生重力分異,進行著二次運移。
如果進入儲層的油、氣只是不停地隨水滲流、分離,而不能聚集、保存起來,那它們終將隨水流失;或者當它們隨地下水進入水平地層中停頓下來時,就分散地漂浮在岩層內的水面上,不能形成有經濟價值的礦藏。要形成有經濟價值的礦藏,除了要有充足的油、氣來源,有傾斜或彎曲的地層幫助油、氣分離,有足夠的壓力推動油、氣滲流外,還必須有合適的地方把分散的油、氣聚集、保存下來。地下「天然倉庫」正是具備這種條件的好地方。
當構造運動把原來水平分布的沉積岩層弄得七翹八拱時,其中的儲層也變得像彎曲的管子似的。地質工作者把那種向新地層方向凸出的褶皺叫做背斜構造。具有蓋層和儲層的背斜構造就是一種能夠儲集油、氣的天然倉庫。
石油是怎樣運進「油藏」的02
Ⅷ 石油在地下是如何儲藏的
石油首先是形成分散的油滴,隨著地層不斷地下降,濕度不斷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分散的油滴就會活躍起來,並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溫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發活躍,由於地層的物質結構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質的密度越大,但地層下的沉積物有時侯顆粒較粗,顆粒間空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石;有時侯顆粒較細,就形成了頁岩、泥岩。在地層的壓力的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就會不斷地順著它們可以通行的路線行進,最後被擠進多孔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空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離層」。
又由於地殼是由密度較大的頁岩——玄武岩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集合的油滴就會沿著隆坡繼續前行,不斷向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進入凹陷的地殼區域,這里如同一個大的臉盆,把油流匯集起來,越集越多,這里就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了,在地質學上管它叫做「儲油構造」。分散的油滴到匯集成的油流,最後都進入到大的儲油「倉庫」。
Ⅸ 儲存石油在哪個地層 地層是什麼岩石
石油是儲存在石灰岩中。
長期的地質發展過程,在西亞形成了良好的儲油構造。廣泛分布的石灰岩有裂縫,沙岩多孔隙,有利於分散的石油流動和集中,形成廣泛的儲油層。上部覆蓋了一層頁岩、石膏、岩鹽等不透水岩層,能防止石油的揮發,起了保護油層的作用;儲油岩層下面,是堅硬的結晶岩基底。在強烈的地殼運動中,儲油構造沒有完全被破壞,所以這里的石油能很好地積聚和保存下來。